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

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近年得到高速发展,但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模式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本文认为高职是高于中职、有别于学术高教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应该培养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因此与之相匹配的也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教育模式

近些年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大有赶超普通高等教育之势,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人们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进行高职教育”。但是当人们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又与“什么是高职教育”联系着。也就是说,你怎样理解高职教育,你就怎样进行高职教育。因此,两个基本问题相比较“什么是高职教育”则是一个更带根本性的问题,是高职教育研究必须回答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厘清,我以为对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颇为必要。那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从表面上看,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似乎已经取得共识,那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何谓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其他教育类型培养目标区别在哪里?

首先说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目前中国存在的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曾著《论治学与治事宜分二途》一文,认为“天下之人,强弱刚柔,千殊万异,治学之材与治事之材,恒不能兼。尝有规理极深,虑事极审,宏通渊博,通贯百物之人,授之以事,未必即胜任愉快。而彼任事之人,崛起草莱,乘时设施,不必皆由学”。[1]蔡元培先生更有经典之论:“治学者为之大学,治术者位置高等专门学校。”在大学,则必择以终身研究学问者文师,而希望学生在研究学问之外,无其他目的;其高等专门,则是收集资料,失地练习起见,方且于校中社法庭,商场雏形……即学术毕业后之法吏技师为的,亦无不可。可见学术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是区分两种高等教育的基本标准,但是就职业本身来说,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学术性高教,职业选择面向的是“学术性”方向,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为“学术”服务。他们从事的职业可能是专家,如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各类专业工程师、船长、机长、医师、统计师、经济师、律师、大学和中学教师、作家、记者、编辑、艺术家、体育家、图书馆高级馆员,等等。从事这一层类职业,显然必须对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具有较高的素养,一般应该经过大学相应专业系统的学习。而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将社会所有文职职业分十个大类,在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中,是在专家的指导、监督下从事有关专业的辅助性工作的人员,如技术员、技术助理、测量员、制图员、工程管理员、医药助理、统计员、会计员、新闻通讯员、护士等。这一层类职业工作的特点就是辅助性,是按照专家的思路做辅助性的具体工作。其特点是无需具有本门专业系统深厚的知识,但要能够理解专家意图,并且善于将专家意图转化为实际操作。这一层类的多数人员需要具有高中文化,需要接受一定的高级专门训练,保证在专业上能够与专家对话,准确领会专家意图,并将专家意图付诸实践。这是介于专家决策、研究设计层与一线操作层之间的一类人才。这类人才一般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的。[2]就此看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专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专业性辅助工作的人员,也就是后者是在前者的指挥之下从事一定专业技术含量工作的各种“员”。

其次说说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职业教育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般专科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中专学校)、初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初中),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承担向生产第一线培养输送技术人才的责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某个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毕业后在工作中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物质形态即产品的任务,是科教兴国中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4]从字面的概念看,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显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显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一句话,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有技术技能,而且要求有将领导、专家的决策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这是它高于中职之所在。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高职教育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学术本科院校,也有别于中职教育的教育形式,可是纵观中国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还有很多的困惑,比如:高职教育大多是学制三年的大专,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该如何衔接?高职的本科院校能否像学术性本科院校一样普及,甚至也有高职的研究生院校呢?如何办高职呢?对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之间的衔接,依据我国相关的文件规定,高职生源之一是中职毕业生,俗称对口生或技校生,这些人在中职已经考取了相关的职业从业资格证,在进入高职大专院校后又要和自己的同学一样考取最低的从业资格证,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对那些中职生来说这很不公平合理。那么高职教育到底应采用何种教育模式,值得探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借鉴外国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选择,找出适合中国高职的发展模式。

二、国外的高职教育模式[5]对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启示

1.德国的二元制模式

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双元制”是他们职业教育的核心。学生通常一周在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3—4天的实践培训,学校企业分工协作,理论实践密切结合。这种办学模式强化了教育目标,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德国高职的教育模式现在已经在不少高职学校推行,但是学校虽同企业建立了联系,实质性的合作却很少,尤其是企业根本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而且现实是很多企业不愿也不能提供职位给学生,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地要求高职学校所在地企业提供岗位,但是即使对方提供了岗位,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等也与岗位要求差距很大。企业以获取利润为最高目标,如此劳神丧财的事,不怪企业没有积极性。产学分离的办学模式,不仅使高职院校摆脱不了“压缩本科”的办学格局,而且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价值。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一个难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应在学校与当地政府之间积极穿针引线,当地政府应制定地方规章,引导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积极接纳高职生,甚至采用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让企业为高职学生提供机会。其次,高职学校应当积极根据市场与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教育思路,不断完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的方案、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到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资源供给的时候,可以考虑实行开放办学,采取多种形式与有关企业、行业合作办学。

