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共9篇)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1

【内容摘要】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培养。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模拟生活场景,将语言材料变得真实、生动、鲜活,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很多时候创设的情境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提高和优化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从无效情境创设和有效情境创设的角度出发,重点通过几个教学片段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几个共性瑕疵做出分析和思考,以给教师提供鉴借,提高教师情境创设的能力。【关键词】情境创设 有效性

《英语课程标准》提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新课程的理念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学生的这一习惯养成,首先是从课堂上获得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学生缺乏独立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那作为现代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本文就笔者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情境创设的共性瑕疵做一些分析思考,以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摒弃无效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所谓无效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对学生学习效果作用不大,甚至起消极阻碍作用的情境1。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教师们为了创设某个情境,花大把的时间准备,课堂上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最终又没有达成教学目标,1 张治业,新课程研究[J]甘肃教育出版社[J],2012(2)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殊不知这样的情境创设,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习得效果。

(一)无效情境——哗众取宠

[教学片段](2008年县优质课教学评比,教学内容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4 Do you like pears? B Let’s learn)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听说认读水果单词watermelon, strawberry, grapes和句型:Do you like pears? Yes, I do.No, I don’t.上课前教师就在桌上摆满了要学习的水果。看着一个个美味的水果,学生们很兴奋,乍看起来情境创设的很不错。但在呈现单词环节中,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水果时,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要抢着来试。结果很多同学猜完饮料,猜食物,猜来猜去。教师又没有很好的引导,也没有达成目的。课堂一片乱哄哄。老师一会儿跑这一会儿跑那,忙得不可开交。时间就在这样的情境中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下课铃响的时候,单词还没掌握,重点句型还没呈现,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了什么呢?

[分析与思考]这节课只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学生却没有知识性的收获。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合理的分配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则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所有的情境创设,都应该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服务,我们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二)无效情境——造景

[教学片段](2009年县教坛新秀评比:教学内容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下册:Where is my ruler? A Let’s talk)教师在上课开始就把尺子放入学生的笔盒后,马上就开始寻找尺子。一边寻找一边说“Where is my ruler? Where is my ruler?”

[分析与思考]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的寻找来教会学生句型:Where is my ruler?本课例中的情境创设,教师充分利用了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从教师的表演中理解语言,这种情境创设简单、方便。但这种情境的创设基本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它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真实。因为教师自己刚把尺子放入学生的笔盒后马上就开始寻找尺子,而且有个别眼尖的学生已经看到尺子就摆在笔盒

里,而教师仍找得满头大汗,这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致使学生误解,答非所问。

二、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的教学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学生主动 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实践探究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2。

(一)有效情境的“目的性”——事半功倍

[教学片段改编](2011区年优质课教学评比,教学内容为小学英语PEP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4 Do you like pears? B Let’s learn)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掌握水果单词watermelon, strawberry, grapes和句型:Do you like pears? Yes, I do.No, I don’t.教师同样是让学生猜猜什么水果来呈现单词部分,教师出示一个水果盘,并露出食物特征明显的一个部分,学生一下子就猜到了,教师直接引入单词学习。这个情境比前一个情境创设的更直接,更有目的性。

[分析与思考]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就比前面的更直接,更有目的性,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这个情境。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英语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英语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创设的情境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情境的“真实性”——情景相融

[教学片段改编](2014年学校调研课,教学内容为小学英语PEP教材六年级下册过去式的复习课)一般来说,复习课非常枯燥,而且过去式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但这位老师用她的智慧创设了一个富于想象力又符合生活实际的语境,为英语教学增添亮色。

上课前,老师用中文讲了一个昨晚她与嫦娥相遇故事,故事的结尾却是一个梦境,其实这个就是为本堂复习课埋下过去式的伏笔。课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始了。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有关梦中用到的原形动词,开课后马上让学生写出一般过 2 徐启全,情境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去式。然后复习特殊疑问句型:where, when, how, what等问题,并板书。教师接着利用what 及 how问句把学生带入与嫦娥相遇的梦境故事中,创设了任务型教学,让学生操练相关知识点。从而,浑然天成的一个篇章故事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师趁热打铁,利用故事生成进行阅读理解训练。一个个梦境把学生们带入了过去式的学习中,即真实又有效。

