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精选10篇)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1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英法双语外语教学及课程改革并加以不断完善,将会使学生发挥出多元智能的潜在价值,实现英法双语教学双丰收.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多项启示:学双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了解外国语的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能力,而是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和各种能力综合化的具体体现;学双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跨时空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应具备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学双语的目的不只是具备几种语言的交际能力或以某一种语言交际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多种智能的综合;要把双语教学真正看做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双语要注意每个个体智力结构的个性差异.

作 者:贾秀英 JIA Xiu-y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8(2)分类号:H319 H329关键词:多元智能 双语教学 课程改革 跨文化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2

1983 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构成是按照生物在解决每一个问题时本能的技巧而形成的。多元之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正常人或多或少具有言语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简要表述如下: ( 1) 言语语言智能: 关系到语言的使用, 拥有这类智能的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 同时对文字的意义也很敏感; ( 2) 数理逻辑智能: 关系到数学和科学方面的能力, 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 3) 视觉空间智能: 理解形象世界的独特能力, 能把视觉空间表现出来; ( 4) 身体运动智能: 控制身体运动和操作身体对象的能力; ( 5) 音乐韵律智能: 个体多音乐的记忆、辨别、表达的能力; ( 6) 人际交往智能: 察觉、关注和区分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意向及感觉的能力; ( 7) 自我反省智能: 有自知之明, 理解自己感情的能力; ( 8) 自然观察智能: 个体在所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并有效地分析并归纳大自然规律的能力。

各种智能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也没有轻重之分, 只是以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存在人体内的不同领域。各种智能以潜能的形态存在于我们头脑中, 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具有各种类型的智能, 虽然有不同的智能水平, 但是智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应尽最大可能地去开发并帮助每位学生发现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从这个角度去培养学生, 当学生走出学校教育后将会在事业上更有竞争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教学问题, 对于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将教学的重心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上, 并强调个体的智能不是单一的, 而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存在于不同个体中。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智能观, 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根本目的。

( 一) 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传统教育一味地强调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开发, 导致学生在其他领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加德纳认为, 每种智能都是同等重要的, 仅仅依靠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所以教育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 使八种智能得到整合, 让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 二) 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 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 寻找并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 并根据其智能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使其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师应切忌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学生,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 三) 树立新的学生观

首先,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 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智能, 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成绩好的学生有多聪明, 而是这个学生在某一个智能上聪明, 引导学生让自己的优势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风格, 并给予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管理并支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 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 并激发学生发展这些潜能。

( 四)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设计全新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打开了新型课程设计思路的大门, 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型课程设计可以以智能本身作为教学的主题, 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 以促进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智能; 新型课程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来获取知识, 每种智能可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身体动作来学习英文词汇, 用音乐来教导教学的概念等, 这是借用多元智能来教。多元智能理论也挑战了传统的评估模式, 教师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多元智能, 如何评估, 如何进行强化, 如何把多元智能使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中既有利于在因材施教过程中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利用,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美国的许多学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开始探索多元智能教学计划, 许多教师称在多元智能的工作中得利并获益匪浅。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恰好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及新的课程要求不谋而合, 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念,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思维启发的作用, 因而多元智能教育逐渐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3]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3) :38-43.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最新修订版) [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3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它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人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智能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强调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人的智力结构由多种智力要素组成,已经确认的智能有“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字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要素相互独立存在、同等重要,解决问题时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每个人的智能要素组合各不相同,智能具有个体差异性,它由个人的生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共同决定。智能不能脱离个体生活的环境存在,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很大程度上分布在人的身体之外,仅仅依靠自己的大脑单独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微乎其微。每个人的智能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个人智能发展的关键在于开发,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理念

1.学生观:人人有才

每个人至少拥有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教育者应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和赏识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健康发展。

2.教育目的观: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各种智能要素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每一种智能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教育者应同等地关注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而不应该像传统教育只重视认知领域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与此同时,一个人的各种智力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各种智能都很强的人是很少的。教育应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状况自主选择,扬长避短,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我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

3.课程观:用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

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内容方面,它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除了应包括发展学生语言和数字逻辑智能等所谓学术智能的内容,还应包括一些促进学生其他智能发展的内容。在教学模式方面,它主张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就同一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当学生在学习自己的智能弱项内容时,教师可通过他的强项来进行教学,然后逐步迁移到弱项,最终发展学生的弱项,实现全面发展。

4.教学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的在同一时间内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规格、同一个考试、同一个要求去对待千差万别学生的“统一规划”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智能组合特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保障人的性格和智慧的全面合理发展。

