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共6篇)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1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农村民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政策举措不仅能短期见效,而且具有深远意义。

改善农村民生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贫穷不仅意味着缺乏收入,更意味着缺乏能力。我们所说的公平分配,基础应该是获取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培养上的公平。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及其子女的能力建设,影响了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与其他社会成员公平竞争,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质量难以提升、农民收入难以增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关注农村民生问题,积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文化事业,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这也就是注重农民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如果我们能培养数以亿计体魄健全、思想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使农村的就业结构逐渐适应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能为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区和本地区以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农村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中一部分人留在农村,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许多人走出农村,也将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格参与者。

范文网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城乡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而且使他们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更大差距。改善农村民生,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能促进农村消费、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从长远看还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城镇化问题上强调制度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取得了理论突破。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所占份额。在农村流动人口中,外出农民工是最大的群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在挤压农民工合理的劳动待遇、像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导致了初次分配的扭曲。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原始收入包括3个部分:劳动者收入、福利基金、津贴和补贴等其他收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首要的条件是对他们的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应该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让农民工工资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并且工作条件和福利状况能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从而使农民工进城落户具有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2

(一)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下。2007年、2008年、2009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分别低15.24%、13.34%、10.34%。可见, 重庆近3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使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但仍然相差10%以上。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并同全国相比形成较大反差。重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3.63:1扩大到2007年的3.91:1, 而全国却由2004年的3.64:1缩小到2007年的3.33:1。

三是农村经济增长缓慢, 人均差距继续拉大。2007年, 重庆农村第一产业较上年的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 比全市二产业、三产业分别低10.8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一产业生产值比全国相差13.71%。

(二) 农村公共保障服务差距明显

一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农民读书难、就医难、养老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设施、缺人才, 服务能力弱, 水平低。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城市居民基本享受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保障政策, 而农村除养老保险、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 其它保险制度缺失。

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 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1、固定资产投入重城轻乡。

一是同全国比较重庆城乡固定资产投入具有三高三低特点:第一, 全市整个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幅度高而农村低。重庆2007年固定资产投入增幅为29.7%, 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而农村增幅仅有18.3%,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第二, 城镇占比高而农村低。重庆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入额为2971.8亿元, 占全市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93.99%, 高于全国8.44个百分点, 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额为189.72亿元, 占比仅为6.0%,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5个百分点。第三, 城乡居民人均投入额度高而农村低。重庆2007年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入额为11226.98元, 高于全国8.09个百分点, 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入21829.80元, 高于全国10.4%;而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额仅有1304.23元, 比全国低52.14%。

二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重庆2007年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增幅比城镇低11.4个百分点, 人均投入额度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6倍;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占比与农村人口占比极不匹配相符, 重庆2007年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占比同全市农村人口占比相差45.66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投入严重失衡。重庆2007年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比城镇少15.74倍。

四是资金投向分布极不合理。重庆2007年“一圈”、“渝东北”、“渝东南”的固定资产投入占比分别为76.95%、15.6%、7.41%, 人均占有固定资产投入额分别为14416.02元、5835.46元和8329.07元, “一圈”与“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地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之比分别为2.47:1、1.73:1。

2、信贷资源分配城多乡少。

一是银行信贷资源分配三多三少。第一, 城市多、农村少。第二, 市民多、农民少。第三, 大客户多, 中小客户少。

二是“一圈”占有金融资源丰厚, “两翼”地区“金融贫血”问题严重。

三是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仅局限在城市。如投资理财等银行金融服务新产品一般都是在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城市销售, 而农村根本没有。

四是从城乡贷款利率总体情况看, 农村贷款利率也高于城市。

3、财政投入城大乡小

(四) 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差异很大

一是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 自身素质较差。主要体现在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创业意识淡薄、劳动技能单一, 科技水平低下, 现代农业思想理念基本不具备, 耕作方式传统老化,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很大。

二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很大。据统计, 重庆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之比分别为4.30:1、2.92:1、9.67:1、4.82:1、6.09:1;扣除不可比因素后, 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83倍。四是农村情况复杂, 农民阶层千差万别, 并且贫困情况较为突出。

(五) 地域区域贫富矛盾突出

由于经济金融资源分配的非正常化, 导致区域地域之间的贫富矛盾更加凸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一是区县之间发展差距很大。

二是“一圈两翼”贫富悬殊很大。

三是“三大板块”发展矛盾突出。

(六) 统筹能力制约城乡发展

一是由于受地理、交通、信息、市场、经济等环境条件的限制, 严重影响城乡统筹发展。2007年重庆市人均国民生产值在万元以下的区县共有15个, 占全市区县数量的37.2%, 并且这些区县都集中在“两翼”地区。

二是财政收入能力较弱, 严重制约城乡统筹发展。2007年重庆财政收入在5亿元以下的区县就有20个, 占全市区县数量的50%。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统筹发展。主要表现在县乡两级管理功能不顺畅, 特别是行政审批、执法等部门权限大都集中在市县 (区) 两级, 直接面对农村的乡镇只有责任而无权利, 影响城乡发展。

四是少数区县干部尤其是乡镇及农村基层干部对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理解较为肤浅, 思想传统, 观念落后, 眼光不宽, 盆地意识、峡谷意识、山地意识浓厚, 缺乏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总体规划。

五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大量退出农村市场严重阻碍“三农”发展, 弱化了城乡统筹能力。

二、重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服务、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方向与主要路径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大希望是“三农”, 同时, 最大困难也是“三农”。作为全国金融综合经营改革试验区的重庆银行业金融机构, 必须深入解放思想, 创新经营观念, 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业务结构, 勇于探索试验, 打破常规定势, 不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搞活农村金融业务市场,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贴进“三农”市场需要, 细分农村目标客户、突出信贷支持重点, 找准农村业务市场定位、确立金融服务主攻方向, 在银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闯出一条既适应城乡统筹改革试验总体要求、又符合金融综合改革发展目标, 既能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又能促进银行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新路子。

(一) 大胆探索银行资本与农村产业资本相结合的新途径,

着力培育农村金融业务市场, 让“乡”的“核心功能”发展壮大, 尽快建立起既能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 又能贴进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农村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1、探索“银行办银行”的发展新思路, 通过城市金融激活农村金融、城市银行带动农村村镇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对此, 我们认为应当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公室牵头, 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共同研究, 在重庆选择确定3-5家“城市银行”作为农村村镇银行的控股银行, 通过“城市银行”金融机构直接投资设立或者控股、当地政府协调、有关企业集团单位参加入股的形式, 在广大农村建立起支持农村改革发展的村镇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这种“银行投资入股开办农村村镇银行”或者由“城市银行控股、当地政府协调、企业集团参加入股开办农村村镇银行”的新型农村金融业务发展模式, 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探索运用多种途径支持帮助农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有效化解“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对此,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三种办法来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第一种途径就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 到工商部门注册、银行监管部门备案, 成立以服务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小额信贷组织, 用自有资金或捐赠资金发放贷款,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种途径可以由既要承担服务“三农”发展职能, 又有农村金融业务经营管理经验的农业银行参股并成为大股东控股, 在此基础上进行增资扩大股, 在广大农村地区成立若干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满足“三农”发展资金需要, 解决农村资金的瓶颈制约问题。

第三种途径就是大胆创新开发扶贫模式, 转变开发扶贫观念, 利用国家开发扶贫资金入股控股, 并吸纳“地下钱庄”民间组织入股的方式, 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在贷款发放业务中还可以受政府扶贫部门委托代理扶贫资金, 并通过信贷形式低息发放到农户, 支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在经过有权部门批准后,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代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 支持农村重点大户、专业大户发展生产, 满足农村资金需求。

3、探索运用多种银行资本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新构架, 坚持以合作原则为基础, 建立多种渠道支持搞活农村金融的长效机制, 大力搞活“三农”融资市场。

支持和帮助农村地区建立或者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 可以上连银行金融、下连农户生产, 有利于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把农民的生产组织起来, 联接农户生产关系, 把一家一户的市场交易主体转变成为合作与集体的市场交易主体, 从而提高农户市场交易能力与地位, 这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代潜的功能作用, 也是其他非金融组织机构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此, 我们认为办好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必须坚持遵循市场需求, 由本土农民按照“自愿性、互助性、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赢利性”的原则, 大力发展以农户为主体组建的资金互助组织, 培育新型的以社区为边界的村级合作金融;只能按照政府指导, 人行引导, 银监部门协调, 多方支持帮助, 农民自己主导成立的方法, 帮助农村在现有民间融资的基础上, 由农民自主、自发成立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 起到农户之间相互帮助解决资金困难的作用;互助范围也应该限制在本地农村或者本地社区的较小范围, 要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防止道德风险, 确保农村资金互助会健康发展。具体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支持发展农村互助资金组织:

第一, 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 由央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支农再贷款, 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二,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功能作用, 即由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的农业发展银行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或者转贷款, 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资金互助业务, 这也是国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与要求所在;

