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精选14篇)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1

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

一、为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建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参加升国旗仪式,开展操行学生自主管理每日一评、期终总评活动。全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2、本学期开展了“讲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语文知识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关爱学生,注重了解学生心理。

4.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家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5、认真做好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缩小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善于心灵交流,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厌倦了忙碌的学习,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学生习惯了成功的喜悦,变得飘飘然了;有的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开始不再听话自觉了……这时,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光和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冗长的大道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从班级实际出发,留心捕捉学生之中闪现的“光芒”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都清楚地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学生中萌发的不良势头,我就个别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扭转学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我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互相学习的氛围,大家为了自己的进步,集体的荣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2、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有点自以为是,有时还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谦虚,尤其是面对学生时,遇到问题时首先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还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身教,不仅仅落实在与人相处方面,平时对学生的各项行规教育我都是身体力行的。

4、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努力做好备、讲、批、辅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潜能生在班中虽为数不多,但我绝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教师的一项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潜能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6、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常常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做到放学回家自觉排队;课间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去游泳;不结伙外出;不携带凶器等一系列的规定,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班上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忙或不够重视,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和教育,以至于养成教育不能形成有效配合。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2

高中生物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树立创新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范畴更广, 内涵更丰富, 实施途径更多样。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德育目标为例, 提出教学建议, 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 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教师能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有机融合, 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书中优良的德育素材, “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 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 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 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 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 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 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 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 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 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 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 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 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 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尊重科学, 但不迷信科学, 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 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 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 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 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 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8) 关爱生命,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 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 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 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 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 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 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 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 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 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 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 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 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 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 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 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 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 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 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 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 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 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 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 结合实例 (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 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 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 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 [3]认同绿色食品, 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 关注健康, 关爱生命。

(3) 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 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 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 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 增强社会责任感。

(5) 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关注生殖健康, 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社会责任感。

(6) 结合日常生活现状, 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 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 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 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 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 “德”字为先;立德树人, 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 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 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 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 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9.

[2]吴相钰,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吴相钰,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可见,“素质教育”虽是一句简单的话,然而,实行起来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一环,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下面仅就我自己的体会和做法试谈几点粗浅的心得。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

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三、法制教育

国家制定的各类法规,无一不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可是,至今人们的法制观念仍然很淡薄、违法违纪,有令不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了,例如跟我们地理有关的《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等等,虽然早已公布,可是滥伐森林,滥垦荒地、滥杀野生动物,滥放污水、废气……种种违法违纪之事,多如牛毛,这是极为令人痛心的。因此,我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沉痛地教育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地,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中学 梁国强

【摘要】美术课程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其注重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又是一门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突出审美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与追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有情达理,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一、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把传授技能作为教育目的,忽视了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根基的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时,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和孩子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启发,致使学生在呆板的复制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利于德育教育。因而教师应在教学形式上转变观念,还学生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讲到第14册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的蝙蝠侠,彩色吸管制作的五彩孔雀和废旧电线制作的环保笔插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同学们互相合作制作工艺品,并借此举办工艺品制作展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接受到低碳环保理念教育,也体验到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而且获得了“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

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热情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了审美热情和对美的感知,那么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而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确立自身的社会道德、信念和价值。这个过程是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敏感的洞察力,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位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和技法课两个主要教学过程,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爱国主义教育和欣赏课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如讲到第18册第一单元永恒的雕塑艺术---虎门销烟(浮雕)时,给学生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材中,大量的内容都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为东方文化而骄傲。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的热爱,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3.2.爱国主义教育和技法课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四、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搞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结语

在美术课上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就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来说,美术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素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我们实践的新课程、新理念,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育人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第13册至第18册》[z]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2] 胡晓瑛.在美术教学中深化审美教育的德育功效[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

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5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疆霍城县惠远则徐中心学校 于玲玲 张秀红

