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精选8篇)
卢峰镇屈原学校 刘建梅
摘要:数学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显现出了很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问题 措施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与“学”的脱节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这两个方面相互脱节,形成不了互动,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意义。
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们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教”与“学”相结合,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样当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在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3.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措施
1.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进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活动。例如,有的学生比较擅长计算类的题目,教师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当然还要针对一些学生的弱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以弥补弱项。
3.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实际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到航天科技,小到买菜做饭,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例如,笔者在讲授“百分数”的内容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难以理解,于是在上课之前就收集了很多带有百分数的实物资料,通过这种实物对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的内容,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还应该针对一些课本知识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在讲到“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手工劳动:找一些圆形的实物,根据这些实物来学习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点;把自己画出来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从而进一步了解圆的特性,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一些圆心、直径、半径等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际操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软件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过于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如果能够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就能够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
总之,小学数学教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想教好这门课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多实践,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以便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卢峰镇桔花园小学 刘桃香
多数农村小学现代化设施比较落后,而远程教育为农村小学插上现代化教学的翅膀。远程教育中的数学资源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以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通过其形象生动的画面,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并掌握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数学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在引入新课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小乌龟比年龄”的“flash”动画,让学生边观看动画边听老师讲小乌龟比年龄的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比年龄”的活动,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可见,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观察后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播放“大角和小角”的“flash”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听“大角”和“小角”的对话,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道理,通过这样动态显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中学习数学,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例如:北师大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奥运会”(统计图选择)这一课,利用远程资源制作三幅统计图:第25——29届奥运会金牌情况统计图(条形),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图(扇形),第25——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变化情况统计图(折线)。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学优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很容易理解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而且学差生在小组同学的帮助点拨下也容易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图象有变换——旋转”一课,风车是怎么旋转的?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发现旋转的特征,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的直观演示和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很清楚地观察到风车旋转的过程及在方格纸上画出的按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使学优生在观察、思考后轻松掌握并感受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角度。学差生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也很快掌握了知识。
四、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数学教师通过观看光盘和网上资源,如课改专题讲座、课堂实录与点评、数学教学优质课等,使我们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新课改信息,获取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全国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更新观念。
2、利用《示范课》,提高教学水平。要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充分利用好农远教育的示范课。利用示范课的示范性教学活动,教师们可以从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各个角度去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去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利用农远教育资源,教师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运用。由于地区差异、教材版本各异、学生情况差异等诸多因素,很多资源是不可以直接利用的,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运用。因此,要以远程教育接收到的资源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能适合我们本地区教育教学的资源,可以利用收集下来的素材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切实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桐木溪学校 黄伟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分开来谈。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只有对学生产生了兴趣,对学习的反映思路也才最清晰。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培养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思维是根本,兴趣是思维的源泉,思维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关键词】思维;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自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加完美,达到1+1=1,或1+1>2的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3.1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3.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3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点认识与实践
卢峰镇桔花园小学 肖志妮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接触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他们常常需要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描述这些事物在形状上的特征,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对学生来说:空间与图形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数学、审视生活、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帮助他们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因此,把握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便成为每个数学教师施教的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途径基本落实在计算图形面积或体积上。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让学生掌握“S=ah÷2”这一公式,不论是数学教材,还是课堂教学设计,均会安排大量的各种纯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便把几何教学当作了计算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的形成和培养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那么,如何把握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对“空间与图形”教学几点粗浅的认识与探索。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空间与图形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并制作一段“篱笆”。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小棒、吸管、绳子等材料,仿照生活中的篱笆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帮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既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又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上课时,学生们分别拿出自己设计、制作的“篱笆“,有三角形架构的,有四边形架构的,我选出其中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篱笆”进行拉动实验,学生轻易地发现:三角形架构的“篱笆”拉动时不会变形,而四边形架构的“篱笆”拉动时很容易变形。整个环节,学生感到很轻松,原本感觉难以讲授的知识,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并掌握,并且还向老师指出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的问题。有了这些亲身的、生活的体验,学生思路打开了,上课时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需要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要解决空间与图形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问题”进行教学,“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探索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更是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以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时,我在出示情境图后,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有三条路)(2)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中间)(3)设问:这是为什么呢?