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

2022-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回顾及对策研究

摘要:经过14年的锤炼,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中的“第三梯队”。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也面临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同业竞争更加激烈、资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和业务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确立战略规划、坚持做特做优、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和转变业务创新方式等有力措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必将更美好。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业务创新;战略规划

引言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经历了十四载的春秋,承载了众多城市商业银行人的梦想;弹指一挥间,十四载春秋的过程历历在目。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95年全国有5200多家城信社,有人把它形容为5200个定时炸弹,为了化解风险,国务院决定,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三十多个大中城市陆续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艰难起步。

二是转变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期间共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经营。按照四级分类,当时账面不良贷款率是30%,按五级分类可能会超过50%;资本充足率可能是负数。为了化解这些风险,银行监管机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齐聚一堂,共同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探索化解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途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加速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指导下,不断总结自身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风险化解途径与方式,使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整体风险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盈利水平加速提升。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成就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自1998年3月城市商业银行正式组建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从1995年的646.68亿、506.18亿、202.17亿,增加到2007年末的33404.8亿、27183亿和16826亿;实现税后利润248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04%,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9.79%。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施跨区经营策略、尝试联合重组、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开上市等有力措施,城市商业银行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春天。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银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各自情况,纷纷成立了股东大会,依法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行长经营班子,初步搭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随着中国开始加入WTO,新巴塞尔协议在中国银行业内逐步实施,银行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渐渐提高的情况下,众多城市商业银行根据两个“指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分别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下设了具体的专门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议事规则,从而使“三会一层”的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真正运作起来,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管理架构,为城市商业银行提高执行效率奠定了基础。

2.实施跨区经营策略

城市商业银行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基础上,通过加快资产扩张、不断引进社会资本、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使自身在所在地方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限。为打破经营区域的限制,一些主要财务经营指标位居前列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制定明确的跨区发展规划后,通过采取收购、兼并和入股等方式,不断探索跨区经营的新途径。

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面对着外资银行纷纷进行战略布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造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业务体制改革等压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走出所在城市,到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了真正的跨区经营。

3.尝试联合重组

进入2005年,一些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做大资产规模、突破资本金约束、整合省内金融资源等目的进行了联合重组,从而实现了为地方经济提供充足金融服务和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壮大的双赢局面。同时,还有一些银行以参股或相互参股的方式来谋求联合,如济南市商业银行参股德州市商业银行;锦州商行与营口商行达成相互参股的决议;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实现了相互参股;沈阳与辽阳、营口、锦州、葫芦岛商行也实现了资本联合;鞍山、辽阳、营口等市商业银行也签署了相互参股、入资协议。

通过联合重组,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得以提升,使跨市经营不再是梦想,乃至跨省经营的资格也是唾手可得,也使得走出城市,立足全省,走向全国已经成为其内在的真正追求。

4.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随着财务经营指标的好转和盈利水平的提升,一些优质的内资企业的开始将投资目光转向城市商业银行,投资意图主要有:一是投资并获取高额回报;二是进入并经营金融产业;三是通过入股城市商业银行为公司融资获取便利等。与此同时,一些境外金融机构为了分享一部分中国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也为进驻中国内地金融市场而熟悉情况,开始与内地一些大的、成熟的、业绩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合作,投资入股并进行多方位的战略合作。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城市商业银行能在信贷决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金融产品、IT技术等诸多领域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产品技术和获得人员培训机会,从而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地提高管理经营水平。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提供持续改革的“催化剂”,有利于在其内部建立起一种专业、高效和不断创造股东价值的全新文化。

5.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开上市

经过多年的努力,借助2007年资本市场异常火爆的东风,城市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2007年7月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率先通过监管部门批准,成功叩开资本市场大门;2007年10月18日,北京银行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并创下当时境内IPO申购冻结资金的最高纪录。

在这种情况下,重庆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上海银行、济南市商业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已明确提出上市目标,并正在积极准备。截至2007年末,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公开上市,股票市值达2167亿元。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公开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获得了充足了资本金,优化了股权结构,形成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为未来几年资产规模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企业和自然人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基于特殊的金融主体组合成的时代产物。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的情况下,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还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

1.监管要求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盈利水平加速提升。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在为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到2012年,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一是各项经营指标,包括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利润率以及信息披露、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普遍得到提高;二是在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境内外市场上能“游刃有余”;三是确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市场定位和自身“根据地”;四是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五是管理能力逐步接近国际标杆银行水平;六是员工素质明显提升;七是牢固树立“内控第一、风险为本、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企业文化。

2008年,银监会召开了中小银行监管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监管目标是:资本充足率全部达到8%以上,良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平均不良贷款率保持在3%以下,良好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2%以下;拨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达到监管标准要求,60%以上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10%~150%;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或1%以上。

2.同业竞争更加激烈

一是外资银行凭借其在资本实力、管理体系、营销策略、高端业务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对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方位冲击。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股改、引资和上市,其经营更注重特色;实现全国通存通兑服务和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改进及完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加强服务深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等,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三是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管理体制、探索新的产权模式与组织形式、消化历史包袱、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举起深化改革的大旗,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努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3.资产规模较小

