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14篇)
一、大胆进行课堂中结构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勇于创新。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
一、注重培养兴趣, 引导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势。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有一点点新意, 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其想法中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积极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的因素。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举出一些例子, 揭示一些现象, 引而不发, 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总结规律, 然后再作必要的补充。
二、注重质疑释疑, 激发创新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创造性思维往往始于疑问。因此, 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要善于归纳疑点, 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 自主释疑。在释疑的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四个“不代替”: (1) 凡是由于学生粗枝大叶造成质疑或释疑中的失误, 不代替学生纠正,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 凡是经过讨论而一时又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 不代替学生裁决, 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 凡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能修正认知的偏差, 不代替学生去分析原因,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4) 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 能得出规律的认识或体会, 不代替学生归纳总结, 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要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 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新习惯。
三、注重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动手操作学习数学, 可有效调动多种感官同时活动, 全身心参与活动, 注意力特别集中, 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渗透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如:一年级的分类、统计、比高矮、看大小、认识方向、量身高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活动;在教除法时, 教师可安排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来理解“分的每一份同样多”, 体会什么是平均分, 让他们在分桔子、分糖块、分面包、分矿泉水等过程中逐步体会除法的概念。因此, 在课堂上因势利导, 可巩固已学知识, 拓展课本要求, 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潜能。
四、注重开放教学, 锻炼创新技能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一、大胆进行课堂中结构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做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也非常迅速,各项教育改革也如影随形,教育的形式也出现了多元化。其中,小学就是我国初级的教育形式。作为初级教育形式,小学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门槛,是一个基础,相当于一个高层建筑的根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纪。因此,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小学作为孩子学习生涯的一个起跑线,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现代社会,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也是这样,而学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创新更能鉴证教育创新的功效。本文将根据小学学生学习理解力较差的现状,着重论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意识。
1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1现状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的教育所提倡的口号已经从“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变化至“素质教育”(Quality-orientededucation),这不得不说是算教育史上的一次创新,也是我国教育的一次质的飞跃,当前的教育已经进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的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比应试教育高,它提倡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锻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这就成为了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的奋斗的目标。但是由于多年来数学学习和教育的老观念的“传承”,再加上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普遍较差的这一现象,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现象:
(1)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数学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思想,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即老师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仔细听”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的形式化,即虽然口号提倡的好,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2)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教师没有注重“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导致了学生根本不能认清他们学习数学的意义何在。
1.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成因
针对上述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从中可以得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性、无兴趣性。究其成因,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理解能力普遍表现得很差,这就导致书本上的概念不清晰,知识结构不明确。而且学生们存在着思维定势的毛病,笔者认为这是与儿童天真的特点所联系的。
例如在计算(2009×3009+2009×1991)×0=?时,很多学生不会进行思考,拿起笔就一步步地算,思维定势,导致很多人在计算这题时会花很多时间,而这些时间是不必要的;
(2)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很好的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接,没有很透彻的理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思想。如“素质教育”提倡学生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学习时,数学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画出几个立体图形,而并未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去做一些这些立体图形。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对策
上面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加强小学生对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课改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被誉为“教育的革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小学数学方面,它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环境及氛围。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对教育的一次洗礼,更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在这次“洗礼”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制定今后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及新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努力设立好的气氛。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若学生回答不上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可以对他们说“没事,慢慢来,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开动自己的脑筋,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这首先体现了一个现代教师的风范,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气氛的创新,而不是传统的那种教学氛围。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数学思想的灌输,而不是凌乱地介绍数学知识
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灌输,尤其是联想的数学思想,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与连续性。如在讲到乘法的分配律时,数学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对以前学的定律的联想,这个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这就带动了课堂的气氛,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以往的知识的回顾,“温故而知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适用。我们可以对乘法的结合律进行复习,并让学生们总结一下用字母是如何表示的(a×(b×c)=(a×b)×c)。