(不知道。学生处于无法解释原因而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4)揭示: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探索上面的问题„„这种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情绪,学生们迫切地想知道“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原因,而主动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的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重视实践活动,实践得出真知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图形,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例如在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一开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几何形体,很快就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它们的表面;接着,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如红领巾、三角尺、晾衣架、道路交通警示牌等,创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画一画”的学习活动,在充分感知这些物体表面的基础上,引导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从而顺利的实现将非形式化的数学体验“数学化”的教学目标;接下来,从实例入手,让学生操作量出红领巾、三角尺等三角形物体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最后通过数学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进行应用――把摇晃的椅子加固。这些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恰当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应用电视机、DVD等现代教学设备,有声有色地再现了生活情境,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使学生更直观而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学具――三角形的稳定性实验材料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自主的实践操作中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过程,既体验了探究学生的乐趣,也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再如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制的硬纸板三角形分组合作操作拼四边形、拼组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在“玩乐”学习中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和挑战性,也使学生发现了图形的联系和变化,感受图形的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立足兴趣培养 发展数学才能
卢峰镇桔花园小学 周淑君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中一个很主要内容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其在扩展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发展数学才能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下面我从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谈谈数学奥林匹克辅导的点滴体会。
一、兴趣培养的意义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其次,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一门学科能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了数学时,才能真正的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人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奥林匹克的兴趣使其学好数学奥林匹克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位科学家只有对这么门学科才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深入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如:伽俐略原始学医的,由于对物理实验发生兴趣,专心研究终于发现摆钟原理,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也因为中学老师的一次生动的启示让他对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才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奋研究,终于在世界数学领域创立了“陈氏定理”.可以说只有喜欢数学奥林匹克,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奥林匹克。
二、兴趣培养的方法
1、注重学生的选择从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的实践看,作为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学习的学生,一般选择班级中学有余力学生为宜。人数控制在10%-15%。他们平时的数学成绩可作为选择的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注重他们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以及平时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独创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选择应该是呈金字塔式的方式进行。我国参加国际数学竞赛(IMO)的学生就是从全国数学奥林匹克(CMO)中层层选拔的。
2、注重内容的选择(1)内容具有超前性事实上无论是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还是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华罗庚金杯赛的内容就有涉及初中一年级的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未知的知识领域充满好奇,事实上也只有学生感到新鲜的内容才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对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的学生来说课本的内容本身就是“吃不饱”的。由此,竞赛数学中常常是低年级上高年级的内容,甚至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也是小学数学奥林匹辅导其别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2)内容具有知识性小学数学奥林匹辅导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不受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限制,有着丰富的内容选择。这就有求辅导教师要力求通过辅导,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体现数学的特点的同时,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如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而如“假设法”“图解法”“穷举法”“代数法”等。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所学内容可以选择如:“二进制和十进制”等内容。
(3)内容具有趣味性小学数学奥林匹辅导也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以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里一方面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研究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接受。可以鼓励学生出主意,想点子。中国古代数学往往都有一个故事,趣味性非常强。如:填“九宫格”“韩信点兵”等。另如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也常会感兴趣如:“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奥林匹内容的趣味性并不是等于时下大家热衷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数学注重的是思想方法,而这类题目近似于游戏。
(4)内容具有开放性这几年的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更加突出了,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放性是最大的特点。内容的开放,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敏度。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内容的开放,主要表现为:题目条件开放、情景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结论开放。这些环节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并使得学生能体验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学到学习知识的知识。辅导实践证明;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的选择内容、组织内容越开放,就越是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更趋灵活与全面。(5)内容具有教育性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手段。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他们虚心好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可选择“月球上有他的名字——祖冲之”,培养刻苦向上的学习精神的可以选择“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3、注重组织形式的选择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辅导的组织形式,不同于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其富有吸引力。具体形式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组成形式一般以全校为单位,具体辅导时则可以再分小组,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辅导下因材施教的开展个体活动。
第二、辅导的形式一学生自主练习讨论为主,教师则主要以组织资料,解答疑难为主。一个辅导组的教师可以是多个的,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作专体讲座。
第三、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成绩评定,一般可以采用平时成绩记载、年级组或校际间的竞赛的形式。竞赛的形式也不局限于书面的考试,还可以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即口试)。让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进行小组间的数学团体赛等的活动往往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组织各种各样的形式主要目的是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 因此,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 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 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4人口渴难耐, 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 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 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 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 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 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 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 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 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中。
二、关注生活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 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 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 (生活经验) ,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知识基础)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如, 教学五年级“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 老师设计了一个招聘情境。某公司在招聘公告上写到:“我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 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一位青年去应聘, 工作一个月后, 工资发下来, 一数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 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出示下表)
