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教案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围手术期教案(精选8篇)

围手术期教案 篇1

一、授课对象:临床医学系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外科病人的术前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2.掌握外科病人术后的各种处理措施。

3.熟悉外科病人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防治原则。

四、教学内容:

1、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外科手术的分类 5分钟

2、术前的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 5分钟

3、术后的常规处理,术后各种不适的原因和处理,病人活动和饮食的要求 10分钟

4、手术切口的分类和愈合情况以及缝线拆除注意事项 5分钟

5、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15分钟

五、教学重点:

1、术前的一般准备和特殊准备。

2、术后病人活动和饮食的要求。手术切口的分类和愈合情况以及缝线拆除注意事项。

3、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六、教学难点:

1、术前病人的特殊准备。

2、手术切口的分类和愈合情况以及缝线拆除注意事项。

3、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七、教学方法:

提倡启发式、研讨式、提问式、参与式教学格式,合理应用版书。

八、教具: 多媒体、课件

九、思考题:

1、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2、急性阑尾炎的切口一定是二类切口吗?

3、如何鉴别术后切口是感染还是裂开?

十、参考书: 1.第7版外科学 2.黄家驷外科学。

十一、授课内容:

围手术期处理的概念:为病人手术做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一、术前准备

急症手术:需迅速实施的手术。

限期手术:手术时间可选择,但应有一定限度,不宜延迟过久。择期手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一般准备:心理准备、生理准备、生理准备、适应性锻炼、输血和补液、预防感染、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胃肠道准备、术前必要准备 特殊准备:

营养不良: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需支持治疗。脑血管病: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

心血管病:血压大于160/100mmHg应用降压药。心脏疾病的CRIS评分。

肺功能障碍:行肺功能测定。锻炼及药物应用。肾疾病: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判定。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血糖的控制。凝血障碍: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尤为重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大手术后积极预防此病。

二、术后处理

常规处理:

1、术后医嘱

2、术后监测

3、静脉输液

4、管道及引流 术后不适处理:

1、疼痛

2、恶心、呕吐

3、腹胀

4、呃逆

5、尿潴留

拆线:

1、时间

2、切口分类

3、切口愈合

三、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术后出血 术后发热及低体温

术后感染

1、伤口感染

2、肺不张、肺炎

3、腹腔脓肿和腹膜炎

4、尿路感染

围手术期教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行开颅手术颅脑外伤患者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7例, 年龄15~84岁, 平均37.2±3.2岁;脑挫裂伤18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 硬膜外血肿8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者有30例, 术前发生脑疝者10例。

1.2 病例纳入标准

患者入院前均有明确外伤史, 经过医院检查证实为颅脑外伤。对患者年龄与性别均无要求, 均需开颅手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配合

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伴有呕吐, 易导致患者误吸, 为保证呼吸道通畅, 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将活动义齿取出, 并将口鼻咽部的血凝块及呕吐物清除干净;由于患者意识障碍减弱, 吞咽和咳嗽反射现象消失, 导致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易造成窒息, 因此需将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吸除。另外, 由于舌后坠而导致呼吸困难, 应通过托起患者下颌给予舌咽管并插管于气管[1]。

对于需要开通静脉通路的患者, 在进入手术室后需通过静脉留置穿刺大隐静脉和桡静脉来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这样对手术中的护理与观察以及医生手术操作均非常有利, 对部分血管塌陷患者, 为保证输液与输血等顺利进行, 应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为防止手术感染, 患者手术前均给予抗生素防手术感染, 给予脱水剂与激素等降低颅内压。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 为防止其坠床, 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控并用约束带捆绑与床上[2]。

对患者的体位摆放需轻柔, 动作要慢, 防止出现循环系统并发症。对于全麻患者, 由于其血液动力学有明显波动, 对患者翻身动作会带来不利影响, 严重是会危及患者生命。一般来说, 患者体位摆放一般以舒适、安全与无损失标准, 保持呼吸道畅通并有利于手术抢救为原则, 对骨突出部位应减少压迫, 术中应随时检查肢体受压情况, 静脉输液管以及导尿管是否畅通。对仰卧患者, 应将其手术肩侧垫高, 头下垫头圈, 对俯卧患者, 应垫海绵垫便于患者呼吸, 并避免生殖器受到压迫。

1.3.2 术中配合

手术开始后, 利用心电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严密监视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瞳孔等的动态变化, 并准确记录尿量和尿的颜色, 注意患者肢体的体表温度及末梢循环情况, 注意保暖。术中适时抽血查血气分析, 并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防止颅内压升高, 保持氧气供给, 对患者动脉血氧、二氧化碳、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进行严密监测, 结合患者病情, 实时调节氧流量, 确保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3]。

手术中需与医生以及麻醉师等保持密切配合, 要以动作快捷、熟练应对手术中的突发事件, 减少患者出血量。在打开患者硬脑膜之前, 应首先降低颅内压, 防止术中脑组织膨出[4], 在我院采用15min内快速滴注20%甘露醇100~250mL或采用静推速尿20~40mg。

由于颅脑外伤患者易发生休克, 术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快速加压输血与输液, 维持患者有效的血容量, 防止休克发生。

手术时应控制各个易感染环境, 根据手术时间长短滴注抗生素, 并使用过氧化氢、碘伏液冲洗切口, 减少感染机会。保持手术台清洁无菌, 器械摆放有序。手术操作过程中, 迅速并准确传递器械, 减少器械来回传递, 对手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防止便于取放处。

2 结果

我院收治4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在全面下开颅手术, 手术中采用上述护理配合, 护士各施其职、默契配合, 从手术器

械的准备、体位的摆放、麻醉师的配合、手术台上台下配合。患者开颅手术进展顺利, 平均手术时间3h, 术中无死亡病例, 术后死亡6例, 植物生存4例。

3 讨论

开颅术患者病情急, 病情变化快, 治疗具有一定难度, 且预后较差, 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作为手术室护士, 在手术时需由很强的急救意识, 采取及时、准确和恰当的治疗措施, 是抢救颅内开颅患者关键。手术中合理的抢救分工、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手术中, 应保持患者有效吸氧防止脑水肿, 积极配合麻醉师和手术医生吗, 对手术中出现的危急情况, 采取果断措施, 最大限度抢救患者。我院通过对患者进行进行治疗和密切护理, 尤其是手术室护士及时、有效的配合, 有助于提高重型脑外伤的抢救成功率, 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见处理,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术后的疗效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配合, 总结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在我院行开颅手术患者40例。结果 经过我院精心护理配合, 开颅手术进展顺利。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h, 术中无死亡病例, 术后死亡6例, 植物生存4例。结论 由于开颅手术情况复杂, 危险性大, 术前应充分准备, 术后严密细致观察, 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见处理,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术后的疗效至关重要。

关键词: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钱蓓健, 周嫣.实用手术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41.

[2]赵培荣.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81.

[3]徐雪, 朱京慈.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9A) :2268-2271.

