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用10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 1

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些对分散排放没有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切实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加强科学规划,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严格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

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整体优势。推进东部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加快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为突破口,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健全体制机制,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形成一批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适度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二)坚持节约发展,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布局合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改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等),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依法搞好土地整理,推进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用地指标优先向优势产业集群倾斜。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方向,优先满足环保型科技型企业小规模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

(三)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领头羊”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支持热处理、电镀等工艺专业化企业发展,加快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延伸。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变。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以及优势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保护诚实守信者,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创新氛围。

(五)切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选择若干产业集群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区域品牌。把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

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和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筑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引进国内外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和推动在产业集群内依法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

(八)规范引导区域产业转移。要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特色的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市场准入条件,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禁止“两高一资”和已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转移,切实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产业集群工作

(一)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宏观指导。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规划引导和协调服务。要组织研究制定本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规划,并纳入各级规划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培训力度,建立产业集群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体系。

(二)加大对产业集群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统筹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手段,形成共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现有各项财政专项资金要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建设。加强产业集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搭建产业集群新型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开发性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措施。开展以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的探索。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2

问:最近,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请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具体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 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 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用能单位不仅不需要投入和承担风险, 而且在合同期内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收益, 合同实施结束后, 则独享全部节能收益。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 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 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 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问:目前, 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

答:1998年, 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 我们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 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三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 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10年来,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推动节能的政策措施, 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市场化节能新机制, 其投资、技术和节能效果等优势正逐步显现, 被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2009年, 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 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 总投资280亿元, 完成总产值580多亿, 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 0 0 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1 1.3万人, 增幅达74%。

虽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 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需要先垫付资金, 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多, 资金压力不断加大, 如果没有融资支持, 公司发展就会难以为继。同时, 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初期通常规模较小, 自有资产不足, 往往因为缺乏抵押物、担保物而得不到银行贷款。

二是税收政策有待完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既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又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 其中, 应税劳务既有设计、咨询等适用服务产业5%税率的劳务, 又有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适用3%税率的劳务。在实际执行中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对不易划分的劳务一般采用从高适用税率的办法征收营业税, 客观上造成企业营业税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 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期满后, 将节能设备等资产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 仍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这样不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三是缺乏政策支持。现行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节能项目的引导资金, 主要针对的是用能单位, 对节能服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国家优惠政策。

四是预算支出科目不明确, 会计实务处理不统一。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在现行预算及财务管理制度下, 公共机构支付的节能服务费用在现有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还没有明确的支出科目;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转移给用能单位时会计处理不统一。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过程?

答: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我们就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会计处理办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初稿, 于2008年12月召开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座谈会, 就《意见》初稿听取了有关部门、专家和企业意见。

2009年6月17日, 李克强副总理在河南洛阳主持召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座谈会, 听取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并指示发展改革委会同财税、金融等部门, 尽快制定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根据李克强副总理的指示精神, 我委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部门对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了反复研究协商, 达成了一致意见, 形成了《意见》送审稿。2009年12月8日上报国务院审核。3月17日《意见》经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后,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我们又进行了修改, 最终经国务院同意, 由国办转发各地贯彻执行。

问: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了哪些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

答:一是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二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 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 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符合税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条件的,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合同的用能企业, 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交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合同期满, 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 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

三是完善会计处理制度, 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合理区分单独计量的, 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 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 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 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 创新信贷产品, 拓宽担保品范围, 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 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等。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问:《意见》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答:一是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研发, 加强品牌建设, 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 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节能服务行业组织要大力开展业务培训, 加快建设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积极开展节能咨询服务。要制定节能服务行业公约,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篇3

一、特色小镇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

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符合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而且是“七山一水两分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的布局。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再到集聚区、科技城,无不是试图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多里尼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从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看,生产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浙江之所以在城乡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

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块状经济,是浙江从资源小省迈向制造大省、市场大省、经济大省的功臣。然而,步入新常态的浙江制造,并没有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产业结构演进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趋向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和服务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主导产业逐渐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纺工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转换。因此,特色小镇必须定位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

