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2023-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式。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症状,纳入参照组与感染组(n=39)。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评估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不适宜的备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及合并慢性病等,均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常见影响因素。感染组患者数据对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外科围手术手术部位易于受到年龄因素、手术操作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因素等影响,发生感染问题。在明确调查高危因素的基础上,需要为患者实施预防性治疗,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更好的发挥手术治疗作用。

关键词: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并发症,會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则会延长创口愈合的时间,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影响[1]。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加强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十分必要。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症状纳入不同小组,实施分组调查,且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症状,纳入参照组与感染组(n=39)。参照组年龄取值在27-68岁范围内,入选患者男女占比为20:19,年龄均值为(48.07±3.37)岁。感染组年龄取值在27-69岁范围内,入选患者男女占比为21:18,年龄均值为(48.15±3.28)岁。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实施分组调查(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具体包含术前是否正确备皮,患者手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现象,手术的时间以及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疾病等等,评估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术前不适宜的备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及合并慢性病等,均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常见影响因素。感染组患者数据对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胃肠外科大部分手术为污染类手术,术中对患者的皮肤黏膜组织产生一定破坏,易于造成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问题[2]。本次数据调查中显示,术前不适宜的备皮、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及合并慢性病等,均为常见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常见影响因素,感染组患者数据对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

手术前不起当的备皮方式,会损伤患者皮肤,致使细菌的产生。而手术中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肢体、内脏长时间暴露。在长时间反复冲洗的情况下,则会增加患者的机体耗氧量,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3]。年龄较大的患者,其自身机体免疫能力也会相对较差。在合并存在慢性疾病的情况下,易于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诱发感染问题的发生[4]。

针对于上述问题,需要实施预防性治疗。术前需要为患者实施全面的身体检查,明确了解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予以评估[5]。规范术前备皮工作,避免损伤患者皮肤。手术中可以对患者感染部位标本实施提取,及时展开药敏试验,将试验结果作为依据,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若患者为浅部切口感染的情况,则可以对坏死组织予以清除,增加换药次数。如果患者为深部切口感染,则需要对坏死组织予以清除。根据实际情况,在清洗两次后实施切口缝合。

综合上述内容,胃肠外科围手术手术部位易于受到年龄因素、手术操作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因素等影响,发生感染问题。在明确调查高危因素的基础上,需要为患者实施预防性治疗,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更好的发挥手术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少华.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10):1461-1462.

[2]花红碧,许世康,曹能琦.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引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9):123-124.

[3]谢皓.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引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6):14914-14915.

[4]左洪生.探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04):2358.

[5]王宇.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5):29-30.

作者:范晓彬

第2篇: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我院2012年1~12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5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回顾性分析。 结果 5331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者为28例,患者的自身因素,手术室环境,手术人员的相关操作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结论 针对较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改进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率。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operative site infection & nursing intervention

SHANG Liyan

Central Hospital Attached to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24, China

[

[Key words] Infection on the operative site; Risk factors; Nursing measures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是外科病房中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其对患者的安全、卫生、经济的影响巨大,成为各个国家监管的重点[1]。通过监测和分析,发现有相当部分SSI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进行预防,从而减少其发生。因此,通过对我院5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2月期间我院开展了各类手术5331例,根据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诊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8例,感染率为0.53%。其中骨科感染10例,普外科感染7例,胸科感染3例,妇产科感染8例。

1.2 危险因素

1.2.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自身的年龄、营养状况、吸烟、肥胖、情绪变化、手术相关知识缺失等因素等都对手术部位的感染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术前正确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找出危险因素十分必要。

1.2.2 术前备皮 体表毛发作为一种创面感染的细菌来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术前备皮的关键是术前必须清洁、洗澡,清除暂居菌,减少常驻菌以降低SSI的发生率。然而,术前备皮的方法不当往往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术前剃毛备皮破坏皮肤完整性造成肉眼看不见但實际存在的表皮组织损伤,这些损伤成为细菌进入人体内的门户,易导致SSI[2]。

1.2.3 围手术期高血糖 手术刺激可使机体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症。可刺激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大量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外科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上升。

1.2.4 围手术期低体温 围手术期低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几乎所有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都会发生低温。低温降低了皮下组织的血流,减少了毛细血管在组织中的氧释放,造成局部组织缺氧,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能力,降低机体对SSI的防御能力,从而增加了SSI的风险[3]。