[分析与思考]这位教师展现了过去式与梦境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感到即真实 又新颖。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我认为英语教学更应该在“真实”二字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感悟和运用语言。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这位老师梦境的创设,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 when, how, what等问题。故创设情境必须贴近现实,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

(三)有效情境的“新颖性”——思疑互动

创设新颖有趣、顺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学片段](2009年10月光盘教学优质课评比:We love animals Let’s learn)教师出示课文配套的光盘,小动物们演奏着各种乐器排着队走过来,当出现小猴子尾巴的时候,教师按暂停键,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当出现小猪鼻子时,再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学生们被可爱的小动物吸引着,又期待着自己能猜中。学生的兴趣非常高,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举着小手跃跃欲试。

[分析与思考]这原本是一节枯燥乏味的光盘教学课,按传统的方式一定是学生边观看边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要新,而且能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它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这位老师就很聪明,他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极限,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情境中来。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这样的情境就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设置的问题角度要新,目标要明确,难度要适宜,形式要开放,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有效情境的“故事性”——化静为动

有趣的故事情境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加上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让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

[教学片段](2014年4月学校教研公开课:My favourite season B read and write)教师并不是直接呈现文本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听文本、观图片,把学生带入四季里Zoom和Zip的故事里。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又利用自身的表情的动作等为文本增添故事性,如夸张地吃水果,快乐地在水里游泳,冬天的呼噜睡等。教师优美的动作,惟妙惟肖地表情,有趣的语音语调都让学生置于四季情境中,所以当教师让学生复述文本时,同学们都能加上表情、生动有趣的表演出来。让听课的教师叹为观止。

[分析与思考] 该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每个情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迅速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小学阶段,故事是小孩子十分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而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故事情境的创设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给他们输入大量的语言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表演创新能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一举多得。

(五)有效情境的“文化性”——一石二鸟

[教学片段](2013年11月省优质展示课:Dinner’s ready? B read and write)该课在warm-up部分,教师就让学生欣赏一首用餐歌,What’s this? It’s a fork.What’s this? It’s a plate.What’s this? It’s a knife.用动画的形式展示了刀叉的用法和摆放位置,并把学生带入一个西餐厅的情境里。

[分析与思考]该教师通过歌曲和动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歌曲中感受西方国家的用餐文化,为后面的环节做下铺垫。在学生表演对话环节中,学生就很自如的运用了刀叉的用法和摆放。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这种文化,学生一定不能感受到西方用餐的不同文化,更不会对接下来的用餐交际语的学习感兴趣。

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此说明,英语不仅仅只是一种交际符号,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它的背后反映出了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价值和思维观念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重视这种文化教学,创设这种“文化”情境,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受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中的知识,犹如汤之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英语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其魅力。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以更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乐学善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这才能体现英语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价值。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行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并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作为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创设和谐生动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果语言离开了情景和实践,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总离不开社会语言情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全新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对情景教学内涵的理解

鉴于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知识这一事实,情景教学在教学中避免了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律,主要是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它主张尽可能地摈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情景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

二、运用丰富的形象,营造良好氛围,轻松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情景进行教学,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加的表象有助于少年儿童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注意力的集中。在进行英语字母、单词、句型和对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运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幻灯片、表演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并加强记忆。

1. 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直观情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这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制作各种教学图片。比如,学生认识各种动物时,老师可将动物图片制作成头饰,戴着头饰走进教室,这样小朋友们就会进入一种好奇、期盼的境界。老师用英语说:“Hello!I am panda.”接着让学生一起读这个动物的单词,教读几遍之后就让学生自己上来戴起小熊猫的头饰说:“Hello!I am panda.”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都争着上台表演。以后学了其他动物的单词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同时戴着头饰互相问好。比如说:“Hello!I am rabbit.”“Hello!I am monkey.”也可以加上平时用的问候语“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学各种动物的动作或声音,让其他的学生来猜猜是什么动物。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快,还记得牢,而且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运用实物作道具,创设对话情景场面

