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改革现状(精选10篇)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一、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包括地、市、州、盟)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在新的医疗保险的制度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
参保者的医疗费用首先从个人账户中扣除,个人账户扣除后的剩余部分归属于个人。
从供给角度分析,因为付费方问题的解决,供给方(医院,医疗诊所)的问题也能解决。首先解除了价格管制,价格由医疗市场决定,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这种价格至少能够保证医院的正常利润。医院如果能够实现正常的利润,那么其提高医疗费用的动机就会消失。医院必须考虑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因而有动力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会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约束。同时,由于在大病计划中保险公司将支付医疗费用的大头,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大家对医保的实施细则不甚了解,有的根本不知这回事。导致广大群众对医疗体制改革存在很多误解,认为这是国家在变相为自己减轻负担而将其转嫁于普通老百姓身上。
2.手续繁琐。现阶段医保体制尚不完善,各项就诊及报销手续繁杂要求甚多,患者报销一次药费可能要跑上好几趟,而一点疏忽就可能不能报销。所以,很多群众认为社保单位在故意刁难,从而对医保产生抵触情绪.3.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在调查中我们的对象提出这样的意见: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和国企人员 已经付出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比例 国家欠个人太多 按现行医保改革试行 个人支付比例还是很高 应对机关事业和国企工人分别对待 加大国家负担部分。
4.基本医疗的疾病划分也不合理。一般划分为风险性疾病,日常性疾病,现在设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让个人账户来负担日常性疾病,不允许随意跨入统筹基金。那么日常性疾病的具体划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有些慢性病很难确定归属。
二、农村新兴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
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
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关键词:中国足球,改革现状
经历多年的改革后,中国逐步建立了以足球协会和职业俱乐部为基本框架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和职业足球产业相适应的足球运行机制,足球市场开发初见成效。但作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管办”不分,职能错位仍是目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足协在中国足球职业化道路中的角色问题
中国足协在这个职业化的市场中到底应该扮演那种角色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产权归属问题。产权即是财产(有形,无形)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大职能,产权问题是阻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1)产权明晰、投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问题;(2)固有资产的评估、保值和增值问题;(3)保护知识产权问题(品牌、商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际足联章程、亚足联章程和中国足球协会章程规定的,中国足协建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权利和资格是有法理基础的,是不容置疑的。另外,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财产或资产(包括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归属问题,即职业联赛所有权问题也很明确:《国际足联章程》第十二章第71条“权利”中规定:“国际足联、其会员协会以及各洲际足联为由其管辖的各项赛事和竞赛所产生的所有权利的最初所有者,且不受任何内容,时间,地点和法律的限制。这些权利包括各种财务权利,视听和广播录制,复制和播放版权,多媒体版权,市场开发和推广权利以及无形资产权如徽章和版权”。就是说,中国足球作为职业联赛的拥有者和管理者是毋庸质疑的。但是职业联赛的财产或资产应该分两大部分:一是职业联赛中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出资人出资形成的各职业足球俱乐部企业法人产权,含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这些都归各职业足球俱乐部所有,是毫无异议的;二是职业联赛整体的品牌价值,由此形成的职业联赛整体的无形资产。整体无形资产的产生无疑是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和中国足球协会共同创造的,由于整体无形资产的这种复杂性,使得中国足球协会在“放权”、“授权”和利益分配上把握、处置不当,这是导致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和中国足球协会在职业联赛中产生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弄清中国足球协会与各职业足球俱乐部之间,在职业联赛整体无形资产(商务资源)上管理和经营的清晰边界,这是理顺职业联赛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于我国足球俱乐部,从根本上说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问题,总的来说俱乐部的产权关系比较复杂,市场定位比较模糊并且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
二、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现状和问题
2008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推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正是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体制改革迎来了新的高潮。这次浪潮的焦点就是中国足协。中国足球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足球运动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唯一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单位会员,接受国家体育总局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和中国足协联系紧密的是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中国足球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并被赋予对足球运动项目全面管理的职能。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统一组织、指导全国足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推动项目的普及、提高,并通过发展必要的经营活动,为本运动项目的发展积累资金。事实上,中国足协和中国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是一套班子,这是为了符合国际足联章程的规定——各国政府不得干涉足球。在欧美发达足球国家,由于他们纯粹的民间协会处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社会,在经济上奉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准则。足球已经像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一样,成为一个巨大产业,足球的商业化历程与钢铁、金融等并无太大区别,在这个产业链之中,俱乐部就是企业,球员就是员工,此外还有电视运营商、赞助商、经纪人等一系列参加者,球迷作为消费者也就真正成为俱乐部和球员的“衣食父母”。
中国的国情却不同于欧美等发达足球国家,按照少数过激者的主张,中国足协彻底与国家体育总局剥离关系,只是作为行业协会而存在,那么在中国他还有什么力量去约束各家俱乐部?他还有什么能耐去协调各地的公安、宣传、消防等部门组织职业联赛?我们可以预见,果真足协与足管中心“彻底分家”,中国的各级职业联赛则马上陷入崩溃,或者进入更大的混乱之中,届时联赛即便苟活,也将很快沦为商业巨头的“内部行业比赛”。
从联赛职业化初始到经历了多年的改革改制,中国足球协会仍然既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所有商务权利的拥有者、管理者,同时又是经营者、竞争者,这就造成了中国足球协会“管办”不分,职能错位,在足球市场中竞争,把自己等同于各职业俱乐部成为市场利益的主体,与各职业俱乐部一起竞争有限的市场资源,不但极大了压缩了职业俱乐部的盈利空间,挫伤了俱乐部投资人的积极性,并且依靠管理职能优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得各职业俱乐部处于弱势地位,如此必然引发激烈的利益冲突,“G7革命”就是这些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
参考文献
[1]李润,赵安慰.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理论性探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16-1 8.