第三, 发挥商业银行支持帮助作用, 通过政策、制度、法律等方式规定和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农村资金互助社把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返还使用到农村, 建立商业银行商业资金批发与农村资金互助社服务零售相结合的互惠互利机制, 让农村资金互助会代理商业银行的农村贷款零售业务。

4、探索以政策银行投资入股开办农村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公司为主要力量, 以建立多种担保形式的担保机构为补充的农村担保体系建设的新途径, 为增加“三农”贷款资金投入创造有利可图、风险规避的宽松环境条件。

由于农村种养业、加工业等产业生产受市场、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变化较大, 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潜在的生产经营风险相对较大且无法控制。正因如此, 现有的贷款担保公司只担保城市而不愿意担保农村, 只担保企业而不愿意担保农业、农户。所以, 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重专业户生产经营的担保问题已经成为了银行贷款资金投入的重要阻碍。因而, 积极探索如何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村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公司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政策银行投资入股开办农村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公司、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公司, 为“三农”贷款资金投入提供主要担保服务的途径较为明智, 而且可行。

同时, 建立与完善采用多种渠道吸纳资金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 以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

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第三者担保形式。

二是丰富联保贷款的形式, 扩大农户联保范围。

三是建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借鉴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操作模式, 由地方财政出资设立担保基金对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重点专业户生产进行担保。

四是建立由政府出资、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参股的区域性农业担保机构, 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重点专业户提供担保, 有效解决农村重点专业户的贷款担保不足问题。

5、探索开办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专业性等多种农业保险公司同步发展的新形式,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险市场发展长效机制, 大力增强“三农”经济发展的抗御风险能力。

目前, 农村还没有成立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农业保险金融机构。也正是由于没有农业保险, 农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 不可能向农村地区投放更多的贷款资金, 因而“三农”发展很难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支持与帮助。对此, 我们认为应该重点从四个方面建立与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大力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发展:

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在险种设计上优先建立种植养殖业保险、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险、农产品运输销售等保险品种;在保费收取上, 采取国家、地方、农民各方承担一部分的做法, 以增强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是鼓励发展商业性农村保险机构, 通过政策杠杆、法律体系等方面的规定或者引导商业性的保险公司开展涉农保险业务, 并给予免交营业税、所得税等政策优惠。

三是由涉农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为大股东与当地保险机构加强合作, 建立“邮政保险合作型”的农业保险公司, 专门为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户生产经营提供保险服务。

四是由国家财政出资建立涉农专项保险基金, 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涉农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以调动商业性保险机构拓展农村、农业保险业务市场的积极性。

6、探索农村商业银行入股建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的新模式, 大力开拓农村租赁金融业务市场, 支持搞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农村主要劳动力不断减少, 农村大部分农民变成“新市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农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农村土地、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向大户集中,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耕作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实。1000户农民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7.4%的农民表示成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可行。

对此, 我们认为可采取以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 以国家扶贫开发资金为辅助的联合入股方式, 建立农村金融租赁公司。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规模经营的兴起, 以及解决土地板结、延长土地寿命的需要, 农村对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由于使用大型机械耕作、收割的成本费用较高, 可根据每个县、每个乡镇农村的实际情况测算出需要量, 由租赁公司统一购买, 然后租给农户, 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深翻的问题, 延长了土地寿命, 又能减少农户支出,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村金融租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还可以将农村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由单纯的农村机械耕作逐步扩大到利用交通工具、车辆、船舶、农副产品交易等综合性租赁业务范围, 为搞活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二) 着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不断研究开发适应

搞活“三农”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业务新品种, 从不同层次、不同市场、不同领域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而壮大“乡”的发展功能, 促进农村金融业务市场繁荣, 有效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1、创新农村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贷款系列品种。

针对农村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和小商铺、小食店等农村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的实际特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适时推出与农村小集镇、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量身定做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重点开发财政垫贷、动产和种植租赁物权、经营使用权、收费权、收益权融资等新产品, 同时加强与专业担保公司、政府融资平台的合作,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 着力开发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贷款、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园区贷款、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流通市场贷款、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小集镇及城镇化建设土地整治理项目贷款等农村小集镇和城镇化建设类贷款业务系列产品, 适应农村小集镇、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配套需要, 为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和农业商业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产品支撑。

2、创新农村微小企业贷款系列品种。

围绕农村微小企业“额度小、需求急、期限短、周转快”等经营特点与“创业”、“成长”、“发展”三个阶段的不同金融需求,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以“高效审批、高效放款、手续简便”为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 不断创新微小企业信贷系列产品, 争取开办联户担保、权益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商铺质押等多元化担保贷款品种, 以及协议付息、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开办微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个人综合授信、可循环额度贷款品种;大力推出支持微小企业购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的厂房按揭贷款;还可以农机具租赁为平台与农机公司联手开发农机具按揭贷款产品;与农科所联手对开发成熟的农产品、畜产品养殖业主给予种植养殖小额贷款。同时, 针对《物权法》实施后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进一步探索扩大农村微小企业以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的贷款范围, 如开办仓单质押、林业资源质押、农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等新的金融服务品种, 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微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大力支持农村微小经济发展。

3、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贷款系列品种。

坚持做到因地制宜, 适时有效推出在村镇领域突出发挥支柱作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贷款系列品种。

4、创新农村项目贷款系列品种。

在认真进行农村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根据农村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信贷需求, 适时开办农村项目贷款系列品种, 不断满足农村项目建设市场需求。

5、创新农民个人贷款系列品种。

一是为适应“公司加农户”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开办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的一般农户、种养及加工大户、家庭农场为重点的农户家庭个人贷款;大力开办农民进城务工、出国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系列贷款品种;大力开发农村“新型地主”贷款品种, 优先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反租到到乡镇、或者村委会或者农业科技能力强、有种植养殖专业特长、会经营、善管理、懂市场、精通营销的“大户经济”贷款品种, 加快农村集约经营步伐, 着力培养规模种养加工大户。二是要着力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品种。按照贷款风险管理要求, 这种贷款必须是以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保险和农业产业担保公司负责担保为前提条件。三是创新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的贷款模式, 做到以农房产权登记为基础, 实现农民住房和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 使农民能够以房屋所有权为抵押,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四是创新对农村重点专业户所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动产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以及林权、经济作物收益权质押登记办法, 如通过开办林权证质押、母猪活体保单质押担保等, 以方便农村重点专业大户能够及时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五是创新农村消费贷款品种, 研究开发农民水电基础设施改造、农民住房改造、农民房屋装修、农民外出旅游、农民购置车辆行等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系列消费领域贷款新品种, 建设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满足小康社会建设资金需要。

6、创新农村商贸流通行业贷款系列产品。

重点创新农副产品加工业贷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农机械 (具) 销售企业贷款、农资储备贷款、农村运输业贷款等品种, 大力支持搞活农村市场流通, 确保“三农”经济发展的物资供应需要。

7、创新农村村社集体经济服务组织贷款系列产品。

重点创新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及配套的村级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中心、农业耕种机具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农村经纪人服务中心、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农村文化娱乐服务中心等七大中心建设, 开发与研制一系列适宜这些经济组织贷款服务品种, 以满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8、创新“三农”贷款产品期限结构。

针对农业生产周期的自然、市场等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农户收入的单一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跳出传统思维方式, 大胆突破农村贷款的季节性限制, 树立常放常收、常贷常还的新思想, 努力探索开发农户整贷零还和农贷“周转通”业务品种, 将农户生产性、消费性金融需求纳入统一授信, 随贷随还, 期限灵活, 利率调节, 真实反映农户全面的现实和潜在的资金市场需求, 尽量满足农村、农业、农户生产不同阶段、不同季节、不同特点的金融需要。

9、创新农村金融电子业务系列产品。

应当在农村重点发展农村电话银行、电子银行、自助银行, 畅通农村资金市场汇划结算渠道, 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准确、及时、快捷、高效的银行资金结算服务。

1 0、创新农村投资理财业务系列产品。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转变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 以大力开拓农村投资理财业务市场, 丰富农村地区理投资理财品种的战略眼光, 研究与开发能够使广大农村市场满意、农民满意并能够真正帮助农民增收谋利的金融投资理财服务产品, 以适应农村投资多元化新形势和农民金融投资思想新变化, 切实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 科学细分农村目标市场, 明确信贷服务主攻方向, 突

出客户市场营销重点, 充分有效发挥银行资本的“催化”、“助推”功能作用, 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1小时通车距离为半径、涵盖23个区县的“一小时经济圈”, 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 (三峡库区) 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 (山区) 的全市“一圈两翼”统筹发展格局和“一圈”与“两翼”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总体战略要求, 重庆农村金融改革与服务必须在细分目标市场、确立营销对象、突出服务重点三个方面实现新的作为, 取得新的突破。

1、围绕“三农”发展特点, 细分农村目标市场。

2、明确农村金融服务对象, 强化客户市场营销力度。

3、突出银行资本支持重点, 倾力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结合现行农村实际, 我们认为银行资本服务农村建设的支持重点主要涉及10个方面。

