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通用11篇)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1

改革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旧的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急待改革,特别是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尤为重要。只有素质提高了,才可迎接到新世纪的挑战。而地理学科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怎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今地理教育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我认为要想顺利实现地理教学向真正的素质教育转轨,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观念,改变老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大胆革新,走出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人才。

一、废除“独角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废除“独角戏”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只要努力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就可使学生听课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一启即发。

例如:我在讲高中地理第一单元1.5节《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一》,讲到“地方时”一段内容时为搞清日界线的道理,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孪生兄弟,先生的哥哥比后生的弟弟小了一岁,随后问学生为什么?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间开始讨论,有的说是坐飞机生的,有的说不可能,但也有的同学却沉默不语,这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动脑考虑,用己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此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又绘制了一幅简易图

然后提出问题:(1)东12区和西12区是否是一个时区?它的中央经线是多少度?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不是一个时区,但合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2)日期线东侧是西12区,而西侧是东12区,东12区时刻与西12区时刻是否相同?学生回答相同,日期又是否相同?学生回答不同,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24小时),进一步升华,既然合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又是180°而180°经线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那么先生的哥哥一定是在日界线西侧东12区出生的,而后生的弟弟则在日界线东侧西12区出生的。从而得出了弟弟比哥哥大的结果。

时间换算问题在初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到高中同样也是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除了讲清时区划分理论知识外,应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这样得出结论才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于课堂上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最后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会知识不会实际应用,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理论上呱呱叫,实践又是一套(即所谓的“高分低能”),而当今科技的时代,这样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为此要想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必须进行地理教学的改革,只有突破小的天地,才可学到课本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讲述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月及其变化一题时,首先阐明月球是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月球的圆缺现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材中主要通过图示的方法,分析了月相的成因和月相变化的规律性。在分析月相成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由于月、地、日运动而形成的三者位置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在P9图下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缝隙、了解朔、上弦、望、下弦四个位置时,月、地、日三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很显然从1.10图中可以看出月球在位置A和C时,也就是在朔和望时,月、地、日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在B和C时,也就是上弦和下弦时,三者是直角。二是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会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这也是月相形成的重要条件。

月相的变化是可以直接在实际观测到的内容,所以除了在课堂上讲清以上理论知识外,本着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半球中纬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晚间定时定点对月球圆缺进行实际观察,以一个月为一个时间单位,在这段时间主要观察四个晚间上弦、下弦、朔、望月。通过实践的观测联系知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上弦月月面朔西,下弦月月面朔东的真正道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既能把理论联系到实践当中,又提高了学生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由“传授知识”变“传授方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师讲一点学一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长此下去,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能主动获取知识。为此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必须真正的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自己从中获取知识。

例如:讲第二单元第七节气候资源中第三个问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1)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气候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请同学们想一想与气候资源有关系,最密切应是谁?学生回答农业。(2)气候资源为农业提供什么物质和能量?同时适应补充:光照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一般光照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越多,农作物果实也就越饱满,当然产量就越高。而热量直接影响农作物有机体的主要活动机能,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只有在它们所需要的适宜热量条件下才可进行。

请同学们读P56课本2.6表回答问题:

(1)提示: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种植制度分别是一年几熟?为什么?

(2)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农作物结构有何不同?

(3)东北平原农业可否一年三熟?为什么?通过提问使学生完全进入思考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本中找到每项答案,从中得出正确结论。

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数量和结构是不同的,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一个合理的种植的种植制度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取得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了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合理而又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生态农业、主体农业)利用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根源,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培养跨世纪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很难在新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视、电脑、幻灯等直接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来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文中地理第二单元2.5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就可以完全利用电视进行系统的教学。因为常见天气系统包括:

每项知识都配备有各自的插图,可将课本中的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连同锋面气旋图,制作连续的软件输送入电视之中,以动的形式连续的活动变化从发生前到发生后来完成本节的全部教学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轻松愉快的使学生从电视中学到本节应掌握的知识,直观、省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2

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让学生在课堂设疑处获得新知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疑”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疑”才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才会产生创造性。而对于部分中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在讲述《沙尘暴》一课时,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沙尘暴”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见过。然后,我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经历过的沙尘暴,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最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北京沙尘暴示意图”,并提出以下问题让他们思考:1.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其一般出现于哪个季节?2.沙尘暴的源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3.治理沙尘暴的措施有哪些?这样层层设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