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多说、多练。但是让小学生反复单调地操练,会使他们感觉枯燥乏味,学习效率降低。只有通过具体的表演和反复做游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What color is it?这个句型时,把它和以前的句子连起来组成一组小对话,通过实物作道具来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苹果、梨、香蕉、葡萄、铅笔、尺子、熊猫(玩具)、汽车(玩具)等,将它们装在一个小纸箱里,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被蒙上眼睛后从箱子里拿出一件物品,其他同学便问:“What's this?”他则回答:“It's a...”若说错了则继续猜,直到猜对了。同学们又问他:“What color is it?”然后他再回答:“It's...”这样同学们就有兴趣了,争着想来试一试。这样学生喜欢英语课,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3. 运用TPR,创设活动情景

教师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蕴涵着无尽的教育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便可使学生恍然大悟。语言讲解辅以动作会使教师的授课变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如:在教jump的时候,老师边说边跳,学生也跟着跳;教fly时,老师做飞的动作;教dance时,老师就做跳舞的动作。等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就让学生上台表演各种动作,学生对这种活动最感兴趣。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说起来,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得快,掌握得也快。另外,我也有深刻体会。在进行单词教学时,我让学生学习喜、怒、哀、乐等表情单词,我就做一个表情教一个相应的单词,如微笑—smile,哭—cry,悲伤—sad,笑—laugh。等学生基本掌握后,我做表情,学生说出相应的单词,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或者我说单词,学生做相应的表情。前者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后者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就能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

4.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拓宽小学生思维

口语交际课在进行教学时用人或实物营造不出气氛,就需要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帮助完成课堂教学。例如,根据教材需要,教师可自制课件,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小动物制成动画,并拟人化,加以配音播放给学生看,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对话,进行播放回顾和润色,或根据实际需要将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或全部消音处理,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配音,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没有原语言参照的基础上,可使学生消除固定语言模式对其思维的束缚,学生自己编配内容,练习口语表达。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 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游戏情有独钟。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结合起来,不但能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你追我赶、团结向上的气氛中不断学习进取。在英语教学中加入合适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游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同一内容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在选用游戏来辅助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游戏,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要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当学生学习出现差异时,教师首先要正视这种差异,应当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旺盛活力和潜能,以不同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的课堂活动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肯定他的点滴进步,真诚地称赞他:“You are so clever,I love you!”“That's a good boy!”“How lovely you are!”或竖一下大拇指、或微笑等,让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中感受教师的爱意和鼓励性评价,进一步地期待。教师对他们能力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英语的决心和信心。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的情景创设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情景创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学习语言。针对农村学校小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只有课堂,缺乏语言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有效的课堂中积极创设自然、生活化的英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一、利用教材内容,激活情景

小学英语教材拥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主题情境图,情景图的设计不仅符合儿童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的空间,也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教材情景图的作用。在教学日常生活场景时,利用情境图与文本对照,引导学生读懂图、理解图,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设一个场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有声有色的真实语言环境中烘托出“无声”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以教材为根本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交际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巧用实物图片,烘托情景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形象思维比较灵活。在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把教学实物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如在教学book, ruler, pen, pencil, bag等学习用品时,向学生展示一种物品说 This is a..., 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单词;在学习颜色时,利用教室内学生衣服颜色,掌握“What colour is it? 的句型及 red /green/yellow等有关颜色的单词。针对有一些很难用实物展示人物和场景可以用照片、挂图、剪贴画等进行教学。如在教单词grandpa、grandma、mother、father、sister、brother等家庭成员的单词时,让学生自带一张“全家福”照片来教学,在教学“My bedroom”内容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卧室画下来。借助照片、绘画等这些直观教具创设情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情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真实生活场景搬入课堂,但能借助投影仪、光盘、幻灯片等多种方式模拟真实情景,努力创设出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一些角色明显、情节生动有趣的对话时,教师可先制作出动画场景,再让学生分角色给动画配音,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逼真的模仿动画中人物的语音语调,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在教学“At a farm ”和My favourite season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使学生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在优美的画面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学会单词及句型,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界面转变快、容量大的特点,设计成“Guess”“Whats this?”将英语知识合理融入各种游戏中,操作快,学生反馈又及时,在游戏培养了学习兴趣,在竞争中强化了知识记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英语教学带来无限发展空间,为小学英语教学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四、开展趣味活动,丰富情景