由于单一城市制机构设置的局限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数量多,但资产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企业实力紧密相关,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资本金得不到应有的补充,这一系列因素影响了城市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促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截至2008年6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6.4%,所有者权益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6.3%。这表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规模还是很小的,平均每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就在290亿元左右,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4.产品单一与业务创新能力差

同其他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银行卡、中间业务等方面上处于不断攀升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相对较少,服务品种单一,实现的利润主要主要依靠传统的利息差;而信用卡、企业年金托管、基金业务、银证业务、银信业务、外汇业务等对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使得其银行业务发展有很大缺陷,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整体竞争能力。

由于规模小、投入少和成本大等原因,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步伐要么是雷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其他行有什么业务自己也跟着上什么业务;要么是小打小闹,对原先业务稍加改造,换汤不换药,真正的新业务或新产品却始终出不来。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在上有监管要求,下有农商行的奋起直追,外有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内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步步紧逼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实现怎样的发展,从而在日趋激烈的中国银行业竞争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明确市场定位

借鉴国内外众多中小银行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来看,作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明确的发展定位是决定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石。

如明确定位服务中小企业,以此创新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推出特色产品、提升服务层次,扩展服务功能、推动服务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涵等有效措施,实现更快发展。

因此,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城市商业银行搞好经营创新、打造特色品牌的前提,能够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形成自身独具的特色和发展优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确立战略规划

在后WTO时期,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带来的机遇,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其成功确立发展战略的方式和途径,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城市商业银行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战略发展规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规划才有实际操作意义;其次是战略发展规划得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去推动,其执行力必须得到贯彻;最后是战略发展规划必须进行时时跟踪、反馈与完善,这样才能将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3.坚持做特做优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在与银行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中通过服务地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当地城乡居民金融需求而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手段是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业务和优势服务。

由于先天性的不足,城市商业银行在网络、科技等方面受制于区域经营的限制,要想在与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是唯一可借助的平台;立足地方、做特做优是夯实自身发展基础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通过做特做优实现快速发展。

4.引资引智相结合

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前提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在引进中,注重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引进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准。

在注重引进社会资本入股的同时,还要将引进智力支持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加以推动。一方面,引进熟悉银行经营管理、业务开拓、产品创新的人才;另一方面,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合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出独具自身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5.转变业务创新方式

在加快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目标下,城市商业银行应转变业务创新方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推行市场营销高效化原则。应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间业务整体推进。要充分利用城市商业银行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是提倡金融服务人性化原则。应改变传统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实行个性化服务。

三是实施营销策略针对化原则。在开拓中间业务时必须了解辖内企业和个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中制定营销策略,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从而确保新产品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结束语

十四年的发展已经过去,城市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未来五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明确市场定位、确立战略规划、坚持做特做优、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等有力措施,并在业务创新中转变方式,把握好一些原则,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必将拥有自己一片美好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2007—2008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R].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8.

[2]谢卫星,朱洪贵,高丽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与社会资本引进分析[J].地方金融,2008,(8).

[3]王广谦.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金融改革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杨慧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定位[J].浙江金融,2006,(12).

[5]朱建武.我国中小银行资产扩张效应实证研究(1987—2004)[J].财经研究,2006.

[6]张瑾.城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7]张倩,王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5).

[8]AthanasiosG.Noulas,SubhashC.Ray,StephenM.Miller.ReturnstoscaleandinputsubstitutionforlargeUSbanks[J].Journal

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0,22(1):94-1081.

[责任编辑 王建国]

作者:谢卫星 朱洪贵

第2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摘 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過程中,我们总会关注着GDP的增长率高低情况,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高投入、高增长率、低就业率、低消费等出现的诸多问题,意味着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以及"十三五"中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无不强调了质量增长的重要性,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增长进行转型。本文主要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研究,探索质量增长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改革开放;十三五;经济增长;数量;质量;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取得了快速的突破,经济增长率稳步上升,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91%。2010年以来,随着“十二五”的经济规划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速逐年回落,增长预期也不断地调整,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别下调至7.5%和7%左右。在“十三五”规划中,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回落为6.7%,为近年最低。随着国家发布的经济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在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平均区间在6.5%-7%之间,那么也就对应了要逐步重视质量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1.经济增长的内涵

通常所讲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上的名词,从狭义上来说,可以概括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也就是说在一个较为长时间的跨度上,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或是人均收入持续的增加。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实力的标志。

2.数量型经济与質量型经济的区别

数量型经济增长和质量型经济增长,是一段时期所决定的不同发展形势。数量型经济更多的是以增量为主要目标,通过高投入、大规模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质量型经济更多的是注重质量,主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由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所决定的。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的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让经济能够得到长期的提高,我们就要注意要提高增长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等。可以说,数量型增长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经济增长质量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

二、数量型增长的缺陷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增与速度提升使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国家中,位居前列,但是引人瞩目的成绩背后,两者之间也出现了一系列不一致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方面。

