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通用8篇)
菱角乡示范小学 李燕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频繁地走入课堂,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如何在其教学中有效地应用。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结果,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目前农村小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填鸭式、灌输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忽视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单一且盲目性较大。在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忽视了学生人格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重视学生知识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敲定不准,表现在教学目标不适当、教学过程组织不合理,且教师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分析,使轻重点不明确,学生无法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它缺失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传统教学模式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这使得学生缺失应有的学习过程,即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和创造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着以下一些问题:学习内容具有强制性、认知活动具有局限性、思维过程具有依赖性、课堂交往具有单向性,这使得学生课堂自主活动整体性缺失,同时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为接受学习,他们普遍缺失体验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这种传统教学中,我们只看到知识的积淀而看不到对探索的渴望;只看到记忆与理解而看不到质疑与批判;只看到按成人对世界的理解被强行塑造而看不到创新潜质的火花受到呵护;只看到“学会”的成果 而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因此我们的教育要致力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带着积极性去学习,去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自身也颇感艰辛:一方面是新课程理念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学生众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及家庭结构的千差万别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大班级的现状,如今的语文教学就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中我得到以下启示:
一、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这是搞好大班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教师自身要努力充电,不断地学习,提高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尤其是大班级的教师们,面对教室里挨挨挤挤参差不齐的学生,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唯有加强学习,寻找更新、更适合大班级下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我们要学习新课程全新的理念,领会“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牢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领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涵;其次要阅读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再次就是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得力助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就摆在了我们每位教师的面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为课堂教学展示一方新的天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扬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在这一整合的过程中,主要作为工具手段存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但并不是全部,而是与其它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共同发挥作用,但灵魂仍是教学设计本身,计算机起辅助作用,以展示传统教学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教学任务。整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整合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要求展示事物变化过程,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应从台上的“主演”变成场内的“导演”。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自身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去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
目前,在农村小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虽然还不太普及,但从初步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它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情景画面,还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的突破重点难点,还能强化读写训练。在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背诵时,第一遍可播放课文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取消录音。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随着变幻的画面轻声复述课文;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的又快又准。又如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我们还可以把易混淆的字的笔画设计成鲜亮的颜色加上动画效果,多个对比,刺激孩子们的记忆,这样比用普通彩色粉笔来教学要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 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能促使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通过多媒体课件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敢说,创设一个个适宜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能说。与此同时它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等。
鉴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呢?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多种形式呈现,这样它能丰富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就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如四年级,我在讲授《台湾蝴蝶甲天下》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我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蝴蝶谷,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蝴蝶谷的大门,让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中真切的感受蝴蝶谷的神奇与美丽,他们边欣赏课件、图片边小组合作学习,在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快乐而有趣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的达成。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现代信息技术充当学习的媒介,这样能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我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怪石嶙峋、水流潺潺、清澈见底,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逼真地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看一看。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较多的是被动地参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麻雀》一文教学前,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图片,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自己在小组内讲这个故事,通过课件欣赏,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猎狗的凶狠、庞大,麻雀的弱小、无助,更体会到了老麻雀母爱的勇敢与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歌颂母爱以及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关于课文内容无需过多讲解,学生已基本掌握。这样,他们在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也更加生动活泼。