5.评估观:以智能为本位,以发展为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以智能为本位,不关注学生的“智商有多高”,而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评估的目的不是测量学生智商的高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估必须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优势,弥补劣势,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智能水平。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学是一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学生智能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学生的智能特征是教育者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的多元智能环境。教师应完成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环境的塑造者的角色转变,树立“服务”意识,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齐心协力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个性化、情境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问题解决达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实现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上,实施多元化、真实性、发展性的评估。评估主体多元化,不但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同伴;评估内容多元化,包括所有的智能要素;评估方式多元化,如作业评估、档案袋评估、观察、口头评估等。评估是真实性的,它在与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进行,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估是发展性的,它与学生的智能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

2.全面推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加德纳认为,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开始通过范围更广阔的活动来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青少年应该在此时继续接触广泛的话题、主题、学科、价值体系,并同时思考横跨这些领域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历来以专业教育为主,如今,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和国民受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大学也采取了一些推进通识教育的措施。另外,随着“211工程”的深入开展,一批具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逐步浮出水面,多学科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教学的目的是“真正的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加德纳认为,只有当学生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中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实践或者新的领域中的时候,学生才具有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德纳看重的是理解后的“表现”,即行为表现,特别是应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不同学科的理解方法,并用自己的学科思维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这门学科的学科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知识应用的情境。未来的大学校园将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教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学方式,缩短学校和社会的差距,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并进一步理解知识。

4.逐步完善“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它的学习时限更加灵活,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它的学习内容更具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它的课程考查更具变通性,对于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学生可以重考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它的培养过程更具指导性,学生的课程选择必须得到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学的个性化,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应因人而异,灵活的“学分制”正符合了这一需求。另外,学分制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历程,它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各国的学分制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各学校在采用学分制时,应从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5.“评估专家”+“学生课程代理人”+“学校——社区代理人”+“学科教师”的教师团队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校教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师以外,还有“评估专家”、“课程代理人”、“学校——社区代理人”三种角色。“评估专家”负责对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征定期提供最新的评估。该评估通过“智能展示”来评估学生,即评估专家通过观察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直接辨别学生的智力潜能。该评估具有发展的眼光,它使用适合学生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该评估具有推荐意义,它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建议。学生课程代理人是学生选择课程的导师,也是学分制有效进行的保证。他与学生、家长、学科教师、评估专家一起为学生选修什么课程,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提供相关的建议。“学校——社区代理人”负责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他为学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内寻求受教育的机会。“学科教师”负责学科教学,但他们的任务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6.“核心课程”+“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学校将应用“核心课程+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按主题分类,如科学、数学、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等,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理解并融会贯通课程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它包括若干理解并融会贯通单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设置各种课程的原因以及怎样学好它们。个性化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特征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设个性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或特长,使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夏瑞雪.浅析“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教育评价的新理念.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 谢志萍.由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的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4] 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对我们的启示.http?押∥www.edu.cn/20010827/209239.shtml:2001-10-17.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4

专业:学前教育学姓名:陈亚静学号:20110475 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关于人类智力结构的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幼儿教育评价具有很大的启示。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可以设计多维度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发展评价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并且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20世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尤其是其评价观体现了当代最新的教育和评价理念对我国当代幼儿发展评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 理论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仅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 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 1983 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 传统的智力观把人的智力局限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是非常狭窄的;同时, 人的智力也不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 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加德纳认为: “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

〔1〕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就其基本结构来说, 智能是多元的,每个正常人至少都拥有 9 种程度不同、相对独立的智能: 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由于这 9 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 导致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在正常条件下, 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 1

体本身的努力, 每一个体都有可能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取代了以往以标准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 揭示了一个更为实用的智能概念和更为开放的智能体系。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下主张:

(一)智能具有多元性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 9 种智能;这 9 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 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9 种智能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每一种智能在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显然, 这种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两个基多元智能理论本假设: 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 智力可以用量化的手段进行测量。

(二)智能具有差异性

加德纳认为, 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得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各具特点;同一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由于环境与教育的差异, 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发展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因而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每个人都有一种或数种适合自身心理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适当的智能优势领域内发展一种或数种独特的才能, 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三)智能具有情境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情境”。加德纳认为, 智能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各不相同, 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甚至制约, 其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因环境和教育的差异而表现出差异。

(四)智能具有实践性

加德纳把智能看作是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和造新产品的能力。他还指出: “我们所欣赏的评估方法, 将跨越物质条件的限制,〔2〕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多元智能理论强

