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8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

对于小学的语文老师来说,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感知和认识不清楚,以致于学习兴趣往往受到学生个性和老师的组织教学形式的影响。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水平各不相同,尤其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这就增加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难度。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应采取综合措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老师的语言亲和力,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等等,都不失为比较有效的途径。

1、把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新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马虎,得认真观察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点点进步加以肯定,让学生们尤其是表现得不如别人好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自己的,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

及时多表扬,语文老师也别吝惜几句赞美的话,学生们大部分都喜欢受到表扬。中国有句谚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扬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及求知欲望,同时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即使学生真的做得不好,老师都不要严厉的责怪、批评,而应鼓励他们。一旦学生做好时,就及时表扬。

2、采用灵活多样的语文趣味教学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个性较活泼,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太单

一、固定、死板,应该灵活多样。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选择何种教法,都要切实有效,让师生都感到舒服。纵观名师的课堂,以下作法值得借鉴:

1.简约明确的教学形态,简简单单教语文。读学生该读的,写学生该写的,练学生该练的,想学生该想的。课堂教学不是太满,有留白,虚实结合,给学生留有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

2.求真务实的教学常态,扎扎实实抓训练。要一改课程改革初期的浮躁之心、浮夸之风、浮华之像;摒弃了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的现象,着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技能的强化训练。

3.轻松活泼的教学生态,民主和谐有交流。教师宽容有度,耐心等待;学生无拘无束,敢哭敢笑,敢说敢争。教师对课堂节奏调控有力,因势利导,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动静结合,快慢有制。把“对话”作为了一种理念,搭建了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平台,与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具有了交互性,互动性,学生的言语、心灵、情感在交流中得以提升。

只要我们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组成要件,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正确定位,就有望构建有效的小语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2

一、读实——朗读声情并茂,以读代讲促讲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通过朗读,学生口诵心惟,在读中获得人文的熏陶。教者要以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初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字,熟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述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博大精深,语言风格多样,教学这些课文时“以读为本”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通过朗读可以促使学生领悟语言的精妙之所在。

如《鸟的天堂》一课,引读时渗透读书方法:根据内容不同,可采用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隐、现等方法,学生便会体会到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感受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景。再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我先由学生默读圈、点、批,画出表现总理审阅稿子时的认真,一丝不苟的词语(看、画、想、问),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反复品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而不是课堂的一个局外人,这样学生在充分的精读中感悟到周总理那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格,从而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得以升华。

这样,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读激趣、以读代讲促讲,在读中,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燃起对语文课的希望和期待。

二、引辩——引导学生争辩,迸发思维火花

思,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包办代替遂一进行解答,而要耐心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争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是从各种意见中得来的。“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的大力思考,参与争辩的学生必然千方百计地寻求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智慧的火花往往会在辩论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创设辩论情境,能为培养学生这一综合能力提供广阔平台。因此,对学生理解存在分歧的学习内容,可在辩论中提高认识或达成共识。在学文中适时辩一辩,让学生沉浸在“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中,更显示了语文教学激动人心的魅力。

如《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也让学生对太阳“近大远小”、“近热远凉”进行辩论。又如《麻雀》一课,老麻雀应不应该飞下来,《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为什么不选择活下来等等,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顺着学生学习思路,创设辩论机会,学生辩论的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进行思维碰撞,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更深刻。

三、激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生动而全面地诠释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建议生动地诠释了语文学习不只是学几个字、词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学好语文、会学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正如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经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教学形式力求多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依据学生实际及不同文章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形式。

1. 以画激趣

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是新的教学理念给予我们的启示。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远远好于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大讲特讲。文章是由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那么,怎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是一种可行途径。针对课文的难点及对文章的理解、想象用绘画表现出来,便会促使学生具体而形象地感知课文。如教学《挑山工》、《詹天佑》这类含有简单科学原理的文章,我让学生适时动手描绘心中美好的景象,或借助简笔画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到的是学习语文带来的乐趣。

2. 以赛激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属于“争强好胜”族。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少年闰土》一文中的背诵段落,我通过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男女同学比赛等朗读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兴趣自然就高涨。赛后及时对优胜者、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将成绩以书面形式公布张贴。实践证明,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为了迎合新课标改革,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1.学生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武器。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才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只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在朗读中付出情感,很难在朗读中进行感悟,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朗读课文,没有在朗读方式上创新,也没有在朗读内容上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感到枯燥无聊,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兴趣。

