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精选8篇)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1

这些经典的我喜欢的也都是1953年的《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 《洪湖赤卫队》歌剧《红色娘子军》

1978年以后的根本没有成就 向《党的女儿》《江姐》《红珊瑚》《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刘胡兰》

《傲蕾一兰》《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这些都是很就以前的好段子了 现在的艺术家门只是从新拍了 所谓的成就也有 中国的音乐厅多了 学音乐的人多了``演出多了 ``还有什么成就 在世界上获大奖的中国人都是在国外学习的音乐 弹的别人国家的曲子 唱的美声 是意大利语的 这些算是中国的音乐成就么?如果算我可以找很多 只是为了这次作业我真的没办法去骗你``随便找几个所谓的成就来蒙你

如果你真的要的只是新中国的音乐成就的话 我也没话说了 所谓的中国音乐成就`` 出了花儿乐队``出了超级男生女生``什么音乐修养什么音乐理论```什么音乐功底```呵呵噢 中国有很优秀的音乐人 艺术家 向今年来新疆演出的中国一级歌唱家吆红```还有李双江 马可、贺禄汀、雷振邦、施光南、士心、王立平、傅庚辰、谷建芬、铁源、吕远、吕其明这些对中国的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艺术家但是他们都已经年龄很大了``真正的音乐成就我想要应该是让跟多的中国人去了借音乐 去体会音乐中的含义不是随便 听一下决的不错就完了 要从中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来``这才是重要的 但是所付出的人太少了``

` 要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就很多 但要说音乐成就 就不太好说了 ``中国从古代以来音乐成就是巨大的 向前面我给你发的编钟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气的乐器 还有12平均率也是在世界上很有名的```但是从文革以后中国的文化思想我决的一方面的思想得意解放 一方面的思想就比以前还退后``` 比如说 ``中国的音乐现在是一种单一局面 纯流行````哪一个国家是现在中国的局面呢??几乎所有的国家的音乐都不是单一局势`是很多音乐并存的局势```为什么中国的音乐会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有问题```还有中国人的所谓的一些观念问题 ``` 很多人都不喜欢什么金属音乐 PUNK、RAP有些人听都没听过 甚至连歌剧都不喜欢 就算去听的有几个能听的懂的 `?有几个会欣赏的 有些人去听一听 听完回来给别人说我去听音乐剧怎么怎么的``感觉自己很高雅`````跨入了艺术这个层次`` 我只能说中国人还有共产党``思想真的该解放了 说中国人解放思想了这几年 是解放思想了 全解放的庸俗的底下的思想``有意义么

中国的音乐现状 就是这样 我不是没事给你发牢骚 既然我静下心来说要交这个作业我就想好好的谈一下我对中国的音乐看法和所谓的成就 中国的音乐成就有什么``你去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的音乐成就有什么 ````就是会弹钢琴的小孩多了会唱歌的多了 ``会乐器的小孩多了 但是他们愿意 天天从小练琴么不愿意 都是家长逼的 到最后只是学到一点点的皮毛``说中国现在有6000万的会弹钢琴的小孩 真正会的又有多少???``