调两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理念、目的以及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实践的导向。因此,评价需要教师在先进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在关于人发展的理想追求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依照教育对象的特性,做出合乎教育理想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反馈信息,教师和幼儿可以据此做出判断和调整,创设适宜于幼儿的有差异的特定智力发展的学习活动及相关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教育评价才可能发挥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以及改进教与学的功能。多元智力理论在整体上符合教育评价的这种追求。具体说来,多元智力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理解和促进幼儿教育评价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评价以帮助幼儿发展为主要目的支撑传统幼儿发展评价目的观和功能观的是人的智力等级差异观。按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来考察, 人的智商确有高低之分, 所以, 教育应该有所选择, 应该“择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 仍有部分教师热衷于根据评价结果给幼儿“排排队”、“贴标签”, 区分“好孩子”、“差孩子”等。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差异不是等级性的, 而是结构性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特的智能组合, 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只要能发现和识别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和特点, 就可以用适合其风格和特点的方式来促进其学习与发展。因此, 不存在所谓“差生”和不适合教育的儿童, 只存在不适合儿童的教育。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不在于诊断幼儿智力水平的高下, 选拔那些“智优”幼儿, 而在于发现和识别每名幼儿的智能特点, 因材施教, 取长补短, 长善救失, 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

此外, 加德纳提出, 由于人的 9 种智能结构的组合千差万别, 因此人的发展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他提出, “任何新的评价法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 即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 必须使用适合他或她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方法”,〔3〕只有适合学生特定发展阶段的评价才能使他们获益。加德纳指出: “我将评估的定义定为获得个体技能和潜力等信息的过程。它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目的是为该个体提供有益的反馈, 另一个目的是为个体周围的社区提供有用的资

〔4〕料。”具体而言,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预测幼儿将来的成就, 而在于帮助识别幼儿发展的强项和弱项, 在充分肯定其发展强项的基础上, 针对其发展弱项, 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扬长避短, 引导幼儿利用优势领域的经验来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 并以优势领域智能带动弱势领域智能发展, 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结构的多元化, 为评价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德纳把传统的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教育称为“惟一机会的教育”。他说:

〔5〕“惟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的确, 我国传统的幼儿发展评价基本上是教师评价为主, 少有幼儿及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内容单一, 往往以认知为主, 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评价时关注的多是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具备的条件, 而对幼儿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潜能关注较少;评价方式单一, 只关注对认知结果的量化评价;等等。

借鉴和吸收多元智能理论。当前我国的幼儿发展评价改革应着力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具体应致力于改进以下方面: 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对幼儿所实施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 家长等其他人员很少参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而实际上, 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 “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新的幼儿发展评价应由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操作, 只有将涉及幼儿的所有人(包括幼儿自己)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幼儿发展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各方的对话, 幼儿才能不断地成长。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向刺激反应, 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心理构建”过程中, 幼儿成为主动建构者, 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 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评价成为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二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就评价内容而言, 新的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在各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获得, 也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情况, 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 预期未来, 注重发现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求。也即, 通过幼儿发展评价, 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

重知识和技能, 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

〔6〕儿, 既要了解现有水平, 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三是评价

方式的多元化。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当前的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使用量化评价方法, 更多地要以质性评价为基础, 运用多种先进的评价方法, 尤其要重视观察、谈话、作品分析、描述性评价等定性评价方法。

(三)评价是情境化的,评价成为幼儿日常学习情境的一部分。

传统幼儿发展评价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 就是评价情境脱离幼儿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 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的方法来评价幼儿的发展, 所测得的结果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根据智能的情境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情境性评价。加德纳指出: “评估应该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 而不是在一年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强制‘外加’的内容。评估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当评估渐渐地成为学校景观的一部分, 就不需要再将它从其他的教室活动中分离出来。就像在良好的师徒制中一样, 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

〔7〕估。因为评估是无所不在的, 所以同样也不需要‘为评估而教’。”他还进一步

阐述: “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 否则, 我们怀疑它能否恰

〔8〕 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

据此, 评价要真实地反映幼儿发展的状况, 就要贯彻评价的情境性原则。具体应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将评价贯穿于幼儿日常活动之中, 在幼儿自然而真实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加德纳把智能界定为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幼儿发展评价要为培养幼儿的这种能力服务, 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幼儿的这种能力, 就必须在实际生活或类似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进行。这要求教师在幼儿自然而真实的生活中,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 如在午睡起床时观察评价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午餐时评价幼儿进餐的习惯和态度等。二是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整合。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教学和评价是“一体两面”的, 评价要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自然的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组成部分, 而不至于成为教师和幼儿的负担。例如, 在美工教学活动中, 应当在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评价, 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动机、努力程度都纳入