2.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

正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从主观上只是将朗读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是用来为阅读教学服务的。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正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具体地说,教师没有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化地朗读,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收获。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从朗读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从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来看,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朗读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朗读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开展朗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范围和对象较为局限。同时,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其始终只是一本教科书,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局限。

基于此,学生在以教材课文为材料进行朗读练习时将不会得到较大的乐趣,无法感受到快乐,并且在机械重复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师的安排。

因此,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以课外的材料作为朗读教学的材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安徒生童话》作为朗读材料,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中外名著作为材料,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三国演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开展集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效率较低,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在完成朗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制订有效的朗读目标

同时,教师必须在朗读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朗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进而获得真实的收获,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众多教育学者将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使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基本朗读到深层次的感悟性朗读,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同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基于此,学生不但在朗读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完成了语言和素材积累,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它能够有力地支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朗读教学的计划,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许贤.中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许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如教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带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

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如:教学《简单机械---杠杆》一节时,当讲完杠杆的平衡原理时,还没等我发问,一位同学就急忙插嘴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够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力气跟我们差不多,那么他所需的那根硬棒肯定要很长,这根硬棒到底有多长?”我听了先是一楞:这个问题不是我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我本来打算要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交流讨论的题目,用以提高兴趣,不想被这小子打乱了!我迟疑了一下:倘若停下来讨论势必会影响本节教学任务,如果把学生敷衍一下,告诉他们课后再进行讨论也是可以的,但这可能会伤害学生地积极性。所以当时我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跟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漾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就是这“插嘴”的火花引燃了全班同学求知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吗?

因此,我们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教师要保护这种“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并且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把握不准到熟练操作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的,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可以布置课外预习作业:回家照照镜子,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的你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探究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也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要尽量让学生大胆猜想,不要有所限制,不要束缚学生按照教师心中设定好的几种答案去猜想,不要用老师的思路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鼓励,然后有选择性地加以验证。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想办法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千万不要不放心一包到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加探索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五、课内导学,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诱因,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与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用,思维活动局限减少,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师生共同合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六、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EMAIL:sweet0lxb@126.com

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统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操作可在分层后的班级课程结束后或通过批改作业对部分接受有问题的学生重心组织起来指导。2.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观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观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蛙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观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否强烈是观键性的因素。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下功夫。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并理解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需要上认识上的统一和情感上的共鸣,并积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是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方法步骤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学生能够接蛙并配合的原则。也就是说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同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达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蛙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评价应努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鼓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蛙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成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甚至烽承,就会削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篱澈面影响。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所以出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或不愿参与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目中无人”,比如制定目标,设计方案不着眼于学生,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想像,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学生,只考虑如何讲授而不考虑学生如何活动;另一方面是操作方法上的失当,不能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而是以我为主,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主客颠倒。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学生的参与。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呢?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热情。教师对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必须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多从积极的方面去了解他们,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每项活动都从他们的角度去构思和展开,努力适应他们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形成自我意识;同时要不断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第二,面向全体,铺设成功之路。要想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就必须有面向全体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是为一部分学生设计,或者实际参与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教学的成功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也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成良性循环。

第三,恰当操作,坚持循序渐进。恰当操作就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尤其是要针对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可以是问答,可以是朗读„„凡此种种,都要从偷际出发,兼顾相观因素,深入研究学法,研究典型,使之各得其所。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观键因素,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感悟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个口号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得到落实又有多少!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通过抓好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习惯花更多时间利用考试、练习来巩固教学效果。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正是造成当下对我们语文教学“重复低效”恶评的罪魁祸首.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也理应是课堂.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破解语文教学“疑难杂症”的绝佳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绝好方式。仙桃四中语文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将我们在这项研究活动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名师引导下的集体备课制度

课上功夫,课下要做足。一位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练而又有效地组织教学,这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我们的做法是名师引导集体备课。

名师引导是“青蓝工程”的外延,一些有理论,有经验,有成绩的“名师”理应是集体备课的主角。他们的引导可以使集体备课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每周五上午的语文集体备课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名年轻教师作中心发言人,就某篇课文(某个教学主题)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的三条主线(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练习的三个层次等方面作详尽阐释,其它教师就相观问题进行质疑、讨论。这其中,名师则适时加以点评、小结,看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看是否抓住了教学设计的三条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是否都顾及到了),看是否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这种引导讨论中,大家备课思路逐渐明晰,避免了漫无边际的探讨,使探讨指向性更明确,大家在心中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思路以便于会后的课堂操作。这种备课制度的实施,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周期,也避免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因教师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

