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共9篇)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1

灵宝市朱阳镇第一小学 胡立军

自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我校以“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课堂”为课改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为核心,积极探索课改新模式。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并把学习时间、思考机会、说讲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高效学习。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实验研究,目前形成了比较成熟、全体师生满意和专家认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现就教学模式的名称、操作办法以及实践效果作以简单说明。

一、模式理念: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二、模式名称: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基本流程:

课前预习、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拓展、达标检测。

四、操作办法:

(一)六环施教,当堂见效。

1、课前预习,初步理解。

课前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新课内容,了解重点,发现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课前预习是基础,教师要从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明确目标就是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

3、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合作探究,即教师通过口述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内(一般情况下每组只完成其中一项即可),由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

4、展示交流,收获成功。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自己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展示课前预习、小组合作环节的学习成果。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和探究的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5、巩固拓展,迁移提升。

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6、达标检测,查漏补缺。

教师以试题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总之,“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都是围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进行设计的。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精讲、精练、精点,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点拨”作用,施展“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至关重要。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这也是任课教师要多下功夫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乐学精导,堂堂高效。

学导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

1、学生“乐学”。

“乐学”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主动的学习、科学的学习。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让学生“乐学”: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景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好习惯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活动,除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外,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变成自身的自觉行为,用不着老师的督促。这应该说是学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经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3)给学生人人提供展示的机会。课堂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为学生展示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4)构建师生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它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以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简单地说,一要信任学生,二要赏识学生,三要和学生交朋友。做到了这三点,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从而营造出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也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新的课程观倡导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类型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多个视角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摈弃用一把一尺衡量学生的做法。

2、教师“精导”。

“精导”就是教师的教要适时、适度的精确讲解和点拨,恰当、必要的追问和调控,中肯、有效的评价和鼓励。在导的过程中应做到三点:

(1)以学定导。教师的引导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要在学生自学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引导的广度和深度的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要做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要暗示。

(2)顺学而导。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生成,抓住重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发挥教师的“穿针引线”、“起承转合”的点拨作用,施展“临场应变”、“即兴发挥”的能力。

(3)学导结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导”知识,更重要的是“导”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排上,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着眼点,做到教材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过程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实验让学生做,习题让学生练,结论让学生下。要清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只在学生不知道、不清楚、不理解的盲点、疑点和难点上进行释疑点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帮手。

总之,“乐学”、“精导”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只有长期在课堂上坚持“乐学”、“精导”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知识当堂学会、技能当堂掌握、问题当堂解决、训练当堂完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境界。

五、课改效果:

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课改发现,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向“打成一片”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些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单师型向综合型教师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与此同时,教学方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而是用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2、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会学”。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在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2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就是教师把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通过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讨, 并让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和灵魂, 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发展合作精神和提高创新素质的目的。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教师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标中要求“知道、了解、识记”等第一层次的内容。步骤是:首先, 课前教师认真设计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如:口头问题式;选择题式;填空式;设问式等。其次, 学生自读课文, 构建知识结构, 让每个学生有自己初步的想法后再组织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 共同交流。

第二, 教师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标中要求“理解、归纳、列表”等第二层次的内容, 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步骤是:教师提出问题, 同桌互帮, 教师点拨。

第三, 教师设计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标中要求“分析、评价、说明”等第三层次的内容, 考察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步骤是:教师提供资料及思考问题的思路, 小组讨论, 师生释疑。

第四, 反馈总结。通过学生学习结果反馈, 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最终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教学设计如下:

1、自主学习内容:

(1) 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分别是什么?

(2) 唐太宗的年号及统治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3) 被唐太宗喻为一面镜子的是谁?

2、合作学习的内容:唐太宗哪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

3、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

(1) 唐太宗从谏如流, 知人善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 你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如何 (或评价唐太宗) ?