2.3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加强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半圆形拱桥,桥头到桥尾的长度为20米,则在发洪水时通过它的水的横截面积为_______平方米。(π取3.14)”。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讲当年赵州桥是如何造成的,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体现了古人良好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就会谨记老师的话,在学习的数学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与实际相联系。上面这道题就能够采用此方法进行讲解,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学生都喜爱听故事,这样以故事的形式讲授知识,可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3结论
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对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的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军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他家的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他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二、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油,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油,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先求半瓶油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油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解法二:因为半瓶油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油重,就是空瓶重量。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油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油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油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某村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
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2)4÷〔40%÷(1-40%)〕;(3)1÷(40%÷4)-4(3)4÷40%-4等
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1)当题目答案不唯一时;(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也是群体的、多向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四、鼓励大胆设想,培养独创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优化解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如: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原计划5小时行完全程,实际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按常规列式为300÷(5-1)-300÷5,可是有一个学生列式为300÷5÷(5-1)。原来这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进行推理,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也就是原计划最后1小时行的路程,在实际中由于每小时都比原计划多走一点而提前在(5-1)小时走完了,原计划1小时的路程也就是(5-1)小时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受此影响,有的学生用假设法列式为300÷(5-1)÷5=15(千米)。即如果实际再行1小时,就要多行300÷(5-1)=75(千米),这是在5小时内比原计划共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75÷5=15(千米)。学生这种思维的独创性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笔者就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的创新思维。笔者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学程序上作了下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笔者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却引来了阵阵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中,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昂然,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笔者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意义的活动。
二、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前,笔者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作文收上来后,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是有6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五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现的舞台,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因势利导,在教最后三节时,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当列车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当列车开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第三,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都没有经历志愿军战士的生活,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体会课文内容,大胆想象,而在充分展开想象时,学生必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类似场面。这样,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果然,在了解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答案中蕴藏的真实的感受、深刻的体验完全超出了笔者的意料。精心合理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解答欲,而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对经验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一、创新型教师,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引领者
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定义, 仿佛教师只是传授知识, 解决困惑的人。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 现如今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 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创新意识。要转变传统观念, 变知识中心为学生中心, 以知识传授为载体, 让创新型思维贯彻始终。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多为学生创设条件, 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为什么这么做?”“还有其他方法吗?”这些激励性的语言都在引领着学生的思维, 我们教师通过这些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我们教师已经从解决问题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因此,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我们教师应如何落实于自己的教学中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备课时, 充分为学生创新型思维发展提供预设条件, 尽量在备课时多准备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 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能展现自我。上课时,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要仔细分析, 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 改进自己的方法,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练习中, 要设计体现学生思维的题目, 让学生在同样的题目中有自己的见解, 从共性当中体现个性。因此,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起着引领作用, 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得到提高, 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助推器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是不可能独立存在。在与人接触中, 我们会学到知识, 得到经验。小学生也一样, 学习虽然是个人的事情, 但如果和同学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不同观点的碰撞, 那我们的思维必将得到发展。所谓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思维充分碰撞, 创新能力自然得到增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把学生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方法之一, 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有明确的分工, 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研究, 必定会产生许多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时得到提升, 创新能力在此得到培养。在教学“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从国旗的长和宽的比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因为国旗的规格有很多种, 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把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算出来, 很显然, 由于数据比较大, 再加上规格比较多会比较困难。这时候, 如果我们还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话, 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 而且会花费很长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很显然浪费了时间, 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可能在枯燥的计算中消磨殆尽, 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影响。那我们在教学这个片段的时候,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给定学生研究的目标, 再给他们明确的分工, 每人选取一到两面国旗, 计算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和比值。算好以后,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看看计算的结果, 再交流自己的发现, 就在这种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学到新知识。毕竟每个学生的想法肯定不尽相同。然而, 在合作交流中, 思维的碰撞, 创新思维的产生, 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合作交流是学生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创新思维能力的助推器。