共产党知道要开放国门搞经济, 必定要使社会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使人们能够有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那么,至少不能堂而皇之地禁止任何一种没有直接毒害人们精神的文化.如果说色情的, 所谓‘反动‘文艺形式的是直接毒害的话, 那至少现在的任何一种音乐,都不构成这样的罪名.然而, 共产党也知道, 摇滚乐毕竟与颓废(精神不振,肮脏衣着,吸毒), 反叛(反叛政府), 自由主义(不听共产党的话,不守传统规矩)有种种联系.因此, 既不能无理的一刀切, 也不能任其发展,不加约束.那么, 摇滚在媒体(在中国也就是党的喉舌)上的亮相, 必定受到了种种限制.演出审批机构也可以种种理由限制摇滚乐的演出.现在, 再看一看共产党到底推行什么样的文艺路线呢.条文纲领我背不出,就看一看我们的文化现状吧.电影,电视剧稀奇古怪的可以拍.但每年必须指定几个大导演,大明星,拍几个所谓的‘主旋律‘.弘扬正气,精神如果是百姓心底里的呼声和需求, 拍电视电影,也是自然的.但艺术这种非常情感化的东西, 在今天还在为某种目的违心的服务, 真是我们的悲哀.再看看京剧.几年前开始, 共产党为了保住传统的根子, 怕老百姓思想腐朽西化, 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 振兴国粹的方向.现在的媒体由许多对京剧的宣传,美其名曰‘高雅艺术‘,学校组织(不如说强迫)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观看.但艺术的规律, 不是政治能左右的.京剧无论有多么丰富, 博大精深, 它的基调毕竟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情趣和方式.从纯物质角度看, 西方的各种生活用品, 服装, 工具, 机器等等更适合于一个工业化以及讲究效率的社会.我们也不得不将绝大多数的服从这一规律.而文化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之上的形态.这就注定了京剧不可能在现代社会成为一门真正普及的艺术.第二, 京剧尽管博大精深,技艺复杂, 但从根子上来说是一种市井文化, 与马戏杂耍是一个层次的艺术.它远远无法与歌剧等出身于宫廷的艺术比‘高雅‘.如此,怎能让现代的观众从心里喜欢呢? 说到这里, 我又想起了与之类似的推广民乐的‘政府行为‘.中国民乐也不乏优美动听, 催人泪下的好作品.但它的艺术深度相对西方音乐体系来说, 实在是太单薄,太没有力量了.无论那一种场景, 情感, 氛围, 用西方音乐(这里主要指古典)都能完美的, 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而中华民族音乐不管表现欢乐喜庆,还是委婉凄凉, 总脱离不开阴柔细巧的一股小家子气.这怎么能硬说成是‘高雅艺术‘呢? 共产党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不要走偏, 也只能用各种说法来迷惑人了.那么回头看看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音乐,ro ck, metal, punk, latin, jazz, funk, fusion, ska, hip-hop, reaggie, techno, rap,以及许多comtemporary musi c 和更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音乐类型.在欧美各国, 没有一种绝对主流的音乐, 没有那一个门类有着绝对占优的观众群.那里的文化是多元的, 自由的.作为老百姓, 有喜欢这一类的一群,有喜欢那一类的一伙, 更有这张唱片也听听,那场演唱会也瞧瞧的普通观众.每一个门类的艺术家, 都有或多或少的一圈知音,一片市场.抛开政治不说, 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民众, 有没有欣赏多元化艺术的需求? 事实上, 大部分国人还没有把欣赏某一种艺术作为生活乐趣的需要.除了像球迷一样热情的极少数专业级歌迷,舞迷,乐迷外.只有少部分中产白领附庸风雅的去听听交响,jazz,芭蕾,也不管看得懂与否.绝大多数人还是随波逐流得听那些为流行歌手度身定做的骗人歌.没有大众(其实只需要一小部分大众)作为市场基础, 任何一种音乐都是没有前途的.那音乐人也是没有前途的.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2

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

(一) 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 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冬天,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并于当年获得了粮食丰收, 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序幕。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下,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农产品也逐年增收, 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在2003年,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 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 从1978年到2007年, 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 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4元, 平均每年增加138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长7.1%[2]。

(二) 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 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传统农业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长,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25万亿元, 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 进出口总额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到21 738亿美元[3]。

(三) 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了农民权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 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农民权益。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不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4]

(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中, 这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弊端日益突出, 并且迫切需要解决。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 强调社会和谐。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拥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为解决三农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强有力地物质基础。现在, 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5]。

(五) 建立了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978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进入改革, 并且最终在农村突破。三十年来, 党中央发布的十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 党中央根据国情、时情作出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政策, 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革的制度, 逐步建立了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正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切实把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针, 自觉地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农村改革发展与是非成败的标准;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积极有力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二)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 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我们进行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必须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始终把农民群众放在农村改革的主人和主体地位上, 切实保障农民的自主权;必须认真落实同农村改革发展相配套的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基本政策, 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调动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到实惠, 享有政治上当家做主的权利。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在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 只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就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获得改革的最终成功。

(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

中国三十年农村改革的高速发展, 得益于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来进行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农村金融和财税等体制、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调整, 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经济迅速发展, 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 乡镇企业发展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金融发展也正在步入国际化和全球化,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总的来说, 经过三十年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中国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得以完善, 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效率不断提升。