当然,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毕业生就业只有企业一个出口是不现实的。中国目前最需要人才的行业是服务业,根据中国城乡发展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需要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依据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的特点,借鉴美国的工作教育模式有必要,所以不妨研究一下美国的高职教育模式。

2.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一种短学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性,职业教育明确以服务于社区为中心,必须有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必须为社区的生活提供支持。二是适应性,即适应社区工业、商业及其他行业人才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建立在社区需求、当地工商业需求、就业需求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加、更新专业和课程,以适应科学技术及生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和知识,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或为在职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美国社区学院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需要。专业与课程设置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因此,中国的高职教育应转变专业设置大而全的办学思想,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认真仔细地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项目同本地区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与本地区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市场。

当然,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从市场出发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满足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这是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高职院校面临的困境,但是从高职教育长远发展来看这只是权宜之计,决非长久之策。

职业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期生存与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必然使现行的办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高职教育目前培养的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应尽快缩短与世界水平和产业化要求的差距。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和突出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绝不是狭隘于技术的教育,切不可背离教育的本质,更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高职自身来看,可以借鉴加拿大的模式。

3.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并构成一种专项能力。CBE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来安排教学的教育体系,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能力的评估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要素,是一种极具社会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和推行这种教学模式。

加拿大CBE/DACUM模式的启示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技术能力的训练和形成为目标,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由此看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适应市场需要的明确的专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规格:二是高职学校应依据此标准与规格,作出检测教学质量和评估学生成绩的质量评估系统,在专业设计、考核、作业上以能力检测为根本,学校应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与能力标准考核体系的构建,也可邀请他们做考官,开讲座,提升强化专业技术的能力;三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用学生社团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改善教学方法,课堂可以是车间、社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区别于普通学术教育,高于中职教育。目前高职院校从市场出发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但是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人才自身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高职院校的短视行为不可取,应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借鉴美国和加拿大模式,改变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己任,为社会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A].钱理群.走近北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8.

[2]裴云.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误区——兼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3):126.

[3]中国百度网.百科名片http//www.baidu.com.cn.

[4]中国百度网.百科名片http//www.baidu.com.cn.

[5]沈洁.国外高职教育的启示[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4):11-12.

作者:许玉琴

第2篇:浅析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摘要:酒店管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遵循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本,文化为品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创新型。只有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同时,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过程控制。

关键词:酒店管理 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中国酒店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过去的客栈到今天的酒店、宾馆;由过去的店小二到今天的服务、管理人员;由过去的简单劳动到既懂心理、又会管理的复合工种,都得益于现代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高等专科教育,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已形成专业较宽、门类较全的旅游业教育体系。酒店管理高职教育作为旅游教育的一个分支,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是教育界不断讨论的话题。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对该专业教育的期望,反映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追求,预示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及其结果,规定着教学活动的目标。它是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编制课程大纲、拟定教学方案和检测评估教学效果的标准。因此,研究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成为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我们在办学实践中的经验作一些总结。

一、制定培养目标所遵循的原则

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本质特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是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教育形式,培养要求是为未来职业生活做准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都遵循了三条原则:

(一)注重针对性

为了体现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根据专业需要,以技术理论学习和管理运用为核心。有针对性地精选主干课,建立主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组合,精选教学内容。

(二)突出应用性

酒店管理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突出应用技术为主,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中心,加强本学科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研究探索与传授。

(三)强调实践性

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餐厅服务、客房服务、调酒技术等,应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要求学生在教学模拟场景中,获得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术性和理论性,其主要职能一直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兼有学术性与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和创新型方面。同时“职业性”定位于餐饮企业中服务、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培养。

(一)技术型

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操作技法的应用能力。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必然,是为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的关键环节。

(二)应用型

培养学生新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是“职业性”的具体体现。能够将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须有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转化功能。同时,教学中要求老师传授使用方法而不是使用过程,也就是交给学生“渔”而不是“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管理型

高职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管理人才。较高的管理水平得益于一线工作经验的日积月累,以及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正确把握。

(四)创新型

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仅靠机械的吸收,填鸭式的教学,无创新能力势必思想僵化,个人的聪明才智难以正常发挥。中国教育不是落后在文化教育上,而是落后在创造力开发上,落后在能够产生独创技术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上。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包括的内容