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

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资源。使感恩、奉献等在学生心中生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古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优秀 篇章,有歌颂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壮举的动情文字,有赞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佳妙文章等等,无不在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认识和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正确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接受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行的好材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课堂上活跃的、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气氛,能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灵活的方法是营造氛围的良方,例如对于某些课文,通过诸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再如,增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切、和谐的交流,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想要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无形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还应当举办广泛的、经常性的德育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德育的强度和力度,并形成德育的日常意识和习惯,使德育持续不断地 进行下去,持续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谈珠算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通过讲授珠算的起源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算盘一类的计算工具很多文明古国都有过, 例如古罗马算盘没有位置概念, 被淘汰;俄罗斯算每柱十个算珠, 计算麻烦。现在很多国家流行的是中国式的算盘。从15世纪开始, 中国的珠算盘逐渐流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 对这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现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一致公认, 珠算盘是中国发明的, 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 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 算盘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美国还专门派人到日本学习珠算, 而日本应考珠算技术等级合格证的人每年都有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所说:“在中国诞生又传播到亚洲各国而发展起来的珠算, 通过日中两国专家的合作, 正在走向世界范围的普及。”珠算应该说是中国首创的, 曾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 它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值得我们现代人为之骄傲。

我上珠算的第一节课, 总是郑重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珠算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使学生知道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算盘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非凡的影响。早在600多年前珠算便传入日本, 并且从那时起, 日本人对珠算就很重视。他们首先对珠算的算理和算法及算具进行改进和创新, 近代更在全国普及珠算教育。目前日本全国公开办了6万多所珠算补习班, 有600多万人次参加了等级鉴定, 著名的日本松下公司在录用职员时要看有没有珠算等级证书, 没有等级证书提薪都要受到影响。又如计算机王国的美国也把珠算当作“新文化”而引进, 成立了珠算教育中心, 加州的小学生在学习珠算, 大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另外, 我还让学生知道, 珠算在国外的发展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它的母国——中国。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青年一代难道能置若罔闻, 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吗?

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 也给我们财经学校的中专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 会计工作离不开计算, 计算离不开珠算。珠算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计算科学, 它对我国的经济工作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这些富有说服力的实例教育,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学们纷纷表示, 我们一定要弘扬民族文化, 苦练过硬本领,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二、通过珠算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学生毅力和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珠算技能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手指运动, 在大脑形成条件反射, 经过较长时间连续活动后, 部分学生对单调而辛苦的训练活动产生厌烦情绪, 特别是对珠算技能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运算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即“高原现象”) 产生畏惧情绪。对此, 我采取两条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请取得等级证书的同学介绍自己刻苦练习珠算、战胜“高原现象”、取得优异成绩的体会, 使同学们认识到“千年磨一剑”、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惟一桥梁的观念, 只要有毅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不断取长补短, 获得好成绩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 我告诉同学们仅有毅力不分青红皂白蛮练, 同样不宜提高成绩。那么, 大家需要在不怕困难, 坚信自己有能力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困难所在, 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在珠算教学中, 每一种方法, 每一个环节, 都有不同的难点, 只有把这些难点解决了, 才能循序渐进。实践证明, 对这一“高原期”的突破过程, 实际上是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品德和能力的过程。

三、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确立,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需要中专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磨炼, 我把每一次课堂练习、课堂测试、尤其是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 当作成功心理的形成、改善与再改善的过程, 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明确奋斗目标。

四、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通过一次次的课堂练习与测试, 同学们凭借勤奋、踏实、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过硬的基本功走向了成功, 速度越来越快, 准确率越来越高, 珠算技术水平的等级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珠算比赛中, 获奖的选手也越来越多。成功使学生激动和鼓舞, 而一次成功又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石。成功的心理有其增殖性, 一旦形成, 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不断进取的精神牢牢的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不断完善自我也就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一、注重课堂,强化常规教育

1、提出要求,落实课堂常规训练。新课程教学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但是加强课堂常规教育也是必要的。课堂常规的内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向学生进行礼貌、组织纪律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比赛和锻炼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做准备活动,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陶冶、情感熏陶和渗透,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做“交替跳远”、“接力跑”、“两人三足竞赛”等准备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教育。

