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精选8篇)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1

广东省中山市教委教研室

钟文平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教、学、练、考、评五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观的创造教育的体系。

1.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错误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结果是极大地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因为,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某种既得的现成的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加之教师对知识的咀嚼过细和一言堂,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时空和问题。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某些不合理的统一要求,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最后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是非常有害的。有研究表明,从众性是与创造性有负相关的人格特征之一,从众者的智力水平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在认知过程中,其思维较刻板,不具流畅性,更谈不及创造性。

(3)“教育”一词的语源本来有两层含义;①引导;②传授。但在我国的教育界强调的是:传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农业文明时代沿用到工业文明时代,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消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明显。以 “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是此消彼长的,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相应就少了。如果在教育上一味强调“传授 ”型教育的话,那么其传授只能保留传统,而不能进行创新。因为“传授”型教育方式,较容易设定学习目标,也较易出教育“成果”,教师传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探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模仿与熟练掌握。而“引导”型教育由于将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教师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欲望和理解必须耐心等待,因而不仅教育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显现,而且对教师自身来讲教案的准备和设计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智慧。教师若完全按教科书、观念性地展开课堂教学当然是最省力的。但是,只进行单一的“传授”型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精神,并且有可能挫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也会被剥夺。

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l999年上半年,我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立了以 “引导”型为主的开放性创新教学模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通过组织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创新教育的文件和理论文章,树立教师创新教育意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第二,从l999年下半年开始至2000年9月;对全市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一次教学业务轮训。为什么要轮训初中历史教师呢?①从初中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来看,普遍不高,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佳;②从教材本身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内容以课为单位,使教师容易忽视前后课的内在联系,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个时代或某个阶段的整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③从初、高中的衔接来看,初中教师不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更不了解历史学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高中教学的脱节。为此,我们请高中骨干教师分年级以讲座形式对初中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①初中历史教材分析②阶段特征③历史线索④开放性的史论问题⑤能力培养等;第三,确定“引导”型教学的几种课型。如: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结构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辩论式教学等。

2.正确认识练习与考试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有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和中止。”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练习与考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形势下,如何看待练习与考试呢?我们觉得练习与考试本身无所谓对与非对,关键是如何运用,只要你设计的习题或测试题符合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手段,我们的练习主要以单选题和材料题为主。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道材料题:①史料分析题:“石器(图)、青铜器(图)、铁农具(图)、请问:“以上工具代表了哪三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②史料分析题:“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请问:“你能用史实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得到推广吗?这样设计就能引导学生学活历史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2)为了调动初中学生学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构建了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创新模式,打破了过去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模式,进行了多元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它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下、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择开放性的考试内容,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开放式考试在某些问题上不强调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鼓励提出独特、新颖的观点。具体形式是:①写历史小论文,②制作历史小报③制作历史小画报④历史小制作等。每学期初,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种考试形式,学生在制作开放式考试作品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例如制作历史小报时,就必须通过翻阅本学期的教材,概括出小报的主题,再进行文字组织和版面设计,可以是手工制作也可以用电脑制作。凡此种种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颖的,都是创新。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学科, 是衔接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程的桥梁, 因此只有学好药理学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医学临床课程, 从而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实验教学是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密切相关。改变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现状,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我校的药理学实验课程设置比较狭窄和单一, 基本上是些验证性实验,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创新意识, 为此, 学校及时调整了实验课程设置, 在浙江大学购进了适应教学需要的电脑模拟实验操作软件, 该软件涵盖了大部分药理学的实验教学内容, 软件内容包括各项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及各实验的相关练习题,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优化教学结构, 更能实现资源共享。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该软件为教学工作服务, 我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熟悉了软件中数十个实验的流程, 并进行了归纳整理, 我也结合该软件的实际和课程的发展重新为学生编写了实验教材。新型实验手段的引进, 不但使学生了解当今生药理学实验技术的新发展, 更培养了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爱好, 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与创造热情, 并大大增加了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科技含量, 开拓了广大师生的视野。

