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警示教育读本有感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警示教育读本有感

读《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有感

摘 要: 作者拜读了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后颇有所感,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关于作者及其著作内容的简介;关于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所得(包括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严密性、术语运用的灵活性和治学的包容性);关于本书所引发的几点思考(包括对“存在”、“平等”、“音乐”“困惑”的思考)。同时,也通过对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思想阐释与肯定反观当下的音乐教育体系,旨在引起人们对当前音乐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论文写作方法 思考

一、关于作者及其《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内容的简介

(一)作者简介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作者管建华先生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副会长,《音乐教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东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论著有《音乐人类学导论》、《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囿于世界音乐教育》、《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历路程》、《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等等。

(二)《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内容简介

该书以“后现代音乐人类文化学”多元文化的全球性的视角,“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比较的方式,通过论述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以来,音乐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认识论基础),音乐教育学科与后现代其他学科(科学、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关系,后现代具有代表性人物(雷默、罗伯特·沃克、布莱金、内特尔、克莱南和埃利奥特)的音乐教育学思想,以及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批判了音乐教育学的“现代范式”(如以对“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对音乐课程的开发范式、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音乐教育的物理范式的批判,等等),肯定了音乐教育学的“后现代范式”(例如,对音乐教育文化哲学构建的肯定,对音乐课程的理解范式、音乐现象学教育学、音乐教育生物学范式的肯定,等等),指出了当今“人类文化面临的一种全球性的建构”和人为理解把握这一命题而引发的“全球性思考”,呼吁人们以后现代音乐教育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为实现世界多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作出相应的努力。

二、关于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所得

读了《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之后,我觉得,该书在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某些特点对于研究生来说很值得借鉴与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视野的开阔性

这一特点首先体现于作者占有文献资料的丰富性,以及对其运用、处理的灵活性上。从该书来看,文献资料的丰富性体现为其在来源上的多样性上,例如,纵向上的时间与历史的,横向性上的国内外与跨区域的、跨学科的,等等。另外,作者对于外国大量文献的翻译、引进等,也为原有文献不断更新、保持其与时俱进的丰富特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文献的灵活运用体现在作者对其所占有材料的分析、加工、整合与提炼上。作者能够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以此归纳或演绎出新的观点。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必然在文献研究上占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并能将其深入浅出,用之游刃有余。

其次,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作者对“后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上。作者将音乐的“后现代性”置于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中,以“全球性”的研究视野来解构、整合音乐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能以小见大,熟练运用交叉学科(哲学、心理学、美学、音乐人类文化学、生物学、音乐教育学等)的科研成果,全方位地为我们呈现出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的渊源其发展。这种富有高瞻远瞩意义的立意是对于刚刚踏入研究之门的学子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

对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各个章节的布局及写作思路的特点,将之概括为圆的层层递进的“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注:

1.A—E 各个部分名称

A.第一章:后工业社会与音乐教育;

B.第二章:后现代学科与音乐学科;

C.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研究;

D.音乐教育学的现代范式与后现代范式;

E.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

2.A—E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A至E,研究领域逐渐缩小,前一章作为其后一章服务——作为后一章的知识背景,论点由外及内,逐渐具体化、强化。即,A包含B,B包含C,C,包含D,D包含E。

(三)术语运用的灵活性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哲学老师陈向义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个人会不会运用哲学术语来说话。”这句话表明了“使用哲学术语来说话”的重要性,也暗含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熟练运用术语的能力。我在初读《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时,感到其学术语言特别晦涩,很难将自己融入到书中所描述的文化语境中,直到将该书读完,才有些应手。由此观之,对于新生来说,只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锻炼自己在学术上的多种视角、多种维度的思维能力,以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四)治学的包容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综观《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中所呈现的观点,可谓林林总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作者旨在提倡音乐教育学的“后现代性”,但并没有囿于“小我”的世界,而是把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内容置于社会的、历史的知识大背景去思考,将之与音乐教育学的“现代性”作比较,并借鉴、吸取不同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生物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的科研成果,给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以客观公允的描述、评论,使其观点尤为鲜明,内容尤为充实。由此,作者治学的包容性可见一斑。这一点,也可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中心思想——后现代性(解释的、语境的,不确定性的、差异的、解构的)所反映的多元的文化视角,及其写作目的——引发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全球性思考中看出。

三、由《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存在”的思考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存在即合理”,这个“合理”不是指我们平常意义的合理,即好的、正确的、合乎公共道德的等,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合理,即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相对于对象的存在性而言的,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不管其好坏,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对此可能会有人认为:如果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中国封建制度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吗?日本侵略中国也是合理的吗?恐怖分子、法轮功也是合理的吗?若是这样,谁不都可以去抢劫了?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它与黑格尔所说的合理不是一回事,此种观点误读了哲学意义上的合理。生活意义上的合理往往是一种价值利益的判断,而哲学意义上的合理却是对事物客观存在性的一种认可。我们不能因为一事物不符合我们的价值利益就否认它的客观存在性。而这一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也不是让我们被动地去承认客观世界,以致相信“宿命论”,相反,它是要求我们在认清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以便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更加符合人类价值利益的事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生活意义上的合理与哲学意义上的合理相混淆,以致夸了大前者,否定了后者。中国的传统音乐就是其中一个尝其苦果的案例。在许多中国人眼里,西方音乐是最棒的、最高雅,音乐只属于西方。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的传统音乐俗不可耐。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中西音乐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文化审美价值标准,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就其比较后的结果——中国传统音乐的衰落甚至消亡来看,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我们否认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音乐的存在性,即中国传统音乐不是音乐,只有西方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既然我们连一事物作为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属性——存在的合理性都予以否定了,又怎能给予它合理而公正的评价呢?当它与另一事物相比较时,又怎能体现其评价机制中所谓的平等呢?

