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国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报告(精选5篇)
课题研究报告
北林区四方台第一中学:王洪国
一、课题研究目的
(一)课题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老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地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造成了大量地“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大降低了有效教学的效度。为此我校开展基础教育课题研究,要求进行以课堂教学效率为抓手,以有效教学的研究、实施为载体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和研究。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地理科目以“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立题,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有关地理有效性研究的活动。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3、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有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4、通过研究,增强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地理教学的更深层次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关注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有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应用和板书设计的研究: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
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小组活动的研究:小组活动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如何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研究尤为重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5、使用教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提出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其次,收集有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反思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分析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第三,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地理课堂的现状,运用统计技术描述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况;第四,运用行动研究法等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形成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过程:
1、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011年10月我们正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对各项工作实行分工,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专家咨询、请教。
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收集、整理学生和老师对有效教学方面的意见,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学生、教师对地理课堂改革的迫切愿望和需要,从而确定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3、开展地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将学习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探索促进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地理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4、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反思、心得、案例等。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更新了课题成员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课题成员们经常在图书馆、网络查阅学习有效教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专家的网络视频,学习《关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学习材料》等文章,并举办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生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可喜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生成了一批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教师论文、课件等获奖颇多,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的地理教师队伍,课题研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组已形成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把学案提早发下去,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
通过实施学案有效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变成了表演者,由原来的被提问者变成了提出问题者。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高效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
创造多种机会为全校的领导、教师展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践课,通过同行评课研讨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利用各种研讨活动,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型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4、形成成果并得到总结推广。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勤奋钻研,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使课题组一些优秀做法得到推广。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学习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方式多样、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的教师凝聚力日益加强、有效教学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1、我们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一点实际上落实得不够,从而致使研究的规范性和针对性有了折扣。
2、课题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提出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但是整合、验证别人的理论偏多,原创观点并大胆付于实践的还相对偏少,一些看法还未经过时间的充分证明,正确与否还要进一步认证。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反思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下面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模块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 说明课堂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1)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 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确立重点, 优化教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本原则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的知识教学目标设定为: (1) 运用地图, 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 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 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2)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讲多了学生嚼不烂, 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 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 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在本节课中包含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大部分内容, 但若一课时完成学生就会吃不消。所以只选择第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3)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 效果就会不同, “教”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 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 教方有效。故将教法定位为: (1) 通过读图对比、分析, 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 让学生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 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 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 学生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课本模式图的不同, 师生共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合作探究法。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1) 语言组织有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 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 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 做到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2) 时间组织有效。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 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 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 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 浪费的时间越少, 课的密度越大, 教学质量就越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新课导入3分钟, 新课程讲解10分钟, 活动20分钟, 答疑2~3分钟, 练习9~10分钟。
(3) 组织全体有效。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 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 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 回忆全球风带模式图时运用个别提问法, 绘制洋流模式图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之后师生共同修改订正, 最后再以刚刚绘图时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给出部分洋流图要求学生补充剩余部分, 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奖励。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 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大搞“题海战”, 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 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因课设计练习, 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重难点就在于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记忆与绘制, 所以将在世界轮廓图的基础上熟练绘制洋流图作为本节课的基础作业;引用“泰坦尼克号”海难案例,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造成这次海难的因素, 其中哪些是与洋流有关的?指出该航线不合理的地方, 尝试为其重新设计一条新航线, 并说明原因为本节课能力提升作业。
