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通用9篇)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 篇1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它的方向就是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多层次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市场经济特点及要求的利率控制系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 08保险3班陈玥 40805144

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

1、坚持正利率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次序性原则,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应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2、理顺目前利率体系中存在的扭曲关系。由于目前利率决定方式的多样化,利率关系扭曲现象存在,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使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流动,使利率水平和结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以便利率政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完善货币市场,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份额较小;且交易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向其他机构提供资金,交易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真正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性自然降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自然难以增强。

4、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一项利率制度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市场化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利率。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 篇2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5月10日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着重指出,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因此, 如何稳定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回顾历史, 可以看到, 中国在1993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逐步推进的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也逐渐开展起来。人民银行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 逐渐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 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 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改革思路体现了审慎改革的特征, 保持了金融、经济的稳定性、改革的可控性。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资金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进行优化配置,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 有助于优化产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 由于利率市场化所产生的市场传导机制, 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的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调控。借此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和定价能力, 使利率充分发挥杠杆的作用。同时, 通过改变利率, 调节货币资金的流转方向, 来平抑通货膨胀, 使物价趋于平衡。

再次, 利率市场化有助完善金融市场:使市场多元化、发育比较完善、富有分配和投资效率。在这样的金融市场下, 可以通过分散资产组合等方式来有效的规避运营风险, 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避险工具的选择来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

1. 政府推动型

从改革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 表现出外生性推动的特征。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 提升综合国力, 还要考虑增加就业, 保持稳定。因此, 政府需要在改革速度和经济稳定之间权衡。

2. 渐进性

改革的路径表现出渐进性。这是因为, 在改革之初, 市场经济理念较薄弱、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不够扎实、金融产品的不够丰富、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发展不够成熟, 决定了利率市场化需要逐步进行改革。

3. 谨慎性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所采取的“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改革思路, 表明了管理当局对改革的次序是进行了仔细研究的, 充分体现了谨慎改革的特点。此外, 试点推广模式也反映了谨慎改革的要求。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到目前的阶段, 既考虑了我国利率改革之初的国情, 包括市场设施、市场观念、金融产品、微观主体以及货币调控工具及金融交易的状况等, 也考虑了金融交易参与者的承受能力。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1. 发展和完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把同业拆借利率作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目标利率。

开放同业拆借利率既是货币政策改革的需要, 又是发展货币市场的需要。同时, 人民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货币政策, 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业务等工具调节同业拆借率, 使之保持在可控制的目标范围之内。同时要加快培养Shibor在我国货币市场的核心地位。Shibor (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自2007年正式运行以来, 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新的基准和参考, 准确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和利率预期的变化, 但与国外同类利率标准相比, 由于目前Shibor利率仅为报价性质的利率,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不断扩展Shibor的市场认可程度和参考范围, 进一步完善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定价标准, 才能使它最终能作为央行调控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2.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经济体制的建设

还不是很完善, 如果政府完全的放弃干预可能会导致利率风险的产生。因此,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出现, 政府要通过设立各种法规和监管制度来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防止恶性竞争而产生非预期的改革结果。

3. 政府和中央银行要积极主动地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利率市场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要在方针政策、体制改革、市场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还要加快企业改革, 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实施有意识、有目的的导向利率市场化。

4. 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逐步交给商业性的金融机构, 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资金的供求情况来决定;

人民银行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 并且不再要求金融机构执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当前, 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与贷款利率下限仍然存在管制, 这不利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化, 并将阻碍融资结构的改善, 同时也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在高速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 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改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 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在安全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 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海鸥季波:改革三十年利率市场化路径反思.上海金融2009.2

[2]牛濛:浅谈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浅探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制约因素;配套改革风险;推进次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加入WTO后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利率市场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现阶段,虽然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是暗流涌动,但是目前的社会经济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中,仍充斥着一些不可忽视的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能过于乐观,如何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防范风险仍须综合评估,认真考量。

1 经济转轨时期利率体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1.1 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的新生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确定了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地位,明确了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关系。作为金融商品的价格,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制定存贷款利率的原则为:应有利于专业银行积极开展存款,合理发放贷款,改进内部管理;应在保证中国人民银行有一定利润的基础上,使各专业银行利润合理均衡。

1.2 “有管理”的浮动利率体制 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强,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利率体制开始了全面变革,利率结构形成了严格管理下的浮动利率制度。准许利率浮动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然而,就利率体制改革的内容而言,各金融主体的利率浮动权只是政策赋予它们的一种行政性权力,而不是由制度内在提供的,所以政策的变动会使这一权限面临随意性风险。

