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共8篇)
江庆翘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理性认识姓“高”和姓“职”的关系,正确看待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任务,认为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更全面理解,并提出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办学定位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结构定位、服务地域和行业面向定位、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等。在这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属性之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定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一定目标的人才。不同层次规格和类型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适用性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学性质和特色的基础,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首的各项改革不可须臾偏离的“主心骨”。所以,它是办学者第一要明确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当前主要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这也就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所讲的姓“高”、姓“职”的问题。
有一种认识,认为在上述两种属性中,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姓“职”,然后才是姓“高”。这种认识产生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当时这样提,一是为了防止将高职院校办成普通意义上的专科学校,办成“小本科”;二是想要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对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实际中的各类矛盾日渐突出的时候,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认识。
为什么非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种属性区分主次呢?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两者同样重要。
姓“职”,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类别。姓“高”,说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是其教育的层次。也可以认为就像是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当中,横坐标是教育类别,纵坐标是教育层次。在教育类别上,区别有义务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在教育层次上,区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职业教 1
育可以定位在恰当的坐标位置上。
下面分开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先讨论职业教育的属性。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统一称谓为“职业技术学院”。近来少数新办的学校有称“职业学院”或“技术学院”的。许多的办学者并不了解“职业”、“技术”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两者之间有无区别,有什么区别。搞清这些概念很有必要。
职业技术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这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称TV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1989.10.17~11.16,巴黎)通过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公约》有如下表述:“‘技术与职业教育’指各种形式和各种级别的教育过程,除普通知识外,还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获得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
这一表述至少有这样两个要点:
第一,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得接受教育一方获得与职业有关的技术、技能;这些技术是实用的,技能是专门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给予受教育一方的是谋取一项具体职业的能力。
第二,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和级别。比如,在级别上可以有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之分;在形式上可以应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不同而有多种模式。
事实上,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等同。
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缩称TE)通常指的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员、工艺师、管理人员等。职业教育(Technical Vocational,缩称TV)通常指的是为某一种或一类职业岗位培养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等实际操作人员。
当我们把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时,一般以为他们是相同的教育,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职业技术教育教给受教育者某一岗位的就职能力,是就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应区分为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方面。
对此,应当这样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区别于以升学为目标的普通教育,比如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区别于 2
普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这是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质,比如高等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应区分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下面的讨论要分两个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
在现代社会,大致可以将专门人才区分为两大类。一类人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产品(或工程)的设计、规划、运行决策等。他们或从事理论研究,或从事产品和工程设计、规划、决策的工作,他们是发现和研究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人,一般被称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另一类人才运用工程原理将产品由开发、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物质形态。他们应用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或从事生产制造的工艺过程设计,或依靠操作技能去直接制造产品,一般被称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将专门人才作这样的划分,并不是说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应用能力,也不能说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具备学术性。但在总体目标上,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有必要指出,在这样划分时,不能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就可以不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或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可以不注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恰当、合理、科学地做出培养过程的各项决策。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是办学定位的核心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目标,要求学校从办学条件的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学生教育,以至质量评价标准和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培养两类应用型人才。
实际上,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担负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时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基本上从事了加工工艺设计以及工段或车间生产管理的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基本是技术性的工作岗位。从事设备的操作的技能性岗位是由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任职。他们都是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极大地进步,高新技术不断在产品结构、性能及加工制造业得到应用,加工工艺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大大提高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快,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求。然而,不少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甚至认为其任务单 3