(四) 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十年,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就是坚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农村工作的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支持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允许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建立村民自治制度。这一系列政策措施, 放开了农民的手脚, 使农民首先得到了实惠,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 什么时候坚持这一基本准则, 什么时候就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就能推进农业农村的大发展, 就能夺取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胜利。

(五)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关键在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 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了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 我们党多次召开中央全会, 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 并作出重大决定, 指导农村改革发展, 使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中国, 农村基层组织既是党政方针在农村的具体落实者, 又是农村和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搞好农民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新世纪, 我们党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要有效解决农村诸多矛盾,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 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郝亚琳, 董峻.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至1500万以下[N].南方日报, 2008-07-09.

[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05/content_10149695.htm.

[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27/content_10259137.htm.

[4]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3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经过30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伟大历程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建立和完善为基本线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目标探索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展开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和宏观间接管理体制,相应推进了价格、流通、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改革目标的探索,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过程。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不断深化。

——框架构建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主要进展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培育市场体系;国家计划管理总体上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构建了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实行汇率并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加强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开放了一批新的沿江、沿边及省会城市,加入了世贸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体制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总体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这一阶段,至少将持续到2020年。截至目前,在经济领域,重点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垄断行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等。完成了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开放型经济格局全面形成。

(二)巨大成就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第一,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充分发育,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为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协调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第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8%,总量由世界第十一位跃居第四位: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近1.53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754.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28.2%、47.9%和23.9%转变为11.3%、48.6%和40.1%;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70.5%:17.3%:12.2%转变为40.8%:26.8%:32.4%;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人均917元提高到24246元;万元GDP能耗从15.7吨标准煤下降到1.16吨标准煤。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变,城镇化水平从17.9%提高到44.9%。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第三,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1978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5.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4元,均实际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7.5%和67.7%下降到36.3%和43.1%。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m2和8.1 m2增加到27.1m2(2006年)和31.63m2,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转变。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人均期望寿命由1981年的67.7岁提高到2007年的73岁。

第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包括230件法律、近600件行政法规、7000多件地方性法规的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0年来,我国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推进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年的历程和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和理论启迪

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取向、成功动因与内在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启示。

(一)主要经验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是这些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处理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市场化取向。我国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立新中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坚持围绕发展推进改革。始终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把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优势,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把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注重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的渐进探索、重点突破和有序推进。通过渐进改革方式,把改革的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成本低、震动小、成效大的成功改革之路。

——正确处理政府推动和群众首创的关系,坚持调动各方面推进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结合起来,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经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从国情出发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坚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协同推进。通过体制改革,改善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市场、技术、资源和智力,破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规则的体制弊端,不断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正确处理探索和规范、破旧和立新的关系,坚持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统一。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改革开放鲜活的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改革的关系,坚持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改革开放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我国注重微观经济改革和宏观经济改革、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乃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设。

(二)理论启迪

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带来了许多理论启迪,这必将成为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法宝。要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打破一切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科学发展规律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为改革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三,只有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复杂利益关系,保证改革开放平稳健康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坚决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也要兼顾不同地区与行业、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避免引起社会震荡。

第四,只有建立健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制度和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五,只有加快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更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条件。

第六,只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和谐和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通过改革,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

第七,只有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随着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取得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地位。

第八,只有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领域的改革与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与之相配套。要在继续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

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三、继续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认清改革开放新形势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化解经济生活中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近年来,针对经济生活中不协调、不稳定和不可持续因素,我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有些在短期内难以化解,其根源在于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理顺,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当前,许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尚未解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建设,从制度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必须加快改革,建立健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内外部经济互补平衡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全面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五是完成改革的攻坚任务,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我国许多改革攻坚任务尚未完成。2020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明确战略攻坚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是:

第一,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资源价格、财税、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二,按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改革。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普及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三,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改革现行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主要面向城市配置的制度安排,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营造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法律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地区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第四,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政企分开、放宽准入、引入竞争、依法监管,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按照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完善“走出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按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4

