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1篇)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在国家大力倡导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提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三环七步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采用的三环七步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有的展示、和拓展延伸三环,以及课堂实施过程中的迁移提问设疑、自学发现解疑、小组讨论探索新知、集体交流求新、师生共结创新、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和总结课题等七步,其中主要以三环为落脚点,灵活的运用七步的教学环节。三环七步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以三环为纲选择性的运用七步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要熟悉课本,要对本课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基本脉络有所了解,从中找出重点知识并作出符号,同时要列出自己在看书过程中留下的疑问,同组同学进行讨论寻求共同解决的措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共同的结论,并归纳出本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提交全班同学和老师讨论。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避免在讨论过程中洋洋洒洒千言却离题万里,本来是讨论历史问题变成讨论生活问题了。

其次,在有的展示环节,要求各组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情况,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理解效果,以供其他组的同学学习和补充,同时提出自己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对每一个同学的结论进行点评,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并且说明理由,使学生得到准确的信息,以利于知识的更正和掌握,并在学生提出的共同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全班同学讨论,最后得出答案。

再次,是拓展延伸环节,这一环节的历史教学中一般可以和第二个环节有的展示答疑解惑同步进行,在学生讨论答疑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深化,同时可以引入当今大家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运用历史的知识进行分析,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出经验教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做到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创造历史,伟人引导历史。例如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在关注钓鱼岛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简化为中日关系的变化,因此在学习到日本民治维新的时候,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古今中日关系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认识到日本在中国强大时向中国学习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但在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西方的崛起,又向西方学习进行了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向中国侵略扩张,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三次战争,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出现了今天的关于钓鱼岛争端等问题。

在拓展延伸时要有理论有史实,结合古今资料和热点时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开阔学生的眼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当今社会现状,与社会接触,从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三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分为三个环节, 即“教师设导→学生思疑→变式拓展”。三个环节具体落实到如下五个步骤上, 即“设疑激励→带疑探讨→破疑归纳→拓疑延伸→化疑提升”。

2.模式的功能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该模式通过教师科学设问, 创造“愤”和“悱”的思维情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 拓展学生的潜能。该模式是教师通过创设让学生不断参与的学习情境, 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供尝试机会,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二)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为例, 结合我的教学实录, 介绍“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三、课后反思

幽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莒县夏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姓名:薛彦群 邮编:276514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中掌握幽默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历史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正确的使用幽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和谐剂。

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兴奋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催化剂,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巩固知识记忆

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和谐剂,能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放松剂,能消除疲劳,使学生精神饱满 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修养德性。

关键词语:

历史教学 幽默语言 课堂艺术 教学效果

作为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都十分注意语言艺术的造诣,历史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形象鲜明而且要生动有趣,历史教学中掌握幽默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历史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正确的使用幽默,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助推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的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而且要使学生“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学幽默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兴奋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像差二十倍”。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主要工具。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让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不少学生表示:对于她所喜欢的老师,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幽默语言能令学生赏心悦目,学生感到学习起来有滋有味。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历史知识讲活,就是要把历史人物,事件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如入其境。这样用幽默语言浸润出来的历史课堂就能让学生乐学。例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个问题时,我是这样描述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滑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蒙梭,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理解了巴黎和会召开的实质,完成了教学目标。再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远古人类的行为特征,让学生模仿猿人行走,摘果实,说话等一系列动作;这时由于学生的幽默形态,使本来遥远,抽象的古人类形象,很轻松地就会被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活动所引发的“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出积极地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来。

二、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催化剂,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巩固知识记忆

