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通用16篇)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1

在“扶着走”到“放开手”这一过程中,我认真观察学生,细心分析学生的学况,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揣摩。首先,决定树立学习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暗暗诱发学生的好胜心。在表扬榜样先进中,不拘泥于优等生、中等生,更关注潜能生。只要学生超出以往表现,必及时鼓励表扬,这种表扬完全可以在问题的不同层次、深度上进行表扬。让全班同学意识到:问题,好学生能提出来,差学生也能提出来。进而督促学生产生焦虑感: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别人能提出问题,为什么自己不能提出问题来呢?有压力才有动力。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敢比敢拼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细心呵护,奖惩分明。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生动的个体,各种能力存有差异。对于潜能生稍有进步,那怕提出的问题非常简单,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最起码让学生体验到勇敢、开口发言的快乐,细心呵护孩子那或许是刚刚才萌发的向上之心。对于学生中等生,但不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诱导,锻炼其提出问题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而这一部分学生中的“顽固分子”,则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批评甚至是“逼迫”赶“鸭子上架”,让他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先体验“不作为”的不快,甚至是痛苦;在他做到后,一步步地在体验到“有作为”的快乐,甚至会产生“历尽磨难,再见彩虹”幸福;从而真正获得能力,获得知识。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初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重要意义。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主动地按照计划进行知识学习、技能锻炼,以及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智力活动。而英语这门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后,逐步开始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课程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传统英语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往往比英语的自身学习更具重要性。学生对知识进行机械式的掌握和接受,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并不是语言类课程的优秀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应当进行相应调整,重视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自学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学生通过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思考,能极大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提高英语学习热情,强化英语教学质量。

2.必要性。初中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类课程的关键知识。从自学能力的角度出发,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较大的依赖感,并随着自学能力的下降,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能局限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还应当提高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在社会发展中进行自主学习,并主动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需要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变英语学习态度,在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同时,调整英语学习策略,并在英语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建立在心理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应当营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加强思维的积极探索,让学生具有心理安全感。在打消外界压力的课堂中,充分开展英语知识认知活动。这样需要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转变,充分信任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并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伙伴与合作者,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民主对待,充分关爱学生,在课堂上让问题能够面向所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入手,发扬民主平等训练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表达,并充分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才能提高对英语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成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具有强制性质,而应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在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并让这种心理倾向成为英语学习的内部动力。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能够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相联系。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状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具体的英语形象中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入手,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英语基础方面,教师应当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时间,与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并让学生能养成课前预习、英语词汇背诵和重要句型难点的掌握,帮助学生将课程内容简单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提高 语文 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有力保证。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过程,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概括力同时进行的过程,因而它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一、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

再次,把预习安排在课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中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的作业较多,加上第二课堂的开辟,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可能的。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有的放矢的突破重点难点。

二、质疑解疑

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从教师的讲课中去培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质疑解疑,对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进行点拨诱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解疑,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找出答案。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科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注意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学会理解、鉴赏语言。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再次,运用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理解文意。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领受是一个需要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此外,当今语文学习比较强调的内容——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即引导学生从文章所传达的主要内涵中,联系自身经验,看看是否对自己学习与生活有所启发,使之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渐培养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既使得“三个维度”的学习统一融合了起来,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条理清晰、逐层深入的领受,真正达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标。

四、精心设计练习

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属于动脑的,一定要学生老老实实的思考;该动口的,一定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清清楚楚地說;应动手的,一定要学生仔仔细细地做。课堂的练习,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要独立思考,不能抄袭,错误的要改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另外练习要有重点,注意练习后的讲评。

五、指导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课妙趣横生,趣味足,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惟妙惟肖的导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从而不自觉就陷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解决他们身边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上数学课的错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控课堂氛围:如果他们想表达的欲望强烈,我们不妨来一个小竞赛;如果他们看上去很疲倦,我们可以插上一段游戏;如果有人闹情绪,可讲个笑话幽默进行调剂等。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不会误解题意。认真审题,就要学会“抠字眼”、“拉关系”。如“和”、“差”、“积”、“商”各表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这些题应用哪种方法来解,都要审清,抠准。要准确把握所设问题和所提供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是多,是少,还是倍数关系,都要拿捏准确。

2、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计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读题,一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时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书上逐一罗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决最后问题先从哪个环节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乱点鸳鸯”。