一是优先贷款支持农业现代化、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经营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 有效推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 加快以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二是优先贷款支持发展农村劳务输出经济, 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脱“草鞋”、穿“皮鞋”, 实现由务工农民转向城市、城镇居民的有序转移, 大力支持“农”转“非”, 着力培植“新市民”,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通过银行资本的“助推”、“造血”功能, 扶持农民在城市城镇就业、创业、兴业, 尽快成为安稳致富的“新市民”。

三是优先贷款支持多种承包形式的农户开展规模生产经营, 使农村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交通运输大户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地主”和“新型农业产业资本家”, 推动农村土地、森林、水源等资源要素向科技能人、经营管理能人流动与集中, 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 发挥农村资源要素的效益最大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是优先贷款支持发展特色旅游服务支柱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五是优先贷款支持发展“梯型经济”。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产业, 搞活商贸流通市场, 繁荣城乡经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运用地理区位优势, 吸引外来企业发展, 不断增强产业企业聚集活动;加快IT行业、石化工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消费型经济领域, 搞活农村消费市场等载体, 加大对中小集镇、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 探索农村——小集镇——中心集镇——中等城市——特大城市呈梯型发展逐步转移农村人口的新路子, 为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金融服务。

六是优先贷款支持农民充分发挥自己优势, 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农业生产资源, 开展金融投资理财增收,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七是优先贷款支持农村地区瞄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医药化工等重庆现有的支柱工业产业市场, 大力开发农村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 突出一村、一社、一镇有一特色产品, 凸现特色产品优势,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八是优先贷款支持发展农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 重点支持开办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生产科技研究开发与推广运用和农村学校、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机构、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银行资本的“催化”功能, 通过精心培植与打造, 将重庆农村职业教育由“洼地变高地”, 实现“教育兴渝”战略, 提高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民职业技能素质。

九是优先贷款支持农村农业服务中心、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各种集体经济服务组织建设;支持包括农村道路交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乡交通运输环境, 硬化城乡街道设施, 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增强城市城镇聚集能力;支持村镇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发展农村运输业。

十是优先贷款支持农村治理山河、塘堰、滩涂、土地, 支持农村森林治理维护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四) 建立多方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联手打造诚信社会形象,

共同加强生态金融环境建设, 实现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改革、银行业务发展的合作共蠃新格局。

一是建立银行、政府、企业 (农民) 定期沟通交流的农村经济发展信息长效机制, 坚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加强合作, 相互联动。

二是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推销长效机制, 做到政府搭建平台, 企业 (农民) 提出市场需求, 银行量身定做产品, 满足农村市场需求, 确保金融产品供应,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形成各方配合、共同发展经济的新格局。

三是建立农村金融服务责任长效机制, 银行机构要自觉增强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把握主动, 在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提高经营质量, 搞活自身效益, 不断增强“输血”功能, 促进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以“放水养鱼”的精神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四是建立农村社会信用建设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入开展以诚信 (区) 县、诚信政府、诚信乡镇 (街道) 、诚信村社、诚信社区、诚信农民为主要载体的“诚信重庆”建设系列活动, 全面整治社会信用秩序, 大力倡导信用文化, 增强农村信用观念, 为统筹城乡发展营造和谐的金融投资环境。

五是建立农村金融债权维护长效机制, 严厉打击逃废贷款债务行为, 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

六是建设金融安全区, 优化城乡统筹发展投入环境。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服务,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支撑与调整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银行资本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功能作用, 达到银行资本与农村产业资本的最佳融合, 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双羸”效果。建议在五个方面修改或者调整国家政策法律, 以适应重庆城乡统筹发展需要。

(一) 适当调整、完善国家有关政策

一是尽快制定同加快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配套的相关政策, 为银行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创造宽松优良条件。

对此, 建议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同加快农村土地改革制度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 认真执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在确保农村土地现有面积总量不减的基础上, 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身份”、有“牌照”。

第二,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稳步推广应用。

第三, 市区县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 指导基层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农村乡镇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中心, 负责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包括价格收益、合同协议、流动期限及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在内的各种指导性服务, 仲裁、调解土地流转纠纷,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合理引导农民依法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成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为农民规范化流转土地提供条件。

第四, 做好土地流转改革稳定工作, 引导农民在保证自己家庭收入来源稳定的前提下, 开展土地流转改革。

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建立良性互动的农村生态金融机制。建议政府把农村金融生环境建设纳入农村工作议事日程, 建立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出台信用环境建设奖励政策, 即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银行、担保、保险部门, 每年在农村开展一次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区县的评定活动, 由地方财政出资对信用评级合格者给予奖励。

三是成立农业生产行业协会, 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协调服务, 为搞活农村金融业务市场提供强力支持。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与服务, 帮助农村成立各种专业生产协会组织, 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四是建立行政资源分配与金融资源分配挂钩考核的长效激励机制, 强化农村贷款投入考评奖励机制建设。

五是建立农村信用担保资金补偿长效机制。建议改变地方财政贴息为政府出资, 将财政贴息资金用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民行业自律协会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担保的资金补偿, 支持与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民自律行业协会开展好信用担保工作。

六是建立农户贷款再担保机制。建议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农户贷款再担保公司, 为给农户贷款的专业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 给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入贷款系上“双保险”, 以达到刺激农村贷款投入增长的目的。

(二) 充实、改进、完善国家有关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国家应当尽快制定农村社区再投资法律法规。

二是修改国家法律法规, 适应农村金融业务发展需要。

三是调整商业银行法律规定条款, 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建设需要。

四是尽快修改国家法律或者出台地方法规, 让农村土地在市场上真正流动起来。建议国家通过修改法律或者出台地方法规, 允许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农民宅基地可以抵押, 为银行投放农村贷款创造条件。

(三) 改进、完善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措施

一是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出台就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例降低政策。

二是建议人民银行增设新农村建设专项贷款品种。

三是建议人民银行引导和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四) 创新银监工作思路

一是建议银行监管部门就成都、重庆两个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出台特殊的银行监管政策。让成都、重庆两个试验区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 以搞活农村金融市场, 进而搞活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是建议出台特殊的银行存贷比例监管政策。建议出台特殊的银行存贷比例监管政策, 适当降低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银行存贷比例, 让更多的银行资本流向农村, 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是银行和监管部门要科学地界定和调整对银行信贷人员、管理人员的尽责、问责和免责制度以及考核指标, 要有一定的宽容度和容忍度。处于防范信贷风险、落实稳健经营的要求, 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制定了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并逗硬执行, “多放贷款多担责任、少放贷款少担责任、不放贷款不担责任”的现象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员工队伍尤其是信贷员、客户经理中普遍存在。再加上贷款管理机制明显存在的“有责无权、有惩无奖”缺陷, 严重影响了贷款投放积极性。

因此, 我们认为当前或者今后一个时期, 在既要控制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实施有保有压的特殊经济政策环境条件下, 建议各家银行和监管部门对“涉农”银行信贷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尽责、问责和免责制度以及考核指标要进行科学界定, 做出适度调整。主要调整贷款增长、不良贷款、贷款利润等考核指标, 制定适合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政策导向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尽快建立完善贷款管理奖励机制, 做到贷款发放与收回对等, 责任与权利、处罚与奖励统一, 从而解决银行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怕贷”、“惜贷”、“拒贷”思想, 增强办理贷款积极性。

四是建议把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纳入银行监管工作范围与对象进行监管。要求和督促政策性银行加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组织的扶持力度, 以确保农村资金社有足够的资金满足农户生产需要。

五是建议适当放宽农村贷款产品、理财产品监管政策。即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 适当放宽农村地区贷款产品、理财产品等金融服务产品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政策。

(五) 积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

期货是对冲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 国家应该以优惠政策推进把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转移给期货市场的改革试验, 拓展目前已有的小麦、大豆、玉米期货, 进一步发展大米、生产饲料等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 帮助组织起来的专业化农户生产经营实现预期的稳定收益, 保持农业生产的连续性,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2006年重庆市领导干部手册;

[2]2007年重庆市领导干部手册;

[3]2003年、2004年重庆市统计资料;

[4]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5]2003年、2004年、2007年中国金融年鉴;

[6]《三峡新论》2008年第3期;

[7]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2008年174期《金融信息》;

[8]中国银监会王兆星副主席在中小商业银行董事会、经营班子成员和监管干部 (电视电话) 会议上的讲话

[9]《三峡论坛》杂志2007年第2、3期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村改革;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422-03

收稿日期:2014-01-15

作者简介:朱方林(1970—),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管理。E-mail:zfl4391@163.com。“改革创新”一直是江苏省宿迁市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初,“春到上塘”“耿车模式”曾经使宿迁市闻名遐迩。宿迁市成为地级市后,再次被推向了改革发展的前台,江苏省委、省政府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赋予宿迁市足够的改革探索空间。特别是2010年12月宿迁市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该省唯一的“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以来,该市上下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这一主线,大力度推进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以宿迁市城乡统筹试验区“土地管理创新”、泗洪县“三个集中”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宿迁市正在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用改革创新的举措,努力走出一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本研究以宿迁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例,总结“三个集中”推动“三化同步”创新做法,分析当前该市农村改革中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宿迁市深化农村改革的构想与建议,旨在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参考。