1.3 无序的“利率双轨制” “双轨”是指接近市场化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回购市场利率与处于严格管制下的同存贷款利率相关的贴现利率、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并存于货币市场。

2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及其改革进展

2.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渐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赋予市场决定利率的权利,利率市场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中央银行具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等方面的内容都应包括在内。

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我国在完善市场化利率产品如金融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又对贴现和企业债券利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以Shibor为基准建立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

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3.1 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市场利率应该是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具备一个交易活跃、充分竞争、结构合理和信息畅通的金融市场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而事实情况是我国建立金融市场的时间不长,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在许多方面差距仍比较大。

3.2 商业银行管理制度落后、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即金融产品定价权逐步转移至商业银行手中的过程。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根据历史记录、定性分析和主观判断做出贷款决策,贷与不贷是决策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贷款成本、收益和风险的量化分析。

3.3 企业缺乏利率敏感性 我国贷款企业对利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导致利率无法有效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

3.4 社会信用意识淡薄 在利率定价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社会信用秩序的混乱会放大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目前,我国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信用制度的建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非常薄弱。

4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4.1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一定时期内,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再加上长期的利率压制,利率市场化极有可能带来利率水平的显著上升。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不仅有权利决定放不放贷,还有权利决定贷款的价格。贷款定价这一权利的增加极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寻租行为,一些金融机构并非严格遵循风险加成原则合理制定贷款利率,而是出现“人情利率”及诸如借机提高贷款利率这样的政策性漏洞。这种金融腐败的风险会影响和降低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投入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2 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的防范 市场化并不否定金融监管,相反,利率市场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金融风险,只有在充分的金融监管环境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为避免利率市场化后出现因区域经济不平衡造成的资金“东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采取区域非均衡推进的方式。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稳定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后,各种金融机构都将面临市场风险问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降低利率市场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5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与次序安排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式主要有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纠正利率管制造成的扭曲,但极易引发经济运行的波动,存在较大风险;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成功机率较大。同时也可以为深化改革和弥补政策设计不足创造条件和时机。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走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选择即为选择先放开哪部分利率、后放开哪部分利率的问题。

6 总结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篇4

现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及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五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

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2、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

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3、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

4、--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

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在宏观上推动了融资的规模和效率,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Shibor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长远看,Shibor最终要替代官定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其次,Shibor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经济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Shibor还是其他许多产品和制度安排的基准;最后,Shibor的发展和完善还关系到中国货币、债券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从而成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立中央银行利率间接调控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Shibor的定价及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和促进了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建设。

在市场化环境中,定价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扩大利率浮动

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空间。同时,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过去几年中有了长足的进展。截止到目前,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已基本建立起根据贷款成本、风险等因素区别定价的利率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还加强了利率定价系统和内部转移定价体系(FTP)的建设,沟通了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间的传导与反馈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了以资本收益为核心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融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可以通过利率的差异来甄别客户和覆盖风险,这不仅可以提高融资的效率,也促进了融资规模的扩大。从过去几年的经历来看,利率市场化对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展望“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

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基础利率(Shibor)建设

一是完善Shibor 生成机制,提高Shibor 定价基准公信力。二是完善Shibor 传导机制,提高Shibor 的定价基准渗透力。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完善Shibor 的形成基础。扩大Shibor 的基准定价范围,提高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大Shibor 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三是改善Shibor 的运行环境,消弱Shibor 定价基准噪音干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构,促进成员自律。进一步弱化股市、汇率对Shibor 的干扰。进一步大Shibor 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准利率的告示效应。四是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由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赖于高效稳定的债券市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债券市场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1、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低会导致市场主体间的竞争的非充分性,就有可能出现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并不是完全均衡性的。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受政府的制约性较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彼此间缺少有效的竞争,导致金融中介的运行低效率,以及资金的非价格性配给。另外,国有企业面临的依然是预算软约束,这就可能导致在利率放开后,国企不考虑资金利用成本的贷款饥渴给银行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大量的高效率的私有企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些都会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并不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预期的经济的高增长。

2、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尽管这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远未成熟。尽管这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

3、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金融企业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这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 果,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4、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从财政的角度而言,我国目前的财政赤字比率在 1%左右,财政状况良好,对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 2008 年上半年的 CPI 是 7.9%,实际利率是为负值的,人们为了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必然减少持有货币和银行存款,更多地持有黄金等实物资产。这样就无法吸纳高额的存款,从而也就不可能为高速经济增长提供所需的大量投资。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就可能会出现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波动。

