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共10篇)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1

三年级语文教师黄科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相关因素和基本理念;

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裁剪;

三、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和正确表述;

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一、有效教学的有关概念、基本理念

1、什么叫有效教学?

规范地说: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一种能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的教学活动。

2、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一,教材解读和裁剪

这个环节,我实际上是讲备课,从教师有效备课来看,分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的教学预设三部分。我是这样认识的,教材的解读和裁剪是有效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引领。

三、教学有效的关键之二,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和正确表述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预案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肤浅紊乱、把握不住时机,提问的不明确、无深度,教学的随意、无重点都是缺乏目标定位所致。

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正在做的一个课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性”课堂呢?我们对 “有效性课堂”做了基本定位:“有效性”课堂具有两个标志性特点,一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态体现“永不满足,超越自我,有所收获”内在品质,二是学习过程体现“综合性”“问题性”“顿悟性”。评价一节课是不是“有效性”课堂,主要看这两个标志特征。评价“有效性”学生,我们确立了三个点:“朗读”“质疑”“表达”。

案例一: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金色的草地》第四段教学案例)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是第四段的教学片断反思。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第四段时,分这样四个层次: 第一步,读每一句话,想每句写什么。指名三个学生分别回答。

第二步,我问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是学生提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这草地可爱?

问题二:为什么说这蒲公英有趣?

问题三: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最喜爱的一种花?

问题四:蒲公英怎么会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学生把每一句话都变成了问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联系全文,因为这第四段就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提炼。说真的,我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问,这可能就是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地方吧,同时也说明学生在真正地思考。说这些问题有思考价值,一方面,这些问题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段话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真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是啊,这草地为什么可爱呢?蒲公英怎么会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呢?问题的答案可能就从这一个个问中生发出来,学生可能就会在这些问中闪出思维火花。刚上三年级的学生,能提出这样精确的问题,的确给了我一个惊喜。

第三步,回答上面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维给激活了,学生联系全文,比较准确地回答到了这些问题。特别有意思的是学生回答问题四,完全是凭着孩子的天性来说的:因为蒲公英的花朵白天张开,晚上合拢,这像我们白天读书,晚上睡觉一样,所以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他们把课文内容与自身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对问题的理解就很有说服力了。

第四步,我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我也跟学生一起读,我觉得我和学生都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理解的那份情感,那是发自内心的。

这个教学片断的四个步骤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一练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即把课文的语句变成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有对课文原句简约提炼的成分,这样练习表达,可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练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生的问题提得好,好就好在能够从字面的意思想到更深一面去,学生对字面的意思是“模棱两可”的,但他们有一种好奇感:草地有什么希奇,它怎么可爱呢?蒲公英是怎么有趣的?正所谓“不问不知道,一问真奇妙”!从学生在课堂上提的这些问题来看,真正能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探究动机的,一是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二是这些问题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课堂上,我们老师常常提这样的问题考学生,学生已不足为奇,但一个好问题从学生口中提出,不光是提问学生本身是一种“荣耀”,而且“语惊四座”,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生提问,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要经历一次“读——想——问”的真正思维过程,学习过程就需要这样的“历练”,没有这样的历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何以能提高?

三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第一步说每一句话写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知其然”的第一个理解基础,第二步学生的提问正好把他们的思维向“所以然”方向迁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基所以然”这正是思维从肤浅迈向深入的捷径。课堂上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四个问题讨论解答,较好地训练了思维的深刻

案例二:有效的指导学生写作(《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是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通过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展现了秋天的美好。《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分一下几步:

第一步,让学生学会去发现秋天的美,探索秋天的美。

第二步,我设问,你能说一些表示秋天的词语或句子吗?(板书: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一)体味第二自然段。

1、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一起去看看呢?