三、激发兴趣,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导火索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也可以这样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 才会愿意花时间, 花精力去研究、探索它。特别是我们的小学生, 他们上课的热情持续时间肯定不会太长,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又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确实很不容易。那么,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就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数学话题进行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鼓励性、挑战性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词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浓厚的兴趣面前,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课堂中才会出现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生成, 学生的收获也就会越大。在网络上听了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中, 无不感受到华老师的教学魅力, 同行们很欣赏, 学生更是陶醉于其中。华老师首先从小明寻宝导入, 激发了学生好奇的心,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 总结得出是一个圆。这样的教学设计, 紧扣住教学目标, 更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再接下来研究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知识点, 都围绕小明探宝的图进行研究, 学生的兴趣始终盎然, 就像一个个战士一样, 热血沸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激发兴趣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是学生创新思维有力的翅膀。
四、精心设计,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垫脚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都知道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一味地喊口号, 那肯定是不行的, 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落实, 我们教师还应该在教育教学上多做文章。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比如,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我们都知道, 通常的做法是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我们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 可以在练习中巧妙设计一些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特殊式子, 给学生的的思维插上翅膀, 可以用约分的方法, 或者转化成小数, 再进行计算, 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让学生找出最简洁的方法, 或者自己最擅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得到用武之地, 能够做到一题多解, 思维发散。所以说,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 给学生的创新思维留有展现空间, 进而在多次的实践中, 创新思维, 培养能力。
祖国的兴衰, 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科技的发展根本靠人才。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孩子, 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这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
摘要:一个国家的核心发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创新, 人才是关键, 对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更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五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的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新见解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新的萌芽。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质疑求异,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质疑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新奇的想法,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地想像。不但要积极保护教学过程中创新“火花”的出现,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激起学生强烈的想像欲望和对想像的渴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的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学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学 校 学 科 姓 名 时 间 2014
新能力
始兴县逸夫小学 小学数学 茹 清 年9月16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从创设情境,发现质疑,激发探究兴趣;提供信息,自主探究,挖掘教材潜力;生生互动,意义建构,发挥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点拨归纳,引导学生质疑;灵活运用,尝试创新,鼓励做好突破常规五点。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扩展思维,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圣神职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现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其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例如:在混合运算的“小熊购物”的教学中,求胖胖应付多少元。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用买4个面包的钱加上买一个蛋糕的钱列式为3×4+6;另一种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上买4个面包的钱列式为6+3×4;学生还发现这两个式子都同时有加法和乘法,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从而使同学们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好奇,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提供信息,自主探究,挖掘教材潜力
小学生在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并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须的创新素材。创新素材哪里找?我们教师手里最好的资源就是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不断推层出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成功的机会,真正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使用。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材料,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多练,让学生思维达到最高峰,更好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生生互动,意义建构,发挥学生主体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实践的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空间,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任何一个创造性过程都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学习数学要多让他们用看一看、摆一摆、做一做、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探索知识,这一系列的感观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快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其思维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参与,互相讨论,使其在活动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先观察投票箱,想一想在不同的方向看过去得到的图形会是如何?接着让三名学生站在桌子的周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桌面上的投票箱,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把准备好三幅图给他们观察,根据以上的直观图辨认三位同学分别看到的投票箱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思考、猜测、实验和推理的数学活动,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点拨归纳,引导学生质疑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自己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归纳、总结。教师要尽量少讲,在交流的过程中诱发思维动机,让学生自主的、积极的思考,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条件。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问,使他们用高涨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有所创见。启发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步步延伸,拓展思维。在教学“鸡兔同笼”时,利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游戏引入课题。而后给学生设置疑问:知道有20个头,54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学在这里我发现学生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很高,极力想解决掉它,他们觉得怎么会这样呢?于是整堂课就进入了积极的解疑状态。结果同学们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到寻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5.灵活运用,尝试创新,鼓励突破常规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从而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一课中,课本只是说“每次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然而这只是针对的是规制的立体图形,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每看到的是都是不规则的,所以看到的面不一定就是只有三个。所以,要在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就需要灵活的运用知识,并能突破成规,发展创新意识。