2、严密组织,紧扣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队列队形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布置、干部的使用等等,都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运用队列队形时,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可以培养学生动作整齐、敏捷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器材和收拾器材,可以加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在学生进行活动时,使用和充分发挥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以及组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保护,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友爱等等。

二、挖掘内容,培养良好品质

1、利用教材特点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在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但多渠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如田径中的长距离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各种球类运动项目需要在同伴配合下进行,对于培养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和思维的机敏,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培养诚实等思想品质。

2、结合游戏教学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之一,一定要利用体育学科的优越条件,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我的做法是: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理解新教育思想中“开放”和“解放”的内涵。“开放”不是放手,“解放”不等于“放羊式”;结合特点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3、掌握学生自身弱点,强化责任心教育。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大多享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吃好的,穿漂亮的,玩高级的,父母的溺爱包办了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导致了孩子责任心差。针对孩子存在的这一普遍现象,我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了对待任何事情要认真,要负责的责任性教育。

4、鼓励上进,培养竞争与耐苦的坚韧性。学生中有争强好胜的天性,老师就要善于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进取性。尤其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竞争可以克服惰性,竞争可以让人充满希望,竞争可以使人满怀朝气。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教育学生力争上游、坚持不懈,教育学生公平、公正、严守纪律,教育学生为了集体荣誉努力拼搏。要在乏味而且比较艰苦的体育项目中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思想,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来学习。

三、创建集体,培育健康向上的体育道德

1、培养良好的集体风尚。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集体,对改变学生不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以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某一种思想和行为有一种正确的看法,使之成为集体舆论;然后利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以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2、教育学生爱护集体的物品。要结合整理体育器材对学生进行“爱公物”、“爱劳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这一时机,加强对学生爱公物和爱劳动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优越条件的。

3、利用竞赛评比养成健康的心态。组织竞赛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竞赛的内容很多,如集体、队列训练、项目比赛等。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明确目的,提高思想素质,使活动顺利进行。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美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作为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是当好教师的首要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技巧。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教师授课,首先要设计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营造情感氛围,优化导入艺术。成功的导入是美好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的导入艺术,可以将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氛围。

二、在美术教学中,探究知识重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要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得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为了探究知识重点,美化教学环境,除了运用常规教学法以外,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欣赏《千里江山图》,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

可通过介绍我国传统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以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的陶瓷、青铜器、玉器、丝绸等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美术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情感调节功能,生动具体地渗透德育。

四、美术实践活动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提高审美素养,加强审美体验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其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内在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学生热爱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意念与激情。如在欣赏罗贯中的油画《父亲》的时候,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了解画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概况,而且要与现代人的生活差异作一对比,进行原因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触景生情、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

美术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内涵所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要以榜样的力量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是由教师在学校里的地位和组织角色决定的。因为榜样是一种形象的教育目标,学生总会直接接触教师的人格、品德,模仿教师的形象、作风;榜样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榜样能树立教师威信、吸引学生,提高教育影响力。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良好的教师形象,才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其身教重于言教,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还要虚心学习优秀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凭借自己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岗敬业,乐教爱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表现出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他们是身体力行的楷模,是学习的标兵。新时期的教师要以榜样为动力,鞭策自己的行动,塑造崇高的师德、师表形象。

要以良好的师表形象,树教育新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所特有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艰苦性、社会性要求教师必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必须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在业务上教师必须精益求精,教学态度上诲人不倦,必须具有团结协作、敬业乐教、相互共勉的道德品格。因此教师应内铸师魂,外塑师表,精练师能,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面对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展示教师风采。

新时代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目标意识,及时地总结经验得失,并不失时机地把有价值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探索出新的教育思路。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四川省武胜万善中学校