一地只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能工巧匠”,这显然是片面的。调查表明,我国在经济转型和步入快车道的今天,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急需大批掌握了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工人补充,对此无可非议。但是,与此同时,从事技术工作的如技术员、高级技术员、工艺师同样严重缺乏,急需补充。如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调查更全面、客观些,就能够看到这一点。
当我们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体定位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时,就决定了应当采取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以适应他们所应具备的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特质。不过还必须看到,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没有鸿沟,甚至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也就是说他们有交叉性。因此,有人还更为细致地区分出技术技能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来。我觉得这样过细的区分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倒是有必要对于每一个专业,每一届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清醒地做出具体详尽的描述,来确定培养方案。
三、职业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在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是在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学历教育的任务,还担负有职业培训的重任。而这后一责任恰恰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极其薄弱的部分。
职业培训包括对民众因专门技术技能的提高、岗位迁移等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服务。它不取学历,只通过一定的社会考试,取得相应的社会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说明掌握了某项专门技术的证书(这种证书一般由劳动部门或权威企业发出),有的甚至只取得一纸写实的结业证明。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职业培训的开展极其普遍。培训项目、内容繁多,培训周期或短到
一、两周,或长到三、五个月。职业学校定期地向社会公布可以提供培训服务的内容,可以是某一专业,也可以是某种技艺,也可以是某门课程。正规的职业类院校,培训规模往往远大于学历教育的规模。来接受培训的既有朝气勃勃的青年,又不乏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少的人是因为就业(包括转岗)需要而前来接收培训的,但也有一些人只是为了想要学会一门新知识,或掌握一种技艺而学习。他们不惜为此付出不菲的学费。
我国的情况与之有所不同。职业培训的开展在各地表现很不平衡,在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已经出现很好的势头。但就普遍而言,开展各种职业培训还远不成气候。究其原因有四:
首先,当前的人事制度在用人、分配等方面依然过多地看重学历,造成包括职业培训等在内的非学历教育遭冷落,民众缺乏这方面需要的动力。既然你单一地强调学历,我就拼命搞学历,甚至混学历、骗学历。有了学历就有好职业,就能被提干,就有高收入。既然不重视能力,我也就不需要那些不给学历的培训。一些企业对职工培训搞得好,也正是他们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打破了单一学历桎 4
梏,既重学历,又重能力,广大职工有着极高的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劳动力市场还很不活跃,希望职业岗位稳定的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民众在寻求更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面还没有更为主动的热情。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份理想而又稳定的职业,缺乏职业危机感,对已经面临的职业危机又缺乏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的主动性,去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创造改变自己的职业岗位的条件。
第三,相当部分企业在员工队伍建设上缺少战略思想和长期规划,在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表现极为突出。一些企业负责人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面化本钱,主要是目光短浅,也许他们认为自己未必在本企业能做几年,因而热心于“快出政绩”,而不愿做那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
第四,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社会有关机构在承担职业培训上缺乏积极性,所以,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服务规模。当前的各高等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办学规模,但办学规模指的仅是学历教育在校学生数。一方面体现院校对职业培训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追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现行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
由此看来,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还需要来自社会、企业、民众和培训机构多方面的努力。
不过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收,和逐步变为实际行动。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承担起职业培训这一办学的重要责任,将积极开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民众需求的各种职业培训摆在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位置,搞得灵活多样,有声有色。
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多层能力结构, 从能力与职业岗位关联的角度看, 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模型一般应包括三个层面:
1 具体职业岗位能力
这一方面的能力要求, 直接由具体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技术标准, 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的特点所决定, 通常具有多样性、可变性的特点。不同岗位, 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技术发展、工艺变革, 会产生新的岗位, 淘汰旧的岗位, 同一岗位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在某一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 岗位技能是学生贴近职场、直接适应企业需要的优势所在。如:财务会计专业具体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出纳岗位能力、会计岗位能力、成本核算岗位能力、薪酬岗位能力、审计岗位能力等。
2 专业基本能力
这是某一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常体现该职业领域专门性知识、技术的特征;一种职业由许许多多岗位构成, 专业基本技能是对许多具体岗位技能的抽象, 也是岗位技能的基础。专业基本技能对于不同职业来说是千差万别的。在同一职业领域, 则是共通和相对稳定的。在一个专业的能力目标系统中, 专业基本技能, 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学生将来在职业范围内的转岗、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供一个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平台。如:财务会计专业基本能力应掌握以下知识:基础会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成本会计知识、财务分析管理知识、税法知识、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3 适用于所有职业的综合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其中综合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 它与特定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 形成多方位、多层次有机结合的能力结构体系。
上图表示, 综合能力是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对其它两个能力层面具有辐射作用, 同时也通过具体的职业能力来表现。具体、纷繁的职业岗位能力, 一方面离不开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把这些相对抽象的东西, 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