1.2.5 手术室环境 手术室空气的纯净度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当空气中浮游菌总数达到700~1800cfu/m3时,SSI显著增加,若降至小于180cfu/m3,则感染的危险性大大降低[4]。手术室内人员的走动、房门的开启、手术时污物的增加,都可能造成空气细菌总数的急剧增加。

1.2.6 手术人员着装及手术区铺单 术中手套破损可以增加切口污染的危险性,从而增加SSI。无菌手术衣及无菌铺单的目的是形成无菌屏障,防止工作人员以及患者非无菌区的细菌播散到切口或空气中,一旦,无菌手术衣及无菌铺单出现问题,都会增加SSI的危险性。

1.2.7 手术时间延长 手术时间的延长会使手术创面细菌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机会的增加。

1.3 护理措施

1.3.1 患者自身准备 (1)改善营养状况。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如低蛋白、贫血等不仅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外,还可使手术部位感染率增加[5],因此,要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适应手术打击。(2)积极治疗慢性基础疾病。(3)鼓励停止吸烟。教育患者择期手术前至少30d应停止吸烟。(4)患者教育。每个患者术前都会出现情感反应和生理变化。包括对手术环境的不了解、担忧,对麻醉及预期后果的担心等。为缓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根据各种手术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术前1d手术室护士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和参与手术人员的组成,讲解手术的目的及相关知识,术前禁食的时间及更衣、皮肤准备等的重要性等[6]。

1.3.2 皮肤准备 (1)除非切口及手术区的毛发影响手术操作,术前不要去除毛发。(2)去除毛发,应在手术开始前即刻进行,最好使用电动推刀。(3)要求患者至少在手术前一日晚上使用抗菌剂洗澡。(4)皮肤消毒准备前,彻底清洁手术部位及周围区域。(5)术前皮肤准备涂擦消毒剂应从内向外呈同心圆状。范围应足够大以备延长切口或必要时做新切口或引流口之需。

1.3.3 严格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中提到要对血糖异常的患者,每日监测晨起空腹、三餐前空腹和三餐后2h血糖。

1.3.4 围手术期患者保温 (1)预先保温。①接送手术患者途中,予以棉被保暖。②患者入手术室后,测量体温,及时加盖盖毯。③术中根据手术体位,按需使用保温或加温设备等,使患者感觉温暖舒适。(2)术中体表加温。①术中定期测量患者的中心温度,对体温低于36.5℃的患者,加盖热空气压力被。②重大危重手术患者可加用循环水毯,使患者体温维持在相对正常和稳定的范围之内。(3)术中使用的液体加温。①术中冲洗液需加温:内镜手术用冲洗液需加温至37℃;开放性手术用冲洗液,需用温度计测试水温,确保为38~42℃。②术中输液、输血都需使用液体加温器,加温至37℃,以减少患者体内热量损失。(4)术后保温。①患者在麻醉复苏室内也应保持加温,转出麻醉复苏室之前,应保证中心体温在36℃以上。②患者在转入病房或ICU后,应测量体温,对于温度低于36℃的患者应采取主动加温。(5)注意事项。①预先将保暖用品置于暖柜中,根据用途设置相应的暖柜温度:棉制品50℃,腔镜手术用冲洗液37℃,开放性手术用冲洗液37~45℃。②根据患者体形、体位,选用合适的保暖用品[7]。

1.3.5 手术室的环境管理 (1)手术间的温度应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美国国家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2003年推荐《健康照护设备环境感染控制临床指南》,针对手术室环境感染控制和通风设备要求手术室的空调应每小时有15次的空气交换,手术房间气流采用水平层流设计,勿使用紫外线照明设备预防SSI。(2)建立健全手术室关于空气净化、卫生保洁以及参观的各项规章制度。①手术室内人员的活动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手術室门频繁开闭会增加微生物污染。因此,应该限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关闭手术室门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间房门的开闭。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每台限制2~4人[8]。②手术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及皮肤病时不准进入手术室。③每日术前30min开启层流洁净系统,接台手术、两台手术之间间隔30min后以洁净手术间空气。④每月定期对手术室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并记录监测结果。⑤层流洁净系统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维护。⑥保洁工作:重点为日常清洁。日常卫生实行湿式清扫。每台手术前后对物表、地面进行清洁,术中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表和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清洁的顺序:遵循从相对清洁到污染的原则,避免污染扩散。地面及物体表面被污染时,不能直接进行清理,采用“覆盖消毒”的措施,消毒作用达到有效时间(30min以上)[9]。