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快乐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双方相互质疑、相互释疑、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师生间经验、知识和情感的双向交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做到教学相长。如,还以《沙尘暴》一课教学为例,提出上述问题后,我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查找资料,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踊跃参与,集思广益,既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又享受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

三、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地理新课程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独创性。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对一些用同向思维难以解决的地理问题,不妨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以帮助其突破思维定势,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如,有地质学家曾在青藏高原的某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发育完好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已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当地不仅要有众多的可溶性岩石,而且必须具备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这样的问题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的历史变迁去探寻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青藏高原曾是一片海洋,海底沉积有大量的石灰岩,后来随着地壳上升,加之当地高温多雨,逐步形成了发育完好的喀斯特地形。

四、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地理新课改提倡体验式学习,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也适合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其间,学生不仅要动脑思考,而且要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嘴表达,动手操作,即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用心感悟,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我在讲湘教版地理教材《走进国家》的第六节《巴西》中关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问题时,就让学生进行了角色表演:角色一是当地居民,角色二是世界环保组织官员,角色三是当地政府官员,角色四是开发商。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根据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后再轮换角色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其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3

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因此,案例教学能体现出以下五方面的作用:

1.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3. 借助于案例,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5.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学习反思的方式。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体现出是一些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的事例,而这些事例正是别人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是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的典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程中的典型案例。

例如,在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必修三中的课本案例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进行如下的教学程序:

1.展示案例

展示“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和荒漠化的景观图作为案例,能渲染、烘托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空间分布图的展示,使学生建立一种空间的概念,从而意识到“荒漠化”这种环境问题分布的广泛性;景观图能直观反映荒漠化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这样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案例展示的方式有多样,但针对地理教学内容,以各类地图这些直观形象的资料作案例,能凸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学的效度才大。

2.设置疑问

根据上面的案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什么叫做荒漠化?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是浅层性的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的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要求学生探究出正确的行为倾向,因此属于行为性探究。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这一层次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属于创新性探究。

设置疑问是对案例与教学内容进行的联系,以使学生在接受案例的过程中高效地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缩短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尽快架构起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问题设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看,使学生在案例中感知地理问题、从地理事象发现地理问题,然后进一步去了解地理问题的特征,探究地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因为,学生只要参与到其中的话,他们就经历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能力的逐步提升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组织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前后四人分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学生利用“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西北地区主要沙地和沙漠分布”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等资料,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批评、切磋、补充,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推导,从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并针对性地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学习新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问题,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一阶段案例作用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机会,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学会通过合作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

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观点,教师和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教师要控制好全局。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分析总结

教师和学生以纲要的形式总结出荒漠化的过程、成因和危害。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知识结构完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总结出案例本身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积累分析、解决的经验,不断提高能力。

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有多种,笔者凭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知识网络表的形式较好。因为在分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复习。

6.拓展、延伸

展示“世界荒漠化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描述荒漠化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相对应的规律,分析非洲荒漠化形成的过程、原因以及防治的措施。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把前面案例中总结出的原理应用到新的探索,实现应用方法上的迁移,以充分利用案例情景整合、构建知识,开阔思路和视野,使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

以上案例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不同。要使案例教学达到目标,关键在“设置疑问指导”这一环节。设置的疑问一定要能体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设置的问题能起到点拨思维的作用。上述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大量的图表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认识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会用地理思维方法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分析总结”这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目的环节,探究出案例所蕴含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并应用这些原理或规律去解决生活和社会出现的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然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毕竟有限,而且有些案例离学生的生活还很远,没有一种熟悉感,使案例教学的效度就未能很好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编写一些学生熟悉的案例。

例如,在地理必修I“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中,通过对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可以体会到案例教学的独特的作用。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够使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并探究成因:如阴雨天的时候,他们会去观察降水的特点,考虑降水产生的原因,并判断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等。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对于知识连贯性强、基本概念的灌输等方面的知识,案例教学就无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必修一的自然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相对比较少。课堂教学中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追求,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的最高的达成度。[e]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4

