新课程下生物教学模式探讨论文(通用14篇)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教学;教学模式
生物教学模式是体现生物学教学思想的工具,是生物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典范,是生物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新课程提倡的现代教学模式观
1.主体参与及全面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得到个性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也就奠定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个体就没有全体。注意摆正个体和全体、个性与共性的位置,使教学模式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以学生为本。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在以知识为本的基础上,那么现代教学模式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让一代新人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社会中认识社会,在参与中发展自我。我们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便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它的着眼点不单纯地就知识论知识,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学习求得学生自身的发展,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
3.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就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他们都能达到教学目的要求的标准,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生物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一)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
组织课堂“学法”教学模式的四个过程:(1)信息输入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特点,然后根据协同率的原则,在教学中让多种感官协同感知,增强感知的相互作用。在输入新知识的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有看的、有听的、有摸的、有做的和有想的,以提高感知效应。(2)同化操作阶段:该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感知新知识时,激活学生的`旧知识,伸出知识的挂钩,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形成新知识增长点。(3)记忆保持阶段:是强化学生头脑里新的知识结构,防止遗忘,以达到记忆保持目的的阶段。(4)迁移应用阶段:在学生保持记忆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
(二)讨论探究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讨论与探究,一般情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讨论、探究,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往往是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如教学的关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设置问题大小、多少根据教学内容来定,提出问题的方式由教师直接发问,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呈现和说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灵活性,学生现存的知识很难解决,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争论,最后得以解决。小组讨论以4~5人为好,小组长掌握讨论的进程,并负责收集和整理本组的讨论结果,选派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这种组与组之问的交流,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扩展思路,开阔眼界。教师在学生进行汇报时,可以适当地提示和引导,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受教师们的欢迎,使用也较普遍。
(三)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创始情境--定向导入--合作探究--总结交流理解掌握。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问题的设置、语言的引发,实物的演示、音像的感染等,营造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把学生有意识地带入这个环境中,创造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情境。
(2)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并能根据教师的设疑,产生疑问,同时也能产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3)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或集体的形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实验、资料图片等方式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仅感受情景,也感受获得新知的愉快。
(4)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将探究结果展示说明,然后通过教师的总结、提炼和归纳,将学生感受的零散知识内容概括为统一完美和谐的整体,最后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教学模式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欲达成的目的,是教学的终极追求,它是主导教学的统帅和灵魂。教学目标不同,所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不同。如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采用自学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在单位时间内传授较多的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可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等等。
2.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
采用何种模式进行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确定。如传授式教学模式和自学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学习事实、现象、过程的基本知识;生物实验中训练技能技巧的内容则运用练习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而生物课中概括性、规律性的知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等等。
3.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渐增强,观察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更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旧知的情况下,随着年级的增高,选择自学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例如讲授式、自学式、练习式教学模式等,以便于灵活变通地运用,逐步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最优地选择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并从各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与变化中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范亚民.浅谈新课改下中学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8).
与以往的生物教学大纲相比, 新课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探究性学习, 而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并在这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 科学的思维方式, 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的精神。在这种要求下如何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探讨。
一、教给学生药品的特性和仪器的原理
教给学生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 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基础。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 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 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
例如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 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 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 认为高倍镜比低倍镜观察得清楚。这种盲目性, 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 分辨率高, 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 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 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 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 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 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原理, 就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 如果图像不太清晰, 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 就可以看清图像。至此学生只有了解上述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
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的能力
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 不重视分析实验结果;只满足实验的成功, 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学生不仅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认识, 还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 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 致使实验失败,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能力。
一个较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 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 而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 每一个处理意义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 大致为:培养→10%HCl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l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 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 便于压片, 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 不利于在镜下观察。另外, 通过10%HCl的处理, 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 (10%HCL) , 否则影响染色效果。又如用甲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 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 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 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 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 变成单层, 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 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 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
三、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 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设计实验能力, 是中学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四种能力之一。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 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建立科学方法的思考模式, 是进行生物实验设计、制订实验方案的第一步。以生物教材中提供的生物学发现史为素材, 在重复前人的认知过程中, 将抽象、理论的科学方法较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 并逐步建立科学方法的思考模式: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结论。
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建立设计生物实验的模式。学生亲手做实验, 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对教材中提供的科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实验的学习, 以及教材中的生物实验的实践, 培养和锻炼学生操作技能, 提高操作技巧;通过实验操作, 感受操作要领, 认识和体会实验的一般程序, 理解、归纳、应用实验设计的主要方法。当学生对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规律性有一定认识时,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理解和掌握的实验设计模式, 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提高;也可检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实验设计模式。
总之, 生物实验教学原理是相对稳定的, 是可以把握和灵活运用的。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面向学生, 以学生为主, 鼓励学生多参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 多阅读课外知识, 以拓展思维, 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 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金维苗.浅谈生物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学习.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26 (2) .