制定培养目标应充分领会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社会及不同地区对该类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任何专业性教育都要考虑“职业性”,但不能把“职业性”当成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因为“技术型应用人才”的教育与“职业性”教育不是同一范畴。应确立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政治思想和德育教育方面

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具有优良的职业品质,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有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体育、军事知识。

(二)公共基础知识方面

具有与学历层次和专业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必须具备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知识。这既为学习专业奠定基础,又为继续深造提供条件。

(三)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方面

具有职业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管理学、旅游酒店管理等知识,为职业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是从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国际会议规划与管理、酒吧经营与管理等,为从事专业打下基础。

(四)实践能力方面

具备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流利的外语会话、翻译能力,并达到国家英语水平考试二级以上标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掌握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及编程技术,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餐饮企业管理工作;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中、高级餐厅服务员技术水平,并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四、实现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控制

根据培养目标的内容,我们总结出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应该把握的主要问题:

(一)进一步研究教学计划的科学性

科学而完整的教学计划,是保证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的教学计划虽然写明了培养目标,但课程设置及要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完整的教学计划应该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计划、动手能力培养计划、综合能力培养计划等。只有这些计划与酒店管理理论教学计划有机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计划体系。这样,把培养目标加以分解,使之更为具体、明确,便于实施和控制。

(二)进一步研究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高职教育应设置那些课程,多少课时,各个高等院校意见各异。究竟怎样才合理,值得探讨。目前大多采用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控制在1400以内。各类课程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控制数为:公共课基础课占40%左右,专业基础课35%左右,专业课25%左右。选修课应大于课内总学时的5%。根据院校的培养方案对酒店管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还可以进行调整。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抓好这个环节,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建立较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它不但可以解决实习,还可以给教师挂职锻炼机会,增强实践能力。当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要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如制定实习大纲,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场地,开放客房实验室、前厅实验室、餐饮服务室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操作技能训练。在掌握服务规程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学生到大中型饭店、宾馆实习。三是根据学生毕业实习中的问题,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校内进行强化训练,提高毕业生专业技术水平,以达到上岗的标准。

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确定“怎样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点。只有好的培养目标,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按“模”铸“钢”而成为“器”,教育事业才能与时俱进、蒸蒸日上。

作者:朱 芳

第3篇: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探析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着重探讨了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从会计岗位(群)的角度,总结出了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的会计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 会计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能力

一、引言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培养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然而,从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反应,绝大多数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使高职院校如何办好会计专业,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人才问题显得日趋紧迫,也使之成为高职会计教改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当前与未来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重点。在该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快形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定位高职会计培养目标,明确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架构,然后才能围绕培养目标寻求培养途径。为探讨上述问题,本课题组于2011年年初主要针对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进行了调查,一方面亲临安徽省部分大、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采取召开座谈会、交流、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另一方面针对本校2008、2009、2010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分别通过电话、网络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直接交流,并通过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发放《会计职业能力调查表》,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调查表164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汇总、分析。

二、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

1.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层次分析

针对我们的研究课题,在调查表中,我们将会计岗位设置为: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出纳、会计基层工作人员等。大型企业会计岗位分为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出纳与会计基层工作人员三层次;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则分为财务主管、出纳与会计基层工作人员两个层次。经过调研,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可归结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型人才;二是分析型人才;三是技能操作型人才。财务总监岗位需求决策型会计人才,财务主管岗位需求分析型会计人才,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需求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财务总监与财务主管岗位通常是具有多年从业经验,从基层岗位逐步提升的具有较强分析、决策能力的会计人才,应具备研究生或本科学历、硕士或学士学位、高级或中级会计师职称。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并没有绝对的学历要求,而更在意实践操作能力和所属行业业务的适应能力,并希望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

目前,大型企业对会计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急需的是学历高、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性强,需求量大。据对现阶段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调查表明,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并有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对于创造能力的要求则在各种要求中排在第三位。这就警示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必须定位于中小型企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岗位适应能力。

2.会计岗位人员综合能力素质需求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设置了18项能力素质要求,根据统计结果,现分析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是较高的。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员工忠诚于企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企业和员工之间才能相互信任,共同发展。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企业要发展,依靠的是员工良好的专业素质。为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这对大部分高职会计学生而言,是最为欠缺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在本次调查中,根据工作要求共设置了10种知识类型。被调查单位认为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如下表: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且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是会计从业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必备武器。

