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精选8篇)

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一线的数学老师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代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倡导学生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也就更主动、积极。教师也转变了角色,在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雪深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导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当前的学习方式很多,也各有特色,而讨论式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运用最广。它的特点是能使学生融入学习,通过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现在的课堂教学,“讨论”已经成了衡量有无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标准。这就难免出现片面强调讨论而忽视课堂教学的现象,认为一节课只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觉得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提纲的拟定考虑不够充分。(2)讨论的效果和质量尚待提高。(3)过多的注重了讨论的形式而忽视了讨论的时机。(4)讨论式无法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的参与度不高,无法让大家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在观摩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课,听取专家、优秀教师的观点、经验,认真思考、反思,就讨论式学习的形式、内容、作用、意义等方面说说学习的新的和体会。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模式教学,通过讨论能使课堂显得有活力、充满生机。但我们不能一味只注重讨论,而是要适时地引入讨论,适当、科学有效地利用讨论,面向全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讨论式教学,它的课堂气氛是宽松、民主、和谐、开放、张扬有度的。讨论,就是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地创设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求知、表现的欲望,让学生想学、乐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学习智慧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碰撞,锻炼了学习的思维,使之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充分体现了教学上的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的成功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就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讨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找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式学生的表现欲望、竞争意识、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的创新思维过程。教师应善于设计讨论提纲,提出的问题要明确、有针对性,那么教学中的讨论就会是一朵浪花,一轮彩虹。教师要

明确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解决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习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全面关注学习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运用讨论。

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如何教学讨论?什么样的讨论才是科学有效的?这是当前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一节课上讨论的设计要受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的氛围等许多因素的制约。数学问题的讨论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并且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加以指挥,充分体现了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讨论的组织方式一般以两人、三人或四人一组,当然也有根据需要安排更多的人。但无论怎么安排,讨论小组人员的结构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情况掌握的熟悉程度。讨论人员的安排通常可根据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讨论题的难易程度来科学安排。(1)讨论人员的结构要体现层次性。教师应根据需要安排讨论小组成员,难度不大的问题安排两人一组商量;稍难的问题可设计成四人一组讨论;对于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解答的还可以组织全班讨论。

(2)讨论小组成员的安排体现科学性。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避免形式主义的保证,无论同质同组还是异质同组的讨论,都应该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让每一位组员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小组长还应该安排人员把每个同学的意见收集起来,在讨论完后进行汇总,形成小组的讨论结果。(3)适时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有无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讨论完后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报,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成效给予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应提倡生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评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当学生获得同学的欣赏时他们的自信才可能真正建立。(4)注意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塑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于否定别人、也敢于否定自己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批判性地吸取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地随从或适从,教师还应竭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不能因学生的答案不对就一棍子打死,应先肯定他的思考,再引导他走出思维的误区,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讨论的目的是解决进行重难点,所以讨论的有效性对整堂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提纲,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检验课前准备。课案设计中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是备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灵活机动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教师在设计讨论提纲是英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提纲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当教师教学的新知识与学生已

有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时,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运用旧的知识基础解决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2、讨论提纲的设计应关注知识的重难点或关键处,以及易于混淆的知识。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把握知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半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教学重点或关键,达到教学目标。易于混淆的知识也是讨论的重点,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的重难点、关键,也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思考题时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讨论,这能起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4、讨论提纲的设计还应关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问题。即当学生提出教师未考虑到得,偶然冒出来的问题时,也可安排机动地讨论。

上面所说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讨论都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必须”,同时也是学生认知需求的“必须”。

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 篇2

在这节电子商务课上, 授课教师先请学生进行网上购物的操作实践, 而后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出网上购物的流程, 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整个教学设计运用了小组合作, 开展了讨论活动, 还运用了卡片张贴法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让人感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了起来。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 却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名为学生讨论, 实为教师定论

在讨论活动布置后, 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 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网上购物流程。但而当几个小组的学生将各自的讨论呈现给教师后, 教师在总结时却给出学生一个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网上购物流程, 视学生讨论结果于无物。学生的讨论结果在教学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这样的小组讨论是一个无效讨论。

二是展开形式是真, 展开讨论是假

在实践活动开始前, 授课教师对活动任务进行布置, 其中包括一些思考题, 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并在小组讨论后写出答案。而有一道题:网上购物的场所叫什么?教师话音刚落, 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网店。这样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这样的讨论是一个假讨论。