1.3.6 完备手术人员着装及手术区铺单 手术中一旦发现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手套。当术中有手套破损高度危险性以及污染会造成严重后果时,应考虑戴两副手套。手术时间超过4h时应更换手套。

1.3.7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配合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手术时间的长短。因此,有计划地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相关培训,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操作规程,了解手术医生的手术习惯和特点,从而使手术配合更加熟练流畅,以缩短手术时间[10]。

2 结果

5331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者为28例,感染率为0.53%。通过对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的放矢地实施护理对策,有效预防和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率。

3 讨论

近年来,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引起各个医院的重视。通过对我院1年间5331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病例有28例,达到了0.53%的百分比。产生手术感染主要由患者自身因素、术前备皮、手术室环境、手术时候着装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等几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来预防,主要通过改善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加强患者的防范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加强术前的护理措施以及加强患者自身强化医院感染管理效果,确保手术患者顺利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必杰,葛茂军,关素敏.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

[2] 梁静.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15.

[3] 邓敏.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2):73-75.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胡必杰,胡国庆,卢岩.医疗机构空气净化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8.

[5] 王小芳.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663-664.

[6] 刘冬,庞永红.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9):2712-2713.

[7] 许方.手术后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6.

[8] 邬飞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57.

[9] 吴小蔚,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50-2951.

[10] 周淑霞,赵云,任祖学.手术室感染控制与消毒隔离的管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3):102-103.

(收稿日期:2013-10-29)

作者:商丽妍

第3篇: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室是外科系统进行手术治疗的场所,感染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控制感染手术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现将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感染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1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1.1 手术时间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导致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干燥、牵拉损伤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术者因疲劳而疏于无菌技术操作,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1.2 患者综合情况 老年人和婴幼儿因机体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易被感染;肥胖患者因脂肪组织的血流量和血容量都较低,供血少的组织容易发生感染。另外,脂肪组织影响手术操作和暴露,延长手术时间,脂肪层的死腔难以完全消灭等都会增加手术后感染的机会。

1.3 手术技巧、引流物等异物的应用 创伤后存留在体内的异物,可使伤口感染长时间不愈;即使伤口已经愈合,异物存留的局部仍可有细菌的存在,可能在某种条件下重新感染。

1.4 微生物的致病力 切口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重要的病原菌,内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在增加,消除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1]。

1.5 伴随其他部位的感染 患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即使感染部位与手术切口距离很远,仍比未患有感染患者切口感染率高。控制手术前后出现的感染灶,可降切口低感染发生的危险性。

1.6 术前备皮 术前备皮是造成切口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术前1 d备皮比术日备皮有更大危险,使用剃刀比剪刀危险大;使用脱毛剂(霜、乳膏)会降低感染的危险,因为剃刀备皮会造成皮肤损伤,增加真皮层细菌的定植。

2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具体包括:①精湛的手术技巧。②限制手术人员进入清洁的手术环境。③合适的工作人员着装。④灭菌器械。⑤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⑥术前预防性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

3 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措施

3.1 环境控制 ①随时保持手术室各处地面清洁。如有血液溅落在地面或器具上应立刻擦去。②每日术前30 min用浸泡化学消毒剂的抹布擦拭室内家具及装备上的灰尘,凡由手术室以外进入的推车和X线仪器等应先擦净灰尘再进入手术室使用[2]。③每台手术完成后,须将使用过的器械及敷料等移出手术间[3]。手术间内的设备包括地面都要用消毒剂擦净或洗净,并将垃圾桶清理干净。未清理完毕前,不可带入下台手术用无菌包。④全天手术完毕后,以化学消毒剂擦净地面、家具及设备,并将室内物品排列整齐,定位归还。

