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1

三十多年前,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领袖,民族的栋梁,呕心沥血,为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如今,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了。

30多年来,从城市风貌到普通百姓着装饮食的改变,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一九七八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领导着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就拿我家乡来说吧,它已经从封闭、贫穷、落后、缺乏生机的乡村向开放、文明、富强的新型农村转变——

一、生活水平巨变

三十年前,大家住的是土屋草房,谁家有二层小平房众人就稀奇得不得了。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装潢得漂漂亮亮的。呵,这可不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吗?现在,一出家门,放眼望去,就是平平坦坦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回想当年,人们出行都要走土路,下雨天便泥泞不堪,人们更是苦不堪言。

三十多年前,人们大多只能吃泡菜、地瓜或稀得数得清米粒儿的粥果腹,吃鱼吃肉是过年时才有的奢望。可是今天,人们餐桌上,腌菜、番薯反而成了“稀客”,大鱼大肉主宰了饭桌,明显的小康生活嘛!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回想改革开往前,人们还需要通过信件,电报和BB机来互相联系,拥有一部电话那是梦想;而今天,连电话都已“落后”了点,手机、电视、电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Ipod,Iphone普遍成了人们手中的玩物,由原来砖头厚的大哥大,变成了薄薄的触屏手机。不用再以写信,寄信来互相联络,现在,一封E-mail,方便快捷地替你传达讯息。信息高速公路上,连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也能自由地甚至面对地相互交流呢!

三、交通工具的发展

在爷爷奶奶们的那个年代,你知道自行车是个什么概念么?两个字,有钱!奶奶总说:“唉,我们小时候啊,要是有那么一辆自行车,不知会欢喜煞了多少人!”可你看,今时今日哪家没有一辆自行车?更甚者,家里都开上小轿车了!在以前,连拥有自行车都是奢望,轿车那只是念想罢了。改革开放以后,奔驰、奥迪、宝马、凯美瑞„„家家户户开上了车,过上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2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二、考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不仅考核范围扩大了,考试内容也发生了改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课外的知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等,让学生更多地去感悟、体会和实践。

三、考试形式:灵活、多样

在考察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时,设计不同层次的试卷,包括基础卷、反馈卷、提高卷等,把考试过程作为查漏补缺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同一试卷中,将题目分为基础题和开放题,学生做对了基础题即可得满分,做对一道开放题,可加上相应的等级,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测试,都承认成绩。在课外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现力;布置学生开展各种实验探究活动;利用课外的时间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空间能力和统计能力。

四、命题语言:富有人情味

在命题时调整设问方式,除了“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设问,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用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话语,给学生充分的鼓励,让学生有勇气面对考试,不怕考试。

五、卷面设计:充满童心、童趣

除了注重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外,还在试卷的设计上动脑筋,使试卷具有生活气息、生活意境,使测试成为一种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

六、考试评价:民主、客观、公正

评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学校积极尝试“采意评分”。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回答,比较全面,但深刻不够的,被视为符合较高标准的答卷;学生回答不很全面但某一方面阐述深刻,有见地、有创意的,也被视为符合较高标准要求的答卷。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3