1宿迁市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个集中、三化联动”良性发展机制宿迁市紧紧抓住“三化”之间互联互促的内在规律,把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三化”联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三农”工作的根本途径。

1.1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过去乡镇工业项目分散,占地多产出较少,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较低,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现在坚持把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作为主要抓手,要求新引进项目必须全部集中到工业园区,对不进入园区的新建企业规划不审批,土地不供应,从源头上遏制企业分散的布局。试验区中扬、屠园新建 70 000 m2 标准化厂房,吸引了捷锋帽业、东宇包装等一批企业入驻。泗洪县建成5个乡镇特色园区,落户企业近600家,其中规模企业248家,就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2012年该市工业比例达47.0%,工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3%,该市工业化开始步入中期,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

1.2切实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在农民集中居住方式上,原来主要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集中规模小,不利于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推进以及农村人气的集聚。现在改变“一村一集中”的分散居住模式,采取“大集中”办法,鼓励农民向镇区或农村集中居住区集中。截至2013年10月,试验区一期3 820套安置房已全面建成,3 545 户安置协议已签订,2013年底前可全部入住。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最终实现80%的农民到镇区集中居住。泗洪县城镇及农村集中居住区新增住宅面积500万m2,入住4.8万户,15.2万农民实现进城入镇。截至2012年底,该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1 066个,累计建房 25万套,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9%。

1.3积极引导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过去土地流转规模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缺乏大规模连片种植条件,导致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使用,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制约。现在积极引导和推进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农民每年可获得1.2万元/hm2左右的土地流转费用,保证了农民的稳定收益,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试验区土地整理面積超过1 300 hm2,一期867 hm2土地顺利被流转,二期2 333 hm2土地流转合同已经与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泗洪县已流转土地22 000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其中33.3 hm2以上规模流转314宗,在石集乡建成了4 667 hm2集中连片、江苏省面积最大的有机稻米基地。截至2013年10月,该市累计流转土地24.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3.5%,适度规模经营度达55.7%,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27家。

2当前宿迁市农村改革在5个方面亟须提升

从当前推进情况看,宿迁市城乡统筹试验区和泗洪县在促进土地规模流转,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强化工业集约、集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也暴露和产生了一些问题,须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2.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须要进一步深化

尽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民个人所有制的集合,但农民手中拥有的土地权利难以让资源变成资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够彻底。试验区和泗洪县在“三个集中”推进过程中,农民宅基地被复垦整理为耕地,纳入其承包地进行统一流转,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流转收益。农民被复垦的宅基地形成了建设用地指标,但农民分享该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较少。此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有加重趋势。农民权益易被侵犯,根本原因是我国土地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核心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方面存在制度缺失[1]。

2.2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贷款难、成本高、手续繁

当前农村信贷贷款难、成本高、手续繁,且贷款金额小,尤其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言,问题更为突出,他们所能享受到的依旧是针对传统农户的金融服务,无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求。涉农贷款难、成本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抵押担保难,一方面农民缺少有效的可供抵押物品,农业承包地、房屋不能抵押担保,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农村发放贷款时又强调必须抵押担保,两者相互矛盾。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单一。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为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及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其他银行在农村分支机构较少。中国农业银行在该市的网点共有31个,而农村乡镇网点仅有3个。三是农村金融业务尚有较大拓展空间。到2013年10月末,该市平均存贷比为8706%,农村存贷比低于城区,农村资金流入城区,使得农村原本资金匮乏的瓶颈问题更加突出。邮政储蓄银行宿迁分行现有网点118个,覆盖该市所有乡镇,但是目前能够办理信贷业务的网点并不多。

2.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形式、轻实质,缺乏顶层设计

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意识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其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一些地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不多、思考不深,仅热衷于下指标、求数量,缺少发展定位、发展思路、推进举措,造成数量增长快、质量普遍不高状况。还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乡镇更是持观望态度,推进力度有所保留。二是配套设施跟不上。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欠账,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严重障碍。机耕条件差、水利基础弱、耕地质量差,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科技服务力量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三是扶持、监管跟不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机购置、农业保险、贷款利息、种粮补贴等方面缺少应有的政策扶持。虽然宿迁市已出台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文件,但耕地面积6.7 hm2以下的种粮大户租赁承包耕地仍然以口头协议居多,在生产中容易产生纠纷,缺乏监管。对于经营规模达667 hm2以上的企业,缺少必要的扶持和有效监管,一旦出现风险,就会出现政府被迫“兜底”的局面。

2.4农业社会化服务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匹配所形成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局部领域正陷入“老马拉大车”境地,有的甚至出现“无马拉车”现象[2]。一是原有服务体系不够用。面对正在转型升级的农业生产方式,基于家庭分散经营而构建的传统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正遭遇“兼业农户懒得用,专业大户不够用”的尴尬局面,服务体系前后发生脱节。二是新型服务需求难满足。一些种粮大户反映,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是粮食打下来没有烘干场地、没有地方存放,如果晒场、仓库等都“自操自办”,甚至“大包大揽”,就会加剧资金紧张,增加种粮风险。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三是服务体系内部矛盾多。市场体系中经营性服务组织商业化过于严重,技术力量缺乏,服务质量难以统一标准,且各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队伍鱼龙混杂。

2.5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集中居住区的建成,大量农民“洗脚上楼”,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劳动力就业难。土地被流转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都渴望在家门口就业,但从试验区情况看,土地基本上被流转给大企业,机械化作业较多,用工极少,加之当地企业不多,出现部分农民就业困难、就业不充分现象。尽管建立工业园区,但是企业进园率并不高,工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能力弱。闲散下来的“失地”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不时因用工问题产生摩擦纠纷,影响生产积极性。二是“同城”同待遇难。农民虽然到镇区居住,地方和户籍性质变了,但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相关的配套制度没有改变。三是部分群体生活难。一些集中居住区农民反映,以前可以自己种蔬菜,现在什么都要到市场去买,还要交物业管理费,生活成本上升。这对本来就增收困难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可能陷入“上楼致贫”的窘境。四是社会治理难。农民大规模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还面临着原有的邻里、辖区关系被打破带来的无所适从,社会治理更加困难。

3新形势下宿迁市深化农村改革的構想与建议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加快农村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虽然宿迁市在推进过程中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破解了一些难题,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是一场改革攻坚战,须要全市上下有更大的改革决心和魄力,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3.1健全农村产权权益实现机制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变资本、变股份、变商品。在已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集体建设用地基准价确定方法,加强宅基地依法回收、自愿退出机制研究,制定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保障农民权益。探索在县(区)、乡镇建立农村公共交易平台,推动辖区内农村集体产权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以其他方式流转交易,鼓励农民个人产权和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交易。

3.2创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方式

鼓励农村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合作、劳务合作、综合合作以及合作社、联合社等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3]。积极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工商资本领办,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按股本获得相当于土地租金的保底收益和合作社经营收入的分红收益。探索研究将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破解资金制约难题,保障农民利益。

3.3探索“土地银行”经营运作模式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思路、新举措,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县(区)为单位开展“土地银行”试点,在乡镇成立“土地银行”,为农民土地托管和金融信贷提供双重服务[4]。按照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原则,将农民自愿流转的土地吸储到“土地银行”,以“零存整取”的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委托或联合专门金融机构,对用于财产质押的农民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进行评估确值,设定存储使用条款,按年支付利息,实现土地的抵押变现。

3.4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发力度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血液。一是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开发力度。以宿迁市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涉农融资性担保及保险机构配合,开展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房屋产权抵押等贷款业务。开发农民创业信用卡,拓展适宜农民创业的新项目。二是健全农村金融保障体系。组建现代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开展农村产权担保融资[5]。采取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方式,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开展涉农商业性保险。三是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及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涉农贷款风险基金,设立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用于收购到期无法偿还的抵债资产。市县每年拿出财政资金作为涉农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

3.5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农业现代化,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过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但是离构建“四化”相结合的新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6]。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生事物,要百般呵护,精心培育,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一要注重把握耕地流转的进度和规模经营的适度。对农村土地要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出台宿迁市《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因势利导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从宿迁市实际状况和所处发展阶段出发,统筹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转移程度,稳妥推进耕地规模经营进度,注意把握好规模经营的适度。二要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補贴的增量主要用于规模种粮的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向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免费供应良种,优惠价格直供农资,优先提供农机具购置补贴。三要加大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培训,提升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水平,把他们培育成“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设立青年农民种粮创业基金,鼓励年轻人从事粮食生产。

3.6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要构建多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气象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投入等公益性服务应以政府为主导,而市场能够解决的经营性服务一律交给市场。但在初始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引导,探索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待原有服务体系发育到一定程度,再逐渐过渡到市场化运营。二要建立政策扶持措施。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相配套的操作细则,更好地落实法律和条例中关于专业合作社享受税收及水、电、交通等方面优惠的相关规定。出台减免合作社产品质量认定认证收费等政策,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增加农业龙头企业专项扶持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三要加强对社会服务的监管。警惕社会化服务包装下的“变相坑农”,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做好农村改革“放活”这篇大文章[J]. 农村经营管理,2013(6):1-2.

