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1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真正地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线高中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目前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和对策。

【关键词】小组合作 中学历史 问题 对策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竞争中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采用较多的形式。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模式,我校在学习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本校本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着重探索了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被调动起来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可能使这一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以下是我们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及问题

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许多优点,如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互助式和讨论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课堂“一潭死水”的现状。但是反思课改以来的中学历史课堂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又存在着摆空架子、缺乏实效性等现象。教师在操作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导致合作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有时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一言堂”,小组中优秀者滔滔不绝,后进生却成了陪衬,甚至整节课一言不发,充当听众。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所以,目前合作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低效状态,这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二、中学历史课合作学习的对策

为了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因素将班内学生分到各组,分组要做到全班各组人平均成绩大致相同。这种分组方式可以通过竞争调动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形成组内学习的合力。

(二)精心编制符合学生认识实际的导学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分解,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导学案,然后组织学生高效地自学与合作,避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无从下手和无效讨论,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促使他们急切地渴求正确的答案,顺理成章地把学生推进自学与合作的状态。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1.预习自学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的过程是最好的独立钻研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课本中最基本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深入思考,完全能独立解决,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分组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个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小组内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特别要求组长和较优秀的同学不要压制别人的意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从整体上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进行一些提醒和指导。而各组在组长主持下讨论,记录讨论要点,然后分组按照顺序推举代表说出本组答案,其他组补充。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尽管有一些缺陷,教师设计的一些思路学生没能想上去,但总体来看,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充分。这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虽然不能完全达到教师的目标,但在学习方式上对学生有大的启示,使学生课后整理答案时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达到了启发学生的目的。

3.教师讲评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教师讲的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展示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环节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对于那些学生展示后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给予讲评,对于那些通过合作仍没理解的地方,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遗漏疏忽的地方,教师还应该再做提醒,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巩固拓展

这一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阶段。教师要在导学案“课堂检测”和“学习感悟”部分设置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的练习,通过习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并能熟练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的实践活动中。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2

3.15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的设想和理论创举是值得肯定的, 但我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 发现这种原本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操作不当, 容易被异化成一种表面的形式, 从而缺少实效性, “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下面就以我院学生教育实习基地———费县一中的教学实践为例, 谈谈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广3.15教学模式, 学校重新分配班级, 把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 6—7人一组, 同学们面对面侧对着黑板, 方便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理论上, 按照这种方式排位子的目的是改变教师“满堂灌”式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实现教师主导取向和学生自主取向的有机结合。但在实践中, 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 由于教师自我定位转变不够充分, 仍实行单一的讲授模式, 学生也难于及时进入自主学习的模式, 调整后的座位, 使得学生整天都要以侧着脑袋的姿势来听课、记笔记, 这无疑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时合作仅仅局限于组间讨论交流老师预留的问题, 没有学生自己创新性的质疑、调查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有时老师设置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或者难度太大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 或者太过简单, 学生张口就来,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却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 还容易形成惰性, 学习积极性降低。有的问题虽有思考价值, 但由于老师没有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 匆忙展开讨论, 学生因此无法提出有价值的独立见解。有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各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速度也不相同。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常常只让效率较高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然后匆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容易挫伤其他小组的积极性。

为使3.15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使之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 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一般来说, 分组的原则是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 大体相当均衡的配置有利于每个小组都能开展充分的讨论, 便于学生互相帮助和深入交流。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老师会有意识地按照学习成绩将优、良、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在一个小组中。其实这样的分组方法容易给优秀学生带来优越感, 成绩差的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感, 使合作学习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独角戏, 合作学习也因此名存实亡。我所实习的班级其班主任就是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分配的小组成员, 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质, 小组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过分活跃, 有的过分沉闷, 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实行, 我们在配置时应该考虑到“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智慧类型、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和学习优势, 运用互补式分组的方法, 以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优势, 为小组贡献力量。当然, 有时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由组合, 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首先, 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就无法开展, 因此, 要千方百计地通过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 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其次, 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除了要独立思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 还应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的班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植入了组间竞争机制, 确实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但有的同学单纯追求表现机会, 当别组成员回答问题时不等别人回答完毕就抢着发言, 不仅不礼貌, 反而违背了合作竞争的初衷。应该让学生明白, 有的时候, 认真倾听, 可以从别的同学那里获取更多、更好的办法和思路, 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再次, 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同时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和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 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 也有利于小组深入探究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 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少, 形式灵活, 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 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三) 教师自身角色的调整

