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已经成为课程推进实践中的一个重点诉求,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目标追求。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特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教育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互吻合,它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而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应视为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整体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非常复杂,它是课堂教学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相关要素。只有使各个要素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发挥其作用,才能形成教学有效的合力,发挥其整体优势。二是时效性。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因素,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和学的成效有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要把时间视为课堂教学的生命,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和有效利用,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浓缩学生人生精华的时空。三是动态性。“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在生成过程中充满了变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创造灵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因“课”制宜,合理整合教学,及时调整方案,使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够向纵深发展。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结构生成

对于课堂有效性的解读,我们可以从生存与意义两方面着手。课堂是实体吗?课堂是实体,课堂由一定的时空条件所限定或界定。但是课堂又不是仅仅由实体条件来定义和约束的,课堂的存在还要由一系列的关系,包括师生、课程教材、方法手段、设备设施、规则、传统、氛围、时间诸因素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现实的、综合的整体作用而标定。这样,如果我们再问同样的问题,课堂是实体吗?我们可以回答:不是,课堂是关系。

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关于课堂与课堂上发生的活动与关系属性的讨论,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课堂上的一切,究竟是预存性的还是生存性的?是必然的结果,还是偶然的过程?是客观规律的显现,还是主观意识的达成?这里有一个看问题的视角的问题,或者说,是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课堂看作是按照计划好的程序展开具体教学操作的地方,或者看作基本上是跟着一般的经验和做法在即时的情境中随机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那么,课堂教学的属性就将是大不同的。我们所坚持的基本立场是:课堂不是预成的和既成的,而是生成的,不仅在事实存在的意义上生成,而且在价值发生的意义上生成。课堂的展开基于但是并不限于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安排 ,与此同时还基于课堂情境与资源等的客观联系和主观调度 ,而形成于诸种因素的系统综合与定向建构。如是 ,有效的课堂 ,首先是事实生成的课堂 ,也就是存在的课堂 ,然后更应该是意义生成的课堂即价值生成的课堂。

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有效性 ,是指课堂效益的表现程度。课堂的有效性与教学的有效性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指标 ”。 与此相应 ,课堂有效性的核心 ,也就主要是课堂上主体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进步、文化生成或整体发展——当然首先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这是课堂有效性的根本指标。课堂有效性的生成 ,依赖构成课堂本身的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整体相互作用。同时这种整体作用的过程 ,也正是课堂得以现实生成的过程。因此 ,对于课堂生成的结构化过程的分析 ,与课堂有效性的约束条件的分析 ,特别是对其内部约束条件的分析 ,可以一并而行。

三、走向有效性的课堂实践

课堂是学校中师生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与生活场所 ,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时空支撑条件 ,更是当代学校教育生活的核心载体。事实上 ,即便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课堂质量水平仍然几乎可以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划上等号。学校、家庭、社会对课堂的企盼与关注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情与密切。如何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 ,如何在最基本的意义上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 也许 ,我们可以循着哈贝马斯的有关思想脉络 ,从对课堂存在的哲学关怀中 ,清理出一条可行的思想和行动线索。那就是: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用我们的理性 ,展开对课堂存在的拷问与批判。亦即在对课堂活动的意向、课堂活动的形态、课堂活动的中介、课堂活动的伦理四个方面的坚持不懈的反思与追问中 ,展开对课堂存在的价值理性批判、交往理性批判、工具理性批判以及实践理性批判。此外 ,也不仅可以 ,而且应该在日常的和非日常的生活中 ,保持一种对于教育、学校特别是课堂的持续不减的热情与关注 ,尤其在对课堂——这个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拥有过的独特的生活空间、生活形态和生活记忆。在评价体系方面,可以从实体、活动、关系、过程的期望与倾心中 ,提示它、惊醒它、促进它、完善它,从而使学校的课堂成为全社会之心所感、思所系。如是 ,当今处于改革浪潮中的课堂 ,也许就可以增添不少的动力与信心。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的无效现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师这一层面,我们可以优化以下策略:

1.目标预设要有效。教学目标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都有规范、导向、引领作用。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理解水平、接受速度等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把握,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具体踏实,不贪大求多。教师只有做到胸中有数,目中有人,上课才能疏密有致,张弛有度。

2.教学方法要有效。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默契并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习得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艺术的教法,逐步引导聚合,推动演进,将其智力活动聚焦,各种感官参与,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不断提高投入程度。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增加信息和形象程度; 用对话法,提出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大思维紧张度; 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步步紧逼,攻破重点难点; 用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用操作法,让学生在手指上出智慧,正确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其是否适合教师的条件和学生状态以及教学的内容。

3.课堂讲练要有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在“精讲精练”上下功夫。“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抓住教材的精华和要点,做到适度讲解,要讲在重点处,讲在关键处,讲在学生需要处。“精练”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练习要精。课堂练习是对学生是否有效学习的检测评价形式,在练习的功能上; 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 在练习的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在练习的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作业的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4.专业学习要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师专业学习的优化与有效。实施有效教学的教师应是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思想者、实践者。教师有效的专业学习,一方面是指教师专门学习研究有效教学领域的理论、经验、案例、方法,优化专业理念,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研究探索有效教学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教改沙龙、博客群组、结对互助、迁移辐射等活动,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同时要重视校本教研,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实行资源共享,避免因内耗而使彼此的力量削减,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有效。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启学生自由天性、激发其生命活力、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教师展现其生命价值,不断成长、不断完善、不断追求的过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实现从“有效”到“高效”的飞跃。