四、课后的有效教学反思
【关 键 词】课堂物理环境;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29-03、
按照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中学教学要培养中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除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式外,课堂环境也是不容忽略的。不同学科类型课程所需的课堂环境也有所不同。物理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创设合理的课堂环境对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课堂环境的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方面,忽略了课堂物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忽略了学科教学对课堂环境的要求。现实中,物理实验教学对良好课堂物理环境的需求比其他学科更为迫切。建立良好的中学物理课堂环境有助于克服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学生不爱参与、不动手、不思考的现象,以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物理环境,评析其优缺点,为我国建立适合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物理环境提供策略,为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效课堂建设提供参考。
一、课堂物理环境的界定
目前,对于“课堂环境”这个概念的界定并不清晰明确。国外研究者将课堂环境等同于“课堂气氛”。国内对课堂环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关系等方面。笔者认为,课堂环境是学生和教师对课堂内部物质和情感的知觉。课堂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潜在课程,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是所有教学活动过程所依附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它通过潜在地影响师生思维方式以及师生活动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研究表明,课堂物理环境就是一种整合着个体的“课程场”的存在,诸如颜色、温度、光线、物理摆设、各种装饰等,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或显性或隐性的重要影响。宽敞明亮、优美的教室布局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而单调、空洞的教室布局,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也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个有适当障碍、挑战和挫折分布的环境能刺激学生潜在的能力发展。
通常,课堂物理环境由自然环境、设施环境和时空环境构成。
1. 自然环境。课堂物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主要有色彩、光线、温度、噪音、气味等,这些自然条件因素组合成了师生课堂活动的感官环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时间、地点、学生身心发展、课程内容等特点适时改善、调整自然环境,为学生创设舒适学习环境,减少自然条件对课堂教学的制约。
2. 设施环境。设施环境是指教学具体场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包括课堂布置、教学仪器(教具、学习材料、辅助工具)和教师指导。当前学校的设施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学校为某些学科还配置了专用教室,像物理实验室、语音教室、绘画教室、音乐教室等。随着教学用具的更新换代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设施环境已得到逐步改善。
3. 时空环境。课堂时空环境是指课堂的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时间环境包括课堂教学时间长度、教学任务量、教学进展速度。合理的课堂教学时间长度使学生思维处于好学状态,能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任务量不宜过多、过难,教学速度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快慢进行调节。空间环境包括座位安排和班级规模。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座位安排,它不仅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心理情绪活动,而且对学生之间互助学习、课堂上开展讨论都有很大的影响。座位安排涉及教室桌椅摆放形式,合理的距离、适当的空间都不容忽视。班级规模过大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表现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主学习能力降低,独立思考空间减少,可获得的均分资源减少,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掌控能力。
(二)课堂物理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课堂物理环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学习行为都有重要影响,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堂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学生感官实现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人的感官反应不同。例如,吉利兰德的研究表明,最适宜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摄氏度,环境温度每超过1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应降低2%。课堂设施环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课堂布置合理且有创意、教具正确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课堂时空环境,使学生处在自由、宽松、舒适的环境当中,有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
二、物理实验教学所需的课堂物理环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及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理实验教学通常都在特定的物理实验情境中进行,其课堂环境主要在物理实验室内。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进入实验室不敢动、不敢摸,原因是处于放满仪器的陌生课堂环境中学生会有恐惧和担心,怕弄坏仪器、怕做不好。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作为刺激条件,会使学生兴趣增加和产生思维活跃反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具有情境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正是通过在特定“情境”中相互“协作”进行“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
物理实验教学在创设课堂物理环境时,应以课内人的感受为出发点。自然环境方面,调动师生各种感觉器官,充足光线、适宜温度以及学科特色的色彩图画等等。从设备环境方面看,物理实验室提供的学习材料、实验仪器和工具要在学生的操作学习和能力范围内。其次,实验室的布置也要让学生有安全感和温馨感。例如,墙面的布置、试验台的摆放形式等,不仅要具有物理学科特点,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实验室的布置也应该经常变动,从而刺激学生感官,促使其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设施环境中还包括教师的指导,教师适当的指导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启发学生想法,在一定条件下实验教学要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
nlc202309011215
对物理实验教学影响最大的课堂物理环境是时空环境。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需要良好的时间环境,思维和操作不能过多地受时间约束,否则实验只能是机械操作,达不到理解原理、发现规律的效果。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集中精力看、听、做。班级规模过大时,学生的活动受到限制,独立思维受到影响,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会使其积极性降低;班级规模过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团结合作,使课堂气氛不浓,不易产生思维碰撞、引发新发现。
三、中美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物理环境比较
(一)课堂自然环境比较
在我国,中学实验大多以验证性为主,实验的设计规范统一。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实验课堂环境与其他形式的课没有多大差别。学生实验一般会在实验室进行。国内中学实验室的物理环境除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外,其他自然条件相似。
在美国,受杜威学习理论影响,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各种形式物理实验课时比较多,也很注重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环境创设与选择。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带到户外做某些物理实验,摆脱教室的限制,享受自然环境带来的感官刺激,开阔学生思维。
(二)课堂设备环境比较
我国多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专门的实验室,且仪器设备并不落后。实验室布置沿用白墙黑板以及整齐的实验台,与普通教室相比,除仪器外,课上也就只有物理老师一个人指导学生实验。
美国中学的教室是按学科安排的,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教室。多数物理课教室兼有实验室的功能,一般教师的办公室在教室内,与实验准备室相连,正面是黑板和投影屏幕,两边是配有电源、水源的实验台及仪器柜,侧面或后面墙上有黑板或白板,用来写通知、布置作业及为师生讨论专用。教室的百叶窗很容易形成暗室效果,为便于学生动手实验及讨论,学生通常以小组围桌而坐。这样的安排突出了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和条件。
美国也有物理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室,各班学生轮流上课。不同的是,教室四周靠墙的桌上,常常摆着各种演示实验仪器,墙上贴满物理挂图或物理科学家的小故事展板等。教室旁边的实验准备室里也堆满了各种教具与实验器材。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这些演示教具和实验器材许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也有一些是学生动手制作的。
(三)课堂时空环境比较
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际课时往往少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时,许多学校甚至只讲实验,不做实验。即使真正做实验的学校,课堂45分钟需要完成的实验教学任务也超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多次测定电阻的阻值、多次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学生要设计电路、连接电路、测出数据、分析数据。很多学生45分钟内不能完成,学生也没有时间思考,若偶遇仪器故障也不会主动去找原因,只是换仪器。这种实验课堂情况很常见,无法通过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美国中学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学生自由组合,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学生自己设计。将这个中国学生仅花费10分钟的实验做了两次,每次两小时,结果多种实验方案出现在第二次课堂上。在美国实验课上,教学节奏由学生的能力程度决定,实验难度不是很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注意启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国内的中学物理实验课堂上,学生通常按照排好的位子坐在实验台后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要求步骤完成实验内容。目前,我国的实验课上学生人数和班级规模都很大,经常可以看到60~70人在一个实验室里上实验课。学生人数多,分组实验小组人数过多,造成很多学生参与少,甚至不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美国,班级规模很小,每个学生在需要时都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他们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将自己的实验发现汇报给老师和同学,及时查询资料,自己思考完成实验。