关键词:农村女性;家庭地位;变化

引言:任何事物的改变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既有女性本身想改变自己现状的动力,又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过程中外在因素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经济收入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使得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给一些无业游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尤其是女性,女士们开始像男士们一样拥有自己的生活来源,不再是依赖他人生活的小女人了。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婆家都被视为多余的人,只有等到儿子结婚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那时从“多余人”的地位转变为家长的地位,逐渐成为恶婆婆。以前经济收入微薄,娶媳妇要花掉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因此婆婆认为媳妇是花钱买来的,应该多让媳妇劳动,有时还会刁难媳妇,也许是在找寻心理平衡吧!总之,在传统礼仪的约束下媳妇不能违抗婆婆的命令,那时的媳妇真的挺受苦的。女性在娘家也不受欢迎,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民只有通过体力劳动获取报酬,女性的体力有限,因此被称为“吃闲饭的人”。结婚前,女孩的娘家会向夫家要一部分彩礼作为父母养育孩子多年的补偿,而男方家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女方家贪图财富,因此,婆婆会把儿媳当做花钱买来的佣人。其实这都是传统文化制度产生的效应,女性朋友就是直接的受害者。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女性朋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拥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再是只会依赖他人生存的“多余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在逐渐地改变,改变以前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的现状。以婆媳关系为例,以前是媳妇必须按照婆婆的要求做事,后来媳妇开始反抗婆婆,直到现在是大多数婆婆害怕儿媳妇。夫妻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得到了改变,以前妻子必须依附丈夫才能生活,可以说丈夫就是妻子的饭票,而现在的女性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离开丈夫也可以生活的很好,有钱就有话语权,因此,现在在家正真当家做主的人并非是男性。

二、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经济收入逐渐提升,每个家庭的生活条件都有所提升,人们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人们开始把孩子送进学堂。以前只有男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女孩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国的传统教育是“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西方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们的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女性进入学堂后开始接受西方教育,逐渐地对我国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男女平等,为何女性不能违抗男性说的话?为何女性只能在家洗衣做饭?西方教育的传入使得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不再是受人支配的“工具”。

以婚姻大事为例,女性在婚姻大事前沒有任何的话语权、自由权,只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结婚对象是一个恶棍也要和他相伴到老,只有男性才可以提出离婚,并且,无论什么情况导致的离婚,女性还有娘家人都会觉得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甚至认为是家庭的耻辱。女性接受教育后意识到包办婚姻是错误的,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力,现在的婚姻基本上能够实现自由婚姻,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自由度也就越高。比如,初中、高中毕业的女生,家人还是不太愿意她们远嫁;大学生就不一样了,只要她们觉得合适,家长就不怎么干涉,尊重她们的选择。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改变了以前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的现象,现在孩子少了,家长对待孩子也越来越珍爱了,男孩女孩一样都是娘的心头肉。计划生育实施之前家里的孩子都是放羊式的养育,基本上弟弟妹妹们是由哥哥姐姐照看,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人口多消费就多,家长还要为家庭求生计,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是兄弟姐妹之间多相互照顾。那时“重男轻女”现象特别严重,一方面因为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男性,没有男性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因为男性可以为家族传宗接代,我国传统社会特别注重传宗接代的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家庭中女孩永远都是牺牲者,女孩在家庭里的地位无法与哥哥弟弟相比,如果哥哥或弟弟不容易娶到媳妇,父母还会用女儿给儿子换亲。

计划生政策实施之后,每个家庭一两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是家里的宝,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给女性带来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女性“吃闲饭的人”的现状。孩子少,经济收入提升,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也提高了,女孩子不再是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了。女孩可以进学堂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为整个家庭洗衣做饭,现在的女孩出嫁前不但不用做家务,还被父母照顾着,结婚后,婆婆还要看儿媳的脸色行事,出嫁的时候娘家不但不要女儿的彩礼,还要给女儿置办一部分陪嫁(虽然现在的彩礼比较重,但是所有的彩礼和陪嫁都流入新婚夫妇的小家庭里,结完婚之后穷了父母,富了儿女)。

结论:由于笔者的知识范围有限,在笔者看来,导致农村女性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受教育程度。女性地位的改变说明社会在进步,在向文明社会方向发展,女性不再受到畸形的虐待。但是,就以现在农村女性地位改变的状况来看并非属于正常现象,笔者虽然不喜欢以前恶婆婆故意刁难儿媳的现象,但是也无法赞同现在的儿媳妇就是家里的“太上皇”这一现象,也有部分兒媳故意刁难婆婆的现象。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指出“传统礼仪吃人的本质”,但是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礼仪道德还是要遵循的。