五、课堂有效性的评价原则

课堂有效性的问题 ,根本上又是来源于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评价 ,有必要依循若干基本要则而行。

在价值取向方面 ,应该采取与课程和教学评价相一致的立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是课堂有效性实现的途径 ,也就是说课堂有效是与教学有效相一致的。我们不仅要根据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 (即科学性、发展性和系统性 ) ,还要突出课堂有效性评价本身的实践特点 (即生成性、人文性和历史性 )。朗朗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将是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无论如何 ,教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问题 ,而是一个用适当的手段来训练每个人 ,使他能从事于他自己的研究。” 课堂是课程和教学交叉和融合的时空单位,承载了课程和教学的历史使命 ,也促进着文化和人类的传承和发展。

在评价主体方面 ,要强调课堂及其相关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这既包括学校方面的主体和家庭方面的主体 ,还包括社会方面的主体。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既可为评价过程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及更加合乎各方需要的现实针对性 ,又可为课堂的效益优化与品质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说 ,课堂有效性评价的主体体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协调的结果。

在评价体系方面,可以从实体、活动、关系、过程四个维度,按照维度——属性——行为或状态的逻辑次第开展,确定由各个层级的质量指标构成整个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由评价实体、评价活动、评价关系和评价过程组成。评价实体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及其相关的设备等。评价活动包括国家组织的评价活动、学校组织的评价活动和课堂自身的评价活动。评价关系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的关系、评价和元评价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价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评价过程包括应建立评价制度、拟定出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试验和实施的过程。

在元评价方面 ,即在对评价的反馈、监控和调整方面 ,我们要坚持评价的反思性、批判性、可持续性。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展了对课堂评价本身的研究 ,主要是对课堂评价的评价体系、标准和实践反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形成了一种反思和批判的思潮。课堂有效性评价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改善 ,需要反思和调整。正因为如此 ,才有必要坚持进行元评价 ,不断提出改善的方案 ,使得评价本身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从立新.课程论问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全 玲)

作者:陈泽琴

第2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析

【摘要】纵向层面,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要通过全面的、重难点适宜、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因“境”制宜的教学实施及关注课后反馈来实现;横向层面,语文课堂有效性实现要有个性创新发言的学生、有把握新课标精神及独特文本解读能力的、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语文教师,以及实用的教学辅助工具等多种基本元素的有机运行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较强目的性和意识性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较专业的定义为:是指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以及在此过程中教材、教具等。以此类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按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根据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于“有效性”,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体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个人的成长。具体点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或个人成长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较为具体地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在认知上,从不知道到知道,或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热爱。

因此,当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我们可以试着从其本身的定义出发,通过关注定义里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思考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基本理念等为指导,制定全面的、重难点适宜、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1)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来设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同类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设置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例如: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更注重情感体验目标的设置,口语教学应更侧重在有声表达和练习等目标的设置,写作教学则要更重于如何启发学生思路等目标的设置。(2)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恰当。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应把“体会感受苏子的悲喜情绪”“探讨作者是如何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的”作为教学重难点,而不是“理清作者情绪的变化”。(3)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执行和可完成的,而不是一些对任何课文的都适用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制定《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的时候,把“学习了解比喻论证”作为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适用于其他任何文章,而应该制定成类似于“找出本文中的比喻论证,并能找出相应的本体和喻体,在此基础上感受用比喻论证的好处”这样的有明确操作指向的教学目标。

第二,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环境来调整教学。(1)扬长避短,发扬个人的特点长处。有的教师善于分析、有的擅长朗诵、有的擅长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展开教学。例如:在诗歌教学课堂上,常常需要教师朗诵,而如果恰好一个教师的朗诵技能不太好,这时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朗诵情境,引导学生去做朗诵,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放在点评上,同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考虑学生、班级的不同,做出教学调整。同一篇课文在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氛围的班级里教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例如: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或者学生不太爱发言的班级,具体到某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时,教师可能需要把预设的一个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去慢慢引导学生思考,让问题始终处于学生所适应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三,关注课后反馈,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有直接的帮助。前面两个阶段,不管是教学目标制定,还是教学实施,都是依靠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注意课后反馈则是学生(有时是听课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自身局限性,关注到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反思和应对策略的给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直接办法。

上面主要是从纵向层面根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结束三个基本部分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从横向层面来探讨如何通过各个因素的调整来实现有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学生、文本为基本主体,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辅助手段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这多种元素有机融合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专业上要切实吸收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把握语文的学科特性,在教学状态上要同时结合感性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积极反思,擅用自己的优势技能。

(2)文本解读可以追求独特性的视角,但前提是要结合单元要求和大纲的指导精神,不能脱离文本本身的内容,不能为求新解而使文本的基本内容被架空。简言之,就是在共性的前提下再提倡个性。

(3)教师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教学对话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个性的、创新性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4)利用好教具,完成仅凭教师讲授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有的课文中出现的情景是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出现的,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图片或影视呈现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杨虹.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高曼丽.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微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2.