(二)关于“平等”的思考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在论述“中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五大问题”之“国际化交流的相互性与平等”问题时,引用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合理是再现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要达到生活世界有三个前提:第一,行动者(即交往者)的独立自主性;第二,文化的独立性,不依赖于外部的强制;第三,交往的透明性。”可见,哈贝马斯是从三个角度(即主体、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定义这三个前提的,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它对于我们解决国际文化交流的单向性、不平等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我认为这一观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而且其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的,而在“实践论”的层面上却未作以明确的、具体的、深入的解答。在此,我谈谈自己的想法(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是在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否深刻或者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就文中的问题而谈问题,是带有“语境”意义的,作为一家之谈,其观点难免有些片面、狭隘,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还请各位予以指教)。

目前,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国际学术界有个尴尬的处境——“失语”。虽然摆脱这一处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此,我想谈几点建议,希望能为音乐教育事业尽点微薄之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的“平等对话”。

具体做法是:首先,要“重视”自己音乐文化价值的“存在”。这就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即音乐到底是什么,它有何功能,它与文化有何关系,它应处于一个国家发展策略的什么位置。只有这样——做到“知己”,才有资格“言他”,让西方国家来“承认”我们中国音乐文化价值的“存在”,这是实现双方平等交流阶梯的第一步。

其次,各国要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Nettl,1930)在其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多元音乐化教育的提倡”中指出:“我想完全可以说,所有音乐人类学家相信对于音乐的最好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音乐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各种文化和它们的多样性……作为音乐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的工作:让学生对音乐作出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理解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机会,也有助于个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而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提出的倡议,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七次国际会议建议书的总体建设中涉及了六条关于“理解”含义的条文,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我们必须做到“知彼”——理解他人的音乐、世界的音乐,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音乐。当然,这些实现也有赖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努力。

(三)关于“音乐”的思考

音乐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理解:音乐是以音响材料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呈现在时间中的,关于声乐、器乐、理论(乐理、和声、作曲、复调)的情感艺术,它具有提高审美价值,陶冶情操、修生养性的功能。然而,当读完《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之后,你便不得不对这一问题作重新的思考。而这一思考也使我改变了先前的像上述多数人对于音乐的物理的概念化理解,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使我的思维由“点”的单一的闭塞方式转向了“线”与“面”的发散方式,从而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关于上述音乐的释义,也是大、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普遍理解。这一点从整个中国音乐教育所走的基本模式——“西方音乐教育”便可看出。西方音乐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我们只认为欧洲的音乐是最高雅、最棒的音乐,其他民族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殊不知我们所谓的正统的音乐教育其实是西方“欧洲音乐中心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体现。这种无知使我们迷失了自我、否认了自我。例如,直到现在还有人(包括某些高校的音乐教师)瞧不起二胡,提到拉二胡的人,他们就和乞讨者相联系,并用一种鄙视、不屑的口气说:“这还叫音乐?!”同样,很多人在听西藏喇嘛的念经声也会捧腹,认为那种声音只会由人在上厕所时才会发出。人在无知时就是那么的可爱,而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可悲”。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认为音乐是世界的、人类的、文化的,而不是西方的、欧洲的、某一领域的,就像哲学所言——没有错误的思想只有“错位”(时间、地点等生成条件的错位)的思想一样,在“音乐”这一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中,音乐没有雅俗优劣、“非音乐”(那种鄙夷、不屑,甚至不承认非西方音乐是音乐的观点)与“音乐”(那种只承认西方音乐为音乐的观点)之分。而我们对音乐的歧视便是对文化的歧视,对种族的歧视,对人的歧视。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说道:“当某一个人的生命被认为是寄托于某一特殊物体上并与之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时,该物体如果毁灭,则其人的生命也随之毁灭,那么这个特殊物体就可以客观地被认为或被说为某人的生命或死亡所系,像童话故事里发生的一样。”换句话说,[文化]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亦为人的生命之不在(萧梅,韩重恩,《音乐文化人类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1993)。人可因文化而生、而死,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正是人的生命的象征。而作为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音乐也应是具备这种生命的属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也是人的生命的象征,对音乐的歧视也是对生命的歧视。我们应该像对待一个有生命的人一样去对待音乐,这一对待方式即是人性化的方式。在我看来,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否定,正是对人性化及其人本身的肯定。因为音乐教育的现代性以二元论、本质性、合理性、普遍主义、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则是以多元论、解释学、差异性、边缘性等为其指导思想。前者趋向于真理的绝对性、科学的权威性,强调人的“绝对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后者则趋向于真理的相对性、现象的解释性、存在的多元性,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可持续意义。另外,在哲学认识论上,现代性关注的多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后现代性关注更多的是主体与主体,即人与人的关系。不论是雷默的不确定性思想,罗伯特·沃克的全文化或范文化的音乐教学法思想,布莱金的音乐生物学研究思想,内特尔的后现代恩来向文化并置的方法结构思想,克莱楠的交叉文化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的思想,还是埃利奥特对现代性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批评思想,都反映了其趋于人性化的理论。