胃癌围手术期护理 篇3

[关键词] 胃癌;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9-01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手段[1]。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胃癌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34-78岁。自发病至就诊时间3月-两年,平均七个月,行胃癌根治术45例,行根治性全外胃手术23,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无严重并发症。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由于病人文化层次和社会角色不同,对自己疾病后应激反应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根据其文化层次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给予不同心理安慰和指導,文化程度高心理承受能力大,可将病情委婉告知本人以取得配合,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悲观应将病情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总之,护理人员从病人实际出发,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让其感受到心灵上呵护与关爱,从而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1.2 一般护理 ①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和咳痰方法。②对于有贫血的纠正贫血,营养不良的应指导患者合理膳食。③胃肠道准备,术前3天给少渣饮食,口服肠道抑菌剂,术前晚清洁灌肠,术晨留置导尿管和胃管。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 ①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性质,协助病人活动下肢,预防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②术后疼痛的护理:术后切口疼痛难忍时给予止痛剂,但不可太频繁。③饮食护理:肛门排气后停胃肠减压,饮少量水,胃肠功能恢复后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进食后不宜卧床休息,适当活动,减少食物返流[2]胃管护理。保持胃管通畅,如胃管阻塞,消化液在残胃内淤积可增加胃内压,不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可用0.9%生理盐水冲洗,加强观察。胃管内有鲜血引出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从术后第2天起,引流液呈黄绿色或草绿色,说明在胃液里含有胆液,则胆总管处于正常状态。

2.2.2 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或敷料脱落。如敷料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对麻醉未清醒病人为防止其自行抓撕敷料,必要时用约束带,如发现有内出血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几护理 ①出血:多在术后24h出现,胃管流出较多新鲜血,患者腹胀及呕血,应加强巡视,一般可通过药物止血.输血得到控制,无效者再次手术。②梗阻,吻合口狭窄或有炎性反应。水肿都会引起吻合口梗阻,应禁食,胃肠减压,减轻胃壁水肿,输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吻合口漏: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发生术后一周,主要右上腹剧烈疼痛及腹膜刺激症,应注意观察及时报告医生。④倾倒综合症:一般进食半小时后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等。为了防止发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后平卧半小时可防止或减轻。

2.4 出院指导

2.4.1 出院宣教 出院后要加强营养,少食多餐,面食为主,避免暴饮暴食,禁止进刺激性食物。心情要舒畅,情绪要稳定,要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加强身体锻炼。嘱病人定期门诊复查。需化疗的病人一般在出院2周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化疗,化疗前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3 讨 论

通过对68例胃癌手术病人的护理,我们认识到手术的成功与手术时机和手术技术关系密切,同时加强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积极主动,有计划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病情发展的预见能力和分析能力,对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处理尤为重要,合理的营养支持、全面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康复指导也是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候春风.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1第28期.

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4

(一)围手术期的概念

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外科护士在围手术期的重要职责是在术前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采取措施使病人具备耐受手术的良好身心条件;术中确保病人安全和手术的顺利实施;术后帮助病人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和残障,实现早日全面康复的目标。

(二)手术分类

按手术的时限可分为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按手术的目的分为诊断性手术、治疗性手术、估息性手术和美容手术。

二、围手术期护理

(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前期的护理重点

(1)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病人做好心理和身体护理。

(2)向病人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

(3)帮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形态改变的调适计划。

2.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

(1)一般资料。

(2)既往史及健康状况。

(3)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4)询问亲属对手术的看法是否支持、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5)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3.手术前期病人护理措施 @pagebreak@

⑴ 心理准备: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搏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

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过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对预后悲观。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未知’,增强 病人的控制感。进行术前教育,安排病人参加娱乐活动都可以达到较好效果。

⑵ 环境准备: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50%~60%,减少陪护。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介绍病区环境。

⑶ 身体准备:帮助病人完善各种检查,护士向病人讲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帮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检查。对于留取样本的血,尿,便化验检查,应向病人交代各种标本的采集要求。

皮肤准备:清除皮肤上的微生物,减少感染导致伤口不愈合的机会。皮肤准备一般在术前一天进行。病人清洁皮肤,修剪指(趾)甲,并备皮。备皮的范围需要大于预定的切口范围。

呼吸道准备:目的是改善通气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主要措施是戒烟和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训练。如病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应行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胃肠道准备: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①禁食禁饮: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6小时开始禁止饮水。肠道手术前3天起进少渣饮食,术前1天改流食。②灌肠:除急诊手术病人严禁灌肠外,普通病人于术前晚常规用0.1%~0.2%肥皂水灌肠一次或使用开赛露,肠道手术时需清洁肠腔。③放置胃管或肠管,一般在术日晨放置。④排便练习。

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营养,促进休息和睡眠。

为适应手术,术后变化的练习。

⑷ 手术晨护理: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注意有无异常。

检查皮肤及胃肠道准备。

嘱患者排尿,决定是否置胃管和导尿。

取下发夹,假牙及身上饰品。@pagebreak@

擦去指甲油,唇膏,眼影等。

准确及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将病历,X-线片,术中特殊用药等一并清点,交给手术室接送人员。

记下家属姓名,联络方式。

4.手术前病人健康教育

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技巧是: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言语进行交流;告 病人各种事项,动作的理由或原因;多种教育方法并用。

术前病人应掌握的术后基本活动方法有:深呼吸,有效咳痰,体位改变和肢体功能锻炼,练习床上大小便。

(二)中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室的环境 手术室应邻近手术科室和相关科室。手术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适宜温度为20~24℃,湿度为50~60%。

2.手术中病人的护理 包括评估及文件记录,体位准备和手术过程中的观察。

(1)手术体位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有利于暴露手术野,方便术者操作;对呼吸、循环影响最小;不使肢体过度牵拉或压迫而受损;肢体不可悬空放置,应有托架支脱。

常用的手术体位:仰卧式、颈仰式、头低仰卧式、俯卧式、肾手术式和膀胱截石位。

(2)手术野皮肤消毒:消毒用药液不可过多;从手术中心开始/,用力稳重均匀环行涂擦;消毒范围应超过手术切口所需面积。

(3)手术过程中的观察: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发现病人的不适,或意外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三)手术后期病人的评估及护理

1评估 @pagebreak@

(1)麻醉恢复情况。

(2)身体重要脏器的功能。

(3)伤口及引流物情况。

(4)情绪反应。

2.护理诊断

(1)焦虑、恐惧:与术中放置引流管、术后身体不适有关。

(2)自我形象紊乱:与手术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术后禁食、呕吐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与伤口疼痛、管道约束有关。

(5)自理缺陷:与术后疼痛、虚弱、活动受限有关。

(6)活动无耐力:与手术创伤、机体负氮平衡有关。

(7)腹胀、便秘:与术中操作、术后活动减少有关。

(8)尿储留:与麻醉、排尿习惯改变,直肠、肛门手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9)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

(10)清理呼吸道无效:与麻醉和疼痛有关。

(11)低效型呼吸形态:与疼痛、敷料包扎过紧有关。

(12)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13)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康复知识有关。@pagebreak@

(14)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等。

3.护理措施 主要是维持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减轻疼痛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实施出院计划。

(1)术后病人的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腰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4―6小时。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颅脑部手术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如病人伴有休克,应取仰卧中凹位,即下肢或床脚抬高20度,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15°的体位。腹部手术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

(2)生命体征的观察:大手术后一般每15~30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一次,至少连续4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改为每60min测量一次。小手术后可每1~2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一次,平稳后可改为每4小时一次。体温一般为每2~4小时测量一次。

(3)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护

1)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有呕吐物及时清除。给氧。如发现病人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呼吸困难,应立即查明原因,尽快处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床上翻身、变换体位,鼓励其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2)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平衡:给与静脉补液。记每小时出入液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和颜色,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液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契压、尿量、尿比重、脉搏的变化调整补液量。定期取血了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失衡。

3)重建正常饮食和排便形态:术后饮食形态的恢复步骤由麻醉方法、手术的种类、病人的反应来决定。要鼓励病人及早恢复经口进食。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带有胃肠减压者,术后24~72小时禁食、禁水,经静脉补充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试行进食。