教师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担当着课堂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 教师自身角色的调整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新课改的精神, 动态课堂是主体, 教师应通过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威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创新。其次,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合作学习则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 其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是教学系统中最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宝贵资源,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思想去交流碰撞。使得在师生和生生的有效合作交流中, 达到互教、互学、互补、互进的效果, 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最后,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设置教学情境。例如历史课堂上我们致力于实现历史知识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把历史课堂搞活。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放手把课堂让给学生,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 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就“王安石变法”这堂课来说, 里面涉及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为了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变法, 有的老师贯始终要让同学们融入到具体的角色中, 让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利益集团, 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感受评价变法。同学们把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 理解得也很深刻,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 把具体的角色分给同学, 容易把同学的思维限制在这个角色里, 理解的深度达到了却不易于全面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时做到全面细致的准备, 充分考虑到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对预期结果做充分评估。同时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目的, 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规律性。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时机促成合作, 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 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并对合作成果进行及时的展示与评价。

(四) 合作活动要组织严密

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不同的分工, 给予具体的目标任务。既分工又合作, 使不同层次的同学实现不同的目标。同时又要注意发挥组内核心人物的作用, 核心人物必须善于引导组员倾听其他人的发言, 并作出相应鉴别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要善于总结组内成员的各种不同意见, 在全班交流中担任“代言人”, 全面反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否则, 在这种面对面的座位形式, 课堂以小组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下, 小组学习可能会演变成小组“茶话会”。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3

一、实践内容及设计

1.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本章是圆周运动知识的具体应用,是前面所学知识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知识难度相对较低,适合自主学习。

2.实验的具体方案

(1)“问题中心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教师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及具体要求(约3分钟)。

学生明确要求和问题后,学习教材和教辅资料,并先自己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约8分钟)。

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交流问题,并相互帮助解决部分问题(约5分钟)。

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看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约2分钟)。

教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疑点和本节难点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

对问题及时反馈、评价、反思(约5分钟)。

结合教辅资料,针对典型问题应用举例(约7分钟)。

学生梳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约5分钟)。

(2)“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制度: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强调组长的监督管理和组员间的互帮互助、协同合作、组间竞争与互评,具体如下。

小组长职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做好组员的课前预习检查,对预习没做好的组员进行监督和辅导帮助。

对组员课后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要热心帮助物理学习上有困难的组员。

积极配合教师了解本小组的学习情况。

(3)具体实施情况。

实验时将学生按课堂座位的次序分组,以4~6人为一组,每小组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有三个学习小组还自行选出了汇报员,负责课堂上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每个小组发一本学习小组活动记录本,以记录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学习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记录本每周交教师检查,教师根据记录本及平时观察的情况及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二、实践的认识与反思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了如下认识。

(1)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往,我们习惯以“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以“听众”的角色进行被动式学习,教师讲得精彩,但学生听得很累,教师教学水平再高,学生素质再好,一味被动听,也是无法避免“听觉疲劳”的。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态度。

要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组织是关键,具体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精心备课,认真设定好课堂讨论的问题;②认真做好课堂的组织引导,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主动性;③注重讨论的过程,合理调控讨论进程,使讨论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成果等进行积极的评价,充分利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营造了主动参与、协作学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同学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己不合理的学习习惯,进行自检自查、取长补短。

(3)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实践中学习小组的分组是按座次划分的,每个组的小组长、记录员均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课堂讨论中,看到了以往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也认真投入到讨论中,看到他们发表观点、倾听意见、认真演算的情景,使我认识到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能出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龚林泉,方永根.基于自主评价改善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行为的研究[J].物理教师,2011,32(11):1-3.

[2]孙亚玲.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马书媛.学生进行“渗透式”自主学习高中物理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4

[摘要]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这种理念下,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依靠学生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是学生们学习上的引领者,在教学上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生本教育提倡要有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老师引导点拨等过程。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125-02

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其中存在着好多模仿和复制,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让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嫁――从具体的实践情景中产生适合自己的理论,才能获得新生。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方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充分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拓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课堂中会听、会讲、会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巧妙地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实践这片土壤,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惟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生本理念是否内化。教学案例就是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以教学案例为根本,通过反思来优化生本课堂。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是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促成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它有利于教师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案例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下面是笔者在成都市青羊区全体生物教师教研活动中,有关生物学科生本课堂中教学研讨会的教学案例课提纲: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生物值日

按照学号轮流演讲与本课主题有关的感人故事。

(二)新课引入

带着演讲故事的感动,学习和肾脏有关的知识。

抛砖引玉:前置性作业检查。

(三)新授内容

1.尿液形成:(1)学生分组实验:尿液成分鉴定。(2)分析资料。(3)教师用ppt展示。(4)通过原尿与尿液数据,思考比较,找出不同点。(5)各小组合作完成:尿的形成过程分两步骤,过滤作用和重吸收。