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的重要抓手,符合创业生态进化规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来的时代,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竞争。良好的生态不仅使内在的发展动力得以充分释放,对外在的高端要素资源也形成强大的吸附力。硅谷之所以源源不断诞生诸如苹果、谷歌、甲骨文这样的世界级企业,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到杭州的梦想小镇创业,秘诀就在于这些地方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浙江建设特色小镇,聚焦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产业生态,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打造自然生态,通过“创建制”“期权激励制”以及“追惩制”打造政务生态,强化社区功能打造社会生态,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为特色小镇注入无穷生机。梦想小镇启用仅半年,就吸引了4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4400多名年轻创业者落户,300多亿元风投基金蜂拥而至,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如今在全球互联网领域已声名鹊起,这就是创业生态的独特魅力。

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规律。浙江的城市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梦想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这种新型社区会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一系列的综合性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符合现代人既要在市场大潮中激情创新、又想在优美环境中诗意生活的追求。不久的将来,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会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种生存状态,也会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新风景。

二、特色小镇要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強”。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比如,云栖小镇、梦想小镇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投资突出“有效”。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的是“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截至去年11月,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了1.3万多人才,包括大批青年人才,带来了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建设突出“质量”。特色小镇的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投入产出上,不能仅靠数字、指标说话,更要靠形象、效益、实物说话。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尤其要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三有三无”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起步的舞台。

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发掘文化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特别是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都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主攻这些产业的文创小镇要重点挖掘历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嵌入旅游功能。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并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是旅游题材。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站位更高,打造5A景区。特色小镇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外,还可以赋予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制造业特色小镇要围绕生产、体验和服务来设计旅游功能,比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突出“旅游+工业”特色,围绕甜蜜和浪漫主题,整合“温泉、水乡、花海、农庄、婚庆、巧克力”元素,全方位展示巧克力工艺文化和浪漫元素,2015年前11个月已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夯实社区功能。建立“小镇客厅”,提供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山南基金小镇以“办事不出小镇”为目标,开通了国际医保服务,推行证照一站式办理,将普通小学改造提升为双语小学,“零距离”、“零时差”为小镇企业服务,集聚了大批顶级私募机构以及包括莫言在内的一批知名文化人士。

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立特色小镇电子空间坐标图,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建设面积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求美,不追高。特色小镇的“美”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关键是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龙泉青瓷小镇建筑虽然低密度、低容积率,但“小镇味道”十分独特,引来了4位重量级工艺大师,设立了46个创作工作室。求好,不图快。必须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建设有江南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小镇,让回归自然、田园生活不再遥远,让绿色、舒适、惬意成為小镇的常态。总之,小镇的形态之美,是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的有机统一。

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的奖励指标,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服务突出“定制”。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同时,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企业非独立选址项目要素市场化供给机制和政府不再审批。义乌市打造了从市场主体登记到项目验收的“一条龙”审批流程,政府部门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减到4个工作日,对入驻省级特色小镇的企业申请冠省名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降低至500万元。

特色小镇顺应了发展规律、适应了发展趋势,使得浙江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再次喷涌而出,“小镇经济”日新月异。在省里首批重点培育的37个特色小镇基础上,第二批即将出炉,特色小镇创建热潮不断掀起。

三、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内涵式建设的根本动力

特色小镇是浙江的积极探索,始于改革创新,也只能成于改革创新,一定要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用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推进规划、建设和运营,大胆探索,大胆试验,走出新路。

新在规划理念,实行“多规合一”。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摒弃“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结合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规划编制要精细,不仅要编制概念性规划,还要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确保小镇规划可落地。

新在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不干预企业运营。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要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新在制度供给,实行“优胜劣汰”。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确保小镇建设质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4

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四月二日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节能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分享节能效益为基础,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营造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二)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

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

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

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四)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四、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一)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

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二)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

节能服务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加快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总结推广业绩突出的节能服务公司的成功

经验,积极开展节能咨询服务。要制定节能服务行业公约,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三)营造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5

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5]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各国铁控股合资铁路公司:

为适应运输市场发展,进一步推动铁路货运价格市场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决定适当调整铁路货运价格,并建立上下浮动机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率平均每吨公里提高1分钱,即由现行14.51分钱提高到15.51分钱,并作为基准价,允许上浮不超过10%,下浮仍不限。在上述浮动范围内,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具体运价水平。调整后的各类货物铁路运输基准运价率见附件1。