幽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学幽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它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才能会意,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学幽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易于学生巩固知识。有人做了一组实验:给一组学生播放带幽默色彩的视听材料进行记忆,另一组播放不带幽默语言的视听材料,结果发现,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更深刻。例如:在学习甲午战败后,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情景时,我讲述道: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出了一副上联给李鸿章:“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这位手握清朝大权的人,思量了很久,终于对出了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形象地道出了当时清政府因为国力衰弱而屈膝投降的窘态,让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当时的历史境况中去,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这个事件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和谐剂,能融洽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幽默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传统的师道尊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隔阂。幽默的语言能有效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消除彼此间的误会,让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要是教师的讲课语言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就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亲和力,这种情感力量一旦形成,就会激励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平常教学中会碰到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如直接点名或者批评,但会形成班级气氛紧张,如果善于使用幽默,或许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例如,课堂上遇到打瞌睡的学生,我一般采用提问的方法提问他们,有的学生站起来带着一定的对抗情绪不回答,我就调侃道:“同学,刚才和周公约会时,周公忘记告诉你答案了,下次得批评他,这次还是得辛苦我来告诉你答案了。”这样一来既给了彼此一个台阶下,又无形中给批评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既消除了学生的窘态,又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还能增进师生感情。

四、幽默语言是历史课堂的放松剂,能消除疲劳,使学生精神饱满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教学幽默,则能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对此,心理学研究已经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娱乐会使大脑皮层出现一个新的兴奋灶,起到了消除疲劳,调节神经活动的良好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时感到枯燥和沉闷的时候,特别是上午第四节课,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低潮,如果继续一板一眼地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在这个时候如来一点插曲式的幽默,则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教学重新步入常态。例如,在历史文化课教学中,要学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可以讲幽默的故事,在学习牛顿这位科学家时,我讲了“牛顿忘食”的故事。将这些名人轶事穿插于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对这些科学伟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总之,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修养德性。但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要对教学活动打岔,让学生分心,教师要明白:课堂教学中的幽默是辅助性的,不可占用过多的时间,要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适当表现在量与质方面。量就是要注意频率。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不仅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教学幽默的质,就是教学幽默的内容是健康的,不是低级趣味的,而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否则,会伤害到教师的形象,带来负面效应。

参考书目: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二中学 冯涛)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高考以材料解析来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多媒体技术与史料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激发其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多媒体技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已在中学施行了好几年。这几年来,各地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吃透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和当地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历史教学经验,极大提高了当地高中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和重视,而且其在高考等教学考核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史料教学的水平,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实施史料教学的必然性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信息,能较为生动具体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等考试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次,查阅这几年的文综高考卷可以发现,历史部分的试题中,不仅是问答题以几段史料出题,就是选择题中也有一半的试题是靠史料出题。由此可见,高考的出题思路体现和贯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即通过阅读史料来获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自主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来提炼出其中所隐含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内在规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行史料教学,不仅是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还可以增进其历史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进而锻炼其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实施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与城市中学相比,县级中学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从小学到初中,农村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

帮助家人下地干活,再加上电脑等通讯媒介的不发达,使得其在社会视野和知识积累上与城市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进入高中后,高中历史的教材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体系,每一个专题涉及的是历史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且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方式将之以时间的顺序依次贯穿下来,从而打破了以前单纯地将中外的历史事件按时间轴编排的做法。这样一来,它有助于单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梳理和把握,但同时它又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大环境。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按照专题的形式学习时,常常会因历史背景知识的缺乏而理不清历史发展的脉络,面对众多的知识点不知其内在的相互关联。从而造成其学得越多越迷茫,最终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极大地打消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老师,只有在课前充分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并将之吃透,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之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面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出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是县级中学教师面对现实的生源所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另外,作为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上也要慎重。“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不能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加选择地采用影视剧中“戏说”的成分,或戏曲、小说中虚构的部分作为史料讲给学生听。而且,由于近期电视银屏上穿越剧、宫斗戏的流行,使得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盲目地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从而使之对历史知识产生了错误的理解。面对这一情况,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不能武断地打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毕竟因为对过去历史的不了解才会使之对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影视剧中的人物、情节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事件以对比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别,从而以另一种方式认识了真实的历史。而这需要老师在课下做充足的资料准备,不仅要有文字的说明,还要有图片的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史料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加深其对内在发展脉络的认识,而且还可以纠正“戏说”影视剧等通俗文化对学生的误导,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的结合