3.2 人员控制 ①医务人员着装:手术室着装要求的对象包括手术人员(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及手术相关人员如麻醉医师、巡回护士、技术人员及护工等。另外,所有进入手术室半限制区、限制区的人员均应按要求戴帽、戴口罩。凡上呼吸道、面部、颈部、手部感染者不可进入手术室,必要时加戴口罩。手术室严格的着装要求不仅是做好一切无菌技术的前提,更是一道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屏障。②患者着装:手术患者术前必须沐浴,穿清洁病员服、戴帽子,以减少手术感染的机会,又便于术中暴露手术野,急诊抢救手术必要时可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剪去患者身上的衣物。

3.3 物品控制 ①储存室温度应维持在18~22 ℃,相对湿度维持在35%~60%。因空气中的水汽可使无菌物品包装受潮,外界的微生物能随灰尘循着潮湿的部位进入无菌包内形成污染[4]。②储存环境必须干净,没有灰尘、污垢或昆虫。③工作人员搬运物品时,手中的湿气及微生物也会侵入无菌包内,故工作人员在搬运无菌包时双手必须保持清洁、干燥。④各类无菌物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旦超过有效期,任何无菌物品都应视为非无菌物品而需要重新消毒灭菌。

4 小结

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因此,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把握每个环节质量,才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医院感染、保障病员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娜,游惠馨,谭秀华.妇产科手术感染患者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43-44.

[2] 余如平.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消毒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0.

[3] 于凤云,薛秀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455.

[4] 冯瑞娟,邢美华.急诊手术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0,6(6):452-453.

本文编辑:牟丽洁 2010-09-04收稿

作者:王金萍

第4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了解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2、发现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

三、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表浅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钛网、补片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有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做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

部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历,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质、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须注明手术方式、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患者体重。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院感科,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或脑脊液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注明用药的时间、地点(手术室、病房),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三小时或失血量>1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2、病房监控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上报、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如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③脑脊液标本涂片+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由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取得,必须装入戴帽(盖)的无菌试管2管:1管内含经除菌过滤的2%福尔马林盐水0.5-1.0ml,加入等量脑脊液标本以固定细菌和细胞,专供涂片用。2管为空管,加入脑脊液,保温(35℃)专供培养用。每种检验需要最小量:细菌培养≥l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绝不可冷藏! 分枝杆菌培养标本需4℃保存。

(四)调查登记方法

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见表1),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

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③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④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⑤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感染办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外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院感科联络并及时就诊。

1、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2、拆线后不愈合。

3、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4、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地址:县医院院感科

出院后,医院感染办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5篇:附件2:2018年全国部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计划书

1监测目的

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 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 2.1胆囊切除 2.2剖宫产 2.3脑膜瘤切除术

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上述全部或部分手术操作进行监测。 3计算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③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

感染。④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⑧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 5监测方法

5.1监测前的准备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②争取定时间换药,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部门,以便安排专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5.3.2病室联系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感染控制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临床了解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指导临床回访人员或自行电话回访出院后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需对每位调查对象填写个案登记表(无论是否有感染),见表1;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调查落实登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预防措施落实情况,见表2。

5.4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或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学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5.4.1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醮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5.4.2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

塞,送检验科。但厌养培养时应吸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养培养基。 5.5调查登记方法

5.5.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临床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一调查对象均需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调查表”,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5.5.2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三个月调查落实登记手术部位感染相关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填写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登记表。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手术患者编号: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性别

年龄

(岁/月/天)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胆囊切除

剖宫产

脑膜瘤切术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主刀医生

ASA评分

切口类型

腔镜手术

/

手术类型

急诊 / 择期

植 入 物

/ 无

三、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否 围手术期

/

术中用药

/ 否

抗菌药物名称:

四、手术部位感染

/ 否 感染部位:

感染日期

送细菌培养:是

/ 否

送检日期

日 病原体:

填表人

5.5.6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项目说明

5.5.6.1手术操作名称 手术操作名称按国际疾病手术代码ICD-9予以分类。本次选取的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表2。

表2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所选手术名称及代码

手术名称 胆囊切除术

内 容

仅指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包括使用腹腔镜操作

剖宫产术 剖宫产

手术操作代码

51.22(胆囊切除术),51.2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74.0-74.2(古典式剖宫产、低位子宫下段剖宫产、腹膜外剖宫产),74.4(其他特指类型剖宫产),74.9 (未其他特指类型剖宫产)