五、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

第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市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金融交易品种等。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趋势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的有效沟通不够。在下一步的深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和工具,摆脱行政的过多干预,增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制度,开辟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树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同时,改革现有的利率形成机制,由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逐步形成以上海地区各银行间的同业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 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 篇5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基本在1996年实现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里,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和回购市场成交量自实行市场化利率后均出现大幅增长,2006年前回购交易量增速高于同业拆借量增速,自2006年开始,同业拆借量加快增长,与回购交易量差距逐渐缩小。到2010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大约为银行同业拆借量的3倍。两者利率也高度相关,相关度达到98.9%。此外,买断式回购业务也逐步增长,2010年累计成交已超2.9万亿元人民币,大约为质押式回购交易量的3.4%。

第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1997年6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实现了市场化。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实现了市场化发行。1999年10月,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从而完成了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新世纪之交,我国开始新一轮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9月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从2002年2月开始,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11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2013年7月,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紧接着,为适应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需要,2013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放开贷款利率,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对于我国利率体系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利率即存款利率的放开也给出了时间表。

二、现状

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仍是双轨并行的,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隔离,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不能够反映到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上。同时,在银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存贷款利率与存贷款期限结构严重扭曲。如银行存款利率与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即居民存款的利率越来越低,活期存款的比重越来越高),贷款利率及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即银行贷款利率长短期趋向无差异,而使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期限结构失配(即用居民短期的存款来支撑银行的长期贷款)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是要进一步放开货币资金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推动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市场向高水平市场转化,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由于货币资金及市场利率在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注定是一场更深刻、更艰难的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行进到一个关键节点上,即进一步放松并最终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对汇率形成过程的干预。货币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是各种实体商品、实体财富的一般等价物,具有最广泛的通用性和最快速的流动性。其他任何资源,只有能够转化为货币资金,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资金作为其他资源的“化身”,还是调节这些资源最基本的工具。因此,如果资金资源没有商品化,即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市场经济就很难走得更远。

目前,由于存贷款利率受政府不同程度的管制,导致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存贷款利率利差较大,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导致银行缺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商业银行将其资金广泛用于“直接信贷”,更愿贷款给风险较低而利润稳定的大型企业和政府支持的项目,而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和农业项目却资金匮乏;低利率导致的超额资金需求使得资金分配往往根据借款者的私人交往甚至回扣来进行,极易滋生腐败现象;在通胀预期下,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出,投资于各种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或私人项目,产生大量的民间借贷活动,实际上突破了利率管制,形成了新的“利率双轨制”和所谓“影子银行”。

可以预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放开,最终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的利率形成和运行机制。但是,从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看,放开存贷款利率特别是放开存款利率面临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但银行业本身的竞争会加大,整个金融业也面临着外部冲击。如果没有配套改革的跟进,出现金融监管不力情况,将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更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危机。例如,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大的金融机构凭借其规模和实力,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社会金融资源,继续投资于收益稳定的企业和项目,而中小金融机构迫于生计不得不高息揽储,被迫投资于利率高而风险更高的企业和项目。如果缺乏监管或者监管不力,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就有可能重演。

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将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和中央银行监管调控结合起来,从两个方面同时加大改革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金融行业进行适度竞争,尤其要利用好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信号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实现配置优化。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既包括利率水平和波动幅度的市场化,也包括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的市场化,还包括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只有在各个环节的改革相互匹配,才能使金融市场有效运行起来。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具体包括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监管工具和手段、加强监管协调、培育货币调控的价格型工具等。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成熟的基础上,推进汇率市场化,并进而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使国际资本的流动为我国经济发展所用,使其波动能被汇率、利率波动较好的对冲。考虑到汇率制度对国内利率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幅度,提高汇率弹性,以减轻国际跨境资金流动对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事实上,这早有预兆。2012年6月,央行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至1.1倍;2014年11月提升至1.2倍;2015年3月,再提升至1.3倍。央行几次“快速向前突破”,已经突进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禁区”和“门前”。正如周小川所说:“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的存款利率上限的解除已经非常近了。”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于此同时今年却爆出了另外一条消息:“央行约谈部分中小银行,要求存款利率不许一浮到顶”。消息称,央行受到了来自最高层的压力,约谈这些银行是怕它们利差过小而不愿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因为缺乏足够的消化不良贷款的空间,这有悖于最高层提高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意图。

高层支持小微企业的初衷是对的,毕竟小微企业贡献了中国80%的就业和60%的GDP,但是,约谈中小银行不许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做法却也有悖于高层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工农中建等国有大行也是受益者,因为这让他们面临更小的竞争。“央妈”的作用再次显现无疑。进一步想,如果中小银行连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上浮30%的自由空间都没有,即便中国在形式上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央行会不会依然以行政手段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窗口指导呢?如若如此,又何谈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呢?