作者简介:谭湛,女,1993年生,汉族,湖南长沙望城人,就职于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辑:龙贤东)

作者:谭湛

第3篇: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什么是有效教学,然后就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有效性;优质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型切实向研究型、合作型教师转变,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备受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1]对此,教学论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教学向来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甚至可称为‘少(收益少)’、‘慢(见效慢)’、‘差(不实用)’、‘废(忘得快)’的学科。尽管人们从来都抬高它的潜效能,但‘背多分’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因此,历史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2]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与学生构成其基本要素,教师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要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如果师生双方都能从各自角度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所谓“教什么”,就是教师要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怎么教”,是针对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以及步骤、手段等。以“辛亥革命”为例,新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布置探究课题,让学生搜集、准备论证材料,课堂上展示探究成果,组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道教学过程中,既明确了“学什么”,还懂得“怎么学”,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之所以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理解为“背多分”,关键因素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历史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很感兴趣,他们不感兴趣的是历史课。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无疑是当头棒喝。显然,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历史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怎样去学习,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更新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新的课改浪潮下,新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些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有些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刻不容缓之势。以“探究式学习”为例:作为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方法既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与学生一起,对历史教材中的经典、权威性的论断进行质疑,在质疑中去论证,去创新。教与学,自当乐在其中。[3]

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无论多么透彻,学生都很有可能“不领情”,因为它枯燥难懂。如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课前设定探究课题“古希腊真的民主吗?”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为三大组,分别从“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三个方面去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相互辩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首先是开放式的,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了高度互动。其次,它是质疑的,因为学生以自己搜集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打破了“教材怎么写,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的传统模式。再次,这种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合作、质疑以及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

3.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的观点认为:“要给每个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而时下观点认为:“要给每个学生一桶水,教师需有一渠水”。这就说明,在信息传播、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一桶水”理论显然行不通。怎样使自己具备“一渠水”?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此外,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历史教师认为课改以后,知识的传授已不再重要。这其实是对课改的一种误解。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其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石。

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而言,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它还背负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探究、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引导,科学指导,以免创新成为无源之水。

总之,在新课程对教师传统的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以及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这些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教学有效性是指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预期目标,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学习和总结,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尽可能使我们的有效历史教学转变成优质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42-43.

[2]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7-03-23.

[3]董学好.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04):76-77.

作者:程甘保

第4篇: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 陈稳定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这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语文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善教、乐学、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受益终身。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拙见。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可见,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同时,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的语文课堂趣味

亲其师、信其道。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因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调动形式的情感体现,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从情中品味。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去的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

“图中有情、情中有画”把对课文的理解得更加有趣味,可以用画画的形式去感受情景。文与画相通,借助画再现课文情景,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把长城的雄伟壮观画出来,正所谓有“一图千言”的效果,能使学生学的更加明白、更有趣味。

语文的教学无不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并引起学生学习的趣味。如《丰碑》中,我一边播放红军过雪山时的录像,一边通过语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你们思索: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恶劣环境、残酷战斗的考验呢?”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带上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这样,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四、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语文课的趣味 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学生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是否处理恰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喜悦,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更有兴味,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无定法,各有各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第5篇:论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淮安市徐溜中学

刘东生

江苏省教育厅今年发布规定:初中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不得超过七小时,学校节假日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补课。这项规定一出,许多老师在叫好的同时,就感到不适应了。为什么呢?原来此前很多学校学生在校的时间远大于七小时,每天比规定的课时至少多两节,晚上还得上两三个小时,周末再补一天的课。这样下来,每门课每周至少得比现在多上三个课时。现在一下子将所有的课务都压缩到五天之内,这对所有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削减教学内容来适应新的时间规定,可在短时间内对教材进行修订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从老师着手,迫使其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怎么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必须从这样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务必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布鲁姆曾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现代教育理论也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围绕这三维的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选取合适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双基”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心理发展等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如在《光的反射》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反射的规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学到了科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实验操作的技能,还受到了“对比实验”这一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的薰陶。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从环保的角度

介绍光污染等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光的反射使我们能看到许多本不发光的物体,是好事;可是有时候过强的反射又会影响我们的视力、睡眠等,又成了坏事。引导学生在以后评判一件事物的时候能一分为二,不片面的看待问题,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辩证的思想,为其以后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打下基础。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上课前老师就应了然于胸,这样在上课时才会一切活动都为实现这些目标服务,不至于信口开河,不知所云了。这样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

第二,我们每节课都要做到重点突出。任何一节课都会有重点,一堂课大部分的活动也都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一节课下来,老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将它写在小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投到银幕上让大家一起读一遍,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一节课的时间,应当大部分都花在本课重点的教学上。还以《光的反射》为例,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由探究活动得出反射的规律,那么我们教学中就得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操作结束后还要组织起活跃而有序的讨论和交流,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应将结论板书于黑板的醒目位置,而不是用电脑一打了之。得出结论后要即时用小练习加以巩固和深化理解,这种练习可以是抽象的作图,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比方说,给同学一面小镜子,让他将一缕阳光(无阳光时可用投影仪的光)反射到黑板上某个确定的位置。这样的一节课下来之后,学生自然对反射定律印象深刻,教学的重点也就在无形中突了出来,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不高吗?