最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超强的网络优势,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资源。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生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网络优势,可以给学生提供许许多多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跃,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由复杂变为简单,寓情于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贴近文本,便于拓展思维,升华情感。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资料和文献: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
3.《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5.《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张淑娟 崔丽娟 陈莉莉 八道小学
网站 2005年12月
7.《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巧用文章》王金焕 创力网 2005年5月 8.《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于庆江 人教网信息技术栏 2006年9月
一、何为网络备课
网络备课是利用互联网技术, 通过较大范围内教师的协同作业,共享集体智慧,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络备课并不是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是名词,是网络备课的表现形式;网络备课是动词,是一种过程,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与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
二、网络备课被部分学校叫停的原因
多数教师认为网络备课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说明其有传统备课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备课现实情况下不能被广泛应用,很多学校顾虑的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而是网络备课带来的关于使用、检查、评价的一系列问题。
1.对网络备课理解的偏差使网络备课应用难以推广。至今仍有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网络备课就是将教案本上的内容电子化上传到网络就是网络备课。 对网络备课理解的偏差使网络备课成为毫无意义的录入工作, 使网络备课难以得到有效应用。
2.网络备课难以检查 ,无法评价教师的工作。某些学校认为教师将电子版的教学设计存储网络中, 无法知道教师备课进度与质量,检查时还要将电子版打印出来,既浪费输入计算机的时间,又浪费资源,得不偿失。
3.网络备课使教师趋于懒惰。网络备课的存储形式有利于教师拷贝, 教师备课只要将其他教师或网上搜索到的教案复制过来,或稍加修改便完成备课,省时省力,很多教师不亦乐乎。在此情况下教师往往教材不熟,想到什么说什么,课堂效能更趋低下, 致使电子备课的作用甚至不如抄写在教案本上,这恐怕是网络备课难以推广的最主要原因。
三、实践成功的网络备课模式
从备课过程来说,一般有多次备课。在网络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前, 很多学校都实行集体备课, 这是一种成功的备课模式,共享集体智慧,共同突破难题。而这种模式应用于网络后,将使这个研讨集体范围更大,人员更多。从实验成功的学校看,一般来说实行三级四步备课模式。
(一 )个人初备
备课是教师对教材、教法、学生等内容的研究过程。不管采取任何备课形式,教师个体进行备课都是必需的,这是教师个人思考的过程,即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必须了解根基的东西。个人初备要达到以下要求:
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甚至是本学科的课标体系。研究课标是把握知识脉络、能力系统的重要方法。 如果只关注所教年级的课程标准,就不能准确把握该学科的知识、能力体系。
教师必须认真挖掘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工具, 可以说只是一 个例子 ,教学是通 过教材掌 握一种能 力。如果 只是局限于 教材范围 ,必将成为 单纯的知 识教学。 而教师在 挖掘教材的 过程中 ,也会对教 材进行深 入研究 ,把握重难 点 ,把握教材目的,把握知识体系,把握能力目标。没有个人挖掘教材 ,没有教材 拓展和延 伸 ,则不可能 有个人理 解和思考的。
教师必须研究教法。教法是由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组成的,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题、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有所差别。
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与测试。在洋思教学模式中,当堂训练与当堂测试是一种很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测试的试题需要精心设计。还要科学设计作业,有效精致的作业是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措施,大量、重复、质量差的作业是教师备课差的表现之一。
个人初备以后,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备课和课件上传到资源服务器。
(二 )集体研讨 (学校研讨 )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应进行学校内教研组的集体研讨。这种研讨可以是学校内教研组中进行的,一般采用一人主讲,阐述对本节课各方面的设计方法, 然后教研组成员根据个人备课情况进行集体研讨,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设计,共同探讨是否对主讲人的教案进行修改。然后教师对备课进行再次修改,从而形成教研组内供参考借鉴的优秀备课。同时,教师可以依据研讨的收获,对备课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想法进行修改。B/S结构的网络备课模式使教师的集体研讨可以在任何具体网络环境内进行,使集体研讨更方便,这种集体备课模式在许多地方的实验中都收到良好效果。
(三 )校际研讨
校际研讨是多校联合进行的研讨,这种研讨扩大了范围,有利于取人之长。一般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如果教研采用多校联合或者乡镇内学校联合,甚至是区县级、市级研讨的方式,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各校选出的优秀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精选,成为教师备课的参考,使其成为优秀备课中的精品。
(四 )个人复备
据本研究所设计模式,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主要为资料准备及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生主要为预习知识和日常积累。下面以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维度分别介绍模式的应用。
教师在分析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次写作教学目标,然后确定写作内容,制定教学过程,完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注重体现学教并重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任务。
根据本单元学习课文主要为与读书有关文章,且综合实践及口语交际均为读书相关活动,确定写作教学目标为学生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及意义,培养学生对读书的爱好,增强其书面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后,确定本次写作主题为与“书”有关的内容。可以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我的一次读书经历等,在此不给学生具体写作题目,以免束缚学生思维。教学过程部分的设计可参考课中部分。