术后需观察病人排尿情况,记录自行排尿的时间。

4)控制疼痛、增进舒适:麻醉作用过去之后,切口开始感觉疼痛,术后当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剧烈,24~48小时后痛感会逐渐减轻。切口痛与切口的大小、切口地部委、体位和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控制疼痛的措施包括取合适体位、药物止痛和减轻焦虑。

使用要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

止痛剂的作用时间因药物、剂量不同,以及病人的疼痛强度,对药物的吸收、转换和排泄能力的不同而异。@pagebreak@

对执行的各种处理和操作向病人进行解释,教导病人自我处理疼痛的方法。

5)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按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冲洗;不过久留置各种引流。

6)并发症地观察及预防

呼吸道并发症 :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水肿、肺栓塞、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最常见的有肺不张和肺炎。

呼吸道护理问题的主要相关因素;(1)有吸烟史。(2)术前有呼吸道感染。(3)术后有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4)麻醉剂、气管内插管和氧气吸入导致支气管分泌物增多。(5)术后疼痛剧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6)术后缺乏活动。(7)开胸手术导致肺泡萎陷。(8)麻醉性止痛剂的应用。

呼吸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1)术前做好呼吸道准备。(2)术后协助病人早期活动,卧床病人做床上移动和翻身。(3)鼓励病人每小时需要重复做深呼吸5~10次,至少每两个小时作咳嗽咳痰一次。(4)观察痰液的外观、性质。痰液粘稠,带有颜色,或有气味,给予雾化吸入、局部或全身用药稀释痰液、控制感染。(5)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6)避免术中术后呕吐物误吸,防止继发感染。(7)评估病人是否有呼吸不畅和咳嗽抑制现象。给止痛药物之前数呼吸,若呼吸次数低于12次每分钟,不能给药。(8)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术前积极控制感染,术中尽量不用吸入麻醉。

胃肠道并发症:多见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急性胃扩张,多数为麻醉反应以及术中暴露,手术操作刺激的神经反射性反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缺氧,精神心理因数也可能是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原因。

腹腔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正常恢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肠管功能的恢复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此时肠鸣音可以闻及,术后48~72小时整个肠道蠕动可恢复正常,肛门排气和排便。由于术后禁食或进食过少,术后早期便秘属正常情况,不需处理。如果术后已进食多天而不能排便,则需要采取通便措施。

胃肠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①胃肠道手术术前灌肠,放置胃管。②麻醉前给药。③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早纠正低血钾、酸中毒等。④术后禁食,留置胃肠减压3~4天。⑤卧床病人取半卧位,坐床上移动和翻身,腹部按摩。⑥协助病人早期进行术后活动、下床行走。⑦严密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⑧给予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pagebreak@

泌尿道并发症: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术后8小时病人仍未排尿,耻骨上有明显浊音区,既表明有尿潴留。尿路感染多发生在膀胱,感染蔓延后可形成肾炎或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一般无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或膀胱刺激征,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或脓细胞。

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①尿潴留。②留置导尿③摄入水分不足。

秘尿道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①术前锻炼床上排便。②术后鼓励和协助不习惯床上排尿者在床沿,或站立排尿。③给予镇痛药物控制疼痛。④积极解除排尿困难,防止尿潴留诱发尿路感染。⑤对留置导尿病人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⑥鼓励留置导尿病人饮水,冲洗秘尿道。⑦观察排尿情况

切口并发症: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在手术后3-4天内最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及切口局部变化。术后初期病人底于38℃的发热,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破坏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局部渗液、渗血吸收后出现的反应,称为外科热或吸收热,不需处理。若术后3~4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应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和硬结或波动感。切口裂开发生与手术后6―9天,腹部切口裂开较常见,多发生于体质差、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切口感染、切口缝合不佳也是切口咧开的主要原因。

切口并发症的主要相关因素:①病人体质差、慢性贫血、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胖。②切口有血肿、死腔。③术后切口保护不良。④术后严重腹胀使腹壁切口张力增大。⑤术后剧烈咳嗽、喷嚏、呕吐,用力排便增加腹压。⑥缝合技术不佳。

切口并发症的预防: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御能力。③避免和及时处理术后腹胀、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张力缝线或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继续腹带加压包扎伤口。⑤观察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及伤口局部变化,化脓的切口需及早间隔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防止切口裂开。

其它并发症: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还有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和化脓性腮腺炎。褥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均与术后卧床、缺乏活动有关。一般手术病人均应鼓励于术后24―48小时内下床活动,但循环呼吸功能不稳定、合并休克、极度虚弱,或是血管手术、成型手术、骨关节手术后病人应根据情况选择活动的时间。下床活动要循序渐进,可由第一天在床上坐起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至坐床边椅上数分钟,然后再开始床边、房间内和走廊走动。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 围手术期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在对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所涉及的医疗行为的规范管理的总称。为了使风险防范前伸,构建安全屏障,根据卫生部发《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将医院原有的有关围手术期的规章制度和新制定的内容进行整合,制定我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以期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防范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

第二章 手术医师资格准入管理

第二条 依据医院宝发87号《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文件要求,医院对手术医师实施分级授权和资格准入管理,对手术医师定期进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确保每一位医师的实际技能水平与手术资格、授权相一致,保证外科手术质量和患者的医疗安全。

第三条 各手术科室应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手术权限资质的具体要求,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执业医师。手术通知单、麻醉记录单、手术记录的开具(或记录)人与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名单必须保持一致。

第四条 重大手术(三级及以上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同时须上报医教科备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实施手术。

第三章 手术前管理

第五条 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

1、患者入院后,经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等信息对患者做好病情评估,遵循诊疗规范指南拟定诊疗和手术方案,并记录在病历之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诊断资料以及将要对患者施行的手术风险及利弊,而且要考虑入院评估、诊断检查和其它可及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最佳手术时间。手术方案的内容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且应考虑手术是否需要分次完成。

2、对重大(三级及以上手术)、疑难、破坏性(重要脏器切除、截肢等)、高风险、特殊身份患者(本院职工及其近亲、社会名流)及新开展的手术,由科主任把关进行术前讨论,在病历当中书写术前讨论记录,并将讨论情况详细记载在《疑难病历讨论登记本》中。

此类患者的术前讨论记录,应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持,参加人员包括手术医师及科内其他外科医师,必要时应请麻醉师、护士长、护士及其他科室相关人员参加。讨论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

措施、参加讨论者的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讨论意见及主持人小结意见、讨论日期、记录者的签名等。必要时请医教科协调组织参与。

3、重大疑难手术审批制度:≥70岁、四级手术、病危患者手术、疑难手术、高风险手术、破坏性手术、特殊身份患者及新开展的手术等,科室应在术前讨论后,填写《重大手术计划报告书》(附件1),要求必须填写主诉及简要病情、特殊病史及其他相关项目,经科主任审核签字(盖章无效),家属签署意见后,于手术前一日下午三点前报送医教科,医教科将在下午3―5点审批手术,并根据病情及风险性做出同意、暂停、停止手术等批示,特别情况须报知主管院长。节假日和夜间急诊时,由科内最高级别值班医师同意,报告科主任,并呈报医院总值班批准。

原则上重大疑难手术不得安排在重要节假日期间及前1―2天进行,特殊情况需请示医教科主任后安排。

4、麻醉前风险评估:麻醉医师须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评估,术前24小时查看患者,并做好评估,如实填写麻醉前评估表。疑难复杂病例,必须由麻醉科主任主持进行评估、讨论(附件2)。

5、手术前风险评估:该表由主管医师填写,并评分、评估风险。手术前一天下午3点前必须完成。疑难复杂病例,由科主任主持进行风险评估及讨论。术前评分为极高危险的须报医教科或主管院长审批,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组织多科会诊。骨科、外科使用手术风险评估表(附件3),仍旧沿用APACHE II评分标