2、自读感悟“五彩缤纷”(注意把话讲完整: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板书: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3、学生说出句子,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并引导学生学说学写。

4、重点指导写银杏叶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师:(出示一片银杏叶)瞧,这就是银杏叶,它真的像(扇子)这把小扇子给你什么感觉?。(凉爽、舒服)

想想学校的银杏树,满树的银杏叶都黄了,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里的“一把把”能换成“一把”吗?这说明了银杏树叶什么特点?(多)

第三步,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叶,把扇哪扇哪读好了,整个句子都写活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写写你们看到的我们学校的树叶吧!(学生说)

孩子们,看看,秋雨过后,银杏的黄、果子的红、田野的金黄、菊花的紫红、淡黄、雪白„„大自然有这么多的颜色,老师数也数不完,难怪说秋天的雨有一盒(学生补说:五彩缤纷的颜料)现在,你们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了吧?用“五彩缤纷”说话。

第四步,指导学生具体写秋天的校园

1、说说,秋天校园什么地方最美?

2、把你们说的写下来。

学生王玉芝写出的校园里的秋天美极了。胡灿灿和宋广雪,写的美丽的秋天都是模仿这一课写的,她们学会了课文中的好词和佳句,把它们用到了自己的文章里,还会写比喻句和拟人句。文本的仿写不但培养起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面;而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善于捕捉景物特点。

文本的仿写训练,拉近读与写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目的。只要我们能成功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以阅读为手段,以培养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的,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就能在作文实践中为三年级作文仿写点亮一盏灯。

个人反思:

以上案例是“有效性”课堂的基本体现,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有效性”课堂的一些基本思想:

“永不满足,超越自我,有所收获”是“有效性”课堂的核心标志,是一种学习品质,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高层次的情态心智体现,落实到课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培养提升,要通过“综合性”“问题性”“独悟性”的持久的高标准的课堂学习过程才能形成。

如何打造“有效性”课堂?

1、要营造“永不满足、超越自我、有所收获”的环境。用环境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环境中塑造高质量的学习品性。环境包括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环境主

要通过班级文化来体现。隐性文化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品性给学生以深刻有力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谆谆教导、悉心关怀无时不体现着一种精神,老师的精神里蕴含着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满足的力量,老师正是用这种力量感化着学生,学生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中,萌发出进取的力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比较自信,比较沉稳,不轻易放弃,能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课堂学习综合性强,充满挑战。

一是对课文内涵情感的准确解读,对课文语言的真切体验,对作者表达方法的深度品析。三年级,能独立地有表情地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能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能在40分钟内完成350字以上的作文,喜欢写日记,有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二是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学习方法。方法的运用贵在恰当,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在课堂上要充分关注来自学生发言中的信息,在认识肤浅处该用什么方法,在理解困惑处需用什么方法,要考虑周到。这里的阅读方法是教学的一种策略,但到了学生那里就成了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最终会转化为学生一生受益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是大量的阅读实践。让丰富的课外阅读,厚实学生的语文功底。我们的阅读分两个层次,一是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二是读课外书,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的后劲相当可观。课堂教学的综合性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满着挑战,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感,有较强的自信心,会在竞争的氛围中,在高标准严要求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3、发展性课堂贵在唤醒、激活,顿悟。有的学生心智还在休眠期,你的一个巧妙的启导,真诚的话语可能把他给唤醒,奇迹会在你唤醒的那一刻迸发;有的学生内心世界就像没有泉眼的泉水,你用一根深入地下的钻头,打开泉眼,泉水就会喷涌出来,力量是强大的;有的学生眼前好像一团迷雾,你帮他轻轻地拨开,眼前便豁然开朗„„思维之门一下子打开了。有时当要把一个事、一处景写出一定的高度来,我们都很茫然,要学生写出深意来,怎么指导啊?跟学生亲切地聊天,一句贴心的话马上点燃学生的激情,学生茅塞顿开。老师的功夫在课堂上设障、留悬,唤醒、激活,促使学生顿悟。品尝到唤醒的惊喜,激活的美妙,顿悟的成功,是一种境界。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2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洛·希摩尔·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 “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 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