第三,突破难点要讲策略。许多老师的课堂效率不高,主要是在难点突破上不讲策略,耗时过多造成的。比如说在进行光的折射规律教学时,怎么让学生记住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而与光由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两角的关系而不混淆,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老师在这里会举不少实例,然后进行作图,一会练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一会又练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翻过来,倒过去的越练越乱,到头来学生还是记不清这两个角的关系。这就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典型表现。如果我们在这里能做这样的一个联想:空气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其存在范围远大于水的存在范围。进而联想到光在这两种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空气中那条光线(不管它是入射光线还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也就比水中那条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这样就可以建立一种联系,空气所占地方大——其中的那个角也大。试想,老师如果能做这样的引导的话,记做这个规律还是什么难事么,这一节课的效率不就上去了么。

第四,教师要能适时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都走入了教室,掌握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的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合理使用这些现代化手段,首先能有效增大课堂容量,比方说,有些物理现象的呈现,传统情况下教师口头描述需要费很多口舌,而现在只要鼠标一点就出来了,又快又清晰;其次是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要回顾一些生活现象,以往只能靠老师口述或学生自己想象,最多能有个静态的挂图。而现在的flash动画可以象放电影一样将这些物理

过程展示出来,使学生如临现场,这样既省了时间,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将某些重点的细节慢放,使物理过程更加直观明了;第三,现代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能大大减轻教师板书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为课堂留下更大的活动空间;第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用图形形式呈现的信息,人类的记忆效果远大于用声音形式呈现的同样信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使得课堂上的很多信息,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更可以看到,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记忆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恰当的时间使用合适的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教师要加强自己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控制管理能力。目前的初中物理课上有很多的时间是用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上的。这种课堂如果组织管理不好的话,往往会在学生活动上耗时太多,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更别说让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总结、交流和反思了,这样的课堂当然是效率低下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这不是叫老师在实验时什么都包办,只让学生一步步的跟着自己做,那样的话,探究就失去本来的意义了。比方说在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和电源组成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在定值电阻两端并联上电压表。实验操作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控,老师只要提醒其要控制变量即可。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提示一下怎么样去控制变量(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步步示

范。得出数据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反思得失,最终得出科学结论。而不是教师接一根线,学生跟着学一根;教师读一个数据,学生学着读一个。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既锻炼了连接电路的技能,又深化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更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因为这些结论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所以记得会犹为深刻。同时还会伴随着极大的成就感,以后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第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方法很多,当对一些学生已有初步认识的概念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如对速度的学习,我大可以以讲授为主,只要辅以很少的学生活动就可以了(测平均速度)。当对那些全新的概念进行教学时,如压强、电流的磁场等新课的教学,应尽可能多用科学探究法,并在其中渗入启发讨论等师生互动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一些。而对一些极为简单的内容,如功率、家庭电路等,我们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只要适时的指导一下就可以了。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就是同一个课题,我们也不能都采用一样的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关键是我们在课前准备时要根据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和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的课堂。

实际上,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仅仅做到以上六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作为教师,只有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然后再去充分的了解学生,刻苦的钻研教材,体会感悟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做到自然和流畅,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好知识。

第6篇: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忠平(12号)

摘要: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针对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分别从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评价语言的作用;优化课堂的教学语言;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优化合作学习,倡导同桌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尊重学生;低效教学;改进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与课程改革携手走过几年后的今天,转身回望,反思课改走过的历程,有过课改之处的一片茫然和通识培训之后的豁然开朗,有过与新的教学方式不相适应的痛苦和走入新课程的愉快,有过因受传统教学思想或教学原则的惯性干扰而实验失败的困扰,也有过成功探索的喜悦。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任重道远。而今课程改革又面临新的问题,盲目跟风,矫枉过正,发展中的课改正在经受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考验。笔者就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谈几点意见。

一、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学生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因为生活经验是对一类具有同样性质的生活情境结构的抽象,这种抽象是学生以自悟的形式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呈现给学生,使数学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了百分数的大量数据。如:现在商店里商品大减价,其中赠送10%,加量不加价;一种果汁饮料中果汁含量≥10%,其中胡萝卜素含9%;“盖天力”每粒含钙80%;

[1]妈妈在南京买了一件100%的纯羊毛羊毛衫„„从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富有情趣的亲近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百分数的价值就在于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由于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反映出三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较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三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利于教学准确的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内化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并不是非要“生活情境”,以至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生活情境的创设,过分注重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丢掉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当然,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例如,某农村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生活中大量不平均分的现象说:8月15中秋节那天,妈妈拿出一块月饼,让小华和小红二人分了吃,结果小华分得多,小红分得少,小红吵着,闹着不同意。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忙想点办法,使小红没有意见。待学生说出两人分一样,平均分的方法之后,教学水到渠成的进入几分之一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操作,图画或者多媒体课件。总之,无论用什么方法去激活,始终要把“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不能沉湎情境的细节之中,使教学真实的反映数学生活化。