二、“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第一, 节省时间, 突出重点, 提高效率。初中历史教学每周两个课时, 每节课40分钟, 历史知识时间跨度大, 内容多, 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背景、经过、影响等复杂的内容, 采取传统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在自主和合作学习中, 通过信息加工重组, 中心突出, 课堂上就能掌握重点知识。

第二,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提高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如: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一课,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合作探讨“拿破仑是英雄还是罪人?”分成正反两方讨论。正方:在西方的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拿破仑那样如此长久的获得赞誉, 他以个人非凡的努力, 从普通的科西嘉岛民, 成为法兰西的皇帝, 叱咤欧洲20余年;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使欧洲文明得到推广;颁布了《法典》, 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成果, 功绩卓著。反方:拿破仑是一个历史罪人, 侵占了欧洲许多国家;他建立帝制, 破坏民主自由的原则, 是历史的一种倒退。教师总结,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 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 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 最好的老师是在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 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老师”。在课堂上, 师生同一个空间, 或唱、或跳、或说, 或站、或坐、或蹲, 学生发言不用举手, 站起来就说, 说完坐下。学生参与热情高, 使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模式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是设计者。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和把握问题是能否运用好该摸式的关键之一。问题设计要科学, 难易程度要适当。不同的问题要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 (如游戏、情景剧、团体竞赛等) 。通过情景创设, 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 教师是组织者。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方式, 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特别活跃;有的学生闷闷不乐。教师要及时组织好课堂, 尽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既要放的开, 还要收的住, 使课堂活而不乱。

第三, 教师是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 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 真诚的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上的人和事, 并对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学习品质表示肯定, 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学会交流。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3

【案例1】 《化学》选修四中“再探原电池”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必修二单液原电池的实验现象与理论现象的差异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

情景:教师让学生回忆必修二中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然后让学生描述由铜—锌—硫酸溶液组成的单液原电池在工作时电池内部的现象,随后让学生自己组装该电池并观察现象,结果发现不仅铜片上有气泡,理论上不该有气泡的锌片上也出现较多的气泡。此时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利用所提供的药品探究其原因,教师也可适当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锌片上气泡可能是什么,过程怎样等。

教师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并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中找出规律。实验中有的学生改变电极,有的将锌片换成铁片,还有的将硫酸换成盐酸,教师不做任何点评,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从中讨论出最优的,进行下一步验证。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即便用纯度很高的锌片还是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其他原理组成的原电池在负极上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与电解液反应的情况,如将硫酸换成硫酸铜在电池工作时锌片上也会有黑色物质析出。由此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可能不是个例,而是这种单液电池可能都会有的。

此时教师介入提示:此种原电池是原电池最初的雏形,这样的电池在工作效能上差很多,由于锌直接与硫酸相接触,所以在接触面会有很多电子被溶液中的H+得到,因此这种电池利用率不高,实际应用价值几乎为零。此时,学生会思考:如何改进才能提高其工作能效?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方法,即如何避免负极直接与电解质反应。首先,提示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的干电池结构,如若学生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再介入引出双液盐桥电池,并给出示意图,解释盐桥的作用。其次,让学生自己组装双液盐桥电池,并观察负极现象。最后,教师展示干电池内部的构造模型,以加深学生对盐桥电池的理解。

【案例2】 高中阶段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常采用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直接让学生进行化学性质的探究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方式,可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情景:在必修一“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的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比较特殊的,与以前同学们理解的金属性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其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应本质入手分析,让学生探究分析出水的作用是氧化剂。但当学生只用铝和水反应时却发现无明显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思考:铝与水反应的产物除了氢气,还有什么产生呢?这是不是造成铝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原因呢?为什么在反应体系中加了氢氧化钠后就不断有氢气放出,这说明什么?

学生通过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本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了铝的氢氧化物可与氢氧化钠反应,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性质做全面的探究。

这样先通过物质性质的特殊性引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主动性,然后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两性,也加深了对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理解和掌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与直接让学生预测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然后给出药品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究相比,在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上更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從上面的分析和实例可知,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仅以形式化的、固定的几个探究步骤就能实现的,僵化的探究模式只会让学生思维格式化,并不能真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上两个实例都没有将探究模式固定化,而是将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探究方法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为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4

邳州市宿山初级中学 王耀 执笔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高初中分离后20年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学校管理不断规范,以管理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人士的一致好评。作为学校,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我们提出了“科研促教求发展”的办学新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的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建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展示、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构建“主 体——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为:课前预习——展示评价——突破探究——测评反馈——反思交流。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体现的特征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探究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究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教学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评价、讨论、质疑、解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减少了课堂浪费的现象,有效的利用了课堂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师鼓励、赞赏和有效的评价中,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1、课前预习

预习是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1)自学提纲的编写 同学科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研究探讨教材后制定出自学提纲提前一天告之学生。(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自学提纲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 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旧知识的联系,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第二天课堂学习效果如何,所以,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十分重要。

2、展示评价

(1)展示成果 分组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提出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表演,小组间的展示可以展开竞争。(2)师生共评 以学生为主,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进一步深化,发现问题所在。

