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因素。社会适应良好意味着个体与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 协调平衡下的个体, 就应该是身体健康, 情绪乐观、稳定, 学习工作游刃有余。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的主阵地, 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 如果学校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 提供适当的模拟和锻炼的机会, 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稳定的社会角色,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速社会化进程。
它包括调节自身心理能力、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合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随着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的变化, 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改变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也是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 也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其个体表现差异受到校园生活环境、个性心理、人群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很多社会规则、社会生活、家务劳动以及初期的工作涉及不够, 只有学校和社会多提供些类似的培训, 使大学生学会独立生存才能追求更优越的生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因此, 作为高校必须培养出具备很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 才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 发挥自身的价值。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 并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教育属性, 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尽情宣泄情感的情境, 增加了交往机会, 营造了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构建了对学生实时行为、语言等的评价机制。这些独有的特点, 使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 更能影响人的行为,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因此, 分析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日益紧张的生活环境, 以及愈演愈烈的竞争环境, 迫使人们付出很大的健康代价以适应生存的需要, 人们的心理失调包括焦虑、抑郁与狂躁、自卑与妄想等方面。这些失调的发生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生活内容的丰富、生活气氛的热烈、生活空间的窄小、生活节奏的加快, 而高科技又使得人们的感情逐渐退化, 于是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便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难关。
体育课程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娱乐等领域方面的内容, 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而运动场上的竞争正迎合了培养人的竞争意识的需要。体育运动是人们在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时重要的辅助手段, 一些试验和社会调查证明,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对生活节奏的改变有较强的适应性, 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可以表现出较强的自制、快乐、超我、坚韧、敏锐、自信、合群和从容不迫的心理调节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日益社会化,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孤独也在发展, 人们在为物质而努力奋斗的时候, 人的另一种需要, 爱和交往的需要却被忽视。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如果得到一定的满足, 就喜欢和亲近, 反之就延误和疏远。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的好坏, 也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体育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集体性。人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增多了, 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的距离也就缩短了。一个人能融入身边的集体, 并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那他就有了很好的社会适应基础。因此,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其他课程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学习、自己管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运动角色, 如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观众、组织者等, 这些角色和现实社会角色比较相似。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要善于角色扮演, 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充当各种角色来体验和感受社会不同角色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 加强人际交往,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受到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缺陷。当他们遇到阻碍和干扰, 要求得不到满足时,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 影响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体育运动正是要求人们克服障碍和挫折, 达到不断超越自我, 不断创新和提高的境界。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光是要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授, 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学生潜在的思想作风就会受到规范的约束。而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 能够培养学生服从法纪, 尊重裁判, 礼貌待人, 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 养成遵章守纪, 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 为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只是注重学生“三基”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的学习, 所以在今后的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利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 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中的跑、跳、投等基本内容, 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中去。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在大自然中有针对性设计训练项目, 磨练学生意志、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如给同伴适当的鼓励, 背行李等办法, 帮助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难。这种新建立人际关系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进了友谊。大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训练后, 其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拓展小游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团结互助, 建立相互接纳, 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团体气氛。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开放自我, 超越自我, 从而开发自身潜能, 肯定自我价值, 提高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排他情绪和性格孤僻心理, 学会沟通, 融洽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板鞋、跳竹竿等融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为一体的民族传统项目。树立大学生民族大家庭意识。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等方式, 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把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体育运动教育之中, 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 精神境界也得到有机的提高。同时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缓解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体育活动的特定的规则与要求, 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法纪、公平竞争, 懂得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以上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的遵章守法, 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 体育教学多元化对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肯定的。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有计划, 有针对性的创设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动, 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 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提出利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提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多元化,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推荐阅读: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论文07-17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06-19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09-30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03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09-23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05-25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10-03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