中 国改 革开放 三十年 的成 就与 问题 总结

政 上、组织 上 确 立法 院、检 察 院 以 及 反

贪、计、察、访 等部 门的独立性。审 监 信

废 除 官 本 位 的 等 级 制 度、黑 箱 化的财 政 制度、贵垄 断 的企 业 制 度、权 封

农 用 时 一 半 充 公,下 的 一 半 收 取 高 额

剩 的 土 地 增 值 税 ;对 土 地 的 买 卖 施 以 限

制 — — 必 须 在 城 市 有 工 作、有 住 房 : 或

者 年 老 无 人 赡 养,者 开 发 商 解 决 其 工

或 作、房 和 社 会 保 障,样,民 才 能 卖

住 这 农 掉 他 的 土 地,此,地 改 革 不 会 发 生

因 土 建 等 级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歧 视 性 的 户

籍 制度,等。等

切 实 保 障公 民的 话语 权、存 权、生

迁 徙 权、织 权、举 权、与管 理 权、组 选 参

平等 谈 判 权、社 会 保 障 权、集 体 诉 讼

权、法 救 济 权 等 项 权 利 ; 高 人 民 收

司 提 入,保 劳动 权 益,善 民 生 现 状,确 改 治 豪 强 土 地 兼 并、民流 离 失 所 的 状 况。农

开 展 社 会 正 义 运 动、平等 权 利 运

动。立 社 会 正 义 优 先平等 权 利 第 一

确 的 理 念,高 官 德,扬 公 德 ; 德 是

提 弘 官 官 员 的 立 身 之 本,是 做 人 的 最 基 本 的道 德 与 良心。后 谁 突 破 了 官 德 底 线,以

就 将 永 远 退 出 政 坛,甚 至 受 到 法 律 的追 究。过 约 束 官 权,人 民 群 众 来 监

通 让 督 官 员 以树 立 官 德。

总之,主 张 实 行 宪政 社 会 主 义,我 理 环 境 污 染 ; 立 免 费 义 务 教 育、费

确 免 医 疗、费 养 老 的 “ 免 ” 度,行 普

免 三 制 实 遍农 民养 老金制 度。

进 行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建 立 现 代 农

村 制 度 : 行 土 地 的 “ 化 ” — 资 本

实 三 — 化、模 化、作 社 化 ; 活 农村 土 地,规 合 盘

允 许 土地 的 转让、卖、租、股、买 出 人 抵 确 立 宪 法 至 上、限 政 府、护 人 权 的有 保 宪 政 主 义 原 则,兼 顾 宪 政 民 主 与 社 会

押 贷款 ; 现土 地 承包 权 的永 久 化,实 以

此 解 决 农 村 的 融 资 困 境 : 以 土 地 的 资

本 化、模 化、作 社 化 实 现 土 地 的 增

规 合 值、民 议 价 能 力 的 增 强、民 收 入 的农 农 稳 定、治 分 权 与 中 央 权 威、世 价 值

法 普 与 社 会 主 义 . 接 人 类 政 治 文 明 成 果 与

迎 中 国 国情 相 结 合 的 新 改 革 开 放 时 代。

我 相 信 新 改 革 开 放 时 代 一 定 会 到

来。定更 加辉煌。一 田

提 高,而 缩 小 城 乡 差 距,动 内 需 市

从 启 场 ; 时,全 国、、、、镇 分 别

同 在 省 市 县 乡

划定农业 区、农业 区,农业 区,非 在 学

(文 系作 者 2 0 年 l l 1日在 北

本 08 OP 1

习台 湾 的 做 法,价 归 公,地 转 为 非

涨 土 京三味 书屋 的演讲 稿 的一部 分)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5

时间:2009-2-20

来源: 农村网

作者:

进入百姓问答

资源圃、野外台站、科研协作网络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加快发展步伐,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九大学科群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农科院的综合优势,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强与地方、尤其是重点农产品主产区的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做大做强;

因地制宜,开展直接面向农民、基层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跨出国门的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业务一流、兢兢业业的科研辅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完善种质资源库圃、科学实验基地和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完善一批国际一流的农业科学数据库,形成完善的网络科技环境,为全院及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强国的科技合作,组织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重大合作计划,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开展全国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小麦水稻育种协作网、航天育种协作网、矮败小麦育种协作网、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科研协作网络,创新合作机制,从联合攻关、人员交流、学科共建、平台建设等多个层次,充分发挥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的优势,全面加强与全国各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协作,推进全国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整体提升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潜心科研的执着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倡导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创新、促进合作、诚实守信、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万个基因。