(四)关于“困惑”的思考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现代”一词就出现在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字典里。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音乐教育不得不采取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倒也可以理解。但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开始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国却还走着音乐教育的老路,固守西方模式不放。直到现在,中国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育,依然以西方的音乐知识体系设置音乐课程标准。然而,我们学得又是那样不伦不类,如果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为何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并非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连音乐课都没有,而美国早在1967的唐哥伍德会议宣言中就指出了:“艺术教学应该是高中教育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部分。”这又作何解释?现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家都在倡导“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为何大学中不曾开“音乐文化人类学”这一课程?为什么我们的某些老师跟学生谈起中国传统音乐时会带着一种鄙夷的神态与语调?为何我们的《新音乐课程标准》仍然“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只知道强调“审美”内容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理解、解释、欣赏,那么审美中的“立美”呢?音乐中的文化在哪里,生命在哪里,人在哪里,创造性在哪里?……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在向我们阐述关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的时候,提到了许多著名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音乐教育学家的名字,他们中有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就是没有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悲哀。虽然对于一种科学、思想或文化的研究,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扬弃、去继承、去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没有“我”。我的老师曾在一堂哲学课上提到了莫尔顿·怀特对于黑格尔的评价:“几乎20世纪,每一种重要的哲思想都是从批判那位思想庞杂而又声名显赫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而这无疑就是对他的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他说:“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是唯物的,也可以使唯心的,别人对他的观点可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反对态度(但不可能是所有人都持赞成态度)。但是,问题不在于赞成与否而在于历史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是否会提及你,是否在这一思想领域中具有不可跨越性。”我人为中国不是没有哲学家、音乐教育学家,而是缺少历史性的“不可跨越性”的哲学家、音乐教育学家,我们的“大家”被历史性的“大家”合并成了同类项,因此,我们没有了被“提名”的资格,而其随之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系列权利的丧失。然而,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一点呢?

读罢《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我认为其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教授我们有关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知识点,更在于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转变我们的观念,激发我们的“问题意识”,并给予我们启迪意义,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其研究者来说,这本书具有很好的教育方法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江.音乐教育的快文化研究:对话·融合·重构——管建华教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读后[J].人民音乐,2007,(11).

[2]埃利奥特的后现代教育学思想[J].中国音乐,2004,(03).

[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J].西安:陕西大学出版社,2006.

[4]萧梅,韩钟恩.音乐文化人类学[M].南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1993.

[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

作者:周宏

第2篇:读《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感

王世发先生的大作《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就要出版了。

这是让我满心高兴的事。

春天是温晴的世界,有碧绿的色彩,煦暖的和风,明净的阳光,更有勃勃的生机。世发先生大作的出版,为这美好的春天点染了一片嫩嫩的绿叶。

我和世发先生是多年的同事,是亲密的朋友。我们都是非常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人,都是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工作的人,都是与世俗无争但追求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自身的发展上坚持许多年而毫不松懈的人。

世发比我约小10岁。但我们同在1997年评上特级教师,这就证明了他的实力;早在1993年,我们就共同主编、出版过《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一书,由此也可见他的研究水平。

世发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曾经有过在江苏省工作三年的经历,他在江苏省的高中任教三年,又在强手如林的江苏省评上了特级教师。大家尊称他为“双料特级”,此中的奋斗之艰苦,一定是一言难尽的。

2006年世发从江苏回到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愉快地合作了一年多。那是让人非常怀念的日子,他和我分别主持着高、初中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晚上,我们的办公室常常闪亮着灯光。

2007年我退休前,建议世发全面地重点地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的课程建设的问题。三年后,他主持编写的两部高中作文训练教材《高中语文作文教案》《高中作文序列训练教程》赫然面世。

现在,世发的专著《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就要出版了,我读他的书稿,沉浸在学术的氛围中。

全书共选编、收录62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表现出对语文教育研究涉及面宽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点,语文教师的修养,单元教学的奥妙,语文教材的特点,课堂阅读教学的内涵,作文教学的技能,高考语文命题及备考的探索,语文知识的阐释等等,都在其研究的视野之内。有不少的内容研究透彻,体味深刻,教师修养、单元教学、教材研究、作文教学等内容,都形成了研究的系列。

在这部作品中,世发先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表达了对语文教育、教研、教学的学术见解,如:

《呼唤语文的学科精神》一文,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学科精神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关于单元教学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论述了单元教学的产生、发展和单元教学的本质等问题。

在《语文能力层次概说》中,阐述了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层次。

在《改革教学方法,探究语文课型》中,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的八种课型:情景创设课、学法指导课、讨论释疑课、自学指导课、品读鉴赏课、揣摩探究课、信息交流课、课外指导课。

《试析初中语文教材的三个特点》提出了教材编写应体现“语文的生活化、语文的人文化和语文的科学化”特点的主张。

《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提出了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四种策略:变教为学、变答为问、变统为放、变判为评。