[2]中国足球改革小组.探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所有权及性质问题[N].体坛周报,2004-12-08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中国金融制度现状分析
(一)在现有的结构方面,国有银行仍在垄断这大部分的金融业务,就算是创新的金融机构,都有这政府直接参与或者持有国有的股份;纯粹的私人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目前,虽然国有银行的垄断的金融业务已被多元化的机构所打破,但是从整体上讲,国有银行还在占据这高度垄断的位置。这种所有制的结构导致这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几个严重的问题:(1)银行信贷资产量降低;(2)国有银行和非国有的证券。房产等投资商“合作”,避免了相关政策的限制;(3)公民的存款受到严重的侵害。
(二)金融制度学认为,金融市场的出现的出现使市场的交易费用降低,达到资本。资源的配置的作用。中国的证券市场因为法律的不健全、信息传输的不顺畅、投资者的素质低等相关因素,使得证券市场中证券的价格不能更好的反应相关信息对收益的影响。然而证券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媒介而不能充分实现资金流向,不利于降低生产要素的交易费用。
(三)监管机制效率不高。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方监管会议制度,规定了每一个季度召开一次的会议,三方都会共享信息的资源。但是,近年的金融集团给监管机构也突出了很多的难题,因为金融集团的业务范围很为广泛,涉及到各个行业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就会出现一些程序上面的错误。虽然有三方的会议制度,但是只有三方信息共享和沟通的,不能真正的做到对金融集团的有效监管,所以,我国的监管制度还有待全面的完善
二、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创新
一是央行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来看,目前央行并不具备有独立性。在以中国银行作为内阁成员的基础上,其货币的去向可以由国务院直接决定,但是货币的具体操作还的有中央银行来决定。但是目前中央银行还不具有相对的自主权利,这是这个很大的问题存在。其次,宏观和微观的监管的关系。一旦“一行三会”的关系处理的不当,那么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行就会存在很大的障碍。不同把“一行三会”看成是个平行单位,靠中央来处理他们之间关系。今年的金融危机就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的体系,在从中也起到了很到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央银行的最后的贷款人是要充分肯定的,也要对他进行约束。要更好的发挥好贷款人的责任。同时要实现金融监管的信息共享,制约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权利,任何的权利都会受到制衡。不论什么样的政策制度,这样的论文都要好好的贯彻下去。
二是机构立法与行为立法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业包括了证券、银行、信托和保险,想对应的法律关系就是股权、债券、信托和保险。保险的法律关系不能够被看做是债务关系,而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的户主关系,即少数人的经济风险用多数人的保险费来补偿,这是经济补偿的功能。而今,更多的人把保险看成一种投资,从而偏离了保险的本质,市场的混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
三是机构监督与功能监督的关系来看。现阶段的某些现象反映,部分监督机构与监督当局利益相互庇护,利益互相挂钩。根据这种情况出台了不同的相对应的法律关系规则,导致市场混乱。因此应该逐步实行功能监管,但还是以机构监管为主。
四是综合经营路径选择。综合经营的路径选择就是集团综合、法人分业,若我们的监管能够实行业务牌照制度,就会涉及到这点。如果没有太大的经营冲突在分开经营的过程中,就可以施行申请多种牌照。
五是顺序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体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力度得以加大,使人民币演变成结算货币,等得以大范围应用以后,变成国际化货币,最后可以成为储备货币。但是汇率改革方面,大家都难以达成共识,所以人民银行剑走偏锋——会形成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前人民币结算存在于一些周边国家,起主干作用的还是边贸,现在人民币结算都运用于国家贸易了。这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我们加快资本项下可兑换进程,原因在于必须使货币得以流通。如果回流渠道这块被忽略的话,人民币结算不会被人们所使用,导致倒逼资本项下开放。再者,香港形成离岸人民币中心以来,香港人民币贸易汇率一直是汇率的一个参照本,也就促使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家化。(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550000)
参考文献:
[1] (摘自 经济学动态 2010年第9期[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
[2] 胡炳志.中国金融制度重构研究[M].人民出版社
[3] 江春.新制度金融学探索D].经济学动态,2002,6
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现状
1、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3亿多,但分布不均匀,其中,还有少数人没有脱离贫困,需要政府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截止2012年7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万个,其中,医院2.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4万个,其他机构1.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6.4万个,诊所(医务室)17.8万个。201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6万张,其中:医院370.5万张(占71.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3.4万张(占23.9%)。2010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1.6万人。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9980.4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5732.5亿员(占28.7%),社会卫生支出7196.6(占36%),个人卫生支出7051.3亿元(占35.3%)。卫生总费用城乡构成:城市15508.6亿元,占77.6%;农村4417.8亿元,占22.4%。人均卫生费用1490.1元,其中:城市2315.5元,农村666.3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4.98%。
2、存在的问题