准(附件4)。内科介入手术及有创操作的术前风险评估可参考外科风险评估表并结合专科特色自行制订。

6、手术前对不正常的相关指标须做必要的记录、分析和处理;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及时申请相关专业科室会诊。

7、手术前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8、医院不允许跨专业进行手术。

第六条 履行手术前患者知情同意

手术前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患者,向患者及家属或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征得其同意并由患者或患者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患者不能签字,患者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具体的术前告知内容应包括:

1、患者病情、手术方式、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可能的并发症、其它可选择手术方式等内容。

2、肿瘤手术应以病理诊断为决定手术方式的依据,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需要调整手术方式的,在调整手术前要向患者、家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征得同意后签字。

3、手术前应向患者、家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与血制品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其它可供选择的办法;三级及以上手术原则上必须备血。

4、手术前谈话由主刀医师进行,重大手术、疑难手术、特殊手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谈话,必要时留有音频资料、或采取“行政谈话”,知情同意结果记录于病历之中,并签署手术、输血知情同意文件。

5、手术中植入材料可供选择的类型及相关费用,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第七条 手术部位标识制度

1、为保证手术患者正确、手术部位正确、手术方式正确,保证手术安全,医院实施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标识管理。手术部位体表标志是作为手术部位的再次确认,并不能代替其他的甄别、核对方式。

2、手术主刀医师应在手术前备皮后用记号笔或其他方式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并确认。病房护士必须于手术当天送患者前检查确认,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3、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做标记。

第八条 术前准备

1、麻醉科医师在接到手术申请单后应及时做好术前访视和术前会诊工作。麻醉医师应将访视、会诊情况和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经管医师。术前访视和术前会诊必须有麻醉执业医师担任,凡三、四级手术和高龄、高危、疑难手术患者必须由主治以上麻

醉医师亲自做术前访视和术前会诊,以保证麻醉及手术的顺利开展,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

具体要求参见麻醉科相关管理制度。

2、手术室接手术申请单后应及时安排手术,并通知手术科室,手术室应做好手术相关的准备和工作,包括特殊器械的准备等。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术前,责任护士或主班护士遵医嘱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查对(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经查对无误后,对手术区域进行皮肤准备,并根据手术要求决定手术区域的处理(是否包裹、固定)。护士长应对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准备无误。

4、主管医师及主刀医师在手术前核查各项术前准备,包括手术部位标记无误、手术和麻醉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等。准备输血的患者血型、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及术前备血完成,并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讨论等。进手术室之前,术前各项准备均应全部完成。

5、手术医师填写《手术患者信息识别卡》(附件5)基本信息部分,与患者共同核实标记手术部位,并完成第一部分签名。

6、因特殊原因暂停手术者,须于手术日8点之前通知手术室。

7、所有术前准备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

第四章 手术日管理

第九条 手术室接患者时,病区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交接班记录表上的内容,并填写《手术患者信息识别卡》第二环节信息核实人部分,同时与患者一起,三方再次核对确认手术部位体表标识后签字。患者进手术室前须摘除活动性义齿,贵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第十条 手术安全核查

1、手术安全核查严格执行卫生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2、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3、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完成,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附件6)。

4、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1)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4)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5、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6、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7、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

8、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一条 手术过程管理

1、手术过程中术者对患者负有完全责任,助手必须按照手术要求协助手术。对手术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必须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告知行政管理部门。

2、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测每位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麻醉恢复的生理状态,监测的内容与患者病情及所实施的手术相符合,并记录于病历中,不得擅自离岗。

3、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定手术方案及手术者、或决定切除术前未拟定的脏器、临时增加使用贵重耗材、或更改耗材型号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教科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或授权委托人第一文库网同意并签字后方可实施。

4、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有效期,条形码应贴在手术记录单的.背面。

5、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时,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6、如发生麻醉、手术意外及遇到技术困难或较棘手的问题时,应及时抢救处理,并及早向科主任、医教科长或主管院长、总值班汇报,以便调动各方力量予以支援。

7、凡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要严肃认真地执行各项医疗技术操作常规,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

第十二条 手术物品清点规定

1、每位手术患者按惯例填写统一规格的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结束时应再次核对缝针、敷料、器械等物品,手术用物的清点严格执行“三关”(手术前清点、关闭切口前核对、关闭切口后核对)清点制并记录,由手术护士填写《手术病人入室核对及器械清点单》,手术主刀医师与手术室巡回、洗手护士共同完成清点核对后夹入病历,随病历留档。

2、关闭切口前,当手术用器械及其他物品的清点没有完成时,手术医师必须自觉暂停操作,待确认无误才能继续。若有数

字不符或用物完整性欠缺的情况,不可擅自关闭切口,必须待寻找到或经辅助检查确认体内无遗留物后方可关闭切口,此经过须汇报医教科和护理部,三方签名后留证,确定专人进行回访

3、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医师i、麻醉医师、巡回护士共同填写《手术患者信息识别卡》第二环节信息核实人部分。

第十三条 手术室标本送检制度

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巡回护士需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病区、床号、标本名称,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送检申请单中“姓名、住院号、床号、手术部位、标本名称”等不能缺项。涉及左右部位的标本应在申请单及标本袋上标明左、右,病理报告单也以同样方式标明。标本内容必须和申请单一致,标本和申请单由手术室专人同时送达病理科,由病理科工作人员接受,核对无误后签名。未及时送检或未添加足够的标本固定液而造成诊断困难,要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标本遗失而引起医疗纠纷,则按相关规定处理,除规定送检标本者外,其他人员未经同意,不得自取标本。各类病理检查标本必须严格执行签收查对制度。

术中快速切片送检:

(1)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的标本及时交巡回护士,巡回护士将标本放入标本袋内。

(2)巡回护士将标本交至专人将标本送至病理科。

(3)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报告以口头和书面双重形式执行。口头报告在收到标本后30分钟以内,电话报达手术间,要求主刀医师或一助接听并复述诊断;病理科和手术室须分别做好书面报告登记工作。

其他标本送检按照手术室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手术后管理

第十四条 日常管理

1、手术结束后,手术者对患者术后需要特殊观察的项目及处Z(各种引流管和填塞物的处理)要有明确的书面交待(手术记录或病程记录)。

2、破坏性较大手术患者、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术前评估合并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原则上术后先送重症监护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

3、麻醉科医师要对实施麻醉的所有患者进行麻醉后评估,尤其对全麻患者,麻醉医师应严格依照麻醉患者恢复标准,确定患者去向(术后恢复室或病房或重症监护室)。并对重点患者实行术后24小时随访且有记录。认可其复苏后亲自送回病房,安Z患者,接送双方必须有书面交接,以病历中签字为准。

4、根据每一位患者手术后医疗、护理需要的不同,制定手术后患者医疗、护理和其它术后服务计划并有记录:包括护理级别、治疗环境、后续监测或治疗、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并着手制

定术后治疗计划,计划必须记录于病历中,确保恢复期或康复阶段患者服务的连贯性。

5、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是指参加手术的医师在患者术后立即完成的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手术简要经过、术后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等。手术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包括药物注意事项)须向家属交代清楚,必要时请家属或授权委托人签字。

6、手术记录由主刀医师在术后24小时之内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完成;教授主刀的手术,可由第一助手记录。术中病情危急、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术后应立即完成。记录的内容包括:术后诊断、手术医师与助手的姓名、实施手术名称、术中所见和手术操作过程、手术标本处Z,出血量与输血量等重要信息记录须与麻醉记录保持一致。