三是教师引导不当, 讨论内容模糊

在讨论活动开始后, 学生按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而教师此时则在一旁不时地提醒学生应思考的问题, 如:如果放入购物车后又不想要了怎么办?如果确认付款后又不想要了怎么办?这些问题看似是对学生讨论的引导与点拨, 但在给学生的任务书中, 却只列出了网上购物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填写, 并未涉及流程中的要点。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对讨论的任务内容感到茫然:到底是只讨论操作步骤, 还是要讨论流程中的要点?这样的讨论是一个低效讨论。

这些问题其实在很多课堂讨论中经常出现, 要让课堂讨论真正有效, 不只成为一种课堂上的“热闹”和一种时髦的“标签”, 而是成为一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必须围绕真正

的问题, 只有这样, 课堂上的讨论才不会华而不实。只有讨论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问题, 才能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 增加课堂教学针对性,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教师对课堂讨论的任务布置要

明确, 如果教师在讨论活动前不给出明确的内容, 在讨论进行中再提出要求则带有很大随意性, 学生就无从谈起, 很盲目, 徒有课堂的热闹, 而无真正的实效。

三、课堂讨论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一定要有学生思维的参与。

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 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 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四、课堂讨论应该多向交互地进行, 教师的指导要恰当。

真正的课堂讨论应该交织着讨论线索, “讨论之球”在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多站进行传递, 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 学生提出讨论线索,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老师不断交流, 交织在一起。课堂讨论具备了多向性和交互性, 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讨论及时加以点拨、引导, 才能保证教学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五、课堂讨论必须要有教师明确的评价。

虽然, 我们在讨论时, 提倡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然而, 面对学生讨论后出现众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 针对学生讨论后得出的观点,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态度, 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 该肯定的就肯定, 该否定的就否定。针对一个问题, 我们用讨论法, 就是让大家共同参与, 求同存异。

让有效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灵动 篇3

一、在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如果要发挥课堂讨论的认知功能,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学生在思索中发展,使知识在过程中内化。在形成知识生长点和由此派生知识点的过程中,伴随着分析问题、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出示例题:7.98÷4.2。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讨论:“能否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几个算式:7.98÷42,79.8÷42,798÷420。引导学生看清算式后,再组织讨论:“哪道算式的商与7.98÷4.2的商相同,为什么?”由于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已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夯实了讨论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展开讨论,学生论者有理,辩者有据。而且教师设计的讨论内容,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是教材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

二、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促进数学解读的深化

人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选择的过程,通过解读数学符号、数学语言进行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数学教学难点的产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对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采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如果在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能有机地组织课堂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33-8。教师组织学生先摆好小棒,左边摆3捆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让学生讨论:“要从中拿去8根,应该怎么拿?”学生在操作、讨论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三种情况:①先拆开1捆,从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与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5根,再把它与剩下的2捆合起来是25根;②先拆开1捆,与右边的3根合起来是13根,再从13根中拿出8根,剩下5根,最后把它与剩下的2捆合起来是25根;③先拿3根,再拆开1捆,从中拿走5根,剩下5根,最后把它与剩下的2捆合起来是25根。教师在学生操作、演示后,引导他们思考:三种不同的拿法,哪一个步骤都是一样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不摆小棒,计算33-8,应该怎样想?要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学生借助于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了清晰的表象,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运用语言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因此,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抽象出计算方法。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趋于同步,计算方法的得到是学生自己的思索与讨论的结果,讨论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在思维的争执处展开讨论,促进数学能力的强化

数学能力是伴随着学生积累、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而产生的,它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能力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考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考结果。针对学生思考结果的争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增强自身的能力,并从中体会探索的艰难和快乐。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而学生看书后,却发现书上说的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两种表述,用词有别,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哪种说法更恰当?”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提出上述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所以两种说法都可以。”有的反驳说:“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这没错,但是乘几或除以几就不一定是扩大或缩小几倍了,如4×0.5的积不是扩大而是缩小,而4÷0.5的商不是缩小而是扩大。”还有的说:“一个数乘1或者除以1,既没扩大,也没缩小,结果还是原数。”……经过这样的争辩,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书上的说法比同学归纳的说法更科学。