《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文,主张建立起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表现为五种方式:自学辅导式、质疑探究式、分层递进式、点拨引导式、学教结合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加强”》一文,主张语文教学加强朗读教学,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高考备考的基本策略》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高考语文备考的基本策略: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建构序列,科学备考;加强研究,整体提升。

《新课程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研究最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二是要建构作文序列,变“无序”为“有序”,三是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一文,论述了作文教学四种新课型:博览助写课、体验感悟课、思路拓展课、自主写作课;这是他对作文教学的一种独到的研究。

还有《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对策》《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备考策略》《高考作文命题的四大看点》等文章,系统研究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风格与趋势,提出了高考作文备考的系统对策。

他还主张语文教师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要养成六种良好的习惯,主张教师必须备好课,提出“有高质量的备课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的观点。

……

品味着书中的美点,我想到了世发的处事为人。

世发低调做人,热情诚恳,珍爱工作,专修内功。他曾经这样表述过他的思想修养、工作精神和内心世界:

我的座佑铭:大爱无语。

我的工作一直在“忙碌”中度过:人因追求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快乐。

我这大半辈子做人、做事拥有三颗心:一是孝心,孝敬父母;二是善心,善良为本,善待他人,善待事业,善待自己;三是感恩之心,记得别人的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追求的本色:谦逊是美德,勤苦是本分,踏实是境界。严于律己宽待人,脚踏实地望星空。

我喜爱自己的岗位,钟情自己的事业。铁心教研,一生无悔。

我的工作信条:勤修自我,闻道践行。

我的教研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我总认为,工作的苦乐不在于客观之事,而在于主观之心。

我体会到,事业有成的经验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

句句都是历练生命、感悟生命之后的肺腑之言。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有了这样实在而高远的精神境界,何愁没有学术造诣!

我为有世发这样优秀的同事、朋友而深感欣慰。

美好的春天里,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想,世发,我,还有钟爱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同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春天里的绿叶。

我们要用我们碧绿的生命力,装点百花灿烂的语文世界。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教科院]

作者:余映潮

第3篇:语文读本要“真”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忽视语文读本阅读的客观现实,明确主张语文读本要“真”读。因为,语文读本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丰厚的作文养料,有丰实的写作范例,有丰沛的高考资源。文章将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相关专题或课文与江苏8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深刻阐述了真正读好语文读本的必要性。

【关键词】语文读本 人文内涵 作文养料 范例 高考资源

新课改实施以来,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者不仅编写了必修课、选修课教材,还精心选编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这套读本,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必修课教科书参照呼应。在这样的阅读空间里,如果能用心而细致地阅读,一定会有许多心领神会的发现;如果能认真而细致地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训练学生的思维,磨砺学生的意志,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在油墨飘香的书籍中慢慢成长起来。

一、语文读本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高中语文读本是学生增长人文知识的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既有对青春的歌颂,也有对成长的礼赞;既有对精神家园的探寻,也有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既有浓郁诗情的抒发,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讴歌;既有对科学的崇仰,也有对愚昧的揭露;既有对异地的向往,也有对故乡的思念……

以“必修一”读本“永远的记忆”这个专题为例,《故乡的山梨》《故乡的食物》《故乡的榕树》三篇文章,蕴含了作者思念故乡的人文情怀。人在异地,常常怀有对故乡的缕缕不绝的浓浓思念,这种思念往往会借助回忆家乡常见的一种食物、村边的一棵树、一条河,也可能是一次庙会、一场秋雨来寄寓。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相反的,离开家乡越是久远,记忆反而越深刻,那些人事景物仿佛早已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身在他乡,偶然间的一瞥,心中都会升腾起浓浓的乡情。李辉英的《故乡的山梨》和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都是因为食物而思念故乡的。前者以说明为主,但是却注意笔笔落在特定时期对家乡充满忧伤的怀念之上;而后者则是挖掘关于故乡各种食物的记忆,写得琐细而具体,全文没有一处明写思乡的题意,但是一个人对故乡的食物有这么多这么深的记忆并且描述得如此精细,那行文背后的思乡之情自然也就跃然纸上了。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围绕与树有关的人与事来写,抒情的语调中融入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内涵。

除此之外,“必修一”读本“寻找精神家园”专题对精神世界的探觅;“必修二”读本“热爱生命”专题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禁忌》《记得那年清早》所表达的人民对和平的期待;“必修三”读本“深情的歌唱”专题对祖国、原野、长城、灵魂的礼赞;“必修四”读本“扭曲的心”专题对人物心灵世界的解读;林觉民《与妻书》中对往昔恩爱情意的追思,对自己勇于就死的原因的解说,对为民众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陈述……如此等等,无不包蕴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若能认真阅读,悉心体悟,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修养当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语文读本有丰厚的作文养料

作文难,难写作,没话写,不会写,是很多高中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很多学生甚至很多老师,为了写出自己觉得比较出色的文章,往往要到课外挖空心思地搜觅写作素材,寻找写作资料。其实,如果真的能够好好阅读语文读本,善于吸收,善于融会贯通,善于化用巧用语文读本,就能从中吸收丰厚的写作养料。