[2]张兴军,李松,陈晨. 三农服务陷“老马拉大车”困境[J]. 瞭望新闻周刊,2013(40):29.

[3]李立尧. 开远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J]. 云南农村经济,2012(1):47-52.

[4]陶杨. 关于发展我国农村土地银行的思考[J]. 广东土地科学,2011,10(4):30-33.

[5]马智利,董楠楠. 农村经济发展中耕地资本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383-386.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4

翠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徐明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翠屏区作为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市唯一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今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实践表明,谁拥有了一支观念超前、敢闯敢拼、善打硬仗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够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实现率先发展。翠屏区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人才资源,科学开发、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实现人才资源向发展资本转化,人才优势向竞争品牌转化,切实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意识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营造氛围

在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期,谁在人才工作上快人一步,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我们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充分认识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紧迫意识和忧患意识,紧密联系实际,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使翠屏区真正成为集才的“磁场”、创业的“乐园”、发展的“热土”。

(一)树立城乡人才一视同仁的科学观。传统的人才观,仅仅把人才限定在具有一定职称和学历的人群,而广大有一技之长的农村人才、技能型人才则被排除在外。这样的人才观,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统筹城乡人才开发,必须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只要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都是人才”和“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自觉将农村人才、技能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企业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实现城乡人才、体制内外人才协调发展。

(二)树立城乡人才齐头并进的发展观。传统人才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城市人才队伍发展迅速,农村人才队伍发展滞后。统筹城乡人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城乡统筹意识,树立区域观念,转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打破城乡人才的封闭格局,把城乡人才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人为设置体制性障碍,做到思路谋划“一盘棋”,制度设计“两相益”,工作推进“两手抓”,努力实现城乡人才整体推进。

(三)树立城乡人才共促发展的开发观。要切实改变“就人才抓人才”的现象,按照“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的思路,把统筹城乡人才开发工作紧密融入城乡统筹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配置基层人才,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人才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大胆创新,从体制机制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提供保障

要在全区《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基础上,立足全区实际,把乡村人才、基层人才和各类社会人才纳入人才规划范围,建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人才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人才开发政策一体化,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平等竞争、均衡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完善人才投入机制。要健全完善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设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专项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培养城乡人才,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资助城乡人才进修学习,从事项目研究等。加大对农村人才培训、选拔、表彰力度,研究制定项目、资金等向农村优秀人才倾斜的措施办法。

(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精神,营造人人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评价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要对现有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修改和完善,逐步形成党政人才重在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由品德、能力、知识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三)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重要人才、领军人才的政府投保制度。适应人才竞争的新情况新特点,搞好“一站式”服务,为流动人才入户、调动、档案挂靠、职称评定、出入境管理等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进入的“零障碍”。建立高级人才定期疗养、体检和学术休假制度。大力宣传各类人才的创业活动,宣传城乡优秀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资源,从队伍建设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注入活力

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切实掌握和严格遵循人才培养、引进、开发的客观规律,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基层人才队伍。

(一)大力培育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充分依托党员教育中心、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级各类优势资源,不断加大城乡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实现城乡人才培训资源共享。按照依法行政、群众信赖的要求,加大公务员初任和任职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培训,鼓励公务员在职攻读MPA,不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按照业务精湛、服务“三农”的要求,聘请专家集中授课、案例分析、现场示范,不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业务技能。按照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要求,开展农村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协调国内外农业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培训,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按照掌握技能、发挥所长的要求,充分利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扩充技能型人才队伍。按照面向市场、发展经济的要求,通过外派学习、短期培训、专题培训、MBA教育和对口联系重点企业等形式,不断提高企业经管人才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水平。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不断充实人才队伍。结合全区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切实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营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基层人才队伍。要坚持“凡进必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和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拓宽视野,以“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宽广胸怀,广开门路,招贤纳才,大力引进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着重为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促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要继续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并适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不断充实基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科学使用人才资源,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这也是人才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要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的界限,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更要以“不拘一格”的姿态,用事业、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要全面推行竞争(聘)上岗,通过上挂锻炼、下派任职等形式,加大机关与基层人才的交流力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探索以服务对象、受益群众参与考核的评价机制,对群众公认度高、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员,在政治上、待遇上、情感上适当倾斜;要通过评选和表彰农村优秀人才、大力宣传农村优秀人才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关心和扶持力度,落实相关待遇,并优先充实到村级班子;要通过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评定职称等级,授予资格证书,有效激发创业热情;严格按照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相关待遇,加大从基层录用公务员力度,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和谐发展。

四、转变职能,从公共服务上为统筹城乡人才开发搭建平台

要建立统筹城乡人才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将人才信息、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在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实现城乡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

(一)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要加快对农村人才市场的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市场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省、市级人才市场为龙头,县、区级人才市场为主干,乡镇级人才服务机构为依托,辐射整个农村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起集规划、配置、开发、培训、交流、使用、服务、推广功能为一体,上联城市、下伸农村,适合新农村建设等功能于一体,与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相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涵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吸纳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人才库,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二)建立人才发展共享平台。要加强人才开发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办产学研中心、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强工业园区和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建设,制定和完善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力的高密度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创业。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以园区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资源、集中扶持为手段,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区域共享的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篇5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不仅确立了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地位,也同时指明了我们工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前进的方向。“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考虑和切入。

对我国来说,“三农”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富民强国的基础在“三农”,重点和难点工作也在“三农”。对此,需要各级、各方面在思想上更加关注“三农”,学会用创新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抓“三农”。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效益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才能为农民增收、就业增加、财政增长提供可能和条件。“三农”问题是中国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上上下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全党动员,全民参战,持之以恒。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实际措施的支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笔者认为,在加速中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基础上,目前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这项改革的目标是把现行的强制性政府征用行为改变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行为,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一是要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按照市场法则解决建设用地问题,让农民代表与用地方直接谈判确定土地出让的价格、出让的方式和出让的期限。二是对土地出让取得的收益除按一定的比例纳税外,剩余部分作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发展的资本。三是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公益性占地应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分享收益,当然,还应允许农民把经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以租赁形式转化为工商业用地。

2、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这方面,国家要花大气力,一是率先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由乡村和农民自筹解决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长期拖欠、教育资源流失的状况。三是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四是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把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农村教育的“离农”现象。让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群体享受教育,得到教育带来的实惠。值得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教育为“三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服务“三农”也正面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应当看到的是,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然而,现在的事实是,我国的农业科技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村不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细胞,是最为活跃的基本因素。没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动的参与,现代农业就难以欣欣向荣。因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农村教育的重心调整到面向仍要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多数各级各类学生身上,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农村学校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模式,以及应有怎样的办学模式,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无论怎样定位,无论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体现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立身的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长远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升农民施展才智的能量。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要求农村教育要比过去更加主动地贴近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提供农民之所需。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这是长期捆住农民兄弟离土亦不能离乡的一条绳索。一是把附加在户籍上不合理的福利性成份全部剥离出去,还户籍的本来面目。二是除对一些大城市进行户籍管制以外,取消对大中城市的户籍管制,让农民自由选择户籍登记地,赋予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三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等带有等级色彩的划分方法,按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

4、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要改变“土地就是农民的保障”的片面认识,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镇居民和国有单位的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过去把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

外的错误作法,为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同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即医保、养老保险、低保等制度的建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目前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所以对于老百姓来说,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就像给老百姓系上了安全带,但如何来建立,则需要一个“实”字。政府应该出面牵头,带动全社会参与,然后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那么,社保资金的来源则需要从农民个人、村级集体、土地征用以及政府拨款等各个层面来获取。其中土地征用应该是投保的最大来源。仅仅靠一次性补偿是不够的,政府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这一问题,通过地方性立法,按一定比例从补偿金中拿出一部分为老百姓投保,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放心,才能防止一次性补偿带来的弊端。

5、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一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公共需要,对于一切有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一律要面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运作,由业主投资建设。二是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这一点国家已充分注意到了,湖北也已宣布。但应与城市居民一样,以收入的多少为依据,收取个人收入调节税。三是降低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税率,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到农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实现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四是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在保证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公民享受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的前提下,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五是切实用好用足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扶持力度。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6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望城县靖港镇委员会 望城县靖港镇人民政府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随着长沙市构建“两型社会”工作的稳步推进,在县委县政府的热切关怀和靖港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靖港镇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农业稳镇、项目活镇、产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以“打造旅游强镇,构建和谐靖港”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使靖港这个落后乡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湘江西岸的旅游明珠,是望城县城乡统筹发展实践过程中的良好范式。