脑膜瘤切除术 脑膜病损或组织切除术

01.51(脑膜病损或组织切除术)

5.5.6.2手术持续时间 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5.5.6.3主刀医生 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5.5.6.4 ASA评分 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见表3)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

表3 ASA病情估计估计分级表

分级 I 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分值 1 2 3 4 5

标准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有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 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 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如主动脉 瘤破裂等。

5.5.6.5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5.5.6.6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5.5.6.7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指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为目的的抗菌药物使用。 5.5.6.8围手术期用药 在此仅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 5.5.6.9感染部位 指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5.5.6.10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 )的日期。确

定感染日期应注意(1)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5.5.7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患者出院时,给患者出院指导。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本次调查只追踪90天。若为临床人员进行随访,需对随访质量进行评估。

5.6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调查

5.6.1以本调查项目启动为初始日期,每三个月填写一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表。

表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表

1、术野皮肤准备

胆囊切除 剃毛 剪毛 脱毛 不备皮 剖宫产 剃毛 剪毛 脱毛 不备皮 脑膜瘤切术 剃毛 剪毛 脱毛 不备皮 备皮时间 手术前一日 手术当日

2、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

完全执行、 部分执行、未执行

3、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完全执行、部分执行、未执行

4、手术部位消毒剂 洗必泰醇 葡萄糖洗必泰 碘伏类 其他

5、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完全执行、 部分执行、未执行

6、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是 否

7、外科手消毒按规范执行 完全执行、 部分执行、未执行

8、对手术室环境进行监督检查 是 否

9、开展医务人员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宣传教育 是 否

10、开展病人健康宣教 是 否

11、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追溯 是 否

12、院内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或流程是否有改进 是 否

第6篇: 2015年麦盖提县人民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中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要求,及卫生部2010年12月14日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指导,再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拟在2015年对我院开展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工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3.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的周期:

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三、监测的范围:

1、监测范围为实施的所有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的科室;

2、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四、外科手术感染部位的定义

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即在充分无菌的准备下,手术部位可以做到无菌的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沾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沾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

1 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有些腹内手术如某些胆道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切口亦属此类。)

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五、监测方法:

1、监测前的准备

2 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贵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为了能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手术医生/麻醉医生

①完善病案、手术麻醉记录,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特别是当切口发生变化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手术记录中除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请注明手术方式(腹腔镜、开腹)、手术名称、手术历时、手术中失血、手术中输血量、麻醉评分。记录参加手术人员,特别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手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争取定时间换药,以便医院感染管理科能安排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送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以及细菌培养。 ④围手术期用药,请注明手术前或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

注明用药的时间,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钟应用,手术中用药是指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护士

了解手术后患者体温及手术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异常分泌物,及时提醒、协助医生做切口分泌物检查;做好手术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导,准确留存患者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和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联系。

感染专职人员

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与医生进行交流要求患者出院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告知感染管理科,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侧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人。

2、调查登记方法

(1)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并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2) 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

3 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0C,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有上述情况发生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感染。

(5)填写说明

1)手术持续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的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 ASA评分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 III, IV, V级。

4)切口类型

按手术切口的清洁度可将手术切口分为四级: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性切口。

5)手术类型

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

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ASA病情估计分级表

分级 分值 标 准

正常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周身性疾病。如周I级 1

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轻度或中度的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II级 2

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III级 3

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IV级 4

力。

病情危笃,又属紧急抢救手术,生命难以维持的V级 5

濒死病人。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7)围手术期用药

1. 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8)术中用药

4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1 500 ML),应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9)术后用药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10)感染部位

手术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11)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

六、相关指标的计算: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

八、切口标本采样方法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5

×100%

×100%

第7篇:2018骨科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XXX中医院

2018年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方案

为了解我院骨科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发现危险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我们将继续在2018年开展骨科I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

骨科I类手术切口:四肢和关节内固定植入及取出术。

三、监测时间 2018年1月—12月。

四、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相关科室的主任和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确保各参

与科室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并填报监测表格。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有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③如有需要,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相关成员进行会诊,制定诊疗方案。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③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

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4、调查登记方法

①主管医生对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见附表),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③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发现以上情况,科主任立即组织会诊确定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并及时通知感染科。

④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

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有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