他一算, 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 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主任工资很高, 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 应当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 “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 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 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 指出:除了平均数外, 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 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 60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 (或从大到小) 排列, 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 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 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这样, 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发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 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 只求形似不求神似, 只重形式不重实质, 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 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如在“可能性”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活动一:第一个盒子里放8个黄球、2个白球;第二个盒子里放2个黄球、8个白球。学生随机选择一个盒子摸球, 他们惊讶地发现, 4个同学在第一个盒子中都摸到了黄球, 而另4个同学中只有一位学生在第二个盒子摸到了黄球。这时有学生提出:第一个盒子里放的全部是黄球。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验证, 说明并非一个白球也没有, 而是白球很少, 黄球很多。并引导学生判断第二个盒子的情况, 提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你们会选择在哪个盒子里摸?所有没有摸到黄球的学生都站到了第一个盒子前。师质疑:这次为什么站到这里来了?生:我觉得这个盒子中黄球多,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二:再次摸球, 结果其中5位学生摸到了黄球, 还有3位学生摸到的依然是白球。师问:怎么你们摸到的还是白球?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1:他们的运气太差了;生2:因为盒子里还有白球;生3:只要盒子里有白球, 就有可能摸到白球;生4:我觉得黄球放得多,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三:师面向那3位学生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你们能摸到黄球吗?“一定能”, 3位学生整齐响亮地回答。第三次摸球, 有两位学生摸到了黄球, 有一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师问: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一定能摸到黄球吗?生:“不一定”。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步步深入, 认识到“可能性大与一定”、“可能性小与不可能”之间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交流, 在富有戏剧性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并不等于每次都能摸到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 也并不等于不可能摸到白球”,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可能性大小含义的理解。
四、讲究评价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 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 采用激励性评价, 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其次, 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 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 老师可结合评价内容,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记实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评价、学生作业评价, 等等。如学习“时间与数学”后, 可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来考查评价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后, 在纸杯底部扎一小孔, 计算漏完一杯水的时间;根据实验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根据实验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这样, 既考查了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考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 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 如以计算为主的课, 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 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 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就如何在数学课中实现有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制订清晰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清晰有效的、学生能接受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情境,使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中充分发挥情境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探讨新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三、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把课堂活动的时间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到多指导、组织教学内容的学习,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课堂合作学习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小组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在交流、争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小组合作的优点,集大家的智慧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在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自然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现今的小学教育,必须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在学生更强的好奇心和更强的好动性,通过语言和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主动去探索和学习知识,教师在通过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摒弃一些不需要的或错误的知识。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学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做到了教学互动,那么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教师也才能高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做好教学互动呢?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我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和认识: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现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把教学视为一种交往和互动,就是抓住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也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才能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条件下,让学生在一定框架下大胆讨论。但我们的课堂有时看上去很热闹,学生的活动也很频繁,实际上是变“一言堂”为你方演罢我登场的“群口戏”,实际并未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说,有生成才是一节好课,课堂上要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及生与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尤其强调的是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生互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有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的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
其次,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要注意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建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要宽容引导,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
再次,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全体。教师关注应深入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特别关注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比如,课堂上同学们在纷纷发言时,对没有发言的同学教师可以直接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虽然没有举手,但老师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当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其他的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在数学教学中不乏有些枯燥的、乏味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学生对这些知识缺少兴趣,往往不能按照老师的引导和设想来发展。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可以利用一些新奇的图片或者课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者共鸣,比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中“带余除法”知识教授中,原本毫无生趣的知识点,我通过课件中展现情景和描述“联欢会上挂的彩灯,按红、黄、蓝、绿的顺序排列,一共34个灯,最后一个灯是什么颜色?有谁知道?”学生迟疑,老师却报出那盏灯的颜色,之后再让多个学生随机换掉灯的总数,老师却能每次很快报出那盏灯的颜色,并用计算机图片验证,通过“余数的妙用”,使学生对老师这么神奇的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有急切想学好“带余数除法”的兴趣,这样教学互动就能顺利的实施。同时,在遇到学生碰到一些难题或者犯一些错误又或者天生胆小、没自信的学生时,教师要学会多鼓励学生,利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往正确的答案方向靠近。曾经遇到一位自卑感很强的学生,在新授乘法口诀知识之后,下一课前要求学生当堂抽背,几次抽到她时,在全班同学面前总是背的疙疙瘩瘩、不连贯,可是私下了解到她一个人时可以背的很熟练,这时如果当堂用同样的熟背标准来衡量她或批评她,那她在今后的学习中只会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抗拒学习。而当时老师给予的是鼓励和宽容,那样她慢慢就会在集体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多用积极的教学手段,学生就不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充满自信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有效互动的过程
1、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出问题,要把握好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如果题目太难,会是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如果题目太简单,学生便很容易的得到觉得。这样便不能激起探究的意识,产生不了有效的互动。这就要教师课前充分的钻研教材,充分分析学生,做好预设,所准备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合作,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产生有效的互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有效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之间合作学的习。利用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大可能的开展生生互动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