二、磷矿石整车运输调整为执行2号运价,农用化肥调整为执行4号运价。其他货物品类适用运价号,铁路货物运输计费里程、重量确定办法等计费相关事项,仍按原铁道部《铁路货物运价规则》(铁运[2005]46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大秦、京秦、京原、丰沙大铁路本线运输煤炭(指发、到站均在本线的煤炭)运价率每吨公里同步提高1分钱,即由现行9.01分钱提高到10.01分钱。取消马玉等3条铁路本线及跨线货物运输、长荆等10条铁路跨线货物运输特殊运价,改为执行调整后的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取消特殊运价的铁路详见附件2。

四、实行特殊运价的国铁线路及国铁控股合资铁路以国家规定的运价为基准价,允许上浮不超过10%,下浮仍不限。在上述浮动范围内,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具体运价水平。

五、取消铁路运输企业收取的“大宗货物综合物流服务费”。铁路运输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自觉规范价格行为。不得强制服务、强行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要认真落实明码标价规定,及时在各营业场所公示调整后的各类货物铁路运输基准运价率。

六、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铁路运输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价格行为,维护市场正常价格秩序。

上述措施自2015年2月1日起实行,其中运价上浮政策自2015年8月1日起实行。

附件:

1、各类货物铁路运输基准运价率表

2、取消特殊运价的铁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6

发改价格[2013]12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根据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总体要求,为逐步理顺天然气价格,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广东、广西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试点改革经验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基本思路和范围

(一)基本思路。按照市场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为最终实现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奠定基础。

为尽快建立新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同时减少对下游现有用户影响,平稳推出价格调整方案,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增量气价格一步调整到与燃料油、液化石油气(权重分别为60%和40%)等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价的水平;存量气价格分步调整,力争“十二五”末调整到位。

(二)适用范围。天然气价格管理由出厂环节调整为门站环节,门站价格为政府指导价,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在国家规定的最高上限价格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门站价格适用于国产陆上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以及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放开,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需进入长输管道混合输送并一起销售的(即运输企业和销售企业为同一市场主体),执行统一门站价格;进入长输管道混合输送但单独销售的,气源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并按国家规定的管道运输价格向管道运输企业支付运输费用。

二、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具体安排

(一)增量气门站价格按照广东、广西试点方案中的计价办法,一步调整到2012年下半年以来可替代能源价格85%的水平,并不再按用途进行分类。广东、广西增量气实际门站价格暂按试点方案执行。

(二)存量气门站价格适当提高。其中,化肥用气在现行门站价格基础上实际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每千立方米250元;其他用户用气在现行门站价格基础上实际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每千立方米400元。

(三)居民用气价格不作调整。存量气和增量气中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此次均不作调整。2013年新增用气城市居民用气价格按该省存量气门站价格政策执行。

(四)实施时间。上述方案自2013年7月10日起执行。

三、相关问题

(一)关于门站价格。门站价格为国产陆上或进口管道天然气的供应商与下游购买方(包括省内天然气管道经营企业、城镇管道天然气经营企业、直供用户等)在天然气所有权交接点的价格。现行门站价格由天然气出厂(或首站)实际结算价格(含13%增值税)和管道运输价格组成。其中,管道运输价格适用于3%营业税的,按照保持用户购进成本不变的原则,将管道运输价格统一折算成含13%增值税的价格,即:含13%增值税的管道运输价格=1.057×含3%营业税的管道运输价格。

(二)关于存量气和增量气。存量气为2012年实际使用气量,增量气为超出部分。存量气量一经确定,上游供气企业不得随意调整,用户不得互相转让。

上游供气企业与下游用户结算时,可以先结算存量气、后结算增量气,也可以按存量气和增量气用气比例将增量气均衡分摊到每个结算周期进行结算,结算期末据实清算,但不得先结算增量气、后结算存量气。2013年新增气量按存量气和增量气用气比例均衡分摊,7月10日前的所有气量均按调价前的价格水平结算。