[3]姬淑芳.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科学大众, 2006, 03.
[4]秦琴.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 2009, 12.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改;探究式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在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方法方面体现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特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教材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由三个“必修”和三个“选修”组成,课程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新课改在增加了高中生物学科学时的同时,缩短了时间的间隔,有利于消除初三阶段的“生物真空带”,有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而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的主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比起其他任何学科都理应具有更为突出的鲜活性、生命性和动态性。探究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从生命现象中更多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生物学的有关原理解释或解决生物界所存在的问题的过程。自主选择、学时调整、探究学习,新课标之下的这些改革都为生物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现今在生物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适应课改的环节和内容,只有认清病灶才能更好地迎接课改挑战。
1.知识性教学量过大,教学难度增加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仅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就占用了课堂大多数的时间,因此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探究活动和探究式学习。由于学生选修学习自主性的加强,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量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增加了生物教学的难度。
2.教师的认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教师反映,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热爱学习的学生和不喜欢主动思考或动手的学生两者之间两级分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具有在探究式学习中全方位兼顾的组织和教学能力。
3.实验条件落后
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实验设备和试验条件,然而现在许多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还不具备这些设施设备,这就从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生物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路径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应对课改挑战呢?
1.开展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学习,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探究学习仅仅看做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应该更深入地看到探究教学的本质核心是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试验观察等环节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在生活中找问题,在合作中找灵感,在探究中找答案,逐渐将学习重点由知识点的背诵转移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提高教师能力
在新课改和探究学习的要求之下,需要教师积极地转换教学理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和讲解者,转化为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同伴、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全面备课;在教学中要善于留出教学的“空白”,对探究问题的途径做出一定的暗示,注意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固定答案强加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学生回答的对错,而在于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背景之下,需要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常常感觉到个人的能力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因此,除上班时间外,每天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面对学生的新思维火花,使教师不仅只是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分享对于生物课程的认知乐趣和理性理解。
3.改善实验条件
现有的教育环境存在着不利于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因素,但实验教学恰恰是探究性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探究的某些问题,开展小规模的课外实验。一方面,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仅提供思路上的引导。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恰好也符合高考生物科的命题趋势:越来越重视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所学到的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对知识的认识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拓展课外的生活实践和实验,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现实生活,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把现实生活的环境当做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从而克服某些学校实验条件落后的问题。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动力,更是教师新形象的体现。当然,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并随着教学科研的进一步深入,逐渐找到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晴华.浅析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生物技能体系的构成[J].中学生物学,2006,22,(10)