1.经济结构的质量缺陷

我国经济在增长中比较突出的矛盾是一系列失衡问题的存在,这就导致了我国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上是存在缺陷的。可以概况如下:第一,宏观经济中的供需结构失衡。企业产出远大于人民的需求,导致了许多的产业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这一点,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可以看出,会议强调“2017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调整结构,使供给方灵活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出调整,既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可以达到经济的稳定、持续性发展。第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失衡。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导致了储值的增加,那么也就使我们国家形成了一个高储值资金的特征。人民手中有钱了,也就自然会将资金投入一些类似投资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的虚拟经济中,这就会导致一些真正的实体经济产业没有有效自己的进入与投资,形成了虚拟与实体经济的不平衡。最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不平衡。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一些基础性建筑的投资力度比较大,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人民争取利益,但是由于政府的投资过热,而民间投资跟进不上,就会出现在投资的结构中政府与民间不统一的步调。例如,根据资料已知,2012年以来,我国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逐年下滑的态势,2013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2.7%),到了2014年,增速就下滑到了18.1%,2015年更是下滑到了10.1%。到了2016年,清醒更加不容乐观,在1-6月份中下降到了2.8%,但是与民间投资直线下滑相对应的是,国有控股投资增速却从2015全年的10.9%大幅拉升至2016年1—6月份的23.5%,这就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形成了巨大反差。

2.经济增长稳定性的缺陷。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在提升,但是由于经济是开放的,全球的经济变化都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我们虽然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可还是不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所以经济增长也会有高有低,甚至在危机时期会出现经济周期的短期化,即在短时间就经历了经济周期的四个时段。

3.福利分配的质量缺陷。

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提出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口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出现了贫富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收入差距大,那么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享受到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益处,这就与我们国家推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不同的,想要实现这个最终目标还有很长的要走,单凭经济的数量增长是不可行的,最重要的还是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

4.资源环境的质量缺陷。

最初,我们国家从农业大国想要转型成为工业大国的阶段,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一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承载力超载。沙化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草原退化严重。二是水资源供给相当紧张,并且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等等情况。三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例如煤炭、石油等等。

三、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的矛盾不断加重,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改变发展方式,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采取集约式发展,可以根据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高科技手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国经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增长,都要积极利用科学技术。随着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我国也要不断重视科研人员,积极引导和鼓励民众有创新意识,加强科技的创新。同时,也要为一些老牌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他们的科技转型提供有效帮助。另外,要加强新型的科技技术企业的地位,保证他们的顺利开展,为我国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2.转变经济思维

上文已经指出了在改革的初期,我国所追求的是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如今为了实现质量增长,就要改变方式,要以高质量、高效率为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企业,一定要转变思维,不能再主要以GDP的高低来观察经济增长的情况,而是要看增长中的质量好坏、效率高低。同时,例如,人民对于一个城市的幸福感、舒适度,都可以作为参考数据来判定。

3.追求和谐发展的道路

由于自然资源与环境受到我们的不断破坏,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例如,“绿色经济”一词,就被提出了,这就是一种环保健康的经济发展形式,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当然一些朝阳企业就属于这类型的,像“风能发电”就是利用了可再生资源,还有旅游产业也是无污染并且既能实现经济质量增长还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绿色经济。

总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数量型增长慢慢转变为质量型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必然发展的一个阶段,当然想要完全实现质量增长,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期,但我相信,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魏婕.追求质量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题[J].《经济纵横》 2012

[2] 郭菘蔺.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市场论坛》2013,(08):17-18

作者:张巍

第3篇:后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改革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出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不少问题,如: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风险控制力低、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因此,我国金融体制亟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快商业银行转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加大职业培训,及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伦理教育。

【关键词】入世 后金融危机 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处在经济核心地带的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不仅经受了入世大潮的洗礼,还经受了1929年以来最大的金融海啸的冲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成功转制上市,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也有所增加,十年间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从1.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万亿人民币。股票与债券市场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00%,在支持企业融资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相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我国经济如何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争取再有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这将有赖于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大背景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商业银行靠利差收入支撑利润主要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据银监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五大行(工农中建交)2011年实现净利息收入13051.29亿元,五大行去年共实现净利润6745亿元,同比平均增幅达25%,平均日赚18.5亿元。仔细分析,其中主要来源为息差收益,大约占80%,这与世界先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正好相反。谁都清楚,在今天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这样的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只能适应相对稳定、封闭的市场、监管宽松和低水平的竞争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十年,必将更深地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各方面将与国际金融规则全面接轨、利率市场化也将加快推进,客户的多元化需求、货币当局的苛刻监管、金融的“脱媒”等问题肯定也会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显现。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战略转型。

首先要进行银行管理转型,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组织架构,整合银行内部的经营流程,建立鼓励创新的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其次,要进行银行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条件成熟时稳步开展表外业务、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尝试投行业务、尽快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再次,要进行银行经营对象的转型,改变过去“傍大款、垒大户”的经营模式,面向市场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微型金融、强化市场营销理念,与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最后,加快银行网点服务的转型,加大网络银行的智能化建设,适应新时代客户的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需求。

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压力巨大、风险剧增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只有与时俱进、适时转型,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中国的商业银行转型势在必行。

加强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房地产调控导致的房地产贷款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民间借贷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亏损造成的风险等。2008年,突然而至的国际金融海啸,让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使地方融资平台如春笋般涌现,随着各地“铁公机”的纷纷上马,我国经济从急剧的衰退中迅速走出。2012年,当年地方融资平台的大批贷款将纷纷到期,然而各地的地方财政收入却因国家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而致土地出让金收入锐减,土地出让金的减少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现金流,累积的巨大信贷风险,最终会转嫁给商业银行,形成威胁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巨大隐患。所以房地产调控引发的风险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果关系,应协调治理与防范。