(1)居民反映最突出的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最关注的社会民生热点之一。
看病难,难在哪里?。
导致“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应急救护体系不健全;二是医疗资源配备不合理;三是医疗机构运行混乱;四是医疗信息平台不健全;五是贫困救助体系不完善等。
看病贵,贵在哪儿?从微观角度来说,贵在用药混乱,药价虚高;乱检查,乱涨价;卫生服务不规范,诊疗流程混乱。从宏观角度来说,现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存在漏洞,诊疗程序混乱等。
(2)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不合理。
尽管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据统计,1987年-2009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从0.011万亿元增长到1.754万亿元,人均从11.45元增长到1349.23元:而2009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3994.19亿元,人均为307.24元,财政人均支出占人均卫生费用地22.77%。由此可见,居民个人支出依然较大,是全球看病个人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在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去年增加1563亿元,增长32.5%,虽然增长比例惊人,但是却仅仅占GDP总额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根据政府财政对卫生的投入直接进入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为了争夺资金,纷纷放弃基本医疗卫生,采用一些特殊方式进行竞争。由于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买方市场并没有得到较多实惠,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由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不合理性,导致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得不到保障,供方也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
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医疗机构运行混乱,城乡医务人员收入出现两级分化。
2003年,医疗机构改制,实行分类管理。在基层,有的地方无法形成竞争机制,有的地方虽形成竞争机制,但由于技术水平差,医疗卫生服务跟不上,单纯靠价格竞争,而出现恶性竞争。在城市,医疗买卖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营利性医疗机构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抢夺买方市场,容易滋生不良医疗卫生服务消费。一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医务人员工资相对不足,由于有一定技术支撑,纷纷外出到其他医疗机构会诊、出诊来增加额外收入,导致城市医疗机构运行混乱。严格来说,医疗机构运行混乱的导火线是医疗机构改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引起医疗机构运行混乱的主要原因有: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不合理;②政府管理不到位;③医疗发展方向不明确;④医疗机构设置不合理;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存在漏洞。医疗机构运行混乱折射出市场化与政府主导,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病人的选择权与医生让权,轻预防与重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就城乡医务人员收入而言,出现两级分化。在城市,医务人员一方面技术高,另一方面买方市场流向城市,收入较高。在农村,医务人员一方面技术差,另一方面买方市场短缺,导致收入少,出现无资金培训,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改变现状,未来20年,我国的农村医务人员将失去生存空间,突显农村危、重、急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医疗卫生保障构建不合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指出:“缺、窄、散、弱”正是我国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四大问题。从医疗卫生保险自身角度来说,确实存在这四大问题。从医学领域来说,疾病只有“轻、重、缓、急”之分,并无“大病”、“中病”、“小病”之分;从医疗角度来说,一般可分为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市场构建并不合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虽界定明显,但存在城乡二元化现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重疾病保险,在实际操作中,界定有一定难度,往往易偏向于后者。目前,重疾病险在农村推广有一定难度。
(5)医疗卫生法制体系构建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相对来说是比较齐全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法律文件就有十几部,这些法律框架构建合理吗?我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卫生服务职业道德,就有数百万项之多,构建了我国比较齐全的医疗卫生法制体系,构建科学吗?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①轻基本,重发展。
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法律是什么?没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现在看来,发展不仅偏离了方向,而且存在盲目发展的势头。
②轻疏导,重围堵。
从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来看,轻疏导,重围堵可以说随处可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资格把关非常严格,从源头控制医师资格,如第九条资格
考试的学历限制,第三十一条的定期考核,这个围堵合理吗?当今中国没人否定这个围堵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废除乡村医生行医资格。而第十一条的“疏导”,却显得无人问津,导致传统中医后继乏人。当今中国各省级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专科、本科、硕士生,有几个能在临床运用中医为人民群众服务?他们虽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能用中医看病吗?当一些学者提出“中医伪科学论”、“中医现代化论”、“中医退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反中医论”时,谁最痛心啊!