(四)美国课堂物理环境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我国和美国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课堂物理环境发现,我们的课堂规范、整齐、传授知识效率高,但却缺少开发中学生思维、创新意识所需的自由、宽容、支持和开放的课堂环境。对于我国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物理环境的创设,应在重视仪器配备更新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等基础上,更加重视课堂本身的教育性特征与学科性特征。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主,要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将课堂物理环境本身作为一种支架或者学习资源来让学生使用,使课堂物理环境具有教育价值。
在创设宽容和支持的物理实验课堂物理环境上,可以建立类似“实验超市”的实验课堂,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用具。学生也可以自制实验器材充实“实验超市”,按自己兴趣设计实验项目,挑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帮助。在创设自由开放环境上可学习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的开放课堂,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时间去做实验,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性地做实验。在我国也有部分中学开放实验室,可惜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在改善课堂物理环境时,还应注意寻找和反思我们的问题所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堂物理环境让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课堂,想明白之后再来设计实验课堂建设。在设施环境上,实验设备应具有自主选择性、丰富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在时空环境方面,再不能忽视班级规模、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以及课堂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减轻学生压力,让学生在自由舒适的环境下构建知识,体验物理实验带来的快乐,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
四、结语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站在学生角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自由、宽容、支持和开放的课堂物理环境。理解新课程理念,开发课堂物理环境资源,使学生在感官意识里喜欢课堂,并对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课堂物理环境建设中,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开发具有开放性、教育性、丰富性与科学性的课堂,为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好的物质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汉银.课堂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0,(3):32.
[2]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5-61.
[3]谢翌,徐锦莉.教室环境:一种被忽视的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41.
[4]王晶莹.美国中学物理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技,2007,(8):56.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因为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和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高考试卷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 以便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塑造。一般认为,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一个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 他们普遍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相当一部分知识结构已开始在头脑中内化为自有的认知结构体系, 并且已开始着手将这一体系运用于日常的认知行为中。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学习都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平台’, 这就要求将学生安置在一种情境中, 使他们有可能模仿、内化(比如, 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并对可能的认知过程做实践”。[1]所以, 在新授课的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中的积极作用, 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 以旧带新。
三、注重发展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方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如“沙尘暴的探究”。一般来说,人文地理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性地采取进行探究学习的体验性策略。
四、改革与创新作业,体现“个性化、多样化”
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层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学生的作业也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由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例如:采用组建兴趣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查、自出地理试卷、绘制图表、手工作业、口头作业、网络作业、小论文、小实验,等等。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布置手工作业,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模型上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多样化的作业,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体现,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做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课程资源应当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自制地球仪与光照实验、影子方向与影子长度变化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总之,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总结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熠.讨论中教师扮演的角色[J].现代教学, 2005, (11) .
[2]卢小丽.深化“讲解”与“指导”促进有效地理学习[J].地理教育, 2005, (6) .
[3]施吉如.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5, (12) .
【关键词】构建;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我们所倡导的“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既关注教学的基础性,更要注意教学的发展性,即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等。
在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伊始,要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题能使学生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并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发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也可以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发挥学用结合优势,制作地球仪、日晷、作等高线地势形图、观察天气现象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进行中,要注意维持学习兴趣和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定位老师和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开展分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发表见解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获得体验的机会,生成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案例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上网解决以下问题:①以色列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农业吗?②以色列是如何使水由少变多的?③我国北方发展农业可以从以色列的事迹中获得哪些启示?分小组完成后,课上讨论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都得以锻炼和提高。
3.课堂终结,要发展学习兴趣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应让学生回味无穷,感觉到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应注意联系生活,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如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说说苏州市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例如学完地球运动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一次实验来测量苏州的经纬度,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写出实验的步骤以及所用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真理的动力。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改进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除了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这要求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的主体。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
三、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融洽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有利条件。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从而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结论教师都应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肯定,士气提高,进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并有效探究,才能构建真正的有效课堂。只有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洪国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27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初探09-27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激活与培养策略06-06
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开题报告09-20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实践课教学设计09-13
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06-11
基于微课的中学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0-28
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论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