总之,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所培养的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建构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实施数学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建设,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影;左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林军芳;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想象有下列几种类型:(1)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2)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 为题说话、写作。(3)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片断连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4)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以营造思维环境为起点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尝试学习的快乐。
(一)抓住教学活动契机,以议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其内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求索。教师则成为学生解疑释难的导师。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时,由于浅层的诗意学生很容易领会,但诗人与汪沦那种独特的告别方式及所含的深情厚谊,学生是很难领会的。教师便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后,反复诵读这首诗。
在反复咀嚼后,学生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将走时匆忙赶来送呢?送别的情景会是怎样?……学生的提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把自己投入到了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为了找寻合理的答案,学生们绞尽脑汁,竟然会有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体验的内在魅力,导中启思,引发积极思维。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有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沟通学生生活的体验与学习内容的联系,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感到新奇。例如教《少年闰土》一文第一段时,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瓜地刺猹的彩图,让学生观察,以印证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大家在生活体验中感知到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再造现象,一个“英俊”、“能干”的少年闰土形象浮现眼前,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然后讨论: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少年瓜地刺猹图?学生通过思、议,悟出:作者恰恰抓住闰土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并在训练的同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中应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创新精神;想象力;实践;多媒体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怎样做呢?我总结了四点:
一、营造轻松、友好、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个思路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就是要创建和谐、友好、轻松的教育氛围,多用鼓励性以及肯定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尽可能地做到尊重、关爱学生,使其感受到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开心的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思维开阔和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新意识学习强烈。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友好,和谐的教育氛围,经常采用肯定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着眼于课本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给予足够想象力的环境,并且在想象中激发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肢体语言、图片、简笔画和实物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讲解monkey这个单词的过程中,使用肢体方面的语言来模仿猴子的搞笑动作。学生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观察,想象和猜测老师所要表达的事物,从而锻炼其想象力。课堂上还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The story of rain讲到雨的形成这一单元可以先介绍一些物理知识,然后结合一些雨形成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先自我理解和想象一番,学生可以自行讨论,交流得出一些跟以往不同的知识,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发挥想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取得满意的效果。然后通过单元内容的讲解,达到预习学习和内容相一致的结果。
三、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情境,在语言实践中持续发展创新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非常强调学习者先前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需要明确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构建知识体系过程的关键。教师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探究,并且利用课堂掌握技能和知识来解决实际英语问题。学生不断地模仿,从模仿中不断体会到模仿所带来的乐趣和知识。
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其创新精神
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加深知识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目的。有趣的图片和怡人的音乐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导入课程,进而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且专心听老师的讲解。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并且激发学生的热情。新课程教材的特征就是要在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情况,如果教师只有满口的空话,是无法让学生听进去,只有通过事实来进行教育。例如,在学习句型:“What does she/he do?”教師可以出示一些表示职业的图片,图片的颜色丰富多彩给人以想象,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图片所描述的职业,进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提前增加色彩。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流程是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计划的安排科学的教学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入创造性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为他们的提供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平等学习环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一个孩子的大脑,让他能够想象;解放一个孩子的眼睛,让他能够观察;解放孩子的嘴,让他能够说话;解放一个孩子的空间,让他能够接触真实的大自然;解放一个孩子的时间;让他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话就是教师需要去践行的,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一、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不久前有一个抽样调查, 对几所小学的五个年级进行了调查, 分别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 大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采用机械记忆法
当向不同年级的同学问道“How are you?”时, 学生的回答令提问者感到吃惊。其中67人中的60人回答的是“I am fine thank you”, 仅有1个人回答的是“I am jus so so”, 其他人都是根据自己所想的回答, 答案全部是错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都是依据课本中的语言来回答, 课本中有的就知道, 没有的就不知道, 几乎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在实际中与他人进行交流。