松峰山中学文金玉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人类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容量,其中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认识、开发和利用。思维能力是能够提高的,思维主要是一种后天的品质和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做到:

一、创设情境,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成功地上好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 2 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觉既轻松又新颖。另外在情境创设中还应注意的是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因此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可以从制作课件的首要工作收集素材开始,应该收集哪些素材为课件所用呢?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详细的阅读课文内容。比如说要制作有关《东南亚》的课件时,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才会知道要去收集有关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素材。而这个阅读过程已经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效果远比我们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强。另外,学生所能收集到的素材远比课本来得丰富,这样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有关东南亚的旅游资源,课本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几幅图片而已,而学生则能够收集到更多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

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四、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五、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5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田淑敏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学)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更新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的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创新;教育;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破旧立新”.就是改变旧的观念。旧的思维,开创新的想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日本的经济时,我设疑让学生读书讨论日本的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很多学生纷纷说:“日本科技发达,日本合理地运用资源,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材料,把它加工成工业产品,出口卖给发展中国家,赚到很多利润。”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们国家也想发达,怎么办?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说也要靠科技,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也要让中国发达富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走进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天气和气候时,这样设计问题,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对我们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时学生的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从衣食住行,到房屋建筑,再到各行各业,都和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挖掘教材,培养创新灵感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他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扬长避短,使自己的教学课课有新意、年年有创新、有变化,在教学的轮回中不断提升对教学的认识。挖掘教材的经典,培养创新的灵感,例如,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利用Flash软件将其演示在大屏幕上,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开阔视野,提供创新空间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6

(274600)山东省鄄城一中董素臻

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是要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新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阐明了人地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运用地图并能进行简易图表的绘制,养成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探索,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注重看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材“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教材加强了活动安排,教师可从动手制作、观察、体验、资料搜集、模拟情景等方面开展活动。此类活动颇具地理特色,突现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地理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区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读法,以及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等的划分。又如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利用学校球场沙池泥沙制作地形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及悬崖等地形。比较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季节之交天气变化的规律;不同月份昼夜长短的差异等。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类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观察

力、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感觉到自己学的知识对自己是有用的,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兴趣,学习起来才更不怕困难。我在自己以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我以前的教学总是围绕考试,这是不对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能指导以后生产、生活的知识,把地理知识要更多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想学、爱学地理知识。

我在上课时,我讲湘教版八年级的“季风知识”时,讲到天气吹偏北风时,特别告诉同学们天气冷了,要加一件衣服;讲偏南风时,是天气要变暖了,要减一件衣服。这节课上课效果很好,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让学生看天气符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天气播报,培养语言表达力,锻炼了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学中没有只是自己讲,而是让学生多讲多参与,让学生来播报《天气预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以致用。

四、注重用“自编歌诀”和“谐音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难记,难理解,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编成简明的歌决,把知识要点串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对易混,难记地理知识的记忆,而且使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利用歌诀教学,学生诵读歌诀,往往朗朗上口,不易遗忘。

例如学生记世界前六大国家(面积),可编成:“世界面积前六大,俄、加、中、美、巴(西)澳大(利亚)”。谐音联想记忆法,有利于巧记易混难记的知识点,让学生有了记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如记忆中国地理中十四个沿海开放的港口及其地理位置,确实难记易混,如用谐音联想法可编成:“大(连)秦(皇岛)天(津)[大晴天]烟(台)青(岛)连(云港)[烟硝与青天相连]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难上宁温福(三地)]广(州)湛(江)北海[只能广占北海]”。又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 《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短波辐射,对流层二氧化碳和水气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学生很容易记错为“红外线短波辐射”、“臭氧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只要把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连起来,再用谐音联想成一个词或一句话,把“臭氧、紫外线、短波”谐音联想成“臭(纸)短”,学生不仅觉得有趣,而且觉得记忆知识快速,准确,持久。还应经常及时地告戒学生:记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只要你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动脑筋,有意识加强联想训练,善于总结归纳,就能找出许多记忆的窍门,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7

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的绝佳平台。因此, 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在探索及开拓意识、踏实有序而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锻炼, 培养他们初步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的能力[1], 我们进行 了一系列 教学改革探究。