3、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行之有效的互动,应当是使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这就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鹿寨县城南实验小学 谢凤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
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的性格是普遍性的,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一人发言后让另外一人重复;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种思路可行吗?”“你理解χχ同学的思路吗?”来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不断强化倾听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3、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合作时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1. 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忽略本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新课标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很多教师却没有抓住合作学习的本质, 将课堂合作学习单纯与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提问题等同起来, 而没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于探究性, 最终使得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
2. 合作小组形式上固定、单一。
很多教师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时, 为了图方便, 没有提前将全班同学进行分工。而是到了课堂教学时, 简单地按照前后或者左右桌的同学为小组, 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分组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个性的差异, 达不到“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目的, 无法达到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目的。
3.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有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喜欢即兴地将同学们组合进行合作小组的学习。这样就会使得合作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 一旦教师提出问题, 合作小组只会变成尖子生表演的舞台, 而其他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没有达到启发性思维的目的。这样做达不到小组间合作交流的目的, 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策略
针对以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不足, 笔者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策略, 仅供参考。
1.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素材。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这并不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有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开展合作学习应该选择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素材进行合作学习设计及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吃透教材, 并且能全面地了解学生, 在此基础之上, 选择合作学习的素材,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地解决问题。
例如, 笔者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就提前让同学在课下准备好了剪刀和白纸, 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自己画的一个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蝴蝶。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咱们来比比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剪出的图形多。”这就需要小组间的配合,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因为我们告诉同学们怎样才能剪出两边一模一样的图形, 同学们首先要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与交流, 依靠集体的智慧探究出剪裁一模一样图形的方法。其次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才能剪裁出更多、更好的图形, 为小组争光。利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我很好地进行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点的教授, 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2. 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
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动态。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只有做好了小组间的分配, 小组成员才能各自发挥所长, 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实用性。在小组的分配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的三点:
(1) 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 做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 使得各个小组总体的水平相近, 做到组内相互帮助, 组间公平竞争,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在分组的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小组间男女搭配的比例原则, 尽量让小组内男女比例搭配适中, 这样可以让组内成员各自发挥所能, 促进组内合作。
(3) 学习小组内, 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每个成员都有任务, 不搞个人主义, 不搞一言堂, 合作学习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舞台, 大家在小组内平等交流, 各自发挥聪明才智, 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 教师除了发挥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外, 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对小组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做出反馈, 同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
3. 建立必要的评价体系。
在合作学习中要建立必要的评价制度, 对课堂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有这样的一句至理名言:关爱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 没有阳光, 我们就不能生长。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 我们应该以关爱、鼓励为主要的原则, 用肯定的眼神、赞美的语言、信赖的动作, 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与一定可以学好的自信心。因为小学生都存在着极强的好胜心理, 他们都希望得到家长以及教师的肯定。我们要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 这样他们才会对合作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激情。我们的评价体系要突破传统的以“分数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式, 评价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样才能做到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但是在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 我们应该首先深刻地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其本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合作学习是现代数学教育的精髓, 它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已经被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论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的基础之上, 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素材;做好合作小组的分配;建立必要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 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艳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观察与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中, (7) .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学习兴趣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是保留着传统教学观念,只负责讲授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这种教育方法,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选择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事物,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数字的枯燥无味,把数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让学生用得上的学科,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身边,把不明白的问题画出来,然后由老师集中讲解。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准确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也巩固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认识图形,在学习图形前让学生们在生活用品当中找各种形状不相同的物品,并且每个小组动手制作形状不同的物品,加深认知能力。学生们通过实际物品图形,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要按照学生人数分成几个小组,四个人或六个人为一组,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当组长,大家共同学习和督促,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这样有利于学生们的互助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互相帮助、鼓励,共同进步,促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努力学习,增强信心,不要气馁,不要不懂装懂,不懂就问,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人人都能掌握知识,最终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小亮的爸爸妈妈每个人给了他500元钱,共1000元,他去商店買学习用品和一套衣服花了970元,还余30元,分别还了爸爸妈妈10元,自己留了10元。还欠爸爸妈妈各490元,问那10元哪去了?由此让学生们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枯燥无味地学习数学。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思维能力,灵活多样的组织学生们共同学习数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样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素质,并且老师参与其中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举措,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其他教育领域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秦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国培计划,2011(10).
(作者单位 江西省新余市五一路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10-14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09-25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培训心得07-2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0-12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0-01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09-23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11-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