根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事先做好教学过程中需准备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组织准备等。
1.教学资源准备。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种途径搜集与书相关名言警句、优秀的范文等。
2.教学活动组织准备。给班级分组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准备。根据班级人数为30人,分为5组,每组6人,选好组长。分组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即同一组内组员间水平不同,组与组之间整体水平大体相当。这样有利于组内组员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组间水平相当有利于组间竞争与交流、有利于进行评价,同时有利于保证学习进度统一。组长的选择,可以是学生民主推选,亦可由教师指定,还可以组员轮流担任。教师可根据具体任务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如若班级为第一次利用博客平台发布写作内容,教师还应建立班级博客,并要求学生加入博客圈,同时对他们的博客分组。班级博客除了班级人员组外还应加一组为佳作欣赏组。即班级人员组分为:一组、二祖、三组、四组、五组、佳作欣赏。每组里面链接为博文,可通过博文连接到作者的博客,欣赏作者博客内容。这样教师可通过访问学生博客,查看其作文的点评、作者回复等相关内容。教师将全班博客地址做通讯录,统一发放给每位学生和家长。
3.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教师通过QQ、口头等方式告知本次写作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可提供预习资料,如网络上优秀的有关读书的文章等,给学生查看地址,让学生查看。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学生活动主要建立自己的博客,并根据通讯录加每一位同学和老师、家长为好友,并将自己的博客做好管理工作。要求该博客主要用于写作学习交流,不作他用。学生对本次学习内容予以必要预习。
二、课中
“知识竞答、引入课堂”:根据课表显示,语文课以二课时为单位进行。基本上语文写作课与口语交际课合为一起上课。所以,本次写作课是在第一课时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对此次写作内容并不陌生。教师指导学生以上节课口语交际(学生根据综合实践内容,用口头语言表达对读书的认识、自己的读书经历等)为基础,以组为单位写出所知道的与书相关的词、句、名篇、名人名事。此环节规定学生仅可参照书本,不能使用网络查询,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完全依赖网络而失去自主思考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监控软件规避学生使用网络。小组长负责搜集本组的所有答案,最终以写出最多的组为胜利,给予一分奖励,期末累计小组积分最高组给予平时成绩每人加一分。不符合要求的答案属无效,不计入总成绩。小组竞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让学生在竞争情境下,感受思维的乐趣。
教师引入本次写作课内容,即以书为主题进行写作,可以“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的一次读书经历”、“爸爸送我的第一本书”等为主题,学生只要写与书有关的内容均可以,不限字数,自拟题目,要求自己清晰、整洁、内容完整。
“团结合作、完成提纲”:教师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篇复习一遍,同时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给予解释。五年级学生尚未形成写作列提纲的习惯,因此在此部分,教师应步步指导学生列提纲,使学生逐步形成写作思路。教师指导时,首先教师可以以案例教学法,将一篇范文的提纲列出,并给学生解释老师是如何列出提纲的。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列出提纲,教师从旁指点。同桌之间互相查看提纲,互相修改彼此的提纲,直至完成提纲。速度较快的小组,可小组间互相修改彼此的提纲,直至提纲不断完善,思路不断清晰。通过列提纲,充分实现教师指导学习、伙伴互助学习、小组协同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将列提纲的步骤在ppt中放映出,供指导学生时用。学生在草稿纸上列提纲,并不断修改完善。
“独立创作,完成初稿”:学生在完成提纲后,写作思路基本已确定,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将学生在“知识竞答”阶段累积的字词句篇写上黑板。同时将ppt上教师搜集的名言警句放映,供学生参考。并且教师要求学生在word之中进行创作,以便之后修改。教师通过屏幕监控软件,时时监控学生的写作,对写作困难学生给予一定帮助。根据作文心理加工理论,学生亦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思路,不断修改写作提纲,进行边写边列提纲的循环式写作。在此阶段,学生如遇困难,比如有不会拼的字或不会写的字,可通过电子举手,请教老师。学生不可干扰同伴写作,以免影响其写作思路。通过多次写作后,教师可锻炼学生运用网络手段,自己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比如不会写的字如何通过网络搜索解决等。独立创作,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初稿发布,修改完善”:学生完成初稿后将初稿发布于博客之中。教师先不查阅学生作品,先让两位同学均完成写作后,互相查阅彼此以留言方式提出修改意见。一轮修改后,再以组为单位进行查阅,彼此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二轮修改。之后,以组为单位教师结合同伴间、组员间的修改意见,对学生作品查阅,并给出评阅意见。学生如若对所有修改意见有异议,可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辩护,可不进行修改。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且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同学间互帮互改,有效提升同学间的学习水平。
三、课后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
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
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景范集团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
【摘要】本文将以初中英语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作为研究基础,同时结合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举出相关教学实例,重点针对如何帮助初中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提出几点相关看法与建议。
【?P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有效教学
引言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全新的发展,其与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发现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成效。但现代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其也同样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教师只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秉持着适度合理的原则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基于此,本文将简要谈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1.调动学生内在动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通过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可以将二维的教学知识内容转化成三维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一扫以往呆板、枯燥的“黑板、粉笔、教材”老三样教学,使得英语教学更加充满新意,符合初中生追求新鲜感的性格特征,对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2.拓展学生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材内容编制时效性不足、范围种类有限等弊端,教师和学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网络当中搜索、获取到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拓展学生的眼界,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效、深化学习体验。