评价之中, 把幼儿制作的初级作品的评价与最终作品的评价结合起来。只要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纲要》所提出的, 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 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开展幼儿发展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为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当然, 对幼儿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还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的、长期的努力。

注释:

〔1〕〔2〕〔4〕〔7〕〔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9: 8, 255, 180, 181

〔3〕〔美〕David Lazear.落实多元智能评价.郭俊贤,陈淑惠译.台北: 远流出版社, 2000: 97 〔5〕〔8〕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教育科学研究, 2002(4)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 篇5

一、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观

(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

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解决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要求心理学家比纳提出一个鉴定哪些儿童应该送入特殊学校的工具。

比纳根据自己对智力的理解,与其助手西蒙医生合作,在1905年,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这个量表包含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可用来测量各种能力,特别侧重于判断、推理、理解能力,这些也是比纳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实际表现为解答问题、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教育活动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儿童的运动、音乐、视觉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智力的培养,阻碍了儿童获得成功的通道。

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局限于课业学习智力的范畴,将评价标准局限于学业成绩,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直接影响而且也从理论上支撑了学校教育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的教育体系,最终导致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

传统智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时代呼唤新的智能理念,需要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加德纳多元化智能观的诞生及其基本内容

对于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为核心的传统智力测验关于人的智力的片面看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统一观点”加以概括,并提出了智能的多元化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与“零点项目”的关系十分密切。

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成立了“零点项目”。其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和前苏联的科技、军事竞争。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卫星上天。美国人晚了3个月。

于是,美国人开始检讨教育的问题。结果发现,美国的科学教育很先进,但是,艺术教育却比较落后。

“零”代表美国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是一个空白,从零开始,一定能够战胜苏联。

加德纳教授逐渐成为“零点项目”的灵魂人物。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

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加德纳接受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论。

这一研究工作的成果就是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在该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内省智能)

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博物学家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

在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

这些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学校教育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儿童身上的许多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加德纳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同样,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诠释了素质教育,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智能的培养提出了方法论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激发我们对于人的智慧品质和教育如何开发人的潜能的深层次思考。

启示一:教师应该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在加德纳看来,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儿童的智能都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全面开发儿童的潜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因此,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是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霍华德·加德纳在最新出版《多元智能新视野》(英文版2007,中文版2012年5月,P258)一书中指出:我第一本关于多元智能的书《智能的结构》最初起名为《多元智能的理念》,我至今仍然喜欢那个名字,因为多元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理念。】

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

教育是“育人”,并非“制器”,忘记了人的灵魂,教育也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只是我们还怯于或者惰于去发现它。

每个人都是能够发出自己光芒的星辰。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启示二:教师要正视差异,善待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承认存在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能力,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强调教师应该给每个儿童均等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很聪明,只不过他们聪明的方式不同。人们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列举了七种主要的学习形式:

1.语言型学习者

他们通过语言与世界交流。讲故事、听讲座、读读写写是最适合于他们的学习形式。语言型学习者适合成为作家、记者、讲师、广告文员等。

2.数学型学习者

他们以推理、数字、顺序与世界联系着。他们通常喜欢对事物进行计算、分类。学习知识技能时,他们从科学实验、循序操作、数学计算中获益最多。

数学型学习者适合成为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律师等。

3.肢体型学习者

他们以自己的各种动作与世界联系着。他们活泼活动,对运动、舞蹈等感兴趣。实物操作、动作表演、角色扮演是其最佳的学习途径。

肢体型学习者适合成为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和手工艺者等。

4.视觉型学习者

他们通过图像、绘画来联系世界。他们喜欢画画、雕刻、绘制图表。他们从画图表、看流程图、绘制地图以及表演示范等教学活动中受益最多。

视觉型学习者适合成为建筑师、飞行员、航海者、画家、雕刻家、棋手等。

5.音乐型学习者

他们通过韵律与嗓音与世界联系着。他们喜欢听歌曲、唱歌、弹奏乐器。寓教育于音乐的活动最有益于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音乐型学习者适合成为歌手、音乐家、指挥、录音监制等。

6.交际型学习者

他们以交际的形式与世界联系着。他们擅长交际。相互合作的游戏、同伴配合的研究、分小组进行的活动是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交际型学习者适合成为顾问、政客、管理人员、教师、教练等。

7.内敛型学习者

他们以独立、反省的方式与世界联系着。他们一般喜欢写日记、喜欢探索世界并独立行事。在学习知识技能时,自由发挥、独立操作研究观察的活动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内敛型学习者适合成为心理学家、作家、哲学家、电脑程序员。