摘要: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项应对策略,具体包括端正生物实验课态度,增强实验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中对生命现象的描述、生命规律的探索和生命本质的揭示,都是通过反复的科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内容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围绕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新教材在实验部分做了很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更多更新了。如旧教材只提到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新教材补充了《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并且增加了《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其他实验。实验内容的增多和更新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增强对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对生物学微观水平的学习。另外实验的性质也由原来的验证性向探究性转变,旧教材安排的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则更多的是探究实验,如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等,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以后的认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教材更侧重的是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探究能力培养。这些正是与高中生物新课程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吻合的。但是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普遍存在学生态度不端正、实验习惯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摸索出了以下实验教学策略。
一、端正实验课的态度,增强实验意识
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况且高考实验题与教材中的实验相差甚远,以致有些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实验讲到了,平时实验多做少做无所谓,甚至是做不做都没有关系,导致了实验开出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讲,更是没有思考过也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普遍认为老师怎么讲自己就怎么做,实验过程中不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实验成败的原因,更不会去积极探究实验中的新问题。故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因此,实验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端正态度。只有转变对实验的看法才有可能改善实验教学。首先从教师来讲,应当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领会其实质,明确在新课程下,光凭讲是无法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把实验课抓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引导学生态度的转变,使学生明白并感悟到实验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这一问题,我就在高中生物开课之初,给同学们指出并分析生物实验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学仪器与相关试剂的使用,以及生物学材料的处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大学的深造、科研的进行打基础。另一方面高考实验题的设计与考察看似陌生和复杂其实都源于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不仅从高考升学的角度意识到实验的重要,同时也从个人的能力培养上加强认识,使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应该想到,做实验是在学习真本领。并且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实,如讲到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时,介绍科学家怎样发现细胞以及如何确立细胞学说;“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揭示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认识到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极少数的酶是RNA的。真正做到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用心挖掘,合理设计,广泛的联系日常生产生活实际,长此以往,慢慢渗透,逐渐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
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直以来,由于对生物实验学习的忽视,导致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未能养成。例如实验前不知检查仪器,用完仪器不知道归位,实验结束不知道整理实验台,用过的实验材料随意丢弃等等。不仅如此,同学们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都很缺乏。例如不会正确量取液体,胶头滴管混用;有些同学不知道如何使用显微镜,要么不会对光,要么不知道用“压片夹”,甚至有的连显微镜基本结构都认不清;实验做好后,不会观察;有了实验结果也不会进行合理分析等等诸多问题。缘于上述原因,导致了试剂的污染浪费,仪器的损坏,在规定的时间里不能按时完成实验,以及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现象,我的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内容,就是学习《实验室守则》,告诉同学们进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验前要仔细检查仪器,用完仪器要归位,实验结束要整理实验台;务必提前预习实验,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的来做实验,实验后做好总结与反思。随后就学习常用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能怎么做,不要怎么做”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比如显微镜中低倍镜换高倍镜,应当旋转转换器,不要旋转物镜镜头,如果不注意就会导致物镜镜头的脱落以及对焦不准,显微镜无法使用。胶头滴管不能混用,从哪个试剂瓶中取的一定要放回原处,如若不注意则会引起试剂的污染,整瓶试剂报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从一开始就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以后打造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探究能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都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时一般由教师按照操作要求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照着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是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结束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实验安排的最大缺陷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理念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敢于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0.3g/ml蔗糖溶液改成0.1g/ml或0.5g/ml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
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液泡体积和颜色等变化并记录选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所用的时间,然后让他们分析思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会问:“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KC1
0.3g/ml)来替代?”