历史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片史料等。浩繁的史料为我们讲解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筛选它们,并将之展现于学生面前则是历史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生动、立体地展现史料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之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新技术。多媒体教学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历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被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很多电视机构也纷纷制作了大量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科教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探索·发现》,北京卫视的《档案》等。他们依据真实的历史史料,通过采访这一领域的专家和走访历史遗迹,将过去大部分以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以

较为艺术化的影像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给当代观众,使得过去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拉近了当代人与过去的距离,加深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感性认知。因此,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图片,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目光投向历史纪录片等这些制作严谨的视频资料。而且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讲,虽然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形象思维在其思考问题时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播放一些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将枯燥的文字史料转化为形象的影像资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其历史的情感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教材只是以“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个标题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作了概括性的陈述,其中有很多历史细节并没有交待。这对于脑海中对工业化大生产没有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才能使学生对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再去进一步思考其与原来农业文明的关系以及工业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放映一段本届伦敦奥运会上介绍英国经历工业革命的那段演出。通过艺术的表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不自觉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对那段历史产生自己的切身感受。从那段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宁静的农牧生活被机器轰鸣的工厂所取代。在资本家的驱赶下,农牧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转变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高大的烟囱竖起,滚烫的钢水浇铸出新的工业产品。这虽然是一场艺术化的广场演出,但是它却真实地浓缩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历程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工业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城市化的兴起等。

在看完这一段表演后,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已经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接下来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刚才的表演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如如何认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进程,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刚才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提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并提炼出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如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但同时也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由于工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展,城市也因人口的聚集而逐渐繁荣起来,由此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再者,工厂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还要出口到国外,这就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由此可见,相较于单纯地带领学生逐字逐句钻研文字资料和通过零碎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史料教学,凭借考究严谨、制作精良的视频节目间接地进行史料教学更能宏观地展现历史面貌。

四.结语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史料教学之中,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历史的情感,并进一步提高其感知历史,自我探究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5

上虞中学

杭黎方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 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三环”,“六步”,问题教学法

当今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出问题,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总言之, 就是将教学内容化作问题, 按照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计科学化、解决问题民主化的过程, 使讨论、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

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问题, 独立分析问题, 寻找假设, 进行验证, 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类型。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结合教学实践和体会, 谈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1. 问题教学法是现今教学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且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训练空间, 使学生能在突破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及学科内部综合能力, 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形势的变化。

2. 实施问题教学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对事物的认识喜欢刨根问底。问题设计从置疑开始, 设置悬念统贯全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探究动机。课堂最后还可以问题留伏笔, 使课堂余味无穷, 给学生一种期待的心理, 给学生一片求索的天地。

3. 实施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 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提高创新素质。

二、“三环”、“六步”的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 我们对初中生采用问题教学法时, 要尽量让学生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 加大初中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维矛盾, 产生问题情境的真实感, 然后采用问题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 感知历史, 了解历史。《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问题教学法基本结构与实施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1.“三环”构建创新素质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提出问题, 称之为“生成”问题。

历史问题的情境创设, 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 一问一答, 而是要通过营造浓厚的问题情境氛围,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 要求学生发现问题, 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 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学会预习和质疑。对学生的问题 (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 不直接回绝, 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 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 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批评, 转为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第三, 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 全班表扬, 并分析问题的价值, 进行具体指导。

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 进行自主探究 (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 , 分析、解决问题, 称之为“探索”问题。

为了更充分更有效地进行探究, 教师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 不能走过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之中, 了解不同水平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 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 可以先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及时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逐渐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参与课堂的意识, 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都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都能激发探索的欲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遇到困难, 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替学生解决, 而应注重点拨、引导, 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 一些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于是就不厌其烦地予以提醒、暗示。殊不知, 在教师再三“引导”下, 学生往往会放弃原有的思维方式, 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去探究。久而久之, 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导致今后碰到问题不愿深入思考、深入探究。黑格尔曾说:“别的东西都能代替, 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由一个问题衍生出五花八门的问题, 甚至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冷僻问题来咨询老师, 有的问题教师也难以给予准确的回答, 如:“朝鲜战争到底谁打第一枪?”“中国会爆发经济危机吗?”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提问, 老师要珍视这种思维火花, 因势利导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借此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这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知识面不仅要专, 而且要广, 并要不断学习, 才能驾驭课堂, 才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