3.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下,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影音视频资料等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英语学习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收获知识和快乐。不仅如此,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全球学习者和英语使用者会聚在一起,从而有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练习、交流会话的广阔平台。
4.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完成英语教学,同时彻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对于时空的限制。学生通过下载英语学习软件、浏览英语学习网站等方式可以将零碎的时间聚集起来用于英语学习,而教师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备课、作业批改等工作,进一步帮助其提升教学效率。
二、初中英语教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足之处
1.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好处,并正致力于将其积极运用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许多教师没有缕清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当中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甚至有些教师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以PPT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整堂课没有任何板书。还有部分教师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穿插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进而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分散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上,反而忽视了英语学习。
2.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够。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对现代电子教育设备的使用,譬如说在展示教学课件时,教师往往会将全部的注意力放置在图片展示、内容翻页等上面,教师投注在电子显示屏和计算机上的时间远远超过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原本强大的交互性并未得到充分展示。
3.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干扰。鉴于现代信息技术刚刚出现不久,而且与互联网直接的关系日常密切,其运行维护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容易受到网络连接、停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加之当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过度依赖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旦电子设备出现故障或是出现网络等原因导致技术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时,部分教师甚至一度无法继续进行正常教学。
4.使用功能比较局限。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其自身的使用功能等也实现了进一步发展,但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使用PPT、多媒体等简单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包括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其他先进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比较少,运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功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三、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1.信息化手段与课前预习相结合。在进行英语教学之前,为了能够缩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时间,加快其理解和运用速度,教师可以通过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通过在线完成相关习题等方式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情。比如说在牛津版初中英语关于“比较级”的语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先观看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并完成相应练习,同时对这一语法知识自己进行总结归纳,第二天在课堂上全班交流,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和补充,这样不仅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制定进行适当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也使一直比较枯燥无味的语法学习生动有趣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信息化手段辅助课中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譬如说在shopping一课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一个为妈妈买礼物的动画视频,并利用动画人物的视角为学生展示商场中众多商品,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将scarf等词汇显示在商品上,同时一边为学生展示一边告知学生其正确的读音,使得学生能够使用图像记忆法完成对课文词汇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通过播放这一动画视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进行模拟对话练习,使得学生可以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口语能力。另外,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教师还可以将What should I get.../Why don’t you.../How about.../What about...?等关于征询意见的句型制作成微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使其能够快速掌握核心知识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3.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课后学习交流平台。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可以实现任意交互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其打造出一个“第二课堂”,使得生生、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加高效的交流与互动。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将制定的学习任务以及搜集整理的教学资料上传至学习的平台当中,同时鼓励学生在平台留言板和讨论区当中能够就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英语教学的有关看法、建议等相互进行交流,使得学生可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自行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Fish box这一英语学习软件,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4.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延伸。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时随地完成初中英语学习,教师还可以积极将QQ、微信等与英语互动学习的平台相连,学生通过下载客户端也能够实现线下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微博公众账号等方式,在公众号当中布置英语作业、分享英文佳作或是推送英语演讲视频等,也可以?⒆约旱慕萄Ъ苹?、教学任务等发送在公众号中,并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关注公众号,同教师一起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学习成效。