如果有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可以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们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探究结果,有些就能对实验的某些内容进行改进。例如学生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通过探究,发现采用10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层析后色素带分层比较清晰(教材中用到5g菠菜叶与10ml无水酒精组合);该实验中划滤液细线是难题,教材上说用毛细吸管划,往往一次很难成功,但有的学生用盖玻片边缘去划,得到的效果更好,滤液细线细而齐整。部分学生的探究结论被教师介绍给大多数学生,不仅对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是一种激励,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且学生还能够从中体会实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一、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结合不同的方面展开, 首先,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评定, 在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同时融入一些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较为成熟, 课堂上的很多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主导。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就很重要。教师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点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问题思考探究的模式, 学生很可能会陷入错误的思路或者问题探究路径中难以自拔。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还不能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多留意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具体问题的过程, 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明显问题, 这样的评价能够收获的效果会更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有很多, 教师不仅可以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进展, 也可以借助一些相应的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通过学习记录卡来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等, 记录学生阶段性测试的成绩, 记录他们在阶段性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他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中的表现和成果, 还可以记录学生在该阶段学习中获得的各类表彰。但是, 教师实时跟踪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显然是不实际的。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一些学生学习过程进展的跟踪工具, 就能够节省很多教学时间。
二、对于学生实验展开的教学评价
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展开各项研究的基础, 也是很多问题探究的依托。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中, 除了有一些教师的演示实验外, 学生的自主实验和独立展开的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究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的自主实验, 教师的教学评价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实验时要把握一些侧重点。一方面, 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方案是实验过程展开的引导与参照, 如果方案不合理, 实验不仅成效很低, 还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另一方面, 要对于实验展开中其他的影响因素进行评定, 比如, 实验操作的模式, 对于实验中产生的问题的处理方式, 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等, 这些都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实验结果, 因此教师给予实验评价时要考虑到这些内容。
教师在具体的评价中要遵循客观性、诊断性和全面性的原则, 例如在做实验“叶绿素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 首先可以对各个小组学生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是否成功做出了实验, 是否得出了正确的数据。其次, 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数据是否准确进行分析评价。最后, 可以结合学生实验中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尤其是学生在处理一些突发问题时的方法与技巧, 这些都应当在评价中引起注意。让学生展开对于问题的自主探究, 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一个要求, 只有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才能促进学生实验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三、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评价
生物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出一些探究问题, 会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思考问题。对于那些相对复杂、知识点多的问题, 教师会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这时, 教师同样有必要对于学生探究问题的方式, 以及最后问题解决的成果进行评价。这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会思考哪些问题解决的环节是必要的, 哪些工作是不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教学, 能够在学习方法的层面带给学生一些思考, 进而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
正确处理好它的“辅助教学”的地位,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笔者对多个学校、多位生物教师进行了调查,结合自己多年的听课体会和教学实践认为:
一、存在的问题有
(一)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忽略生物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要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生物教学,不能因为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导致许多时候盲目,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生物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主,先斩后奏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课件成为电子黑板
课件制作和使用主要是为了突破重点,如果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内容缺乏交互性,提问缺乏启发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机械点鼠标,就会导致学生精神疲惫,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若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激,就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
二、采取的对策
为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在省、市教研室的帮助下,举办了生物教师网上座谈会,多位专家、骨干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共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可采取的对策有:
(一)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选择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与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二)掌握一个趋向:课件制作应该向积件方向发展
“教无定法”,固定化的多媒体课件不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多元化,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而积件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积件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组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策略库和教学软件平台。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教学策略,还能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永远是主导,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体会分析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与实施。
关健词:有效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逐步尝试构建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力求通过实验,把学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2有效教学的提出
有效教学即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每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怎样提高40分钟的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3.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矢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3.1.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进行探究酸雨的危害时,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自行车被雨淋后,钢圈生锈了,并且知道这是酸雨所致。”但是大家想过吗,什么样的雨是酸雨呢,酸雨对生物有影响吗,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用多媒体播放《酸雨的警示》再度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实验探究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3.1.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亲近自然
〔师〕:大自然常常以不同的形式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播放自然的影像资料并配以音乐)
(二)角色的扮演
〔师〕: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一种生物,在这个美丽的家园,你是怎样的生活的,〔师〕:由于这片森林要改变成农田,森林中的生物面临着失去家园的危机,这时森林召开了一个“生物大会”,各种生物都发表了自己的心声。
〔师〕: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3.1.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3.2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3.2.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式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现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例如《调查足弓发育情况的活动》的实施。
3.2.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人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探究蚂蚁的行为》等实验的探究设计。
3.2.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生物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如探讨《酸雨的危害》的实验。
3.2.4归纳检测—反思性学习