三、启示与思考

1.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O世纪80年代,美国历来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会计教育首要目标。因此高等会计教育一直把未来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会计教育目标。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开始致力于会计教育改革,认为会计教育的新目标应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做准备”。并给“会计职业”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包括大中小型会计公司从业的会计工作、公司会计(包括财务管理、会计管理、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系统设计、税务及一般会计)和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言外之意,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后应具备将来从事上述所列会计职业的能力,诸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等。90年代以来,国内会计教育界引入和介绍了国外先进教育思想,一致认同会计教育重点应转到能力培养上,促使人们对我国会计教育人才培养重心的重新思考。

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应与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一致。由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导致会计教育目标应有一定的层次性。

(1)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在企业会计人才需求层次中的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要求。从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看,前文所述的第一类会计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长,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类会计人才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现阶段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太适宜。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第三类会计人才,即“技能操作型人才”。

(2)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去向的定位。高职的会计教育应该面向中小企业。一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绝大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将中小企业列为就业对象的首选,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高职会计专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是中小企业经济业务相对简单,对会计人才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三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并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对引进高学历的会计专业人才有一定困难。因此看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待遇要求不高。在本次对我校2008、2009、2010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共有184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少数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均在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92.3%。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3)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在业务水平层次上的定位。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目前中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证书。因此,高职会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取得“三证”能力,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证书”。高职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高职会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能快速胜任相应的会计相关岗位工作,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自身不断提升的高素质实用型会计人才”。

2.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架构

“职业能力”是一个历史概念,具有历史发展性,并且呈现出逐步丰富与宽泛的趋势。从狭义角度来看,职业能力指个体在自身素质基础上,将职业态度及所学的知识、技能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广义上讲,职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在某个职业方面能力素质的总和,也就是为有效地进行某项特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特殊能力素质,即经过适当学习或训练后,就能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或潜力。

职业不同,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自然也不相同。世行在1986年为美国大学和政府机构制定职业能力时,将全球职业划分为1116个,每一个职业有几十条职业能力,总共为16807条。如此浩繁的条目,高职院校没必要、也不可能逐条教给学生,可以从行业、企业角度出发,去挖掘、提炼它们所需要的共通的职业能力。

我们课题组在走访行业企业、咨询招聘单位、对2008—2010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途径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已有的经验,充分考虑我国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的发展状况,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从会计职业岗位(群)的视角,总结出了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的会计职业能力。

3.综合职业能力:

公司理财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1)基本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从业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计算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其中写作能力不仅要求具有较好的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具有书写成本报表、财务报表的编制说明及分析报告等财经应用文的能力;学习能力既具有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又具有对前沿知识的领悟程度或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能力素质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单项与综合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操作技能、业务核算、分析、管理方面的能力。具体有会计工作基本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能力、成本会计核算能力、税务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审计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职业分析判断能力等。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掌握,还要熟知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并能对某一会计领域的会计现象和会计事件进行合理恰当地处理。同时他们还表示,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有很多选择的空间,如存货计价的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下应用,对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成本、利润分析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会计应具有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面对不同的会计事项能合理加以运用。

3.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会计基本能力素质与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超出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范畴的能力。它是会计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主要包括公司理财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中会计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如团队合作、协调沟通、人际交流、锐意创新的能力,稳定、冷静、认真、细心、严谨、可靠、敢于坚持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处人处事能力,有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廉洁自律、刻苦耐劳、谦和公正的良好职业道德。对会计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共同构成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们既相互依存,又各有侧重。每一个职业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基本能力强,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条件则越充分,同时,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基本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应作为我们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实训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学生的培养目标,才能找准位置,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架构,才能有的放矢,形成比较优势,使高职会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与财经类高校学生拥有竞争的法码。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主动应对从业者职业能力的动态变化,“苦练内功”,才能培养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满足个性需求的职业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也是高职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李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职业能力再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7):40-41

[2]郑剑虹.高职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l2(上):86-8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萍萍

第4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指示,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建设“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人才规格的特点,确定了高职人才质量构成的五个要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论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特点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及时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工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或生产线的安装、调度、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帅,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帅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构成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方面,它有以下五个构成要素。

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政治思想素质要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知识素质要素知识素质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付变革的始发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还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丰富“接口”能力。

3.能力素质要素能力素质要素是人才规格的核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工作环境、人际环境、思想环境的动态变迁和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对高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身心素质要素身心素质要素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

5.劳动素质要素劳动素质是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高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希望他们早日成才,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孩子受委屈,因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较差。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即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劳动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l]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1998,(8).