我认为,任何作文,任何命题,都离不开一个根本的命题对象,那就是“人”。从江苏省8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况看,几乎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和“人”密切相关的——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看似说水谈山,实际上,“灵动、沉稳”本来就是主要用于形容人的;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当然不可能真的让学生写凤凰的头、猪的肚子、豹的尾巴,还是跟“人”有扯不脱的关系;2006年“人与路”,直接就告诉我们作文考的是人的问题;2007年“怀想天空”,谁怀想?人;2008年“好奇心”,谁的好奇心?最熟悉的那肯定是人的好奇心;2009年“品味时尚”,谁的时尚,谁来品味?这还用说吗?2010年“绿色生活”,谁来过这样的生活?还是人;2011年“拒绝平庸”,谁拒绝?更是人。所以说高考作文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人。而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中的很多专题分别是写人生、人性、人情、人道、人伦、人才、人格、人品、人事、人望、人缘、人治的,如果高中学生对这些文本确实阅读得比较熟悉,并且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么,这些读本里的佳作无疑会给学生提供极其丰厚的滋养。比如,集艺术与科学于一身的达·芬奇,跨越百年美丽的居里夫人,带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字方针进入北大的蔡元培,因为一个人(包括他所编辑的刊物)的生命被激活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陈独秀,“我愿意是激流”的裴多菲,唱出“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的纳兰性德,“把南非建成彩虹般的国家”的南非前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深深体味敬畏生命必要的阿尔贝特·施韦泽……语文读本中这一切的一切,都给我们的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足够丰厚的营养。如果这些都能够消化了,哪里还要煞费苦心、抓耳挠腮地为没有东西写而烦恼呢?

三、语文读本有丰实的写作范例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如果能把这个例子学好了,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语文读本里面,有非常丰实的写作范例,可供学生学习、借鉴、体悟、领会、参照、摹写。

例如“必修四”读本“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专题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小的是美好的”》,从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轰动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引入,谈厕所漏水的问题,提出“卫星上天,马桶漏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素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可以归为一个文化问题或文化现象(提出论点),接着加以分析阐述,引申解剖,论述清楚为什么说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只对大事感兴趣,“大”被赋予一种革命化的取向与色彩,而认为“小”是可鄙的、右的、落后的,谁也不想显出“小家子气”,不愿做“小脚女人”;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正面提出“大事和小事是相对而言的,大局和大势是由无数小事造成的,今天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很大程度上是一些看起来不很重要的“小”事,如基础教育、国民素质、材料、工艺;然后再回到马桶漏水的问题上,指出关键取决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习惯和素质;最后,用一连串的排比增强语势和说服力:摩天大厦是重要的,公共厕所也是重要的;卫星上天是重要的,圆珠笔下油也是重要的;高能加速器是重要的,屋顶不漏水也是重要的;一流大学是重要的,让儿童不失学也是重要的……当中国消灭了文盲、每个人都养成刷牙的习惯、每个厕所都不漏水之时,现代化便真的离我们不远了。可见,小的是美好的。这样,文章的路子非常清晰,说理也很透彻而平实。这样的写作范例,很适合学生学写、仿写,而且比较容易上手。

又如“必修五”读本中冯友兰先生的《横渠四句》,用“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单独成段,总领全文;接着分别用四段文字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个要点;然后升华,“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进而推论:“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文章结构匀称,语言干净利落且富于哲理,说理透辟,结论水到渠成。可以说,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学生学写议论文的模本。

除此之外,“必修二”读本中魏得胜的《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必修三”读本中爱因斯坦的《社会和个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必修四”读本中的《文风琐谈》《鸿鹄安知燕雀之志》等文章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都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四、语文读本有丰沛的高考资源

不少教师之所以不重视读本阅读,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读本跟高考无关,没有必要读。

那么,语文读本真的跟高考无关吗?

南京师大文学院吴锦教授认为,作文的问题在阅读,阅读面太窄。阅读是基础,作文是体现。事实上,苏教版语文读本凝聚着编写者的大量心血,里面有丰沛的高考资源,跟高考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密切的相关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江苏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与语文读本相关篇目的联系得到一个具体的认识。

如果认真阅读、细致研究了“必修二”读本中的《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生活,从常识开始》《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必修三”读本《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必修五”读本《集艺术与科学于一身的巨人》《跨越百年的美丽》《煌煌上庠》《平凡的张鲁》《庸人》《人生三境》等篇目,对于写作2011年高考作文“拒绝平庸”这样的题目来说还有多大的困难吗?

如果细致阅读“必修一”读本中的《走出绿色象牙塔》《大自然》《读沧海》《一个消逝了的村庄》《我的精神家园》,“必修二”中的《清塘荷韵》,“必修四”读本中的《桃园》《受戒》,“必修五”读本中的《六祖坛经》等篇目,那么,写作2010年高考作文“绿色生活”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如果留意阅读“必修三”读本中的《看蒙娜丽莎看》《论雅俗共赏》《说园》,“必修四”读本中的《男女分班引发的论辩》,“必修五”读本中的《体验真理》等篇目,那么,对于写作2009年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是不是能得到一定的启发?

如果用心阅读“必修一”读本《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中国的孩子玩不起数学》《窃读记》《站着读与跪着读》等篇目,那么,对于写作2008年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是不是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如果仔细阅读“必修四”读本中艾吕雅的《自由》,“必修五”读本中康德的《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冯友兰先生的《横渠四句》、张炜的《精神的魅力》、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等篇目,那么,对于写作2007年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是不是也很有借鉴意义?