而民间借贷风险与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也有密切联系,这正是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影子银行”问题。所谓“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活动,也可以是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也可以是大众,甚至可以是在一般银行之内,总之,就是在正规的、合法的银行金融体系之外的民间借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用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以提高银行贷款能力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影子银行”的存在,反映了市场对于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它的出现与发展是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但是,“影子银行”偏离实体经济活动量过多的金融交易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它会制造经济泡沫,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

“影子银行”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其抗波动和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大面积资金链断裂,其结果将变得更具有蔓延性和恐慌性,并很容易打击实体经济。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风险防范屏障,阻断两者的风险传导渠道;此外,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严格禁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民间金融活动,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例如最近发生的江苏省农行一支行行长携2亿元巨款外逃事件,很有可能就是金融机构与民间资金的一种内外部结合的操作风险。所以,随着房价下跌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放缓,影子银行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加大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在我国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金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化背景和从业经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金融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人才。据统计,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仅有48人,而同期韩国、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4~9倍。这无疑对我国高等财经院校提出了使用多种方式加快培养金融人才的更高要求。

所以,在新形势下除了应加快中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力度之外、还特别要强化对现有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再教育,这个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目前我国各大金融机构都在与各级地方政府、各大专院校合作开办各种在职培训、在职教育,加快金融人才培养的步伐,市场对此也是积极响应,从周末各大院校密集的“充电”大军就可见一斑。这的确是一个喜人的现象,说明全社会都意识到知识不断补充与更新的重要性。但是其中仍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隐患,需要尽快有针对性的完善:职业培训的教材专业性不够,参加职业再教育的人员已有的知识结构多样、水平参差不齐,且学习时间相对紧凑集中,所以应为其配置专门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使之更具针对性;在教师的配备上,应该选用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都有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负责任的教师担任;对于在职学生的考核上还不够全面与严格;在案例教学方面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上还比较欠缺,必须加大实践环节,特别是案例教学。

入世十年来,我国金融业的监管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客户需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和科学完善的行业培训制度与之相匹配。

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道德伦理教育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蔓延,给各国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场危机暴露出金融市场中的贪婪、欺诈,警示人们加强金融监管与法治、强化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分散并转移风险,但不能最终消除风险。华尔街精英们利用其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品以转移分散风险,这并没有错,错的是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严重滞后,而且缺乏对这些复杂的金融创新产品自身所暗藏的巨大风险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从美国日前爆发的“占领华尔街”的群众运动中,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对于金融高管贪婪欺诈行为的痛恨,及其剥夺社会财富的愤怒。入世十年来,我国市场中各种经济、金融法律纠纷增多,很多案件是前所未有、无法预料的,甚至是无法应对的。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法懂法,必须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和熟悉运用市场游戏规则,在遵守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金融职业教育中,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意识应该作为员工们的必修课。我们必须告诫员工—银行家的身上,同样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这是金融从业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必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可信。

最近,国务院正式决定建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我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与教训,并确立了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等十二项金融任务。这无疑会给全国的金融改革带来一股东风,并将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作者:李燕君

第4篇: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自 1978 年末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我国在政治走向国际化的强大助力.如今,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得三大引擎. 若将目光观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我们可以看到,在1950-1978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11.35亿元上升至206亿美元,实现了从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到制成品为主的跨越,但是对外贸易的收支差额仍然表现出周期性的态势,且贸易对象单一的问题也使得我们不能全方位的发展我国的技术性,原创性产业. 那么改革开放后呢,又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态势呢? 数据表明,在1978-1990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281.4亿美元上升到了1154.4亿美元;在1990-2000年间,由1154.4亿美元上升至4742.9亿美元;2000-2010年间,从4742.9亿美元上升到了29727.62亿美元.如果从1978-2007年计算,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增长了104倍,即从206亿增长到21737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已位居全球第二位, 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附图一).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4%和9.1%. 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单看这样一组数据可能会给人误导—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对全球的贸易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的,的确如此,但是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仍够能以稳定的态势发展,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而当我们细化的观察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79-1987 --以调动对外贸易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1979 年到 1987 年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增加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广开贸易管道,改革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

二、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向结合;

三、建立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

四、探索促进工贸结合的途径;

五、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在此期间,中国在广东和福建沿海开设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并打开了两省的贸易通道,更是由点及面的在全国逐渐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而到1987 年止,中国大陆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新体系(附图二)。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初步建交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体系。

1978 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有效地运用关税政策。一方面为避免因过快地实行贸易自由化而导致的进口激增、贸易赤字和通货债务,一方面也为了可以得到较高的关税收入. 而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是对交易权利的严重限制。国有外贸公司控制着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连通。贸易公司往往只能在规定区域从事规定产品的贸易,有时还会被政府限制贸易伙伴的类别。中央政府控制的一些比较大的外贸公司拥有某些敏感商品的垄断贸易权.此时的自由贸易,可以说是建立在一道无形的“安全门”中的贸易.