问题情境不仅仅包括已知与未知的客观关系, 而且要求主体参与这一关系, 并反映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 它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教学性存在。如果没有主体 (即师生) 的参与或不与主体发生关系, 就不存在问题情境。为了便于理解, 可以对“问题情境”一词作分析式解读:“问题”就是真实社会或生活中的困惑;“情”就是课堂中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氛围;“境”就是由问题构成的一个学习域。因此, 问题情境是指由于引入真实教育问题而激发起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它使学生愿意全力投入问题的探索之中。由此看来, 在教育学问题教学中, 仅仅引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智力上投入, 而且还包括情感上的融入。

二、八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案例研究

2010年秋季学期中, 笔者于贵州省麻江县杏山中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 离岗培训”的实习活动。期间, 就杏山中学八年级7班 (以下简称八年级七班) 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该班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教学的质量优于普通式教学。笔者将实习期间的一些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进行简要记录:

1、案例——《坐标轴》

2010年9月17日, 笔者在八年级七班对人教版第12章12.2.2用坐标轴表示轴对称进行学习。较之前的课程有所不同的是, 笔者放弃了人教版12.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思考题老北京城示意图的情境。而是选用了学生的座位作为坐标轴, 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章节。完成本章节的教学后, 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该堂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及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较之前有所提高。故记录本则案例以作参考。

在关于人教版第12章12.2.2用坐标轴表示轴对称该章节的背课中, 笔者考虑到课本的思考问题 (在老北京的示意图中寻找东直门关于天安门对称的西直门的坐标。) , 可能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对于本章节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创设情境更换为学生们更为熟悉的找座位问题。

2、教学设计及思考

【情境创设】“之前我们学习了做轴对称图形, 那今天我们将学习怎样用坐标轴来表示轴对称。那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 找座位!”听到玩游戏, 学生都感觉很新奇。因为在上课期间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座位上老老实实的坐着学习知识。

【学生、教师活动】“首先, 我们先说一下游戏的规则。找座位,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我所说的提示, 找到该座位的同学。现在我们来比看谁最先找到。”由于学生对于这个游戏的规则不是很熟悉, 所以我前面让学生们找的都是些简单的座位。之后, 我就进入本节课将要学习到的知识。“之前的问题同学们都回答得很正确, 而且很快。接下来, 我们来找2个比较难的座位。我们来找杨光飞同学关于第4排对称的同学是谁?”同学们有的站起来, 有的指着手比划。然后, 都积极地举手回答。有的同学甚至, 等不及举手站起来就开始说。我感觉学生对于关于某行某列的对称都掌握了之后, 又继续加深难度。“好的, 这样的找同学的座位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我们再来找个难点的座位, 看同学们会不会啊!”“会!”大部分同学都大声的说着。“那我们再来找龙远银同学关于王万枚同学对称的同学的座位在哪儿? (这是关于点对称的座位)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没有找出正确的座位, 但是很多同学任然是站着努力的找着座位。“好了, 我给大家点提示这个是关于点对称的座位。”然后, 我们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很快的找到了某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而且自发的总结出来规律。点 (x, y)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 ;点 (x, y)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 y) 。

【教学反思】通过上述的情境创设, 不难发现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有效的课堂情境, 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学习, 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自主学习当中。学生抛却了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 积极主动的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七班的学生进校成绩在全校属于偏下的, 但是在本堂课中不论成绩的好坏, 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本堂课的学习中。笔者感觉到创设情境教学, 无论学生对于该堂课的出发点是新奇或者是对情境的爱好。兴趣产生爱好, 学生只要对于课堂产生了兴趣, 笔者相信学生会对数学也会产生爱好的。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思考

《标准》倡导教学内容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 倡导内容的呈现生动、有趣、情境化。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到“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于是创设情境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