高峰

现在的有一部分中学生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做事没有责任感,遇到困难缺少恒心,本人做为一个化学教师,试从化学科教学中来谈谈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一个进步,都是前人的努力换来的,甚至可能是生命换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些化学史,倒如我们讲到原子的结构时,则可以引入原子结构的发现艰难及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例如讲有机会的时候,可以介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讲卤族元素的时候可以介绍求真理,顽强不屈氟单质的制取者戴维,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在高中的课本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例子,如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可以说一本高中的化学课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每章每节都可以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15-01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这么写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记,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他论述的是《春秋》,但实际上阐明的是他对史学功用的看法。他认为,历史体现着正义公正,褒贬是非,意存训戒,有助于敦风化俗,端正人心,起到法律所不能起到的功效,要教化风尚,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历史。这就是史学界常谈的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一-------教育功能,其中德育教育功能尤为突出,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德育”的内容,以及处理教学内容的理论指导性原则,那么,用什么社会历史观、什么思想道德观念培养什么人,就是任何一位历史教师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了,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德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情感和意志的表现,他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也可以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举行国情知识竞赛,组织课外阅读、讨论,观看电影、开展影视评论,编辑历史小报,举行历史报告会、故事会,组织观看影视录相,展览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通过实践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远大志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另外,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毛泽东的“身无分文,以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2

那么应如何加强学科德育教育呢?首先教师要用良好的修养为学生做表率。学生喜爱一门学科的教师, 往往就会喜欢这门学科, 并自觉地参照教师的教诲调整自己的行为。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善于利用节日、纪念日, 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并通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榜样人物典型人物,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活生生的榜样, 能给人极大的影响。学生心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模仿, 可塑性大, 这些都是榜样对学生起作用的心理基础。大一些的学生抽象像思维发展了, 但同时独立性增强了, 他们对硬性灌输也开始反感了, 你越是板起脸来对他们说教, 他越有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不讲大道理, 而是用行动一点一点去影响他, 这样效果会更好, 因为他没有察觉, 不知不觉就受到影响和教育。这就是榜样教育的力量和作用, 它隐去了教育痕迹, 教育效果更高。所以说,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 必须发挥榜样的重大作用。

其次要利用充实的教学内容作为德育工作的蓝本。每个学科的教材中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 我们要对教材细心分析仔细揣摩, 将德育教育融入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习伟人的情怀, 品味历史的厚重;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旋律的优美, 聆听生命的精彩;通过物理化学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优势。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通过文化积淀与传承, 表现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人文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 以提升灵魂, 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要在历史、地理、音乐等课程的教学中, 切实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要让德育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还必须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并重, 考虑到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我们应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区分不同层次高中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并与丰富多彩的各类文体活动结合起来, 使高中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3

学校:源城区江源小学 姓名:何红娣 联系电话:*** [摘要]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实现德育教育实效化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在教育研究《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万志超副教授论述了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并给出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我看到了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如何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⑴ “德、智、体、美、劳”是人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而“德”又是在这个基本准则和教育目标中排在首位,因为“德”是具有社会性的,如果“智、体、美、劳”都实现了,但缺“德”,那他的身体越好,智力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明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也曾说:“学校之中,惟从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成其德,而因使益精能于学校之中。”⑵进一步阐释了教育“以德为先,兼顾其他”的思想。小学数学做为一门启蒙性的重要基础学科,日常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将德育巧妙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品德养成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诚实、认真求知的理性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于产生了一些有用的、美妙的定理,更重要的是它孕育了数学的理性精神。“理性是道德的一部分,思考能提高和完善道德,理性是任何一个想成为有道德的人所不可缺少的。”⑶换句话说,数学是一种毫不含糊的事业,每一个结论都需要经过严格数学证明。在数学学科中不存在侥幸心理,戒绝了浮躁和伪编,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实事求是的,不违背运算规律才能求得真理。因此,在数学求解,尤其是在小学应用题当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透过文字看到数学本质,在求解的过程中明白一定要通过诚实的求解和运算,才能获得数学本身的乐趣和成就感。若同学们在运算过程中违背运算规律(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等),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告知规律就像社会的法律一样,应该去遵循,而不是去触犯,除非你能够用严谨的数学证明去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同学向自己讲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并加以引导,特别是在学生主动提出新想法的时候。我