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 在验证中得以解决, 并进一步拓展问题, 称之为“发展”问题。

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 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 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 把各个问题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然后, 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积极思考。这样既可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当问题基本解决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 即时归纳或小结, 指出正确的答案。谈话中, 要把分散的个别知识加以归纳,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六步”培养历史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理念, 既要教会学生“问”, 又要教会学生“答”,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生疑—释疑—再生疑”, 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意识的重视程度, 使之真正了解历史, 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教学法的“三环”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展开为“六步”:第一步,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学目的, 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即问题定向。第三步, 学生自主探究,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猜想, 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 假设方案、推论, 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 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 使问题解决, 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 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 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 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 在实践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通过质疑, 启迪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渴望, 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就此而言, 问题教学法不仅贯彻了课改的新理念, 而且融入了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精髓, 的确不失为一种极佳的教学方法。

三、实施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学生的质疑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 即从无疑到有疑, 从浅疑到深疑。

而这一过程需要老师指导, 教给方法, 指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其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思维。

2.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启发性。

良好的问题法教学要能积极地启发学生思维, 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意避开无问而问的误区。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 提一些简单琐碎的问题, 表面看来似乎是全体参与, 但实际有不少是滥竽充数, 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 被动思维, 收益不大。课堂所提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应既不是无从下手, 又不是已完全掌握或理解了的。伸手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总觉得乏味, 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吃起来方觉得香甜可口。一个恰到好处的精心设计的提问, 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能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激起层层涟漪, 当思考后释疑, 学生就会在“知”的台阶上跨上一级。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当然, 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学科、内容、教师而异, 不能生搬硬套, 使教学模式走向教条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 这样才能使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教育大辞典 (第一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6.

[2]沈起炜.中学教学全书.历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12.

[3]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 .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摘 要 合理运用史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史料在课文中的形式包括插图、黑体字、数据、表格等五种。在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史料,做到论从史出。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教学中,适当使用史料可以达到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教学目的,也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更好的实现辅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 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主义学科有其极特殊的一面:通过过去的事情、获得经验和教训,即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也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在。然而要让今天的学生去了解过去事情很容易,但要做到进一步理解并总结经验,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于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于是,从史料在课本中的穿插、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史料的探讨,到如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史料能力等话题也随之而呈现热门之势。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本中引用的形式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试可言”。可见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出发。史料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本开始于90年代初,其形式多种多样,大而分之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黑体字加框形式或在小字部分引叙的文字史料,穿插在课文中。例如在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边疆危机和收复新疆》一课中,课文引用了左宗棠的《奏稿》中一句话“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用来说明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这种史料的引用几乎每一课都有,举不胜举。其目的主要是用来配合正文的描述,加强对正文所阐述的观点的理解,或是用来进一步渲染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大量的插图,例如人物画像、地图、漫画、历史遗址等。图片史料过去中学教材一直使用,现行教材中的不同之处是改变了以往用漫画的办法,直接采用历史照片。这种史料的引用方式在课本中也很普遍,使历史课本在知识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观赏性,并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插入《武昌起义门》、《孙中山》等图片。

3、以“表”的形式出现的史料。这种材料在课本中比较常见,例如在人教版2003年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课,在课文的最后出示了《百团大战战绩》表。在冀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一课,课本出示了《1913年-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这种史料一般都是一些数字资料,力图利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历史事实,既非常具有说服力,又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一些文物史料的照片。例如:在《蒋家王朝的覆灭》这一课中,引用了“毛泽东手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戊戌变法》一课中,引用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资料。这方面史料的引用在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一经引用就可以更直观地增加教材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5、在课后“练习”部分,结合当课内容,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并出思考题。例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第九课课后引用 “1935年12月16日埃塞俄比亚皇帝声明 ”中的一段,并相应的提出了几个问题。这种方式来引用史料,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实战性,更能够适应考试的需求。