农业资源调查和宏观战略研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的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作了科学评价。研究提出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等。

30年来,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

国家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深刻启示

解放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界合力攻关,实现了科技先行、科技引领、科技支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情,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围绕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

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为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解决不同时期的重大农业问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创新,是在农业发展中掌握主动,引领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三农”,坚持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坚持面向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围绕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和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实践证明,农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依靠科技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效率,实现科技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要求。

联合协作,坚持科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基本形成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造就了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研队伍;调整和完善了农业学科体系,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与发展。实践证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科技事业进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4000多项科技成果,已形成一支有十多名院士,5000多名农业科研人才的科技队伍;建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9个国家及部级质检中心,16个国家动植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种质库、资源圃、野外台站、科研协作网络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加快发展步伐,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九大学科群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农科院的综合优势,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强与地方、尤其是重点农产品主产区的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开展直接面向农民、基层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跨出国门的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业务一流、兢兢业业的科研辅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完善种质资源库圃、科学实验基地和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完善一批国际一流的农业科学数据库,形成完善的网络科技环境,为全院及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强国的科技合作,组织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重大合作计划,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开展全国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小麦水稻育种协作网、航天育种协作网、矮败小麦育种协作网、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科研协作网络,创新合作机制,从联合攻关、人员交流、学科共建、平台建设等多个层次,充分发挥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的优势,全面加强与全国各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协作,推进全国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整体提升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的成就(范文) 篇6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党的十三大上更是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我国成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经济飞速发展之后实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实践证明我党的决策和领导的正确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为381元,在当时约合149美元;而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上升到了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飞速提高:1978年的中国相当贫穷,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更是高达67.7%;到了2006年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5.8%,下降了37.7%,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下降了36.4%。正因为有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物质保障,奠定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基础,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好生活,也促成了政治、外交、科研等各个领域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使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解放出来,成就了中国今天的辉煌。回顾当初那段历史,我们顶住了国际压力,打破西方“制裁”,并和昔日的对手美国、欧洲等国家积极建立了外交关系,发展睦邻友好,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同时以一个负责人的打过的态度广泛参与各种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认识到了中国的崛起。08年年初的雪灾和汶川地震中政府迅速反应,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小,现在正在上演的金融危机,中国也负责任地参与应对,和其他国家一起努力稳定金融市场,将金融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7

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成就

1、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创新技术。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创新技术。加大对于清洁发电技术的投资与研发, 例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潮汐能、地热能发电等, 能源的选择采取就近原则。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是电力企业可以实施的, 发电商应自觉主动承担风险。创新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的工作效率, 促进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例如, 能够帮助清洁能源普及的智能电网创新技术。

2、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创新管理。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可以促进电力工业创新管理。如果依旧使用化石燃料为主体, 那么发电商自己购买电煤, 或者用电来生产载能产品, 是接下来发电商可能采取的措施来缓解经营的亏损, 长此以往此举很难实现发展的平衡。电力企业可以选择通过投资置换和技术市场运作来获取技术效率, 以及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3、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能够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能促进电力工业进行有效的体制改革, 同时也使改革后电力工业科学发展。节能减排, 低碳环保, 可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的使用等不断实施并初见成效。

4、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提升效益。

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二者的效益决定电力企业的效益。随着我国在近几年的电力体制改革, 生产、生活用电都大幅度提高, 能源和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用电高峰期时甚至会出现电力短缺的现象。只有进行体制改革, 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提升电力生产的效率, 从而起到提升电力企业效益的作用。

5、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促进电力工业扩大规模。

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可以帮助促进电力工业扩大规模。对于国家能源投资来说电力工业的投资是一个重要部分, 改革后占据了总比例的70%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电力工业的产量增长。基于以上原因, 电力工业的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发电生产力的提高, 电网的发展, 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也促进了电力工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化。