们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让理性精神在数学的思辨中得到萌芽发展。

二、崇高民族自豪感。

新教程强调课程内容要与生活和时代紧密联系。⑷以下为例: “同学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条吗?” “长江。”

“非常好!但是你们知道它有多长吗?它长约6300公里,就是多长呢?大家知道一张床有多长吗?”课堂下同学们已经摆开手势比划着床的长度。“嗯,对。而长江呢,就有3150000张床那么长了。”瞬间,课堂沸腾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们对一些简单而庞大的数字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前和同学们讲中国之最,讲中国在数学史上的成就。如:我国最高的建筑,最高的佛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最早发明十进制计数法,在殷商甲骨文早有记载;我国祖冲之是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的人,要比西方早1100多年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更加注重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结合课程知识想学生展示古代数学及理念,数学教材在彩页上也多了插图、情景创设等。教师应适时给同学们进行简单而生动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国情的同时,也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数学在学习中不再是一些无意义的代码,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事实例子,是一个具有价值的情感判断。

三、树立理想。

小学生处于理想的萌芽期。他们大多表现为没有理想,或处于幻想阶段,他们把理想看成是一种“美丽的希望”,是“金色的梦”。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处于“准理想教育阶段”。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现状出发,激发学生们的朴素愿望,或许会有些学生说只想挣很多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理想,并且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随时调整。所以在理想教育上不能提过高的、超越小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做好正确的引导,做大量的铺垫工作,为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作必要的准备。如:王晓琳老师的《在影视剧欣赏中培育理想》⑸,做得多好,高中三年十部影视剧,不仅安排十分恰当,富有阶段性,而却教育目的十分明确,一部影视剧一个欣赏目的,在娱乐中完成理想教育。同时,小学的数学教育也可以渗透理想教育并可以参照王晓琳老师的做法,经过笔者的思考和整理,我认为和同学们分享数学家们生平视频教育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妙。如《数学王子高斯》以轻松可爱的动画形式展示小高斯的灵活、爱思考的可爱形象。《数学大师华罗庚》《数学家陈景润》在这

些较为成熟的影片中,我们可以节选那些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盲从,不唯上,不屈服的骨气的片段。让同学们在简短而真实的片段中学习伟人们的虚怀若谷,精益求精,百折不挠,坚持真理,艰苦朴素的人生态度。“真正的英雄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感动着后人,除了他们壮举的本身伟大之外,做出牺牲时所表现出的那份自在和尊严。”⑹ 而这份自在和尊严正是我想向学生们渗透的精神。无论他们以后要成为什么人,在什么领域工作,贫穷或者富贵,我都希望他们能保持这份自在和尊严。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有句教育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⑺精辟地阐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数学作为小学的基础启蒙性学科,在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渗透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且这样的道德渗透教育去除了以前死板生硬的道德理论课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熏陶。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培养道德,无疑是在教书育人上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子。

总而言之,德育无处不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品德教育。德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具备自觉的德育意识,在生活中,语言中,教材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心灵里,让他们成为一个自信,阳光,向上的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万志超.《中国医药导报》 教育研究 2006年10月第3卷第28期124-125.(2)《王阳明全集》卷三 《答顾东桥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反思 篇14

历史学不仅是人文科学与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还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历史教育所要给学生的有两样东西:知性与德性。所谓知性,就是给学生以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作为他们今后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必要的历史资源。这就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具有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这与史料史实有关;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育必须在总体认识与全局把握上具有深刻性与内在逻辑性,这与历史观有关。所谓德性,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让他们崇尚真善美,这与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一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既是历史研究的指南,也可以说是史学的灵魂。历史研究,说到底,就是对历史的总体进行解释。在史学研究中,历史的总体起着类似自然科学中理论(或规律)的作用。重构历史的总体,并对其进行解释,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历史观在其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主导作用。