二、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无论史料引用的形式如何,对于教师而言,关键性在于如何让史料配合自己的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不能为大量史料所拖累,让史料“反客为主”。这其间的关键在于教师驾驭史料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史料浅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1、用史料“抛砖引玉”、”画龙点睛”。“抛砖引玉”在小品界称为抖包袱。即是在某一课的开始引用一段史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例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一课是,可以引用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说的一句话“一个小女人,引发了一场大战争”,并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个女人是谁?林肯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否真的就是由这位小女人引发的呢?在学生惊讶之余,讲述《汤姆叔叔的小屋》,逐渐将学生们带入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在本课讲解完毕之后,引用美国人对林肯的一句评价 “具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品格的人”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及对林肯的评价。这就是在一堂课的最后来引用史料,突出本课的核心,来个“画龙点睛”。

2、敢于舍弃。

初中历史课本中,每一课中都有史料的引用,但不是每一课的每一个史料的引用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一幅地图、五幅插图、一个表格,史料引用量比较大。如果每一个史料都作解释的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完不成教学任务;一是正文略讲,史料“反客为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敢于舍弃,突出重点。

3、适当补充,锦上添花。

在有的章节中,所引用的材料比较少,或者所引用的材料缺乏说服力。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身的实力,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一课,再介绍爱迪生时可引用一段课外史料:“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他和助手们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而他发明的碱性蓄电池在研制成功前也经历了不少于五万次的失败。”即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爱迪生的成就的记忆,又可以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其中。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一课中,笔者引入一段课外材料:“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于1950年10月国庆节。并相应的提出两个问题:

(1)请分析“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什么意思?

(2)“一唱雄鸡天下白”寓指什么意思?对中国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通过这两道题来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够准确而全面的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比枯燥的课文描述更有人掌握。

三、如何引领学生应用史料

梁启超说过:“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驾驭自如。所以,要想教学提高对史料的应用能力,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充电。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最终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学会对史料的应用和分析。

教师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应用史料大体可以分为3个层次: 1认知史料。这是史料教学中最基本的层次。这一层次不需要学生过多分析,史料本身就很清楚,只需要通过多接触,来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和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更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例如:冀教版2005年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难忘九一八变》一课中这段材料: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1931年8月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这段材料学生很容易读懂,并了解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所以这类史料在应用时,教师尽管放手,任学生们去理解。

2.理解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所学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以“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为例。在学生们很容易了解了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去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会东北军让“力避冲突”?蒋介石的态度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们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分析地出结论。

3.综合分析史料。这是史料教学较高的层次,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这也是相对于前一个层次的一个提高。例如在做综合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不抵抗命令: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与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抗日通电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

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蒋介石前后态度的变化及原因;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结果;中共对日态度及影响等问题。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层层训练,最后是学生能够做到,逐条分析史料,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史料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根据史料在授课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成以下四大类。

1、加强思想教育作用

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笔者补充了这样一段史料: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后来,光绪帝为此事挥笔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誓壮海军威”的颂词。讲完这段史料后,课堂上一片沉寂。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此外,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具有较强思想教育意义的史料。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操的极好素材,远盛于空洞、苍白的说教。

2、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也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学习《清末民初新景观》一课,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课外收集的图片,例如中山装、清朝人的发辫和民国时期发型、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等,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在服饰、文化、娱乐、习俗等方面的变化。

3、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在讲禁烟运动时,引用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充分说明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进一步说明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能提高学生中考解析材料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总之,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使历史学科的内在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马世力等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七步诗的历史典故 篇8