课堂上的讨论、争辩,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在策略的选择处展开讨论,促进数学思考的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核心内容则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思考亦即数学思维,顾名思义,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又有助于同学间的相互启迪,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拓宽解题思路,优化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每3吨海水可以晒出0.15吨盐,7.5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列出很多算式:7.5÷(3÷0.15),0.15÷3×7.5,0.15×(7.5÷3),0.15÷(3÷7.5),7.5-(3-0.15)×(7.5÷3)。针对五个不同的算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五个算式都对吗?每一个算式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样的?”由于学生有归一和倍比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前三个算式,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解题思路。对于第四个算式,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有点混淆,但是通过讨论,理清了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后,更理解了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而对于第五个算式,好多学生感到好像在云里雾里一样,理不出头绪。这时有学生说:“这道应用题用减法做不符合常理。”但列出这个算式的学生据理力争,说:“每3吨海水可以晒出0.15吨盐,说明其中水分和杂质是(3-0.15)吨,因此7.5吨海水的水分和杂质是(3-0.15)×(7.5÷3)吨,从7.5吨海水中减去水分和杂质,剩下的就是晒出的盐。”这样一说,许多学生茅塞顿开,心服口服了。但这时又有学生说:“这样做是对的,但解题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另外一位学生又说:“这样的解法虽然复杂,但却是一种独特的、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启发我们以后解题时也可以拓宽思路,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学生的讨论很热烈,教师应及时作总结。

讨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题目本身,课堂上师生齐参与,同讨论,群情激昂,拓展并优化了学生思考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课堂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讨论,让学生能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畅所欲言,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讨论,构建灵动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篇4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可收效不如人意,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势利导,时间安排合理,总结评价及时恰当,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有效讨论

论题

引导

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得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效讨论式教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至少可以激活师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做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还有就是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三、围绕论题,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五、总结评价,促进讨论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资料: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讨论有效性 篇5

南和县教研室 王少科

上一次地理联片教研活动我们共同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从误区分析到策略实施,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合作探究”即课堂讨论,它在课教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平时在听课、上课中发现,讨论取得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大量无序、虚假、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教师随意出示讨论主题。

2.讨论主题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结论。

3.把讨论当成一节成功课的必要的一个环节,无论需不需要都加上这一环节。

4.讨论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有时没有分工,效率低,浪费大量的宝贵课堂时间。

5.讨论的时间掌控随意性大,有时过长,有时则过短。6.讨论的方式比较单一。

7.教师参与方面较少。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

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所以,课堂讨论的 “有效性”有待加强。鉴于此种现象,如何提高地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1、精心挑选问题,精心挑选问题是讨论有效的重要前提。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会使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而产生观望态度;问题太浅,学生感到无味,没有思考的兴趣,会有厌倦情绪。

2、明确角色分工。明确角色分工是讨论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角色分工要根据小组成员的构成、座位的设计来设定。成员数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讨论的开展,这与讨论的议题有很大的关系。成员的构成应该考虑学生间的相容性与互补性的特点。课堂内讨论小组的组建以六人小组、八人小组为好。要做好角色分工。角色包括以下几种: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比如 :八年级上册73页的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的活动2.3、确定讨论方式。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等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4、讨论时间的安排。讨论时间依不同的问题而定,一般在 5——15 分钟为宜。但要注意以下两点:(1)安排充足的讨论时间,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去思维,不能在提出问题后象征性地留几分钟就迫不及待地收场。否则长此下去学生就会丧失热情不再主动思考。教师要安排讨论,就要留足时间,充分考虑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2)在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讨论前的独立思考看起来好像浪费一点时间,其实很有必要,是值得的,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先独立理出思路,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可以为后面的讨论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避免盲目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

5、老师的适当参与。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包揽了发言的权利,有学生趁机偷懒、说闲话,或者出现讨论偏题、时间过长、争论不休等现象。所以,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适当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老师要做讨论过程的组织者,和联络员,学习成果的欣赏者。教师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学习的需要,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以便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的效果。

6、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有的老师为了避免课堂失控,组织课堂讨论时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中心,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来确定;有些教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时突然刹车,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讨论话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却是虚张声势,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即“用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这些讨论形式在而本质上仍是单向活动,是封闭、消极和被动的,学生找不到自由发挥的兴奋点,就会渐渐失去讨论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和环节,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氛围,真正让学生大胆参与讨论、深入有效讨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如:八年级77页,讨论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分析家乡身边的水资源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生活意义。

7、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所付出的劳动和表达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评价,注意要多表扬、鼓励。另外,评价既可让学生给,也可让老师给。并且要教给学生讨论、评价的方法。

8、拓宽地理知识面。其实很多学生也想参与讨论,在师生面前表现一番,但是苦于平时地理知识欠缺,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平时多让学生积累地理知识,或在讨论前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以方便讨论的开展,既而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附:课堂讨论成果的展示

1、发言学生的确定。讨论时根据角色分工,一般会由小组推出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意见,一定时间后,最好要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学习活动,对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心中有数。另外,最好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回答,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使他们也有参与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 篇6