每个人都以各种方式与世界联系着,因此,每个人都有能力运用以上不同的学习形式。但是,任何人都有其适合的典型学习形式。

从S→R到S→O→R

A

12131

4C

正视差异,善待差异,是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前提。

一位哲人说得好:“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欣赏,不要比较。”

教师不仅应该正视与善待儿童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而且应该引导儿童学会承认与尊重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等的差异。

儿童面临的世界将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世界,他们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

启示三:教育不是改造人,而是培养人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每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

是苹果有苹果的色彩、滋味与营养价值;是葡萄有葡萄的色彩、滋味与营养价值。教育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 “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教师被比作“园丁”,父母的另一个名称是“家长”,它们隐含着“霸权”与“强制”。教育应该从“奴化”走向“对话”。

启示四:教育应该从打造龙”转向培育“才”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教育者应该关注的是一个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而不是哪一个儿童更聪明。学校教育应该从“寻找适合群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寻找适合个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过渡。

启示五:教育应该促进儿童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的教育并不是让儿童片面地发展,而是在发展儿童智能强项的同时,引导他们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他弱项领域中去。

教育应该促进儿童富有个性特点地全面发展。

统一规格的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全面平庸。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真正体现了“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观,它为儿童健康成长、获得成功搭建了“立体交叉的通道”。

每个人都有一片希望的蓝天!

愿多元智能理论照亮我们每一个人多彩、幸福的人生!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6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1. 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加德纳认为, 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并且至少有一项以上的优势智能。

2. 多元智能相互组合, 共同作用

加德纳的研究表明, 人的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 任何有经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 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例如, 打排球的时候, 需要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语言智能等智能因素的共同作用。

3. 尊重个性差异, 关注个体发展

加德纳认为个人化或个性化并不是所谓的自私或为自己, 它是建立在对个人的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孟万金认为,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人们承认和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 它要求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差异,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4. 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

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得到强化, 如果给予适时适势地引导和开发, 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这就为教育提供了机会, 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法国凯恩大学的左端欧·马左尔博士对数学天才端格·盖姆进行研究发现, 他的这种非凡的计算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他20岁之后通过每天4小时的记忆训练培养出来的。

5. 智能是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这种能力本质上就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德纳在《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智力》中认为, 这种智力的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 智力的发展方向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所以, 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二职业学校学生智能特点分析

每个人具备多种智能, 由于教育的引导和筛选, 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特点与普通中学学生的智能有很大的差异。

1. 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山东省“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在2003年7月至9月就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选择能力、智力状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有70%以上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数理逻辑思维, 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形象思维。浙江海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在“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与数学学习的矛盾”的研究中发现, 职业学校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 学习中以感性认识为主, 不善于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进行逻辑推理。教师可利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利用二维平面内的空间关系, 创设人造图表空间, 可以把教学内容视觉化、形象化。

2. 在智能结构上表现为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较弱

菏泽学院的张祖民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公平状况调查”中认为, 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地与学生的智能类型相关。其问卷结果表述:成绩居于班级前十名的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成绩属于班级后十名的学业面临困难的学生, 在智能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被调查的50名学业优秀生中, 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学生, 占54%;其中一项突出的有20名学生, 占40%。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在37名学业困难学生中, 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皆突出的学生没有一个, 其中一项突出的仅有7人, 占19%。但是在这些学困生中, 都有各自的智能强项, 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可以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绝大多数是在中考和高考时被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刷”下来的学生, 说明职校学生的智能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语言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 使得学生之间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3. 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优势突出

井冈山大学的苏小河等人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的调查报告”中认为, 职校学生智能发展最高的前两项是内省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这与本人对西北外事中专学校学生多元智能问卷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说明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 其智能思维能力倾向于形象思维, 在自我反思和动手能力上有优势。教师可把课堂游戏纳入教学内容, 其中演示类游戏较多。演示类或戏剧游戏属于动觉游戏, 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4. 潜在的智能优势多元化、个性化

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可以发现, 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 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着独特的能力优势, 有的在舞蹈方面表现出天赋, 有的在体育竞技上表现出不一般的能力, 有的在音乐上表现出智能优势, 有的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等等。这说明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智能优势。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智能优势, 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尽可能将其展现和发展, 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可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可深化因材施教。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人喜欢以视觉空间的形式学习, 有的人喜欢以语言的形式学习等等。例如, 在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的时候, 你的头脑中立即呈现出一幅地图, 并按头脑中的地图进行描述, 说明你是一个视觉空间为主导的人;如果你马上想到经过的街道名称, 并按沿途经过的街道名称介绍, 说明你是一个语言思维为主导的人。每个人因为自身的智能优势不同, 认知方式也千差万别, 这就促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优势智能和个性认知方式。