曹操的长子曹丕也是一个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与曹植相比,还略逊一筹。曹操看到曹植才能在曹丕之上,曾好几次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得知后,心中非常恼火,从此埋下了与曹植之间的怨恨。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如愿以偿,继任魏王。曹丕怕当时任临淄侯的曹植日后养成势力,威胁他的宝座,便以父死不来奔丧、醉酒侮辱他的使者为名,派许诸带兵把曹植逮住押到洛阳。

曹植的母亲卞太后得知消息,十分焦急。她赶到曹丕那里,对他说:“你三弟曹植平生喜欢喝酒,脾气怪僻,性情疏狂,这都是我平时教养不严造成的。你要是能念手足之情,饶他一命,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暝目了。”

曹丕跪下说:“母后放心,三弟的才学我也喜爱,我怎么会杀了他呢?我只是想警戒警戒他,让他把坏脾气改掉。”

第二天,曹丕升殿,命曹植进见。曹丕说:“我和你虽是兄弟,可是照国法,我们是君臣,你怎么能狂妄自大,蔑视法令制度,违抗我的命令,侮辱我的使臣?”曹植听了,连连叩头,请求恕罪。

曹丕又说:“父王在世时,常常夸奖你的文才,我怀疑你是请人代笔的。今天我要亲自考考你:限你走七步,做诗一首。如你真有才能,免你一死;如徒有虚名,足见你一向欺诈,决不宽容。”

曹植站起身来,说:“请出题目。”

曹丕想了一想,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可是诗句中不准出现兄弟两字。”

曹植略加思索,一面迈步,一面念道: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未完,诗已做成。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叹服曹植的奇才,纷纷请求宽恕曹植。卞太后也从殿后出来,笑着说:“做哥哥的别把兄弟逼得太紧了。”

曹丕也不由惊佩曹植的才思,对卞太后说:“母后放心,我会因此赦免他的。”

于是,曹丕下令说:“植弟是我同胞兄弟,我对天下尚且无所不容,何况兄弟?为了骨肉之情,我免他死罪,改封他为安乡侯!”

就这样,曹植以自己的诗才躲过了一场惨祸。然而曹丕后来仍不放过自己的三弟,把他贬东谪西,使他时时处于恐惧不安之中。曹植只活到四十一岁,就离世而去。

后来,“七步诗”这一典故,用来称誉人文思敏捷,才气超群。(梅初)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初一级 杨远爱

三位一体教学中如何预习

2011-01-12 17:41高鹏英[博客]533 字, 阅读 127, 评论 0 本文收录在621319: 教师博客

(1)第一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本,完成讲学稿。但是这种做法有弊端,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喜欢抄袭其他完成的同学的讲学稿。

措施:①在批改时,如果抄袭一律不改分,并找个别学生谈话,教育。

②告诉学生期末成绩与等级无关,和态度有关,态度决定一切。让学生把分数看的淡一些,不要为了分数而学习,而是为了真正想学到知识而学习。

(2)第二种,当堂预习。

这种方法我实验过,效果不错,同学抄袭的现象少,可以真正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有些同学不喜欢课前预习,因为各科任务繁重,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当场学习,当场完成任务,也可以让不自觉的学生也慢慢学起来。教师可让小组长巡视在当堂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做错的现象比较多的登记起来,及时和教师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但是当堂预习有它的缺陷,就是时间紧迫,学生有时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措施:①培养学生阅读速度,可以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课本阅读,培训他们进行图文转换的阅读方式,这样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真正的把握重点,不至于“囫囵吞枣”的阅读,最终没能把握所学知识的重点。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对个性的追求,都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走向死胡同,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只会让在21世纪的电子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越来越厌恶学习。怎么让课堂活起来,怎么让学生动起来,怎么让课堂效率高起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改进的问题。本学期,按照学校的改革要求,我在我的历史课堂上继续进行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课前提前备课,不仅是备写教案,还备写导学案。教案是属于教师个人使用的文本,主要是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上课流程、上课内容进行梳理备案,以防正式上课时有所遗漏。