2.尿的排出:各小组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自主总结。

3.前呼后应: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完成分组实验提出的问题,依次利用本节课知识点找出尿糖原因、尿蛋白原因、尿血原因,并由一小组评讲订正尿糖原因,一小组评讲订正尿蛋白原因,一小组评讲订正尿血原因。

4.下节课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每小组各一个问题:(1)泌尿系统卫生总结。(2)人体依靠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之间的合作,把废物排出体外。这些对人来说看似无用的物质真的毫无用处吗?目前人们对人粪尿有哪些处理方法?(3)吃盐多了会感到口渴,通常情况下喝得多排得也多吗?(4)收集有关人类汗腺遗传病,如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资料。(5)人体皮肤属于人体哪一结构层次?皮肤是器官吗?说明理由。(6)皮屑脱落为什么不会使皮肤变薄?(7)为什么皮肤滋润并有弹性和韧性?为什么可以用动物皮熬皮胨?(8)毛发从根生长还是从梢生长?(9)汗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笔者做出如下反思:

其一,如何凸显生本课堂。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所知甚微,就不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所主张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我们不妨再假设,如果把将要学习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为生本教学操作的重要环节。笔者所教学的班级均为九个学习小组,所以,每次课前预设九道前置性作业,分配给九个学习小组,把学习任务教给每个小组,抓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小组长认真、负责地监督好自己的组员。

其二,小组合作学习时虽然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但每个人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合作讨论太多有时会耽误时间,尽管学生在小组中会非常认真地去读书、交流问题,但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滞后、滞留现象。

其三,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制力都能达到一定水平, 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意味着没有发言权,这些学生将失去课堂的主动权。每个学生一学期要学七八门课程,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时难以应对各科的前置性作业。

其四,教师无法给予全面系统的讲解,因而学生获得的知识可能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其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目前的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存在于表达过程中,学生缺少倾听,有些学生忙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去认真听别人怎么说、怎么想,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使“三疑三探”教学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它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应避免流于形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试验之初,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有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说明教师已经开始关注这种学习方式。然而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立即转过身,教室里面马上都是嗡嗡声,只见每个学生都在张嘴,但是谁也听不清对方说些什么。教师看看手表,几分钟后一声“停”,学生立即停下来,学生回答的是“我认为应该怎么样”或是“我觉得如何如何”。学生强调的仍是个体自我,而不是代表小组的意见。甚至出现一个学生发言时同组内的其他同学举手表示反对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小组并没有真正的合作,讨论浮在表面,学生只是说了说并没有议一议,没有经过小组集体讨论形成意见,因而对外不能保持一个声音。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本组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要求找到有效途径。这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如在上例中,经过课后反思,在以后教学中我反复强调:小组意见要统一,汇报的同学代表的是小组意见,即使有些意见一时无法统一,也应该在汇报后再提出来,请其他小组或老师来一起讨论解决。

2.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并不矛盾,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小组发言成了“好生”的一言堂,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而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乐于坐享其成,不再动脑思考。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二是经常出现好的小组发言,而差的小组尽管老师给于照顾,仍没有发言的机会。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至少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尽可能使各小组学习均匀,即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上好、中、差的协调,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小组发言机会相当。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思考方式、学习习惯、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注意小组成员之间年龄特征的互补性。

(2)事先应建立一些基本的合作规则。在“三疑三探”教学课堂上,可先在“设疑自探”环节让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然后在“解疑合探”环节中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统一的集体意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汇报的成员也应按一定的顺序更替,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3)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中,掌握学生合作的程度、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度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6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

老城初中 政治 刘永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总结和反思一些学校落实“新课改”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何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简而言之,是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和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会学习为宗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学习,你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以学会学习为宗旨体现了对学生的终身负责的精神。

第二、以学案为依托。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体现在落实上,而导学互动正是落实以学生学会学习这一宗旨的有效方式之一。导学互动学案既是教师教学的流程图,也是学生学习的流程图。这体现了导学互动学案教学模式与以往教案教学的不同:重在落实。

第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如何将它真正落实到教学中,不同的学校和老师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效果不一。导学互动学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按照自主学习、精讲互动和达标训练、自编训练等环节的要求,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以创新性和发展性为目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教育应当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刚才我提到了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并且导学互动教学所设计的几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这一宗旨。这些都体现了以创新性和发展性为目标。