三、利率市场化的展望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经济发展早期,为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本存量、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压低资金成本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抑制的手段。通过行政干预,有限的存量资本能够被最大程度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导致了产能的无序扩张、资金配置的效率低下等。利率市场化是解决传统简单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良好手段,属于金融自由化的范畴,最终目的是减少政府干预,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得资金得到最为有效的配置。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工作的重心:首先,需要培育有足够深度与广度的金融市场支撑;其次,监管体系需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进行调整;第三,包括存款保险制度、救助破产机制、基准利率体系、信用风险结构等其他相应的配套制度需要尽快完善;最后,规范与培育市场参与者对利率市场化的理性认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1、融资渠道将更多的转向直接融资,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也会得到迅速膨胀;

2、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会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而出现提升,系统性风险抬升;

3、商业银行实际存款成本上升,存贷利差缩窄进而导致传统业务利润率被压缩,与此同时,整体贷款质量下降、实际加权贷款利率的上升;

4、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打通了不同金融子市场资金流通的渠道,不同投融资渠道的替代性,导致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而贷款利率与企业债融资成本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产业结构与居民生活的影响:

1、市场融资环境将逐步由纯粹的卖方市场转向由买方与卖方共同决定,金融产品的种类、融资渠道等也会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偏消费端的部分轻工业、服务业等分类融资需求的满足,以及消费贷款的获得,利于整个社会由生产性产业结构向消费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

2、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意识与服务质量,居民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居民在资产配置方面的要求会增加。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投资机会:

1、债券市场大规模扩容是必然的,企业债或是未来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2、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间竞争加剧,资金的风险偏好可能会出现上升,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包括高收益债、股票等或更受青睐;

3、资金成本方面,利率市场化之初,前期受压制的无风险收益率往往会有向上的动力,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会有所降低。

三、因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民营银行准入以后,银行市场上的竞争将骤然加剧。如果存款保险制度能配合金融机构合理的破产清算机制共同推出,那经营不善甚至还有倒闭的风险。总之,国有大行靠着吃利差安安稳稳赚大钱的日子肯定就没有了。至少,银行客户将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一大波手续费不靠行政手段自己就会降低或取消。

风险提示:改革推进过快,短时期内带给经济金融秩序较大冲击,并导致金系统性风险的急速上升,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等,严重时会导致金融秩序的全面混乱。

货币市场展望

我们认为从现在到2015年,货币市场自由化改革将集中于:

(1)开发3个月或更长期限货币市场产品代替存款融资。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长期融资货币市场定价,将货币市场期限结构延长超过三个月期限,以及改进定期存款定价。国内大额可转让存单(CD)市场更有可能得到发展,中国的商业银行过去两年在境外人民币市场的CD市场融资实践将为发展国内CD市场提供有益参考。

(2)改善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和回购利率的货币传导机制。这要求在确定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和回购利率时有更多透明度,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政策。

(3)开发多重利率衍生品市场。我们预期,随着单一基准政策利率将来取代基准政策利率,1年期贷存款利率互换市场将消失。近期来看,回购和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互换仍然是主要的竞争性利率互换曲线,最终谁对基准货币政策利率最敏感,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此外,诸如远期利率协议(FRA,基于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的FRA偶尔有零星交易)和利率互换期权等其它利率互换产品市场将变得越来越活跃。利率互换市场的纵深和高效发展让企业和实钱投资者更好地对冲利率风险和优化融资与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伴随着可能的国内企业信贷市场的强劲增长,我们预期此类需求每年会产生大约2万亿人民币的额外利率互换衍生品市场交易额。

债券市场展望

我们认为,今后几年国内债券市场将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放开:

(1)加速国内信用市场直接融资。我们预计,到2015年信用市场总规模将增长到15万亿人民币。

(2)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我们预期,到今年年底高收益债券市场增长到国内信用市场的2%,到2015年逐步上升到10%-12%(1.5万亿到1.8万亿人民币名义金额)。