导学案是集学案、作业、测试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课堂教学文本。相较而言,导学案比教案更重要,因为它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所以在备写导学案的时候,我尤其注意了两点:一是一定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在内容上明确学习目标,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

学生导学案的利用,我一般是在课前的自习课或晚上让学生提前预习,从而完成初步的自主学习,会做的把答案写出来,不会做的难点问题做出记号,带着问题上新课。教师对导演案的利用,我一般都是在课堂上当堂检查,有时会提前抽检部分学生的导学作业,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到了正式课堂中,我的三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课前小测。对上一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检测,看学生学过后还能掌握多少。常用的 形式是进行简单的听写默写或做投影上的选择题,教师不做批改,由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或同桌互改。这个过程加上之前的导学作业的检查,大概用时5分钟。

1、新课导入和正式授课。这个过程主要是以导学案为线索,再次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通过课前导学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备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精讲解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了更有效率,一定要做到“三不讲”:学生看书会了的知识点不讲,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白了的知识点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知识点不讲。这个过程大概10分钟。

2、小组合作,互动探究。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精讲之后,组织学生根据导学作业中生成的难题(预习是不会做的),结合老师刚才的精讲授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生教生”的方式解决掉一部分问题,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及解决的结果,并及时补讲。过程用时10分钟。

3、达标练习,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达标练习或上黑板时行做题。题目可以是导演作业中的练习或学习辅导作业。教师巡堂检查,对知识点上的错误和不良的答题习惯,及时进行反馈纠正,做到当堂课的任务当堂完成。用时10分钟左右。

4、及时归纳,整理小结。这个过程可以用于提问学生在本堂课上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脱稿回答,记得多少是多少;也可以是老师进行精练的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用时5分钟。

通过小组合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总的感受是: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老师把导学作业发下去,对学生如何做、做哪些内容做了要求,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进行了自主学习与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去完成,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完成的内容主动展示出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气氛活跃。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学生经过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展示内容,热烈辩论,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李军景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734019)

摘要: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收集、整理出切合教学实际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能够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化难为易,使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还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可能,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作用运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平台,来改变我们历史课的传统模式。[1]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同时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枯燥乏味的讲解,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媒化。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它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一堂课”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它的多媒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育信息流通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它的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之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整齐化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个别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信息反馈多样化。

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

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历史史实。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真正可以实现“以史明智”。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历史地图。

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大多是静止的——地图册、教学挂图或是教科书中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活起来”成为可能。我利用《中国教育资源网》上的“二战形势图”,取

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形势图”配备了播音员的清晰的讲解;其次,“形势图”用Flash技术制作,使二战中重要的战役随着金黄色的箭头的闪亮移动而栩栩如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在“闪亮”有序的登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种声形并茂的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无法比拟的,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有了信息技术这艘船,在无涯的学海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畅游,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三、趋利避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2]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3]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

联系方式: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李军景)

籍贯:甘肃张掖

邮编——734019

关于三环七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制高点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推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使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渐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和强大的交互功能,弥补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时某些方面表现单一的缺陷,如历史教学中的地图运用问题等。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制作了一些有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在省市学科会议上交流、演示,并提供给本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使用,从中收集意见和建议,有所心得,诉诸此文,以供有志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研究的老师们共同商讨。

一、学习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寻求历史学科教改新模式。

“所谓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中学历史教学以其内容丰富、手法多样的特点始终在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以往对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的概念理解得不是很准确,因此,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的运用大多停留在较浅的水平。经历几年来学科同行们的探索和实践,在许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开拓和突破,笔者结合我校为申办全国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实验校提出的“创建现代教学模式的思考和探索”主课题,在历史学科中相应提出“现代组合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子课题,以历史地图为突破口,以期由浅入深,逐步将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推向深入。

地图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在进行历史科地图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挂图,有时也借助地球仪或幻灯、录相片等媒体,与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辅教手段相比,上述的地图展示法就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

上一篇:学校油烟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我为环保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