7、凡实施三级以上手术或接受手术病情复发的高危患者时,手术者应在患者术后12小时内查看患者。如有特殊情况必须随时查看患者并做好书面交接工作。手术主刀医师在术后24小时内必须查房一次,并有相应的病程记录。术后3天内每天至少有1次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8、加强术后患者的预防和处理,术后根据病情、病原体微生物、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危重患者要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避免二重感染。具体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规的要求执行。对特殊治疗和麻醉镇痛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9、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具体措施必须到位;所有手术均应有预防“深静脉栓塞”的相关措施。

10、在术后适当时间,依照患者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拟定术后康复、或再手术、或放化疗等。

11、病理结果报告存病历之中,当与术后诊断不一致时,需行病例讨论,其结果应有记录。

12、对于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主管医师及接诊医师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时查看并认真进行处理。对出现可能致死、致残性并发症的患者,要求留院或住院治疗。

第十五条 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制度

1、非计划再次手术(指原手术的直接或间接并发症导致的再次手术)是手术质量的重要部分,各手术科室均应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制度。科室主任主持对所发生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组织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对于手术后因出血与血肿,脏器、神经损伤而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的病例,要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技术改进、以及手术医师的资格与授权等方面加以持续改进,从而提高手术质量与患者安全。

2、《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表》应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科室及床号、住院号、疾病名称、第一次及前一次手术时间、手术医师、手术名称、再次手术时间、手术医师、手术名称、主刀对原疾病及第一次手术情况介绍、主刀对再次手术情况的原因分析、认识及经验教训、科室对再次手术的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方式,格式见(附件7)。

3、对所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手术科室应有专人负责登记并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表》,再次手术前一天上报医教科。

4、对急诊抢救性质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减免报批程序,但事后仍应按程序进行讨论。

5、医教科对再次手术要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明确再次手术原因,以便总结经验,并对科室是否作出讨论进行考核。“非计划再次手术”纳入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指标,也是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手术安全监测与管理

第十六条 建立和完善手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操作常规、质量安全指标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来保障手术患者安全,通过对手术质量相关数据的监测,定期评价医疗质量,促进持续改进。评价的重要内容有:

1、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指标,是科室的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2、定期评价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情况。

3、实施手术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记录并定期整理分析,以期实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制度。

4、建立手术质量管理数据库,如各类手术例数、术后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再手术例数、医师执行情况、手术风险分类等

信息。与运用数据表明手术科室手术质量变化趋势,手术治疗能力层次。

第七章 急诊手术与急诊抢救手术

第十七条

1、急诊手术是指病情紧迫, 经医师评估后认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的手术。

2、急诊抢救手术是指由于病情危重累及生命而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抢救的手术,如危及母子安全的产科急症、严重的肝脾损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的开放性心胸外伤、气管异物、大血管破裂等。

3、手术室保留一间手术室为急诊专用,择期手术不得占用。 同时有两台以上急诊手术,手术室应立即安排接台,由手术室护士长全权负责调配安排,相关科室必须服从安排。

4、急诊手术权限由当天值班的最高级别医师或科主任决定。预期手术的类别在值班医师手术权限级别内时,科室通知并可施行手术。高风险手术或预期手术超出自己手术权限级别时,应紧急上报主任审批,需要时再逐级上报。

5、急诊手术病人所属科室,负责完成各项必需术前准备: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电解质、感染监测(乙肝三项,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样的抽取、备血等术前准备,抢救手术可仅留存血样。

6、医技科室应全力配合急诊及抢救手术患者的医学检查,以

最快速度出具报告,医师可在检查申请单上标注“急”或“抢救”字样。

7、急诊手术前要做好风险告知,特别应强调急诊手术属于紧急抢救措施,风险极大,患者可能存在其他疾病,或其他部位病损还需明确、治疗,甚至进一步手术抢救治疗可能。

8、急诊手术前麻醉医师必须检查手术患者,如术前准备存在禁忌症,麻醉师应详细记录并有权延期手术。

9、决定手术后,急诊手术应在半小时前通知手术室,麻醉科及手术室必须在半小时内做好手术准备,急诊抢救手术,在通知手术室后,立即由手术医师或手术室护士护送病人进入手术室。

10、开放性创伤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入手术室前应完成简单包扎、污物清理工作、更换手术衣服等,紧急情况下酌情处Z。

11、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权限,且上级医师确实因特殊原因无法到场的情况下,手术医师应立即汇报上级医师或向科室主任请示,在上级医师口头指示、科主任同意的前提下,有权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该类情况必须事先向医教科或总值班报告,并在24小时内补办科室书面材料至医教科。

12、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师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师在不违背上级医师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

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13、急诊抢救手术术前准备以抢救患者生命为前提,所有程序尽量简化,开通一切绿色通道。

第八章 手术室出入管理规定

第十九条 设专人管理手术室的进出,非本室人员及非手术人员未经许可不准擅自进入手术室。凡是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衣、帽、鞋,戴好口罩,离开手术室时交还,注意内衣、头发勿外露,颈部无挂件。不准带私人用物进入无菌区。

第二十条 凡观摩手术或参观手术室建设者,须持有效证

件,参观内容经医教科或院办出具书面意见后,在手术室接待人员的引领下更衣进入手术室。参观人员须遵守手术规章制度,在指定手术间参观,不得随意走动、高声谈笑、任意碰摸、摄影录音等。参观人数,每台不超过2人,参观人员无权与家属交谈手术有关情况,参观人员与手术医师须保持手术无菌原则规定的距离。

第二十一条 外院专家来我院手术,须经医教科批准同意后方可进入手术室实施手术,必要时须经分管院长审批。

第九章 处罚

第二十二条 将本制度条款纳入医院考核标准,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科室及个人,一经发现,按照医院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引发纠纷,参照我院《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制度》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1、所有带※符号的项目评分参照:

有评分软件,可供下载。)

APACHEⅡ。(医教科备

2、所有带※符号的项目必须做出评分。其他的必须表明正常异常。

3、所有带※符号的项目分数总和作为最后的总评分。

4、神经系统评分:评分=15―Glasgow评分。

5、总评分作为手术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

6、意外和并发症,死亡风险评估依据总评分外,参考其他项目。

7、一个脏器功能衰竭直接进入高危手术。

8、风险评估表必须在术前一天完成,作为术前谈话和麻醉评估的依据。

9、有其他内容时,填入备注。

10、以下手术必须报医教科或主管院长审批:

1)所有四级手术;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手术。

2)总评分>20分或手术风险极高危的手术,死亡风险、意外并发症风险极高危的手术。

3)新开展的手术,有外请教授参加的高难手术。其他重危患者的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和健康教育 篇6

围手术期:病人入院后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相连续的这段时间。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围手术期护理:在围手术期间,全面评估病人生理、心理状态,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轻病人焦虑程度,使手术的危险性减至最小的程度,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早日康复,重返社会。

手术前护理

一、定义:从住院病人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进入手术室时为止,这一时期为手术前期, 这一时期的护理,称作手术前护理。手术前护理的关键在于保证病人在手术时的安全和配合

二、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生命体征、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生活史、家族遗传史、传染病史等。

2、身体状况:年龄和性别、营养状况、重要器官功能

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特殊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心理状况、家庭社会状况

5、手术的期限性

(1)择期手术:充分准备(手术迟早不影响治疗效果)

(2)限期手术:一定时间内充分准备(手术迟早可影响治疗效果)

(3)急症手术:抓紧时间,重点的进行必要的准备,如脾破裂。(个别的不能准备如窒息)争分夺秒

6、手术耐受性

(1)耐受力良好:外科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少,病人全身情况好,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或处于代偿状态。

(2)耐受力不良:外科疾病已对全身造成明显影响,病人的全身情况欠佳,或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功能濒于或已有失代偿表现。