综合能力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己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在英国, 被称为“Common skills” (通用技能) 或“Corn skills” (核心技能) , 美国称之为“Foundational skills” (基本技能) , 澳大利亚称“Key Competencies” (关键技能) , 新西兰称“essential skills” (必要技能) 。各国从本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出发, 对其具体内容, 有不同的细分和表述。我们认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的目标, 以下八个方面能力是综合能力重要内容:
3.1 自理和自律能力
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能力。表现为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独立性、计划性、有序性和高效率能力, 以及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道德操守。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能力是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最基本的要求, 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独立生活重要的素质。我国的中学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等原因, 自立、自理、自律都不尽如人意, 确立这一能力目标十分必要。
3.2 学习和发展能力
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高职学生而言, 掌握学习方法, 除了掌握理论知识的识记, 理解、迁移和运用的方法外, 主要是掌握实践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 能对职业技能进行分解、归纳, 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契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也是重要的方面。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像孪生姐妹, 是紧密联系的。有学习的自觉, 懂得怎样学习, 就掌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使他们可能自如地、及时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为自己职业能力的迁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就会有较强适应能力。
3.3 交流与合作能力
人际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包含相当广泛的内容。从人际交流看, 有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在现代国际化环境中, 语言能力应包括外语能力。表达能力除了通常理解的书面的、口头的表达外, 还应包括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以及各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沟通能力则涵盖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 从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关系, 包括与同事、朋友、顾客、乃至竞争对手之间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包括在一个群体的融入、适应、协调、承担责任等方面的能力, 健康向上的心理、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念、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善于交往、乐于合作、富有团队精神, 交流与合作能力对高职学生毕业后胜任工作、成功发展乃至开拓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3.4 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 对信息分析、判断、选择、整合, 并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为生产实践服务各个方面。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可以创造财富, 成为财富源泉。对高职学生而言, 较强的信息采集、鉴别和使用能力, 不仅是增加了一条学习的渠道, 通过获取更为广博的信息,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增强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 而且可以通过运用信息, 寻求更多创新、发展的机会。
3.5 管理和完成任务能力
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 设计实施任务的方案, 选择解冻问题的途径, 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 并去实践、操作, 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 直至达到任务目标。在这一过程序中, 缜密的调查研究, 深入的分析思考, 周全的统筹安排。以及勇于实践的精神, 是重要的环节。无论从事技术性工作还是经营、管理类工作, 管理、完成任务的能力始终是直接体现职业工作水平的基本能力, 在整个能力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3.6 耐劳和耐挫能力
敬业爱岗, 不怕艰苦, 敢于拼搏, 百折不饶, 这样的能力要求,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任何一个职业、岗位的成功人士, 这一素质要求, 最为重要。然而我们的学生, 却是最为缺乏。因此, 把学生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第一线去, 劳其筋骨、强其体魄、善其心智, 使他们吃得起艰苦, 经得住挫折, 具有强健的身体, 良好的心态, 自我调适的能力, 应该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目标要求。
3.7 应急和应变能力
在实施和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 对突发事件、未能预期事件的即时处理能力, 往往关系到整个任务的成败, 而且很能反映一个人工作管理的潜能。相对而言, 这是一种要求较高能力培养目标, 列入高职能力目标范围, 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强化它的实战性。
3.8 批判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对已有技术、经验、观点、理论的发展, 也是一定程度的否定, 就此而言,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对现存的东西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进行批判, 创新才有了基础。现代经济中, 创新活动被认为是企业超额利润的源泉, 社会进步动力。我们认为, 创新活动涉及广泛的领域, 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但也可深入到非常具体的某项工作。高职也有必要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作为重要的能力目标, 创新对于实现发展和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下图中的五项岗位职业能力;网页及网站建设、程序设计方向、平面设计技术方向、电子技术维修方向、网络建设与维护。
平面设计技术方向:必修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三维。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 会计专业, 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上图中的五项岗位职业能力:出纳能力、成本核算、工资核算、会计能力、审计能力。
教给学生一技之长, 同时培养学生自理、自律, 耐劳、耐挫, 善于交往, 勇于创新的能力, 不能不是我国高职教育能力目标结构的重要特征。即:首先要强调职业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尽量缩短学校与职场的距离, 使毕业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但同时要关注适用于所有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以下结合本学院情况, 具体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具备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 同时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 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探讨
参考文献
[1]唐成海.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思.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5期.
[2]刘春生, 徐长发编著.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3]吴式颖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4]田静, 刘福军.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成人教育, 2007年第4期.
[5]刘桂林编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8]高等职业教育启思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
[9]曾令奇.高等教育职业化概况及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
[11]杨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工学结合发展[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2) .