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通常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和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自然学科而言,知识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因此学习完每章节或单元后,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试卷进行检测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和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反思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
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生物教学;开放;情境;自主;合作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并反思自己的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生物教学。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走进自然,开放生物课堂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量的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探究,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也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搞开放式课堂,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可以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先去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学生对于校园中的植物大部分都不知道其生物学名,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通过讲解与采集标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植物的学名并了解其生活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活教学课堂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起始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堂课,我会变更多媒体投影背景,将生物科学家和生物科技成果作为背景,通过猜、听、讲、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而且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自主合作,还课堂于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注重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共同进入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七年级生物《鼠妇的生活环境》这一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下列问题:①去什么地方能找着鼠妇?②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③思考什么因素使鼠妇发生了转移?④结合观察的结果,设计探究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课堂变为学生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平等、和谐以及合作。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将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高效地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享受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自己所带来的乐趣,进而使自己对于学习更加的感兴趣,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 最终在学习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做实验,以此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才能使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加高效。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整个初中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务必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制订,使自己的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针对性、创造性、启发性,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出去。
三、保证生物课堂的灵活性
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互动教学的模式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好处,但是我们在真正开展互动教学的时候,却很难能够开展的成功,因为存在了很多制约我们开展互动教学的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自身现有的教学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来制订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与学生来进行互动,反而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与不做都是一样的。只有开展好了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从而使学生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
总之,想要将日常教学活动的效率显著地提高,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且互动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所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互动,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探究以及合作能力得到增强。
【摘要】建构主义最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展认识论”中提出来的,并在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基础”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构建的,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就教学的性质而言,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活动;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个体在知识的构建中必须依靠集体的共享或协商。这些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特征,也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
一、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基本理念
(1)教学目标多元化,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把人类知识经验分为两类:结构不良领域与结构良好领域。结构不良领域有两个特点:一是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在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二是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即实例之间的差异性。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经验一般指规范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的、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及新意义的过程所谓构建,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不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的收集、接受、解释和理解信息。这就是说主体对新知识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理解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同化,即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与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的意义在心理上获得构建;另一方面,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整和,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建新的认知结构――顺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冲突和重组,更加分化和融会贯通,从而获得新的意义。可见学习的构建过程也是双向的:一是构建新知识的意义,二是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新构建。人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新知识的积累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所在。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合作交流,可使每个人共享他人的见解,便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因为在建构主义看来,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去接受、理解知识。不同的人对同一知识点的心理表征是可以互不相同的。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由于受自己经验的限制,只能理解到事物的局部或侧面,而事物是多元的,具有不同层面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必须加强相互合作,相互交往,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知识。正因如此建构主义提倡具有社会性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者共同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交互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多数的学习应与具体情境相关,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更易于迁移。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脱离具体情境的,由此而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而不能将知识迁移到复杂的真实的情境中,用于不良问题的解决。应此新的国家课程标准规定,新教材的内容应与具体情境紧密联系,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并要问题解决的探索性。
二、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常见的数学主要教学模式有自学――指导模式、目标――导控模式、情――知互促模式、引导――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等。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僵死的,我们应该学习模式、超越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具备的特征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处理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
(2)教学目标真正的多元化,要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融合到知识与技能目标中。
(3)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主动参与,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的学习。
(4)教师的角色由主宰者、指挥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分析繁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丰富课堂内容、变化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作 者:彭欣欣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中学,江苏,吴江,215228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灵活