四、结束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但无论何时看,现代信息技术只能充当一种教学辅助的手段,并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秉持着适度合理的原则,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容的预习和巩固,并利用其强大的交互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习资源、真正进入到英语世界当中的同时也需要有意识地主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更多使用功能,从而使其能够为初中英语教学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应有效用。
参考文献:
结题报告
课题单位:宝应县小官庄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
教育能否经受和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和挑战,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认识到它给教育从目的、内容到形式、方法及组织上可能带来的全面变革,才能使自己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担负起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的任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点,虽然刚刚走进课堂,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片全新的天空,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构建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形成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信息,探究课堂教学的互动型模式。
2、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的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交互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
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
2.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使分层教学的思想真正得以落实。
3.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4.研究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操作。
5.研究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之际,如何保持原来学科的特点。
6.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规律、方法、手段。
五、研究的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质、信息技术素养
我校课题组成立后,全体成员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论著《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及《行动研究法》、《关于教育叙事方法之研究》等理论文章,使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课题研究方法。为课题组成员推荐课题站点,各种相关杂志,让课题组成员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状况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动态。通过学习,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培训。大多数成员自学并掌握了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等应用软件,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不断健全完善课题研究组织结构和网络
课题立项后,我们在学校范围内介绍了课题研究情况,吸引了更多的教师参与此项研究工作。同时,由于工作调动,根据实际情况,课题组及时作了部分主要人员调整和分工。
(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电教馆对课题的实施有效的指导与管理
本课题开题以来,市电教馆、县电教站十分关注,对课题研究工作加强了指导和管理。县电教站也经常深入到我校检查督促课题研究工作及上级要求的落实
情况。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帮助我们澄清了课题研究中对有关概念的模糊认识,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组织落实、任务明确、人员到位并且经费有保障。
(四)、学校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课题研究的硬环境
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大资金投入,使我校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2009年学校被评为“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学校实验学校”。2009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学校添置了24台实物投影仪,建立了2个多媒体教室。到目前为止。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校学校建有2个可容50位学生上课的网络教室,建有一个电子阅览室,校园100M宽带上网。硬件条件的改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五)、加强过程管理,课题研究过程具体化
1、开展行动研究,上好研究课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严格做到: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严格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顺序开设每一节教学研究课。
首先,在研究课教学前,上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学方案;
接着,在研究课教学过程中,上课教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中要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课题组其他听课教师仔细观察实施效果,认真记录;
最后,在研究课教学后,教师听取学生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并且与课题研究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概括出研究的结果,形成教学反思,引发新的问题,使研究具有动态性。
当然,研究课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我们坚持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优势互补的教学原则,我们追求的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适度与优化。
2.研讨制度化,加强横向联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与讨论,还定期举行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研究专题讨论,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横向联系。
此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学校联系,交流课题研究情况。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开阔了视野,并借鉴到一些有益的课题研究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6年9月,组织了一批科研热情高、教学能力强的年轻人组成了课题组,明确了方向,分配了任务。课题组内的计算机老师主要负责理论和技术培训,其他学科的老师则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在师生互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收到理想的成效。为了提高课题教师的信
息技术水平,2006年至2007年我们组织了5期相关教师的技术培训。2008年9月我们开始对教师进行网络基础知识、浏览网页、搜索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网络知识的培训。2008年10月开始在校园网上逐步开设了相关专题的网页。并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组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需求,开发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博客网站。开题至今,我们组织过15次公开课教学,开展了10次针对教学的专题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整合整体与个体研究以“求实”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多次商讨的基础上,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组织分管领导、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认真学习课题方案,广泛讨论,建立了3个小组。每位教师可以自主确定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标和阶段研究内容,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或探索。从而显现出自主性研究、小组性研究、群体性研究三位一体的良好氛围,逐步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四种意识:(1)树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意识。(2)树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的意识。(3)树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我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意识。(4)树立各项研究活动要成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并努力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整合多种研究方法以“求明”