2.启动汇率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币被高估,1980 年 1 美元兑换 1.5 元人民币,这一汇率明显对出口不利。此后整个 80 年代,随着经 济发展与一轮又一轮的对外开放,人民币不断贬值。到了 1986 年,1 美元兑换 3.5 元人民 币,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后,人民币贬值约 60%。在 1988 年到 1993 年之间,中国实际上存

在着两个汇率体系,一个是官方的固定汇率体系,一个是市场决定汇率的外汇互换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进口商与出口商以及其他有外汇供给或需求的市场参与者按照市场决定的汇率进行交易,这就是“汇率双轨制”。汇率双轨制推动了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这也为中国在1997-98年间的东亚金融危机时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打下基础. 此后,人民币曾于1994年一度贬值至8.6元,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在此后的几年里不断升值,截止2013年9月28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至1:6.12. 3.下放外贸经营权和进口定价

1978 年后,“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国家主要的大政方针。相应地,国家放宽外贸公司数目。同意各级工业部门设立外贸公司,原国有垄断外贸公司在各省的分公司变为独立公司,截至 1988 年底,全国有约 5000 家国有外贸企业,约 10000 家制造企业有直接出口权利。

政府也逐渐放开进口价格管制。进口商渐渐能够决定进口价格,并通常是以世界平均价格加进口商的佣金进行定价。

总的来说,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国的外贸体系是由完全的计划贸易体系转变为以高关税、多非关税壁垒的典型的实行“进口替代”的贸易体系。

自 1985 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向东亚“四小龙”学习,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出口,并建立了完全独立的出口加工贸易制度,使得出口商得以摆脱原来中央对贸易的垄断。到了 1987 年,中国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独立的贸易体系:改革后成长起来的出口加工贸易和传统的贸易体系。而且前者已经超过后者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 第二阶段:1988-2001 --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仍然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将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改善外贸部门的经营状况,包括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行企业自负盈亏两个阶段。而中国在1986年正式申请重新加入 GATT,即所谓的“复关”(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议中的缔约国地位),但一直到 15 年后,200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才成为 WTO 的第 143 个成员,中国融入国际贸易的大家庭也从“复关”变成了“入世”。

2001年 12月 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毫无疑问,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史和世界谈判史上艰难的一次较量。在漫长的谈判中,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过程之所以如此漫长,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1989 年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动荡大大加大了中国加入世贸的难度。 在谈判进入第三阶段即复关/入世议定书内容的实质性谈判时,中国大大深化在外贸领域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二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三是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中国还取消了近千种出口商品的配额和许可证;四是改进和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五是加强外贸政策的法制建设; 六,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给入世扫清障碍,1992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日益提高,中国连续 9 次降低关税。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出口稳步增长,中国事实上已成为世界的一个贸易大国。同时,它所面临的反倾销也越来越多。自 1979 年 8 月,中国首次被欧共体控告倾销后,中国受到越 来越多的反倾销诉讼,中国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伤害大的国家之一。从 1979年 8 月至 2001 年底,共有 30 多个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反倾销诉讼,累计案件达 480 余起。针对中国的反倾 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 3.6%,在 2006 年下半年新发起的 103 件反倾销调查中,有 36 件是针对中国的,占全部案件数量的三分之一强,远远超出中国在 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2007 年上半年新提出的 57 项反倾销制裁中,有 22 项针对中国产品,中国是遭遇反倾销调查多的国家。反倾销案例的增加无疑也使得中国的入世之路更是举步维艰。

总之,15年的谈判过程,既是中国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的 历程;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 第三阶段:2001-2008

--以 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001年 12月 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外贸体制也进入了 一个以 WTO规则为基础进行全面改革的新阶段。WTO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入世之后,中国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快了改革。首先,中国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修改了不符合 WTO规定的政策法规;其次,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尤其是允许私营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第三,转变外经贸主管部门的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研究世界贸易发展趋势并向全社会提供相关信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分配外贸资源。

为了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成员国的要求,中国在入世谈判中作出了一系列的承诺,主要包括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两个方面。这些承诺具体体现在中国入世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等法律档中。降低贸易壁垒是指:中国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包括关税的大幅下降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为外国商品和投资进入中国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的承诺,到 2008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将由 2000年的 15.6%降至 10 %。其中,工业品的平均税率由 14.7%降低到 11.3%,农产品的平均税率相应地由 21.3%降 低到 15.1%。与 90年代初的 40%左右的关税率相比,中国关税的下降幅度很大,但是仍高 于世贸组织成员国 6%的平均关税。在降低关税的同时,中国已经并且还将取消许多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进口配额、投标资格、贸易经营权、国产化要求、技术转让要求、政府采购等。入世后,民航、医疗器械和 IT产品的所有进口配额立即被取消,汽车等产品的进口配 额也将以每年 15%的速度递增直到全部被取消。自 2002年 1月 1日起,中国已取消了粮食、羊毛、棉花、晴纶、涤纶、聚酯切片、化肥、部分轮胎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开放服务市场是指:入世后,中国的服务业将成为开放幅度大的领域。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采取渐进式的开放,由管制较严的“试点”或部分禁入,到可预见的逐步准入,到完全开放。(附图三)  第四阶段:2008-现在