[12]周远清.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
[13]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2) .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11-05
一、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目标是某一层次教育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定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学生在接受完该层次教育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的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其培养目标既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的属性,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本属性和学术属性;既要反映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又要反映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同时反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沿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只有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及确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可以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直模糊不清,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也是导致职业教育在类型、层次、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方面脱节、断层、重复的重要原因。以广东为例,随着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发展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高职院校定位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理论的完整性,过分倚重学科体系的培养方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而不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初次就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单纯培养学生简单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校三年获得的仅仅是职业培训,缺乏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理论层面缺乏应有的高度,其目标与中职教育趋同,虽为高等教育其实名不符实。此外,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仍主要为专科层次,缺乏对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的目标定位研究,致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孤立的层次,无法发挥下接中等职业教育,上连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总之,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左右摇摆、断层断档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对接经济社会及产业升级的需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此,必须彻底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现状,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承上启下、内引外联的作用,通过对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定位,形成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梳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时间不长,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三改一补”而来,即改造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这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环节缺失,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定位首鼠两端、左右摇摆,政策和相关制度不完善,在操作层面缺乏连续性和一贯性,往往是“跟着感觉走”。
从历史进程上看,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走什么道路一直摇摆不定,体现为受各时期政策文本表述不一,致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历经多次变动。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技术型人才。1982年教育部《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中指出,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地方需要”的技术员,由于职业大学在当时承担了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将目标定位放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实用型人才。199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1996年6月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中后接受两年左右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第三阶段是2000年前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应用型人才。2000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0]3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和社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第四阶段是21世纪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技能型人才,其中又细分为高技能、高端技能、高素质技能、复合技能、知识技能等。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2004]5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同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2006]15号)指出:“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2006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中明确提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发挥高职院校培养 “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提出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五阶段是2012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如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等。
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其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伴随目标表述不断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定位逐渐清晰。从上述政策文件来看,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目前较为一致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即服务的对象很明确,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类型层次等内涵特征上表述不一。如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型以及发展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之间有何区别?又应该如何分层定位于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中?值得我们思考。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概念解析
如前所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曾经出现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技术技能型等不同的概念表述,这些彼此相近的概念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愈益模糊。对这些概念进行具体分析并有效区分,是厘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目标内涵特征的关键。
一般而言,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发展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概念可分别界定如下:
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是指那些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具体方面又能出类拔萃的人。换句话说,复合型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发展型人才是近两年由我国政府提出的,它指的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懂技能、懂知识、肯于吃苦、肯于攀登、头脑灵活、思维发散,能顺应时代变化,听从时代召唤的,具有发展潜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具备技工、技师及其他相应水平或拥有各种技能的人员(其中,技师分高级技师和技师两类,技工分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三类)。
技术型人才是指通过学习接受某方面技术知识,具备该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熟悉相关技术,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称为专业技术人才。区别于专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需要借助自身以外的载体来完成任务,即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工具适用能力;而专业技能人才则通过语言和行动就可以表达其专业技能,完成任务。
从上述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对比可知,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发展型人才规格相对比较抽象,并不指向某一特定教育类型及教育层次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而是泛指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具备的通用性能力与相关素质,因而不能作为高职这一特定类型、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是指向特定类型、层次教育的职业能力概述,通过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进一步细分,我们可以逐渐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动因,刘松林、马庆发认为包括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内在发展等因素。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直接从事企业生产、服务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需求矛盾,不断调整高职培养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从科技进步角度看,新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使得知识、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企业传统岗位通过转型升级,增加了高新技术的含量,仅仅具备单一技能的工人难以适应原有的岗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等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变革角度看,人才结构的变化促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变化。从内在发展看,高职教育自身的不断发展是推动培养目标变化的内在动因。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适应经济、技术、社会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动态发展,其目标定位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界性教育,它跨越了产业界与教育界,需要满足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不同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适应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又要适应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应在兼顾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生的成才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还是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均具有多样性特点。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查吉德教授认为,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普遍希望成为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对于企业而言,迫切需要营销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从上述适应性原则及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满足多样性要求,即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多种目标需求和企业岗位的多种人才需求。