从某种程度上讲,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和有机整合,决定着课题研究目标的有效达成。
1、专题研讨
进行课题专题研讨,有助于促进教师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有助于在互动研讨中通过促发教师思维碰撞,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提供研究经验、从而使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更明确,研究方法更明晰,研究过程更理性,并且富有实效。至今我们已针对研究中困惑组织了两次全体研讨,内容包括如:如何把握学习过程中互动的质量、频率?如何进行合作小组成员间同质与异质的搭配,任务的分工与执行?教学中,学生操作技术要求与学生能力的缺失之间的矛盾,教师如何解决?等实际问题进行研讨,教师们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有效地促进了课题向前发展。
2、调查研究
自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实验教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中了解我校学生家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学习方式和教师现有网络知识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理由是:(1)网上有丰富多彩的资源,声情并茂。(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主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可能。(3)强大的交互性为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整合研究与教学以“求真”
从本课题开题以来,本校教师上了20节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实验中我们重点对模式构建进行了研究:
(1)合作式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让同学们各自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同一主题。利用网络做为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授信息技术课中《信息获取》一章时,安排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协作式学习”这一环节:即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后,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列出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主题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自的主题,上网搜查各种相关资料。
(2)情景探究型互动模式。让学生深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进行网上参观、导游、表演,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既张扬了个性,又感受到运用网络交际的乐趣,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这种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自主式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活动模式中,学习者可自己安排时间,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例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内网中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优秀生选择一些综合能力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探究题库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实践运用题库的学习内容,对一次弄不明白且尝试错误的试题,在计算机的提示下可重复操作再做一遍,直至做对再进入下一道题的学习„„这样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并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从而较好地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的自主化。
(4)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师生通过交互机制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例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长负责收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又如,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一个博客,当孩子们碰到学业上的困难,或有悄悄话想对老师倾诉,孩子们都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中或者博客中。学校的网页上还设置了心理咨询网站和名师辅导网站,老师们在网上及时地队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辅导,批改和解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的育德性、交互性、生动性。
(四)、整合校内外环境资源以“求善”
1、丰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
2、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校园网站的开通,更加方便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带动家长转变观念,优化学生赖以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家长自觉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3、“跳”出课本学习。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在学校摄取的知识或信息相对缺乏且狭窄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来学习或者说把学习从课内延伸
到课外,比如设计开放型作业,还可围绕某个主题让学生依靠课外阅读、上网开展调查研究、搜索资料。
主要阶段成果
经过近4年多的实验研究,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体现在:
1、促进了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更新,使“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的实现。广大教师通过实验、反思、再实验,写出了一篇篇有质量的课题论文。近3年来,我校共有实验研究论文六十多篇,其中四十多篇在评比中发表或获奖。
2、促进了教学结构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在数字化平台上增设了课题专项网页,课题组成员建立了个人主页、博客,自制和收集的课件众多,为学生学习架设了有益的桥梁。自制课件上百个(放至数字化平台,全体教师共享资源),下载课件上百个。
4、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到小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中, 小学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面临的挑战更多。在新的形势下, 德育的任务也有一定的变化。在网络上有着很多的观念, 有些是对德育有利的, 但还有很多不正确的言论, 对德育造成不利的影响。怎样让主流思想占有主导地位, 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 是很多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 一) 网络信息比较杂乱并且良莠不齐