(3)含期权的债券或提供利率对冲的债券或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逐步增加,这反映出金融产品的创新。

(4)更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保险、养老金、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和外国投资者,代表对固定收入资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预计,国内保险公司和中央及地方养老基金将增加在固定收入市场的投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将逐步取代影子银行和其它不规范的金融服务。到2015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将增长到4-5万亿人民币。我们还预计,今后几年中国将加速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步伐,而批准的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今后每年将增加200亿美元。国外进入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金额将有可能扩大到每年1000-2000亿人民币。

(5)熊猫债券市场将向外国企业开放。

(6)将深入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我们预计到2015年,大约30%的信用市场投资需要对冲,这将转换成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CRMI)4.5万亿人民币的总需求。

货币政策改革展望

在发展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方面,我们预测会有三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

(1)在今后一到三年的时间内进一步拓宽基准存贷利率的浮动范围。

(2)建立一个单一的短期基础货币政策利率引导利率市场水平;并在今后的三到四年间替代基准政策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我们认为,无论是银行间融资利率还是回购利率都可以作为中国基础政策利率的最终选择,且该利率的期限可以是隔夜或一直到七天。新基础政策利率将成为国内银行间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石,而其它银行间利率期限结构将由市场决定。该期限结构将根据信用评级、流动性风险评估帮助政府债券收益曲线和国内信用风险矩阵定价。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 篇6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一直实行大一统管理,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从全部金融活动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且改革正在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上推进.从阶段上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 刊 名:新金融  PKU英文刊名:NEW FINA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F8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篇7

从2013年初开始, 各界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谓充满期待。今年五六月间, 央行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想法, 国务院层面亦多次“点题”。在这种大背景之下, 人民银行宣布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市场已经有充足的预期。

所谓意料之外是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未触及最为根本的存放利率的改革。相对贷款端, 存款端的改革更为市场所关注, 此前各界曾广泛预期, 央行将进一步放开存放利率浮动范围;推出CD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等措施, 推进存款端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第一步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两点:一是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二是它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 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谓历经有年。早在1996年6月, 中国就开放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屈指算来, 截至目前, 此项改革已经历时17年。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 这期间,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有两步:第一步是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的下线管理, 放开除城乡信用社以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 允许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这一步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允许贷款利率下浮。第二步则是2012年的两次利率调整, 即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央行宣布完全放开贷款利率, 则被认为是继上述两步之后, 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此, 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将全面取消管制。

贷款利率取消管制,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 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 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空间, 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一季度以来, 加权贷款利率呈现下行趋势, 放开管制是出于“稳增长”考虑。

二、警惕经济下行的叠加效应

目前, 在多年利率管制的环境里, 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依赖利息收入, 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 利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如果存贷利差急剧缩小, 将对这些银行造成严重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下行有可能发生叠加的效应, 使银行难以平衡利润与风险的压力, 控制不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 经济下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已经初步呈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指标上:利润增速和不良贷款率。一季度, 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约为13%, 远低于前几年30%左右的增速, 并且大部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上升。

扩大非信贷资产和非贷款利差收益。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 来对冲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从中长期角度看, 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 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商业银行的分化, 同质化竞争式将有所减弱。今后将出现一批零售银行, 中小企业银行, 资金交易银行, 社区银行等特色银行, 也将出现一批立足县域, 服务三农的农信社, 村镇银行等。

三、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与贷款利率“去管化”的突飞猛进相比, 存款端的管制仍大量存在, 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仅10%。

第一, 尽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尚需时日, 现在要超前抓好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并实施。一国推进利率市场普遍会出现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现象, 而这种倒闭又必将危害到储户的利益。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正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5月下旬, 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该意见就明确提出, 推进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 建立建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 形成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

第二, 抓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通过其他负债产品定价市场化, 为存款的放开“预热”。具体而言, CD被认为是很有可能推出的此类负债产品。利率市场化应该将引入CD作为突破口。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 引入CD的好处在于, CD作为利率可以自由浮动的银行融资工具, 可以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但又不至于全面冲击存款成本和挤压银行利差。

目前, 在理财产品受到更严格监管的情况下, 大量存款正在寻找非银行渠道投资以获得较高收益, 引入CD可以起到稳定存款的作用, 避免存款过度流失, 同时降低银行负债的波动性。