(三)多因素分析原则
学生的成才目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院校因素,包括学校的发展水平、特点、专业结构、学制长短等;二是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性别构成、生源地、学习基础、家庭经济水平、入学原因等;三是行业因素,包括相关行业的岗位分布、技术技能需求、职业发展等,因此,我们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相关因素。只有通过多因素分析,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分类,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完善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乃至职业培训目标。
(四)针对性原则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类型、岗位、学历要求均有较大差异。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要求更高。所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必须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发展定位,具有针对性。如果将培养目标锁定在国有大型企业,应针对研发岗位、销售岗位和生产岗位,重点培养营销人才、工程型人才和研发人才;如果将培养目标锁定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则应针对销售岗位、生产岗位和中层管理岗位,重点培养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表1是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及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从中可知,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内部的岗位设置及对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要求、发展年限等均存在明显差异,需要针对性培养。
(五)能力导向原则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如美国确定了高度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闻名于世,德国形成了以工商会IHK证书为代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表明,明确各个行业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明晰相关岗位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等规范性要求,是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欧盟等均以职业资格的方式规范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开展职业能力分层,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基于“层级”的职业能力形成观。以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为基础,基于能力导向原则,我们可以确定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从而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方法
基于上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在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互通的框架体系内,我们可以从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按照能力核心、系统培养的理念,针对性地开发出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法,并通过实践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一)供需调研、明确方向
在职业教育领域,供需调研是一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受教育者需求)的对比分析。通过供需调研,可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反映作为供给方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进而通过供给与需求对比,寻找解决供不应求、供大于求等供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供需调研可以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特别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通过调研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在校生学习需求(就业目标、成才意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区域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差别,以及不同高职院校及同一高职院校不同生源(普通高考、三二分段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别,可以兼顾和适应企业、学生等不同主体的多样性需求,综合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供需调研可为准确定位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重要依据。通过供需调研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访谈及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可以获得相关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信息,并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绘制出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图(见表1)。通过这一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图,明晰该专业面向的初始岗位、发展岗位,并将该职业岗位层级及相应的职业能力与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相对应。
(二)能力分解、对应目标
在供需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职业能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此作为区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及对应岗位的工具。“二维四步五解”的职业能力分析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团队根据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基本思想,结合广东省职业教育标准研制的具体要求,总结提炼出的一种本土化的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它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将职业岗位细分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分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分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最后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解析职业能力。通过能力分解,有效地将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特别是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显性化,为后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奠定基础。
根据职业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级教育所对应的不同层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可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第一、二级的岗位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第三、四级的岗位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第五级岗位能力,以此类推,更高层次教育对应更高层级的能力培养,以能力为载体,从而实现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
(三)目标定位、固化成果
将行业内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便水到渠成。一般而言,高职学段培养目标既要与国家总体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还要体现中高职目标的区分与衔接,可以采取“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表述形式,特别要从就业领域、岗位及发展速度、职业能力水平、职业资格层次四个方面明确中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总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和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该表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向凯教授及其会计专业高本衔接标准研制团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
[2]百度百科.复合型人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1861.htm.
[3]百度百科.创新型人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53529.htm
[4]百度百科.应用型人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13621.htm
[5]百度百科.技能型人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28241.htm
[6]百度百科.技术型人才[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46842.htm
[7]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8]查吉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9]杜怡萍,李海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能力到课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P52、P29.
[10]刘越琪.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汇报(PPT).广东省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2014(3).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并通过抽象概括来揭示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称之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以依据不同的工作范围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其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工程型人才是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开发设计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完成一线生产性工作任务。
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都强调应用性,但两者是有所区别的。技术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对生产技术的把关和对一线工人的技术指导,如工厂技术员、施工工程师、车间主任等;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一线操作,主要是依赖技能进行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在工学结合中,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新模式.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结合不同办学地域、专业类别、社会需求,创建品牌院校和专业.