一、靖港古镇基本情况

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北,为望城县所辖乡镇。南距省会长沙25公里,距望城县城10公里,北与湘阴相邻,东望铜官,南临沩水。靖港古镇处于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水系发达,渔米兴盛,旧称“芦江”便是由于辖区内水域广阔、芦苇丛生而得名。靖港古镇历史悠久,境内有团头湖、湖尾、龙骨寺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繁多。高沙脊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商周遗物,是江南古文明文化的要地。靖港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唐朝开国功臣李靖平定萧铣时曾驻兵于此,因军纪严明爱民如子而受到百姓爱戴,芦江改称靖港。明清时期,靖港为新康都。民国中期,靖港水运繁荣,手工业、商业亦得到发展,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51年长沙市划长沙县西北一带为望城县,靖港位于望城县北部,南接新康,北连乔口,西连团头湖,东隔湘江望唐代陶都铜官。靖港水陆交通便捷,目前有长沙市区连通望城县城的高等级公路雷锋大道、金星大道直接延伸至此,镇域高乔大道贯穿南北,靖格公路、中格线、石中公路、潘建公路、玉新公路横卧东西,形成以“一纵五横”主干道为骨架、村组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景区范围内有靖港至新镇的景观大道、湘江堤大道和主要游路,并开辟了湘江水上航线。

古镇历经千百年历史积累,保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域内良田万亩,水波千重,民生殷盛。著名的“芦江八景”,即柳浪闻莺、石墩凉风、楼镜潇湘、七星傲月、独楼鹤立、八卦传神、扇子迎宾、梨园戏水,折射出靖港悠远的历史和优美的人文景观。主街区现保存“8街4巷7码头”,有民居1008栋,建筑面积22607平方米,居民1027户,街道总长2910米。木结构建筑占所有建筑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多建于距今600余年的明代,一部分建于清代,是典型的明清江南水乡风格建筑群落,不但极具观赏价值,也是研究明清建筑和历史不可多得的活标本。除此之外,还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其中,“宏泰坊”、“宁乡会馆”、“当铺”、“育婴堂”等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蔚为壮观。古镇内远近闻名的还有“复兴塔”、“观音庙”、“紫云宫”等数处宗教建筑,朝有千人作辑,夜有万盏明灯,香火旺盛,场面壮观。

靖港民间艺术丰富多样,木屐、纸伞、风筝盛行一时。主要传统手工艺有手工香干、手工米粉、酿酒、圆木等。主要民俗文化有舞龙、舞狮、划龙舟、地花鼓、皮影戏以及六月六庙会等各种民间集会活动。靖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如古典文学大师程千帆、陈子展,文学家、爱国华侨任雨农,独臂将军刘畴西、“革

命母亲”陶承、98抗洪英雄侯德仁、全省十大藏书家胡应龙等。靖港历史上是兵家常争之地,唐朝大将李靖曾驻兵于此,靖港由此更名;咸丰四年,湘军与太平军在靖港大战,湘军败走,统帅曾国藩威严尽失,悲愤中两次意欲投水自尽;1930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迁至靖港镇半边街碓坊,王绍坤(王首道之妻)和王绍兰(郭立三之妻)两姐妹曾驻机关办公半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夜渡湘江之战也在此不远处(洪家洲)进行。

迎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东风,靖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4年初,中共望城县委、望城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开发靖港古镇的决定,成立了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2008年6月,靖港镇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10月,国家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部、国家文物总局联合授予靖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千年古镇靖港迈入了历史性发展的新纪元。

二、靖港古镇发展现状

靖港镇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5万,总面积53.88平方公里,其中古镇人口约0.4万,古镇核心区面积69.33公顷。至2010年4月,古镇保护性开发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大景区框架建设和核心区景点打造基本完成,1.27公里长的核心区麻石步行街、1公里长的后街、2公里长的南岸堤环湖游道向游人开放,通过水利部门整治的哑河水面和靖港古镇恢复打通的夹河水面共同形成了靖港古镇得天独厚的1000亩水面,约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得到恢复;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的成功流转,以靖港古镇开发公司的名义,兴建了古镇旁1000亩汝洋湖荷花生态公园,初步建成了6公里长的古镇景观大道。靖港古镇“两厢(东、西两广场)、三带(古麻石街一带、夹河一带、环湖游道一带)、两片(一片水面、一片明清古建筑群)、一湖(汝洋湖荷花生态公园)、一路(景观大道)”的大景区格局基本形成。另外,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保障等各个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得到划时代的极大改善,古镇内有总供水能力达到4000T/d的水厂,设计满足常住人口1万人,日游客1万人的用水需求(包括生活用水,饮用水,道路、绿化用水,消防用水及未预见小量),自来水入户率100%。给水管道采用生活用水和室外消防合一给水管。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建设有日处理量4000吨的废水处理站1座。古镇中心区采用10kv高压线路供电,总装机容量为10270kw,并配备应急备用电源。邮政网点完备,通讯设施布局合理,实现国际互联网全面联接。卫生环卫设施包含10座5A级公共厕所,每座面积60㎡,沿人行游道和广场布设垃圾箱100个,地埋式垃圾收集站2座。标识、照明等辅助配套服务设施完备合理。

在古镇保护性开发过程中,我镇将旅游及其附属产业定位为古镇的支柱产业、也是靖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旅游经营与服务为核心,辐射至商业、工业、文化休闲业、生态农业,力争使古镇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典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镇贯穿“立足古镇历史文化,牢牢把握水景灵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理念,重点突出了以下工作:

1.景点建设。靖港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和通商口岸,农业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并驾齐驱,也是南方稻作文化、湖区渔民文化、沩水船帮文化和湘江商贸文化的集合体,既有大量的物质遗产,又保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的景点建设一方面着重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修缮,另一方面也致力于展现靖港文化特色。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我们对宁乡会馆、宏泰坊、陶承故居、中共湖南省委旧址、杨泗庙、观音寺等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了复古性修缮,并作为主要文化性景点对公众开放;新建的江南民俗文物馆、毛主席手迹展览馆、恐龙化石馆、族谱陈列馆、靖港人物展览馆、曾国藩水战旧址,从民风民俗、地方历

史、红色记忆等各个层面展现了靖港独特的历史文化。

2.配套产业。我镇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投资形式,合理规划产业类型,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购、游、赏、玩的一条龙的产业布局。一是积极培植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手工秤、圆木行、铁铺、酿酒坊等本地手工业,扶持这些小规模特色产业的发展,引导他们拓宽市场;投资开发靖港布鞋、靖港香干、靖港工艺品等纪念品产业,做到特色与效益相结合;鼓励当地居民进行创意型投资,走出家家芝麻茶、户户火焙鱼的投资误区,提倡理性投资、创意投资。二是重点打造规模产业。八大碗饭庄、芦江休闲度假城、望江楼宾馆、房房客栈、当铺酒吧、汉斯啤酒屋等已具有中等发展规模,八大碗饭店、望江楼宾馆每日营业额已达数万元,5个乡村酒吧也成为颇受游客欢迎的休闲去处,这些规模产业拉动了古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三是合理建设休闲产业。乌篷游船项目是古镇最早投入运营的娱乐休闲项目,它契合了古镇的秀美气质和当代都市人寻找新鲜、宁静、个性的旅游目的,因此广受游客青睐。

3.招商引资。为保证古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谨慎研判形势,在对古镇进行持续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注重古镇资源整合与优化,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使古镇成为一个有特色产业做亮点、有旺盛人气做助力、有合理经济结构做支撑的规模化成熟景区。通过主动找商与服务招商相结合的方式,我镇成功引进长沙船舶厂、都鳌农业生态创意园、长辉生态农庄、庆湘食品厂等项目,其中,长沙船舶厂于2008年4月与县人民政府签约,迁建落户靖港镇金星村沿江大堤一线,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用地面积560亩。目前船舶厂河滩用地吹填工程已全部完成,大堤护坡工程、厂房、码头、仓库等建筑的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预计船舶厂完工后,古镇内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万人。都市休闲农庄能对核心景区的观光旅游进行有益补充,是城郊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预计在进一步完善都遨生态休闲农庄、长辉生态度假农庄、汝洋湖荷花生态园的基础上,再建靖港大泊湖等三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都市休闲农庄或垂钓基地。