一、当今语文科目学习的现状

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单向的传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索然无味,当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丧失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理解能力也会呈现下滑的趋势。比如,当老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课文时,由于课堂中仅仅只有老师的单一方面的传授,学生很容易在语文课堂中分心,从而学生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吸收到老师上课讲解的知识精华。语文成绩的下滑,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可产生厌学心理,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觉得语文课不重要,在课堂中看其他科目的书本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让学生的语文成绩一再的下滑。初中学生对于语文科目,本质上还是有许多不懂得知识点,需要在课堂中好好听讲。中国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需要新一代的学生来传承。在课堂中,老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就不容易理解古诗词中的`内涵,不理解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其他古诗词也难以理解的局面,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觉得语文科目的学习有难度,不愿意对语文科目进行深度探索,从而在语文方面,学生不懂得东西越来越多,不愿意去学习语文,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发现语文科目的美。

二、有效讨论的内涵以及办法

有效讨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有效,有效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过一段时间关于语文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预计语文成绩的提高。讨论是指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在初中学生的语文课堂中,有效讨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以及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什么是有效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能力情况找到有效讨论的方法,并且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讨论,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语文课堂中需要讨论的问题,只有通过明确讨论问题后,学生才能根据某一个点去进行讨论,这样,通过这个点,学生获得的讨论结果也更加的有深度和精确。例如,在初中语文课程进行到背影这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课文中需要学习的字与词,其次,再向学生提出问题。

比如,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度秒回父亲背影的这一场景,在课堂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讨论中,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语文课不再沉闷。对于作者思想的讨论,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写作水的提高,这样的讨论一举两得,学生不仅会对活跃的语文课堂充满兴趣,也在讨论中无形地加强了自身的写作能力。其次,在学生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讨论的同时,老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讨论问题,老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胆子小,不敢在课堂中发言,哪怕是大家一起讨论,他也不敢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哪怕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在班级讨论中,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不同的看法都应当得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老师在讨论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看法与意见,都与常规的看法与意见不同。部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往往有学生不敢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思维面很广,知识面也很广。他们提出的见解,往往具有发散性思维。因此,老师应该找出这些见解中合理的有效的地方。对于同学上课讨论的见解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应当,提出正确的指导。在课堂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同学,进行发言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老师应当照顾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每一个同学在课堂的讨论中都可以进行有关于自己思维的发展和开拓。这也是有效讨论在语文课堂中的好处。当学生在有效讨论中,当学生遇到不清楚不明确的问题时,老师也应当及时地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堂谈论的过程中,老师作为讨论的领导者,应当控制好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不可以太长,也不能够太短。最后,在这次讨论的地最终,老师应当适当的提出总结,将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建议,让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中也可以获得新的启发,学生在启发中也可以不断地进行自主思考,补缺补短,将自己语文思维方面的疏漏弥补上,并且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三、有效讨论的意义

提高语文课堂中讨论的有效性 篇7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讨论”的偏向

1. 虚假式讨论。

教师的预设问题太过简单或具体化。太过简单使得学生不必通过讨论就可以得到答案。如有位教师在上《百草园》公开课时, 老师在课前就将活动单发给学生, 活动单上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参考书, 所以学生在课前就从手边的参考书上找到答案了。然后课堂讨论的时候, 我就发现他们在这样“讨论”:“这一题你找到答案了吗?是什么?”于是组内成员将答案读一遍, 就算完成了!小组展示时, 学生就将答案说一遍, 甚至是念一遍!这样的讨论显然是无效的。

2. 精英式讨论。

有的老师, 在课堂中过多地将“讨论”的机会圈限于几个学优生中, 使讨论成为个别特优生的独角戏。在这种讨论中, 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 他们在表演着思维艺术体操, 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 或听客, 冷眼旁观。这种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更好, 收获很多, 能力提高;差的更差, 并可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模式无法实现讨论的初衷———共同进步。

3. 肤浅式讨论。

所谓“肤浅讨论”, 就是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或者只一个劲儿地叫好, 或者干脆莫衷一是。这是我们听课时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 学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 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二、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对策