第五、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遵循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精讲互动和达标训练,这种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目标,无不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但是如何将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落到实处。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合作与探究,从而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真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很好地落实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馈训练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落实课堂四环节的关键在于:①导入直接精彩,学习目标有展示有解读。②自主学习:相信学生,放手学生,做到不看不讲,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批注,驾驭全体,关注个体,巡视到位。③精讲互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讲”到重点上,“释”在难点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构架,引导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根据学情适度拓展延伸;学生互动组织有效,小组合作及展示充分,评价及时、客观有激励。④达标训练:根据学情适当增减,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或合作当堂完成,现场采用不同方式展示和评价,学生参与度高,并及时纠错。⑤课堂小结:言简意赅,提纲携领,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梳理知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合作与探究,从而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一)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关系

1.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是自主的必然要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并且只有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所以在导学互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了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其次、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可求教其他组员,也可向老师求教。最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代表本组汇报本小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怎样从教材中获取关键而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以集体的方式弥补了个体学习的某些不足。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强调生生互动,而且在生生互动的同时进行师生互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兵教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精讲互动环节,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的漫画或文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谈谈对漫画或文段的看法,形成小组共同学习氛围。

(二)那么如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呢?结合思品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首先要确定小组。每个组一般为6人,6人由好、中、差三类学生构成并且每小组选出组长1名,争取使每名同学都有他所承担的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第二、要给每小组取名字来激励本小组的同学,同时也增强了本小组的凝聚力,同时各小组提出自己的口号。

第三、要调整班级的座位,面对面围成一圈,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前后坐成两排,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构建完成之后,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最大作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否则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就会流于形式。在这里,我要谈一下在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时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好几个人和一群人的关系。构建学生自主发展小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的发挥集体的力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的做法首先是选择那些学习成绩较好但不爱发言的同学作为发言人。这样就可以促使他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自己不会的情况下积极求教别人。其次,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要选择那些认真负责并且 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这样做目的是确保在小组长的坚强领导下,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小组的活动当中。最后,对于那些参与不积极的同学,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转变其思想观念,使之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集体的活动当中,使课堂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面向全体。

2.正确处理好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与课堂管理的关系。在应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我想一是要加强对班级和课堂的管理。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的课堂对老师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控,从而更充分地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二是要利用自主学习小组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上课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加分和表扬。三是发挥小组长的管理作用,使小组长成为你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的左膀右臂。

3.正确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想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可盲目使用。要根据课型、上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来决定是否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不要逢课便用。

二是合理把握讨论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讨论的时间。所以,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三是加强教师的组织力度。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管理、调控、引导、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创设热烈的气氛和积极的情绪,及时注意各小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作出及时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三)正确发挥自主学习小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的就是自主学习,殊不知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自主学习中,我一般会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1.发挥小组长作用。发挥每组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好、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的作用。在每一组当中必须有一个能够带领本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奋斗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必须在同学当中有一定的威望并有较强的责任心,既能够管好纪律,又能够组织好本小组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当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他们总能维持好本小组的纪律并督促那些学习不主动的组员认真学习;当老师要求小组讨论某个问题时,他总是能积极地组织大家参与讨论。

2.小组间展开竞赛。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做随堂测试时,我采用给每一小组发一份试卷,要求他们举全组之力完成。然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发给小奖品。各组同学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被认为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时,教师认真落实,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那 么如何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构建起全面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既要突出个人的作用,又要凸显集体的力量。这种评价体系应该涵盖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课堂上的教育教学,也包括课后的作业检查;既包括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也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比如在课堂上,有同学不遵守纪律,我一般既给他本人扣分,也给小组扣分。这样做既给个人以警示,也给小组组长提出了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尽量避免犯错误。

2.激励和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激励和评价的方式既应包括物质层面的评价,也应包括精神层面的评价;从具体方式上看既应包括加分减分制,也应包括口头表扬、小奖品或给予一定的荣誉等方式;评价对象既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增强新鲜感并且更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当中。我在教学中更愿意表扬那些通过集体努力而取得的成果,更愿意给这些人加分,以激励他们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而学生也发现了个人力量的有限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7

那么, 造成小组讨论“伪讨论”现象的原因何在?解决之又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呢?

一、原因探究

笔者认为, 造成小组讨论“伪讨论”现象总的原因, 是作为小组讨论组织者的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 众所周知, 教师是小组讨论的指导者, 有效的小组讨论必然是以教师科学的指导为依托的。反之, 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够深刻领会小组讨论的内涵或操作实施不到位,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进而陷于“伪讨论”的泥沼。

1. 没有深刻地领会小组讨论的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依然自觉不自觉地把小组讨论狭隘地定位于“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 或是“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 背离了小组讨论的真实内涵。因为真正的小组讨论, 必然要围绕学习课题而进行集思广益, 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让各种观点相互印证、补充、碰撞、启发。