3、突破探究

(1)质疑解难 教师要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突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要求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2)拓展迁移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知识的实际意义,在讲、练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4、测评反馈

4(1)独立测评 学生在下课前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测评题,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课堂教学效果作出评价。测评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题目的选择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形式以32K讲义为主,也可以利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2)及时反馈 教师要及时反馈信息,矫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竞技状态。测评和反馈要突出课堂学习要点、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5、反思交流

(1)反思回顾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得成就感,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2)小组交流 教师要对本课的教学作出深刻细致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反思的材料要在第二天的教学晨会上交流探讨。

四、“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师的“三级备课”。

一备课前自学提纲。课前备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二备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并在如何实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上下功夫,要把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展示探究、交流提高的阵地,三备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五、“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构想

1、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7月,学校在七、八两个年级组进行实验。通过三个学期的实施,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教育局教研室多次在全市课改工作会议上给予表扬,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多次亲林现场予以指导,并号召在全市推广,经验材料在全市课改工作会议上展示。

2、推广阶段:2009年9月始将在全校推广,并邀请上级领导指导和兄弟学校现场观摩,以使我们的课改工作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成熟。

六、“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既注重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获取知识的体验与感受,重视为学生提供尝试、探究、交流、实践、表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参与机会。

2、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时,要把握好教师的引导、参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相对平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该模式构成的前提,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是该模式的基础和关键。另外,充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不急于求成,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则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保证。

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操作要很好的把握一个“度”字,否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很难得到保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就遇到过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以便我们及时的修正。以“课前预习”环节举例,预习题的数量要适度,过多学生忙不过来,影响预习效果,在展示评价环节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影响主题探究的学习效果;过少就起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度,太难了,造成学生抄袭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太容易也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应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一些基础性的、有知识梯度的、和教学内容能链接一起的预习题。再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耗费时间太多,导致课堂学习任务无法完成,造成低效课堂的出现。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5

-------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为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机制。对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毕业后主要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应地对其实践教学要求是增加学时、增加服务性实训的比例、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时间等。本文仅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学院督导工作,从实践层面探究如何对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

一、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现状

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督导总体上属于粗犷型管理,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缺乏全程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具体表现为:

(一)实践教学督导机制方面,有的院校没有按照专业群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督导组,对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实行督导教师专人负责制。

(二)没有建立顺畅的信息循环系统,信息收集不够及时全面,信息反馈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全过程督导机制,督导工作往往是针对实训课堂等某一环节;没有建立适应服务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师的评价随意,主观成分较重。

(三)对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改革热点问题没有进行专题督导研究。

(四)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做到督导并重。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以检查监督为主,缺少评价和及时反馈;缺少对实践教师在观念更新,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引导。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认真分析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

1、校内实训阶段。校内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训练和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且将职业资格必备的技能培训

内容设置成实训项目,使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必备的技能。

2、校外实习阶段。该阶段包括岗位认知和实习两个环节。前一环节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通过聘请专家、优秀毕业生、工作一线的专家到校做报告和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及其相关岗位;后一环节集中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期间,学生到企业拜师学艺,协助一线工作人员完成岗位工作,通过该环节的体验学生不断强化核心能力、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岗位能力,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3、顶岗实习阶段。在完成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后,学生利用假期、第五学期的部分时间和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技能,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明确分工共同承担学生的指导和考核任务。通过该阶段实习,学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树立岗位服务意识,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两方面准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很强,各个环节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督导。

三、对我院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探索

“对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指的是督导人员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调控,具有事前预防、过程监控、科学调控的功能,对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两年来,我院督导室成立了专门负责服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督导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制,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主要环节,以“对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为专题开展专题督导,并以此做为突破口,探索并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多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督导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全过程督导的目标和任务

我院督导室从督管、督教、督学三方面明确了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全过程督导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通过监督和指导学院各级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情况,促进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二是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通过督教对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教学过程等方面实施督导。督教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二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相关保障措施,三是对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督导。

3、通过督学对学生学习技能的方法、效果及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实施督导。督学任务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校内实训期间学生岗位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效果,三是岗位体验期间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企业的规章制度遵守情况,四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和拓展能力的应用情况和职业道德养成情况。

(二)全过程督导的实践

在对服务类专业的督导过程中,我院督导室通过创新督导工作方式,提高督导效率。具体如下:

1、以教学检查为切入点,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监督的力度

教学督导采取开学周集中检查、平时随机与定期结合的方式检查课前课间的教学秩序、师生实训前的准备情况和授课情况,发现师生教风和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了解校内实践教学的运行和执行情况;定期到实习企业巡视,从教学管理部门、岗位指导教师、企业相关负责人、学生四方面了解实习情况。此外,定期深入教务处和服务类专业,通过重点检查校外实习过程的文件和材料,监督校外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各专业是否制定规范完备的校外实习计划、任务书、指导书和成绩评定方案、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和成绩评定的规范性等。

2、以听课为核心,深化实践教学的督导层次

宏观层面上,教学督导对服务类的重点专业和相对薄弱的专业进行随机和跟踪听课,微观层面上对具体专业的单个实训项目及相关的项目群进行贯穿式听课,全面客观地了解实践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第一时间积累素材,展开专题督导,引导实训教师积极探索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深入到实践教学第一线听课,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到专业建设中,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开发等全局性的问题,探索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服务类专业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和依据。

3、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院督导人员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实践教师代表组成专家组,借鉴优秀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制定出操作性强、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针对服务类专业群特点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评价,并通过对所得信息和数据的科学分析与适时反馈,达到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控,促进教学规范化,提高督导效率,为决策部门提供考核和决策依据的目的。

(1)完善了校内实训过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师为评价对象,采取以定量为主,与定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督导人员通过听课对实践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的最后得分取几次得分的平均分。

(2)初步建立了校外实习质量过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学管理部门为评价对象,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通过督导人员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检查、督导和评价,将所得材料数据分阶段汇总、分析,对该专业的校外实习进行定性评价。

4、畅通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实施过程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以信息收集与反馈为基础的,我院督导室通过及时全面的收集和反馈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向决策系统提出科学可行的措施和建议,达到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1)注重信息反馈的开放化和社会化。教学督导通过阶段性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检查学生校外实习情况,了解企业需求热点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标准的要求及对技能训练、实习安排等方面的建议;学院督导室建立并实施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通过对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听取他们对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训实习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社会和企业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院督导人员定期组织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成立了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生信息员队伍。

(2)注重信息反馈形式的多样化。督导人员对服务类专业实施督导的过程中采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反馈方式,注重实时反馈与程序式反馈相结合、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传统反馈与数字化反馈相结合。即根据发现问题的性质不同,在听课、检查结束后或者当场同实训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初步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者通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表将实践教学情况及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

系、分院,并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一周后反馈改进措施,督导组进行过程跟踪督导并适时验收。同时我院督导组还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和督导简报等方式加大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信息的反馈力度。

通过“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督导”的专项督导工作,服务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带动了学院整个督导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建设方面,正在建立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质量标准,逐步完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大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训指导书;在制度建设方面,带动了学院制定出一系列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能力。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6

“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 [1]顶岗实习是实践证明了的高职院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高职教学由校内向企业岗位延伸的必要过程,是高职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高职生就业的过渡期和准备期,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实验、实训、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2]。在教育部2008年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对顶岗实习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顶岗实习覆盖率高;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不管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还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要求角度,还是迎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需要角度,高职院校都必须认真落实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在实践中探索顶岗实习有效的管理模式。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多年来扎实推进顶岗实习工作,全员参与,校企合作、规范管理,探索并形成了“五步骤三结合”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所谓“五步骤”,是指顶岗实习规划为五个步骤或五个阶段:宣传动员、找岗、定岗、巡岗、总结表彰;“三结合”是指: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校、企业、学生、网络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1.五步骤——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我们将为期六个多月的顶岗实习分为五个阶段(或五个步骤),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全员参与、校企合作、齐心协力完成阶段任务。

1.1宣传动员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一在于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顶岗实习观念,形成了正确的顶岗实习态度。宣传教育阶段的重点就是解决学生的观念和态度问题。为此,我们在学生离校实习前一个半月就开展了顶岗实习宣传动员工作。我们成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宣传教育工作小组,干部、专业研究室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共同参与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拟定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分专业着重抓好四个层面的宣传教育。