1. 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好讨论形式和讨论的问题。确定讨论的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紧扣课文内容, 是否体现了教学重难点;问题的难度是否适度, 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能否相适应, 难度过大, 讨论也就无法深入, 失去了讨论的意义。问题的设置, 应由浅入深, 便于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旨, 形成观点, 体会情感。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是怎么照顾它的?小鸟还怕我吗?找出相关语句。b、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c、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几个问题,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让学生由鸟“怕”我到“亲”我的过程中理解“信赖,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领悟到“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2.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意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讲得少, 让学生多说, 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要加入到讨论中, 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 当知识的“裁判员”, 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一个讨论成员、巡视员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 相信学生, 鼓励大胆发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屝, 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或者代表小组发言, 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 把个别的思想代替全组。讨论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来自老师, 尽量多的由学生来归纳讨论结果, 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做, 不要因为课堂的“乱”或得不到老师的期望答案而指指点点、横加干涉, 或是束手无策、作壁上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讨论时间的安排要适度, 不宜过短也不应太长, 否则就会有讨论之形而没有讨论之实或是偏离中心, 难以达到课堂讨论的目的。

3.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英语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讨论 篇8

一、讨论内容设置要合理。并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做大量的工作,以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教师通过课前检查,或小组内收集问题的形式把同学们错误较多的题或者是不会的知识收集起来作为重点讨论的内容,而大家都已掌握的东西根本不必讨论,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果。在听一位老师的课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讨论2009年辽宁高考英语28题:____ is the power of TV that it can make a person suddenly famous.同学们用了很长时间连句子结构都讨论不清楚,更不明白为什么选Such不选So了。结果一节课就讨论了几个单选题,课堂效率根本无从谈起。

二、讨论时间设置要控制。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进行争论,交流,也可以在自己的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和升华。总之,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都能受益。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教师限定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就不能尽情讨论,布置的任务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讨论的有效性也就不能保证。而如果讨论的时间过长,势必会使有的同学趁机说闲话,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应该合理地控制讨论时间,限定重点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讨论的针对性,也节约了时间,大大地减少了课堂的浪费。

三、讨论中竞争意识要加强。高中的同学正是争强好胜的年龄,老师如果能把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起来运用到小组讨论中,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我们采取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鼓励中等生或差生讲解较简单的问题。看一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最多,讲解问题最多,能参与讲解的同学人次最多。我们还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就让哪个组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且只给几个小组上台的机会。这样一来,同学们在讨论时争分夺秒,时间抓得紧。为了能到黑板上写答案,他们会争先恐后,有时候会因为没机会上台而争的面红耳赤。但我发现有时候是小组内的竞争意识差一点,有几个成绩太差的同学没有参与意识。于是我把正答率在30%-80%之间的题以及它们的混淆项板书到黑板上,把讲解任务分了下去,单选题分给一个组、完形填空分给四个小组、阅读理解5篇分给5个小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各小组总结出所分配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的大意,并提前几分钟随机宣布讲解人,结果学生反应异常激烈,单选题、完形填空题全部解决,只有一个阅读理解题问题没有解决。24班小组主讲人魏彤同学在主讲单选17题——Has your former classmate come back from the USA?——Yes, he ____ there for eight years.时而还模仿教师的口气问同学们,“for eight years 除了跟现在完成时还跟什么时态连用?has come back是指现在还是过去呢?过去完成时必须发生在什么时态或动作之前?”。还有23班小组主讲人孙梦玲同学竟然用英语总结出了所分配阅读理解的大意——The population of Brazil has gone down not because they took some special measures but because they played too much soap operas which influenced people’s view of limiting reproduction.这件事令我激动了半天,我的学生好厉害!这节课真的很成功。

四、讨论中教师指导要体现。学案型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但是并不是要忽略老师的指导作用。相反,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讨论是否有效,教师适时的指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来我在学生讨论时只是在台下巡视,从来不做任何指导。但我发现这样发现不了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后来我就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同时观察学生的讨论程度,速度,内容,这样能第一时间发现哪些同学没有参与,哪个小组讨论慢了,快完不成任务了,就督促一下;哪个小组开始说闲话了,就给他们提个醒。而对于小组讨论时间太长或很难解决的难题,教师一定要马上介入并适时的点拨一下,使学生活跃的思维继续延伸,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预设的任务,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从而把教学引向深入。在讨论Many people who saw the film were afraid to swim in the sea when they remembered the scene ____ people were eaten by the shark.这道试题中,大部分同学们对于答案where不理解,虽然有两位同学代表给出了正确答案,但是被其他有质疑的同学问得哑口无言,无法解释清楚。其中的一位同学代表竟然感觉这个答案似乎也不对,产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我马上加入讨论中,提示学生要根据从句中所缺成分,判断关系词。经过提示后,不少同学频频点头,觉得用where有道理,紧接着我将where的用法进行复习,系统总结,以便全体学生掌握运用。本来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经过同学们的展示、讨论、质疑,教师的点拨、总结后,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而且记忆犹新。这是我以前所不敢想象的。

上一篇:社区工作者工作经验下一篇:英文自荐信 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