二、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成功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 而是启发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在实际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备精神和能力, 没有这种精神和能力, 护理专业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 得到的只是书本上理论的知识, 一到临床实践, 不会融会贯通, 不能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 变单项灌输为双向互动, 开展启发式教学, 改变学生死读书的状况, 将创新精神培养融汇于药理课程教学之中, 使医学教育从传统的注重知识讲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 学会自我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药理学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做法是: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临床病例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势利导, 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多看、多问、多动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每学期我都选定1~2个有代表性的药理学实验, 提前布置实验课题和实验目的, 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拟定实验方案再到实验室完成实验, 并对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实验预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制、样品的预备和预处理、所需仪器的安装调试及部分仪器修理等都是由预备室老师或实验带教老师提前完成。学生对实验的预备工作一无所知, 进入实验室有种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感觉, 对实验的整个过程不甚了解, 只能遵循教师的指导, 教师怎么说, 学生就怎么做,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根本就无暇思考, 也无从考虑。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 我调整了实验的安排, 每次实验课前召集各班实验课代表布置下次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 再由课代表回班后代为传达, 让各班学生参与到预备实验的过程中, 让他们自己动手配制试剂、调试仪器等, 这样, 学生就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实验的每个环节, 对一些关键的实验步骤事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 以前上实验课时, 我总是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重事项、结果分析等交待清楚之后再由学生“依样画葫芦”, 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不深, 为此, 我采用先做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 我只做归纳性、提高式讲解,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 积极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 体验获得真知的喜悦。

四、重视动物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讲解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学科, 实验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而动物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讲解利尿药后, 就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利尿药的利尿作用, 经过我的耐心讲解, 各个实验小组的组长对组员的职责进行了分配, 安排专人负责家兔的领取、称重、取药、麻醉、固定、担任主刀及手术助手等, 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亲自动手, 我只在旁边进行必要的指点, 因此从家兔的麻醉到固定、从备皮到给家兔开腹, 从给家兔留置尿管到药物的配制, 都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 耳缘静脉注射完利尿药后家兔的尿滴数往往由用药前的每分钟4-8滴增加至30滴左右, 这不但验证了理论课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中学生们发扬了相互合作精神, 同时也提高了操作技能。

五、注重创新实践, 举办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竞赛

创新精神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 创新精神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注重实干、注重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和其他药理教研组老师每学期均组织一次兔耳缘静脉注射竞赛。对家兔实施全身麻醉后, 要求每班的参赛选手正确地找到家兔的耳缘静脉, 采用正确的注射针头持拿方法, 一次性注射成功, 注射完成后要求家兔的生命体征正常。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竞赛使得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为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的一个平台。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3

一、让学生参与探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的重要性。历史“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双基”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本领。笔者在教《昭君出塞》时,先提前让学生编写历史短剧,并提供参考资料和网址,要求学生六人一组通力合作,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后来,挑选了一个编写得最好的剧本,组织学生排练,学生报名十分踊跃,根据剧情的需要,确定了七名演员,依照每一个演员的特长分配角色,并帮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道具,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表演的时候,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特征具体描摹出来,做到绘声绘色,有感染力,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表演的整个过程中,七名演员全方位合作,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让学生“有中生有”

“有中生有”是创新的内涵之一,指的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生成过程的追踪、探索来获得对已有定论的认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个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忽略知识生成过程,只重视结果,给学生尽可能地灌下更多的东西。其实历史学科中经典事件和现象等规律性的高度提炼,都蕴藏着深刻的思维过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如果把这些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增强其求知欲。如要学生认识已有的定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就可以启发学生追踪思考这样一个书中已有的知识过程:唐朝为什么要实行“两税”制?学生思考后答出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为什么政府财政困难要增加收入?是因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什么会无法维持?因为贵族官僚的土地兼并。为什么会有土地兼并?这是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封建经济发展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就必然存在土地兼并,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加严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土地兼并使大部分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成为土地所有者的附庸,所受压迫剥削更重,阶级矛盾随之激化。同时由于经济的分散性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官僚地主等具有一定的割据性,土地兼并使部分地主实力增强,所以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把问题的答案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亲历寻找答案的过程。