由于孩子少了,现在的家长太过于溺爱自己的儿女,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什么都不会做,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废人。女性的地位提升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用自强自立了;女性自由了、解放了,应该变得更独立了。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篇4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先从我家乡人们生活的变化说起吧。30多年前,我家的老一辈人,以及村里头的人们每天早上要起来去地里干活,那时候是“生产队”,大伙集体行动,一大早队长就就在村里头敲打着铁锅,叫喊着起来干活,村里头的人都扛着锄头站队集合,队长点了人数,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歌颂毛主席的歌曲浩浩荡荡走向田地。中午回来的时候就在村口的大食堂里没人打一碗饭蹲在门口吃着,休息一会儿又要下地干活。晚上还统一组织起来在村头放电影,人们那时候的生活很简单而朴素,苦中作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瓦房,下雨的时候还漏水,哪一户人家盖上个平房就已经很不得了了。

现在呢,村里头基本上没了年轻人,小伙子们都到大城市里头打工去了,家里面种粮食,收粮食都是用的机器,大型的联合机器在田间运作,种粮食有播种机插秧机,浇水有洒水车喷灌机,收粮食有收割机,粮食处理有剥皮机,去壳机,现在已经很少看见田间人工劳作了,现在没人在村头看电影了,现在人都学会上网了,想娱乐就在网上看电影了。现在吃饭都在家里吃,“小锅菜时代”为满足家里不同人的需要,做了很多种类很丰盛的菜,妈妈爱吃火锅,就做一套火锅煮着,旁边爸爸爱吃炒菜就在享受着心爱的菜,我爱吃鸡肉面,妈妈就帮我做一份鸡肉面,一家三口各自想用自己的最爱。过去人们出行不方便,坐驴拉车,骑着洋车,连坐火车去个地方就要好几天。现在私家车很普遍,出行做公车,有地铁轻轨,远程有飞机,现在火车也大提速,从中国地图这头儿到那头儿最快也用不了一天。

30多年前,人们晚上要点蜡烛,热了摇扇子,睡凉竹席,好一点的有了电扇,但还是笨重的吊扇,转起来还嘎吱嘎吱地响。现在人们晚上屋子里头灯光辉煌,亮如白昼,热了有空调,睡在舒舒服服的席梦思弹簧床上。那时候家里人用收音机听广播,有个电视机还是那种仅有的老北京黑白电视机,手动调台,而且只能收一个中央电视台,信号还老不好,还要一直摇动天线。现在家家有彩电,甚至大多数人家还有等离子的,液晶彩电,大背投,家家闭路电视,遥控器自动搜台,还能接受数字电视信号,能收到一百多个台,过去那叫中央电视台,现在叫CCTV。过去村里头有从外地回来的小伙子讲两句普通话,都已经洋气的不得了,现在各个都会讲一句英语,见面问Hello,再见Say good bye。那时候,想联系得写信,寄了一个月才收到,现在手机多了随时随地全球都通,网上聊天,大伙都会上网了,和全国各地的不管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都能沟通。过去学生学习做题要手算,累的要死要活,现在直接计算机,每秒钟算几亿次,以前查个资料要在图书馆里转半天,现在直接百度一下,或者网上图书馆,输入关键字,就会出来好多相关项。以前的小孩做游戏,玩弹子,打陀螺,推铁环,玩弹弓,耍木剑。现在的小孩子,玩电子游戏,什么CF 魔兽之类的。以前的人们闲了无聊就打牌,下棋,现在都流行“偷菜”。以前人们为生活奔波劳苦,现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生活的需求,与人联络用手机,或者网上聊天,要工作,现在也有搞网赚的,直接在网上打工,网上工作,要买东西,没问题,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现在的各种上门服务五花八门,买饭叫外卖,人家给你送到家门口,交话费直接网银转账,买东西,快递送到你门口,买水专门有送水工人,修电器,维修工上门服务,就连邮寄个东西,网上下单,快递直接上门取货。现在甚至想上学都可以上网校的。