翻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不例外,轻预防,重处罚,采用法律、技术双重标准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不利于实际操作。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是在采用高处罚来预防医疗事故,将直接导致医务人员采用保护性治疗为患者服务,不利于患者康复。
10118117张 阳
10118118 魏仲哲
选题背景:
距离中国上一轮的分税制改革已经过去近20年,尽管新任财长楼继伟曾是上一轮改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但在眼下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赤字规模有增无减的背景下,期待中国很快开始新一轮大规模的财税改革并不现实。中国财税改革左右为难,存在几点问题:
(1)新一届政府强调改革,其核心与财税改革息息相关
(2)民生制度不完善易使财政转移支付沦为“帮穷又帮懒”
(3)地方要求下放财权呼声高
(4)收支现实压力下,财税改革寄望不宜高
近十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所得税制改革等几大改革措施,为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而政府的职能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的基本职责和职能作用。政府通过实施行政职能来实现国家权力。政府职能是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三大职能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无论任何社会形态、任何政体的国家所共有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管理体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职能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划分以及完成职责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规划:
周次
第6周 工作安排 确定题目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数据
第7周 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
第8周 整理数据及提出问题
第9-10周 进行统计的描述性分析及给出一定的推断分析
第 11周 给出结论性建议
[关键词] 医疗保险; 改革; 建议。
1 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医保受益面得到进一步扩大,截至 年 5 月,全国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已达到 4. 01 亿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 8. 33 亿人,参合率达到 94. 2%,城乡医疗救助覆盖所有低保对象和五保户,受益人群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另外,我国已出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控制基本药物价格,使实施此政策的地区药物价格平均下降 30% 左右,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过度用药现象的发生; 同时国家还下大力度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改善了基层服务条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
1.1 社会化程度低,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管理医疗保险制度目前仍由卫生、财政和劳动人事、工会部门分头管理,对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统一协调解决,保险制度不统一,造成了不公平现象; 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全体公民身心素质的提高。
1.2 医疗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制约政策。
医疗服务机构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效益各自为政,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过于灵活,致使部分人员乱开医疗费用或利用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购买生活用品,这种现象造成了医疗保险腐败和浪费,医疗保险基金的减少。
1.3 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险问题。
对于一些已参保的城镇贫困人口,其经济收入微薄,导致现阶段患有特殊疾病患者和大病住院患者个人自付比例相对于个人支付能力负担较重; 二是破产关闭企业无缴费能力,医疗保险遵循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因此这部分职工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 另外,一些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体,医疗保险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人员没有固定单位,比较分散,操作管理难度较大,也是当前难以参保的主要原因。
2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发展。
作为一种世界范围普遍应用的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各个国家都已形成了适应各自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权衡各国在医疗保险方面的利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完善和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2.1 美国。
美国是没有全面保险制度的国家,其主要实行的是自费医疗保险,其强调投保人员的自愿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由选择不同档次的保险服务,在这种自由选择的强迫下,会导致保险机构在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使低价优质的服务得到保证。但这种自由医疗保险明显体现了贫富差距,并将一些低收入但健康条件差的投保者拒之门外,他们无法从中获得公平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疗消费通过市场调节,缺乏有力的制约,以致造成费用失控。
2.2 荷兰。
荷兰政府有效地向大众提供了透明化的服务信息,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负责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保险宣传工作,例如荷兰政府有专门的网站用于向参保人员如实地提供各大保险公司的价格、服务和消费者满意程度信息,使居民更加清楚保险的作用和特点,并愿意配合、自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类别。
2.3 德国。
德国社会医疗制度是以社会健康保险制度为核心,更加突出预防性卫生服务在保险中的地位,并对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服务制定了相关法律。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以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预防措施为主的保健制度。这样既在源头上避免了疾病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参保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少了相关医疗费用支出。
3 优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3.1 加快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公民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包含政府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集合。通过建立多层次、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妥善解决包括失业者、儿童等各类群众的就医问题,使更多的人能够从新型医疗保险中受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硕果。
3.2 适当转移中心,重视预防为主。
增强健身运动和保健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健身意识,鼓励居民定期体检,加强防疫意识。预防是控制重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最有效方法,通过提高预防意识,既能降低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现阶段的重大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尚不富裕,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可以减少医疗支出。
3.3 深化医院体制改革,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中,并且同一地区的大小医院医疗资源分配还存在差异,不能实现公平性。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医疗机构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医疗卫生工作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证人民享有与社会经济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完善和优化现有医疗机构功能水平,有重点的发展社会需要而薄弱的服务功能,引导城市医疗机构向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疗进行技术延伸,做到农村和城市医疗机构的共同、协调发展。
3.4 加大力度宣传医保政策,增加社会知晓度。
政府医保经办机构、医院和参保人员在医疗保险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同等的话语权,而目前,多数医院和参保人员对于医保的相关政策还不十分了解,因此,医保经办单位应该主动承担医保政策的宣传责任。另一方面,当患者在医院就医期间,医院也应在审核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对医保政策相关规定进行扫盲,让患者对医保的就医要求、报销手续有更深刻的理解,让患者每一笔花销都能心中有数。通过这一手段,同时也可以解决由于双方不了解医保政策而引起的医院就医混乱以及医疗纠纷。
一、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面临的基本现状分析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度中税收内容出现不公平性