三、让学生“有中生无”

“有中生无”是创新的内涵之二,指的是根据已有的材料来启发新的思维。为此,笔者经常组织专题教学,对教学进行优化处理,抓住教材中创新点,进行创新技能的训练。例如在组织“耕者有其田”的专题教学时,指导学生找出课本中的农民阶级早就有“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土地思想,到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不分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的理想社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土地也有过思考,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以后孙中山又将其阐述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但是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最后将重点集中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

四、让学生“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创新的又一内涵,指的是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激发出新思维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发现、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因而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也就是创新过程。例如西安为什么能够成为六大古都之一,但在唐代之后却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此定都?这个陌生的题目教材中没有,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自己整理得出结论。从周到唐,先后有十余个朝代定都在西安,历时一千余年。分裂时期的王朝以西安为都,是由于其控制的地区有限,西安地理位置比较适中;统一王朝以西安为都,主要是因为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山川比较优越,所谓“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依山傍河”和“四塞以固”。西汉建都时,刘邦定都西安,认为西安“金城千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关中自然条件的优越和农业经济的发达,为西安城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唐朝的灭亡,西安的古都地位一去不复返了。这除了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和政治中心北移的原因之外,孕育西安城的关中平原虽有依山傍河、沃野千里的优势,但平原面积狭小、粮食产量有限等都是其难以克服的缺点。凡是定都在此的统一王朝,都必须从关东地区转运漕粮,以支撑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但这种转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黄河三门之险,渭水流浅沙多,使统治者大伤脑筋。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无中生有”地创造性地得出结论:地理位置使然也。这既深化了教育内容,又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4

试从修辞的创新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庆市江津二中  刘业

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构思、立意、选材和写法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这里我仅从修辞的创新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叫修辞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与修辞打交道。我们每学一课新书,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一些新的修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修辞呢?语言大师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在叶君健写的《看戏》一文中写到:“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用准用好一个词不容易,要创新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多斟酌、多实践、多创作,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归仁《自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道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在用词上要创新,在句式的变化上也要创新。试看朱自清写的抒情散文《春》中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句式变化的典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它在句式上的变化,同时体会其中的妙处。在这段文字中,有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有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且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很有新意。这样,既发挥了整句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优点和散句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的色彩。在讲授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整句、哪些是散句,长句、短句是怎样交替使用的,然后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让学生试着说或写一段类似的话,且要求在以后的作文中尽量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呆板和散乱。只有多实践,多思考,勤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以上是从用词和造句方面谈创新,其实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创新就是修辞格的创新。运用好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格,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把人的思维带入一个美好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鼓舞,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智慧。

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敢于大胆创新,避开了具体描写和以实物相比喻的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诗的开头这样写到:“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人另辟蹊径,以虚拟实。神姿仙态也好,如情似梦也好,都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它只是让你想象。神仙有多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李白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愁用可感的事物来写,旨在表现愁之深,用的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而贺敬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以虚拟实的写法,大胆创新,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把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探究。

上完这一课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半圆,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造尽可能多的比喻句。有的说像彩虹、像石拱桥、像坟墓、像蒙古包、像光秃秃的山、像敌人的钢盔帽……有个同学说像成功的一半。我把所有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评价哪些比喻得好,哪个比喻最富有创新精神。争论的焦点当然是在最后一个上。有的说不好,有的说好,有的说最好且最富有创新精神。我把说最后一个比喻的同学叫起来,问他为什么会“像成功的一半” 呢?他机敏地回答道:“成功是圆满的,半圆不就像成功的一半吗?”经他这一解释,同学们都不得不信服了。你看,多新颖的比喻啊!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像这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创新、去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邮编:402284