再说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过去一家有十几个孩子,认为人多力量大,生产力多。现在每家都要一个孩子,认为人多负担大,而且质量也差。以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养儿能防老,养儿为家传递香火,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以前大多数人都有封建迷信,现在大多数人们都是无神论者,都相信科学。以前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基本上当官的说了,老百姓不敢吭声,现在认为人人平等,开始最求人权,越来越民主化。以前人们认为谁将来官儿当得高,谁将来挣的钱多,谁就越有出息,越成功,现在多数人认为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前人们对残疾人,智障人,以及有各种怪异癖好的心理有问题的人等另类人是一种歧视,排斥的态度,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同情,尊重,理解和共存。

还说说我们家乡的政策吧!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总的来说家乡的变好了,但改革的变化也有不好的地方。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5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1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

回首过去的一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今年十月一日是我国建国60周年日子。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体现的最具体的便是家庭生活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

一、衣

以前,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家庭都得紧衣缩食,穿戴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二、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 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三、住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四、行

在坎坷不平的乡村道路上,一位父亲骑着自行车,前边横梁上坐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车后座上坐着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很常见的,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 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6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足。

●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渠道不畅通。

●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不健全。

2.基层民主建设问题

3.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政府决策失误问责制度的缺乏

●政府行政效能不高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问题

• ●司法体制机制不健全。

• ●部分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行政执法方面,执法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执法不文明、作风不端

正的问题仍然出现;滥用司法权、以权谋私的问题仍有发生。

5.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方向单一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法制化程度不高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着机制上的障碍

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不合理。

2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国有企业改革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农产品供求总量已经大体平衡。

• ●乡镇企业增长速度趋缓。

• ●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待创新。

4.现代市场的建设问题

• ●现代商品市场建设不健全。

●现代劳动力市场建设有待加强。●现代金融市场有待进一步改革。5.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政治建设的展望

• ●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将二者看作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法治国家的步伐。●培育公民社会,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让民间组织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政府更加主动积极地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扩大公民自我管理的范围,提高社会自治的程度,是民主治理的方向。

• ●通过三条途径,全面推进增量民主。一是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是推进中

国民主的现实道路。二是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中国现阶段民主政治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基层民主,一些重大的民主改革将通过基层的试验,逐步向上推进。三是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 ●持续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形成一种有序的民主。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政治参与,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政治取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经济建设的展望

• ●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主要依靠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特别是在目

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很乐观的情况下更应当如此。扩大内需重要的是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其中最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7

一、经济改革引起人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像一把“双刃剑”,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既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观念的冲突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又具有极其复杂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复杂性。比如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一部分社会成员对此产生了困惑:完全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存,是进步还是倒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职工下岗分流增加,无产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如何体现?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产生的新的剥削问题该怎么看?对外开放会不会走向“全盘西化”?

(二)社会经济价值观念的冲突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是,“利益主体或主体利益的多元化”。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反映在观念形态上,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念。尽管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主体利益的多元化相互包容,但形成两个价值意识,即多元主体意识和追求利益意识。这两个价值意识是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意识,其他价值意识,如效益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权力意识等,都受这两个核心意识的引导。但不可否认,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自我中心"的价值意识有所抬头,其进一步发展就必然滑向极端利己主义,而这正是腐败行为的原动力。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中重义轻利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念强调追求利益意识。肯定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把利益的追求与主体的劳动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的价值意识有所抬头。拜金主义确实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说,"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而"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但强调追求利益意识的更深沉意义,在于劳动价值的复归。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冲突和信仰冲突