[2]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3-13

第5篇: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之我见

目前,我国教育部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目标在培养高技术人才,这和以往的提法有所不同。在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培养目标有如下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后,人们都认同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的培养目标。那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虽然高职教育从现实来看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这种提法有其合理、适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在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四类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目前我国仍然是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理应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范围,而如果高职只能培养高技能人才,且普通高等院校还不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话,就造成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真空。这也是导致目前高职就业两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次,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从国际比较的结果来看,许多国家的高职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主,而技能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和中学后职业教育来完成。所以,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倾向于用“技术教育”这个术语来讨论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因此,笔者也更愿意把高职教育称为高等技术教育,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

第三,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会对教育体系的衔接造成困难。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如果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那么这些人员要发展应该往哪里去?既然没有直接衔接的技术教育,那么只能向工程教育看齐。在课程上,技能教育和工程教育在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将对他们继续学习与今后职业生涯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

第四,把高职仅仅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容易造成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冲突。把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之后,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容易造成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高职优势,这是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目标定位的不清,也会往下“挤压”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

从另一方面说,技术型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而只有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丰富技术,在实践中才能游刃有余,以更多更好的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良好发挥,达到预期效果。且目前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珠三角等,都是缺乏这种掌握技术与技能的实用人才,所以,我更加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技能与各类技术型人才。

第6篇: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俞建新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提出的“ISCED5B”教育类型对我国高职教育属性界定具有很大的启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在“职业方向”和“学术方向”两个方面体现“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技能人才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将这一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去,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高职教育具有多个特征,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双师型”,等。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本质特征,是决定其它特征的基础,其它特征都应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存在。本文在对高职教育属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并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对高职教育属性的认识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从1985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在一系列相关文件中都明确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因此,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属性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是“双重属性”说。该理论的研究者从教育类型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别,认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层次与所培养的人才层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主要根据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技术的程度来区分,尽管职业技术人才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其程度的高低并不像普通教育那样完全与文化程度成正比;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完全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的、技术的职业高等教育。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属性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

[收稿日期] 2008-02-28

[作者简介] 俞建新(1953- ),男,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

育的高级阶段。

对此,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在国际上,职业教育普遍是指培养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的特定教育类型,与高等教育并无交叉关系;在国内,我国教育从职能管理角度分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块。目前,虽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被统一归口管理,但这四大块之间复杂的关系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模糊。虽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事实性存在”,但是,无论从《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还是国家的相关文件来看,对高职教育属性的界定是比较粗放的,特别是界定的标准模糊不清。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仅仅二十多年时间,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地位、性质、内涵、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还欠成熟,在发展中也欠规范。譬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可以直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不一定需要通过初、中级阶段,就可以直接进入高级阶段,从而造成在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混乱,并使人们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产生了质疑。同样,对于高职教育属性的界定标准不清晰,是依据其培养目标,还是依据其在我国学制体系中的层次?是依据其课程计划所代表的专业水平,还是依据其招生对象所具有的文化程度?等。而且,我们对所依据的培养目标、受教育者的特点、应具备的知识范围和掌握的技术层次等前提似乎都还不甚明了。由此产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等一系列问题,都对高职教育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看到,我国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如果将我国高职教育纳入国际视野,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潮流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则会带给我们极大启示。

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制定的,旨在为世界各国收集、整理和提供教育统计资料,进行国际间教育比较的一种工具。标准分类的最早版本是1976年制定的,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情况的不断变化,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新标准分类面世后,对于新标准分类发生的变化和特点,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的影响,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我国学者认为,新标准分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新标准分类修订了原来的教育定义,拓展了教育内涵。将原来“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的定义,修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以及持续的交流”。其中,学习的涵义为“个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及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交流的涵义为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信息(如消息、思想、知识、策略等)的转移关系,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直接的和间接的、面对面的和远距离的等多种方法与途径。

第二,新标准分类将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其中,拓宽了教育范围。如:“教育类型”涵盖

了常规的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始教育、继续教育或再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职业培训、特殊需要教育等各种类型;“教育提供者”包括教育机构、商业企业、社区组织、政府部门等;“教育提供的方式”包括面对面的教育、远距离教育等多种形式;“教育计划的方向”既指学术方向,也指职业方向。

第三, ISCED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教育为3级、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高等教育为5级、研究生阶段教育为6级。属于高等教育的第5层划分为A、B两类:5A类为“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级技术的专业课程”;5B为“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