一个好的情景设计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Shopping购物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商店情景,请学生来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用How much is /are …句型问价格,将课本内容转化为情景剧表演,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自然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形式多样的“说”的情境外,还可以创设课外的情景。在校园中遇见学生,教师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 Boy,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外见到教师,也会争先恐后地用日常英语我,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4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之于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实践表明,有效的问题情景能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及“游戏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浅就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手段发表了初步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景;生活实际;实践操作;游戏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的这一言论充分说明了疑问之于学习活动的积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浅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发表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切实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广泛的生活实际基础之上,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所教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景。这既是迎合新课标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客观需要,更是创设有效问题情景的客观需要。对此,笔者就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获取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小红和小明一样高,小明和小亮一样高,那么,小红和小亮是否一般高呢?”“聪聪和亮亮的体重相等,明明的体重比亮亮的体重重,那么,明明的体重和聪聪的体重相比,谁更重呢?”身高、体重是小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探讨、对比的话题之一,因此,他们对上述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有着更浓厚的探究兴趣与了解热情。这般一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便使得学生积极且踊跃地投入到了“等量代换”这一崭新内容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很好地将问题情景的作用进行了充分发挥。

2借助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活动,这就使得他们在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借助实践操作为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这将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抽象到直观、由复杂到简易的积极转变。笔者自身的数学教学活动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就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的实践操作问题情景:结合实际操作,你能用三角形拼组出哪些四边形?这一问题情景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动作操作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大量的拼组之后,他们很快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当两个三角形没有一条相等的边时不能拼成四边形,当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相等时,可以拼成四边形;任意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如此,创设的问题情景既满足了小学阶段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观需要,同时,在亲自动手进行实践实践的基础上,学生们又切实得出了诸多深刻认识,而这很显然轻松达成了借助实践操作创设问题情景的预期理想教育效果。

3辅助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爱玩爱闹是其最为明显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分外热衷于各种类型游戏的重要原因。由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恰当而合理的引用一些课堂游戏。其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良好教学效果。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利用课堂游戏精心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学生反响异常良好。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数学知识点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游戏:往一个箱子中投进10个红球,要求学生从该箱子中摸出一个红球;在原有10个红球的基础上,又往其中投进5个蓝球,要求学生从该箱子中摸出一个红球,摸出一个蓝球,一个黄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全都主动地投入到了该课堂游戏之中。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仅有红球时,摸到的是什么球?在红球和蓝球混合时摸到的是什么球,不可能是什么球?学生结合得出的游戏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分析,并最终得出了结论:在仅有10个红球时,摸到的始终都是红球;在红球和蓝球混合时摸出的有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蓝球,但不会是黄球。如此一来,借助该课堂游戏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景,使得他们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思考活动,而这就为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一定”、“可能”及“不可能”等名词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问题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并非仅仅局限于笔者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同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尽相同的问题情景创设手段。这样,才能在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同时,真正做到问题情景设置的较强针对性,进而谋求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杨小清 单位:四川省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行)》,2012版.

[2]时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读与写》,2016(03).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5

赵 霖 兴

(云南师范大学 2010数学 云南芒市 678400)

提 纲

[摘要]略 [关键词]略 提纲: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二、问题情境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四、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二)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境(三)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境(四)利用所知的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境(五)通过学生实验,创设观察、发现的问题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竟及其创设

赵 霖 兴

(云南师范大学 2010数学 云南芒市 678400)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课程标准》把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改改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善于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问题情景;意义;创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在提供了材料后,提出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识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 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如概念教学中,在概念的抽象、概括时创设问题情境;计算教学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转化处设问促思;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营造问题氛围等等。总之,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惊、奇、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概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境”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诸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不难想象,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干巴巴的讲解、严谨却枯燥无味的教材、太难或太简单而又毫无趣味性的习题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问题情景”的;那种令人透不过气来的题海就更不必说了,题海战术之所以摧残人就在于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压抑着人的情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情感”呢?现在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学校教育目标由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模式转变为“情感——能力——知识”模式,即把“情感”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这看似偏激,但确是有感而发:当一名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他所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第一,正确的人生观;第二,终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三,自学的能力.前两条的培养都要涉及到情感问题;培养情感要靠各种“情景”的设置.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关注“情景教学”的原因.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陈重穆先生在《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一文中提出,不要把概念放在最前面,这不符合认识规律;要把问题背景放在前面,即在呈现概念之前,首先应呈现与之相关的足够的材料,使数学概念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从其中自然地产生出来,而不是教师和课本强加给学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讲授理论时往往违背了上述的原则,即砍掉了其源头(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直接将高度浓缩的概念、定理、方法等呈现给学生.这样一来,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却模糊了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3 使所授的数学思想即使练了很多应用题,恐也是舍本逐末.二、问题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境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境教学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三)问题情境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见性的观点,根据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辨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四)问题情境教学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情景教学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景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基地。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会使其产生一种愉悦的心境,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景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创设问题情景应遵循的原则:

①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②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③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④新颖有趣: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注意。

⑤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如在教学“物体分类”一课时,可创设情景: 课前在学生课桌上杂乱无章地堆放着许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用途不同的纸张。上课伊始,问:“同学们,课桌上这些纸片影响了我们上课,请你们想想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不行,如果以后还要用怎么办。”“我们可以一类一类的把它们分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同意这种做法。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如果要你们整理课桌上的纸片,你们打算怎样整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试。”这样,“分类”就不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调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结果,学生有的按颜色来分类,有的按形状来分类,还有的按不同的用途来分类„„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心理,而且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为学生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这个问题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又结合实际,集启发性、挑战性、明确性、趣味性为一体,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的方法

数学概念有些是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更有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

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概念属性,弄清其本质,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 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已知的概念类比(类比的形式可有多样,如平面与空间的类比、有限与无限的类比,以及方法类比、结构类比、形式类比等等),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也要注意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直至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为这样几步: 1.复习相同加数连加,激发探究新算法的意向,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先出示一些相同加数连加的式题,让学生计算。当加数个数较多时,计算就十分繁琐。此时提出问题:“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算法?”

2.引进并揭示新算法。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

2+2+2+2+2+2=12→ 6个2

2×6=12。

3+3+3+3+3=15→5个3

3×5=15;

4+4+4+4=16→4个4

4×4=16。

此时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

3.总结归纳,形成程序性知识。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二)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是旧概念的扩充,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概念。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其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如在数学课堂“小括号”这一教学设计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之后,让学生独立试解如下应用题:“一辆车上午行了3小时,下午行了4小时,每小时行20千米,试问这辆车这一天共行多少千米?”(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这样列式计算:“20×3+4=20×7”。这就与已有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怎么先算加法呢?”学生说:“不先算加法就要发生60千米加4小时的错误”,此时老师提出:“运算顺序要求我们先做乘法,后做加法,可实际情景又要求我们先加而后乘,怎么办呢?”学生的认知活动陷入了矛盾之中。这一矛盾为引 6 出“小括号”创造了心理空间,成为学习“小括号”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内驱力,并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这样,就可使问题情境具有较好的发散性,即问题情境的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问题情境的设能充分激发学生联想,开拓学生计均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三)利用相关数学概念,创设引发猜想的问题情景

许多数学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点设计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引发猜想并验证,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新的概念。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数学概念间的本质属性,为新概念的产生创设适当的固着点,使其孕育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例如:在上自然课“阳光的光合”作用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被阳光照的小草会变绿,而被石头压在地下太阳照不到的小草却是白的呢?其实很多小学生在是常生活中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只是不知道是为什么。

(四)利用所知的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抽象与概括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经过比较、分类、抽象等思维活动,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通过概括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1. 班级组织春游,有40名同学参加,需乘车去,一个人7元,250元钱够不够?

2. 到了河边有17位同学想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几人,要租几条船?等等。。

你打算怎么安排?学生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都有是他们生活中的,是他们所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因此,学生学习的动力就大大增加,投入的努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创设这样的总是情境,问题中所求的已经不是往常的一个具体的“多少”,而是一个平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和思考的问题。通过解决 7 这些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知道服务于生活的真实目的,产生对学习的亲近感,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通过学生实验,创设观察、发现的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例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2,一把小剪刀。过程:通过对角折叠长方形纸,剪开之后是两个面积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这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仔细观察,并能根据需要适当变换角度来抓住问题的特征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除了真实的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实验的设计不能仅是作为教师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并富有现实意义的特点,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设情景,丰富生物课堂教学 篇6

【摘要】在生物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提高。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情境教学是课改所指,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景创设 探索