第三,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培育一大批民营银行, 打破国有官办金融的垄断局面, 引入自由竞争机制, 助推银行间良性竞争, 创新金融产品, 优化金融服务, 减降运营成本, 助推利率市场化运营, 促进金融业尽早转型升级上水平。

摘要: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容易的部分已经完成, 改革正式进入深水区。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为增加小额企业代款留出更大空间。为促进并保证这项改革顺利进行, 要尽早作出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培育大批民营银行, 打破金融垄断局面。

浅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让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一种机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珠江金融论坛”发言时指出,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发展的非常迅速,并且目前利率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最初的预想。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自开始以来,其进程始终跟着中国的国情出发,但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存在渐进式的特点,始终围绕增量进行改革,协调推进,每走一步都会等待条件成熟进行下一步的活动。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准备金不能很好的发回其功能,我国各个商业银行都保留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这在客观上会减缓货币政策的冲击,但是会使众多的货币政策只能对商业银行产生微弱的影响,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至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仍然是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框架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也就是基准利率存在缺失,我国已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但是它并非由市场供求决定,不能准确的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中国的金融市场在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尚不成熟,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说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在我国,大型银行由于资金来源充足,规模大,又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因此,在各方面,相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都占有充分的优势。而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少,缺少国家信用的担保,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在我国的发展较弱。另外,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但是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独立,无法摆脱行政命令的束缚。其监管的手段,信息和技术也并不完善。

(三)、外资银行的挑战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且承诺在五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之后,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从而给国内的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冲击与影响,并且给国内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于国内银行而言,外资银行有众多压倒性的优势:一是外资银行的业务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特征;二是外资银行在防范和抵御风险时,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积极采取的措施都远胜于国内商业银行;三是外资银行注重培养人才,因此,其在工作效率和创新意识方面,也高于国内商业银行;四是外资银行的服务意识高于国内银行,它们的服务更加周到与人性化,这也是国内银行所缺少的。久而久之,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优质客户必将减少和流失,分散进入外资银行。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及对策

(一)、构筑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筑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摸索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是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投资资产组合来有效的消除,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围绕这四个目标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多种金融工具供人们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分散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迫不得已参与市场竞争,开发更多新的理财产品,开辟更广的投资渠道,分散其风险。因此完善银行间市场,使交易主体丰盈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放松利率管制,给予商业银行充分的自由的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标准,切实落实监管目标与工作,独立自主的进行,使金融监管拜托行政命令的束缚。

(三)、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增加市场透明度。二要形成和发展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基准利率,完善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体系的建设,提高其报价的基准性。三要加强货币市场建设,提高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高效性,扩大市场主体,增加资金的来源,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使货币市场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四是完善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五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产权透明度,降低对银行存款的过度依赖,增强其竞争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六是要强化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创新和增加市场交易品种,满足各阶层投资者的需要。七是建立利率风险的指引,提高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意识从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

小结: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的水平并不高。不能因为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我们应该正视利率市场化所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芸,刘明彦.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J]. 银行家,2011,05:102-105.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刘西.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J]. 中国金融,2011,15:13-15.

[3]尹继志. 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J]. 南方金融,2011,07:24-29.

[4]刘芳.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2,04:45-50.

[5]陈建,张毅,董静. 关于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13,01:37-40+61.

[6]尹诗琦.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2:5.

袁苑(199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分析 篇9

河南新野建信村镇银行 陈宇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极容易积聚金融风险,被国际金融炒家利用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宏观经济波动。因此,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由此分析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顺利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

Abstract: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refers to the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to the commercial bank, independently by commercial bank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finally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entral bank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money market rates for mediation, deposit and lending interest rate is determined by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of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system and the interest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peculators use caused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the banking sector, therefore, the challenges and risks, and analyses the correspond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to smoothly promote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promot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1 Keywords: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一.利率市场化现状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是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其代表作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其核心观点是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其实一种理想的自我调整机制,借助价格信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战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发展中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严格的金融管制,二人于1973年分别先后发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及《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利率管制为代表的金融管制,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通过对这种金融抑制的解除,可以增加内部积累并实现合理放贷,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因此,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主张是金融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是核心。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钱水土、于广文对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状况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加快0.29个百分点。由于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因此,每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更加趋近市场利率水平。可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宋飞对前人所作的各种代表性实证研究进行详细分析,认为“自由化改革的确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地区)长期性的高效率的经济增长,而管制政策则带来相反的效果”,而某些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配套其他的相关措施:“„„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必须在其他有效措施的配合下发挥作用”。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证都认为,利率市场化确实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当配套其他方面的改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想:“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 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完善货币市场„„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在 2002 年十六大报告里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这个概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而同年3月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基本上是遵循上述思路,朝着上述目标推进的。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开始。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同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4年1月,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分别制定。2004年10月,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也实现了上限管理。同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截至2008年,放开的本外币管制利率累计达123个品种,管制利率减少到24个品种。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业还很注意培育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另外,我国在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方面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人民银行推出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CHIBOR);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运行,并在今后三年多的运行中充分体现了其对我国市场利率的代表性。2012年2月13日,中金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克服327国债期货的心理障碍重启国债期货,因为这是利率市场化乃至汇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其他选项。