一是院系层面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前的就业形势、顶岗实习及其目的意义、顶岗实习观念与态度等方面,以讲座的形式进行。通过教育,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压力,正确认识顶岗实习,认真对待顶岗实习,积极参与顶岗实习,努力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二是教务科层面的教育。围绕顶岗实习工作方案进行宣讲,重点讲解顶岗实习的规划、管理、任务与考评办法。让学生了解顶岗实习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管理措施,明确顶岗实习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明确实习的任务及实习成绩的考评办法,侧重于操作层面的方法教育。三是研究室层面的教育。围绕专业顶岗实习大纲、实习任务书和毕业设计要求进行宣讲,重点讲解专业顶岗实习的具体任务及任务书的填写要求、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等。四是企业教育。邀请顶岗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来校为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为顺利进驻岗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2找岗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二在于能否找到数量充裕、专业对口、技术含量适宜的实习岗位,也就是说,联系到的实习岗位要大于实习学生人数,有选择余地,并且尽量做到岗位与专业对口、岗位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保证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在找岗阶段,重点解决的就顶岗实习岗位问题。在找岗阶段,我们重点瞄准实习基地、本地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三类企业单位为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岗位。

首先是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还可以增强劳动观念、岗位意识、纪律意识和职业素质。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首次提到了顶岗实习覆盖率的概念,顶岗实习覆盖率是指落实顶岗实习的专业数比例和落实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比例,它客观地反映了高职院校对待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工作的落实程

度[3]。提高顶岗实习覆盖率的根本措施是建立一批数量足够、合作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大多签订有合作协议,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将更有质量保障。多年来我们在本地和外地都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6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其次是本地企业。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企业寻找顶岗实习岗位,既是现实必需,也是长远需要。我们与本地企业,特别是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顶岗实习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内容),为学生在本地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最后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岗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对人才需求旺盛。为满足学生实习、就业的多元需求,我们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为学生找到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

除了学院出面为学生寻找实习岗位之外,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主联系实习岗位,只是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岗位要通过一定的审查程序方能认可。

1.3定岗

顶岗实习能否顺利地落实到位,关键之三在于“人岗匹配”,即每个学生都有确定的、较满意的实习岗位。在定岗阶段,我们采取企业招聘、学院推荐、学生自主联系三种方式确定每位学生实习岗位。对于企业有明确招聘计划(用工需求)的岗位,我们依据企业招聘的方式确定顶岗实习的学生;对于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岗位,我们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后,派遣学生到岗;其他情况,我们采取学院推荐的方式派遣学生到岗。在定岗阶段,我们既充分尊重企业和学生的愿望,同时也综合考虑专业对口等相关问题,为顶岗实习稳定提供保障。

1.4巡岗

顶岗实习为期半年以上,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质量关键在于管理,也就是第四个阶段——巡岗阶段。在巡岗阶段,我们着重加强了管理队伍和管理组织建设,健全顶岗实习考评体系,加强过程考评。

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兼职管理人员(干部、研究室主任)与专职指导教师相结合、学院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相结合(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相结合等办法,组建了管理队伍。管理组织建设方面,我们成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实习指导小组,以及学生实习自治组织三级管理组织,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实习指导小组、学生实习自我管理组织按实习区域或集中实习单位分别建立。我们还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加强对分散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我们建立了一套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考评体系,从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为保证顶岗实习效果和科学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提供依据。

1.5总结表彰

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最后的总结表彰阶段。每年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我们都要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同时,对实习期间涌现出的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2.三结合——统筹兼顾,提高效益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是密切相关的,统筹兼顾三者关系,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也是顶岗实习管理中应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2.1顶岗实习与就业相衔接

顶岗实习是就业的过渡期和准备期,两者密不可分。在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根据实习与就业的相关性,我们把顶岗实习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式顶岗实习、准就业式顶岗实习和学习式顶岗实习。所谓就业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有用工计划,并按规定的招聘程序招聘与用工计划等额的学生到岗位工作,学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实习期结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所谓准就业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有用工计划,并按规定的招聘程序招聘大于用工计划数的学生到岗位工作,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再进行考察筛选,顶岗实习结束后确定正式录用学生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淘汰的学生重新寻找就业岗位;所谓学习式顶岗实习,就是企业没有用工需要,但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供学生学习,学生顶岗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顶岗实习,采用了不同的管理办法。

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式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式顶岗实习所占的比例在80%以上,这为我们后期做好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式顶岗实习所占比例不大,并且实习岗位一般都

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2.2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通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基础上,结合生产、管理、服务工作实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过程,其成果形式多样,主要有论文、报告、产品等。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一样,都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学生毕业前期必须完成的重要学习任务。为了统筹两者关系,我们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一起都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进行,要求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岗位工作实际做毕业设计,没有给学生另外安排专门做毕业设计的时间。我们要求学生在到岗的一个月内提交毕业设计选题,选题可以涉及岗位生产技术革新、设备与工艺改选等方方面面,在得到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审查同意后,在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4]