二、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调整,内化,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但是,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不注重旧知的复习,不注重寻找重新知识的衔接点,要吗旧知的复习与新知没有联系或者联系甚少,新旧知识各是一张皮,要吗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在旧知的复习中孕伏新知,横空出世,突兀将新知展示给学生,造成因知识的连接不到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不是无源之水;二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激励,动手操作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学生学习的亚目标,充当新旧知识联系桥梁。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创设情境之后,为学生准备了下面三组复习准备题:

1.计算下面个题,然后说出计算的方法。 5/11+3/11 5/8+3/8 2/9+4/9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1/3和2/5 3/4和7/20 5/12和3/8 3.观察,然后用分数表示两个阴影面积的和。

从上面的练习设计中可以看出,

1、2题是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这两方面的知识就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题借助图形把学生的认知结构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过渡,是亚目标,是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最近发展区,充当新旧衔接的桥梁。在这样的铺垫下,不仅较好地注意建立了新知对原有认知结构具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造就了学生具有这样的学习心向,顺利地把学生从对旧知的进一步掌握引向对新知的探究,课堂教学有效。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真实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要站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高度,尊重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受到情感态度和[2]价值观的培养。就过程方法而言,首先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所以“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又是其它目标达成的媒介,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的,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他们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吗?他们能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吗?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后,人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强调学生的思维是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启动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成为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热点,也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搭建了研究的平台。

1.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前提

教学中,无论是采用探究性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都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而这种心向的培养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3]并能提出数学问题,最终在问题学习研究中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所以,以问题为中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学生经历学习的前提。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用课件创设当地刚刚落成的体育馆的情境(使学生在对自己熟悉的,宏伟壮观体育馆的鉴赏中增进学习的兴趣),然后抽象出体育馆馆顶的框架图,先让学生说出有哪些平面图形,再给 2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标上数据,让学生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待学生计算到梯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做不来了(在情境中学生学习的问题出现了),教师因利势导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用平移,割补,转换等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功效性形成共识的今天,情境创设的实质却发生了偏差,教学中出现了热热闹闹,情感过剩,华而不实,成效甚微的形式主义倾向。这种来自负面的影响,对教学的落实,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值得人们深思的干扰。因此,以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为目的,反璞归真,对教师们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情境创设”的实质进行探讨,是目前对教学的真实有效研究的焦点。同时,应该看到实施新课程以后,情境设计已经引起普遍重视,是一个很好的兆头,特别是新知识的引入尤为突出。但要强调情境创设一是要紧扣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离开了这一点的情境创设无疑是哗众取宠,自作多情;二是要联系形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反映学生现实熟悉或者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物,准确的讲,对小学生而言,“现实”的情境意味着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三是设计要新颖,富有儿童的情趣,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四是设计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挑起学习的欲望,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五是设计要自然流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无疑于画蛇添足。

2.提出问题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关键

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情境的作用下提出数学问题,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站在“教”的角度对教学进行预设,然后让学生沿着预设所确定的思维方向,走完从旧知到新

[4]知的全程,而这恰恰是目前课程所要扼制的问题。因此,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增强意识,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意识从某个角度讲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自动化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中自觉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是以例题及其完整的解答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从某个角度讲,就不有利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的产生和增强。假如教师具有了这样的意识,情况可以完全改变的,如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题”时,如果去掉例题中“某发电厂有2500吨煤,用去3/5,还剩下多少吨?”中的问题“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提出“用去多少吨”和“还剩下多少”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旧知,也是引入点,后一个问题是新知,怎样解决呢?自此揭开了本节课学生探究学习的序幕。

其次,要引导观察,让学生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要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强调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强调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从生活走向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数学回到生活。例如一年级“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提出“教室里的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左边有三盆花,右边有两盆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盆花?”等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虽然有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但仍然需要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的教学中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一个形状象这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操作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物体有6个面,形状是长的;每两个面埃在一起有一条直直的线;形状又显得很方”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归纳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得出,象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叫长方体”。由于有教师的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提出数学问题,而且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于课堂教学的缤纷色彩。

3 解决问题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革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世界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 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猜测,发现,探究等活动凸现出来,把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独立的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研究学习,即在教学问题提出之后,形式在问题的导向作用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小

[5]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传统的教学,形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或者教师“扶”着学生走完由旧知到新知的全过程,这其中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探索”,教学预设就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探索的自主性都被教师的主观思路所吞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得越雷池半步,没有时间和空间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支持新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独立探究的最基本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试想,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在数学问题的导向下,如果占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实践证明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体现了教学的真实和有效。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教师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仅仅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1]徐永华.看似平常不寻常.山西教育报刊社,2001(11):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 [3]聂艳军.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16 [4]丁辉.如何构建有效教学.中国教育报,2007(8):4 [5]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105 指导老师 :李斌