三、靖港古镇发展阶段对比分析

早在明清时期,古镇就已经形成了以南方稻作文化、沩水船帮文化、湖区渔民文化、湘江商贸文化为一体的一种独特文化。古镇长街商铺林立,人丁兴旺,来自江西、宁乡、湘阴等地的外地商人纷纷汇集于此,形成了湘沩航线上“船到靖港口,顺风也不走”的有趣现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靖港、桥口列为湖南省销盐口岸,设立铺首、盐仓、盐行;同治十年(1871年)靖港有里粮行五六十家,粮站二十余家,米号二十多家,年输出粮食逾百万石。与此同时,手工业长足发展,伴水运而生的造船业、篾业、棕麻业、铁业、圆木业都很发达,梁宏发雨伞与湘潭木屐齐名。由于地处长沙市郊,这里与中国中南部民主改革、民主战争的历史也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靖港的大繁荣,才给今天的靖港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以供建筑牢固的防洪工程,靖港境内又湖泊纵横,湘江沩水每年5月-8月都会发生较大的洪灾,给当地百姓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清朝康熙年间,靖港境内开始建筑防洪堤坝,洪灾频频的靖港湖区渐渐变成美丽富饶的良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经济工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整治堤垸,兴修水利,1957年开展沩水整治,望城县境内42垸合并为大众垸,沩水入湘江口从靖港改为新康。沩水改道,靖港境内百姓减少了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基础得以巩固,粮食、水产业逐渐兴旺。但靖港同时也失去了由水上运输带来的商贸业、手工业优势,日渐脱离了市井喧嚣,沉寂在湘江之滨。70至80年代,靖格

公路、宁乔公路、望乔公路相继通车,铜靖汽车轮渡与沩水大桥先后建成,靖港各村社之间陆续铺设了砂石路。镇域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生产粮食、生猪、鲜鱼,同时,劳动力输出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壮余劳动力向长沙、广东、江浙等地输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的洪流给望城和靖港都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凭借良好的交通与区位优势,望城迅速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振兴靖港经济、将靖港纳入长沙文化格局成为政府的宏伟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作为支柱产业发挥着经济主干的作用;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业进入规模化运营,大众垸经济区实现了机械化稻作,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广东等发达地区流动;20世纪末,望城县开展“公路建设年活动”,并开展大众垸综合治理,境内公路建设加速提质,大堤得到加宽加高加固。1999年动工修建、2002年通车的高乔大道,既是防汛抢险通道,又是贯穿大众垸、北通湘阴及洞庭湖区的交通主干道。2009年竣工的柳林江大桥和加宽竣工的沩水大桥,把靖港融入了北通湘阴、益阳、洞庭湖滨各县,南接望城与长沙的大交通网络。正在动工修建的京珠高速复线,在新康梅树港修建立交桥,靖港可由此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真正实现“驰道天下”。镇村公路实现全面硬化,人民出行通畅便捷。2008年9月,靖港第一期保护性开发正式启动;2009年9月25日,靖港成功开街,随之铺开第二期保护性开发建设;截至目前,靖港古镇基础产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创业富民意识显著增强。由于旅游开发凸显的商机,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的外商也纷纷前来洽谈商业合作;长沙、宁乡、湘阴等地的商人也带来各自的特色产品,在这里开门立店;本地的特色产业得到政府大力扶持。一度萧条的古镇,如今乘着开发建设的东风,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复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靖港古镇手工秤店老板吕师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技艺,在古镇的繁华地段拥有一家小铺面,据他回忆,08年以前古镇街上生意清淡,基本上都是本地居民来这里购买、交换一些生活用品,多数街上的居民以每月200-300元城镇居民低收入保障金为重要生活来源,他每个月的经营净收入不足300元,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靖港开街以后,由于手工秤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政府的政策及营销扶持,吕氏手工秤声名鹊起,被《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导,现在他的秤不仅可以作为日用品,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永久珍藏。由于吕氏手工秤工艺精准、秤型美观,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吕师傅每天都要接待数十起预订,每月经营净收入在3000元以上。易记甜酒是古镇街上的品牌小吃,其历史可上溯至唐朝将军李靖驻军在此时,百姓为其煮的“糊子酒”,现在每天也能有500元左右的经营收入。半边街上的居民户改变了靠低保生活的生存状态,主动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即使是在门口摆个卖豆子芝麻茶的小摊,每天至少能赚到200-300元。李茂新是靖港复胜村村民,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和经济来源,07年他在广东东莞打工,每月工资不足1300元,难以供养两家年迈父母和3岁的孩子。靖港开发以后,他看好靖港的发展形势,从广东回到老家,做起了在街上摆特色儿童玩具的生意,每天有200元左右的纯收入,现在家境逐步好转,他还在不断努力,希望能通过一段时间的积蓄,租赁到一家门面,在街上做固定的玩具生意。

四、靖港古镇开发建设的主要经验

2008年8月,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靖港镇成立了靖港古镇开发有限公司,以市拨县借筹资5000万、县划拨的5万平方米的房产地产为资产,按照“大保护大利用”的思路、“修旧如旧”的理念和打造长株潭城

市群周边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整体规划,于9月上旬正式启动了第一期核心区全部的保护性开发;

2009年9月25日,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县人民政府、市旅游局承办的2009年(靖港)全国超轻型飞机锦标赛暨靖港古镇开街庆典隆重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仅当天就有超过十万的观众慕名前来观看。这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赛事活动,使靖港借此契机展示了自己古朴秀雅的水乡风貌,赢得了广泛关注,“大美靖港,快乐古镇”的口号传遍潇湘大地;

2010年5月1日,经过长达半年的后续建设和积极筹备,靖港古镇即将迎来第二次开街盛典,届时古镇景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将全面开放,“十二金钗”选美、古镇美食节等热门活动也将隆重举行,回应广大游客的期待。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靖港从一个民居凋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落后乡镇,迅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长为一个集旅游业、工业、商贸业、休闲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区,从几年前财政收入不足100万,成长为财政总收入2640万元、发展势头看好的江滨小镇,靖港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

1.整合优势资源,做足文化深度挖掘工作。保护好古镇及其遗产,具有重大的文化、历史、经济意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靖港古镇,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任务。面对这一内在矛盾,我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和“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开发思路,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投入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古建筑修缮,产业经营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通过政府和社会双重资金投入,逐步将靖港古镇打造成为极具魅力的江南水乡古镇。一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在靖港古镇保护开发启动之初,成立靖港古镇保护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时,专门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部”,组织十多位经验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者深入古镇走访研究,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近一年的抢救工作,整理出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民俗、食品、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项。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靖港水文化(祭拜河神)、靖港香干等。出版了3本书:《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靖港历代诗词选》、《靖港史话》;创作了剧本《千年古镇靖港人》;搜集整理了靖港地区的族谱资料,搜集姓氏源流、派语以及分布情况,并出版了一本关于靖港姓氏家族的书籍《靖港姓氏源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靖港深厚人文底蕴的具体体现,通过抢救保护之后,使之得以传承,使靖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内涵更加名副其实。二是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通过省市相关部门及古镇保护工作者的调查、走访、考证和研究,对古镇上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目前,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已经对宏泰坊、宁乡会馆、当铺等晚清民初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并在内部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赋以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三是对民居的保护。靖港古镇核心区现有居民1027户,传统民居1008栋,这些民居散落在总长2910米的街道两旁,是古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待老房子的办法是,凡是有30年历史的一座都不拆,进行局部改造,50年的只修缮,保护原貌。同时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当地老百姓形成自发的保护意识,把自己的房子当作古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待,避免居住使用过程中的人为破坏。对于需要修缮的房屋,事先必须上报古镇相关管理部门,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之后方可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外观上不增加现代元素,不破坏整个古镇视觉上的和谐。四是对古镇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放后,由于改道沩水,并且水上运输逐渐被陆上运输取代,古镇便卸下繁华,平添落寞。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靖港古镇的原生态风貌才得以留存至今。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对古镇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洁净一泓悠悠碧水,保护几片绿意葱茏,维护现有的优质人居环境,使古镇更加风姿卓著。

2.把握政策形势,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决策。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提出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从“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的发展战略。在《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中,靖港古镇被列入大长沙旅游板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靖港古镇保护性开发极大地改善了靖港镇域内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带动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湘中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完善湖南全省旅游网络,促进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促进湖南省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提供新的动力。靖港古镇开发建设是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的需要。由于靖港镇资本积累少、工业底子薄,发展工业条件差,经济发展必须突出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上做文章。通过古镇的开发建设,以旅游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再现古镇繁华,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古镇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古镇居民及镇域内村民的生活水平。2008年,望城县成立了以谭小平县长担任组长、李雪明主任担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靖港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明确1名副局长和1名工作人员专门联系古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旅游局牵头,负责古镇开发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调。靖港镇和靖港古镇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县发改局负责古镇开发涉及的所有项目立项、整体包装等工作,县规划局和县国土局负责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县水利局按照古镇开发要求,负责治理古镇水利水系,县交通局负责完成靖港新镇至古镇的道路建设,并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停车场。县环保局负责规划建设2-3个污水处理站。县财政局负责政策性资金调度、管理,设立市县共管资金专帐。县城管局主要负责处理古镇内垃圾,并申报成立靖港古镇城管执法队。县建设局配合做好靖港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工作。县文体局负责收集、整理古镇民风民俗等资料。县征拆办负责古镇内拆除安臵工作。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开发古镇,为古镇的每一步发展做出了正确的指导和决策,使靖港古镇沿着可持续旅游开发的道路不断前进。