3、培养学生做题检查的习惯。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例作了预防,但在批阅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样的错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形式,面对面地教学,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其订正,确实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常常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屡教屡犯呢?在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之后,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出错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订正又被教师太过于包办代替所至,因此,在处理错题订正的问题上,教师不要一来就指出学生的错因,而是让他从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各个环节逐一检查,真正参与整个检查过程,在学生实在找不出错因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学才会有收效。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每学习一个内容,要把分散在课时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数学的概念,算理,就成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也没有将概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讲解和定论,近年来,数学概念要不要归纳成了我们教师之间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一天起,我就给学习准备了的本专门用来记录数学概念的本子,四年下来,从学生的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等方面的能力来看,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该穿还得穿,该走还得走,谁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或者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三、求异思维的开发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教师会认为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在与教师作对,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顽皮捣蛋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都给予肯定,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课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师,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问题或事物,都要大胆的问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半”这个计算时,学生能想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份,就能求出“一半”,这时,我问道,谁还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学生先是沉默,后是动手试探计算,有一名学生说到:“一半就是二分当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0.5,所以可以用这个数乘二分之一或0.5”。看来,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再讲他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挖掘,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第四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1.以境引趣

即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结果,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了桂林山环水绕、水倒映山的特点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产生了如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2.以疑激趣

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他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以辩激趣

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

例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三、有的放矢施教,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周五的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55-02

自学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的一种能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不能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在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自学”不是指广义的“自己学习”,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自愿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在教师、家长的逼迫下,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一个学生不会独立自主地学习,不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不能吸收并消化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并把他们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反之,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快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初中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与学生都因此受益非浅。教师上课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课前学生如果自学、预习了,课堂内容也就易消化、吸收,课堂时间相对也就充裕,内容安排也就丰富多彩;学生学起来信心十足,如虎添翼,这便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经过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我在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英语的“新鲜感期”即初一起始阶段的关键时期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新鲜感和神秘感,教师应树立学生“英语不难学”这一观点,排除心理障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记忆方法;防止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初二阶段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两极分化时期,更应该加强学生兴趣的提高,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习兴趣。比如:初中低年级学生可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采取游戏、歌曲、绕口令、竞赛、猜谜等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对初三学生可采用复述、缩写、演讲、写作及指导阅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简易读本和其他一些语言地道流畅、故事情节有趣、插图美观的读物,创造情境和语境,激发学生对国外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抓好基?A知识的教学与巩固,是英语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让学生掌握英语的结构。“讲授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因而,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两者之间是相互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且加快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深度、难度和巩固程度,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我想教师要教会学生两种基本能力,即语音拼读能力和查词典的能力。实践证明,拼读和国际音标没有掌握好,就很难过“单词关”,而“单词关”是造成初

一、初二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借鉴好的教学法,吸收好的经验,使语音的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效果。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记忆单词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过好语音拼读和单词记忆这一关。为解决语音拼读这一问题,我采用“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在学生基本掌握语音拼读后,我便开始布置学生预习生词,自己看音标学拼生词,在我进行教学之前,请同学起来把生词读给大家听,检查他们预习的情况并及时给以鼓励。长此下去,同学们逐渐养成了上新课前自觉自学拼读生词的习惯,拼读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同时,我经常向他们传授记忆单词的方法,如:按音节拼读记忆单词;利用读音规则记忆;把同音异形词归在一起记;或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词等进行释义、造句、替换等单词操练方法;适当地介绍一些构词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和拼读生词的习惯和能力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教会话、课文前,布置他们预习,要求他们把会话、课文中出现的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词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同时布置几个问题要求回答,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简明的英语说出课文的主要意思,促使他们有目的地思考,逐步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从而使他们的自学能力不断得以提高,为以后难度较大的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是查词典的能力。“词典是英语学习无声的‘良师益友’”。

事实说明,学会查词典,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判断能力。

总之,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就有可靠的基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历史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 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 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 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 发现并掌握其规律, 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 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 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 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 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 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 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 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 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 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 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 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 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 (动词或名词) , 简化句子, 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 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 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 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 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 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 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 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 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 用“集合”的方法, 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 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 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 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 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 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 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 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 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 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 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 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 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 综合各方面因素, 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 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 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 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 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 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 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 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 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 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 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 分析其相互关系, 比较其异同点, 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 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 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 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 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 解答考题的技巧, 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 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 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 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 这里就不再分析。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 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 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 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 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 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 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 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失误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自学能力 培育方法 初中英语

引言: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这是过去初中英语教学的缺陷。随着我国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推进,加强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同时也对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如今的发展形势需要。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引导,以培养学生主动自学能力为中心,提升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