不同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还会表现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们比以前更加重视个人,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忽略;利益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直接动力,而道德在行动中的作用有所下降;社会传统中的许多美德日益淡化,个人欲望的满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等等。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传统的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文化受到了挑战。转型时的信仰危机是社会道德冲突的具体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躲避崇高,极端自私,社会凝聚力弱化,如同传统文化通过几千年的历史已深深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一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在这几十年的历史中,通过它的现代化的传播途径,配置以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也已深深的植根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之中,这种"积淀"和"植根"的深度是完全进入了信仰的层面的,至少在部分人群中是与计划经济及其观念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说当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它对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起到了某种强化的作用,但当它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暴露出明显弊端的时候,由于那种高度的政治统合的作用,人们就很难使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与这种经济体制区别开来,相反,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连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甚至一同抛弃,这必然陷入信仰危机之中。同时,与计划经济对应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负面效应也对信仰危机产生作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依据的主要是系统的以课本为载体的学科知识,教师可以依据讲解将知识体系分解,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逐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它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创造性与人性的至臻至善。学习观强调为掌握书本知识而学习,强调记诵与技能化训练,忽视了现实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教学观强调服从与循规蹈矩,忽视了个体的特性与价值;评价观强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肯定应试中的胜利者,当然也就忽视了多数失败者等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已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干预和权力色彩,习惯于居高临下,倾向于我讲你听,我说你通,说不服就压,压不服就罚的教育方式,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漠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弱化。

三、新形势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

(一)功能观的转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并把它放到教育社会功能的中心位置。第三、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倡导科学人道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

(二)教材观的转变

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当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也必须随之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要考虑到以下原则:1、既需要尊重科学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又要作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变革。2、教材既要注意基础性、相对稳定性和可接受性,又要有先进性,有学生需要的最新知识。3、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一些事例,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转变

“言传不如身教”,"打铁先要自身硬"。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悟性,道德水准,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想工作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当前,应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提高: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情感素质特别是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素质。现代学生观应该含有以下几个方面:和谐发展的整体观、个性发展的主体观、交往沟通的平等观等。

(四)人才观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里面讲到,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有的人混淆了人才与天才的不同,认为天才才是人才。还有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这都是片面人才观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新形势下,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

(五)学习观的转变

要使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工作。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他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条件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对过去的30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终身教育思想反对将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学校教育加以区别的传统观点,强调高等教育将不再意味着是人生教育的最后环节,而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而且,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这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六)认识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于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评价标准,然而,这种"知识中心主义"观点在80年代中期由于用人单位发出的"高分低能"的反响而受到了质疑。于是,能力问题被提了出来,成为与知识同等重要的评价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进入了"能力主义时代",发达国家企业界提出,学历高、资历深,文凭和职称高不简单等于素质好,惟有终身学习并发挥所长的人,才是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本世纪,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形成了新的"有用的人"的标准,即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团队精神、新事物接受和运用能力。也就是要从单纯以知识、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转到以人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上来,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思想品德、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七)教学观的改变

1.教学方法创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我们应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务虚型"为"务实型"、变"单渠道"为"多渠道",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新格局[2]。 变"强迫式"为"自主式"总之改变传统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真正有成果见实效。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还应增加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实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与现代新设备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扭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呆板的局面。达到应变及时、有效控制思想舆论阵地的目的。

3.深入探索和改进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渗透式、互动式等,它不同于以前的应试教育,而是寓教于乐,让受教育着在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就接受了应试教育难以比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面对真实的环境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际行动获得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经验和体验,达到认识与情感以及行为的统一。

4.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平等、民主的意识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入人心。传统的以灌输、塑造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八)质量观的转变

男性结婚后的心理变化 篇8

番茄红素估计好多人都知道,对男性性保健有好处的一种营养素。这个可真是从番茄中提炼出来的。番茄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含的番茄红素还有“疏通”腺体,预防前列腺疾病的作用。

2.菠菜

菠菜含有的微量元素镁,能将人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充分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从而是男性的肌肉得到增加。而对于广大的亚洲男性来说,菠菜对他们最有用的优点是“叶酸”和“铁”的作用,这两个元素能促进红细胞的合成,提高血液携氧量,加快血液循环,可以为男性尤其是上班族男性在少量运动之余弥补因缺乏运动而带来的“痿货”阴影。

3.韭菜

营改增后企业会计的变化论文 篇9

一、营改增差额会计处理变化

1、一般纳税人会计处理变化

(1)一般纳税人在提供应税服务时的会计处理:试点范围内,如果要从销售额中扣除非试点纳税人支付款项的,需要按照营改增的相关规定进行扣减。按规定从销售额中扣减的销项税额,要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科目中再加设一栏,记为“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与此同时,还要按照经营业务的类型在“主营业务成本”或“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中记录以备详细核算。