1.观摩质量测试实际场景 , 转变学生学习理念 , 注重实验技能的掌握。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前, 学生以小组形式到教学科研协作单位:遵义市质量检测院、环保监测站化验室, 垃圾处理中心, 制药厂等单位进行现场观摩质量检测全过程, 现场体验化学技术在生产、测试产品质量中的具体应用。 体会到分析化学技术在化工、机械、医药、食品等行业应用非常广泛, 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用化学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用所学的化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2]。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和实验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主动性。

2. 重视基本 技 能 训 练 , 夯 实 实 验 理 论 基 础 , 强 化 创 新 能力。

在学生观摩学习中发现, 检测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每一项实验步骤都非常重要, 必须一丝不苟, 丝毫的马虎大意都会导致测试数据不准确, 导致检测工作失败。在分析实验学习中, 分析仪器选用、洗涤, 仪器安装, 仪器放置顺序, 实验操作程序、数据的记录处理, 以及对实验结果分析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要按实验要求规范练习。教师在实验指导和考核时, 强调实验场所必须整洁, 实验操作技术必须规范, 实验数据与原始记录必须真实一致, 实验报告必须完整, 使学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树立实事求是、规范、准确、认真的工作态度, 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

3.改 革实验教学模式 , 以实际的生产生活实例为基础 , 创建分析实验的解决问题的平台, 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技能考核合格的情况下, 加强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具体做法如下:

3.1打 破按 教 材 进 行 实 验 的 常 规 , 以 具体 的生 产 实 践 为实验项目。

选用药品、食品、水质、材料、化工产品等具体的生产实际场景作为实验教学项目, 要求学生用分析化学技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2学生独立设计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案。

从解决实验项目中的问题出发, 查阅资料, 找到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比选出最优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试剂配制, 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结果分析等, 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从方法可行性, 操作过程安全性, 以及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给予指导[1]。

在进行配位滴定实验教学时, 实验项目设计为:鸡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学生在实验前通过查阅资料, 首先进行下列工作:

3.2.1实验项目的意义分析。

鸡蛋是雉科动物鸡的卵。其外有一层硬壳, 内则有气室、卵白及卵黄部分, 鸡蛋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及有高生物价值的蛋白质, 是人类常食用的食品之一。其蛋壳主要成分的碳酸钙, 钙含量40%左右, 是比较好的生物有机钙的原料, 通过钙含量的测定学习, 能够掌握食品中钙含量测定方法, 为鸡蛋壳中钙的利用提供依据。

3.2.2鸡蛋壳中钙含量的分析化学方法分析与选择 。

①酸碱法:取一定量鸡蛋壳烘干, 称量, 用一定量的盐酸标准溶液完全溶解蛋壳中的碳酸钙变成钙离子溶液, 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反滴定剩余的盐酸, 用甲基橙做终点指示剂, 根据消耗盐酸的量可以计算出钙的含量。

方法分析: 这种方法是通过测定鸡蛋壳碳酸根的含量测定计算钙含量, 蛋壳中其他金属离子形成的碳酸碳酸盐含量会干扰滴定的准确性。此种分析方法测定蛋壳中钙含量不准确, 误差大, 不宜采用。

②氧化还原法: 用盐酸溶液将一定量鸡蛋壳完全溶解成钙离子, 用过量的草酸钠溶液沉淀钙离子, 陈化、过滤、洗涤草酸钙沉淀, 草酸钙用一定量的硫酸溶液溶解成草酸根离子, 然后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溶液呈微红色) , 计算出钙离子的含量。

方法分析:此种方法原理可靠, 滴定分析所用仪器简单, 可以作为钙离子的滴定测定。但样品的钙处理成草酸钙沉淀时, 操作步骤较多, 草酸钙陈化时间长, 不是快捷的检测方法。

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将一定量鸡蛋壳用盐酸溶液完全溶解, 过滤出不溶于酸的有机物, 配制钙标准溶液,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钙标准溶液及样品的吸光度值,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钙的含量。

方法分析:此方法快速、可靠、准确度高, 适用于样品中微量钙的测定, 但仪器昂贵。

④配位滴定法测定鸡蛋壳中的钙含量:

将一定量的鸡蛋壳用盐酸溶液完全溶解, 过滤出溶液中的有机不溶物, 滤液用40g.L-1Na OH试剂调剂溶液p H=13, 用钙指示剂指示终点, 用0.02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溶液由酒红色突变为纯蓝色 ) , 记录数据 , 根据计算可得钙的含量。

方法分析:该方法使用仪器简单 (滴定管, 三角瓶) , 使用试剂少, 对于常量钙离子的分析可靠性高, 是一种经济、快捷的钙离子检测方法。

3.3确定最佳实验方法。

学生通过钙离子检测方法的资料查询和分析方法的比较, 确定了实验项目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法: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测定鸡蛋壳中钙离子的含量。

3.4完善具体测试方案程序, 进行含量分析实验。

整理出用EDTA法测定鸡蛋壳中钙含量的详细实验操作步骤, 配制好实验所用试剂, 标定好标准溶液, 准备好实验所用仪器, 并进行具体实验测定。

3.5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3.6实验总结, 对配位滴定关键技术分析 。

3.6.1样品处理技术关键 :酸法溶样 , 用盐酸溶液将滴定的鸡蛋壳完全转化成钙离子。

3.6.金属离子配位滴定法几个关键条件控制 :Ca-EDTA稳定形成的酸度和钙指示剂颜色突变酸度范围相同, 用40g/L的Na OH溶液控制p H=13。

4.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1学生认识到 , 测定产品质量 , 每一步实验操作都必须准确、规范、认真, 一丝不苟, 不能马虎大意, 这样测定结果才准确可靠,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学习态度。

4.2使学生明白了 , 今天的实验就是要解决个人民群众日常比较关心的问题[2], 化学实验的学习, 就是为了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

4.3学生很有成就感 , 感觉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 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4学生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中 , 温习了理论知识 , 实验中彼此交流, 合作解决问题, 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4.5通过自主实验项目确定 , 分析方法选择 , 实验条件探究等科研式实验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锻炼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学生日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6学生独立完成分析方法选择 , 样品处理 , 药品准备 , 试剂配制, 仪器洗涤, 滴定操作, 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 写出实验报告, 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测试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杭义萍, 许琳.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9, VOL30 (9) :291-293.

[2]张六一, 饶通德, 黄怡民.深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 (3) VOL28 (139期) :125-126.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素质;人力资源测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17-04

大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能不能谋求到一份合适的职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他们能不能在工作上取得持续的成功;他们能不能保持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等,这些都与他们在校期间所构建的能力结构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学生能力结构体系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密切相关。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沉淀依赖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我校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以人力资源测评课程为改革试点,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下面对本次教学改革的得失进行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的能力结构维度

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研读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对大学生的能力结构维度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大家都认为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应该包涵这三个维度,即人格特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其中人格特质由适应环境变化与机动灵活性、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自信与积极主动性、自制能力、责任心、诚实正直、成就欲等素质构成。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交流沟通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阅读写作与计算等技能、信息收集分析与运用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及相关基础知识。职业发展能力主要涵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力与行动力、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

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视角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着重培养与塑造这些能力素质,即“战略意识与战略思维,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信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服务意识等”。

二、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上,更多是基于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而对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足,尤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战略意识与战略思维”的养成,“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这方面的培养显得十分薄弱。

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笔者已经承担过该课程四个学年的专业教学任务。每一次教学之前,笔者对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但是跨度不大,调整力度较小。而刚过去的这一学期,笔者做了较为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改革尝试。

(一)改革之一

强化团队意识与团队的作用,加强团队角色认知,增加团队任务。按照5~6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在本学期内将重点完成如下三项模式:模式A,各小组调查或搜集某一现实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立足该企业HR的视角,设计相应的人才招聘与选拔方案;模式B,各小组本学期需要完成3个案例学习与讨论;模式C,各小组选取教材上某一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按照教师的基本要求,各小组创造性地完成教案与课件的制作,并且实施课堂教学。

(二)改革之二

强化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互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从第2次课开始,每次课上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两两进行互动(其具体操作是教师为学生们提供1~2个面试常见问题,然后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互问互答),这种形式命名为模式D。