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情境创设出现了“片面追求生活化”的倾向, 追求华丽复杂, 忽视了学生现实基础, 导致教学低效, 甚至产生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模糊、规律掌握缺失的现象, 造成认知困难, 引发学习恐惧。笔者认为有效的情境不在于其形式如何, 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以形成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为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蕴涵数学的内在逻辑;是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有效性研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首先阐述了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八年级学生问题情境的教学展开讨论, 继而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关键词:八年级,中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参考文献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5-01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去激发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整个课堂当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去理解,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1)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得靠教师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与情感流露。比如笔者在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围绕“小艇”的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进行质疑;小艇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介绍呢?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当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后,笔者就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间进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多说话,说对话,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地进步。当学生一旦走入无拘无束的说话境界,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创造精神会得到大大增强。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实行开放民主式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中,笔者先让小组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让小组之间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对话朗读,深入体会桑娜的善良纠结和穷人的生活困苦,在学生参与教学中,由于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学习成绩和学习素质将有一个较大的飞跃,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课堂语言艺术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富有科学性、艺术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好口语化语言、幽默化语言、情感化语言、角色化语言,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并且能提高教学质量。

(1)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笔者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就按照“这个人种的葫芦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这条线索来教学的,流畅、明快,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和谐课堂的创建,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掌握这个工具,就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自己的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应当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再如教学《咏梅》时开始就问学生:“公园里的梅花,你们欣赏过吗?严冬腊月开放的梅花大家看过吗等?这种真情实感除了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加以体现外,更主要的途径当然还是靠教师的口语表达。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1)例如笔者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在导入课题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们读了这个题目后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时什么;

生:我们想知道题目中的《再见了,亲人》是谁与谁再见了;为什么要再见呢

生;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描写再见的场景的呢;

笔者由这几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把握文章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刻意地追求标准的答案,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要积极引导学生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认知的领域上,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诵读,共鸣融入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果戈里曾经说:“像样朗读一篇作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1)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在朗读《父亲的菜园》这节课的时候,笔者的语气是庄重、严肃的,有效地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潜移默化中教师就引领他们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宗旨。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笔者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性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每一个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同时,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件缓慢的工程,我们绝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行之有效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项阳. 智慧理答:精彩课堂的魅力修炼——对六位著名特级教师关于“理答行为”的访谈评析[J]. 语文教学通讯. 2009(Z3)

[2]王呈祥. 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 教育评论. 2001(02)

[3]王春艳. 小学语文课堂表扬性言语评价行为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崔峦. 关于改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摘要)[J]. 小学语文教学. 2005(09)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4

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陈嘉慧

课堂实录:

教师板书课题“但愿人长久”,提出问题: 师:谁熟悉这个课题?知道它的出处吗? 生(1):我知道,这是一首词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的句子。

师:哦,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真让老师刮目相看。那有没有谁读过这首词?能背几句给大家听听吗?

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非常好,这句词脍炙人口,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你太了不起了,能背这么多呀!生(3):老师,我会背全词。

师:真的?太好了,快背给我们大家听听吧!

生(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背完,大家为他鼓掌)

师:你太让老师兴奋了。能告诉大家你在哪里看到的这首词?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 生(4):这是我在哥哥的一本书中看的,哥哥教我背的。

师:是啊,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意蕴深长,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在课余也一定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觉地背诵一些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积累,增强自己的语感。那么谁知道课文与《水调歌头》这首词有没有关系呢?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告诉大家你的发现。生(5):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苏轼写《水调歌头》的经过。

师:对!那么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这首词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

评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语非常重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鼓励作用,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一定要多么的华丽,不一定要用多么高调,但是一定要真诚,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评价和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离自己很近,可以贴近心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喜欢的老师的课,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开启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二、启发作用,调动学习思维。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往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不断去发现、尝试和探究,让他们寻觅到了一条优化解读文本的“最佳路径”。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漳浦县旧镇中心学校 陈稳定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这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语文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善教、乐学、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受益终身。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拙见。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可见,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同时,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的语文课堂趣味