引言: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多样教学活动形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理念,在生物教学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被动学习的教学弊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情境作用

有位学者曾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自身特点,创设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情景的创设

2.1联系实际,融入自然社会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如现在社会中的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与生物学联系密切。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学生肯定会耳濡目染甚至亲身经历过很多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列举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实例,不仅能让学生觉得生物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抽象,消除心里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印象。此外,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大有所用,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如介绍光合作用时,利用现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为话题,考虑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化解粮食危机问题;介绍细胞的癌变和衰老时,利用如何攻克癌症及如何延长人的寿命等热点话题为素材,先让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法律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学习伴性遗传时,例举自己高中时的一个女同学,其父亲为红绿色盲患者,她本人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请学生帮忙分析,她再生一个孩子患红绿色盲的机率等。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通常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有所悟,从而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2借助实验,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生物科学以实验为基础,观察、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及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技能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观察、动手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能力;验证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实验活动,力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新课教学中引入探究实验,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必修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学中,生长素对植物促进生长的作用与生长素浓度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先安排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探究“促进扶桑枝条生根的最适 NAA 浓度”的预实验,课堂上通过学生汇报实验的过程、展示不同浓度扶桑生根情况,让学生体验生长素浓度与其促进生长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为进一步探究 NAA 促进扶桑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实验,写出方法步骤。(器材: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扶桑枝条若干,蒸馏水,烧杯,萘乙酸(NAA)粉末、量筒等。)从而在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体验探究实验的步骤,将课堂教学引入高潮。

2.3模拟情境,利用模型丰富教学

生物科学神秘深奥,所涉及的内容往往由于太过抽象、复杂,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而使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动植物标本、展示挂图或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形象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如细胞知识对刚开始接触生物课程的高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利用细胞的模型、挂图、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创设模拟情境,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时,同样可以利用模型、挂图等手段辅助教学;介绍DNA的分子结构特点时,利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加深印象;又如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微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动画演示,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创设模拟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形成正确的概念。同时借助直观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观察和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认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结语: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对症下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进行情境创设。情境的利用要灵活多变,灵活应用,不能为了刻意追求新课程理念,盲目的使用。教师具备良好师德,在情境教学的实施中,关心、鼓励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肯定多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生物的奥秘,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7

笔者通过对《澳大利亚历史教学指导纲要》里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就推进问题导学, 建立高效课堂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一、问题情景导学的典型案例

在《纲要》友好奥运会一课中, 就充分运用了照片和书信。这一单元主要通过对照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盛况, 质疑所呈现出的景象是否真实代表了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 是否真实反映了澳大利亚的变化, 同时思考现代奥运会由于政治原因是如何被某些人利用, 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本课首先提供了一位年轻人写给墨尔本奥组委主席威尔弗里德·休兹先生的一封信。当时17岁的华裔少年文强森 (John Ian Wing) , 写信给奥组委:“在闭幕式入场时, 要让各国运动员携起手来, 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让人们把战争、政治和国籍统统忘掉……这将是一次盛大的聚会, 人们将永远把它记在心中。”最终威尔弗里德·休兹被这封信深深打动, 接受了文强森 (John Ian Wing) 的建议, 1956年12月8日墨尔本奥运会闭幕式当晚, 所有运动员都不是在本国旗帜引导下按原来的顺序出场, 而是几千人手拉手, 高兴地相互混杂在一起, 不分国籍和肤色, 像一起来参加某个盛大节日的兄弟姐妹。这温馨、感人的一幕打破了生疏隔阂, 驱散了笼罩在墨尔本奥运会上空的阴霾。看到这一盛大场面时, 观众们也是惊喜交加。

学生阅读后提出了如下问题:

(1) 作者说, 在奥运会的盛会里, 他希望所有的运动员能像“一个国家”参加奥运会。他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 他想“忘记”的是哪三件事?

(3) 虽然作者在信中署名, 但却未留下地址或其他联系方式。那表明他把自己的想法寄给威尔弗里德·休兹的目的是什么?

(4) 想象你是1956年的威尔弗里德·休兹, 在闭幕式的前几天收到这封信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为什么?

教材接着给出了描述此段盛况的三个史料, 其中就有一张闭幕式的照片:要求学生观察照片, 思考这张照片在闭幕式的哪个阶段所拍?