二、确立以中等生为基准的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模式是粗放、低效、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个体差异,我们开展的教学过程应观注到这一点。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不能定太低,这样大多数中、优等生会“吃不饱”;也不能定太高,否则,大多数中、差等生就会“消化不了”。

面对两难抉择,我们的选择是:以中间层次为基准设计稍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这符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这也是四中大班额条件下比较易于操作的分层教学模式。以中间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开展相观教学活动,有利于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的能力提升,同时,也让少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有了一个不至于高不可攀的学习目标,他们努点力,也能摘到“桃子”,而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生,我们也设计了高一点的目标,让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至于“泯灭灵气”。让每一位学生都摘到自己的桃子,这才是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

三、课堂教学注重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无定法,因了它这种模棱两可的“灵活性”,才让我们语文教师备受困惑之苦。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感性思维似乎有道理;重视条分缕析,培养理性思维也似乎说得过去。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就连我们语文教师也颇难拿捏。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总结、归纳,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

面对一篇课文,你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根据所设问题为向导,解读文章。也可以以精彩的情节链为线索去串起前后文。还可以以某些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为“药引”来发酵全文。这些都是我校语文组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相观例文的实践,学生逐渐熟悉了这些阅读方法,并能活学活用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去。

依此类推,在相观中考题型的训练中,是不是也可以渗透传授相观解题技巧呢?例如选择题的“排除法”、“筛选法”、“比较法”,阅读题按设置的分值“踩点得分”,默写题根据前后观键性提示语锁定“答案”,信息提取题根据相观信息出现的频率,位置来甄别提取等。

以上这些学法及解题技巧的指导,不正是可循的规律吗?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相观教学技巧,这也是形成从教风格,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回授

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采取的及时回授,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四中语文组对于这项研究是比较深入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时,通过抽样调查(单独提问,书面小测试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本教学单元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调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质疑和讲解。

这种做法给那些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暂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知识“通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这种课堂评价的常态化,让我们授课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度,让我们真正地潜入课堂,而不是不顾学生是否接蛙,一味“满堂灌”、“满堂问”,作虚假的“繁荣”状,欺人又欺己。只有及时反馈,及时回授,才能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书面作业的免除与阅读量的加增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倾向于“听、说、读、写”中的“写”,而且还是重复机械的抄写。一个词,一句翻译写上一两遍就熟了,却偏要来它个四五遍,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看法也逐渐偏颇起来——语文,就是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已完全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其实,“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有效结合,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途径。鉴于此,四中语文组在全校推广免除课后书面作业的模式,书面作业尽可能在课堂完成。同时,利用空出的时间(一二年级在课外,三年级利用晚自习)开展阅读活动。名家散文,经典名著,科学前沿,环球博览都是阅读对象。在阅读过程中提倡用做批注,做点评的方式参与文本阅读,借此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大语文的魅力。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会听,能说,擅写,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样的一减一增,所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又找回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看,更是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并身体力行的理想状态。

我们力求从以上五个方面比较全景式地展示了四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入,能与市内兄弟学校共同交流、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市并能向全国推广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让“仙桃模式”成为全国中语界的焦点。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观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导入的有效性——引人入胜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观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阅读的有效性——瓜熟蒂落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烽炒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槌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四)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五)朗读的有效性——身临其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恰如其分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七)作业的有效性——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八)教师合作的有效性——齐心协力

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此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合作学习不但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所需,更成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需。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教师之间的合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展开:(1)围绕课题合作。教师合作课题中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为改造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从偷践到理论的研究。(2)围绕课例合作。(3)围绕主题合作。选择形式活泼、方式灵活的主题模式进行,是教师合作教学中的一种较好的活动模式。大家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倾吐教学困惑,达到交流、反思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依托文本,亦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王文明中学 吴达良

【摘 要】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从了解学生、用好教材、重视过程、注重方法、读写结合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语文有效性教学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文本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换言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影响学生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重视文本,用好教材。