个人所得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公平性原则。这项原则主要是指纳税人收入要与征税额度相适应,保持一个基本持平的状态,同时还要各个纳税人间的赋税水平均等。我国现行的个税制度是一种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采取“分别征收、各个清缴”的征管方式,收入被分为工薪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种类。然而,很多高收入群体并不依靠工薪所得,往往能逃脱个税的征管,因此个税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工薪税”。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免征税所采用标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和不科学性
免征税额是对征税对象进行的一种免除征税的额度,从标准中扣除一部分,这种手段实施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低收入人群免于征税缩小贫富差距。但是这种制度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问题。
首先就是扣除内容过于单一,没有结合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做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收入减去一定固定标准作为主要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中的一项疏漏就是没有考虑到纳税人的子女抚养费用、赡养费、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费用开支。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不小的开支也应该考虑到免征税里面。
还有一个疏漏的地方就是地区间的收入和物价方面的差异。我国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有些地区物价高、收入高,而有些地区的物价低同时收入也偏低,免征税也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般较高,且级距的范围过小
我国现阶段的工资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边际税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五,但是在高税率一档中几乎没有适用的纳税人员,过高的税率就存在更多的逃税漏税的风险,并且给征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征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调节收入的管理能力相对较低
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的收入也会不断地提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采用来源控制,由单位代扣代缴,这种方法只针对于工薪阶层,但是其他收入却不能进行有效控制,而且也没有可靠的方法改善现状。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需要改革的基本方法和具体内容
(一)基于当前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度中税收的不公平性,应考虑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度
如上文所述,我国实行的个税税收制度中凸显的最大缺点就是各类收入的税率和免征税额的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税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减,容易出现局部收入过高,税源多负缴轻,或者局部收入过低,税源少负缴过重的不利现象的发生。
从个税改革方向上,我国应结合居民收入特点和税收征收管理实际,充分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个人所得税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从分类征收转变为综合征收,加强成员综合、收入综合和基本生活用的综合,由此逐步建立起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二)取缔免征税中不科学和不合理性,规范相关标准
根据我国的实际具体情况将免征税额具体划分为四个方面: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扣除;抚养和赡养费用的扣除;特殊情况(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费用扣除;子女教育费用扣除。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家庭中的教育费用往往占很大的支出比例,且没有一定的社会保证,应该额外扣除。而且应该规范统一的扣除标准,以避免跨地区的避税现象。
(三)将过高的税率调低,简化等级,降低一定的边际税率
我国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度后,应该消除税率的过度累进,将过高的税率调低,简化等级,降低一定的边际税率,下降调制百分之三十,进一步提高征收效率降低成本,而且降低边际税率和减少级次能够提高消费水平。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制度
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制度,难以控制局面。再者要建立税收信息化体系,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覆盖性的功能和手段,将数据和资料囊括其中,实现资源化共享,做到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理。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化进程,制定出一套健全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谷成.从理论研究到制度优化:现实约束下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
[2]崔军,朱晓璐.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计征方式下的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税务研究,2014
【关键词】教育 不公平 改革 思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目前中国教育的不公平,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教育成为和住房、医疗、养老保险一样附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每年都有媒体报道,多少家庭为孩子上大学交不起学费而发愁,全国又有多少贫穷孩子无法享受义务教育……我想起少年时代我们歌唱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歌中唱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春风吹拂五星红旗,彩霞染红万里山河。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家家的孩子都去上学。”这是我们的理想,直到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完全实现。
首先分析中国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是教育产业化的提出。9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教育产业化,是单纯的财政视角改革。我个人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是公益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应由国家财政按GDP的4%支出,而绝不是按照产业化的模式、商业化的模式运作。
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在近二十年尤为突出,国家如何才能实现百年大计,如何才能培养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多少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而绞尽脑汁,托关系,走后门,而这种风气在升小学、小升初、中考择校上达到极致,达到顶峰。而多少工人、农民的孩子,由于家贫,没有关系,没有钱买辅导资料,没有择校的机会,而失去接受好教育的机会,这是教育不公平的另一个方面。
现在的应试教育,最重视的就是分数,而不是德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卢梭指出:“成长即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的特长、爱好、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实现马克思所讲的“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最高使命!
在全社会急功近利、极端浮躁的情况下,校园也不是净土,而是成为名利场:追逐分数,追逐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成为事实上的权力部门,这种权力关系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系统异化为应试机器,高考指挥棒已成为事实上的“权杖”。教师课堂上不好好教课,课下补课收费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的记忆中,教师应是清廉公正,为人师表;而现在的时代,教育界潜规则比比皆是,这又能培养出什么人才呢?
中国教育的改革已到了关键的时刻,改革的道路任重道远,改革的宗旨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考招生制度并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高考加上中学期间的所有学业的综合评价,即包括德育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是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由此,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人才辈出,科技不断创新,不断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教育知道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我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思考吧,我们的教育和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教育相比,差距在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要改革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要增加学生中学期间的学业综合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学生选修课程,改变现在的文科学生不具备科学精神,理科学生不具备人文素养的现象,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即不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不把学生和教师捆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真正解放广大教师和学生,使青少年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这也就涉及学生教科书内容编排,尤其是数理化教材。中国的中学数理化课程是全世界难度最大的课程。过去,大学的课程大多被挪到高中教材中,学习内容高度浓缩,这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无法消化学习内容,厌恶学数理化,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国家目前最需要的是科技创新人才,超前培养模式违背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何遵循教育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青少年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健康成长,这是教育专家、教材编写工作者、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破解小升初的难题。打破利益格局,取消名校办的民办学校,将其回归到单纯的公办学校或单纯的民办学校。另外,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就学权和选择权,取消推优生和特长生,取消共建校的制度,转变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模式,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要带头遵循《义务教育法》,把公办学校办成真正的普惠性学校,对真正的民办学校开放市场竞争,打破教育形式单一的格局。