随着利率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调控也逐渐从规模调控转变为价格调控。

我国历时十几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范围涵盖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改革、债券市场4 利率改革、存贷款利率改革、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培育以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转型等多个方面,可谓成就斐然。然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主要的浅层问题还有:存贷款利率尚未彻底放开、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将由于高昂的风险溢价导致资金不可得等。主要的深层问题还有:垄断的打破和所有制的多元化、产权的清晰界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约束和道德风险的防范等。

走向利率市场化,尊重市场定价为先,首先应从尊重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与债券的市场价格开始。目前国家已有动作,截止2013年4月21日,债券扫黑风暴落马人士已有五位,整治债券市场是国债期货重新回归的重要前提。

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由此分析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顺利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

1.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态势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

虽然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得非常有限,银行自主定价权不大,但各家银行还是根据自己的资金充裕情况、市场地位以及客户结构等,进行了差异化定价。以前不需要操心的存款定价开始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必须紧密跟踪、关注、研究的重要内容。

2.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显著拉低银行业利润增速

由于近期降息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相结合,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盈利增长将面临一定的压力。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的一般经验以及银行存款资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利率开放初期,存款市场的竞争激烈将推升存款成本。这两次调息也体现了这一点:存款基准利率虽然下降,但各家银行基本都对其进行了上浮。同时,由于存款定价刚刚放开,同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故而可能造成一定时期的价格混战,进一步提升存款成本。在存款利率上升的同时,贷款收益率可能下降,一些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可下浮至7折。存款成本与贷款收益率的变动将导致存款利差的收窄,进而减少银行今年的利息收入。考虑到存贷款重新定价因素,调息对商业银行明年的利差和利息收入负面影响将更为显著。

3.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对银行定价能力的要求。以前银行存款是统一定价,各家银行都一样,而现在则需要天天紧密跟踪同业的存款利率变化,以便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调整定价。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价能力的培养,定价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存款利率开始放开的初期,这种变革带来的冲击还是很猛烈的,银行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频繁,表现出更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利率升降频繁、各家银行利率差异化的情况下,银行客户可 能会更加频繁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调整存款和贷款的期限,从而对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投资渠道增多,出于逐利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流动。存款稳定性的降低将对银行稳定核心负债、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4.为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业务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条件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使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与客户资质,设计出品种更为多样的存贷产品,使客户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得到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服务。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也给银行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等业务带来机遇;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出现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在给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更为广阔的业务创新与发展空间。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试错和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这也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使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加大;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银行在欠有大量外债的情况下债务负担加重等。另一种是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也迅速增大。但长期在管制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经济史上各国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银行危机。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导致利率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波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失衡相对较为严重,6 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

(三)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宽松的宏观金融环境。

只有在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才能保证实际利率的稳定,相反,如果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难以承受利率频繁变动而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因此,选择宏观经济稳定环境是成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对于保持实际利率的稳定并使实际利率为正数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是不宜推进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攻坚之战的。目前的任务是要全力治理通货膨胀,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尽可能规避风险,稳步前进。

利率市场化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为此,商业银行贷款的管理者如何防范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对商业银行管理者的严峻考验。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往往倾向于降低利率竞争贷款,为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考虑先放宽占银行业业务比重较小及拟鼓励的贷款(如中小企业贷款和农贷)的利率下限;后放宽对经济影响较大且需限制的贷款(如购房贷款、地产开发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利率下限。待到贷款利率市场化运作相对正常之后,再由长期到短期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以防范可能出现无序竞争而产生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3.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宜先放开长期利率,后放开短期利率。