1. 促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职校学生因不善于心智活动以及长期学习活动的失败, 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厌倦学习的情绪, 若教师灵活使用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超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和内省, 激发学生优势智能因素, 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通道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 享受认知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恢复学习的自信心。

2. 促使教学设计多元化

加德纳认为, 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 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 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 通过语言技能学习音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多元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差异, 对课程进行多元教学设计, 设计出符合其学习特点的活动, 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各种选择, 使教学从学生最喜欢或最擅长的学习方式中找到切入点, 让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认知优势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以英语课“Passport”的学习为例, 可以有以下教学设计:让有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阅读passport申请过程的课文章节和句子, 让身体运动智能有优势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passport的申请过程, 让人际交往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小组讨论passport的申请过程, 让自我认知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分析passport的作用等。

3. 促使教学要求层次化

学生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的加强, 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业不良是可以改变的, 而不是一种可耻的事情。依据学生现有的智能状况和现有的水平, 做有层次的学习要求,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 促进学生学习表现的改善。例如在课堂提问的时候, 教师要精心设计允许学生使用符合他们智能优势和智能水平的方式回答问题, 并把高层次的问题用可理解的方式提出, 以达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4. 促使教学评价多维化

教师从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智能优势所体现的优点, 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 利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智能优势, 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从教师一元化评价转向学生评价、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 通过多维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体现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多维评价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多元智能理论创立了新的人才观、能力观和评价观, “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 就是高能力的人”, 每个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的智能长项, 并且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示出来。多维化的教学评价, 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形成激励和发展学生智能优势的环境, 这将促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成功的经验越多, 就越相信自己的能力, 这将进一步唤起沉睡在心底的积极情绪, 从而更积极地去行动。同时, 在老师的引导期待之下, 这种信心可以迁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和不良行为的纠正上, 就会大大减少他们遭受挫折和学业失败的结果, 有利于学生形成胜任所承担任务的信心, 促进其积极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逐渐培养学生向往美好未来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沈致隆译) [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5]苏小河、蒋满英.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 2010 (6)

[6]周尚文.人脑的可塑性与智力开发[J].教育探索, 2004 (1)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7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智能多元,人与人之间在智能上的差别不再是智商的高低不同,而是智能类型的差别。智能面前人人不同且人人平等,以此为基础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平等性与民主化。

在《智能的结构》中,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 或者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已可以确证的智能有以下七种:

1言语一语言智能: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诗人、演说家等都是语言智能高的人。

2音乐一节奏智能: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3逻辑一数学智能: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这种智能在数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等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4空间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这种智能突出表现在雕刻家、工程师、海员等人身上。

5身体一运动智能: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比较明显的例子是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等。

6人际关系智能: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推销员、政治家等,这种智能显得尤为突出。

7自我认识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这种智能在哲学家、小说家等人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二、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在教学评估上,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与运用,特别是语言与数理技能的掌握,不重视学生其他智能的学习。例如,将学生思维培养仅仅理解为语言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偏重科学思维,并将其简化为迅速回答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学习动机大多是为了高考的需要

主动的学习离不开观念的指导,离不开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由于高考“指挥棒”和社会教学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采用“识记一考试”的基本方法,只求将此课程应付完毕。因而就出现“老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些条条中。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应然价值与功能得不到学生的整体认同

显然,现有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功能是存在的,尤其是育智、培养能力的功能较明显,但育德功能尚未得到学生整体认同。这是学生兴趣不高、实效性差、学习不良的深层次原因。

3高中政治课量上和难易度上适中,但教材內容与实际差距较大

对高中学生而言,不能过分强调政治课偏难偏繁,更不能认为这是学生兴趣不高、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而教材内容与国家、社会实际联系较紧,但与学生的自身实际联系不紧,总体偏旧,这才是学生兴趣不高的直接原因之一。

4学生对老师上课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的要求与现状相差很大

学生要求老师的理念是通过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训练习惯,获得知识。而不少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对其他重视不够。学生要求老师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少老师却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少政治老师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些对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5学生对学科学习评价要求与现实的评价标准相差甚大

政治课学习考试是必要的,但要把终结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而现实中过分看中学科知识考试结果,忽视或轻视学生主体日常行为和学习过程的情况,不仅违背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也违背思想政治课的特殊规律,更违背学科的性质、功能和价值取向

6学科成绩普遍不高,与设想有一定差距

不难看出,认为自己政治学科很好和较好的比例不高。高考试卷应能很好体现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但多年来,考出的成绩比预想的都要低一些。特别公认的是实效性差,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科学性原则