一、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加强“听说读写”的学习和锻炼是英语的学习主要内容。传统初中英语学习中,由于老师把教学方法看作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简单组合,并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及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通过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方来提高和增加英语的语法和词汇量,以内容多、花样多、练习多这“三多”来追求学习的进步,这很容易造成学生与老师的负担重、效率低、理解差以及学生对老师过度依赖,最终于打击学生对初中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全面发展。因此初中教師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自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收听英语电影和音乐或者做一些英语游戏来激发学生对英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感。在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知识点的传授和问题分析讲解上,而知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学生只单纯学会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终身教育的意识,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英语综合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将来随着我国对经济贸易的增长,出国深造、经商、工作、旅游等机会也增加,学生迫切需要掌握英语交流能力;另外英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身边经常可以接触到英语,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就得培养英语自学的能力。

二、探索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过去传统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形式轻实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思维,导致学生英语水平低、口述能力差、思维能力差、自学能力低。显然这些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以下是关于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前题条件是他们对学习英语要有兴趣。要想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从简单内容着手最见效,尤其是初一学生。简单的英语知识可以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还可以通过欣赏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等以及做一些相关游戏。在全英语模式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开口、勤思考、爱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觉投入教学活动中。

2.寻找自学的方法。每个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对英语自学中有差异的个别进行辅导,新的教学模式中,充分运用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教学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寻找合适自己的正确的自学方法。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悉一些重要的英语词汇和短语,了解重难点内容,并能发现自己未能掌握的知识点,然后自主思考与学习,把整堂学习内容化整为零、简单化,慢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自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同时可以形成学生的英语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独立思考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英语自学能力,甚至可以强化学生的课堂上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学生英语自学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之处。

3.营造宽松的氛围。初中英语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人际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体现教学的民主特性,课程上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自由、愉快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初中英语自学活动中去。当学生自学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多表扬;当学生自学有困难时教师要多辅导;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鼓励他们。

4.补充课外的活动。在培养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方面相结合的方法非常可行、有效。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英语活动来加深课堂所学到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英语水平,比如:观看原声英语影视短片,讨论与理解其中的台词内容;欣赏外国的英语歌曲,了解歌词内容;举办英语类竞赛、讨论会等,加强自学经验的交流;订阅英文报刊,提高英语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甚至组织学生去参加英语相关的夏令营,进行更加广泛的英语交流。面对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要寻找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来培养,才能提高初中生的自身英语自学能力,为将来更高难度的英语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杜娟.论初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11, (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9

首先,要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使其有自我意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启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洞察和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语和行为,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不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意识到自己有些时候“不能行”。

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人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某件事情,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讲,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训练学生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对思维、时间、策略等的管理。良好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自我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

最后,要教会学生自我反思。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正确反思为何做错了。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一旦犯错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犯错”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所犯之错主动说出来,并承担责任,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对学生要不吝啬“表扬”和“赞赏”,应常常鼓励学生。比如,每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生僻字和一篇课文时,教师都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攻克难题、闯过难关。

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摘要】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入理解和领会知识的内在含义,形成相应的解答练习或解决问题技能的过程。笔者从三方面: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知识;激活思维;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等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自学能力数学思维阅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并形成客观理论和解决方法的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学习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现代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手段。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给学生一点自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读技能

学生自读技能的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数学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中重要知识的内在含义,形成相应的解答练习或解决问题的技能过程。读的方式有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把数学材料的内容浏览一遍,知道其中大概意思;细读就是把数学材料中的内容从头到尾仔细地钻研一遍,要读懂其中概念、定理、公式、原理、法则和例题的应用范围、适用范围、解题思路;精读就是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还能领会数学阅读材料内容中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能分清内容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能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用精炼的语句概括所阅读内容的精髓之处。这样长期、持续的训练,学生可以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自读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指引了方向。

二、激活思维,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中,必须设计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从实践中找答案、寻方法、探结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过程改革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具体应用,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初中升学考试题型来看,题目形式灵活,综合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加强训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要培养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过去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知识综合应用方面训练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重书本知识、轻直接体验;重机械记忆、轻实际应用;重书面应试、轻动手创造的局面。因此,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应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注重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把教学的主线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拓宽思维的积极性,最终通过激活思维加强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培养数学自学能力提供了方法。

三、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对数学自学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和能做练习或解答一般性的作业层面上,还要在学生深入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的训练,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贯通,抓住精神实质,解题时要求学生想出不同于书本上的解法和解释去探索书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题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其证明和解答又是怎样想到的,所使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又是什么,公式、定理等结论能否加以推广使用,条件是否多余等。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能独立思考书本上明摆着的知识,而且更要去思考隐藏于书里但看不见的知识,只要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协调发展,就会激起学生爱科学并且更爱数学的思想热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善于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主动性,把精力放在探索知识的能力上,为培养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夯实了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1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预先的设计,来“制造”兴趣。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给人清新之感。