第四,新标准分类对“课程”的界定是,按照其教学内容确定的,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目标可以是为进行更高级的学习作准备,取得从事某种或数种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或者只是为增长知识及理解力。并且,新标准分类对从初中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级教育中的直接升学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和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培训课程均作了明显区分。

新标准分类的上述特点成为我国学术界在讨论高职教育相关问题时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新标准分类对第五层教育的分类中,定位为“ISCED5B”教育类型,是众多研究者认为与我国高职教育最为类似的教育类型和层次,也是学术界对我国高职教育定位达成较多共识之处。按照新标准分类,对教育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课程而不是参与课程的个人,对各教育层次的沟通和衔接主要是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课程性质来看,定位于“ISCED5B”教育类型的课程是一种职业定向课程,其目标主要在于获得一种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倾向于体现职业特殊性和实际工作。

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对高职教育的属性进行研究,还是在实践中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定位,如果我们坚持以课程为导向,坚持课程的标准化和通融性,实现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贯通,将有利于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有利于理顺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认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从中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经历了“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几个发展阶段。这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下,可以尽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

技能人才的需求,缓解当前人才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对此,国内也有学者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可能会对高职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会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不利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识。

根据人才分类学的观点,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角度分析,人才按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与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属于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具有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规划、决策等能力的工程型人才;二是将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工艺流程、管理规范,具有技术管理、改造、创新等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三是具有技术岗位熟练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队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是具有“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双重属性。

由此,可以认为:“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具有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等优良品质;二是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难题的技术核心骨干;三是掌握高新技术和知识,以及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在技术引进、改造、管理、成果转化,以及发明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四是拥有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和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目前,按照我国教育体系,研究型大学一般培养“学术型人才”,非研究型大学一般培养“工程型人才”,高职院校一般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一般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但是,高技能人才只是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应该具有各自的特质。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及其具体规格进行科学分析、论证和定位。

根据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认识,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及其具体

规格定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定位。这是指,必须按照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明确应掌握的专门知识、技能和具有的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简言之,“职业定位”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养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和熟练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学术定位。这是指,要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较广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以及较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等能力,也包括学习阅读能力、思考理解能力、表达写作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等。总之,“学术定位”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这是因为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技术层次越高,对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管理要素的需求也越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性更强的能力,才能从事本职工作。而且,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能够为学生在今后接受其他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空间,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周边环境发生的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将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学生的第一次就业,片面强化单一的实用技能,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单项操作技能反复训练的层面上,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的补充。这是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片面理解,也偏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和违背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二是片面理解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或是照搬或套用学科型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使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需要;或是对职业岗位人才规格需求缺乏深入的调研,缺乏对职业岗位需要的,但又是零散的、不能直接用于教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整合,没有形成职业岗位“必需、够用”(包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必需、够用”)的工作过程知识体系。这是对高职教育的特征缺乏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光全,张涛. 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王前新,卢红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与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7(32).

[3]董步学. 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J]. 职业教育研究,2005(5).

[4]匡瑛,石伟平.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5]潘菊素. 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J]. 教育与职业,2007(29).

[6]朱冬英.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 教育与职业,2007(21).

[7]赵祥刚,梁志. 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7(35).

[8]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1999(4).

[9]孟鸿伟. 从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看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J]. 职教论坛,1998(2).

Considering on Cultivating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Jianxin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Songjiang,Shanghai,

201600)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dvanced pha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The “ISCED5B”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nspire us on definiting th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ivating 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s the essential task of higher colleges.All kinds of higher colleges should orientat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 well and truly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embod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n both‘occupation direction‟ and „learning direc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orientation of cultivation objective,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第7篇: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一一以新疆高等工业专科学院为例

杨智勇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 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 (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规格 (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与层次)方面的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指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种类、规格和要求。〔日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的认识。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 “‘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体现出五个特点,即规格的高层次性、素质的综合性、技能的专业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的区域性。规格的高层次性体现在总体要求上,即人才必须是高技能的,且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技之长;素质的综合性是指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有作为“职业人”的良好的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技能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即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表现在对人才职业拓展能力的要求上,即培养的人才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其能力能够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这既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纵向提升,也可以是在现有职业能力上的横向扩展;服务的区域性是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该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为进一步阐明这一极富特色和内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下面拟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层面进行淦释。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经过发展,这一学说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学词典》对它的解释是:"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是指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几方面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人的片面 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3.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这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z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丧失个性发展,它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综合素养,还要有所专长。因此,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构建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将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二、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对于智力的结构,有人主张单因素说,有人主张二因素说,也有人主张多因素说。多元智能理论是多智力多因素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它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

德 ·加德纳在 1983年提出来的。加德纳在 《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给“智能”下了新的定义,即是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且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备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能(spatial intelligence)、 身 体 运 动 智 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各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恰当的教育可以促进或强化这种优势.