(三)关于居民用气量。居民用气包括居民生活用气、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气、养老福利机构用气等,不包括集中供热用气。存量气量中居民用气量为2012年居民实际用气量,增量气中居民用气数量,由供需双方据实确定。城镇管道天然气经营企业应为居民气量的核定提供便利。居民用气量经供需双方确认后报当地和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作为安排天然气销售价格的参考和依据。如供需双方对用气结构和居民用气数量存在争议,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协调未果的,报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复核裁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居民气量和价格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四、工作要求

调整天然气价格是国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重大举措,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要高度重视、通力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一)做好方案组织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要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把工作做细做实;强化责任、密切合作,认真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点,把矛盾和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措施,并密切跟踪方案实施情况,妥善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调价方案平稳实施。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要从大局出发,主动与地方发改(价格)部门衔接,加强与用气企业的沟通和协商。

(二)合理安排销售价格。门站价格以下销售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可以实行存量气、增量气单独作价,也可以实行存量气、增量气加权综合作价,具体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要加强成本监审,从紧核定省内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综合考虑天然气采购成本,兼顾用户承受能力,合理安排非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结合当地实际,在保持天然气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原则上不疏导以前积累的矛盾。对燃气发电等大型用户,要尽可能减少供气环节,降低企业用气成本。

(三)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有关部门和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生产组织,做好供需衔接,强化需求侧管理,进行针对性调节,满足居民生活、化肥生产等重点用气需求,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天然气生产经营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多方组织资源,加大国内生产和进口力度,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煤制气等气源,确保市场供应;要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不得单方面扣减居民气量或降低居民用气比例,变相提高居民用气价格水平;对西部地区个别省份以及确有困难的化肥等企业,要给予适当价格优惠。各地要加强天然气价格政策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天然气市场稳定。要切实落实国家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政策。

(四)确保出租车等行业稳定。高度重视天然气价格调整对出租车等行业的影响,密切关注行业动向,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出租车行业稳定。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道路运输行业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已建立的运价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通过调整出租车运价或燃料附加标准疏导气价调整影响;疏导前要统筹考虑当地用油、用气车燃料成本差异和补贴情况,以及经营者承受能力,由地方政府采取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缓解气价调整对出租车行业影响;对城市公交和农村道路客运,继续按现行补贴政策执行。

(五)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加强与当地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取社会各方理解和支持。要做好应急舆情处置预案,及时应对突发舆情。

附件:各省份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7

一、充分认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 “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加快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就是推进现有的各类园区 (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专业园区等)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减量化优先原则, 优化空间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 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 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 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 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 也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很多园区受到土地、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存量、构建增量, 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 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

(二)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提高资源产出率, 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园区是能源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 也是节约潜力较大的区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通过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 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 改变粗放的能源资源利用方式, 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 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对于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 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产业园区是生产的集中区域, 也是各类污染物集中产生或排放的区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成为污染物集中排放场所, 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有的甚至已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群众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 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降低区域环境风险, 减少园区与周边居民的环境纠纷, 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要求、原则和目标

(一)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循环化改造作为各类园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实现形式,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创新管理、集约发展”的要求, 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推进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 共享资源, 共同使用基础设施, 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把园区改造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 原则

1. 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提高园区竞争力相结合。

依据园区现有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禀赋, 发挥产业集聚带来的各种优势, 把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贯穿于循环化改造的全过程,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成本, 构建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 坚持总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整体规划园区循环化改造, 统筹考虑循环化改造的各项任务;同时要针对园区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明确阶段性的改造方向、重点和目标, 对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 关键补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进行重点设计, 力争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3. 坚持技术进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 把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作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支撑, 推进产业循环链接的关键技术突破, 实现资源由低值利用向高值利用转变, 由难循环向易循环转变, 同时要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 提高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关键技术、信息的共享。

4.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基于区域环境容量调整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严格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 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 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 使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发展速度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以企业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主体。政府通过编制规划, 完善政策, 健全法规标准, 加强监督检查,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循环化改造。

(三) 工作目标

到2015年, 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通过循环化改造, 实现园区的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大幅度上升,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基本实现“零排放”。同时培育百个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示范、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范式、管理模式, 为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转型发展提供示范。

三、主要任务

要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 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

(一) 空间布局合理化

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 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 改造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 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二) 产业结构最优化

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 考虑园区环境承载力和地方发展需求, 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 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