--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争夺战

2008年9月美国华尔街爆发的这场由美国房屋价格大跌,贷款和其他与房屋相关资产价值的损失引起的金融风暴,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全球主要股市因此大跌.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偏于外向,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我国出口11月开始负增长。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比2008年下降13.9%,其中出口下降16.0%;进口下降11.2%;尽管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国出口开始出现同比下降,但月度贸易顺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到2009年2月,由于出口的持续下滑,月度贸易顺差开始减少,2009年全年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2009年第四季度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开始呈现,我国出口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附图四,五,六) 在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许多贸易保护政策,而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则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WTO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其中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0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2009年9月,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2008年11月G20 峰会以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99项措施中包括损害中国商业利益的内容。已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针对的重点目标名单中,中国位居榜首;134项尚未实施的措施中,77项影响中国利益,影响美国和德国的仅分别为19项和30项。对华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最多的国家为俄罗斯(13项)、印度尼西亚(9项)、印度(8项)、德国(8项)和西班牙(7项)、美国(6项)、法国(6项)。

但是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下,中国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进行对外贸易的增长.2010年,中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目前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与中国贸易额分别增长31.8%、29.2%和30.2%。同期,与东盟、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额分别增长37.5%、42.4%、46.5%、47.5%和43.1%。去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附图七) 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了外贸全球份额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扩进口政策力度加大,顺差处于合理区间,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表现活跃,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增强的特点.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为10.2%、11.2%和31.8%。对美国进出口增长8.5%,其中出口增长8.4%,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盟、日本进出口额分别下降3.7%和3.9%。(附图八,九) 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迹象,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加上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措施成效继续显现,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去年底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突出特点是:

(一)进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97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

(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在出口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33.3亿美元,增长28.4%,高出总体出口增速10个百分点;进口1364.8亿美元,增长27.0%,高出总体进口增速18.6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活力进一步迸发。广大民营进出口企业抓住国际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拓国际市场,一季度进出口3613.9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占总体进出口比重为37.1%,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51%,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41.5%。国有企业进出口1752.5亿美元,下降4.9%。外资企业进出口4380.3亿美元,增长0.7%。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强劲增长。 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42.8%,高出总体出口增速24.4个百分点.(四)对新兴市场出口明显快于传统市场。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状况普遍好于传统市场,中国对多个新兴市场出口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8%、19.6%和35.5%,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在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稳、零售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6.8%。随着欧元区金融稳定性增强、经济衰退程度放缓,中国对欧盟出口恢复性增长1.1%。受日本内需疲弱、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下降3.6%。对美欧日出口合计占整体出口比重为37.4%,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受过境中转增多、跨国公司向香港转移全球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等因素影响,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74.2%。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2013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会在大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发展.

综观改革开放3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在国际上也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下,我们在发展的同时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可小觑的,入世是一个坎儿,如今的金融危机是机遇也是一个坎儿,只有在风险中稳定的求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机遇.

第5篇: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 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1.2、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2.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 1.2.2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1.2.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

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闲暇时间大幅增加,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等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1.3、 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产品产量、受高等教育人口总数、进出口额、消费额等均居世界前列。

概括以上所述,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是改革开放30多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体制、政策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开始建立经济特区。

197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1984年4月—198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

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1999年至今,提出了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等,同时又对多项法律作出修改与修订。

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一)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三)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在东方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劈波斩浪、持续稳定高速成长的沧桑巨变,显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紧密结合的巨大威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修订版

[ 2]温家宝 . 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 [ J ]. 求是 , 2008 ( 21 ) : 1 - 6. [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修订版 [ 4 ]人民网,十一届三中全会专题,2008年12月 [ 5 ] 中国网( china.com.cn),王海波发表评论,2009-08-06

第6篇: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述要

2009-12-17 09:40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保增长。与会者认为,随着经济最困难时期的过去,应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包括树立就业优先目标,鼓励和引导投资的区域梯度转移等。特别应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以政府投资为杠杆启动民间投资,发挥好民营经济的作用。实现经济持久增长,必须将消费放在重要位置。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应坚持提高居民收入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双管齐下。可以把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突破口,逐步解决农村消费低迷的问题。

调结构。与会者提出,在后危机阶段,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推动结构调整,一是做好加

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较快增长;二是做好减法,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运用公共投资推进节能环保,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三是做好乘法,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四是做好除法,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促改革。与会者认为,从根本上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不仅要依靠扩张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要从推动企业创新入手,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竞争力,以明显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统筹经济领域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7篇: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产生和壮大

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产生和壮大。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必须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创新、发展,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制度因素的约束: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明晰的产权制度决定着社会高效的组织生产与进行具有激励性质的产品分配,由此带来了民营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了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转变。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产权制度方面的种种约束,这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民营企业外部产权虽然明晰,但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内部产权关系不明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出现不界定产权有损失,界定产权也存在成本的两难问题,这时界定产权往往造成分割法人财产,拆分企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其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企业由于借助国有集体企业以减少发展成本,但却使之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不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其三,产权保护制度缺乏配套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其相适应的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具体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在面对民营企业产权相关问题时容易出现执法中存在行政制约,各项法律法规之间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基本法与特别法间缺乏前后照应等不协调问题,使得民营企业在法律上的保护与支持力度降低,利益权利得不到应有保护。