亲其师、信其道。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因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语文课堂的趣味,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调动形式的情感体现,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从情中品味。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去的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趣味。

“图中有情、情中有画”把对课文的理解得更加有趣味,可以用画画的形式去感受情景。文与画相通,借助画再现课文情景,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把长城的雄伟壮观画出来,正所谓有“一图千言”的效果,能使学生学的更加明白、更有趣味。

语文的教学无不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并引起学生学习的趣味。如《丰碑》中,我一边播放红军过雪山时的录像,一边通过语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你们思索: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恶劣环境、残酷战斗的考验呢?”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带上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这样,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四、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语文课的趣味 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学生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是否处理恰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喜悦,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更有兴味,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学期,我校推行了三至五年级的语文双班教学,大家更是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全州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正是“有效教学”。于是,新学期伊始,我便积极投入到教学教研中来,每堂课下,我都深入地反思:我的这节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吗?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师生和谐——为有效课堂奠基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

1、课伊始,情已生。在课堂启动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画面、聊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2、课进行,情更浓。课堂要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空间,师生真情投入,围绕主题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心领神会,精神愉悦,个性潜能得到了发展,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3、课已终,情犹存。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在课后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让师生的和谐延伸到课外,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有了爱心、责任心,便会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低效或无效行为,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和温馨的课堂氛围。

二、目标明确——为有效课堂导航

课堂教学的有效离不开清晰、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拟定科学、精当的导向性教学目标呢?

1、要研究“课标”。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握“课标”的精髓,领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并认真思考如何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只有心中有了目标,前行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2、要研究文本。课前,我们要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一个预设过程。还要本着“教一节课,备一辈子课”的精神,比较全面地掌握教材所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和编者意图,然后结合学段要求,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逐渐从想象走向课堂教学的过程。

3、要研究学生。“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对他们的学习状况了然于胸。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要学会整合。我们要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要在把握“课标”、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根据教材的路径,尊重学生学习的路径,去设计、去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凸显文本特色,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最佳教学路径,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沿着这条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地点拨,巧妙解决“生成”,就不会置“动态生成”于不顾、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能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三、面向全体——为有效课堂增效

全面参与、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离开了全面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失去生命力。

1、全面参与。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设计问题,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成功与满足,都有所发展。

2、有效参与。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深入钻研,充分讨论,使他们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自主探究——为有效课堂铺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点燃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和个性品质飞扬。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的、是思想的、是成长的。

1、自由的课堂。意味着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得他们的身心获得一种自由和安全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得他们对文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还意味着我们必须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能够在文本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2、思想的课堂。思想意味着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与文本的脉搏一起跳动,产生共鸣;意味着课堂教学要引发一些矛盾冲突,让学生直面矛盾,潜心会文,熟读精思,交流碰撞,分享收获。

3、成长的课堂。课堂上我们应该聆听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使得他们的语言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丰厚,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丰富,思想在碰撞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的过程中变得灵动。

在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境面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去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去实现思维和认识的升华。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经验对学生尤为重要,这势必将内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并成为学生日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评价适度——为有效课堂助推

课堂上,学生学习最有效的直接动机就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笔者认为评价要适度、客观、公正,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学会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许多优秀教师非常善于运用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交流合作等进行评价,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你的回答虽不全面但可以看出你爱动脑筋的孩子。”“谢谢这位同学,你可以做老师的老师了。”“没关系,慢慢来,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似乎特别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天性,更来源于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睿智点化,它让我再一次体会了教育最本真的一面——点化、润泽、成长。作为教师应该从心灵深处激动,从情感深处常识,不吝啬赞美的语言,通过眼神、手势等,给予学生最恰当的褒奖,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受奖者自豪,从而更自信,更爱语文让他终身受益;让他的同伴羡慕、仿效,激起“你能,我也行”的豪情。