传统的智能理论大多只承认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从而只对智商加以重视。由此演化出来的模式化教育,既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又抹煞了地区与学校的特殊性,结果导致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不同,它肯定了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对智能多元性的肯定,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有了心理学理论支撑;而对智能差异性的肯定,既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又进一步揭示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这为地方高职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依据多元职能理论,可以确立新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 “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对就业需求的现实反应,它更多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性思考与运用。

三、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价值论

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服务于人的发展,也从多方面保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人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的发展。[31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基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发展则无从谈起。因此,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培养 “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而非 “制器”。正如王国维在 《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4]。作为教育之一部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尊重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人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论述职业教育时始终强调这一点。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代表作 《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主张:教育和劳动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而进行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述职业教育目的时,将“谋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个性之发展”摆在首位。等等。[6]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人才培养而言,其价值应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的是 “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 “为人”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培养的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十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一技之长”,而且突出了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人的身心和谐为核心的身心素质;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学基础二: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社会和国家所确定的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总规定,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由于教育目的总是受制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人们往往看法不一。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 .怀特在 《再

论教育目的》中写到那样:“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 ‘个性’和 ‘自治’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取杰出成绩。„„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rf(61虽然学者们对教育的目的莫衷一是,但作为一个国家,总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具有普适意义的育人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以基本法律的名义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进一步对职业教育目的做了表述:“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三部法律,从不同层面确立了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总目的,为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了法律依据。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技之长+综合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即是对我国教育总体目的要求的个性化表述,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目标特色,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目的要求。

第8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又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即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1]。研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高职教育理念,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更还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

1、国家政策法规要求。具体包括1996年9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06年12月《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中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方面的要求。

2、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圈区企业出现大规模快速发展,同时,企业对各级各类人才包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也提出了大量需求。

3、岗位职业标准。为了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之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融通,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以及本专业相关行业建立的与本专业培养方向一致或相近的职业标准要求。

4、学生条件及其就业、发展需要。学生条件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不足、学习方法欠缺、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够好等问题。学生就业与发展需要主要是指要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发展。既要按照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知 - 1 -

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使学习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2]还要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诚信、爱岗敬业、勤奋等职业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

确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遵循明确性、符合性、科学性和动态性原则。其中,明确性是指培养目标须内容明确,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性。符合性是指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法规要求,又要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是指目标内容设计应科学合理,既要考虑专业培养要求,也要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还要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标准、素养要求有机融合。动态性是指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三、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方向不明确。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这种面向定位很不明确。首先,企业可以按规模、性质、产品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特点。其次,企业的岗位可以按照其主要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如:采购、销售、生产、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很显然,我们是无法在三年的时间里培养出能满足各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再次,基层管理岗位有待明确。如果按照管理层次划分标准来看,基层管理者是指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将组织的决策在基层落实,制订作业计划,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如经营一线的班组长、工段长等。如果按照现代管理者的概念来看,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责任的人[3]。这时的基层管理者就包括如:仓库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会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等。很显然,在不同理解下的基层管理者的指向是不同的。

2、规格要求偏高。一方面,由于培养方向不明确,导致培养规格要求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这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具体规格要求上也是偏高的。如: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能在不同场合恰当运用语言技巧与人有效沟通;能规范撰写通知、报告、申请、方案、条例、办法、总结等企业常用文书。而目前《应用语文》的课时只有72学时,4学时/周。很显然,对于高职学

生而言,计划用72学时的时间让学生达到上述规格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3、没有与职业标准相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而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还没有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硬要求。学生对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的作用意义缺乏认识,考证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考证的学生数和通过率还均不高。

四、对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新定位

1、服务面向单位定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4]。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专业的服务面向定位为民营企业。

2、培养方向定位。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虽然比较广泛,但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另据企业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可就业的岗位比较广泛,但以销售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和仓管员、质检员为主,所占比例依次分别为67.7%、48.4%、38.7%、35.5%[5]。为此,我们可以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

3、人才层次定位。据调查数据显示,100%的被调查毕业生和企业都认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从基层干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基层实际是业务操作者,如:人事干事、仓库管理员、销售员等。他们属于企业员工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层。我们认为,毕业生从基层干起,这是锻炼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要求他们扎根基层。否则,那就与中职人才没有区别。高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合理的成长预期。为此,我们可将人才层次定位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即,我们应面向企业包括员工、班组长(业务主管)、部门主管等三个层次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首先能很快适应相应员工岗位工作要求,经过一定时间