因此, 作为小组讨论的指导者, 教师应有效激发学生的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与开放理念。须知, 小组合作讨论贵在通过团队合作求得生成, 如果简单地寻找教材中已经有的明确答案, 先入为主的学习惯性必然会直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 使小组合作讨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 当前“伪讨论”最主要的表征, 就是没有有效地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 即使有, 也是教师勉强在形式上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或活跃课堂气氛而硬性的安排, 反而耗时、耗力但收获甚少。

2. 没有科学地设置小组合作讨论的流程

笔者以为, “真合作”的小组讨论应该满足两大要素, 即以充分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充分的组内交流为关键。然而, 当下教师实施小组讨论的模式一般均为:教师出示讨论题目—要求小组开展交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这样的讨论流程安排, 意味着学生一接触到论题, 就必须与其他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试想, 学生对自己要讨论的问题都来不及思考, 与小组内其他成员又如何进行交流, 更何谈相互启发呢?如此操作, 结果只能有二:或是学生的讨论停留于表面上, 最后得让教师越俎代庖;或是极少数精英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 其他学生只能当配角, 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就在情理之中。

小组合作讨论的精髓, 在于组内成员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一般而言, 学生的交流沟通至少由三个流程构成: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其他成员的见解—形成共同的见解。试想,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 学生如何能完成上述三个流程, 大多是还没有获得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小组讨论就戛然而止。由此表明, 既然设置了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 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否则,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就无以保障。

3. 没有合理地作出小组合作讨论的评价

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体现于小组共同意见的形成与表述, 之后, 教师应对各小组的讨论意见作出合理的评价。因为教师的这些合理的评价与反馈能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巩固成绩, 纠正错误, 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笔者仔细观察“伪讨论”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与语言, 发现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共性问题。首先, 教师对讨论时间控制不当, 致使小组代表汇报覆盖面低, 不仅做不到集思广益, 反倒使未被点名发言小组的成员心理遭受打击。其次, 教师习惯于自己作出权威评价, 很少会有意识地把评价权放手给各学生小组, 以引导小组间互相评价。第三, 教师过于迷信鼓励性评价, 对小组结果的评价一概予以肯定, 不利学生找出问题、提高认识。第四, 教师评价的对象往往定位于某些学生个体, 无形中对小组的其他成员产生不良暗示:教师的评价与己无关。如此一来, 这些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投身于小组讨论。

二、解决策略

小组讨论要走出“伪讨论”的泥沼, 以笔者之见, 解决的策略在于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扮好自己的角色, 既不袖手旁观, 又不越俎代庖, 将小组讨论所秉承的“真合作”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1. 教师是讨论时机的选择者

一堂课中要不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哪个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小组合作讨论?这是执教者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 安不安排、何时安排, 依据不外乎有二:教授需要和学习需要。

以“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一课为例,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在笔者接触到的课例中, 大多会围绕“哪些因素造就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有哪些优秀的文化成就”论题, 安排两次小组合作讨论。按照以上设计, 可以预见学生完成第二个论题是没有障碍的, 因为所有的答案在教材中是现成的, 而且层次分明, 基本上是每个段落一个成就。既然教材中已经存在有关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明白表述, 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来组织小组讨论呢?所以把它改造成“学生自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延伸”这样易于操作的教学环节, 更能提高教学的性价比。而第一个关于“阿拉伯帝国创建”论题的难度相对较高, 涉及教学的难点, 安排小组讨论环节有其合理性。

2. 教师是小组论题的设计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为了让每个学生透彻地说明他的意见的合理性, 教师应下功夫选择典型的事例作为思维的中心。小组合作讨论是围绕着某个问题展开的, 论题自身的质量于讨论效度至关重要。为此, 离不开教师对讨论论题的有效设计。

在“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一课教学中, 笔者起初设计的论题也引用了“哪些因素造就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但后来发现, 该论题明显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从表面上看论题的跨度很大, 但能实际拓展的学生思维空间并不广, 学生的解答往往集中于几个高度浓缩的概念。二是论题的难度太高, 毕竟学生对阿拉伯和伊斯兰教平常知之甚少, 讨论只能依靠教材来进行。

于是, 笔者依照“铺设阶梯, 降低难度”的思路, 对论题进行了如下的修改:

A.你觉得伊斯兰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 (友情提示:可以从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等方面考虑)

B.你觉得阿拉伯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友情提示:可从军队的装束、战斗力等方面考虑)

C.你认为伊斯兰教与军队对于阿拉伯帝国的创建有什么重大的影响?