第7篇:论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在很长的时期里,教育先哲们没有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课堂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才逐渐由孤寂而愈益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兴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课堂管理的内涵,促进了课堂观念的转变,推进了教育的变革。然而,课堂管理的变革及其对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反应在我国的课堂教育实践中,或者说我们当前的课堂管理是否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无疑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课堂管理的意义与变革,并以此为参照检省课堂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新型的课堂管理观和课堂管理模式,为改进课堂管理,建构新型课堂,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课堂不同于教室。教室主要是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课堂则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式的互动情境。课堂管理就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有效课堂环境是建立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有效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首先,课堂管理通过良好课堂环境的创立,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各种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开展,课堂必须维持一定的秩序与常规。但由于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冲突与矛盾,发生各种偶发的干扰事件,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受到干扰。当教师面对课堂秩序失序时,传统的做法主要注重通过其“权威”实施课堂控制。即使教师通常采用的表扬,也往往具有批评或惩罚的意味。这种课堂控制方式尽管也常常收到教师所期望的控制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课堂的僵化。而太僵化和太拘泥于形式,将不可以免地抑制创造、更新与活力,极不利于课堂的持久发展,课堂秩序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或意义。有效的课堂管理首先就必须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有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秩序的维持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扼杀反而促进课堂中的创造,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课堂管理通过促进课堂交流,保持积极的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相互作用或互影响也就是课堂情境中的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信息交流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成效决定着课堂活动的效果。课堂管理正是通过不断度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课堂交流。同时又通过有效的课堂交流,促进和保持课堂互动。

第三,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而人的持久发展又依赖于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亦即有赖于课堂的生长。一个生长性的课堂也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课堂,一个采纳积极的伦理和保持课堂成员合作创造姿态的课堂,它具有社会和环境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作为其所有的价值、管理理念和日常管理惯例的中心。课堂的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课堂的生长无疑是课堂管理的指向性功能。课堂活动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活动是其学校生活,乃是其整个人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课堂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

的培养,学生的持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

20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极大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将打破“资源时代”的种种梦想,朝着“知识时代”迅速迈进。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知识时代挑战的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内在的、迫切的要求。在社会变革的强大冲击下,教育也不断地调整与变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这一经典性报告,不仅对世界教育的变革给予了深刻的反思,而且提出了对后来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许多指导性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议包括:指出了科学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不仅要实施科学训练,还要培养科学精神;要把发展人性,亦即培养创造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使命,以培养一种“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完善的人;确认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及作为学习化社会基石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育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整个一生所必需的,而且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主要针对教育专注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新构想,要求教育注重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培育人们学会关心的品性;针对社会进步与个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求教育从促进统一性转变为促进创造性和革新精神。1992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度人同,并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要求我们对于教育的功能,尤其是教育对于全体人的发展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进一步加以思考。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并将终身教育视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和“进入21世纪的钥匙”,为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可持续发展,这反映了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思路。在其指导下的教育变革明显体现出终身化、民主化、主体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特征。这些变革特征又无一不体现在课堂的变革之中,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课堂管理也随着教育变革的起伏激荡而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堂管理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并逐步形成新型课堂管理。相比较而言,旧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倾向于行为控制和程式化的问题解决,新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倾向于行为激励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旧式课堂管理侧重于规章规则和学生服从,新式课堂管理侧重于教师鼓励和学生参与;旧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关注课堂秩序和规定性,新式课堂管理更多地关注课堂生长和灵活性。旧式课堂管理模式依然广泛存在。但人们对这种课堂管理的偏爱正下降,甚至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正在阻碍着我们前进的速度,使我们的课堂仍旧以行为控制为中心而缺乏创造力。因为这种管理遵循一种单向的运作原则,建立在对教师的严格服从和诚恳上。而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变革时代里,旧式课堂管理方式太刚性而缺乏创造与活力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再能满足现实提出的新要求,甚至与当今时代发展相悖,其日渐走向衰退乃是势所必然。近些年来,各国都在致力于改进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因而也都在广泛地进行着课堂管理变革的尝试。这些变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课堂的真实意义得以大大拓展。当前的趋势表明,现代课堂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其完整的作用,确实需要灵活而民主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呈现出从刚性向柔性转变的变革走向。

笔者对五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实际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课堂而言,课堂管理仍滞留在过去,滞留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岁月里。而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发展。现代课堂管理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从而为学生的持久发展提供必须的条件。由此,课堂管理过程应该包括如下四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1、确定目标

由于课堂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促进课堂的生长,因而确定课堂的生长方向是课堂管理的核心。确定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拟定远景目标,二是拟定课堂行为目标。远景目标意味着对课堂集体和个人的未来状况的导引性描述,它作为一种导引,能正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适用于种种情况的变化。课堂行为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价值体系,为他们指出在课堂复杂系统中超越纯粹个人的更深层的意义,帮助解释和说明发生的事件,从而建立一种信同感和形成协作的意愿。学生也会从意义发生的背景中评估众多的行动路线,并作出负责的恰当选择。课堂秩序便会在更深层意义上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远景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确定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并让学生清楚明了。确立了对学生行为的期望,不宁把期望转化为课堂规则和程序。教师在确定课堂行为目标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计划,进接的、短期的行为目标与课堂的高层次远景目标和学生持久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否相适应。