金融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发展则金融支持就不可缺少。首先,通过私人间的借贷和个人向集体企业与其他资金互助组织的借贷,这种非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民间借贷方式。弥补了我国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不足,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据统计,温州全市民营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24%来自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其余76%全部来自民间贷款。温州与台州两地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左右。全国民间资本总量更超过10万亿元。相当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其次,在资本市场上,允许民营企业上市经营,甚至允许其海外上市,对于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不足,使其迅速扩大规模起到重要作用。再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也有助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然而,虽然中国银行以于1998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受传统观念、资产质量、运行成本的影响,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条件约束依然存在。而民间融资的合法性还不明朗,常会被以乱集资名义加以取缔,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不佳,直接影响其进一步的发展。而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成熟,市场层少,直接融资渠道对 于民营企业来说基本行不通。具体表现为在股票市场上民营企业难以融资,在债券市场上,民营企业无法以债券方式进行债务融资,在风险投资市场上,由于主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使得一般民营企业无法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商会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商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意义具体表

现为代言、协调、自律、服务、监督、威权、整合、引导等几方面。但在我国现阶段往往出现政会不分,要么政府包揽了部分商会职能,要么商会本身错位具有太多政府性质,导致商会职能不健全,自我发展能力弱,并缺乏法律支持。使得商会缺乏经济功能,缺少服务的意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

市场准入制度关系到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好坏。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其要求实行平等竞争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开辟人才流通通道,使得“下海”创业人数增加。由于用工企业能和待工人员自由双向联系,这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企业运行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大大改善了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允许知识要素参与分配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参与分配的积极性,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大量出现。而由于国家鼓励高新技术发展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主动推动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所以改革具有渐进性特点,民营企业在旧体制外发展起来,使得在实际环境中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真正国民待遇,在市场进入上还存在进入难、壁垒多、遭歧视等诸多约束。不利于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扩大。

产权制度创新。首先,需要改革民营企业产权结构。既要通过吸收其他产权主体的股权来建立多元的以股权为基础的新产权结构,并进一步引进职业经理人和科学管理制度,从而消除企业规模扩大后,单一产权制度所带来的不经济。其次,民营企业要向现代产权制度过渡。家族试经营模式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及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的组织形式过渡到有限责任公司体制,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最后,要明晰产权。这既要使民营企业产权在每家企业内部得到明晰的界定,还要明晰民营企业和国有与集体企业部门间的产权关系,明确到底民营企业中有无国有或集体资产。金融支持的制度创新。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间接融资领域,我们必须首先要增加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使之转变旧的观念,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专项对口部门,将对民企贷款服务纳入正规业务,下放贷款权限,对现行贷款程序做适当调整。其次就是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从而依靠民间自身条件发展民营企业,相对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负担。而对于直接融资领域,我们必须构建具有多层性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培育票据市场来为民营企业开通多种融资渠道。

商会制度创新。加强我国商会制度,首先必须加强商会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经济职能,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这就要求商会在自身组织建设上实现民营化,将为企业服务作为最高宗旨,进一步建立健全议事、选举、财务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创造出高素质、熟悉具体业务和世贸规则的综合性人才,更好地保护会员利益和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之中政府就应该为商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规范商会行为。

第8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

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基层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但是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政府作用发挥的优劣,决定了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决定了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9篇:药监系统体制改革后谈发展

总体思路是:一是坚持一条主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贯穿一切工作的始终。努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做到进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确保“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抓日常监管和打假治劣,为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驾

护航。另一个是抓服务发展、扶优扶强,为食品和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加强三个监管。第一,整合力量,综合监管;第二突出环节,重点监管;第三提高效能,数字监管。四是大力加强四个平台建设。完善监督网络平台;完善技术支撑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平台;着力构建社会监督平台。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把握药监事业发展方向

1、认真落实上级的各项指示精神。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讲大局、讲党性,强化服从意识,全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指示要求,坚持用上级精神统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保持政令畅通;维护全系统的团结协作,讲原则、讲风格、讲奉献,振奋全系统干部职工为药监事业科学发展扎实奋斗的精神,加强思想交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做到“知人、知事、知情”,保持全系统干部队伍的稳定。

2、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药监工作实践。领导干部做学习表率,带头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坚持学习理论与学习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把药监工作有机融入发展大局,在服务大局、促进发展中解放思想;坚持学习理论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学习理论与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相结合,广泛学习借鉴市内外、行业内外的新经验、新做法,在推动创新、培育亮点中解放思想。

3、将药监工作融入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各区(县)政府把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执法打假等工作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药监系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突出服务大局的根本目标,突出开拓创新的不懈追求,突出争先创优的出色成果,引导各级干部主动服务发展大局、积极争创一流业绩。

4、积极应对新一轮体制机构调整改革的变化。把深化新一轮体制改革作为解放思想的重点,组织力量对新体制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提升整体运行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业务管理的一整套方案,着力解决好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系统整体合力和运行效率;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提前做好履行新职能的准备工作。

二、以严把药品安全关口为重点,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可靠

1、严格行政许可,严格“准入关”。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开办、变更等许可事项,要严格实行申请受理、材料审查、现场验收、许可发证“四分开”,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充分利用《药品经营许可证》换证时机,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经营行为、建立退出机制、促进我市药品经营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积极做好一类产品注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审批工作。