二.中国电力第二次改革策略

1、建立电力市场体系。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需完善升级省级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市场, 发展清洁型电力市场。建设以区域电力为主要市场, 国家、省级电力市场辅助, 市场间相互流通和具备交易性的电力体系。改变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煤电一体化的模式, 以扭转国家电力企业经营因煤亏损的局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理念。

2、电价改革。历来电价都是电力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间必争的焦点, 形成了不健全的电力市场机制。由于电力产业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产权的不清晰和政企不分等原因导致发电商对于电价难以有决定权。近年来各种配套型差异化电价方案都以失败告终, 例如居民谷峰电价、季节电价、阶梯电价和尖峰电价等。电价改革需具有公平性和效率性。

3、解决发电亏损的源头。电力企业单一的市场运作空间, 不断攀升的市场电煤价格, 电价的管制, 都是导致发电商经营亏损的原因。目前实行的能源来源的扩张是解决发电亏损的方法之一, 但是, 建立健康、有活力的电力市场体系才是解决亏损的根本办法。

4、提高技术缓解电力供需平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电量高居不下, 电力供应能力时刻面临着不足, 特别是夏季等用电高峰期。为缓解电力供需的平衡, 就需要提高科学技术, 对高峰负荷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市场的优化配置。

5、建立自主经营机制。电力企业除了有第一次体制改革后的自组织的能力外, 还应该在市场中中锻炼和培育拥有超前竞争能力的自主经营权。电力产业链的两端发点和零售分别面对两项制度创新——节能调度和需求侧响应。

6、引导良性市场竞争, 走向国际。要巩固第一次电力改革后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效, 应该改变因为“煤本位“观念造成的资源短缺的局面, 走出发电亏损的困境。国家提出相应的能源政策, 以世界市场为主, 运用、消费、创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建立以减排作为主要因素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电力产业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到最优。

三、结语

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也是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 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需建设以区域电力为主要市场, 国家、省级电力市场辅助, 市场间相互流通和具备交易性的电力体系。同时完善升级省级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市场, 发展清洁型电力市场。电力市场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升级, 带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日趋成熟, 走向成功。

摘要:面对发电企业日渐亏损的困境, 根据以往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我国电力工业需进行第二次扭转性的改革。此时, 能源管理格局要做出调整, 再根据近年来能源和电力企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使用清洁能源替换化石能源 (例如:煤) 的消费观念, 采取清洁的电力工业管理生产技术。另外, 要使清洁生产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电力管理体系三者相互结合, 相互制约, 协调统一。

关键词: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韩其峰.关于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 (10) :125-126

[2]黄慧玲.浅谈我国电力体制改革[J].广东科技.2011 (10) :106-107

中国自改革开放的成就 篇8

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党和国家的大事。总结党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实践;经验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启动了波澜壮阔的政治经济改革,时至今日已历3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对内对外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的前进。这些都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党和国家的大事。总结党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1 始终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关系中国各族人民命运问题,关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问题,关系国家稳定和统一意志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历史使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地发展,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

3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 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改革开放中,我们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种观念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党在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我们都可以利用,搞市场经济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的多年艰苦探索和实践,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达到统一认识,党逐渐把市场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两个文明都抓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必须协调地、全面的发展。党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使得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改革开放中,坚持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互为基础和前提,党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着眼于人民群众现实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以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满意度成为评价其成败的标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5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中,党多次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这个底子薄、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效率,公平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强调效率不是无视公平,否则效率的提高就不能持久。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得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刺激和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也是符合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的。

提高效率不是搞两极分化,制造贫富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有拉大的现象,党和国家通过个人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社会捐助和慈善等再分配形式,以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在不影响效率和发展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缩小个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努力形成社会发展由人民共建、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局面。

6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近二十多年时间内,我们始终不渝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过程中,我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持了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地基本方针,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我们积极利用国外市场、国外资源来发展自己,更重要的是依靠我们自己国内的市场和资源,防止受制于人和对国外市场的完全依靠性,以便有力地抵御外来的冲击,缓解外来的消极影响,避免了社会经政治局势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动荡。

7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根据具体情况,党统揽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做到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成败,也关系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党的认同。改革开放中,党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上一篇: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开工致辞下一篇:电子硬件工程师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