1.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它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学生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2.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

3.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

4.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儿童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利用投影和音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我先用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运用投影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投影展现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扩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记忆清晰,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有条有理,形象具体。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使幼小心灵进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再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探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启思”、“质疑”等环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如教学《河北明珠白洋淀》时,我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

1.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2.学习描写白洋淀美景时,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

3.在学生学习完描写白洋淀美景后,设计了一个写自然景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这样,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既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语文教学应设计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增强学生“躬行其事”、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实践中,我将演、辩、唱、访等活动形式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如教学《称象》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仔细地研读课文,挑选自己喜爱的角色,然后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剧本,进行排练和表演。同时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创意等等。因为要表演,学生需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需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地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需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热情高涨,并且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2

关键词:自学,激发,方法,培养,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 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

2.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兴趣去自学课文。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学生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自学的习惯

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13

一、通过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化学教材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计算,又有动手要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教材,既要懂得文字表述意思,又要理解数学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开始时学生不容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

二、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上化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向学生提出“以教材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化学书,我还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化学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化学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教材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教师提问。

除此之外,开始时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内,供他们预习时参考。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三、在化学实验中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确,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时,会遇到教材上有一些“观察”、“实验”的栏目,在教师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体会,能使他们较快地理解、掌握化学知识。

四、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价值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

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会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归宿点。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14

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广大教师议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学能力,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量的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谈到培养自学能力,不仅国内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许多国家也很重视,已成为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例如 有一道小学升初中的题:一个长方体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3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虽然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8个顶12条棱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由于平时没练习过、试卷没遇见过,所以错率竟达69%,视为冷题。其实列式很容易:5×8+3×4=52(分米)。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到了中学长时间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这一些自学方法。因此成绩提高很慢。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篇15

一、从“人的建设”的高度定位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 应该以培养学生理解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兴趣及品位为目的;要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要教给他们怎样把自己的思路、感受、情绪等, 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要通过语言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在语言教学模式的设计上,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课堂教学以揭示规律、提供方法为先导, 以课文为范例, 以自读训练为主线, 沿着动情—悟理—激欲的教学轨迹进行。教学中还要注意缩短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时代的活水与信息在课堂上流淌, 并且与学生的感情相沟通。当内心体验与作者的理解和感受相撞击的时候, 学生就会由领悟而钦佩, 产生记叙个人经历或生活现象、表达自己理解和感受的强烈愿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掌握“活”的知识

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两者具有联动关系。知识储藏量的多少决定着技能运用的高低。学以致用, 通过运用, 把学来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培养学生动态的运用能力, 来推动静态知识进行循环, 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知识的可贵之处在于运用, 学来了但不能用或不会用的知识, 那是死的、是别人的, 学来了也是负担、是包袱。只有在学以致用的人身上, 知识才是财富、是智慧, 才能转化为能力。但是, 目前出现了许多为了对付升学考试, 摸透考试命题的特点, 搞分解式教学, 把其中要考的知识找出来, 对照教学参考逐题做好“标准答案”, 然后拿到课堂上滔滔不绝地逐一讲来, 把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肢解成字、词、句、段等语言“骷髅”, 或一个个独立的考点、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这个“主体”, 学生只能是“容器”, 在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上, 学生没有兴趣, 没有思考, 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和机会, 学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没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怎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又谈何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不能看你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看你使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学生来说, 不看他们学了多少知识, 而是看他们能用和用会了多少知识。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实际上叶老所强调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能力和习惯都属于技能。吕叔湘说过:“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 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言实践”,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 指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 在语言实践中掌握活的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凡是母语学得比较好的, 无不得益于课堂、课本之外的学习。”两位教育家的论述都揭示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 就是课内外并举。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也就是说, 语文无所不在——它在课内校内, 也在课外校外;它在课本里, 更在生活中。语文运用于生活中, 语文学习也应融于生活。语文教学应开辟多种信息途径, 即拓宽学生信息接收的渠道。每当学生涉足于新的信息情境时, 自然就有新颖感。由于个性才智有其驰骋的相应情景, 就会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倾向, 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升华, 其个性素质也才能得到相应提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独立人性, 以及自我控制、调解和评论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 提高整体素质, 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16

关键词:自学能力;独立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76-01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上一篇:拓展训练风雨人生路下一篇:新劳动合同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