如果扎实阅读“必修二”读本中的《二十年以后》,“必修三”读本中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蚯蚓》《燃烧的心》,“必修四”读本中的《人》等篇目,那么,对于写作2006年“人与路”这样的高考作文题是不是很有启迪呢?

如果耐心阅读“必修三”读本中的《伶官传序》《谭嗣同》《贝多芬百年祭》,“必修五”读本中的《左忠毅公逸事》《梅花岭记》《与妻书》等篇目,那么,对于写作2005年高考作文“凤头猪肚豹尾”这样的题目是不是也能得到不错的灵感呢?

如果静心阅读“必修五”读本中的《生命——心灵》,以及“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湖山沉思”等专题,那么,对于写作2004年高考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是不是能够得到一些灵感的触动呢?

由此可见,说语文读本与高考无关,是不符合实际的,也说明这些教师本身没有能静下心来好好阅读这些精美的文章,把一座好端端的富矿给生生浪费掉了,怎不让人惋惜。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坐功,要坐得住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读书,不要动不动就去查教学参考书,而是要自己认真阅读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感受、体悟、赏鉴作品的美妙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作者:於松贵

第4篇:读《警示教育读本》有感

在认真学习了《警示教育读本》一书后,我被书中一个个惊心的案例触动,在思想上产生了巨大震撼,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对该书的学习及对案例的认真剖析及书中提到的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无监督一个样,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优秀的工作作风。我们就是要以这些典型案例举一反三,时刻提醒自己,工作是否做好了,为人是否正直了。做到警钟常鸣,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公司员工,我们要坚持“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部门交给的工作任务。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对自我约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自身与用户、政府、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也是我公司作为一个企业通过承担责任对自身价值的彰显。

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以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为信念。始终以争做行业先锋的强烈使命感,是公司员工的立身之本。如果我们的员工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企业使命,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

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通过学习对照,既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

再次,始终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在公司制度面前没有特殊的员工。一位合格公司员工,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必须积极维护公司各项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以实际行动带动公司其他员工进步。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

作为公司一名员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 “创无限通信世界为使命,始终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学习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开拓进取,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第5篇: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有感

20年纪律教育月廉政学习心得

——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有感

2011年7月21日\召开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动员大会,紧接着在织学习了相关文件和区局党组书记的讲话, 紧接着我认真阅读了给每个同志的《2011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在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的廉政教育活动后,使我以正反两面的事例进行比照,提高了自我思想认识,增强了防腐意识和责任心,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设置防腐的心理保障,并且有了如下的一些体会:

首先,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趋向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作为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维护为本职要点,并严格要求自己必须立足岗位、塌实工作、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让理想和信念在岗位上闪光。常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帮”,作为,光在嘴上夸夸其谈,在实际工作中不知道怎样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只能做那些水皮打一棍的工作,做什么事情都讲的是一个表面"华丽",久而久之将失去动力。因此,要严格要求自己说实在话、干实在事、做实在人。只有脚踏实地的立足岗位,才能发挥出个人对社会、对个人的贡献。

其次,要自觉过好“三关”。(1)“权力关”。我们所拥有的权力,都是国家赋予的,我们只有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力,

才能检验出我们是否廉洁奉公,是否有无徇私枉法。(2)“人情关”。我们要坚持原则,坚持人人平等,绝不能因一念之差,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3)“金钱关”。要杜绝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人或某些企业给钱的诱惑,防止成了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最后,一个人要保持清正廉洁,就要把内因和外因相互的作用处理好,“贪如火,不遏则解要常

第6篇:读《反腐倡廉教育读本》有感

近期来,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一名粤港人,我同大家一道不断的学习了廉政准则,阅读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画等书籍,并从中获益良多,以下就是我的感悟。

廉洁的敌人就是腐败,当廉洁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落入腐败的敌手,从而摧毁了自己,摧毁了整个社会风气。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很多时候,腐败都是从送礼收礼开始的。其实,君子之交淡如水,礼物礼金都只是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多么浅,浅到只能用金钱去衡量了。作为公司的基层管理部门,虽然这里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廉洁建设,更要把廉洁的风气带到每一个基层建设者中去,确保人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都能把廉洁之花播撒粤港这片沃土上。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临终前身上只有8元6角,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一根筋"的**市**区纪委副书记郭其庆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反之**市科工贸信委经贸处原处长薛鹏受贿案、"8.25"**市公安局系列案、**中学原校长廖锦山受贿贪污案等等,也时刻提醒我们廉洁自律、洁身自爱才是为人之本。廉政建设不是独立的,是与我们的各项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廉政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涉及每个人的前途。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提醒我们要时刻做到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民之德,时刻警惕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廉洁从政、高效为民的表率。

第7篇:读《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有感

汪亦正妈妈

每天工作繁忙,不是开会,就是出差,平时在家也仅围着孩子的成绩与作业。今天孩子的家庭作业其中一项是“家长读《智慧课堂》、《国际理解》的读后感。真新鲜,学校给家长们布置了家庭作业。

翻开第一页便是石少波校长为本书作的序言,《我从这里走向世界》,从文中感受到一位教育者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盼。他希望每一位外小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树立全球概念,拓展视野。

是呀!如今飞机、高铁、网络把地球缩小了,拉近了地球人之间距离,可是我们这些大人们忙于工作,平时只过问孩子的作业与成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陷于培优教育,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书面知识,更重要有一颗健康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学校真地是体贴入微,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精心编写了一套《国际理解教育》读本。

翻动每一页书,都折射了编者的尽心。书中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插图、简洁明了的解释,中间或插的提问,带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不曾知道的非洲历史、风俗文化、禁忌、传说与神话,也更深刻地理解中非人民友谊的伟大。为非洲的原始生态动植物欣慰;为非洲人民的疾病、饥饿而痛心;为陆地沙漠化而焦灼。更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能帮助他人而骄傲!