最后,进行中考的改革。取消择校制度,取消共建校制度,打破潜规则,取消条子生,实现中考按考试分数录取,并参考初中三年学业综合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绝不是“一考定学校”这种简单的考试方式。
进行小升初、中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社会公平,这是全方位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绝不是制定的政策为特权阶层服务,有悖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小升初、中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宗旨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质,使教育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最大化地保障教育权,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无序竞争的牺牲品,而是想方设法成就每一个孩子的读书梦。
【参考文献】
[1]马利琴.挫折教育:用逆境培养最优秀的孩子[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2]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7]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德]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农村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26年辉煌的历程,其运行机制已基本步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工业、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新体制。农村经济改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三农”问题仍不容乐观,要实现县的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还有一场攻艰克难战要打。
一、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
农村经济改革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农村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现与小城镇的设立与逐步壮大,这一过程已经完成。1980年,全县普遍实行可耕地的农民家庭承包制,农户耕地经营自主,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二三产业。乡镇企业的兴起,打破了国有企业的一统天下,乡镇企业与个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壮大起来,培育了农村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而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开始被打破。农业、工业、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了,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的温饱逐步得到解决。第二阶段是由商品经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工农商的产业化、科技化、效益化、市场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过渡时期。近年来,县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很快,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但要达到完全小康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质量,提高工业所占比重,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县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成就有:
1、产业结构,长期形成的单一经营已被突破,农村经济逐步向多类经济综合经营转变。几年来,县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呈现出了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生产转向多元化多层次综合发展。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比重中由1980年的88.9减少到2003年的61.22,2003年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所得的人均收入为260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40,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地区生产总值中,非农行业的产值所占比重由80年的41.63%上升为2003年的78.89%。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成为县农村经济的主体。县城南工业园、三十六湾小有色工业区、金江煤区、汾市冶炼区快速发展,成为县工业经济的主载体。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1825个,从业人数达59921万人,占农村劳力数的37.36,工业增加值达100812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09%。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运输、服务业队伍不断壮大,2003年县各类商业网点5212个,销售额达22849万元,拥有载货汽车6128辆,货运量达79195万吨公里,客运量达42258万人公里。
二是农业内部的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转向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格局。林牧副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8年的28.07%上升为2003年的54.49%,2003年农业产业经营产值达73446.62万元。
三是种植业内部的结构由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2003年县经济作物的面积2.97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5.42%。
农村产业结构在突破单一经营的同时,城乡分割的经济格局开始向一体化发展,城市工业技术、人才优势同农村资源、劳力优势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如县鸭业公司、有君婚纱厂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创工业产值上亿元。
2、经济形式。打破了过去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03年个体工商户达到了5152户,从业人员12982万人,私营企业60家。目前,县公有制经济经过改革增强了活力,东山钨矿、泡金山矿、香花岭锡矿等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后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效益明显好转。
3、市场体系。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商品市场开始在建立,现在多数农产品收购价格已经开放,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流通,进入市场。据统计2002年全县城乡集市达14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1279万元。为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把握市场供需的千变万化,一些农民开始组织起来从事供销活动,出现了双溪香圩营销公司等组织,随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劳务、资金和技术等也开始横向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出现。农民由过去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以统派购为方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追逐市场已成为县农民进行生产的基本目标。
医疗废物处置现状及对策探讨
陈本华
夏辉
[摘要]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废物的产生、管理、处置及费用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希望对医疗废物全程管理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杜绝环境的危害。
[关键词]基层医院 医疗废物 处置现状及对策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刷新,医疗用品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激增的医疗废物。据预测,2023年我国医疗废弃物处理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07.37亿元,同时产生量达249.56万吨。五年以后,医疗废物的处理能力尚不足产生量的二分之一。医疗废物的处理压力可见一斑。
医疗垃圾是1类特殊危险废物,主要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和药物性五类,我国在《危险垃圾名录》中将其列为“1号危险垃圾”。如何加强对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医疗废物对人体或环境产生严重危害,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并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医疗废物简介