中国基础教育步入正规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它被赋予很强的实用性功能——为高等院校选拔精英。这导致基础教育要始终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转,政治课教材的单一性、教法的单一性、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成为必然。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师一方面必须接受许多教育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难以真正践行,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育中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随处可见。教育本身的不一致带来的是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倾其全力刻苦攻读;另一方面,考完就扔,考完就忘。多元智能理论立足于学习是在学习者元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并调动学习者的智力潜能,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目的将迫使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吃透学生,把握学生,针对个体差异来组织教学。

(二)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平等性原则

当教师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一定的智力结构的个体时就意味着教师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拥有知识,即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垄断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交流的新型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双方之间应该是新知识的共同开发和研究者。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不是因为他是知识的代表和象征,而是帮助学生生成新知识的巧妙的设计者,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在共同探究中建立起来的,是在共同迈向知识殿堂的跋涉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降低知识难度,将一个个高高的知识塔化解为一个个稍抬脚就能登上的阶梯,知识难度降低,作为知识化身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会建构起来。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第六课关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传统的方式是就教材进行讲授,其结果是学习者消极记忆,学习动机单一,仅仅只为考试,效果极差。若换一个视角对该内容重新设计,在承认学生对这一内容已有一定的元认知的前提下开始学习,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安排他们去不同的行业了解“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这三大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现状,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汇报调查的情况。这一情景设计本着师生都是探求知识者,改变了传统授一受式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占有知识高高在上,学生接受知识低头记录的被动状况,拉近了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

(三)学习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政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开放性原則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8

关键词: 多元智能化理论 初中语文 教学启示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学模式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元智能化理论在其中贡献不小。多元智能化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确保智能不同学生共同进步。

2.多元智能化理论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著作《心智的结构》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1]。该理论提出后,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为教学改造注入新的活力。加德纳认为,智能是生物的一种生理潜能,如果生物的某种能力被认为有价值,这种能力就可以判定为生物智能。其将人类基本智能分为八种:语言掌握运用能力、逻辑能力、空间位置感受能力、音乐感受与表达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观察能力。虽然人类的智能很完善,但不同人之间的智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现并正视学生的智能差异,针对学生的智能差异进行培养。

3.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智能化理论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应用多元化智能理论,不仅可使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更多样化,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1增强教学策略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同的,对不同知识的理解会因人而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多元智能化理论,根据学生智能差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通过平时对学生的理解,在课程开始之前,根据学生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任务。其中,喜欢交流的小组可以让其在课程开始前与同学交流分享对春天的认识;喜欢摄影的小组则可以让其拍摄一些春天的图片作为课件素材,每一个小组之间又根据学生特点细分任务。这样,学生在单独完成任务的同时,协作能力得到增强,多元智能进一步成长[2]。

3.2促进教学目标多样化

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异,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思路单一,进而难以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关照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目标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还要注意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具体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兴趣和特长出发,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展。如学习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可根据作者的心理变化和课文高潮起伏,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对课文进行叙述,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有效应用,还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开展。初中生具有个性化特征,智能差异明显,有的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超常、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语言运用能力较好、有的想象力丰富,如果采用统一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学习空间,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如学习课文《荒岛余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主人翁在荒岛上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也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到荒岛上,并写出荒岛生存的心理活动。这一环节完成后,再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主人翁荒岛生存的结局,这样一来,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3.4促进教学评价的立体多样

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能指导教学活动开展。传统教学模式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的确能测试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形式过于单一,忽略学生其他智力能力评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学生应该多方面进行,不仅评价其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要评价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体育等智能。教学实践评价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综合评价学生的总体智能,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4.结语

多元智能化理论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师要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正视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尊重其智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存玲.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情景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3,10(6):89-90.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法双语教学的启示 篇9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加德纳认为,正常人的智力至少有8种类型,包括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我观察智能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智能,每个人都具有。人的智能与生俱来,不是固态和静态的,而是一组能力,并随着一生持续扩展与改变。这说明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智能的过程。说某学生永远笨、智商低是极不科学的,要用发展的、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

(二)这8种智能是以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形式存在的。加德纳指出:人类的每项智能实际上是“虚拟”的,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智能是独立存在的。智能总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种技能的完成都需要多项智能的相互作用。同时指出:这8种智力是同等重要的,应给予同等注意力,各种智能要协调发展。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每个人的这8种智力都能发展到一定水平。这表明,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不断扬长补短,尽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智能的多极分化,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活动打下必要的智能准备。我认为在中小学要慎用“避短”,而应“补短”。