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做到: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抓住每篇课文独特的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着眼点。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即渴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心情与见到于勒叔叔时的心情对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丑恶现象。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整体结构上:先写渴望于勒叔叔回来,再写巧遇于勒叔叔,一个是充满渴望之情,一个是尴尬的巧遇。所以只有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提取文本中的养分,拉近与教材的距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重视过程,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重视语文课堂的互动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教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注重方法,追求艺术科学性。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乐章。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份太重的原因。这就要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前一个“法”,指教学的原则、原理;第二个“法”,指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三个“法”,则指教学的艺术,是科学性与独创的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吆喝》(八下),为了让学生欣赏吆喝中的民俗艺术,体会吆喝中的人生况味,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中独特的精神内核。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三读,体味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不仅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而且体会到了声乐艺术,体察到了生活状态,体味到了生活态度,还感受到了吆喝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这个问题语文老师都清楚明了,但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却自觉与不自觉地将其割裂开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庄静素、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1998年版。

2、余文森;《新课程怎样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3、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

4、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5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是我们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追求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它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那么,语文课堂上怎样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评价的语言要艺术化,活跃课堂

1、评价的语言要幽默。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很受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树木“葱葱郁郁”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我觉得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

2、评价的语言要生动。

课堂评价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使评价更富感染力。如在学生取得成功时:“你真是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在学生迷茫时:“真好,你们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又找到了一处,还有没有?”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老师相信你们,你们一定做得很好。”这一句句动情的话语,似春风如春雨,催开了学生心灵的花朵,学生 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学生新奇的创意和意外的回答,教师需要花些时间耐心地倾听和询问,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及时地肯定性评价,缓解了课堂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所以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 如果想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那就恰当运用评价语吧!让评价在语文课堂上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二、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有效激励

评价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小组评价的借鉴作用。因此,要让评价发挥出它的多重功能,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

1、教师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力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到温馨,感到信任,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的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喜悦。一次语文课上,教学《和时间赛跑》,学生在课上表现积极,每一个学生都各有差异,各具个性,对于一些学习问题,他们也都有各自的见解。因而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则要用心地倾听,适时作出公平的评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到位。看到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我惊叹道:“你们真是一个个小天才,为自己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吧!”这样的全班性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的,他们的表现令老师满意,今后自己会更加努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出色。学生在课堂上能畅谈自己的想法,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份快乐,一份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快乐就源于教师那一句句激励性的评价,虽简单,但意味深长。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分不出是与非,长此下去会养成学生自高自大,惟我独尊的思想。因此,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委婉的指出:“你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妥,再想想你会说得更棒!”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应引导一下:“你的回答很好,只是有一点不完美。”教师的评价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激励后进,指出不足,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

2、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三年级《捞铁牛》一课教学中,一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我让其它的学生评价。

生1:“他的朗读感动了我,我也想试试,我能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该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年’是鼻音‘nián’;另一个是多音字‘得’在本课中读‘děi’。”

师:你用心聆听,真会发现,你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此外在课后拓展时:“你还有哪些好办法能把笨重的铁牛捞上来呢?”有一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生1:“老师,张军梅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老师,我觉得李建龙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回答讨论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3、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就组织开展了学生自读自评的练习,当一名学生在读完课文中这句话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身在朗读这句话时所存在的不足:我读诸葛亮很容易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但读周瑜却读不出他的阴险、狡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三、评价的角度要关注个体差异,雪中送炭。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有限度,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表扬,要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特别是当课堂上学生遭受哄笑、难堪的时候,更需要老师对其心灵的呵护,人格尊严的维护,更多地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学生板书课题时,“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而“楚”却写得很小。整体看起来很不协调,全班哄笑不止。但老师不慌不忙,说:“大家先别笑,你们好好想想,这位同学可是很有头脑的,你们在预习时都读过课文,对晏子佩服吗?”“佩服。”学生齐答。“喜欢楚王子吗?”“不喜欢。”这位老师紧接着说:“是啊,请看,这位同学写的课题——”很多学生马上领悟,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自发鼓起掌来。这些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设身处地的教师,他们自然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中,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老师喜欢用华丽的评价语给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其实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学生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以评价促进发展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目的。愿每位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那么,作为新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管水珠:《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方式的多元化》 学版2006/7下。

2、刘明顶:《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教学研究》2013年 第23期。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6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探索性的 简约体验主体性以学生为本

【正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新型的,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我县的教育教学中探索,实践中,“二十四字”为课堂设计的有效教学模式早已在全县推进,小问题,真问题的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全新的师生关系,体会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巨大潜能,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我校又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知道有效课堂的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我认为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首先,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

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打”字,打开学生的思路。

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林冲棒为什么要棒打打洪教头?一问,在学生读了课文后又提出可课文中却描写的是洪教头处处挑衅要和打林冲?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论点、论据进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