㈠医疗废物的定义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共分五类,并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医疗垃圾又称医疗废物,是指接触了病人血液,肉体等由医院生产出的污染性垃圾,如使用过的棉球、纱布、胶布、废水、一次性医疗器具、手术后的废弃品、过期的药品等等。医疗垃圾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污染等特征。与生活垃圾不同,医疗垃圾物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及化学药剂,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蚀性,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医疗垃圾任意堆放,极易造成对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也可能成为疫病流行的源头。
㈡医疗废物的分类
医疗废物成分复杂,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垃圾主要分为五类: 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1)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2)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3)废弃的被服;
(4)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废弃的血液、血清; 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1)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2)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
(3)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二、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现状
目前,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中尤以感染性、损伤性两类医疗废物占比较重,医疗废物处置量及费用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就我县统计情况,2016年产生医疗废物为576.9吨,处置费用为210余万元;2017年为560吨,处置费用为490余万元,其中感染性和损伤性医疗废物2017年为555吨,约占当年医疗废物产生总量的99%,而这些费用全部都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
㈠医疗废物处置去向
根据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规定,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必须交有资质处置单位进行集中处置,且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每2天转运一次的规定。这种由指定的专业企业集中对某个地区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的模式,目前来说是最合理的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但由于管理松散、责任不明确,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回收网络不完善,处理设备不先进等。在处置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弃物交由集中处置单位处理。就目前针对我市、县情况来看:刚建成运行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仅能对两类医疗废物进行处置,药物性、病理性、化学性医疗废物只能选择较远的医废处置中心处置。
㈡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情况
目前,我国已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200多个地市基本建立医疗废物收费制度,包括广东、福建、江苏、湖北、甘肃、吉林在内的十多个省份也出台了省级医疗废物处置收费管理办法。通过调研,各地收费政策在定价方式、收费标准和承担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各有差异。
1、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确立
2003年“非典”之后,国务院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批复实施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确立了以地级城市为单位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格局。五部委同期联合发布的《关于实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促进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的通知》开启了我国医疗废物有偿处置服务的序幕。2010年前后,大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从建设阶段转至运营阶段,收费政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发布的相关规划、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处置费用分担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对收费政策进行了深化完善。
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文件
2、定价方式
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目前主要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指导价由政府规定基准价与浮动幅度,由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生产经营成本在政府规定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是一种具有双重定价主体的价格形式。根据《通知》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医疗废物处置收费的原则和方法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具体收费标准由市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包括收费标准、计价单位等。
3、计价单位及收费标准
关于我国医废处理费用收取标准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按床位,按重量,分档定额三种计价方式。
①按床位与分档定额计价结合的方式,即一个城市内,对有床位的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以床位数量为计价基础,按照申报的床位数和实际使用率核定收费的床位数量;
②对无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则按其医疗废物产生量采用分档定额计价。
③少数地区采取按重量计价方式,或根据废物重量分档定额计价。
就我市而言,根据资发改物价[2018]6号文件收费标准,目前医疗废物处置也按三个标准计费:村、乡卫生室(站、所)等采取包年方式收取处置费,每所每年150元;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按产生量收取处置费,2.2元/公斤;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除精神专科医院、中心卫生院、民营医疗机构外)按编制床位数收取处置费,2.0元/床/天。
三、医疗废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㈠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的提高,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了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给处理医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医废管理技术水平、硬件水平等滞后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也就造成了我国医废处理和管理水平的滞后,随之也带来了目前我国医废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内部管理力度不够,专业水平不高
目前相关的医废管理法规要求,一方面医疗废弃物要首先在医院内进行简单的无害化处理,包括消毒,毁形处理等。同时,大部分医疗机构由后勤部门管理医院废弃物。此外,一些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消毒处理医废,医院相关医废管理部门没有直接参与到监督检查工作当中,聘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临时工专职或者兼职负责处理医疗废弃物。
2、医废分类收集体系不完善
医废分类收集是医废处理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医院仍未重视这点,经常会将医废当做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两者混杂在一起进行填埋或者焚烧。另外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的医院对于医废的收集工作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3、不够重视医废的危害性
由于相关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的程度有限,人们目前不够重视医废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危害性。比如将医院随意丢弃的己经使用过的输液瓶当做家用容器,这可能会导致家人感染。另外,一些医务人员对医废真正的危险性仍然认识不足,只是简单的了解医废的危险性,因此在医务人员处理医废的时候,仍然会发生随意丢弃医废,消毒不合格这类的事件。
4、相关法规和监管不健全
国内目前主要由环卫、环保、卫生三个部门来共同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但是这三个部门在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方面分工仍不太明确,这也导致了国内医疗废弃物管理发展较为缓慢。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仍处于试行阶段,目前该条例缺乏相关实践,因此其指导性仍显不足。
5、可回收制品没有得到科学的回收利用
很大一部分的医疗废弃物是可以进行回收处理利用的,但却没有得到合理回收处理,或者回收处理手段不科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6、运输过程及物流网络的问题
医疗废弃物回收物流不同于其他废旧物资回收物流。首先,对用于回收医疗废弃物的运输设备和包装容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例如要求包装能够防止医废泄漏、腐败发臭和疾病传染,因为目前医废收集袋普遍过薄,这会很容易导致医废渗漏。另外医废运输设备也需要专业化配置,由于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必须在废弃物产生之后48小时内完成,所以医疗废弃物回收物流网络是带有时间限制的。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回收物流网络,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针对性的研究。㈡医疗废物处理中处置费用的问题
不断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极大促进了医疗废物的规范收集和安全处置,但同时政策的执行过程也逐渐暴露收费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费标准的订立缺乏详实依据