3、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1)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生在该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某医生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某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3)平均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4)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

并采取改善措施。

3、感染科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 附:《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2018

医院感染管理科 年1月6日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骨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络并及时就诊。

1、

2、

3、

4、 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 拆线后不愈合。

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 不明原因发烧>38℃。

电话: xxxxxxx 地址: xxxxxx 出院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人员会电话了解您的切口愈合情况,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第8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

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

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

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臵合适的部位进行臵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臵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臵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臵的时间、臵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臵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臵管、维护

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臵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臵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臵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臵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臵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臵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臵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臵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臵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臵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

当符合臵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臵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臵管操作。

2.臵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臵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臵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臵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臵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

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臵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臵入与

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导尿管臵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3

54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臵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臵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4.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54(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 (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

2.臵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臵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9篇: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整理)

眉县中医医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方案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当前我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实际,现就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工作

通知如下:

一、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1、一级特别洁净手术室适用于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无菌手术。我院手术室条件未达标。

2、戊二醛熏消机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硬式内镜、塑胶类等手术器械不能达到灭菌。

3、洁净屏滤网清洗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

4、术中无保温设施,低体温容易引起伤口感染。

5、手术器械过多,放置不规范,存在物品污染。

6、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各室间人员不能做到相对固定。无铅屏风设施,防护不到位,工作人员反复进出,人员数量和流动无法限制,空气质量无法保证。

(二)人员因素

部分工作人员不能重视院内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医务人员对消毒灭菌,医务人员手卫生、院内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执行不力,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漠,防控知识欠缺,发生多起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后,有关医务人员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具体表现在:

1、个别手术人员不能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2、术中个别医务人员不能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技巧欠缺,不能有效止血和减少组织损伤。

3、部分感染性手术通知单未注明。手术部位无标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手术部位清洁不到位。

5、有指征预防用抗菌药物患者用药时机不合理,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

1 于1500毫升时,术中未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6、备皮方式任然为剃毛,存在潜在皮肤破损,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

7、患者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低下,存在潜在隐患。

(三)设备、器械因素

1、手术室设备陈旧,使用不便,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感染风险。

2、个别器械清洗不彻底,有污渍,管腔类器械干燥不充分。

3、无低温灭菌设备,腔镜及塑胶类器械不能达到灭菌要求。

4、现用清洗消毒机无消毒功能,清洗、消毒流程不合理。

5、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监管不力。

(四)术后切口护理

1、换药碗未一人一用,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换药时未带口罩、帽子、无菌操作不严格。

2、换药室管理混乱,陪人不限制,卫生不洁,物品混放, 棉签、敷料未使用小包装,无菌储槽未注明打开日期,超过24小时使用。

3、病房空气质量差,陪人多,加床过多,物品放置不规范,不具备换药条件。

4、病情观察不及时,术后对伤口渗出,敷料有无松动、脱落、污染,患肢血运、引流情况等观察、记录不及时。

(五)其他方面

1、感染病例微生物标本送检不及时。

2、我院微生物室无厌氧菌培养基。血常规复查不到位,CRP复位不及时。

二、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控制

(一)针对感染危险因素实施有效防控

1、更换和添置手术室设备,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2、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3、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5、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

2 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6、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7、购置气枪、水枪等清洗设备,确保管腔类器械清洗质量合格。

8、加强对外来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监管到位。

9、加强换药室和病室管理,物表及时清洁,限制陪人,用物规范放置。

10、使用小包装棉签、敷料,取消开放式贮槽,减少无菌物品污染。

11、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12、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13、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14、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15、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16、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17、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18、术后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严格进行手卫生

19、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二)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组织管理

全院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管理措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坚持 “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多学科参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检验部门、药学部门、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以及

3 临床手术科室多个部门协作的合作机制,各部门间协调沟通,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 落实重点环节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监控和管理,将医院感染管理由全院综合性监测向关注过程的目标性监测转变。对手术器械及物品的灭菌效果实施有效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及«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规定。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认真落实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及有关手术器械、内镜及其他侵入性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必须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要求,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保障患者安全。

(四)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

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针对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督促院内感染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建立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认真执行院感信息监测和信息报送制度,对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全面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认真总结评估。最大限度降低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上一篇:加强社区服务调研报告下一篇:教学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