作 者:徐秀香 胡荣华 XU Xiu-xiang HU Rong-hua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年,卷(期):11(3)分类号:G710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的重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由教育部、发改委、中国残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这些政策无一例外都强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在完善师资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
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1]。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根据特殊教育的目标,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从事特殊儿童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上述认识,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内涵是指为了从事特殊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体职业技能有: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
(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提出的“培养师范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要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才能胜任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为了顺应当前融合教育发展趋势,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应重点培养面向特殊教育实践需求,拥有现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应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精通某一特殊专业方向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技能,如手语与盲文沟通、言语与说话训练、辅具的使用与维护、行为改变技术等。
(二)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技能
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是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疑似特殊儿童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和测验并作出结论的过程,采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检测方法,对儿童偏离常态的方面、性质、程度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诊断和评估的结果将应用于后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过程。对特殊教育教师来讲,为特殊儿童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诊断和评估结果应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类诊断和评估的途径和方法,如观察、访谈、行为评定、测量工具的使用等,学习如何利用已获得的有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数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儿童的特殊教育目标,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选择、编制教材的技能
由于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较大,一般来讲,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以及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身心特点,围绕特殊儿童的生活经验、实际生活环境和需要自行选择和设计教材。教材的选择和编制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技能,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教材关系到教育目标的达成,也关系到后续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择和编制要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与特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组织、实施教育训练的技能
熟练地组织与实施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由于障碍类别和程度、发展过程以及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相对滞后于普通儿童,类化能力较差,其教育训练需要反复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练就扎实的教育训练技能,运用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根据特殊儿童内在的能力设计教育训练计划,以保证他们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三、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应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心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核心课程是指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包括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各科教学法、盲文、手语、行为改变技术、康复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职业技能;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开设的课程,如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等课程[4];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对所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演练,包括实习、实训、见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四个专业课程模块均指向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不仅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而且强调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要具备教育行动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不仅要求相应学科的教师调整和增加与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法,教师设置特殊教育热点问题,调动学生参加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二是参与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未来教师岗位的角色行为,也能检验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三是读书法,教师提供特教方面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献导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参观法,让学生深入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等教育一线,通过义工服务方式直接接触特殊儿童,增加认识特殊儿童的体验;五是案例教学法,选取来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六是实习法,让学生通过3~6个月的长时间实习,参与对特殊儿童进行的直接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专业与校外实践基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殊教育学校和组织机构的教育实际情境、教学资源等均可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方便学生进行志工服务,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积累特殊儿童具体的行为表现,能够丰富感性经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摩,了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从中可以汲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5]。深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康复训练机构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6]。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
重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转变课程评价方式,重视专业能力的考核,以突出能力为主,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注重课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效果的检查,又要注重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检验。为了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要明确考核标准。一般来讲,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分为两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出席率、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教育见习的频率、志工服务的质量等给出分数,作为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视课程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至60%,主要采取的评价方法有提交小组讨论报告、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教学活动设计展示、参与教学总结、志工服务总结、学术论文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关键词:音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定位,复合型人才
民办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机构是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音乐教育形式。此前,我国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上海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纯学院式的高等音乐教育学府,每年从全国只招收少量拔尖人才,为国家级和省级乐团和歌舞剧院(团)培养高级音乐演唱(奏)家和各类从事音乐理论(包括作曲)研究的理论家和作曲家;另一种就是在各级高等师范大学(学院)设立的音乐学院(系),他们以培养各级音乐教师和各类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培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特别是中央提出“文化事业要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后,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迅速兴起,并逐渐繁荣,加之人们在经济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愈强烈的形势下,社会需要大量的能适应当前文化市场需要的大量的高等音乐人才,这显然是上述两类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所能够完全胜任的,因此,各类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机构营运而生了。
民办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机构,其首先遇到的问题或者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及市场定位的问题。
我院是我省第一所经国家批准的正式民办职业院校,办校几年来,我们遵循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首先对省内的各级各类文化市场的状况,以及市场对高等音乐人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近几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了初步结论,现将研究的思路、步骤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从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看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
为了,准确地确定民办高等音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我们首先从调查分析我省文化市场的形势和对高等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切入点,结合我省的现阶段的高等音乐教育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对省内各级市、县和区(乡)级文化市场进行了调查。我们曾先后对省会石家庄、唐山市和承德市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种类、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从而估测全省市级单位的文化市场概况。为了了解县级(或县级市)的文化市场状况,我们选择了石家庄市的正定县、张家口市宣化县,和和邯郸市的涉县县城及下属的六个乡(镇)作为抽样调查对象,从中可窥视全省广大县、乡的文化市场状况。同故宫上述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各市(地级市),县(各县级市)区(乡)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迅猛发展,无论从数量上、种类上及规模上都呈增加,发展态势,它们需要各类高等音乐专业人才,这就为高等音乐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