六、持续反思——为有效课堂服务

有位专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从本质上说,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循环往复,是的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又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抬,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常常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什么呢?有没有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根源何在?由此,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设计。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 夯实学生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 立足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制定适宜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明确目标, 目标科学明确, 才能让学生阅读有方向, 训练有重心, 学习有效率, 只有真正适合学生,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 体会作品情感, 获得一定的启发感悟。 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限, 他们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感悟较为浅显, 他们的思维较为简单, 形象思维突出。 制定学习目标一定结合学生基础, 不能将目标定得过高, 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他们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 感知能力是重点, 让他们在阅读中感知基本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启发, 逐步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思想, 初步感知一些基本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二、精选阅读内容, 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精心选择阅读内容。 如果阅读内容不适合学生的阅读年龄和理解层次, 学生阅读起来较为困难,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学生不感兴趣, 也没有阅读的热情, 不能全身心投入, 也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 语文教师设计教学时一定要重视阅读内容选择, 做好精心选择, 阅读文本非常丰富, 一定要精心选择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根据不同级段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做好分类。 小学阅读文本既包含一些写人、写景的, 也有不少抒情和叙述的, 还有一些议论说理的。 低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层次较低, 喜欢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浅显的文本, 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寓言故事、童话、神话等文本, 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兴趣, 能够更好地阅读故事, 并通过故事懂得一些基本寓意或者道理。 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可以穿插一些写人叙事类的文本,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人物, 理解事件, 学会评价人物, 学会分析事件, 能够初步感知一些生活做人的道理。 高阶段的学生可以穿插一些议论说理类的文章,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认识生活, 感知社会, 思考人生, 当然这些认识和感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

三、重视赏析教学, 提升阅读教学层次

赏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感知文中的情感, 体悟文本的意境, 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本, 获得一种体验, 不断内化为他们的素养, 提高阅读教学的层次。 阅读分为不同的层次, 最简单的层次就是阅读文字, 是读文字、读句子; 然后是阅读文本的故事, 认识文中人物, 对文本的理解是故事, 是好人与坏人;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进入文本, 与文中人物对话, 与作者心灵交流, 获得情感体验, 感知文章思想和艺术之美, 学会欣赏。 阅读教学需要不断提升层次, 重视赏析教学, 引导学生赏读,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 做好相关的引导, 开始需要给学生列举一定的阅读提纲, 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文本, 逐步理解文章, 渐渐感知文本, 依次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四、及时积累素材, 提升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 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提高表达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积累, 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不断积累写作和表达素材, 为以后的写作和表达交流提供更好地帮助。 对于一些优美的段落和句子, 及时做好摘抄, 并做好背诵和仿写, 以此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增强写作表达能力。 同时, 教师需要做好表达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让学生阅读之后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发表自己的见解, 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 帮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关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也关涉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更关系他们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重视阅读教学, 重视阅读效果,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采取有效策略,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敬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做法[J].广西教育, 2014, (33) .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分析 能力

任何一个发达的民族都是阅读底蕴深厚的民族,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阅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教育的长远目标,我们应加大阅读教学的研究力度,探索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优化课程资源,科学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走进图书馆,感受图书馆的环境熏陶,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评价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缺乏能力培养的书面作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让学生有精力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视野,积淀文化内涵。通过图情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图书馆的功能和布局,学会图书资源的检索和借阅的技巧,学会如何向他人推荐优秀书目。同时,教师也应适时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必读书目。

例如,《亲情故事》《名人传》《小学生作文》《一千零一夜》等类似书籍对学生来说,都是阅读书目的首选。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和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广泛深度的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

二、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阅读途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校园生活的一种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通过阅读,在主动的思考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受到启迪,享受了美文的乐趣,从而培养了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很多家长的手机都开通了上网功能,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问世,使手机上网就在弹指一挥间,学生可以便捷地查询相关信息,也可以在电脑上或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作文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探索图书馆阅读指导课类型,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几年来,我们对阅读交流课定位是:树立大阅读、综合阅读理念。我们每周至少上一节阅读交流课,授课内容与常规课教学内容同步。阅读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评比、有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再上新台阶。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阅读教学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型:

1.图情课:让学生熟悉图书馆布局,了解图书结构。我们学校图书馆教师积极参与以图书、网络资源利用为主的阅读交流指导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喜欢图书馆,爱上阅读。

2.阅读感悟课:在每次阅读课前一段时间,我就布置给学生一定范围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所悟所感在课上说出来或写出来。学生通过说或写,进行有效的拓展外延,能够在比较丰富的文字材料面前,更加完整、准确地抓住阅读重点,全面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

3.阅读写作课:读与写是人受用终生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专项阅读任务,组织学生定向阅读,积累素材,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系列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读写并重,齐步发展。

4.研究性学习课:借鉴外地的阅读教学经验,我们开展了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探索,使阅读教学向多领域延伸,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已出阶段性成果。这种研究性学习课型模式主要有五个环节,即:确定课题——搜集与整理——汇报与交流——分析讨论——课后反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例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要把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配合上级举办的系列阅读活动,我们在学校开展利用电子读物、图书、网络资源的科技创新专项读书活动。学生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借助科普图书、文献信息知识,通过调查走访、信息采集、资料的整理与汇总,得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本学期,我们开展了“针对我市铁矿增多的现状,造成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问题探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走访相关的专业人员,撰写了“经济要发展,环境更重要”的科技小论文,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唤起了人们心目中久违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应下大力度整合图书文献、网络信息等资源,积极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工作,以阅读教学与图书馆资源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以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徐宁.让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朵奇葩.课程教育研究,2013(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作者/李垠鸿

至是我国教育改革大事年,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性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制定出来,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解读,紧接着语文教材改编,一系列的改变和改革接踵而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素养,探索群文阅读,走课改之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再次以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实践”相接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快乐鲜活起来,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此,大致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一些尝试。

l认清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主体,在教学时必须一贯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就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或引导者、诱导者或辅导者。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我行我素,沿袭旧有的方式,不愿意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改变,改变自己的`角色,更新观念,重新给教师这一职业定位。准确理解这次课改的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各种培训、教研,广泛涉猎以求”博学”。学习业务以求”专”,教研以求”精”,科研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发生实质的变化,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愿意去阅读、质疑,而且敢于在课堂上大胆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自己的作品,或讲述自己的观点。

2学习是快乐的,课堂的主线就是快乐。

作为教师,走进教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孩子们想学、愿学、乐学。正如孑L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法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悬念……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最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要让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亲近每一个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只要学生对学习语文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其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有,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大胆的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群文阅读的教学,在课堂上做大胆的尝试,努力架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使课堂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让孩子们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上语文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3注重课内外结合,实践是课堂的有效补充

在学生学习中,要”活化”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语文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口语交际和习作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口语交际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很有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在体验中享受学习。在教学习作,很多老师是感到很头痛的一件事。写作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生活的空间和内容相对城市孩子要窄一些,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如本地独有的风俗、节日庆点等等。我相信这些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是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我相信有了和谐的、轻松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就一定会爱上学习,不断进步。

杏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案例分析 篇10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提问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提问,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收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效果。当然,课堂教学中不是可以随意提问题,有的问题不但不能有助于教学,反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麻烦。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恰当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提问有效,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延伸文本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我想,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与技巧、提问时机的把握以及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问的效果,保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引 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1]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2]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一)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那么,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紧扣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能够顺着问题的引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呢?我想,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例如《飞吧,海鸥》,课文讲述了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应该怎样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谐相处,怎样保护自然界的动物。那么,在教学中,这样提问: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就会把思维固化在“故事”上,很多学生只顾了解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若换个问题: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默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问题紧扣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主题。

(二)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要言简意赅,所提问题目标要明确,要有针对性。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一放不可收拾,而且也没有什么价值。[3]那么,在提问之前,就要想好该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简明扼要、紧扣主题。如《赤壁之战》一文,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掌握。若这样问: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