的熟悉锻炼后,能很好地成长为班组长、业务主管,甚至是部门主管等。

4、通用知识与技能要求。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通用知识与能力方面,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前五位是沟通表达、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常用文书写作、信息收集整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应围绕这些知识与技能设计通用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

5、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和受用人单位需求共同决定。按照新的培养方向定位,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6、基本素质要求。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的独立工作能力。它们的当选率依次分别为77.4%、77.4%、67.7%、64.5%和48.4%[5]。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时,还要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合适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对学生进行以上素质的培养。

7、对职业资格证要求。首先,要按照我国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将“双证书制度”纳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对于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具体应包括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应用等级证书和市场营销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管理师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对于证书的等级,主要是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及实际应用需求来定。其中,对于计算机应用应取得国家二级等级证书,对于英语应用应取得三级等级证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市场营销经理资格证可定位为中级,对于物流管理资格证可定位为助理级,对于质量管理员资格证可定位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和初级质量管理员证书。再次,在各类证书的颁发组织要求方面,尽量选择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考核的证书以及公认的权威社会组织颁发的证书。

参考文献

[1]操小龙.关于人才培养规格表述方式的探讨 [DB/OL].[2011-12-18]

[2] 刘来泉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潘艾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J].教育界,2012年1月刊

[5]潘艾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1月刊

第9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心得体会

迎评促建,从我做起

财政经济系

易江华

为迎接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目前,我院上下正如火似荼地开展学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文件的活动。学院领导多次在“迎评促建”会上强调评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名专职教师, 我仔细解读文件内容,深入体会文件精神,力争学深、学懂、学透,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学院“迎评促建、创新发展”的大局上来,以自己认真严谨、扎实细致的实际工作表现来为学院做贡献。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国家依据教育法规,建立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其评估结果对受评院校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影响。评估既是一项学院建设工程、教学改革促进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程,也是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学院凝聚力工程。

(一)评估是关系学院生存发展的大事。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单位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国高职院校近1200所,在校生规模1000多万人。学校这么多,难免参差不齐、良莠不分。为此,国家专门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以这把标尺来衡量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水平。因此,我院如果能顺利通过评估,就为我院打下了稳定办学、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否则,就会面对直接的生存发展危机。

(二)评估是检验学院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尺。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我院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按照省教育厅的规划,办学满五年的高职院校必须接受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通过评估,才能检验出我院是否是一所各方面都合格的高职院校,是否符合省委省政府办学初衷,有条件有能力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的科技研发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撑。因此,这次评估既是对我院办学资质的大测评,也是对五年办学成就的大检阅。

(三)评估是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机遇。国家制定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分说明评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院建院时间不长,办学底子较薄,各方面条件还需要继续完善,必须牢牢抓住评估这一重大机遇,用评估来促进我院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全面提升和完善。

二、评估和个人的关系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和54项重点考察内容,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可见,“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学院评估与个人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集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评估为个人提供了成长锻炼的机遇、发展壮大的平台。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都是学院整体工作的一个环节、一个流程,一个方面,都会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通过评估,对照指标,查漏补缺,个人完全可以实现工作上的自我增值。因此,评估是教职员工发展成长的良机,每个人都能在评估中获得考验、得到锻炼、取得提高。

(二)个人的工作表现会深刻影响到评估的结果。每位个体的工作好,则整体的工作好;任一个体的工作出现偏差,则整体工作会受到负面影响。同时,评估的结果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个人与学院就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存亡的共同体。因此,作为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务必全力以赴、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为学院的评估工作尽职尽责,做出贡献。

三、个人的职责与义务

我作为学院的一分子,面对任务繁重、千头万绪的评估工作,更要深刻认识到评估的重要意义、学院评估与个人工作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身体力行,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完成好学院和领导交给的任务。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好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评估工作的各类文件,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里面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行政管理方面的,要吃准、摸透。要深刻认识到评估是既评教学,又评管理;既评学院,又评个人;既评整体工作,又评团队精神。要牢固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辱的主人翁意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紧迫感,学院兴衰、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行动上要积极参与。要仔细对照《评估指标》,检查自己的工作,查漏补缺、充实提高。要正确处理评估工作和日常工作的关系,认清行政管理工作的本质,立足服务,以人为本,将广大师生的利益放在心间,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坚持评估工作和日常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上一篇:项目投资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小学应急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