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上《穷人》一课时,要求学生就课题质疑,穷人他穷表现在那儿?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在解决了这个疑惑后我话题一转,说但老师却认为他们很富有,你有同感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过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的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金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国城市的一道美丽而奇特的风景:每家每户种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对着外面的,不但姹紫嫣红,而且很奇特。面对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金老师设置了体验点:如果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医生、是建筑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当你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有残

疾、有困难的人,走在这花的海洋里,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林冲棒打洪教头》第7自然段描写非常精彩,我让学生理解了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后,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语言了有生命力。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 篇7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手段的丰富, 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 甚至司空见惯, 再加上课前的预习, 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 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例如, 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 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 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 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 因此, 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 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 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我小时候, 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于是, 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 全班哄然大笑, 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 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 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 在笑声中, 学生读懂了课文, 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精讲和精练

精讲表现在: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从课堂开始,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机会。教师只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充分放手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去探索。 (3)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情况。在交流过程中, 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难点适时疏导。

精练表现在: (1) 教师对作业量精心编制和挑选, 增强针对性。为了面向全体,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量和难易度不同的需求, 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不同学生在作业练习中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2) 作业在课上完成, 这样避免了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做法, 做到讲练结合, 知识得到及时强化, 错误得到及时订正, 问题得到及时解答, 更有利于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 (3) 下课后教师及时批改作业, 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 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中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注重精心备课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重点, 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 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做到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 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 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 才会带学生走进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 更要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 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的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 学生无从下手, 可望而不可及, 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 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 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 不具挑战性, 即使答对, 也无成就感, 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 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 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四、注重探究教法学法

第一,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 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 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一课为例, 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 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 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果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 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 进行讲读分析。如学习《燕子》一课, 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 绿的叶, 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第二,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象不同, 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第三, 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 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 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第四, 在探究教法的同时, 也要重视学法指导。学法, 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 传授学习方法, 使之达到思之有序, 行之有法, 习而得之, 终生受益。方法得当, 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可见, 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时, 一定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灵活地进行,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 篇8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引导者。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才能快速的发展。而要建立自由的学习环境,必须倡导教学民主,进而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旧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从而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让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世界。在课堂上对学生“标新立异”应给与鼓励,同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真正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新型课堂,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增长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亲其师,信其道

高中语文教师要走下神坛,不应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望尘莫及,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俯下身子就会嗅到泥土的芬芳。语文教师自身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这样就要求教师应注意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学生,吸引学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同时教师应从课堂语言、教态、板书、个人爱好、修养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在面对一个自己喜爱和尊敬的老师时,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中去。课堂上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利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其师,就能信其道,这样的堂课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教师微笑的力量

课堂上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是学生最大的感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微笑,幽默风趣的语言,激昂清晰的声音,欢快流畅的语调,一定能带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授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认知的过程。教学中我们的学生犯了错误,我们的一个宽容的笑;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的安慰的眼神,在很大程度上都都能教起到对学生的慰藉和在滑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推动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学中我常常表扬我的学生们,赏识他们。同时用爱心去呵护、爱护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温暖,都能匀衡地享受到爱的阳光,使学生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恢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自信心。

四、精设导语,引发兴趣

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软化,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陈情表》一课的导入:出则车骑,入则广厦,是何等的潇洒,有人却不愿意:伴读太子,跻身公卿,是何等的荣耀,有人却不领情;皇恩浩荡,亲情似海,是何等的难舍,有人却毫不犹豫!是谁那么有胆量,抗拒朝廷护亲情?是谁那么有气度,功名利禄如浮云?是谁那么有才气,数百文字传千古?——李密,《陈情表》的作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情表》,认识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李郎中。这个导语既切合了文章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采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能让学生在演绎中体会课文内涵,学习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知识。

五、多元教学,激活课堂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式、演讲式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例如,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课堂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造真实的场景,利用音乐,动画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所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语文的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同时也可以大大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这一切的实现需要语文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的目的,很好地设计课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先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黛玉葬花》这段配乐视频。这样学生便对林黛玉有了初步认识和感触,想知道有关于她的故事。多媒体情境的成功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达效果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学效果显著。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语文教学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掌握那些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解题方法,而是注重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才能取得累累硕果。课堂教学需要变革和创新,这样能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语文,热爱母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2]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中班游戏捉迷藏下一篇:幼儿教育 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