从文化市场对高等音乐专业人才的需要状况看民办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定位。
通过对本省各级市、县、乡的文化市场调查和了解,文化企事业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种类的增加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过去市、县的文化单位只是文化馆、群艺馆、电影院、录像厅等单位和场所,现在文化单位部门随着文化单位体制的改革的深入,经过人才和资源的整合和重组,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演出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音像制作公司(工作室),随着个体和个人资本的渗入又出现了大量个体的音乐人和经济公司(人)。此外,近年来,群众歌咏和唱红歌的开展,市、县、区及各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合唱团、艺术团,这无疑也需要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组织和指导。这次人才的培养和输入无疑也需要由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机构来承担。
在对上述市、县和区(乡)的调查时,我们也对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都从本单位的业务需要出发,对人才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对高等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求,除了掌握一定声乐歌唱技能外,还需要有能适应其它需要的能力,如在演出公司做演员,除能在声音上达到一定专业水准外,还必须有一定舞台表演所需的能力和技巧,如舞台表演、化妆,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辅导能力。所以,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一定专长,又有广泛的知识,适应能力强,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看,民办高等音乐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
为了确定民办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我们除了对当前的文化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展望外,我们还对我院子2002年以来的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毕业生就业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以07届为例,毕业生就业大部分还是从事自己的专业或与自己专业有关联的单位,其中有的在各类文工团和演出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从事音乐表演工作,有的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有的子啊省、市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还有的在各类大型企业做文化宣传工作,还有的自己创业,成立了音乐工作室,还有的响应国家号召回乡里当“村官”,帮助村民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事实表明,音乐专业有广阔的就业渠道,使我院音乐系的就业率,每年都达95%以上。
通过对几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回顾分析,从客观上呈现了我院(系)的培养及市场定位。这种结果,与我们通过调查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吻合的。
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指导
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首先应该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当前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与初、中级残疾人教育进行衔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是残疾人,生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残疾人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以一种本性的恻隐之心无意识地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智”的要求。目前,很多接受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知识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甚至不到高中毕业水平。但是我们必须要强调残疾人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不能因为他们具有一些生理障碍就过分地实行“人道主义”,放低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现实下,残疾人大学生也必须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起参与社会竞争,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放低对他们的要求,将会使他们处于永远的劣势。并且,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也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残疾人和健全人具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和能力,如果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其实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反倒违背了“人道主义”中“平等地看待残疾人,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包括受教育、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一原则。
体现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性
残疾人由于其生理障碍导致其认知、思维活动与个性心理具有特殊性。因此,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高等教育要施行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要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回归主流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特殊教育理念。另外,还要讲究特殊的教学策略,要针对不同障碍学生的认知思维和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手段。如对于视障学生首先要综合采取多种感官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其健全的感官功能,把教学与视觉补偿相统一,增加其具体体验和直接经验,重视语言指导的原则,善于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科学的语言讲授知识,指导活动和语言训练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可以弱化残疾人的生理障碍,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为残疾人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让多方面的信息接受补偿其生理障碍造成的限制。所以,残疾人高等教育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我们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还必须参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体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人”与“人才”
作为教育体系终端的高等教育既要为国家社会培养某种类型的“才”,也要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负责,让受教育者享受生命的充盈圆满。因而,确立其培养目标更应该遵循双重维度,即“才”的维度和“人”的维度。当然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关于“才”的维度,一般以为应包括人才规格、能力要求、知识结构等要求。关于“人”的维度,笔者以为,应涵括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提供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1)提供生存技能: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生存技能;(2)提高生活质量: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就在于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养活自己,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当然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3)提升生命境界:生命境界是有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较深广的人文关怀、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与追求,能够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要求
残疾人教育作为一种更为强调人性与人本位的教育,其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笔者以为,遵循前文提到的两个指导思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两个维度可以分别表述为:“人”的维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实现自我生存,且具有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生命境界能力的“人”; “才”的维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平等参与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
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
重视基本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社会交往是多渠道且用各种感官进行的,残疾人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先天具有一定的障碍,因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是群居动物,不能离群索居,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对于残疾人来说,如果不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加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和交流,容易使残疾人拒斥外在的世界,走向孤立,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社会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当然对于残疾人来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具有比健全人大得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有人将社会交往能力分解成九项分能力: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陌生人交往、认识自己与他人、情感交流、交往规则、交往策略和自我表现。残疾人高等教育至少应该加强学生基本的交往能力,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加强技术应用型的职业能力,提供其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
人必先活着,其他一切才有所附丽,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以实现自我生存,这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如此。让残疾人“回归主流”,平等地参与社会,是残疾人事业的奋斗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直起腰杆,去争取属于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切。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观点,社会的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应用型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其培养的人才应是一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把工程型人才的工程设计、规划、决策(广义)付诸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为社会谋取直接的利益,不同于技能型人才主要靠体力操作技能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工作,并常在实施工作中承担领导和组织职责。所以需加强技术应用型职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其生命境界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06-0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06-16
高等传媒职业学院09-12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07-03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10-25
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12-07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重点06-16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江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授资格条件09-24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