历史教育,不仅要将基本历史知识教给学生,更关键的要把对历史总体的解释方法教会学生。这两个环节,就好比那个点铁成金的著名故事中金子与指头的关系。对历史总体的解释中,虽然也有方法论的因素,但历史观的指导却更为关键。部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足见历史观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历史教育中的历史观,在当今时代,有这么几点尤其值得重视。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学的建设至关重要,但仍有一个完整准确理其全部内涵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有过经典的表述。马克思去世后,针对论敌指责其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在不同场合进行过补充:一方面,对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既强调经济状况是基础,也强调思想意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阐述历史发展是众多人的单个意志所形成的合力所决定的,而合力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对一切社会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然而,在历史教育中应该克服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唯物史观视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万应灵药,并取代具体而艰苦的史学分析与研究。唯物史观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与提高。它必然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实践而发展。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体系。这种开放,一方面是纵向的,可以汲取前代史学的理论之长与实践之长;另一方面是横向的,一是移植其他学科可为史学研究之用的理论与方法,一是借鉴其他史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来丰富自己。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上涉及所谓规律性问题。但具体的历史总是以其特殊性展开的,大到整个历史的某个过程,小到个别具体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无不是独具个性、异彩纷呈的,都是黑格尔所说的独特的“这一个”。以往的历史教育,过份强调规律性与一般性,现在看来,应该更多关注历史对象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无论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主要应该致力于特殊性的阐明,否则必然导致历史的乏味与空洞。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历史的统一性与独特性的辨证关系,不妨相对淡化历史发展的一般性或规律性,而努力说明其中的特殊性。尤其应该体贴入微地抉发其因果性,原因与结果是任何事物之间最普遍,也是最根本的联系。历史解释中的因果性,既是具有客观性的范畴,因为它是对事物客观联系的的一种表述;同时也是蕴涵主观性的范畴,因为它毕竟是认识主体带有主观意识的一种解释。在历史学里,过于强调规律性,往往会陷入决定论的困境。在当代历史哲学中,对历史决定论持否定态度的大有人在。例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决定论,不论它被当作自然统一性原理或者被当作普遍因果性规律,都不能被认为是科学方法的必要前提。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与决定论相对照的概念,也是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历史的人都在参与了历史的选择,尽管有的是主动的选择,有的是被动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表現为个人、集团、党派、阶级、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最后形成历史选择的总合力。在把握历史选择性时,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历史的选择性里有历史偶然性的表现,而说到历史的必然性,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不可避免性。重视历史的选择性,其最大意义在于,有利于阐述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作用,避免把历史的必然性曲解为历史宿命论与不作为主义。二是历史的进步与倒退之间的关系。以往历史教育一味强调历史是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种史观容易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历史进程抱着盲目乐观的单向思维,既不符合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也会对可能出现的历史逆流放松警觉性,削弱人在历史参与中的选择性。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发展中完全可能出现倒退与逆转,产生人类不愿看到的黑暗与浩劫,正是有助于人作为历史参与者在历史选择性中作出理性思考。三是历史合力与个人作用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的合力系统,是恩格斯对历史动力的经典阐述,这种合力中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基本动力的作用,也有与其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合力作用,例如意识形态的强大反作用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等。历史合力模式,既把历史上大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正负作用包涵其中,也把每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对历史的选择性囊括其内,凸显了每个历史参与者在历史选择性上的主体作用,彰显了每个人独有的主体价值。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是否传达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比起是否传授准确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但有的历史教材折射出来的历史观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現就是搞笑逗乐,轻佻侮慢。为改变历史课的“枯燥”,当然应该重视讲课艺术,努力讲得好听、耐听,但决不能为了趣味而没有品位,为了通俗而流于恶俗。倘若学生接受这种轻佻侮慢的历史观,在他们今后理解把握历史与参与创造历史时,都会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戏谑态度,这对他们人格的培养与我们民族的明天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

上一篇:古诗所见教学反思下一篇:免费护士应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