网络的出现和信息的传递, 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却是非常复杂的, 各种误导和谣言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很多邪教的不良言论, 所以在网络上怎样提高学生自身的辨别选择能力, 更好地做好小学德育, 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 二) 网络的出现, 导致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
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多、新异性也很强, 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这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网络。这也给学生进行德育模式和途径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但是在网络中, 还存在很多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的因素, 如一些低俗和色情的文化, 这对学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和自身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 三) 信息技术能够为小学的德育创造更多的方式
小学生在进行多媒体信息接收的时候会获得很多感官方面的刺激, 并且这也给学生获取外部的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可以将网络这种方式应用进来, 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进行德育的学习。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 也给德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怎样让互联网为小学的德育工作服务, 从而进行途径的创新和拓展。增强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同时, 还应该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这些问题都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
二、信息技术给小学德育创造的新方式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 德育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 老师在进行德育方式创新和选择的时候,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 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方式。
( 一) 进行德育网站的搭建, 给学生提供德育的平台
在小学德育创新中, 进行网站的搭建和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想要小学德育的网络化, 就必须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 根据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对其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及重新的构建。和以往的媒体本身的时效性和区域性相比, 德育网站具有明显的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了德育教学专门设置一个专题网站, 通过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时候, 应该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进行知识的构建, 保证其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二) 进行特色网页的建立, 更好地进行德育
学校网络文化的基础变式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在网络德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各个班级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班级特色栏目的设置。比如说, 有的班级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班级叙事等内容, 此外还可以根据市政来设置一些市政评论的区域, 并且为了进行人际关系的拓展, 还可以将本班级的网页和其他班级的网页进行链接, 这对学生的交往范围也是一种很大的拓展, 学生在进行交流的时候, 可以克服以往存在的客观因素以及时空方面的限制, 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会更加地自由、平等和民主。
( 三) 进行网上论坛的开辟, 加强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认识
班级论坛往往是为了进行班级内部事物讨论而设立的, 在设立的时候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保证能够将班级特色以及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学校在进行德育的时候, 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建设相关的德育论坛, 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的下载, 老师可以针对资源的下载给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并且学生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自己观点思想的表达。
三、在小学德育中信息技术创新策略的实际效果
( 一) 新途径的应用能够将德育本身的主体性原则发挥出来
想要德育效果良好, 就必须保证学生参与到德育中去。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 网络便能够做到这一点, 德育网站、学校网站和班级的论坛, 都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 老师在进行网页设置的时候也要在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进行德育方式的选择, 努力将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 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效果。
(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德育本身的开放性更强
在进行德育网站构建的时候, 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首先, 在进行网站构建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建设中去, 让学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方式的完善;其次, 德育的内容也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 尽量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 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若是其开放性不够, 学生翻来覆去地学的都是相同的知识, 时间长了学生很容易失去对德育的兴趣。
( 三) 德育模式的创新让德育的多元化更加明显
多元化理论在德育中的运用便是用多种方式来做好德育工作, 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应该将多元化理论的指导应用进去, 吸取更多的优秀理论,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道德方面的需求, 将人文关怀更好地体现出来。德育网站能够很好地将德育展现出来,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 对于德育的认识都会更加地深刻。并且德育网站、学校网站、班级论坛这几种形式在进行德育的时候还能够实现互补, 让德育的有效性和多元化更加地明显。
信息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 小学德育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必须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 进行德育模式和德育手段的创新, 将网络本身的影响力利用进去, 在对以往的德育模式进行改善的同时, 还能够对其模式进行创新, 将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更好地体现出来。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将信息技术应用进去, 已经成为了德育发展的必然,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体现出德育的与时俱进和其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德育的时候, 可以将网络的影响力应用进来, 改善以往德育的同时, 还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德育本身的时效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
参考文献
[1]沈建山, 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创新机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 (09) :57-58.