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来看, 笔者的论题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如论题设计有一定的跨度和难度, 但又不让学生感到无处入手, 因为“友情提示”在帮助学生找到相关的思考切入口;三个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梯度, 其中的A、B两问是基础, 而C问则是对前两问的深化, 学生通过解决前两问, C问的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伊斯兰教———统一思想;军队———武力征服。

3. 教师是讨论资源的开发者

在确定了小组合作讨论的论题之后, 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基础上, 教师应有效地预判小组合作讨论可能存在的困难, 通过预设及时予以解决。其中, 开发优质讨论信息资源, 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小组合作讨论困难的重要内容方法。

例如, 在确定了“阿拉伯帝国创建”这一论题之后, 笔者根据学情, 敏锐地预判到学生对“伊斯兰教的理解”会存在不小的困难。因为这一宗教相对于中国人而言, 相距遥远;但作为本堂课的重难点, 这部分知识又是理解“阿拉伯帝国创建”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在小组讨论之前, 学生不具有伊斯兰教的相应背景知识, 就无法准确地予以理解。

于是, 笔者抓住了理解伊斯兰教的两大知识要素———创始人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教义, 用幻灯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以下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一:世界学者对穆罕默德的评价。

穆罕默德的教训, 如明灯一般, 照耀了一千二百多年, 创始了以两亿人能以生死赴之的宗教!

————— (英国) 肖伯纳

穆罕默德圣人, 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 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 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穆罕默德是应受人们的尊重与敬仰的。

————— (俄国) 托尔斯泰

背景材料二: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 只有对主虔敬才是决定性的, 在真主看来, 只有那些敬畏他的人才是高贵的。每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兄弟 (姊妹) , 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人们啊!你们要侍奉真主, 须服从你们正义的领袖。

———穆罕默德

然后提问:从穆罕默德的话里, 你能分析出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的作用吗?

两则背景材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的欠缺, 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两则材料, 弥补了原先认知结构中欠缺的相关知识, 为后继的小组合作讨论奠定了一个必要的基础。

4. 教师是讨论过程的调控者

教师有效地调控小组讨论意义重大。小组讨论不是休闲聊天, 也不是由少数几个人主宰的“新闻发布会”。与单个人的行动不同, 几个人结伴在一起学习, 会产生结伴效应。效应有正向的, 也有负面的。为了防止出现负的结伴效应, 教师的调控不可或缺。以笔者的经验, 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 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做, 每个成员都能够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是去除负效应、加强正效应的可靠途径。

让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自学, 是后续小组交流讨论的必要基础之一, 教师应予以有效的调控。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阿拉伯帝国创建”前, 笔者就先安排学生进行三分钟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进行自主思考, 把自己对这个论题的理解写在纸上。待到进行小组讨论时, 即可以作为交流的内容在组内汇报, 从而使组内的讨论交流有的放矢、效果明显。

适当的分工, 也是教师调控的内容。在具体实施“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一课的小组讨论时, 笔者把相邻两座的四位学生分成一个讨论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有效地保证了小组讨论的有序展开。

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 篇8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这种模式下,将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精心编组与合理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模式的学习,必须将全班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我根据学生成绩、爱好特长、性格、气质类型、能力高低、性别的不同,以及“组间均衡,组内互补”的原则,在班级内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人数为6~7人。组建学习小组后,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合理的分工。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负责召集、分工、督促小组讨论活动。记录员一人,负责记录讨论的成果。汇报员一人,组间交流时代表小组成员发言。如此分工明确了成员的责任,形成了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小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适当轮换,充分使成员互动起来,增强生生互动的效果。

二、精选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巧妙设置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行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要用这种模式。那么什么情况下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此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在学习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节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此处可以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区别为题展开讨论,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想法,并在班级讨论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进一步提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又有何区别的设问,层层深入,发挥集体的力量,在教师的引导中实现小组的合作交流以及重难点的突破。二是学生通过自学阶段对知识的整理与理解,初步建构起课文的知识结构。难以理解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来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采取生生合作、教师指导、自悟与合作结合等方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必修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节中胡适提出的“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一观点进行理解时,有学生提出这种观点其实是种务实的主张,不知道为什么要反对它。于是我由此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最终能深刻了解胡适的观点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也就不可能救中国,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积极参与,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有效引导生生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课题,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出合作学习的规则和解决问题的步骤,以规范学生高效开展合作,实现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时教师进行现场督促和指导。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引导,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能力强的小组则要求学生深化对知识内涵的挖掘工作。在合作学习组间交流阶段,教师要及时客观地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的引导质量影响着小组合作质量。

四、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多元的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激励每位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建立的评价机制内容不仅包括检测成绩,还应考虑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合作有效性、学习态度等方面。评价方法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评分制,或者口头评价、撰写评语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每天对于小组和个人的评价认真记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总,学期末评比对各个小组进行排名,并奖励最佳个人和优胜小组,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小组活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强调合作学习的精神,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这种学习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需要我们去探究的问题:例如滥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组织不当、流于形式,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认知度较低,合作学习效果差等。