各地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通常以辖区内唯一企业的申报成本为制定依据,或借鉴邻近区域的收费标准,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的环境难以激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可能造成成本虚高。同时,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物品消耗和管理成本通常被忽视,仅有广州、宁波等少数地区允许医疗机构留存5%~10%的处置费以弥补医疗机构内部的收集成本。由于收费标准的确定缺乏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核算,目前的标准未能得到供需双方的认可。标准执行过程中,处置企业和医疗机构分歧较大,处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执行的收费标准偏低,难以实现“保本微利”,而医疗机构则认为缴纳的处置费用偏高,增加了运营成本,按标准缴费的意愿不高。
2收费标准的分类难以体现差异
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因医疗废物产生数量、收运距离不同,其处置成本也会有所差异。目前大多地市的收费标准主要采用按床位与分档定额相结合的计价方式,分为有固定床位和无固定床位两大档,只有少数地市对其进一步细分,这种收费方式实难体现医疗废物处置成本的差别。以拥有床位的精神病院和普通医院为例,精神病院医疗废物的产生强度一般远低于普通医院,采用同样的收费标准显然有失公平。少数地市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医疗废物处置成本的影响,给予处置企业和医疗机构一定的协商空间,一般为核定收费标准的10%~20%,但与实际成本差异仍有较大距离。
3、处置费用的承担方式欠缺合理性 目前只有极少数地市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明确了患者承担处置费用的具体方式,大多数地市的处置费用仍由医疗机构承担。一是极易导致床位数弄虚作假、拖欠费用等问题的发生;二是同时加重了基层医院经费负担,处置费用不堪负重。
四、解决办法及对策 ㈠首先,平衡医疗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城市的医疗废物处置压力。优势的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给优势医疗资源集中的大中城市增加了一定的负担。将优势医疗资源平衡到各省市,实现分散就医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的医疗废物处置压力。
㈡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管,防止医疗废物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市场。医院、卫计、公安、检验检疫等部门要经常联合行动,防止互相推诿,消除执法空白点,构建起医疗废物监管的铜墙铁壁。
㈢医疗从业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抵御非法利益诱惑的能力。如果没有医疗机构内部人员的配合,那些利用医疗废物营利的不良商人获得大量的医疗废物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住通过医疗废物获取非法利益的诱惑。
㈣寻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突破,提高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目前,高温焚烧方式占医疗废物处置的70%;高温蒸汽、化学消毒、微波消毒和其他处置方式仅占三成。研发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才是破解医疗废物满负荷超负荷处理的正解。
㈤加快处置产业发展,实行政府定价向市场调节价格转变
过去一段时期,医疗废物处置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集中处置,并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符合特定历史阶段下医疗废物管理的需要。然而,政府确定的收费标准难以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医疗废物处置行业的发展。新形势下,市场将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对医疗废物的环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也应发生一系列相应调整。
1、2014年11月1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强调要“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的改革清单中提到要“及时放开市场竞争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医疗服务价格”。为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安全处置水平,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应加快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独家特许经营,并在市场竞争形成过程中大力配合价格机制改革,利用市场规律化解当前存在的价格矛盾,形成较为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
2、由单一收费方式向多元收费方式转变
最近几年,苏州、广州等地市对收费政策做出了较大调整,部分或全部将计价方式由按床位转变为按重量计价。苏州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行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规定,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可选择性采用按床位或按重量的计价方式。广州于2014年12月1日将医疗废物处置收费由此前以病床数计价的收费方式改为以重量计价。在医疗废物处置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美国,按容积计价的方式也较为常见。随着医疗废物处置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的计价方式和收费标准均可由处置单位与产生单位协商制定,计价方式将不局限于按床位或按重量计价,收费标准也会根据医疗废物的产生数量、收运距离、收集频率等因素综合确定,即使处于同一区域,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亦可执行不同的计价方式和收费标准。
3、由收费标准长期不变向动态调整转变
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文件均对市政基础设施的价格调整机制提出了要求。《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提出应“加快改进市政基础设施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实行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国办发[2014]69号)指出对特许经营类项目应“完善价格调整机制,明确约定中标价的调整周期、调整因素和启动条件等”。2015年6月1日起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特许经营协议应当明确价格或收费的确定和调整机制”。价格的动态调整机制是价格形成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市场决定价格,意味着医疗废物处置行业将根据成本影响因素的市场行情,对处置成本的变化在收费价格上做出较为及时的应对。
六、建议
㈠加快医疗废物处置配套设施的建设
目前,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配套不齐,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简单贮存或直接排放状态,国家出台了相关环保处置政策,却没有配套的处置设施,致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部分医疗废物无处置地方或需要跨区域进行处置,既增加了处置费用,也增加了运输成本,而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处理工艺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建议政府适度放开医疗废物的独家特许经营,吸引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进入医废处置市场。
㈡加快完善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政策
建立价格核算调整机制,提高收费标准科学合理性。建议国家层面出台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核算方法、分类方式等指导性文件,省级层面制定和完善省级处置收费管理办法,地级市层面组织实施收费标准的监测和核算,并形成收费政策执行的具体依据,形成自上而下层层深入的收费政策体系。建立收费标准的动态核算和定期调整机制,明确价格影响因素,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每3年至5年进行一次详细的成本核算,重新确定收费标准,收费标准5年以上未进行修订的地市,应尽快开展成本核算。区分不同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的处置成本,进行更为细化的标准分类。在当前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背景下,标准修订时可考虑引入浮动管理机制,或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大浮动范围,给予供需双方更大的协商自由度。
㈢推进处置费用纳入医疗服务成本,解决费用来源问题。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费用纳入医疗服务成本,可通过在原有住院床位费基础上增加单张床位医疗废物收费价格,输液门诊诊疗费基础上增加单次门诊医疗废物处置费价格的方式,在医疗服务费用的调整中涵盖医疗废物处置费,最终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畴。还在由医疗机构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用的地市,应尽快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解决处置费用的来源问题。医疗机构应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识别,将医疗废物处置费用进行科学的成本归集。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带来的成本,一并计入医疗服务收费中,并在后期处置费用分配时予以体现。
参考文献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现状01-15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07-03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07-26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07-14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06-28
关于中国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调查报告01-07
医疗改革的现状和问题09-08
智慧医疗的现状11-20
我国医疗卫生现状11-05
我国医疗器械发展现状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