2、建构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必然能够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相反,不良的课堂环境必然会耽误课堂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的行为问题。要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就必须创造一种适于更新和发展的环境,使课堂焕发活力。一般而言,课堂环境主要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社会心理环境两类环境构成。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时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与舆论环境。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与社会心理环境共同构成课堂环境的整体,影响着课堂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是课堂管理无法避免的制约因素。因此,建构课堂环境必须两者兼顾。首先,要认真规划课堂的物质环境,不仅要让课堂物质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确保学生的安全,而且要使之适合于学生及活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互动与成就获得,为课堂的生长和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课堂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受到课堂中教学方式、管理风格和管理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树立积极的课堂期望,发展有效的沟通对话,激发学生的成员感和团体归属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认同、群体互动和成就共进,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3、促进沟通

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与学生的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沟通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有效的源泉。同时,课堂远景目标及具体的行为目标确定以后,也必须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中去,并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如果确立的目标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或者学生不能对目标予以理解和接受,课堂目标就不能成为学生的导引或动力。因此,课堂管理必然面临着沟通方面的挑战,即通过课堂中广泛的沟通交流,让学生相互理解、相信与接受课堂远景目标及具体的行为目标,使其朝着远景目标和战略方向不断迈进,进而使所确定的目标变成现实。要真正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就必须首先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意义,而且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沟通留出时间与空间。其次,无论是对什么学生,不管他是否听话,是否取得了好成绩,教师都要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其给予必须的信任。此外,教师还要创造接纳的沟通氛围,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

4、给予激励

即使在最佳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也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阻碍或者失败。如果没有高度激励的措施和行为,这些阻碍就会真正成为整个课堂管理的障碍。课堂管理就是通过激励,引起阻碍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实际上,目标的确定为师生确立一条正确的前进路径,良好的课堂环境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沟通提供一种达成理解、共认与不断前行的手段,而成功的激励为战胜前进路径中的障碍和持续的课堂活力提供保证。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惩罚,通过惩罚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还会适得其反。良好的课堂集体和学生行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培育,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鼓励和强化手段,激励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和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

具有明确的目标、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沟通,并受到高度激励的课堂集体,无疑能战胜前进路径上的障碍。这显然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标志。

第8篇:浅论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新安街小学

孙科强

【摘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策略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来形成学生的计算技能,这使得学生对计算产生“敌对”情绪,计算正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活跃起来了,但由于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课程改革的本意。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1.在研究中学习。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去学习,主动的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已经熟

练掌握了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在自主探索,研究学习中掌握。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小数点的位置,这同样也是笔算教学的重点。

在例1的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出结果,让学生对理解笔算方法提供支持,再让学生主动的探究笔算方法,联系已有的知识探究小数点的位置,从而主动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中,我先出示标有长、宽数据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再相机提出求房间面积的问题,列出算式3.6x 2.8。学生列完算式后,就会迫不及待的算起来。我马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用算你知道这个房间的面积大约有多大吗?”学生沉思了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得出以下几种答案:①面积大约在6—12平方米之间。②面积大约在9平方米左右。③面积大约在10平方米左右(3.5×3或4×2.5)。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学生能很快估算出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个估算过程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帮学生复习了整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次,为学生正确探究出小数点变化规律打好了基础,从而为学生主动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支持。

接下来,我马上提问:“这个房间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马上想到用竖式计算得出精确的结果,然后提醒学生对照估算的结果,得出房间的面积是10.08平方米。最后,我让学生计算“试一试”中阳台的面积(2.8×1.15),对照例题的计算过程,出示以下三个问题:①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②“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③通过比较,你发现积

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如果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就要在乘得的数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探究,从而主动构建了新的计算方法。

2.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我们教师应努力营造生活场景,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材中,计算例题的呈现方式一般都比较单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深刻的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计算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对例1进行了改编。小明买了一个讲义夹4.75元,小丽买了一本笔记本3.4元。小华算了一下,他们一共要花5.09元。小亮算了一下,他们一共要花8.15元。他们到底哪个算得对呢?你能帮帮他们吗?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就知道小华算错了。还有的学生没有计算,也知道小华错了(一个讲义夹4.75元,一本笔记本3.4元,一共7元多了)。接下来,我让同学们思考:小华为什么算错了。同学们通过交流得出,小华在计算时把末尾对齐了。从而学生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通过这样的改编,教师联系了生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使原本抽象的计算法则变得生动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注重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

3.在游戏中学习。

(1)开火车。

低年级练习口算时,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开火车”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很高。

(2)组织比赛。

中年级练习计算时,多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在比赛时,会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仔细检查自己的试卷。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

(3)学生出题。

高年级练习计算时,多采用学生出题的形式。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容易出错的计算题型。让学生自己出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

4.在错误中提升。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但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极小的错误,经常出现,却不易发觉。我们老师不能忽视这些小错误,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关键之处。因此,批到错题时,我会问学生:“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经常有学生愣在那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检验方法。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检验方法的指导:当进行计算检验时,首先看题目有没有抄错,然后看有没有简算,最后看计算对不对。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再出类似的三道题目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加强。

5.在对比中升华。

有些学生在学了简便计算后,不管碰到什么样的计算题目,都想方设法地进行简算。从而许多学生为了简算而简算,形成思维定势。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64+36×5,学生很容易先算64+36,算出结果是500。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类计算时,应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避免思维定势。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同时出两道题目:64+36×5,(64+36)×5。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明白,前面的一道题目