7、麻醉种类

三、护理问题

焦虑或恐惧—与以下因素有关:担心手术效果、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的了解、担心医疗费用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原发疾病(如慢性病)消耗过多或摄入不足(禁食或进食不足)有关

体液不足——与外科疾病造成的失血、失液有关

睡眠形态紊乱——与疾病的作用、睡眠环境的改变、噪音影响有关

知识缺乏——缺乏疾病有关知识,缺乏手术前、后治疗护理配合的知识 潜在并发症——休克,系统或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手术耐受力降低 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四、护理措施:(生活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护理)

生活护理 :休息、睡眠、营养、饮食 病情观察 :疾病的发展变化

治疗护理 :(术前一般准备、特殊病人术前准备、手术日晨准备、急诊手术准备)

(一)术前一般准备

1、胃肠道准备

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消化道手术中的污染。

(1)饮食——胃肠道手术,术前1-3日进流质;其他手术饮食不限制,但术前12小时

禁食,术前4小时禁饮

(2)置胃管或洗胃:适用于胃肠道手术病人(3)灌肠:术前一般常规,对于肠道手术要做特殊准备。

2、呼吸道准备:目的是改善通气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

术前戒烟两周以上、肺感染者用抗生素、痰液粘稠超声雾化、哮喘发作者得到控制、学会有效咳嗽、排痰

戒烟:术前2周

抗感染:适用于肺部感染及咳浓痰的患者

深呼吸:腹部手术训练胸式呼吸,胸部手术训练腹式呼吸 有效咳嗽: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上身微前倾,先轻咳数次,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

3、手术区皮肤准备: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皮肤准备包括剃除毛发、清洁皮肤。

皮肤准备时间应越接近手术开始时间越好,若皮肤准备时间已超过24小时,应重新准备。

4、排尿训练 : 术后病人因麻醉和手术的影响,加之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易发生尿潴留,术前应进行练习

(二)特殊病人术前准备

1、纠正营养不良状态

2、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时,遵医嘱分别做好术前的特殊准备工作

(1)高血压:可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积极控制血压,使其稳定于一定水平后手术,(160/100mmHg)但不要求降至正常

(2)糖尿病:控制血糖于5.6—11.2mmol/L、尿糖+—++。(3)心脏病:纠正心律失常;急性心梗(6月内不择期手术);心衰在控制4周后手术

(三)手术日晨护理

1.生命体征测量,若病人有体温,血压升高或女性病人月经来潮时,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延期手术。

2.检查手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善。

3.病人入手术室前取下义齿,发夹,眼镜,手表,首饰等,妥善保管随身物品。4.置胃管

5.排空膀胱、盆腔手术者,应留置导尿,使膀胱处于空虚状态,以免术中误伤。7.术前用药,不要下床活动以免意外 8.带入手术室物品要齐全 9.准备术后用物

(四)急诊手术准备

1、对于急诊手术应在抢救的同时尽快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争取手术时间

2、准备包括: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迅速备皮并嘱病人禁食和排尿;急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做药物过敏试验并给予术前用药后送手术室

3、在手术准备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病人和亲属的心理护理

五、心理护理

1、一般心理护理:增进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术。

2、焦虑的护理:预防重度焦虑或恐慌、排除或减轻焦虑状态、增加有效应对技巧

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搏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

六、健康教育

1.宣传戒烟、备皮和禁饮禁食的目的

2.讲解术后早期活动、深呼吸及咳嗽排痰的目的及意义

3.讲解术后可能留置的各种引流管、氧气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的目的和意义

4.指导病人术后必须进行的活动和锻炼: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和肢体运动、练习床上排便

5.介绍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的配合知识以及常见的手术后不适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病人从手术结束返回病室直到基本康复这一阶段的护理。

关键在于减少(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病人正常生理功能

二、护理评估

(一)一般情况:麻醉种类、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补液输血量、尿量、用药情况、引流管安置的位置、名称、作用

(二)身体状况:麻醉恢复情况、呼吸、循环、体温、疼痛、排便情况、切口状况、引流管与引流物

1、麻醉恢复情况:评估病人神志、呼吸和循环功能、肢体运动及感觉和皮肤色泽等,综合判断麻醉是否苏醒及苏醒程度。

2、切口及引流情况: 敷料固定、分泌物、渗血、感染、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3、呼吸与循环功能、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体温和体液变化、营养状态、重要脏器功能:通过观察神志、瞳孔、R、P、T、BP、皮温皮色、未梢血运及排尿尿情况。

4.心理社会状况:情绪反应、关心手术结果和预后,产生焦虑忧郁,甚至消极和悲观失望

三、护理问题

有窒息的危险——与舌后坠、误吸有关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等有关

体液不足 —— 与术中出血、失液或术后禁食、呕吐、引流等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手术、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留置导尿管等有关 不舒适 ——与手术创伤、术后切口疼痛有关

尿潴留—— 与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或不习惯卧床排尿有关 活动无耐力——

与疲乏、体质虚弱等有关

便秘的危险——

与麻醉药物影响肠蠕动、活动少、高纤维食物摄取不足等有关

四、护理措施

护理重点:①尽快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②减少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与不适

③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生活护理

1、一般生活护理

2、增进病人舒适的护理 : 疼痛护理、恶心、呕吐护理、腹胀护理、尿潴留护理

3、协助病人早期活动

(二)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大手术或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应每15~30分钟测量1次,病情稳定后延长间隔时间

2、观察肢端血液循环

3、观察伤口和引流管的情况

(三)治疗护理

1、病人的搬移及卧位: 迎接病人:接好引流管,少搬动,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引流管脱落。搬移:协调、轻柔、避免受凉、注意引流管

卧位:病人清醒、血压平稳后,颈、胸、腹部手术病人取半卧位;

硬脊膜外麻醉病人平卧(可不去枕)4~6小时

全麻未清醒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蛛网膜下腔麻醉病人,去枕平卧6~8小时

骨科手术后应平卧于硬板床

颅脑手术后,病人清醒无休克,取床头抬高15º ~30º 斜坡卧位

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

半坐卧位的优点:膈肌下降,利于血液循环和病人呼吸;腹肌松弛,减小腹部切口张力;炎症渗出物聚集盆腔避免形成膈下脓肿。

2、维持呼吸与循环功能 :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血压呼吸和心率的改变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舌后坠;促进排痰和肺扩张----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超声雾化、吸痰

吸氧

预防低血压 : 输液;防坐起、站立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如下情况应及时处理:

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 收缩压低于80mmHg 每次测量血压都逐次降低5-10mmHg 呼吸每分钟超过30次/分或低于14次/分 心率高于120次/分或低于60次/分

3、维持消化道功能: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禁食与进食:

①非腹部手术、局麻和小手术,术后即可进食。②椎管内麻醉手术后6小时可根据病人需要而进饮食

③全身麻醉者,应待麻醉清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后,先给流质,以后改为半流或普食。④腹部手术及胃肠道手术后,术后禁食24~48小时,第3~4日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饮食,第5 ~6日开始进半流饮食,一般在第7-9日可改为软食,10~12天开始进普食。

(2)鼓励运动: 翻身、床上运动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3)口腔护理:为病人做好口腔护理,尤其是昏迷病人。口唇干裂者应涂甘油保护,保持口腔卫生。

(4)补液:不能进食者应从静脉补充体液及营养。(5)记出入液量: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和监测电解质,以评估水、电解质和营养代谢状况,(术后需观察病人排尿情况,记录自行排尿的时间。)

(四)各种不适的护理

【腹胀】原因:胃肠功能受抑制,腹膜炎或低血钾

预防: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开始不宜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和奶制品。