2、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严管“使用关”。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对使用麻精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特殊药品生产企业每个季度检查1次,杜绝特药流弊。做好第二类精神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批发企业的监管工作。积极推进《江苏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工作,下半年组织进行全面检查。积极推进药品授权人制度,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药品生产企业的综合监管,积极探索远程监管技术,提高药品监管的有效性;深化和完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做好事前预防工作。提高药品adr监测报告质量,扩大覆盖面,确保每百万人adr报告数量和新的、严重的比例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把“出厂关”。加强对药物临床实验机构的针对性核查,对有投诉、举报的药物研究品种及涉嫌违规的注册品种的飞行检查率达100%。严格落实新gmp检查评定标准,开展针对性跟踪检查,注射剂生产企业覆盖率100%,提升药品gmp现场检查一次通过率。全面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室现场检查,确保医院制剂质量安全。健全完善驻厂监督员管理制度,切实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对已实施《生产实施细则》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运行检查覆盖率100%。加强对流通领域医疗器械的监管,对植入性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的经营企业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对地产药品的评价性抽样工作,确保地产药品质量可靠,不发生源头性药害事件。

三、以社会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打假治劣的力度

1、进一步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由于社会转型期等原因,食品药品安全仍呈现高风险的趋势,类似齐二药、“三鹿奶粉”、“刺五加”事件和食品药品违法的大案要案的发生不能排除,我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面广量大,涉及生产高风险的药品或器械的企业较多,要在建立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效能和快速反应的能力,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2、严

厉打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行为。针对违法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街头回收药品、网络非法卖药、社区非法销售药品等,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不间断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百姓用上放心药品。继续组织开展打击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加强重点时期、重要节庆、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同时,加强投诉举报的处理,对举报有功人员实施奖励。

3、进一步增强日常监管手段和效能。严格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积极推进《江苏省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工作,探索新型药品购销模式下的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工作;提高监督抽样的针对性,积极组织评价性抽样;进一步加强市、区县的两级联动,与公安的联合行动;继续推进分层分类分级监管,开展对重点企业实行“约谈话”制度;全面启动药品生产、药品零售企业远程监控网络,以特殊药品购销为重点,实施电子认证管理。

四、以提高履职尽责能力为动力,全面推进基础建设

1、全面启动食品最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发挥白下、江宁两区作为首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推动食品最安全城市的创建工作。指导玄武、鼓楼、建邺、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七个区县积极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县的创建工作;指导督促全市各区县开展市级食品安全示范镇(街)的创建工作;启动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园区、场区)的创建工作。

2、推进法治药监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争取市人大、政协的支持,结合新一轮体制和职能的调整,制定出台我市有关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广全过程说理执法,进一步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在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法制化水平上下功夫,实现药监执法的程序化、规范化。

3、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对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依法行政,以及应对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能力,切实担当起“保一方百姓食品药品安全”的责任;增加深入基层调研的次数,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帮助,减少基层会议、文件,加强与基层区委区政府的联系,增强区委区政府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力度。

4、加强技术支撑建设。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提高检验效率和产品全检率。积极做好药品检验所异地新建工作,年内完成土建工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研制开发使用远程监控、行政许可、案件稽查,以及oa办公等应用系统,抓好监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行政管理、服务、咨询的网络化。加快药品抽样、稽查信息等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5、加强农村食品“三网”和药品“两网”建设。本着统一筹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食品“三网”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协管员、信息员工作职责、纪律、报告、培训、聘用、淘汰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协管员、信息员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居)基层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工作网络,不仅要把基层单位和干部发动起来,还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食品药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以强化优质服务为目的,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建设水平

1、服务食品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对栖霞、江宁、浦口等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和重点企业,加大指导力度,实施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引导和鼓励生产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培育优势品牌;充分利用中专校、培训中心现有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规范培训行为,进一步加大对行政相对人的再培训、再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和防范事故发生的能力;建立移动服务短信平台,及时向企业发送最新的市场、政策、法规等信息;建立机考制度,对南京市药品(医疗器械)6类从业人员上岗考试,建立计算机考核制度,由原每月1次增加至3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协会、学会积极搭建企业交流平台。

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开展“融入基层、永葆先进”活动,不断调整活动内容,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深化与社区和村结对帮扶,更好地帮助基层解决科学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继续开展帮扶欠发达镇工作,按照新一轮帮扶要求,与六合新篁镇完成结对挂钩,为该镇计生世代服务所(包括5个自然村) 改造等项目提供资金等方面的帮助;继续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按照新一轮“结对共建”要求,努力帮助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村在创成区级文明村的基础上,创成市级文明村。

3、加强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加强人员培训,促进干部职工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以“为民办十件实事”为重点,积极开展“五服务”、“三帮”等活动,扎实开展处室机关作风评议工作;做好新一轮创建文明行业工作,争取连续创成省级和市文明行业,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建立和完善奖惩激励考核机制,调动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2年工作规划》,保证不让一名同志掉队。

4、努力营造共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环境。完善例行新闻发布机制,落实全系统新闻发布制度。畅通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报送渠道,扩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开展“饮食用药安全大型广场服务咨询”、进街道(镇村)、社区“服务宣传”、“清理家庭小药箱”活动,以及在机关、院校、社团、街道等建立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赠送点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上一篇:员工自评及建议下一篇:散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