(2)一般纳税人在接受应税服务时的会计处理:在试点纳税期间,一般纳税人在接受应税服务时,需要按照有关税改规定将“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借记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科目中,将企业由于扣除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进行相应统计。与此同时,将实际支付、给付或者产生的增值税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

(3)一般纳税人期末一次性进账的会计处理:如果企业账务实施期末一次性处理,就要按照相应的规定将本期内可以扣减的销项税额,也即“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目,贷:“主营业务成本”等相应科目。

2、小规模纳税人会计处理

(1)小规模纳税人在提供应税服务时的会计处理:在试点范围内,如果要从销售额中扣除非试点纳税人支付款项的,需要按照营改增的相关规定进行扣减。因此,销售额中减少的应交增值税部分,应直接记录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科目中。

(2)小规模纳税人在接受应税服务时的会计处理:在试点期间,小规模的纳税人在接受应税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规定将支付给其他的非试点范围内的纳税人的价款进行扣除,从销售额中扣取费用后减少的`增值税,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将实际支付的金额、应付的金额或者产生的增值税差额等,借记到“主营业务成本”下,贷记写为“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3)小规模纳税人期末一次性进账的会计处理:对于期末实施一次性账务处理的相关企业,在期末,将应交的增值税额度,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相应科目。

二、其他特殊事项会计处理的变化

1、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企业由于税改转换而导致税负增加,并且有资格进行扶持资金申请,在期末实施会计处理时就可以进行相应扶持资金的申请。申请时需要提供企业的相关证明和凭据,申请的扶持资金,可以将资金按照应收的款项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营业外收入”,等到实际收到财政扶持资金时,再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数目借记到“银行存款”,贷记到“其他应收款”。

2、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在试点期间一些地区有应税服务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为了避免一些税额的重复,需要在“应交税费”下增设“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用来将规定中不能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扣除的款项纳入核算统计范围内,这些都要求在试点当月的月初进行。在月初,企业要将未实施扣抵的增值税留抵税额借记在“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的科目中,贷记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下。扣除税额待后期可以抵扣时,再按照可以抵扣的额度,借记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在“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下。

三、结语

改革开放后政治的变化 篇10

不过,一般地说这个事件必定对美国社会和国际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不会有错的。就事件对美国的影响而言,有两个观察点:一个是美国的对外行为有什么直接变化,这在美国正在组织世界反恐怖联盟的行动中和在马上就要进行的军事报复行动中会有所反映;另一个是美国的社会心理有何种变化,其政治和社会管理方式会不会脱离传统上保障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的做法,转而强调社会控制以确保安全。后面这种变化需要更长期的时间来观察。

笔者更重视的是第二种变化。如果美国的内部性质确实发生深刻改变,那么其对外行为也会相应出现重大变化,21世纪人类将面对的是一个与过去不同的美国,是一个更难预测的美国,其他国家与美国打交道的方式必须进行调整。鉴于美国的超强地位,美国的内部变化同时意味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9.11事件”是有世界史意义的。

迄今为止,美国的对外行为基本上还是沿着传统的路线在走,主要表现在它进行军事行动之前还是尽量争取国际支持,寻求尽可能多的合法性;另外,在一个阶段它只集中对付一个目标(现在是本·拉登与塔利班政权,未来目标不知道);还有,在军事打击前要将敌人非道德化,等等。但是,变化已经出现了,如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到可能对恐怖分子动用战术核武器,美国可能解除暗杀国外领导人的禁令等等。