3.大胆创新思路,做细古镇开发建设方案。靖港古镇的建设与开发,做的是开天辟地的事业,是将靖港古镇从农业向旅游业、商业转化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是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宏伟实践。面对这一崭新形势,就如何定位古镇的开发方向,如何对古镇进行全方位规划,靖港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无数次的商讨、论证和研究,最终确立了靖港古镇“两厢三带一湖一路”的建设框架,并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贝特设计公司的协助下,完成了《靖港古镇保护规划》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古镇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了四项规划原则:一是在保护本体及相关历史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利用;二是保护与开发统一考虑,“修旧如旧”再现清末民初建筑群,再现一个充满浓郁“古味”风情的特色旅游小镇,为长沙保留一段有魅力的故事;三是古镇内游玩、配套管理设施、生态环境及景观应与历史风貌和谐统一;四是科学全面的规划,分布实施,节约用地,减少投资。根据古镇自然条件和规划发展概念,古镇规划常住人口1万人,游客1万人,并构建了“七个节点、三条轴线、四个区域”空间整体格局。七个节点是指:东、西、南、北四个入口广场节点、将军广场节点一个、街巷节点两个。三条轴线是指:一条是靖港古镇特色商业轴(前街),以经营靖港传统特产和展示靖港传统特色经营为主;一条是传统民居与休闲轴(后街),以经营酒店、旅馆等休

闲、娱乐与展示为主;一条是传统休闲文化轴(少先路与将军路),以经营靖港传统文化产品和工作坊参与展示为主。四个区域是指:传统居住街坊区,水上休闲区(分为水上动区和水上静区),生态区,文化创意区。经过一年半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工作,目前空间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一个规模化的成熟景区已经初具丰翼。

4.强化营销团队,做大后续营销管理文章。从2008年9月第一期保护性开发建设工作开工,到2009年盛大开街,靖港古镇全体机关干部与开发公司员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建设与筹备工作,他们“5+2”、“白加黑”的工作机制、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短期内完成核心景区建设并成功运营的发展模式,赢得了上级部门与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被誉为“靖港模式”。“靖港模式”在古镇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效用,古镇开发建设与营销管理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建设与营销两手抓。9月25日开街之后,古镇的对外营销逐日扩大规模,聘请了一位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宣传营销专家为公司副总经理,成立了一支包括有从业十年以上的高级营销策划员、广告设计员在内的10人营销队伍,专门负责古镇的对外宣传与旅游营销工作。目前,经报县委县政府批准,古镇筹备在五一期间举行三次规模较大的营销宣传活动,即“买门票,奖汽车”活动、“十二金钗世界小姐选美会”活动、“八大碗美食节”活动,力争抓住五一假期契机,将古镇作为整体景区推向全国的旅游市场。

五、靖港古镇开发建设面临的体制、要素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筹资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资金周转困难。靖港古镇是个新生事物,按照目前的人居、面积、旅游市场情况,要将其建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备、景点丰富完善、配套产业规模齐全的5A级景区,需要约5亿元的总资金投入。古镇开发公司成立初期,是以市拨县借筹资5000万、县划拨的5万平方米的房产地产为资产开始建设的,而古镇的第一、二期工程已经投资2亿左右,其中有40%尚未结算。开发公司旗下已正式投入运营的公有产业,包括13个景点、4家酒吧、两家餐馆、4家宾馆目前经营情况良好,每月营业总额在100万元左右。但由于古镇开街时间不长,产业积累不够,每月所得利润尚不足以承担高额的建设、宣传、营销、人工费用。收入与支出的差额,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筹资融资工作进行平衡。根据公司运营状况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资产变现的方式,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组织资金,操作周期长,各级部门核准手续复杂,导致资金迟迟难以到位,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需要。

2.居民、游客、商户素质有待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有待加强。靖港是“生活着的古镇”,景区也是古镇居民的生活区,同时是经营户进行门面经营的商业区,因此,古镇的3.67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游客、居民、经营户三种主要管理对象。古镇开街之后,游客量维持在每日1万人左右规模,直接带动了古镇经济,同时也对古镇的物业管理、环卫管理带来较大压力。游客维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财产的意识不够,随意丢弃垃圾、损毁公共设施的现象较多。街区居民主要存在抬高房租价格、对公共管理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由于游客量大,居民持有的房产大幅增值,租赁价格升高,无形中抬高了经营户的准入门槛,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一些低成本的小商户难以进驻;景区日常环卫管理与交通管理也面临阻力,部分居民有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的现象,对古镇主街区实行机动车禁行的交通管理制度有些抵触情绪。经营商户存在投资误区,没有对靖港古镇的旅游市场进行理性调查与分析,投资集中在餐饮业与副食业,在旅游市场必须的玩、购、赏等要素上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具有零散性、随意性特征。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道路设施问题。从望城

到靖港的湘江大堤是进入靖港的快捷通道,由于使用多年、来往的大型货车过多等原因,目前存在路面狭窄、坑洼较多等问题,通行情况不佳,尤其在雨雪天气,路面泥泞,积水过多,极大地影响了居民与游客的出行。湘江大堤沿线的绿化状况有待加强,需要进行专业设计,突出洞庭鱼米乡的风光特色。从长沙市区进入古镇的标识标牌系统尚未建立,进入古镇的自驾交通路线选择有待明确。靖港古镇风雅广场是古镇景区的组成部分,麻石路面不便于机动车通行,需在西广场另铺设一条南北通道。二是旅游专线问题。目前从长沙到靖港的个人出游线路还不完善,没有专线旅游巴士或公交线路,来古镇必须转乘中巴或小型客车,在交通安全上存在隐患,车辆投入量小,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亟需开通一条旅游专线或者从市区到靖港古镇的公交专线。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加大对古镇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资力度。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民政服务水平。不断扩大财政的“三农”投入规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持续投入,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投入方向,在项目的选择上,要优先选择有利于兼顾城乡、以城带乡、群众迫切需求的投入项目。古镇具有以旅游促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保证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要重点发展以下几类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农村能源、农村教育设施、农村医疗、农业科技和推广设施、农村通信、农村环保设施以及体育、文化等设施。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古镇开发带来的商机给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带来了创业致富的机遇,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要降低农村居民参与商业竞争的门槛,为农村居民加入旅游业提供相应便利措施。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推行小型贷款,用于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市场竞争发展需要。农村合作信用社应逐步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力争满足农村基本金融需求。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快速成长,有效改善农户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立足于农业深度开发,以生态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在传统种养加工基础上,充分挖掘产品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使用价值、科普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及衍生社会价值,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一是构建乡村旅游餐宿体系。餐饮要体现原汁原味、本色天然,如深入挖掘靖港本地特色小吃,将餐饮做强做精。住宿要体现生态原始、民俗风情,室外布局要融入自然,营造池塘流水、修篁掩映、起伏错落的野趣氛围。目前靖港计划对景观大道沿线的房屋进行统一立面装修,体现复古清新的明清建筑风格。二是构建乡村旅游商品体系。夯实旅游农产品基地,扶持长辉生态农庄、都遨农业生产有限公司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特色养殖业。建立旅游工艺品基地。靖港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很有特色,布鞋、木屐、纸伞、风筝盛行一时,香干与火焙鱼广受青睐。要鼓励群众继承和发扬传统产业,打造有靖港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在确保粮食自求平衡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畜产品、果蔬、中药材、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农业,着力在生猪、烟草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科学规划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适宜区集中,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保障农产品安全为核心,推广清洁种植和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县委县政府及农林牧渔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建设符合靖港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技研究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要以农村远程教育为载体,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要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宣传推广和交流工作,使农业向生态休闲和产业规模化靠拢;要逐步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集中财力,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

3.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靖港古镇核心景区目前常住人口只有5000人左右,随着旅游开发的纵深推进,约有2000名经营商户及工程建设者入住靖港。长沙船舶厂在古镇落户以后,古镇的常住人口规模将扩大到两万人。在古镇下一步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加大城镇化与旅游兴镇战略的实施和景区建设结合,与大众垸经济区和新镇商贸经济区建设结合,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重点加强古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景区经营管理,形成完备的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更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古镇城镇化建设,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与县民政局、劳保局等对口部门的对接,加强与省内外各高校、市县人才市场、望城劳务网、市县电视台等劳务机构和媒体的联系,选拔优秀人才,组织本地民工集中就业,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同时合理规划古镇经济区内产业构成,引导居民与经营户理性经营。

4.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古镇作为一个整体景区,目前遵循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是在县委县政府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靖港古镇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运营的经济实体,同时担负着经营与管理的双重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在放手让开发公司面向市场实践、发展和创造的同时,应发挥政府的行政服务与行政管理职能,确保城乡社会经济协调、高效发展。各级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思路,真正把统筹城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部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臵,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各级政府可利用自身所处的特殊位臵和特殊能力,采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各种措施和手段,引导资源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从而可大大减少流动中的盲目性,化解市场风险,降低市场成本,提高城乡资源配臵效果。

上一篇:政府专职消防员发展状况下一篇:学风建设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