(三) 产业链接循环化

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 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 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 合理延伸产业链, 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 物尽其用, 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四) 资源利用高效化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推行清洁生产, 促进源头减量;开发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推进水资源替代, 沿海地区的园区适当开展海水淡化, 减少淡水的使用。

(五) 污染治理集中化

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 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强化园区的环境综合管理, 开展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次的环境治理和管理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六) 基础设施绿色化

对园区内运输、供水、供电、照明、通讯、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 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 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 使园区生态环境优美。

(七) 运行管理规范化

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协调机制;建设园区废物交换平台, 以及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激励政策;制定入园企业、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招商引资指导目录, 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强化对园区内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开展宣传教育, 促进公众参与, 形成优美、清洁、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四、组织实施

(一) 加强统筹规划

各地要高度重视, 把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 统筹规划, 全面推进。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推进工作方案, 确定改造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并推动、指导各类园区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指南。

(二) 完善支持政策

中央财政资金将加大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各地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发改环资[2010]801号) 要求, 制定实施方案, 用足用好有关政策, 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各地要研究完善促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

(三) 创新改造模式

鼓励园区引进或培育专业化公司为园区废物管理提供“嵌入式”服务。鼓励园区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进园区及企业节能改造。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 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专业化、社会化。推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 (企业间) “中循环”与社会“大循环”的有机衔接, 发挥循环经济整体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成立园区循环化改造专家组, 对各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四) 实施示范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组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 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改造潜力大的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各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支持推动一批重点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示范。

(五) 强化监督检查

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 督促各类园区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进行督导, 对园区循环化改造成效开展评估。对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在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 对循环化改造成效明显的园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其优先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并加强宣传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8

袁宝华 原中顾委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理事长

宋晓梧 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秘书长

王元生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副理事长

王玉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谭瑞松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剑炜 庞巴迪中国总裁兼国家首席代表

宋 鑫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杨 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陈逢干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

张克利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姜驰鹏 香港一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管小平 德国斯尼汶特公司亚太地区首席代表

苏伟伦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亚太区合资企业总裁

冯莫艳雯 奥里诺高能源资源公司董事长

田兴江 湖南三丰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常务理事

王久彬 银川市委常委、银川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主任

张双旺 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锐钢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 荣 北京龙鼎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位民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许红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

毕永田 河北省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主任

杨 琴 重庆家和琴森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辛耀峰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委书记

周英明 重庆周君记火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彤 深圳市联合蓝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理事(排名不分先后)

庄建锡 兖矿东华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王安舍 山西潞安环能股份公司五阳煤矿矿长

张进仓 郑州市盐业管理局党委书记

刘富强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經理

刘学玲 天津机电设备招标局局长

马 骏 天津住宅集团董事长

付 强 天津港联盟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樊兆强 天津天佳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友明 天津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 伟 天津市河西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主任

刘孟达 守内安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秀萍 山东德州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志新 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厚新 天津临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朝阳 湖南紫金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玉宝 天津港第五港埠有限公司总经理

栾艺铭 北京龙源冷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 航 中山市齐科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中兴 北京欣博友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登厚 陕西省府谷县鑫源八峤活性炭有限公司董事长

温 洋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刘寿明 深圳市博富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志福 武汉竹叶山集团董事长、总裁

王胜奎 湖南瑞辰顶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建国 深圳市富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元乙 厦门市海沧厦兴龙水产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

贲智群 知己集团董事长

袁晓宇 芬欧汇川(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和政府事务

总负责人

申永国 北京云浩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童 清 深圳市网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伏冶鑫 山东华鑫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姚焕耀 广西来宾市玉林商会会长

甘启斌 安徽省联河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黄治强 大连奇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学增 北京西玛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9

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0]877号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和全国纠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制定治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措施的分工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及企业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治理和规范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治理规范的政策措施

治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重点是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借用)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向企业提供服务的收费。此外,各地还要对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垄断行业的收费进行治理规范。

(一)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根据《价格法》和国务院有关收费管理规定,下列收费行为一律取缔:

1、行政机关以经营服务性收费名义收取费用的;

2、将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继续收取的;

3、行政机关擅自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其他机构办理,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的;

4、利用(借用)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

5、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强制企业到指定机构接受检测、代理、查询等服务并收费的;