第8篇:读《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有感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廉洁二字的概念对于我来说已不再陌生。但是这次,通过对《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反复阅读,我发现我原先对于廉洁二字其实知道的并非那么的完全,透彻。受益匪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连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廉洁的思想可追溯到我国古代。廉洁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一种形态,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延续性、继承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中西方廉洁文化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优秀的廉洁思想、廉洁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记载,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这里面就包含了为政者要廉洁、节用、尚贤等多层含义,这也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源渊。儒家则是把“德治”“仁政”“正己”“重义轻利”等作为廉政治国之根本方略。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为政者先正己是必然要求,作为统治者就必须把正己当作为为政的首要前提,身体力行,为治国安民奠定坚实基础。总之,统治者及统治阶级成员“修身”正己”,是以德治国的先决条件和中心环节。孔子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执政者廉洁正己自律的重要作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反映了个体在“义利”分辨标准中坚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基本廉洁道德标准和规范,体现了儒家廉洁思想的深刻内涵。在道家的典籍中,“廉”表示一种行为,一种做派,一种价值取向。秦汉时期,中国廉洁思想有了初步的发展,其中以关于君民关系,领导策略和方法及用人之道的论述最为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廉洁思想不断完善的时期。西晋对官员的德行有明确的规定,“洁身劳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隋唐五代和辽宋金元时期,中国的廉洁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对用人纳谏严禁贪黩,增俸养廉,公正无私等论述较为系统,深刻并具有新意。明清时期是中封 建社会日益衰弱资本主义逐渐萌芽和发展的时期,也是“端本清源。惩贪奖廉”和“要明于养民”的民本思想发展时期。中国古代廉洁思想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引导体系以“廉明”为统领的社会价值评判尺度,以“廉洁”为标准的为官为政的行为准则。

当今世界,腐败犯罪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普遍关注。反腐倡廉是各国政府推进政治,经济发展所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世界各国在推进反腐倡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际反腐倡廉的有益经验: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确保市场竞争规则普遍有效运行,完善政府治理,实现良治目标,各国政府完善治理制度的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不断改善国家治理机构,实行政务公开和行政法治制度,腐败是一种秘密交易行为,公开和透明是防止腐败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各国各地区普遍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制度。国家公职人员,无论是政治家,议员,法官还是公务员,是否正直,有能力,对于实现廉洁来说都至关重要。

具体表现在:英国的反腐倡廉的机制注重用制度法规预防和遏制腐败,构建多层次的反腐败机构和监督机制:议会,审计机构,政府内部监督,监察专员,资产追缴局,舆论和媒体。突出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强调教育和规范的作用,英国政府注重对个人品行的教育,培养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芬兰的廉价建设措施,透明的政治与行政,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完备的法律制度,严格地公务员管理,适当的高薪养廉和全面的廉政考核,健康的公民文化道德,集体决策的基本理念,守护廉洁的行政监察专员公署。美国廉政建设特点:反腐败机制既分权制衡,有分工合作,重视对公务员的道德观察,从防止利益冲突入手预防腐败,普遍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发挥了重要作用,灵活的方式方法降低了反腐败成本,拥有其他防治腐败的有利条件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教育倡廉,积薪养廉,铁腕护廉,制度保廉,勤政促廉。香港的廉政公署与廉政建设,机构独立,系统反腐,强力惩贪,不惧不偏,着力防贪,源头治理,注重教育,倡导廉洁,鼓励举报,广泛参与,监督严密,队伍精锐。韩国反腐败的主要经验,建立完善的额国家反腐败机制,加强反腐败的法律与制度规范,加强文化思想下的防腐。

就我自身觉得,我们应该做到:

一、坚定信念,保持清醒头脑。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是能否做到自律的思想基础,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小事细节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无数事实证明,背弃理想信念是腐败分子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本人要自觉把坚定理想信念、严格律己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化为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

二、正确对待名利,把住关键环节。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近年来,很多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虽然职务各有高低、年龄差别较大、学历层次不等,走向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也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得失,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本人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良好心态,正确对待名利,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抓起,加强世界观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思想教育,筑严思想防线。一个人的变化是从思想上的变化开始的。为此,本人要经常加强政治学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四、严于律己,带头遵纪守法。党的纪律、各种法律、规定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纪律面前没有特殊党员和特殊干部,作为国家干部更不能等同于一般群众,必须严格遵守,模范执行各项党纪国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群众,取信于组织。同时,要自觉地接受监督,而绝不能漠视甚至规避监督。