通过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做毕业设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以往抄袭、低劣的论文大大减少。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通,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又使学生“用以促学”;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2.3学校、企业、学生、网络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顶岗实习具有别于其它教学活动的特点:打破了原有班级建制、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围绕企业生产进行组织、校企共管等。其管理与评价难度相当大,若不加强管理与考评,必然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效果。我们在集中实习的单位(实习学生人数在5人以上)都成立了三级管理组织:校企干部参与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校企指导教师参与的实习指导小组(双导师制)和实习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加强对实习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安全管理,为顶岗实习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我们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加强管理,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QQ群,方便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与沟通。在顶岗实习评价方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加大企业评价的权重,共同实施评价。评价结果做为企业为学生出具《工作经历证明》、评选优秀实习生、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事实证明,多重管理与评价相结合,有力地保障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益。

3.结语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7

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探究的重点是自主,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只有方向明确了学生才能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然后才能根据问题提出猜想,制定并实施计划,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自主探究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积极地组织课堂学习,使学生可以在亲身观察中得到提升,让自主探究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习惯。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是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增加提高学习能力的目标,简单来说,传统的学习目标是学生知道“是什么”,而新的学习目标则是知道“是什么”,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为什么”、“做什么”,只有完成这三个“什么”,学生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满足新的学习要求,笔者经常在教学的时候指引学生,让学生注重去自主探究,探索生物知识的根源,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笔者会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进行调查,了解周围环境中与生物有关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生物实践技巧。

二、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积极开展与生物学习相关的实践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产生的疑问设计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为了提高实验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的思想不同,所以他们对于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等学生完成实验设计之后,他们的思路碰撞会产生不同的火花,最终使他们的探究思路更加完善。比如说在学习植物根茎实验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学习这部分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实行分工,每一个人完成自己的步骤,然后再一起进行探究总结。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碰撞非常激烈,每一个人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植物根茎的看法,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然后又开始进行探讨,最后挑选出最好的实验方式。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实验方向,开始分工,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紧凑,效率非常高。

三、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初中学生的学习冲劲足,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之后就会朝着目标努力,但是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缺乏方法,虽然他们的思路很明确,但是因为采用的方法不正确,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就会削减。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说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做数据处理,优秀的学生知道认真记录,将每一个数据都记录到笔记本上,而普通学生则胡乱记,这就导致使用的时候缺少数据,最终降低他们实验的效率。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笔者会告诉学生一些方法,如表格法、图形法等,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分工合作,共同探究生物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感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学生组织到一起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小组讨论就属于合作学习的一种,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对自主探究更加感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吸收他人学习的经验,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生物学习素质。比如说在学习细胞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一组观察植物细胞,另一组观察动物细胞,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结论,等学习完之后,笔者组织两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将动植物细胞进行比对,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教师有必要将它们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物学实验探究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素质,使学生更容易达到社会的要求,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

摘要: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的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在合作中相互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本文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对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教学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一.顾福康生物学教学[J].上海:生物学教学编委会,2009.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8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我国中小学教学大都采取“唯书”、“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中学地理教育同样陷于困境之中。同时,地理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文轻图、重课本描述轻社会现实、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从而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做与用严重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因而导致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从上课走进教室到下课走出教室,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地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从课本到课本,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的昏昏欲睡。教育模式陈旧、呆板。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低下。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从课本到课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脱离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和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教学手段落后、贫乏,使整个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处发挥,能力无处培养。

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兼顾教、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最终走入“会学”。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于是,我参加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学案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来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我初步探索

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通过“学案导学”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法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学年我们的课题研究分成两部分,上学期以新授课为主,下学期以复习课为主。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写读书笔记、进行校本培训、教材疏通、学案编写、进行观摩课和听评课,通过多次“磨课”、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取得成就:授课水平大大提高,编写学案的水平大大提高,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一)编制学案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1)紧扣新课标

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探索,紧紧围绕双基,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与教材紧密相连,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初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学案设计既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创造性学习。

(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实践运用: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运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反馈矫正: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

6.总结提升: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方法有效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案导学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通过独立学习、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知识作用与价值。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及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通过这一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课题实践使教师编写学案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改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编写学案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即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重学法指导和实践应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关注学生个