处理:①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②酌情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③非胃肠道手术,可使用新斯的明肌内注射;

④低钾血症或腹膜炎所引起者,给相应处理。

【恶心、呕吐】常为麻醉反应引起,急性胃扩张、肠梗阻等

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注意呕吐次数、呕吐物量、性状、颜色 清洁呕吐物,加强口腔护理 酌情使用止吐药 【发热】 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临床上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术后吸收热。

24小时发热常由于代谢、内分泌异常等。

若术后3—6天后仍持续发热,则提示存在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应从病史及发热不同阶段找原因来处理

处理方法:外科手术热可不需特殊处理、高热者,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 等,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安痛定 2ml im或来比林 0.9 im)

【尿潴留】原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 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

若病人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耻骨上区叩诊有浊音区,可确诊为尿潴留。

处理:①安慰、鼓励病人,焦虑、紧张

② 改变体位;

③诱导排尿。无禁忌:可协助其坐于床沿或站立排尿建立排尿反射,如

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自我按摩

④无效时,行导尿术。第一次放尿量不超 过800—1000ml 【疼痛护理】麻醉消失后,病人可有切口疼痛,24小时内最剧烈,2-3日后逐渐减轻。

处理:安慰和鼓励病人、安置舒适体位、使用药物,必要时使用镇痛泵。

(五)切口护理

1、按无菌操作更换切口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2、四肢切口大出血时先用止血带紧急止血后再进一步处理,若出血量较多,立即通知医师,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昏迷、躁动病人和小儿应给予约束,防止抓脱敷料;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

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正确按量、按时给药,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有红、肿、硬结和压痛等感染征象时,应采取局部热敷、理疗等措施促进炎症吸收

【切口分类】 清洁切口(I类切口)、可能污染切口(II类切口)、污染切口(III类切口)

记录方法:I/甲,II/乙等

切口愈合分级:甲级愈合:切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

乙级愈合:切口处有炎症反应,但未化脓 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处理。

(六)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种类-------胃管、导尿管(置于空腔脏器);胸、腹腔引流管或引流条(置于体腔)引流管护理共同原则:固定、通畅、无菌、观察、拔管

1、必须熟知各种引流管的作用和通向,切勿接错

2、固定妥当,以免脱落或滑入体腔内

3、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4、避免压迫或扭曲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必要时采用负压吸引

5、维持引流装置的无菌状态,防止污染,引流管皮肤出口处必须按无菌技术换药,6、掌握各类引流管的拔管指征

7、拔管时间及拔管方法

(七)协助早期活动

优点: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伤口愈合,防止褥疮,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则:早期活动,争取在短期内起床活动。活动应根据病情及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循序渐进

注意:但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等情况或四肢关节手术需限制活动的病人,则不应强调早期活动。

(八)心理护理

1、一般心理护理 :焦虑:主要是对术后反应认识不足引起

身体不适、切口疼痛、生活不能自理等

2、自我形象紊乱的护理:协助病人面对现实

协助病人接受现实

协助病人建立新的身体形象

• 据麻醉和手术的具体方案,做好病人的接收工作及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 避免不良刺激

•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五、健康教育

1、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教会病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

2、指导出院后的饮食、日常活动及身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需要继续治疗者,说明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3、根据不同手术,不同的功能恢复要求,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的方法

4、告诉病人疾病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其处理方法

5、告诉病人复诊时间

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出血】发生于手术切口、空腔脏器及体腔内

原因:术中止血不完善

术后结扎线松脱

原痉挛的小动脉断端舒张

凝血机制障碍

临床表现:少量出血、大量出血

伤口敷料浸血或引流管引流出少量血液(少量出血)、失血性休克表现(出血量大)

护理措施:少量出血——更换敷料、加压包扎、使用止血剂

大量出血——加快输液、输血, 补充血容量;通知医生,行手术止血

预防:手术严格止血,关切口前检查出血点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引流情况

切口并发症 原因

• 病人体质差、慢性贫血、营养不良或是过度肥 • 切口有血肿、死腔 • 术后切口保护不良

• 术后严重腹胀使腹壁切口张力增大

• 术后剧烈咳嗽、喷嚏、呕吐,用力排便增加腹压 • 缝合技术不佳

(二)切口裂开:原因:营养不良,组织愈合差,切口缝合不佳,切口感染,腹内压突然增高

表现:多见于腹部切口,病人突然用力时,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或听到缝线崩裂声。切口处有大量淡红色液体流出,全层裂开者,可见肠管或网膜暴露。常发生术后1周左右,分完全裂开(肠管或网膜暴露)

不全裂开(深层裂开)护理措施: 完全裂开:嘱病人卧床,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覆盖,并用腹带包扎,立即通知医

生送手术室重行缝合处理;有内脏

脱出,切勿将内脏还纳,以免腹腔

感染;加强营养,改善体质;

部分裂开: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并用腹带加压包扎

预防

加强营养支持 术中减压缝合

术后加强切口包扎,间断拆线或延期拆线 及时处理腹胀、排便困难,注意咳嗽方法

(三)切口感染:原因: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

切口内遗有血肿、异物、死腔等

全身营养差或合并糖尿病、肥胖

表现:术后3-5日体温升高

切口疼痛加剧,查体:切口红、肿、热、痛,有分泌物

脉搏快、白细胞计数高: 护理措施

局部热敷、理疗和应用有效抗生素 形成脓肿的拆线敞开切口引流

预防: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病人营养,提高抵抗力

定时更换切口敷料

合理应用抗生素

(四)肺不张:

原因:有吸烟史、术前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

术后有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麻醉剂、气管内插管和氧气吸入导致支气管分泌物

增多)

术后疼痛剧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

术后缺乏活动

麻醉性止痛剂的应用 表现:术后早期发热、呼吸、心率快

叩诊浊音或实音

听诊呼吸音减弱、消失、局限性湿罗音

血气分析:氧分压低,二氧化碳分压高

护理措施

抗生素治疗感染、促进排痰和促进肺扩张措施 预防:有炎症的术前应用有效抗生素

术前深呼吸训练,胸腹式呼吸

术前2周戒烟

胸、腹带包扎松紧适宜,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

防止呕吐物误吸

鼓励病人有效咳嗽、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

(五)尿路感染:原因:尿潴留是基本原因,多为术后留置导尿管或长期卧床所致 表现:膀胱刺激症

尿常规白细胞高,尿培养阳性 护理措施:防止和及时处理尿潴留

应用抗生素

多饮水

引流尿液,留置导尿护理

(六)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卧床久、活动少,血流缓慢

血液凝固性增加,高凝

血管反复穿刺,血管内膜损伤

表现:小腿腓肠肌疼痛和紧束感,继之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下肢浅静脉发红、变硬,有明显触痛。常伴体温升高。护理措施:

停止患肢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50% 硫酸镁湿敷,严禁局部按摩多活动(防血栓脱落致肺栓塞),血液高凝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 鼓励病人术后早期离床活动;

• 高危病人下肢用弹力绷带袜,避免久坐; • 血液高凝状态者,可给予抗凝药物; • 抬高患肢、制动;

妇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感染护理 篇7

近年来, 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 耐药菌株也逐渐增加, 大大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妇产科手术中, 孕产妇及新生儿便是极易受到感染的群体, 并且妇科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性功能, 造成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如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等[1,2]。因此, 必须加强对其风险规避, 进行科学、有效的感染护理工作。

1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妇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可导致住院时间长、患者身心痛苦、家属出工耗时、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等。

预防术后感染包括:正确的健康指导, 生殖道感染的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正确术前阴道准备;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等。