(三)改革之三

强化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心理测验判别人才的技能。要求每个学生在本学期内必须阅读至少1本心理学书籍,并制作成专题报告,于教学第12周左右,随机抽取5~10位学生进行课堂汇报与分享。这种形式命名为模式E。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编制

问卷编制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问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重点搜集学生的性别、班级排名以及对该课程的喜好程度;第二部分搜集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情况的总体认知,涵盖了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进行测量;第三部分搜集学生对每项具体教学改革成效情况的总体认知,包含了5项改革共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进行测量。

(二)数据搜集

本次问卷发放于教学周期的最后一次课,对全班89人每个人分发一份问卷,剔除4份无效问卷,共收回85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95.5%。

(三)问卷效度与信度检验

调查数据的KMO检验值为0.889,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1838.142,数值较大,显著性概率为0.000(P<0.01)。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调查量表的效度结构好(见表1所示)。

调查数据的整体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57,大于0.900,总体上该调查评估表编制的内在可靠性是非常理想的,这说明此次调查数据信度结果较好(见表2所示)。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样本基本信息

样本的男女比例为24∶61,学生对该课程的喜好程度,均值3.78>3,有60%的学生表示对该课程的喜好程度为较好以上;再利用SPSS17.0进行卡方(χ2)检验,检验水平为0.05。按性别分组,卡方(χ2)检验结果(χ2=22.39,P=0.000<0.01),表明了学生对人力资源测评课程的喜好程度与性别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男生的喜好程度明显强于女生。按学生学习成绩班级排名分组,卡方(χ2)检验结果(χ2=14.527,P=0.268>0.05),这表明学生的班级排名高低与对这门课程的喜好程度不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

(二)学生对人力资源测评课程及课堂教学的认知情况

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见表3所示):从均值这项特征值分析,学生对反映人力资源测评课程认知的10个项目都给予了超过平均值3分的评价。其中得分值超过4分的有5个条目,评价最高的是变量A,即人力资源测评是重要的专业课程,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评价最低的是变量J,即人力资源测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从相关性分析,A至J这10个自由变量相互之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以变量K(性别)和变量L(班级排名)为控制变量,只有变量G和变量I与性别显著相关,变量A与学生学习成绩班级排名显著相关。进一步考察发现,就性别而言,男同学对这两个项目(G—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I—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的认同程度高于女同学的20%以上。学习成绩班级排名靠前的学生相较排名靠后的学生更认同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是重要的专业课程,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三)学生对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成果的认知情况

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4所示),“相关系数”(见表5所示)。表4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教学模式的三项改革(含5种模式)所带来的16条效果都给予了超过3.5分以上的评价。其中有4条效果的分值超过4分,对第三项改革(每个学生在本学期内必须阅读至少1本心理学书籍,然后制作成专题报告)非常认可。

注:模式A:指各小组调查或搜集某一现实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立足该企业HR的视角,设计相应的人才招聘与选拔方案。A1—模式A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战略意识与战略思维;A2—模式A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A3—模式A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模式B:指各小组本学期需要完成3个案例学习与讨论。B1—模式B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B2—模式B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B3—模式B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模式C:指各小组选取教材上某一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按照教师的基本要求,各小组创造性地完成教案与课件的制作,并且实施课堂教学;C1—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技能;C2—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C3—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4—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C5—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C6—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模式D:指每次课上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两两围绕1~2个面试常见问题进行互问互答。D1—模式D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D2—模式D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反应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模式E:指每个学生在本学期内必须阅读至少1本心理学书籍,然后制作成专题报告,并随机抽取5~10位学生进行课堂汇报与分享。E1—模式E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E2—模式E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下同)

表5的结果表明,模式A(A1)至模式E(E2)这16个自由变量相互之间在0.01或0.05水平上显著相关;以性别和班级排名为控制变量,只有“模式C(C3)”和“模式C(C6)”这两个变量与性别显著相关,所有的自由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班级排名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考察发现,就性别而言,男同学对这两个项目(C3—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6—模式C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认同程度高于女同学的30%以上。