在介绍完这个墨尔本奥运会有趣的故事后, 课文开始具体讲述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

在获得举办权的那一刻, 所有澳大利亚人都为之疯狂, 但随着日期的临近, 澳大利亚人越来越担心此次奥运会能否办成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世界人民对澳大利亚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因此, 奥组委也采取了一切方法来提高墨尔本的知名度, 让世界看到墨尔本非常适合奥运会的举办。然后课文提供了一张墨尔本奥组委向国外推广墨尔本的照片。并提出问题:

(1) 想出五个词来描述这家餐馆、氛围以及顾客。

(2) 想去参观墨尔本的人们在看到这张照片可能的反应会是什么?

(3) 运用你所了解的这个餐馆的知识和1956年墨尔本餐馆的情景, 来判断在海外宣传中奥组委使用这张照片是否合理?

(4)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由于餐馆照片而被墨尔本吸引的海外游客, 然后你就在晚上去餐馆喝酒, 但你发现自己处于“六点钟痛饮”的环境中。之后你寄了张明信片给你的密友, 想象餐馆照片就在你的明信片上。

虽然在筹办过程中出现了主体育场工程延期、电视转播权等问题, 墨尔本奥运会还是如期举行, 并取得了开幕式的成功。

但是奥运会期间却问题不断, 比如在1956年10月23日举行的水球项目决胜赛上, 分别由匈牙利男子水球队与苏联男子水球队争夺冠军, 双方比赛中多位球员大打出手, 导致血流满面, 该比赛最后匈牙利队以4:0完胜苏联队夺得金牌, 赛后媒体因拍摄匈牙利水球员埃尔温·扎多尔在赛后右眼角流血之场景而取名为“水中之血战”。由此提出问题:

(1) 这幅照片反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详细的描述它。

(2)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事件?背后隐藏的事件是什么?

(3) 为什么参加者会选择奥运会作为他们行动的地点?

(4) 关于这个事件澳大利亚人该如何去查明?

(5) 对这个事件的公众反应是什么?它引起的同情心或敌意会是什么?不同人、不同群体或不同国家的反应会有变化吗?

本案例提供了大量的书信和照片, 并以这些素材为中心提出相应问题, 增加了教材的真实感、历史感, 使学生能贴近历史去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气息。

二、创设教学问题情景, 构建高质有效课堂

该案例对我们的教学甚有启发, 在课前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他们的兴趣点, 他们的理解水平, 以此去寻找那些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强烈兴趣的材料, 并针对这些材料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 以此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更深刻的体会,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从中可以看出, 在新课改背景下, 创设历史教学情景, 激活探究思维是构建高质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呢?

1. 教师要提高对问题情景导学的认识。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创设历史知识学习和情感启发的情景,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认同情感,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体味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教学观念, 我们通过具体的操作形态加以培训和实践, 逐步认识到了自己是一名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终身学习者, 更加关注了人的生命发展的过程。从唯知识转向认知、情感、态度价值以观的整体发展, 以一种超越功利的思想对学科教学进行合理的定位, 由“关心分数”转向“人文关怀”, 从纯理性的智育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贯彻对话教学的原则,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在讨论交流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新知, 掌握学法。具体来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懂得了尊重与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 积极帮助与引导;在备课行为上, 注重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在上课行为上, 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3. 要有灵活机动的教学手段。

要设法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即创造意境、制造悬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 积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 创设的问题首先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 创设的情景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好是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者是立体思维的问题, 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这一重要问题时, 可这样创设情景教学: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同学扮演的角色是首相;第二组同学扮演议会;第三组同学代表的是内阁;第四组同学代表国王。然后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是否出兵伊拉克”?问题提出后, 引导学生从所代表的立场出发展开激烈的争论,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评述总结, 从而让学生感知英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与它们之间的制衡关系。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化, 重点突出了, 难点也突破了, 既做到了立足于教材, 又深化了教材。

4. 可引进一些新的史学观点, 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1945年8月8日, 苏联政府对日宣战, 出兵中国东北, 学术界关于前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有不同看法, 大致是: (1) 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也有消极作用; (2) 主要是消极作用, 但也有积极作用。可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赞同这一观点或为什么赞同另一观点?”通过讨论, 学生开拓了思维, 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提高, 课堂气氛也很好。

5. 适时引用有关图片和教学视频。运用网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娱乐中学习, 效果岂能不好?