不可以简算。在进行四则混合运

算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易错题型,在课堂中多出一些与易错题型相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计算算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6、利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计算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对20以内加减法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口算卡片竞赛,利用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计算速度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及字母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出最佳口算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幸潭.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 新课程(教研). 2010(06) [2] 杨红梅.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分析[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1) [3] 徐峰. 优化计算教学 培养思维品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10) [4] 杨光明.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用化初探[J]. 成功(教育). 2007(06)

第9篇:试论提高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English-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Class for Athletes

宋莲霞1,2,顾运筠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观察等方法对提高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有理”的策略,使运动员英语的课堂教学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合乎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切合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有利”的策略,教学中应围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有节”的策略,教学中的内容量、教学方式的运用等实际操作的各方面都应注意控制。

关键词: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今天,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使英语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下面就提高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和思考,从有理、有利和有节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为体育院校运动员英语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一般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缺乏自信到自主、积极地学习英语并逐步提高英语水平。换句话说,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3.提高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3.1注重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理”策略

“有理”是指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要合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切合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充分运用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使“英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只有充分理解并执行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实现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要切合运动员的特点。运动员是特殊的学习群体,有别于一般的基础教育或成人教育。俗话说“量体裁衣”。要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群体的特点,以运动员为中心,教其所需,练其所用。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运动员的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理”。

3.2注重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利”策略

“有利”是指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安排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优化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的时间,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3.2.1合理优化授课内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根据运动员英语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训练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

如大专《基础英语》第一册前面几单元课文非常简单,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教则易使程度较好的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影响他们积极探索的动力,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版本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相关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如同一话题的不同问法,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问候方式等等),适当增加一些难度,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断拓展文化视野,有利于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学生是运动员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增加一些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词汇和句子或对话,在自然地“用”中掌握语言。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合理安排作业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业的安排应

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不一,规定有的题目可以选做,而不是一刀切。避免水平低的同学产生挫折感,同时水平高的同学能得到提高。

3.2.2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有效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讲课效果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 。”这就要求教师尽量把重要的内容安排在这一段时间内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动员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不能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抓住有效的时间进行讲授则尤为重要。

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同学有组织的预习也很重要。运动员在课余看英语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课堂上就所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询问、发现或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

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采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如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等。 3.2.3.1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要采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或采用个别化课堂教学方式等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运动员生源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组织不同层次的考核和评价。面向全体,注重整体的进步。在时间上允许学生达标有先后,分步到位。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针对运动员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告诉他们因为训练,学习会受影响,但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不能轻言放弃。 3.2.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充分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3 [8]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可以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注入了活力。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生动活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去领悟、操练和运用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另外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学习资源供学生课余自学用,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2.4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这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都有利。如:利用词根、词缀、同义词、反义词等方法记单词可帮助学生快速扩大词汇量。再如:向学生介绍如何制定学习计划,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帮助。

3.3注重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节”策略

“有节”是指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量、教学方式的运用等实际操作的各方面都要注意控制与节制。 3.3.1教学内容要适量

教学的内容要适量。教学内容太少会浪费时间,太多则消化不良。就象国画中的留白,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特别是运动员学生,他们训练量大,学习时间少,尽量让他们当堂消化所学内容,不要给他们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 3.3.2教学方式要适当

教学方式的采用要适当。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关系可以用“文质彬彬”来比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质实多于文采,就未免朴野;文采多于质实,又未免虚浮。例如:某城市教师的一节课改课,说、讲、唱、画、舞的内容都有,一会用多媒体,一会用电子琴,一会用小黑板,好不热闹。实际上热闹教学的背后,教学的效果并不好。[6]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可取。学者们普遍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它需要运用到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不是灌输,也不是拼命地记笔记,而是留出时间来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要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动脑掌握

4 获取知识的方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量、教学方式的运用等各方面,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控制与节制,不能一味地盲从。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有理”的策略,使运动员英语的课堂教学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合乎运动员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切合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

4.1.2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有利”的策略,教学中应围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4.1.3运动员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有节”的策略,教学中的内容量、教学方式的运用等实际操作的各方面都应注意控制与节制。 4.2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之余要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经常想一想,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反应如何?要经常与同事互相交流教学的体会,共同备课,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Gary D. Borich,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8 [2] Halil Tokcan. Effects of Conditions on Learning and Brai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9:37–41 [3] Scovel,Jan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3 [4] 姚荣,王红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赴加拿大学习心得.天津教育,2008(10) [5] 谢小银.关注作业设计捉高教学效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134) [6] 赵德远.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总第101期

[7] 王莹.试论提高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总第94期 [8] 李云吾.从课堂观察中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 [9] 刘向红.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综述[M].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8)

5 [10] 阳斌,吴萍,黎加厚.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设计.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 [11] 谢华.青少年运动员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福建体育科科技,2008(4) [12] 黎奇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6 [13] 吴永军.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14]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2006(1). [15] 王晓春.提高体育运动学校学员的文化素质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 [16] 施良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作者简介:

1.2宋莲霞,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2顾运筠,上海体育职业学院,硕士,讲师,从事计算机软件、英语、数学的教学。

上一篇:读警示教育读本有感下一篇:微电影剧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