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 同时迎来新机遇。大学生群体中, 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 且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甚至是必须关注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效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的综合分析, 阐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难, 条条缕析, 研判对策。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情况

从数量上来看, 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较大的青年学生群体。以某重点高校为例,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该校学生总数比例为15%, 包括30余个民族, 其中城镇与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比为1.6:1。如果按此比例推算, 全国在校本科生目前约为3000万, 少数民族学生预计在450万人左右, 足见体量之大[1]。

从传统习惯及民俗的角度上看, 少数民族学生受民族文化或传统习惯影响较大, 宗族或长辈心口相传很多与宗教或民族习惯相关的信息, 学生从小受这些文化影响, 深植世界观和价值观之中, 有些部分因未得到科学论证而以固有仪式传承下来, 其中不乏迷信之说。

从区域来看, 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为我国边境区或传统商贸集散地区, 历史上或地域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经过长期文化融合, 一些西方思潮、流派或宗教在当地发展规模较大, 时间较长。区域内同质化现象明显, 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特有的文化或意识形态。

从意识形态的表现来看, 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法制教育取得成效。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 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学生相处融洽。

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发展, 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网络信息影响, 而某些西方国家和团体持续翻新方式, 通过多媒体渠道, 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 夹带意识形态因素, 进行捎带式价值观渗透。或者通过影视作品, 将其价值观念作为剧本的内核, 在观影时, 以较强的艺术手段, 将观众引入预制的逻辑脉络中, 继而强化文化影响。

2) 宗教传播的加剧。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但明确规定在学校内禁止举行宗教活动, 严禁传教, 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发现一些宗教隐秘的进入校园, 借由教授西方乐器, 如尤克里里等, 或讲述西方文化故事等模式, 有预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再或有某些团体, 通过联络社团、社会朋友, 结交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 遇高校管理严格时, 以实习实践或参加比赛的名义将学生拉出校园, 到其所谓“安全”的区域, 开展意识形态渗透[2]。

3) 国际形势的多变性。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日益密切, 国际局势的变化, 更多的影响到国内经济文化等领域。也对特殊领域或群体带来了更大的影响, 一些敌对势力妄图通过破坏中国和平和统一, 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或实现其经济利益。一些少数民族受外部势力的蛊惑, 以及宗教异端势力的影响, 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甚至做出了泯灭人性的事情, 以致部分人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惜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损坏公共设施, 甚至打伤或杀害同胞, 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1) 强化引领, 深入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层面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要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要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核心价值观念, 应该凸显主流优势, 发挥宣传教育优良传统, 将核心理念通过全方位的媒体推介, 厚植于全社会的运行之中。二是要弘扬中国梦教育主旋律。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梦想, 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是青年学生未来担当历史使命而为之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 具有深度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担当意识, 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共谋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三是要以民族团结为中心,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各民族学生交流、交融的情况愈发和谐,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 以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日常管理方式为载体, 推动少数民族学生加快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步伐。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寒暑假, 在生源地区组成社会实践团队,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用具体的行动去诠释“勤学修德报效祖国, 明辨笃实青春建功”的真正内涵[3]。

2) 多方施策,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绝非高校自己的任务, 应该社会、家庭、高校、相关部门协同联动, 就相关事务进行层级分类, 因情施策, 如文化影响, 传教、不良言论、串联、政治事件、乃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应区别对待。面对西方宗教、文化等的渗透,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早引起高度重视, 完善政策法规管辖领域, 杜绝盲区, 切实保护青少年成长环境健康向上, 免受不良思想影响。特殊地区或相关领域应结合实际, 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少数民族政策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提供政策依据, 是高校从事具体工作的守则。就民族宗教政策和意识形态工作技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 将会大大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同时, 要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高校政工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直接面对少数民族学生, 最为了解学生情况, 也将会及早关注或发现新问题, 新现象, 实时沟通反馈, 将最新情况汇总至少数民族工作管理部门, 早做研判。严重事态或危机事件发生后, 及时启动预案, 反恐、公安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共享相关信息, 尽量杜绝事态扩大, 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避免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

3) 加强管理, 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良好的求学环境。按照相关管理规定, 高校应实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 指导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餐饮习惯, 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穆斯林餐厅。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实行实名制, 为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应联合公安机关、派出所、文保分局、交警支队、城管局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对黑车、小商贩及外卖等进行清理, 保障学生人身、饮食及财产安全。按照公安机关相关要求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护照办理及出国相关工作。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处理学籍异动事宜, 并做好纸质备案程序。关注大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 在严格执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 采取合理方式对学生参与宗教活动进行教育和引导。

4) 协同联动,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高校应不断加强思想政策教育,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关心、关爱, 在经济上, 学业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多帮助, 政工干部, 辅导员与他们做知心的朋友, 在思想上科学的进行教育引导。一是以教育教学为平台,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较差, 甚至普通话语言基础较弱, 高校应充分关注相关情况,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鼓励学生科技创新,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同学结成团队,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二是以助学管理为依托, 解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时, 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优先。同时, 结合国家资助政策, 加强社会联络, 吸引合法企业或单位募集爱心公益助学金, 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三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感召,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渠道。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要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鼓励学生毕业后反哺社会, 为青春建功, 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以其优异的成绩、突出的社会贡献、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举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 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深入,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多种文化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冲击,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理想信念,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 许崇泰, 等.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10, (10) .

[2] 莫岳云, 等.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 2014, (2) .

[3] 王芳.高校宗教渗透的抵制与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培育[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

上一篇:潍坊市某医学院校学生从事养老行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