参考文献

[1]刘军.中学历史教学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吕世虎,刘玉连.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历史课堂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篇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逐步被大家欣赏并被广泛推广。因为这种新型课堂模式体现了新课标下以教师主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通过三维目标的达成和落实,实现教学相长、高效课堂的目的。

在课堂实践中,特别是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方面,我们做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如何来评价秦始皇。作为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定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

2、一定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然后,教师便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去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再进行小组展示。实践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出来,合作探究的精神瞬时迸发,哪怕是以前最不努力的同学为了本小组的荣誉,为了得到在师生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会拼命去搜集资料,参与讨论,积极发言。而教师的适时引导,适当点评也恰当的融入到学生们中间,真正体现并达到新的教育理念的预期效果。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10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能找出各种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和初步建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增强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现实世界的美与数学的关系,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锻炼意志与品质,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展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应用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归纳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对称轴的存在性、特殊位置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剪刀飞机、正方形、圆和不等边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展示图形,欣赏对称美――设疑

教师活动:

首先展示三幅“喜”字图案:

师:这三幅“喜”字图案,美不美?美在哪里呢?

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生活中一些对称事物图片。

师:看了这些事物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从而引入本节课主题;探究对称的实质。

学生活动:

学生依据个人爱好选择喜欢的图案说明。

生:它们都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

其中有两幅是对称的,一幅是不对称的,并说一说为什么,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和不对称美。从生活实际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的本质。

二、独立学习

操作实践,探究对称的实质――建模

教师活动:

请每位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飞机、正方形、圆、不等边三角形四个平面图形模型。

(1)动手检验飞机、正方形、圆、三角形,哪些是对称的?

(2)请你根据操作过程描述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并写出你的结论: _。

(本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是: _)。

数学上把这些称为对称图形:飞机、正方形、圆等叫轴对称图形,你能给轴对称图形下个定义吗?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_。

学生活动:

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的这些结论往往是用生活语言描述的,譬如:图形左右相等,图形两边一样等。

设计意图:

这些图形中,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称的本质――即“折痕”(对称轴)是否存在。

深化概念,讨论对称的要点――质疑

教师活动:

动手操作1:你手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非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模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请说明理由。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①_。

动手操作2:请找出飞机、正方形、圆这几个图形的对称轴,飞机、正方形、圆的对称轴的条数分别是多少?飞机 _条,正方形_条,圆_条。

判断: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_)。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②_ ;③_。

学生活动:

关于判断这个非特殊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操作演示,充分发表意见,展开辩论,最后发现无论沿哪一条直线折叠,都不能使它两部分完全重合,从而形成一致观点,它不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得到启示①:轴对称图形沿某直线折叠后,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启示②: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启示③:对称轴的条数可不止一条。

设计意图:

通过这些活动,力求使学生在探究中悟理,在交流中激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够取长补短,合作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

巩固概念,列举对称的事物――应用

教师活动:

出示以下两个练习:

练习1:(1)找出下图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2)请大家按对称轴的条数对以上图形分类。

(3)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练习2:请列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学生不难得出按图形有一条对称轴,两条对称轴……进行分类的方法。接着我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可以将图形按有对称轴和没有对称轴分为两类,也可以按对称轴有有限条、无限条和没有将图形分为三类的。

学生从服装、建筑、国旗、会标、汽车标志、中国结等各个方面举例。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数学的分类思想,强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三、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讨论,合作完成,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适度参与学生讨论,可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完成存在疑惑或较难的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优秀生帮教后进生,进一步强化“双基”,使得两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成就感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落实“对子”,真正把后进生转化落到实处。

四、展示反馈

教师活动:

(1)收集并用多媒体展示:八个小组的描述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第一小组展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小组展示:动手操作1和启示①,动手操作2和启示②和启示③。

(3)第三小组展示:练习1.(1)(2)。

(4)各小组竞争展示:(3)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5)第四小组展示:①推理游戏。

(6)各小组竞争展示:②摆一摆;③剪一剪。

教师和学生一道分享学生的展示成果,并及时给予点评、适当点拨,教师追问及时到位。

学生活动:

分组展示,各抒己见,分享他人成果,吸取经验,达成共识,扬长避短。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激发创造力的舞台和空间,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知识,这里突破传统的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诱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多边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和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拓展提高

发挥想象,创造对称美――升华

教师活动:

依次出示以下例题:

(1)推理游戏: 找规律,在横线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

(2)摆一摆:如图所示,下面三个圆(两个小的等圆、一个大圆)如何摆放,使组成的图形分别只有一条对称轴?两条对称轴?无数条对称轴?