“9.11事件”后美国的反应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是救人、灭火、控制损失,此时人们的心理主要是震惊、悲痛和愤怒,在这个阶段,美国政府的事后应对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美国社会也相当团结,普通公民排长队献血,个人和公司积极捐款,社会秩序稳定。第二阶段的重点是调查犯罪元凶并加以惩罚,人们的心理主要是悲痛和仇恨,报复情绪高涨,国会以压倒多数票授权政府采取军事行动,90%的民众支持动武。只有到报复与反报复阶段基本结束,才会进入第三阶段,人们才会相对冷静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性质和方向将决定美国内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而关于“9.11事件”后的美国将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的问题才会有答案。

“9.11事件”对政局的直接影响是加强了美国两党的一致性和社会团结。美国的政治习惯是一旦发生外来威胁,人们必须抛开分歧,支持国家的象征性人物——总统。有些美国媒体已经在批评情报机构,有些美国学者也指出美国的单边主义使其树敌过多。不过目前这不是主要的声音。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未来关于这个事件的政治责任问题必将成为美国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事件对种族关系的影响已经出现,并且是消极的。据民意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不信任阿拉伯裔美国公民;另外,一名印度裔美国人被无辜枪杀。尽管包括总统、纽约市长和司法部长在内的美国领导人都表示要严惩种族犯罪,但是,这种自发的种族歧视是很难控制的。

从长期的角度看,事件对美国政治管理方式的影响是最重要的。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是强调保障个人自由,所以传统上美国的制度安排都非常注意限制政府权力,以防个人自由遭到侵害。但是,现在政治的天平开始向加强政府控制的方向偏移。据报道,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格普哈特表示,国会将赋予总统布什更多权力来处理9月11日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格普哈特认为,此次恐怖袭击事件比1941年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还要严重。他认为,根据美国的法律,总统在处理此类事件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如果总统在处理此次袭击事件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权力的话,国会愿意按照法律规定授予其更多权力。国会决不会妨碍总统做符合美国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也表示,考虑到“9.11事件”的影响,美国考虑其自身安全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

比较难以预测的是事件对社会信任的影响。传统上美国社会的相互信任程度是比较高的。但是,“9.11事件”很可能改变美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社会信任感下降,这就会对其政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从程度上讲,“9.11事件”不亚于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如果说珍珠港事件打破了美国人的对外安全感,使美国抛弃孤立主义,全面卷入世界事务,从而改变了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格局的话,那么“9.11事件”则打破了美国人的内部安全感,很可能改变美国的政治管理方式,从而使世界面对一个新美国,进而使世界局势更不确定。

20世纪国际关系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国际规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类公理和理性的作用随之上升,强权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尽管现存国际规则更多地代表或反映了大国、强国的利益,因而国际社会一直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要求,但是这不能否定20世纪国际秩序所获得的进步。对于未来的国际秩序,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在既有进步的基础上完善它,而不是因为某些缺陷(即使是重大缺陷)而彻底拒绝它,想一步到位建立理想的国际秩序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西方现实主义者从“人性恶”的信仰出发,认为人类根本就不可能建立理想的国际秩序,人类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制度安排也只是一种问题相对最少的安排;西方理想主义者相信人类可以建立比较理想的国际秩序(也不可能绝对理想),但承认这个过程是长期的,需要坚韧的意志、宽容的心态、物质的进步和理想人物的献身精神等等,而且最终结果是不确定的。

强调规则的20世纪国际秩序的出现,其首要原因是随着现代知识和政治意识的全球扩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出现大量独立国家,几个强国通过强权手段控制整个世界的模式失效,全球治理愈来愈依靠建立在人类公理之上的国际规则来进行。就美国来说,从威尔逊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在逐渐卷入世界事务并成为其中的主角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建立普遍的国际秩序(国联和联合国、十四点计划和四大自由等等,这当然是美国主导下的秩序),而不仅仅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满足。事实上,美国很善于运用国际规则来最大程度上获取相对利益,而不是(像老殖民主义者那样)运用赤裸裸的强权来谋求绝对利益,从长期来看,这种霸权模式的收益是比较大的,成本则相对较低。不管美国从什么动机出发强调规则,其最终的结果是使规则本身的地位提高了。

上一篇:市领导在药学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安全标识标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