[2]张秀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4) :1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5-01
对于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硬件条件无法和发达地区媲美的学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将传统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那么,具体针对信息技术这门特殊的课程,教师应怎样发掘课堂的活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现在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电脑,但是实际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上网和游戏的层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术语都还是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授课,将抽象、复杂的信息技术术语简单化,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减少学生大脑对陌生信息的加工,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学习新知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比如《IP地址》这节课,“IP地址”是很多学生没有弄清楚的概念,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来介绍。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想要知道这是什么人,公安部门怎么办?由此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对于网络来说,IP地址就是电脑的身份证。接着让学生观察身份证号码的构成,找出身份证号码的编制规律。然后让学生明白:其实IP地址也和身份证号码相似,在计算机的IP地址中相同的部分叫做“网络标识”,不同的部分叫做“主机标识”。身份证号码是不会重复的,IP地址也一样。在同一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的IP地址有着同样的网络标识,但是每一台计算机又有自己独有的主机标识,所以各台计算机有不同的网络地址。
这样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引入新概念,可以让学生对于IP地址有一个形象的理解,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带来的理解困难。
二、转变教学角色,促进学生参与
新课程标准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摆脱以往的角色认同。教师要把以往课堂中以自己为主角的“独唱舞台”变成和学生一起唱的“合唱舞台”;学生要从以前的“受教者”变成课堂中的“思考者”,使课堂焕发活力。
比如《网页设计》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万维网的基本构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由老师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记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将网页设计这一部分的探讨留给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具体的网页,使学生自己发现网页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文字、图像、图形、超链接。课堂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一个网页介绍,要求要将网页的每一个部分都解释清楚。这样的课堂,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提供学生一个辅助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课堂设置应紧紧地围绕这个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软件如微软的office系统,学会进行收集、整理、利用资料,如学会制作幻灯片和熟练掌握word软件的相关工具等。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创新性特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去。
三、转变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教信息技术就是教电脑操作,不需要进行备课自己也完全能胜任,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更活,新问题更多,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才能提高讲课技巧及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在网上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研究方向,可以收集补充课本内容的最新资讯,以便随时能将其用于教学。例如,课本上介绍到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网络构成及网络连接形式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神舟九号”的发射、控制、对接、远程传输、回收、天地通信等内容进行一个专题学习,将课本内容一起结合来讲。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了解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又能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相关的知识点。
又如,在讲授电子表格时,课本上是以课程表、学生体检表、学生成绩表等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输入,发现各种表格不同的样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些表格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简单的输入会让学生觉得学习Excel非常无趣。于是,以后的教学在课前调整了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随堂做个小调查,调查学生的兴趣,接着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将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列出来,然后从网上找到相关的数据做一个表,给大家展示。学生分工完成了任务,做出了一个个带创新性的表,完全摆脱了课本上表格的限制,里面既有文字又有图画,不像课本的表格那样呆板。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表格制作和输入的方法,又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现以上三个转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推荐阅读:
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模式的革新11-14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尝试11-10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06-26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09-19
2024年小学信息技术下学期教学计划11-25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11-06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与改革12-01
中期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