(三)由于受环境和先天的影响,每个人在各方面的强弱表现是不同的,发展也会不平衡。加纳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一个儿童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帮助他寻找一个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加德纳指出,大部分人只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某些人在一两项智能上具有较高的水平智能,而其他项智能则很差,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具有一两项发达智能,某些智能一般,其余的较不发达。多数人事实上也只能在一两项智能上有出色的表现。这充分说明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学生在智能结构上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人语言文字智能强,有的人数学逻辑智能强,有的人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或自我观察智能强等。这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向这方面倾斜,促进顶尖人才的培养。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对高中教改的启示

多元智能所提倡的有关人类智能的观点,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以“科学”、“理性”为中心的智能观,它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必将形成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很明显,多元智能理论给我国高中阶段的教改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这在我国教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在高中学习阶段里,要注重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所谓“优势智能”,就是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占有支配性地位的智能,也即“特长智能”。所谓“集中式发展”,是指集中精力与师资力量,重点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这个阶段的教育,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各具特色的学生,增强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化。这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是由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然而显然,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根据我的长期观察,在高中阶段更注重均衡发展,特别是上、中等学生,为了能上重点大学或较理想大学,不得不减少在优势学科上下工夫,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补差上。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能上大学,忍痛割爱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种现象不利于人尽其才,不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在理工科领域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中小学教改轰轰烈烈,成效显著,而改革力度最小、成效最差的无疑是高中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高中阶段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是相对开放的领域,同时也是生存压力最大的阶段。下要接受初中的考核(择校风盛行),上要迎接高考的选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绝大多数高中的现状:

任何一个高中要生存,就必须追求高考升学率,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以高考论英雄,以高考排座次。政府和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是看高考成绩,社会、家长对高中的选择更是看升学率。这就导致重点高中班多、学生多、收费多、待遇高、社会地位高,普通高中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广泛流行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其实“一切”就是高考。

教师仍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绝对主导、权威,这不容挑战。因为老师身经百战、高考经验丰富,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提高备考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教师上课仍以高考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不考的就不讲,训练都是高考模拟训练。仍是以知识为本,重物不重人,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天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转,为其喜、为其悲。乐其乐、忧其忧。并经常向学生灌输高考的神圣,以及落榜的恶果。

学生更是考什么就学什么,如何考就如何学。文科不学理化生,理科不学正史地,这些科目形同虚设。要考重点大学必须均衡发展,基本不敢在特长上多下工夫,以免影响上线。学生学习不可能以兴趣为中心,导致学生缺乏合作精神,集体意识淡漠,自我中心意识明显,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对学生要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纪律要求非常严格,不准“调皮捣蛋”,甚至在很多县级高中推行半军事化管理。学习要刻苦勤奋,三更灯火五更鸡,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享受更多的权利,得到老师的青睐。所谓的平等是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分数仍是命根、是金钱、是前途。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单一。

从上面看,高中的现状和多元智能理论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好的理论、理念在高中却举步维艰呢?知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在教改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不容置疑。但是根据我的实践经验,高中教改绝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所能解决的,作用也不能高估。要解决这一问题虽很复杂,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着重解决师生的比例关系。经验告诉我们,放羊模式是很难培养出有个性、高质量的人才的,这不是教师单靠热情所能做到的。

二是加大高中教改的力度,甚至不惜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多管齐下,尽快让高中学校在招生制度、教师评价、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篇10

一、树立新的评价思想

所谓新的评价思想, 是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出发点,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从不同的角度, 全面、综合地来评价学生, 而不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就判定学生的好坏, 要在全面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让他们扬长避短, 健康发展。学生在获得正确的评价之后, 自然会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也会努力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为班主任,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应始终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 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提供让他们发挥自己优势智能的机会。其间, 应当承认差异, 容许差异, 鼓励冒尖;也要容忍落后, 对学生全面发展要辩证地看待, 不宜绝对化。

二、致力于学生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人类具有语言文字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其间, 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而且是彼此互补的, 仅具有其中一种智能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生活与工作的挑战。因此, 班主任应致力于学生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我认为, 世上没有“笨学生”, 实际上, 他们各具不同的智能特点, 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为此, 我把与学生的个别谈话记录、学生表现记录等都放进了他们的个人档案, 在班会课上, 则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讨论与辩论、写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或自己的困惑等形式, 充分地掌握了他们的真实状况, 并采取个别谈心、班内激励、同学互帮等方法, 促进了学生多种智能的整体发展。

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初三学生中考承诺书下一篇:地产综合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