6、其他乱收费行为。

(二)加强经营服务性收费监管。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管理机制。对大多数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对极少数存在垄断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对涉及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的收费,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有关单位提供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和部门文件规定或作为行政审

批前置条件的检验、检测、评估(或评价、评审)、审计、鉴定、认证、考试、培训等服务,以及其他具有垄断性的服务,实施收费时,应报经价格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明确收费性质和定价形式。

(三)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在此次治理规范基础上,建立健全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制度。对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要分别纳入中央和省级《定价目录》,明确具体的定价项目、定价主体、定价内容、定价形式、定价部门和定价范围等,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制定或调整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应加强成本监审,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有关单位实施经营服务性收费应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承诺以及监督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治理规范的职责分工和实施步骤

各部门负责所管理单位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自查工作,提出规范管理的意见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收费治理规范工作。中央已制定收费标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治理规范,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执行情况,研究提出治理规范的具体建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对涉及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环节的各项收费,按照本通知规定进行专项治理。为确保治理规范工作取得实效,本次治理规范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摸底调查阶段(6月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对所管理单位实施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自查,查清收费种类、标准、范围、数额和依据,并按照本通知规定研究提出治理规范的初步意见,包括取消、调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规范管理的政策措施,于6月底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查

研究,全面掌握了解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垄断行业的具体收费情况,确定治理规范工作的重点和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集中审核阶段(8月底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自查情况,对其所管理单位实施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清理审核。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结合调查摸底情况,要研究提出规范本行政区域内经营服务性收费的具体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将治理后重新规范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频次、收费范围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向社会重新公布。

(三)重点检查阶段(9月底前)。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开展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治理规范的各项政策措施。要根据治理规范情况确定检查的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和重点收费,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对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典型案例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并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治理规范的工作要求

治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央纪委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治理规范工作取得实效。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指定司局负责本部门收费的自查工作,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各单位的执收行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当前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问题;要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治理规范意见进行认真审核,属于乱收费的要坚决取缔,确需保留的要明确定价形式并按程序审批;要对已出台的收费管理文件进行重新梳理,凡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律废止;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立即取消,偏高的收费标准要及时降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要将此次治理规范工作情况,包括取消的收费项目、降低的收费标准、涉及的收费金额和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情况,连同《经营服

务性收费治理规范情况汇总表》(附表一)和《涉及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环节各项收费治理规范情况汇总表》(附表二)填写后,于9月1日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附表:

一、经营服务性收费治理规范情况汇总表

二、涉及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交易环节各项收费治理规范情况汇总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篇10

2003-12-21 00:00 【大 中 小】【纠错】

分享到:

发文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 文

号:发改电[2003]124号 发布日期:2003-12-21 执行日期:2004-1-1 生效日期:1900-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发改委)、物价局、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电网公司: 为了解决煤炭涨价等因素对电价的影响,调节电力供求,经国务院批准,决定适当高速电价水平,并规范电价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适当提高燃煤机组上网电价。将全国省级及以上电网调度的燃煤机组上网电价一律提高每千瓦时0.7分钱(含税),用以解决2003年、2004年煤炭价格上涨对发电成本增支的影响。

二、相应调整电网销售电价。全国各省级及以上电网经营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含贫困县农业排灌)、化肥生产用电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在委颁发的目录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含税)。

三、调整、规范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政策。凡是对电解铅、铜、氯碱等高耗能企业未征收“两分钱”农网还贷基金(电价)的,一律恢复征收;我委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经济规模的电解铅、铜、氯碱、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实行的电价优惠政策,仅限于2002年用电基数部分,今后新增电量不再实行优惠电价,一律按我委颁发的目录电价执行。除目前电力供应较富余的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地方政府自行出台的高耗能用电优惠电价措施,一律停止执行。东北地区自行出台的高耗能用电优惠电价措施,将另行清理。

四、规范上网电价管理。我委尚未核定上网电价的新投产机组,上网电价按省级电网上平均购电价格执行;已核价机组2004及以后发电量超过2003年实际发电量部分,上网电价执行省级电网上平均购电价格。

五、以上措施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有关电力企业务必按时执行到位,省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电网经营企业如超出本文规定继续执行地方政府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将依法予以处罚。

上一篇:电视台主持人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网编编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