一、通过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潜能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学生在学习时据说大脑的潜能才被开发了很少的一部分。心理学上认为“学贵有疑”, 教师在上课时也经常给学生说, 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 我们在课堂上解决。可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思考的过程, 而提出了问题, 然后又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 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发掘学生的潜能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例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要得到这个结论, 学生首先要进行装片的制作、然后进行染色, 再去显微镜下观察。这个实验不是很难, 但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些细节的问题需要学生注意,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 使DNA显现出绿色, 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 使RNA呈现出红色。因此, 将制作好的装片染色后, 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一点学生都知道, 但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分成了五个步骤:取材、水解、冲洗涂片、染色和观察。其中第二个步骤, 水解的作用是什么?而在水解时又加入8%盐酸的目的又是什么?等等。教师在学生做实验之前将一些细节的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让这些问题贯穿于整个的实验之中, 虽然是一个个的小问题, 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把在实验时遇到的问题解决了, 这就达到了做这个实验的目的。通过这个实验,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提升了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在生物学的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进行实验学习的同时结合教师巧妙的教学引导, 有意识地长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那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要从平时做起, 从课堂教学开始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经常听有人讲, 中国式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让学生在同一模式下学习, 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中国的学生都成了学习的机器, 没有了创造能力。统一模式的教育有它的优点, 但也有缺点。凡事有利也有弊, 不能一概而论。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的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会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形成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的人才。
例如, 在讲解“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章的内容时, 教材上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讲得比较多, 如果按教材时的内容讲, 学生不容易接受。在讲解时我结合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的事迹来讲解。袁隆平毕业分到湖南省的安江农校任教, 在这所中专学校里, 袁隆平一边教书, 一边进行一些研究, 例如他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进行实验, 得到一些异果, 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品种;他开始思考, 当接受到了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后, 对良种繁育有了了解, 这时他就开始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 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 同时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十年磨一剑, 这中间经历了太多的失败, 但袁隆平都坚持下来了, 水稻的产量从300公斤到500公斤, 再到700公斤, 800公斤……现在正向着900多公斤的亩产努力, 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米神、当代神农, 并获得很多国际荣誉。
在这样的讲解中, 让学生感受到大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不甘失败的坚定信念。同时启迪学生基因工程也是和杂交育种是一个道理, 是优中选优, 说到这里, 学生已经明白了基因工程的意义, 然后再结合书本的知识,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运用科学类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有其特点, 例如有些生理过程根本无法用肉眼看到, 知识抽象性很强。因此, 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 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来讲解, 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 运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生物学的知识。
比如, 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 教师就可用类比的方法来给学生讲这个构造。把一个细胞可以看成一个国家的话, 那么细胞膜 (或细胞壁) 就相当于国境线, 也是和别的细胞之间的分界线;细胞核相当于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 线粒体相当于电力部门, 叶绿体相当于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他的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相当于提供特殊用品的部门。这样给学生解释细胞的结构特点, 学生就会把看不见的内部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功能了解的一清二楚, 效果非常好。
总之, 教师应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这是新课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要求。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也应该跟着发生质的变化。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尝试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来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类比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进而通过生物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素养, 达到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贾聚美.新课程理念应重视教师心态[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5) .
一、兴趣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积极作用
兴趣教学是情感教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情境中,真情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好成绩、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对高中生物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对某种认知活动的偏好而发生作用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只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自己爱好的,以及对科任老师有好感的科目,则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种意识倾向有力地促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地提高自己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2.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忘我地学习,甚至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和丰富的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所学知识得到内化与优化,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几点建议
兴趣对于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应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趣味性的内容,探索、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对生物学科的厌烦中走向愿学、乐学、善学。
1. 利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促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并得到逐步提高,首先要求生物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求生物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技能及拓宽知识面,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和教学艺术,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精神,流畅、幽默的语言,自然的教态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巧设问题,促进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生物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我们可以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问题,利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引入教学之中;我们亦可以利用高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抢答、竞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与指导,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物教学。
3.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能促使学生主动去从事活动,甚至能够促使学生去做他(她)不想去做的事,参加一些不愿参加的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可结合实际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平时容易忽视的生物现象,诱发学生去思考、去置疑,提出种种问题、假想一些事实现象,和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帮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答案,通过小实验、小制作等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取得成功时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视频、幻灯片、投影等)能够使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其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资源,完善教学设施,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新课程下生物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理念06-14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7-04
新课程化学教学课程评价对象探讨论文06-13
PBL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的课程设计09-27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06-05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1-06
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探讨论文09-1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