体差异,教学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一把尺子量学生向过程多元评价激励转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老师们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题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较,实验班师生精神状态饱满、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高、解题能力强、思维敏捷、考试成绩高于非实验班近13个百分点;通过地理学科的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还辐射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吸引了一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扩大了研究力量。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主要有以下的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二)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开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或者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今后研究的设想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9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应用,移动学习这种通过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所进行的在学习时间、空间上具有灵活性、自由性、自主性的新型学习模式已经被广大的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度的信息化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以及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此,计算机类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基本素养、基本实践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而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类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使命。

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理工类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科学导论》两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教学为例,针对教学现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概述了近几年来课程组所做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二、计算机类公共基础实验课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分析

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计算机类公共基础实验课面临诸多的困境与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呈现出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起点正在不断提高的总体趋势。然而受到学生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性的影响,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2.受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实验和实践课程认识不足的现象,他们认为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就是玩玩而已,同时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不强。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实践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课除了要教授学生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彻底扭转学生的错误认识,改变其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传统的统一设定教学时间、进度与内容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吃不好,吃不饱”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传统的只采用一次期末考试的考试组织形式,容易让学生只注重考试而出现考前临时突击、应付学习的现象,从而忽略课程学习过程的积累的重要性,不利于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4.受学分制的影响,课程学时也不断受到挤压。通常情况下,面对课堂上没有讲到或者讲透的知识点,实验课上学生通常会手足无措,缺乏自学能力,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在有限学时下,如何保障教学的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与能力,是当下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

借助当前信息技术的优势与手段,搭建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类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已势在必行并显得尤为迫切了。

三、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达到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使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展,提高课程实验环节教学的质量。

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改革传统“一刀切”式教学模式,推行基于开放实验室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次课采用集中的模式,教师负责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任务要求的布置。学生基于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时间进度,并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完成自主学习。开放实验室采用刷卡考勤制度,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考虑到大一新生普遍受应试教育影响而存在的学习主动性不强、难以断奶的现状,同时也为了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转变学习方式的适应期,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我们定期在开放实验室中循环开展了相关学习内容的讲座,学生可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有选择性地进行选听。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由授课教师带实验向引导实验的转变,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主体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2.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一考定音”的考核方式,实行预约考试与机考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同时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分阶段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与进度灵活地选择考试时间。考试实行预约制,课程组根据预约学生的数量组织每次考试。考核通过的学生可进行第二层次个性化内容的选择学习。在课程开设学期,如果多次考试均未通过的学生则需重修该课程。为切实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试采用了机考的形式。机考系统可在线出题、自动评阅,并完成成绩统计与分析等工作。

四、改革的实施与效果

自2010年以来,我们针对重庆邮电大学理工类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课程的实验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总的来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多,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时,我们每周开放实验室的开放量可达7000人时,并且分不同的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三次可选择的考试时间,但是每位学生最多只有两次选择的机会,两次考试不合格者,只能重修该课程。同时,通过几年的时间对机考系统题库也进行了逐步的建设与完善,目前考试系统能保证同时5000名学生参加考试试卷不重复。五年来,积累了两万余条学生考试数据以及二十余万条开放机房学生学习数据,这为我们分析、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以及具体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以下为五年来学生的成绩统计数据总体情况见表1。

综合表1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课程总的教学效果正在逐年稳步提升,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开展移动学习环境下,开放与自主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切合了当今主流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缓解机房承担课程安排的压力,并实实在在将授课教师从繁重、重复率高的教学环节中解脱出来,使其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关注课程建设,并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同时,分层分模块的教学体系与自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的理念,也满足了“90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预约考试与机考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与精力放在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只追求一个最终的考试结果。实施考核方案改革以来,每年均会出现如下有趣的现象:许多同学在通过了考试之后,仍想提高课程的成绩,并在经过认真的学习准备之后,申请预约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移动学习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自助餐式”的学习资源,起到了自主学习、按需学习的目的。

近年来,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成效不仅吸引了重庆本土兄弟院校的关注,还吸引了市外10余所高校陆续来校进行课程改革经验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影响作用。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教育环境、资源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开展实验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将是一个长期且持续性的改进过程,在改革措施实施进程中所取得的效果以及不断面临的新的问题,都将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良,周长胜.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88-89.

[2]纪良浩,李琳皓,段小林.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3):73-75.

上一篇:农行手续费收费标准下一篇: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