五、教学改革特色

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之一,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堂,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形式(一是每个小组课上完成3个案例的学习与讨论;二是每个小组完成教材上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三是课上学生两两间的互动;四是部分学生课上关于心理学知识的汇报与分享)。就整个学期而言,有多于三分之一的课时都是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特色之二,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增加了许多倍。每个团队从过去只做案例分析与讨论到另外增加了3项任务,并且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都需要做各个环节的多项工作。每个学生由过去仅做书本上的简单作业到每人必须阅读1本心理学专著。特色之三,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如今是设计方案、辅导学生执行方案、最后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六、结论

本次针对人力资源测评课程所进行的三项改革尝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与积极参与,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当然今后还需要在细节之处进一步完善。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们的战略意识与战略思维、团队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技能、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男生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认同程度高于女生,比如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方面,模式C对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方面,男生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 参 考 文 献 ]

[1] Fugate,M.,A.J.Kinicki,B.E.Ashorth.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65 (1):14-38.

[2] Hillage J. Pollad E.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 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Brief 85[Z].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8:4-8.

[3] Harvey. Lee.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 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7):97-109.

[4] 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64-168.

[5] 陈光辉.就业能力解释维度、概念、内涵、研究历程及评述[J].教育与职业,2011(12):80-82.

[6] 瞿浩,何家霖,等.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结构维度的构建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8-133.

[7] 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41-48.

[8] 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1-56.

[9] 金宏伟,李常香,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9

从一名稚嫩的高校毕业生到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对学校这个大环境,我是又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我来到了我的母校做了一名老师,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很熟悉。陌生在我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再次进入了故别四年的中学。

再次回到母校,有很多我认识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半学期的教学学习与摸索当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其次,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

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解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解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再次,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急遽反映来自丰富的知识,敏 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可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10

进一步创新知识的运用面与路径,实现最高效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针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重点,教师设置“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运动的能量来源?盛行风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不仅可以根据问题来掌握洋流分布的情况,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洋流对各区域造成的气候、渔业生产、航海与污染等方面的理解,由此做出运用性的思考,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创新。由于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性的,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也是较高的,且直接让他们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或需要等,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达成其对知识运用的目的。

发现问题,是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与知识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切实性的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知识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即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山岳的形成》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对山岳的初步理解,以及对自己见过、感受过的山路,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出发现的问题,如山路的线路选择、坡度设计、隧道性的山路选址等,发现的这些问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集合,尤其是当所有学生都把问题展现出来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地展出了教学的知识网络,教师只需要略加指点很多的问题则一目了然。

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文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能力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04-01

一、引言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会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的知识目标;“学生能运用地理实验形成地理表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标的活动建议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因此,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地理智能的必备能力。在地里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观察地理实验教学中的现象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例如,在模拟水污染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对比过观察三瓶矿泉水瓶里水的污染程度,认识到保护、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此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尝试和对教师问题的思考,认识到山体不同部位的特征,并且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还可以弥补学生想象不足,利用形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用乒乓球自制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演示,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4.初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方法

(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显著特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例如,在用四层彩色橡皮泥模拟褶皱与断层时,学生通过观察褶皱与断层的结构特征与地表形态的区别,使学生在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2)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通过一项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实验教学中归纳出规律将其用于解决同类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例如,在测量当地一天的气温并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气温曲线图的画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类与比较能力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比较地理事物之间的显著特点,将地理事物进行分类,锻炼了学生的分类与比较能力。例如,学生通过观察玄武岩、砾岩、页岩、砂岩,大理岩、片麻岩的纹理,总结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点,并对以上岩石进行分类。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显著特征进行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分类与比较的能力。

5.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地理实验教学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奇和快乐,因此地理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站。学生通过实地的参观考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学生会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有兴趣的学习。

(2)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环境的变化,让学生从切身感受中体验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产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通过调查家乡水资源利用状况、家庭用水情况,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制定家庭节水计划。本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出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许多地理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相处的性格和与人合作、善于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地理能力培养作用的特点

1. 现实性

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处处渗透着地理知识,这体现了现实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提高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实践性

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锻炼,动手操作,从实验教学中获取感性材料和直观经验,通过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也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因此可以说,地理能力是在实践中发展,实践中检验的。

3. 创造性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通过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终身性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教育意义很强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但使学生终身受用,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红,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114-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2019年团委书记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的素养-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