五、构筑防线、保住底线。一例列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看到昔日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如今却身陷囹圄,看到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和迟来的反省,深感震撼与惋惜。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非常重要,为此本人应常学习、辩是非、不攀比、想大事、干好事,以平常的心态处理事情,不羡慕、不嫉妒别人的富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顺境时不飘然,逆境时也不至于太消沉。做事、做官、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党纪国法,要真正把党纪国法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六、振奋精神,做好当前工作。要有务实的作风,要有实干的行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扬,坚持字当头,实字在先,遇到困难不摇手,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于求实绩,以实于求发展。

同时,做一个廉洁的人,要坚信名利乃身外之物。可是在世间的迷中,一些人受名利驱使,往往认为钻营求取就会得到益处,却没有想过人生祸福皆有因缘,一切都在天理的安排之中。而妄心贪念侥幸的希求,不仅毫无益处,还会给自己造下罪业,因此而折福,到头来随业流转,不得自主。人们经过勤劳付出所得,也只是得到了本分中应有的,没有一丝额外的;若是不勤劳,则连本分中所有的都会失去。其它事情也是一样。唯有行善可以增加福报,你应该多做善事啊!自古以来有道德的人,都不会为金钱名利所动。恪守职分,修德向善,不仅可以戒除各种私欲贪念,保持清净的心境,而且能够使福报更加久远。而执著名利,只会给自己增加苦报和罪业。因为人生在世,返本归真才是做人的真正目的,道德和良知才是人生命本质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廉洁的人,并将这种思想宣传给他人。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出一份力。

第9篇:读《云南读本》有感

彭光明

离开大学校园以后,读书的时间被太多挤占了,深入阅读的时间也很有限。但《云南读本》却让我爱不释手,读过好几遍。它像一壶老茶,品茗数次,愈久弥香。"《云南读本》是一本庄严之书,是一本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云南人都该读的书,地方精英更应关注它,因为他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本土文化的价值、地位和命运等重大问题,读了它,我们也许会真对我们的故乡,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别有一番体认,加深一层热爱。那些关心文化价值和精神生活的非本土人士也能从中得到愉悦和滋养".这段话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仿佛我的老师,时任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友康教授在课堂上讲的一样。陈友康老师是《云南读本》的主要编著人。每当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回到大学校园,回到知识的殿堂。

《云南读本》从自然的恩赐、历史的记忆、思想的高度、精神的魅力、文艺的精髓几个篇章全面展示了云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精神高度。读过《云南读本》,仿佛登临名山大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又如走上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像经历苦难辉煌岁月的时光穿梭。云南的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历历在目。在《云南读本》里,云南人自强不息、平和包容的精神滋养着云岭大地。

一、《云南读本》有最美的风景

云南的山美、水美、人美!在《云南读本》的故事中,能领略自然的恩赐。美丽的彩云之南,从滇池到洱海,从高黎贡山到无量哀牢,从澜沧江畔到金沙水泊。每一处自然风光,都是大自然的恩赐。谁不说咱家乡美,但我们的家乡最美,站在云南的土地上,读着家乡的故事,别有一番滋味。

楚图南先生写的"这锦绣的高原,是我们无上的乐土。乐土上的生命,都一样雄健、美丽、和平。"读到这样优美的语言,我被深深震撼着,高原的美,数不尽。我的家就在高原的某个角落,那里有起伏不断,绵延不绝的群山。山是远方的家,山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村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精神总是振奋的。总想翻过那座山,虽然知道,山的那边还是山,但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正是家乡的美给予我力量。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云南看云》,把云南的云比喻为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常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力量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其伟大。云南的蓝天,同样美不胜收,那种纯净的蓝,纯洁的蓝,是我最喜欢的自然风景之一。在冬天的日子里,看蓝天是非常惬意的。我每每拍摄到纯洁的蓝天,自己一个人会欣赏很久。

读过《云南读本》对家乡的自然风景会多一些认识,认识我们自己的家乡,重温历史,去观照、挖掘其意蕴,建构精神家园,去唤醒沉睡的乡邦文化,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也使自己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在《云南读本》里,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二、《云南读本》让人愉悦,给人滋养。

读本里介绍了云南的名人及与云南有关的名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抗日英雄周保中将军,还有徐霞客、龙云、唐继尧、蔡锷等历史名人,护国运动、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等历史事件,让云南的历史显得厚重而辉煌。不光有袁嘉谷、熊庆来等精英人物进入《云南读本》,还有不少范文,如《驿路梨花》《海鸥老人》等都被收入了《云南读本》,甚至那纯朴厚道、自强不息的云南人精神,也进入了《云南读本》。这些文章,每每读来,朗朗上口,了解了他们,才能谈得上了解云南本土文化。李根源强调了云南人的精神有追求自由,反抗列强;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诚团结,奋发向上。这些精神同时是云南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5年国庆节,我踏上了滇西之行,先后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和顺图书馆。去这两个地方,就是因为有《云南读本》的影响,《血肉筑成的滇缅路》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是史无前例的。滇西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一条天路,西方人惊奇地称它为"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各族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不被列强欺负,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和顺图书馆,同样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这里也是《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的故乡。在读本与现实中,往往能给予我精神上的愉悦。

读《云南读本》,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去感知、去感悟。正如培根所说:"读书和学习,在个人方面,是生命力的不断的解放扩张和充实。在社会方面是接受经验,是理解人群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云南读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我魂牵梦绕的大学时光。

上一篇:污水处理工艺怎么选择下一篇: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