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韩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由于韩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采取先放开短期利率的做法,结果导致银行和企业举借大量短期债务从事长期投资。而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外国债权人拒绝对韩国的短期债务延期,结果酿成韩国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并很快诱发金融危机。因此,为防范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先放开长期利率,后放开短期利率。

4.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商业银行应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文化和风险偏好,另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如果商业银行以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这样的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丰富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银行信息系统能全面度量利率风险的大小,能及时发现利率风险敞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如暂时不具备以上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的,应以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为适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利率风险可控化。一方面,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 7 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5.加强金融监管。

利率是关系整体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变量,利率的高低既能促进整体经济有序运行,又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无序震荡。所以利率市场化不是对利率的放任,而是要在源头上更好地管理利率。这就需要严格对金融体系实行监管,把经济主体违规的外在收益转换为其内在成本,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主体的违规行为,使市场化的利率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合理地配置资源,“熨平”经济的波动。

6.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具备一些改革条件。

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有: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目前,我国的企业、地方政府等过于关注资金的可得性,不注重资金的成本,对利率不敏感。为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广泛宣传市场风险,让企业、地方政府建立通过利率来控制财务成本的经营理念,要重视采取措施防范利率风险。

7.商业银行应大力进行金融创新,转变银行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来加快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盈利模式的转变,降低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持续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这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治本之策。

8.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 利润水平降低, 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占到其全部利息收入的40% 以上, 有的甚至可以超过60%。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当不发达, 非利息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发展空间非常大。具体来说, 商业银行可在积极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市场主体资格, 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积极主动地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新品种, 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9.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国有银行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银行整体战略的框架内,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风险。(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由董事会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管理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现垂直化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够迅速有效的得以实施贯彻,有效控制和防范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经营风险。其中,在风险管理委8 员会下设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其主要负责其拟定全行的利率政策,管理全行的利率工作,对全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利率敏感性管理,确定外部、内部利率,确定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利率授权。

(2).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首先要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宗旨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可以为其接受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配置比例,最大限度地增加净利息收入,而各种风险因素最终是通过利率机制的传导来影响资产负债的利率收入的。因此,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利率的风险管理。西方银行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监测、识别并预测利率的变化走势,对所有计息的资产和负债按利率结构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从而大幅度提高组合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增加银行净利息收入。(3).确立规范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对常规风险,可以事前找出对利率风险影响敏感的经营参数,确立其敏感系数以允许波动范围,据此采取常规性防范措施。对法规、政策、不可抗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后续风险测量和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利率风险测量是指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风险测量中需要的原始资料应尽量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利率风险处理,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或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行渐近,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完善其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需在渐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两项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以下举措:

(一)主观认识上,要居安思危,重视利率风险。

重视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前提。只有商业银行清醒地认识到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它才会愿意花费较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建立健全它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管制利率在我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商业银行可以轻松地获取 巨额利差收入,从而管理利率风险的动力较低。这是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态度。

(二)制度设置上,通过具体可行的规章和程序确定和落实各层级各相关风险管理部的权限和职责。

(三)管理技术上,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努力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

另外,宏观层面上,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关配套:

首先,国家统计局、中央银行等部门应当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及数量,以便金融界及金融学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更充分的了解,以便进行更准确的利率预测、利率风险衡量以及相关实证研究。

第二,完善国债品种,尤其是形成短期国债的滚动发行态势并保持短期国债的存量规模,以便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定价基准。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央行票据,但由于其一直面临高成本、税收、超额利润和影响长期利率等诸多问题,因此,只能看作一种过渡性工具。因此,短期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归根结底还是得依靠短期国债。可喜的是,自2006年来,我国采取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而非此前的发行额管理制度),从而为一年期以内的国债的发行打开方便之门(因为不会占用当年额度)。制度上的障碍既已排除,2012年国债仿真开启。我国可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形成较充足的短期国债规模。

第三,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为金融市场更为丰富的基础工具,从而使商业银行得以完善其资产负债结构,更好地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内管理。基础工具的丰富还能促进衍生工具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外管理。

第四,组织高等院校研究利率风险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成果往往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全部由商业银行独立承担未免不公。高等院校是一国的思想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理应承担这个重任。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管理日益重要。我们相信,只要商业银行能及时正视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不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合理配套,我国的银行体系就一定能经受住利率风险的考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李江主编,《金融发展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71~p75。

3.钱水土、于广文,《从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载《浙江学刊》,2004年1月。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5.解川波、尹志超主编,《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7.《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

上一篇:2024——2025下学期三年级语文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麻醉科复苏室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