(三)问题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

对于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们要力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对于教学的重点,是每位教师所不会忽视的。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提得准,着眼于教材的重难点,会很轻松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翠鸟》一文,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养成爱鸟爱动物的习惯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根据课文这样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的颜色特别鲜艳?动作迅速,敏捷?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呆板、陈旧、不新颖的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具有启发性,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如《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一文,若教师问: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什么?这一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这样问: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是谁发明的?他是怎样发明的?学生一下子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再如《张衡》一文中,教师问:张衡是什么人?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不会很高。如果这样问:地动仪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五)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问题的难度要深浅适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正如学生站在树下摘果子一样,不能让他伸手就摘到,也不能让他用尽力气跳起来还够不着。要让他稍微挑起一点就能够着。”[4]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求知欲。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中,很多老师都会问“春天的小雨有多美?”这个问题就有点太深,学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改成“文中春天的小雨都有哪些声音?你觉得美吗?”这样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体会到春雨的美,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六)问题要有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5]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程度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成有梯度的问题链,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教师这样问:在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是,一位美国学生说了些什么?当班长让宋庆龄讲讲时,宋庆龄讲了些什么?宋庆龄的话你懂了什么?这样问题有易到难,逐层推进,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主旨。

(七)问题要有广度,点面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涉足一些课外的知识,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将其与文中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普通玻璃的不足。教师的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是既要照顾全体,又要点面结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提问方式与技巧是提问有效性的重点

(一)激疑式提问

教师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蚂蚁能够救助自己的同伴,不弃不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交流:蚂蚁是这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蚂蚁为什么会主动救助自己的同伴?……

(二)逆向式提问

逆向式提问就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向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小泽征尔的判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

解小泽果敢、坚信的品质。教师不是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泽具有果敢、坚信的品质?而是逆问:假如小泽的判断错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了对小泽果敢、坚信的认识。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探究式提问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文章内容可以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探究式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能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或目标。《卢沟桥》一文中的教学片断: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学生兴趣十足,认真的阅读教材,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生——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师——课文中具体讲了石狮子的哪几种姿态?生——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也就是问题由浅入深,层次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加强思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曹冲称象》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大象是哪来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只要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逐层解决,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

(五)曲折式提问

曲折式提问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对吗?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和相互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出正确的总结性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六)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造成了文章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质疑释疑中,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引发共鸣,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七)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于对比而设定的提问。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会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八)拓展式提问

拓展式提问是对文本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与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 实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堂中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会全面,丰富,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扩展。例如《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除课文中所描写的植物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植物?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知识。

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提问有效性的保证

(一)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观察,揣摩学生的心里。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心里特点巧妙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就很难做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提问的良机,就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二)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要从启迪思维的角度,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什么地方问什么问题,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与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交叉了,才真正可

以说是提问时机的优化。

(三)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时机,考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问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适时提问,有助于学生变通思维,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提问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果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如果在总结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高潮点融为一体,提问效果就明显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准备好精彩的问题,预设好提问的时机,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是提问有效性的升华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提问,而忽视了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引导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评价,让学生能够及时纠正,并且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鲸》一课中老师问:鲸是鱼吗?学生回答:鲸是胎生的鱼。这时学生的回答就出现了偏差,教师就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知道鱼是卵生。

(二)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就要有激励性的进行评价,既要给学生纠正好错误,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要有激励性。

(三)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评

价时应因人而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与反馈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把握好灵活性和个体性特点,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挥其创造能力。

(四)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

新课程提出课堂气氛要和谐,其实和谐就取决于我们老师。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师生之间有亲和关系,让课堂教学和谐发展,趣味十足。

结 论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随便应付。一个设计不好的问题还不如不问,所以,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选择好问题,把握好时机,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提问,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

上一篇:东北林业大学现代设计下一篇:一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