1.1手术部位术前感染因素评估:手术部位感染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全身应用类固醇药物、营养不良、放化疗病史、肥胖、围手术期常时间住院和输入血制品;此外, 临床上妇产科患者接触的人群比较特殊, 容易在围手术期间出现并发感染。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 (通常手术日晨备皮) 及时间,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失血量和规范操作流程中的方方面面环节等。如术前没做好充分准备, 院内出现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无菌操作不到位, 麻醉效果比较差, 医护人员技术不到位, 没有准确控制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尿后尿道感染等。

1.2减少感染的措施

1.2.1患者入院时, 深入了解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向患者普及疾病的成因及有效的预防手段。告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应该注意的事项, 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或不良反应,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 又要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与恐惧,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战胜病魔。此外, 为了有效控制患者阴道内致病菌滋生, 可以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提醒患者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科学饮食, 营养搭配均匀, 勤换衣物、勤刷牙, 保持阴部清洁干净, 降低术后伤口感染风险。

1.2.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护理人员应该系统的、有计划的监测并追踪患者的血糖水平, 及时反馈给医师。护理人员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 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消毒前要彻底清除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垢。要采用正确消毒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 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无发时, 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避免损伤皮肤。应尽量的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如果患者术后出现腹胀、咳嗽、尿潴留及伤口感染现象, 医护人员应该采取针对性护理。如对于腹胀的患者, 应该指导并帮助其进行体位调整, 鼓励其尽可能多下床活动, 这有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对于术后痰液激积导致咳嗽不畅患者, 应该在其咳嗽时, 将切口两边压住, 引导其咳嗽, 防止因伤口感染而导致的肺炎;对于尿潴留患者, 护理人员可建议其进行腹部按摩, 比如将热水袋置于腹部位置进行热敷,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对于患者伤口感染情况, 医护人员可以检查其伤口, 将抗生素肌注应用到红肿部位。

1.2.3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善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胆囊管症状, 并且要求医护人员提高自身手术操作或护理的技术, 这样可以降低组织坏死率, 快速实现止血目标, 并及时做好伤口的缝合工作;如果患者出血量多、创面较大, 可以通过引流管放置方式来有效处理。观察引流量及引流物颜色, 以便推断其感染情况及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如果患者接受手术后, 提问变化异常, 急剧升高, 就应该查明问题产生原因, 找准感染部位, 并有效控制。一切护理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尤其手卫生。预防用抗菌药物时,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 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进行术前营养评估, 重视患者的抵抗力及营养支持, 鼓励患者进食营养饮食, 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营养支持, 有了良好的体质, 患者能耐受手术创伤。术后康复迅速, 逐渐得到群众认可。

2手术之前针对阴道部位的准备

2.1妇科手术由于其解剖学上的特殊性, 应重视术前阴道部位的准备。阴道准备通常使用碘伏溶液, 同时注重脐部皮肤的护理, 一定要彻底清洁皮肤, 不得留有污垢, 注意皮肤的完整性, 预防感染。尽早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规范操作流程, 这样才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2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应该严格遵照医嘱、临床上就存在不少滥用抗生素的实例。物极必反, 过量的抗生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染风险。因此, 应该参考医嘱中有关抗生素的准确量、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地应用抗生素, 合理地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对妇科手术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也尤为重要。

2.3潜在并发症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鼓励患者饮水2000~2500 m L/d, 拔管后鼓励患者自行排尿, 同时做好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清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渗液等, 敷料被浸湿后应及时通知医师更换。

2.4术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床上自主活动, 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 有效咳嗽, 在医师的许可下, 患者应根据身体情况适应着下床活动, 增强锻炼, 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春林.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 (20) :6968-6969.

围手术期教案 篇8

【关键词】儿童包皮环切手术心理护理

包茎、包皮过长是小儿泌尿外科临床常见病,包茎和包皮易引起的包皮龟头炎、泌尿系统感染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包皮环切手术对包茎、包皮过长引起的感染、发炎有良好的预防治疗效果,而由于儿童年纪小,缺乏医学常识,更是对包皮环切手术认识不足,由此产生害怕、恐惧等心理,在临近手术日期更为明显,甚至会要有家长带回家不做手术,以及术后缺乏克制力影响到康复等心理问题,影响到手术效果,因此儿童包皮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就显得极其重要。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3月——2012年11月应用包皮环切术治疗儿童包茎、包皮过长106例,最小5岁,最大14岁,平均9岁,期中先天包茎40例(占37.7%),包皮过长66例(占62.3%),均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

2心理护理

2.1术前护理包皮环切手术在局部麻醉后进行,时间短,费用低,疗效好,但在局部麻醉时较为疼痛,多数儿童不愿配合,因此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是环切手术成功的基础。儿童包皮手术患者有恐惧感,缺乏对手术的了解,一听到做手术,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会处在惊恐中,表现为哭闹、不愿配合检查和治疗。再者多数儿童患者多为独生子,固执又过度依赖父母,儿童处在陌生感医院,会黏着父母。家长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会担心手术痛不痛、手术安不安全、手术的医生技术水平好不好、术后阴茎是不是美观以及术后的护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做好于患者父母的沟通,帮助其了解包皮环切手术的重要性、过程和怎么恢复,介绍手术医生的良好技术背景,消除家长的顾虑,并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再者护理人员以母亲的角色关爱患者,用温暖语言消除不安,通过关怀的目光、微笑、语言、触摸、抚慰、或游戏等形式与患儿沟通,使儿童患者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进而产生安全感。

2.2术中护理儿童患者一进入手术室后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手术室陌生环境和手术本身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压力。针对这些情况,帮助儿童定好仰卧位置后,应凭借术前建立的良好关系,局部麻醉时,护理人员应和蔼可亲,仔细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稳定其情绪,可以聊些儿童患者喜欢的话题如动画片、体育活动、好朋友等,尽量分散儿童患者的注意力,度过局部麻醉关。密切注意儿童患者的情绪变化,过度紧张时应及时给予安慰,听取患者主诉及要求,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及时满足其合理要求,使患者产生足够安全感和信任。护士认真、严谨做好心理护理,密切配合,切忌闲谈嬉笑,避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刺激]而发生意外。

2.3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在第一时间告知儿童患者和家长手术顺利进行,以及取得的良好的手术效果,并对病人进行安慰及在手术中配合进行表扬,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护理人员的建议和叮嘱,以免焦虑的情绪影响伤口愈合。

手术不论种类和大小,都是一种对人体肌理损伤,局部麻醉药效过后使患者产生疼痛,儿童患者较难以忍受,这时护理人员必须告诉儿童患者疼痛是正常的术后现象,不必焦急,做好术后康复过段时间就会好。告诉家长必须根据医嘱定时定量给患者服用镇痛剂,避免患者忍不住疼痛乱动而影响伤口愈合。经过合理处理后会减轻,并最终消失。另外要让儿童患者知道术后排小便不要紧张害怕,就像平常一样自然排小便。

发放必要的康复文字资料,介绍术后护理的相关细节和注意要點,并鼓励儿童患者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配合家长做好术后恢复。

3讨论

医生的专业技术是手术的成功关键,但心理护理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经常跟儿童患者接触的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患者和家长的想法,要换位思考从患者和家长角度处理问题。护理工作者主动给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儿童手术患者正确认识和接受手术,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康复。患者在手术前以轻松的心态做好手术准备;在手术中以平稳心态配合医生手术;在手术后能一积极心态按照医护人员的叮嘱完成康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中、后调整好患者的心理状态,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完成、身体康复、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包玉梅.剖宫产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刊,2007,7:59-60

上一篇:时间都去哪了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记国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