(3)剪一剪:①剪双“喜”字;②你能一刀剪出红十字会标志吗?③自己设计,剪出各种轴对称图形。

作业:设计学校的花园广场,要求设计图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推理游戏”中学生有可能出现两种答案: 和 ;“摆一摆”中学生摆出多种方案;“剪一剪”和“作业”中,由设计者本人谈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

在“推理游戏”中,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该题曾被美国哈佛大学选为入学考试题,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学试题,增加他们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摆一摆”中前面题目都是有轴对称图形找到对称轴,然而这道题是先确定对称轴的条数,再组成轴对称图形,目的在于通过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剪一剪”和“作业”中这个课题的条件比较宽松,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自我展示的机会,其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反思】

这节课利用“问题串”进行探究启发式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些问题是学生探求新知、生成新知的导航灯,每个问题都能深入挖掘教材的分散点,它们构成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大厦所必需的脚手架,为学生搭建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思维通道。

本堂课采用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的“ 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即:“提出问题―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拓展提高”五个环节教学,这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合作小组”为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为前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打造快乐高效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应用、拓展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 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帮助教师运用新课改理念驾驭课堂;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主”新课堂。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学习;合作

小学数学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但是也存在一些难度,很容易让小学生望而生畏。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种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学生身上同样也出现在教师身上。第一,小组设置不理想。教师进行分组往往是按照学生的座位远近,长期这样的分组,学生之间彼此熟悉,往往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新想法和新思维的产生。第二,小组讨论容易跑题。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时间一旦过长,就容易偏离主题,谈论与既定目标不符的话题,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制止,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科学合理的分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组人数的确定,另一个是小组内组员的确定。对于小组人数来说,要根据具体的探讨问题而定,一般而言,以2到6人为宜。另一个方面,对于小组成员的组成也要注意,以往按照座位产生的分组,大家相互了解,往往形成好学生主导发言,而其他学生被动地接受,直接听取好学生的解答思路和答案,甚至不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讨,从而导致了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获益不均。在分组初期,可以先按照座位进行,之后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在以后的分组中保持每个小组的总体实力相当。

数学教师对小组的适度干预,包括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以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数学教师设置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注意有针对性,以确保组内成员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既定目标。在各个小组合作讨论中,数学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应该尽可能地到每个组进行倾听和指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还要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小组合作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和对策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境团队合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 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自制力较差, 很难进行自我数学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引入, 让小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进行探讨和学习, 这不仅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运转和综合数学素质, 同时还能够不断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内容

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概念及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讨论和互动的过程, 从而来达成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进步。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 通过确定目标—合理分组—情境教学—合理指导—评价教学—内容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教学, 能够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题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

2.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实现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 可以通过讲读结合、指学结合、问疑结合、知识方法结合等几种学习方法来实现, 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现必要的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适应性、独立性、团结能力、思考能力等, 不仅仅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强化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1.以人为本, 强化目标。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必须要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而来更好地指导后续的小组合作学习, 做到有的放矢。将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细化成为若干个小的目标, 各个推进、逐层解决。比如在讲解圆柱和圆锥这一内容的时候, 要求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因此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来通过设定具体题目等, 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实现, 从而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分组, 情境教学。合理分组是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一步, 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水平、学习特点和能力等方面的要素来对之进行分组, 力求能够让小组成员在学习能力、个人性格等方面实现有效的互补, 从而来最大化的提升小组学习质量。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 应该设置小组长、记录员、实验员等, 分别负责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从而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把握时机, 合理指导。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 老师的及时介入和指导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在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 老师应该充分地对小组进度和成员的参与度、进展程度等问题进行及时地观察和督促, 当他们交流和讨论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应该实现有效的介入,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提升数学讨论效果。

4.成功汇报, 科学评价。当小组讨论结束之后, 老师应该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成功汇报, 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价。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回报出来, 并对讨论期间遇到的问题、本组解决问题的创新之处来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解决, 以此来与其他小组分享讨论的成果。作为老师应该对每个小组进行公正地评价, 以鼓励为主, 善于发现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创新之处, 从而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这对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5.教学总结, 内容延伸。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 老师还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地串联, 适当地将教学内容延伸, 为后续的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在实现对于课堂知识梳理的基础之上,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牢牢掌握, 同时设置一定的自由思考题, 实现教学内容的延伸, 让学生在课下分析和思考, 不断地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实现个人数学水平的进步。

三、结语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现, 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在与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拓宽、合作能力增强, 以此提升个人数学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之下, 应该坚持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实现确定目标—合理分组—情境教学—合理指导—评价教学—内容延伸, 以此来有效组织教学结构,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来从根本上维护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印丽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4, 11:96-97.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下一篇:我找回了前进的信心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