2. 学生不会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是一份记录着对71名学生进行的关于是否课上喜欢提问的图表。
由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没有养成上课爱提问的习惯, 这也直接说明了小学英语教学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很有欠缺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到“Any questions?”, 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No, teacher.”。对于教师来说这可能是个很不错的答案, 但是如果教师不采取一定措施, 这也是一个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答案。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都会害怕出错被老师或同学笑话,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师生平等、课堂和谐宽松的氛围, 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让每位学生消除恐惧感, 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nose、head时, 教师可以融入课堂, 边教学, 边示范, 摸摸学生的鼻子, 摸摸学生的头,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和蔼, 并且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另外, 学生难免会出错, 这时教师不要急着肯定学生, 而要微笑着亲切地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无论对错, 教师都要肯定学生, 并予以表扬。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 不宜对他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 而应适量地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为他们提供大量有趣的材料, 让他们能够充满兴趣的学习。如将英语单词混入学生们熟悉的儿歌中进行教学, 或者将一些好的句子放入故事中, 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忆。再如进行角色的演出, 将课本中的短篇文章进行改编, 让学生也过把当个小演员的瘾。在活动中, 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如在教“May I...”这个句型时,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活动:教师先把学生的pencil、eraser、copybook等收起来, 接着由学生来发问, 利用上“May I...”这个句型, 然后向老师发问来要回自己的东西。这样, 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着发问, 既练习了句型, 又活跃了气氛,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 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3. 在语言实践的情境中创新
儿童都善于模仿, 一个人的语言都是从儿时的模仿中习得的。学生在模仿语言时充满兴趣, 并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思维。所以, 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情境时, 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联系“Is this book yours?”这个句型时, 教师可以拿着学生的课本给别的学生, 让别的学生进行提问, 让失主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东西。同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画来创造情境。如在多媒体上打出一张图片或者在教室里拿出一张预备好的图片, 图上面有两个人在谈话, 一个人拿着笔, 一个人拿着书, 让学生自己去发挥, 两人或三人一组进行自主设计, 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 然后让各组进行对话, 利用上“Is this book yours?”这个句型, 通过这样反复练习, 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忆。
4. 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创新
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发展, 这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所进步。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们取长补短, 相互沟通, 共同进步。如在练习“How old is...”或者“Who is...”句型时,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相互发问, 相互学习, 你一言我一语, 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等, 或者展开小组竞赛, 以“I can...”句型为例, 让每组各自造句 (“I can dance、I can sing...”等) , 看哪组造的句子最多。通过这种小组学习, 给那些爱动爱闹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发挥他们热情的良好的平台, 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教师也不会再因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怒斥学生, 消除了课堂的无味, 并且也使学生拓展了思维, 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儿童需要在自主活动中成长发展, 教师是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应该主动开拓进取, 不断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英语教学, 教师不单单只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提高重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以后能够发展得更好, 能多为社会作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张思中.教学法与交际法之差异 (上、下) [J].中小学外语教学法, 1996 (2) .
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化进程中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本文就创新思维与语文阅读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效的`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即运用比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思维能力,运用同中见异比较分析的方法提高求异思维能力和运用避直设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 者:李雪针 作者单位:汝南幼儿师范学校,河南,汝南,4633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思雏能力 比较阅读 同中见异 避直设曲
从教学过程来说,思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高级层次。没有思维能力是很难理解知识的,因而理解知识必须依靠思维,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的学习,都需要积极的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化学要求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又由于空间上的广阔性,使得空间想象力在化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辨证思维、发散性思维等与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判断思维相结合,配合各种实验,不仅能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其智力具有判断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到成功和获得知识的喜悦。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会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置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也就是说,必须立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由学生或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积极组织学生活动,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证据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科学的结论,必须保证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化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前,教师通常从头到尾讲解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操作,完全是被动模仿的角色,甚至有些学生在实验时充当旁观者。当前教材中大多为设计好的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太少,因而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遇到拓展型和创新设计的实验试题就一筹莫展。这实际是反映了一种应试教育的思想,明显不符合《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为此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是探究性实验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要充分信任学生而又不放任自流,做好引导,这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于学生作为主体始终积极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建立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情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土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使他们具备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理解力,以便能有创造力地参加社会竞争。学习应启发学生们把各学科联系起来,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
四、充分开拓研究性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09-21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5-25
刍议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07-22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5-28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9-08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