问题情景导学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既要了解实施程序, 又对师生本身的教与学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们已逐渐意识到问题导学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努力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供的契机, 依照历史课程标准, 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积极推进问题导学, 以期在教学过程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桑新民等.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基础·要素[J].江苏教育研究.2002.12

[3]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品德与生活;情景创设

针对小学生性格特点开展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和认识生活,进而对这门课程形成一种特殊的思想和感受,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在上课时也比较容易走神,再加上这门课的教学结构比较复杂,在如此艰难的教学环境下,如何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就较为重要了。教学情景的创设对这门课的开展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度。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创设情景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往往与自身的性格特点、周围的环境诱导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再加上自身对实际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但是这些都需要家长或教师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若小学生只是单方面去理解,就可能走向歧途。既然小学生思想品德观念需要实际生活的影响,那么小学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就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实际的生活情景,情景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吸收课堂上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新课标也指出,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展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素,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实际生活有所了解和感悟。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能够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搭建一个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连接的教学桥梁,教师则可以通过这座桥梁来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意识,让他们能够去充分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优化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在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向其输送一定量的知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景的有效方式

目前,很多品德与生活教师都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播放一些家乡美或国家美的视频,创设出一定的情景,随后引出一系列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话题。但是这种方式是比较肤浅的,真正深切的情景创设应该是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而让课堂教学显得有真实性和灵活性。

1.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情景创设

开展教学活动游戏,能够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创设出游戏性的教学情景。例如,当教师在进行《一起游戏快乐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开展游戏教学,讨论自己所喜欢的游戏活动,并注意游戏安全,要遵守游戏规则。但是若只是理论交流,那么这节课就显得空洞无味。这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走到教室外来开展游戏活动,进而让整堂课都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发现哪些学生表现良好,性格优良,哪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性格随意,进而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2.以文学诗歌、音乐和寓言故事的方式创设情景

除了通过游戏创设情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因素来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开展《我的动物朋友》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两个或者多个教学情境,讲述汶川地震当中存活下来的“猪坚强”,还有就是消防犬协助消防队员从废墟下救出十多位灾民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必须要爱护动物,动物是大自然母亲赋予我们人类的好兄弟,进而增强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观念。再如,在进行《生活中的音乐》时,教师则可以在某个教学环节向学生演唱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从而让学生感到教师容易亲近,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来进行演唱。

3.创设实践性的情景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情景创设还应该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就十分重要,只有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够展现出品德生活教学独特的教学意义。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并且积极响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号召,让整体的教学工作能够快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

[2]兰巧云.情景教学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2015(19).

[3]张益锋.创设情境,营造快乐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J].新课程:中,2015(08).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篇9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原本比较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针对过去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只要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思考性原则。教学情境不能只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或产生疑惑,或激起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更为深刻的数学思考,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高效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最终能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情境创设时,要避免其他干扰因素,能够直奔主题,迅速进入学习内容中,以最佳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及策略,即研究:“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或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境的有效价值?”“怎样创设有效的情境?”的问题,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上得到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调控能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研究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研究

(1)创设生活情境,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难懂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生活现实。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创设蕴含数学训练、洋溢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建构数学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3)创设活动情境,促进数学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的确,数学知识不仅需要“思”中学,同时也需要“做”中学。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猜测想象”仍旧难以充分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抽象知识的直观表征,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相当精确的引领点拨,直观理解向抽象建构的认知提升便能顺利达成。

2、创设情境的策略研究

(1)生活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

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2)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①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②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创设

新课标强调经验本位课程观,认为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义,但学生已有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当遇到新知时,往往与已有的经验产生矛盾与碰撞,产生困惑,这时往往有利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③在学生惊疑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利用数学知识的有趣的结果给学生造成惊奇,促进学生去探究,俗话说“卖关子”,不失为一种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好方法,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放飞思想去主动探索,水到渠成。

3、活动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

①在学生竞赛中创设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②在游戏活动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长学生智慧。

③在实际操作中创设

上一篇:脑筋急转弯整人的下一篇:2022初二下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