地址:重庆市江津二中

电话:(023)47911175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5

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政治教学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时间,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无疑标示着新一轮课改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又如何体现这一教育目标?以下笔者做出的一些思考与探讨。1.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鉴于以前教学环境落后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知识的接触是以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模式为主,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片面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与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知识的传播逐渐模式化,这大大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2.民主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声音,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进而在教学范围内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表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角色置换等多种方式结合,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展演中发现一位老师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初二的“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3.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出其实践的精神,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提出依据可以多样化,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以及各种节假日喜庆活动等都可为课堂创设情境进行讨论学习。这种类型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对社会实践的洞察上面,社会见识的开阔和观察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上,应带领学生,而最重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去丰富个人的社会信息积累。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金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4.软硬件辅助设施的建设

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辅助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对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初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比较完善,这包括有:老师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升级;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内容的健全和更新;学生活动开展条件的成熟等等。加上这些城市里学生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对于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讲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然而大部分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尤其西部教育在这方面与沿海城市的教学条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地区的学生受教育几乎完全集中在学校中,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就是他们学习可以使用的仅有的工具,因此对于农村学校更需要加强学校的硬软件建设,需要社会与政府给予更多的资助力量。

5.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在现时中学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核心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应该一改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作最后评定的模式,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要重视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则,扎扎实实地达到新的目标,评价导向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种激励改进的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使评价成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多角度的原则,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主体的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多角度评价,即从不同角度审视过程和效果,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当然,在评价中不能否认考试的作用,其对学生有着激励、考核和指导三大重要职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职能作用,改善考试形式。以前的考试基本上有着特定题型对课本内容的考核,重在考查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大胆变革,诸如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增加辨析等能力培养性试题和行为导向性试题,以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综合考查。这些考核方式会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应付考试的状况,增强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6

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刘爱民

摘要: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勇于探究 创新

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示例,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取得创新收获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造性开展教学情境。学生好动,爱表演,喜欢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情境,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驴、抬轿的人、路人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导问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诚信使你我走的更近》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诚信?”有的说:“为什么说诚信能使人走的更近?”也有的问:“怎样才能诚信?”……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辩论活动开发潜力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漫画中两位学生的行为是否为不良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是,他们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的做法正确,有的说不是,对社会有危害。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行为呢?”接着,围绕“不良行为”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志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交流互动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九年级第六课《角色与责任》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充当学生、工人、公务员、律师、农民、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记者,每组发给笔、本子、计算器、锄头、音乐曲、照相机、法律文书、显微镜等。你们能说说自己组的用处吗?责任是啥?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责任,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合理选择职业》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环卫工人的工作,到环卫所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卫工人对人们生活的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了基础。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应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 韩立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7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一) 树立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氛围

众所周知,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要想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必须要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意识。如:教师要着力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不断完善课堂结构;要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要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 新问题和新方法, 加大扶持的力度, 真正做到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融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 注重知识传授, 加强能力培养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帮助其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任何创造力的产生离不开相关基础, 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 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 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能力[1]。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其一, 否则, 一切只是空谈。因此, 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 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启迪学生的创新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而不是停留在对知识模仿、复制或再现上。

二、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 倡导生疑发问的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往往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自由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尊重学生的思考, 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容易开启新思路, 乐意尝试新事物。同时, 还要给学生搭建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舞台,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展露自己的聪明才智。

案例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一课时) ”的教学

师:今天我也来当一回魔术师给你们现场表演一个数学魔术 (说完便在黑板上画出图1和图2) , 请你来评判:图1到图2的拼接是否可行?

生1:应该可行吧! (引众生唏嘘一片)

师:同学们觉得可行吗?

众生 (异口同声地) :肯定不可行。

师 (追问) :为何不可行?

生2:图1与图2的面积大小不一致 (图2的面积比图1的大1) , 显然不可行。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讨论, 过了片刻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这时教师指定了一位中等学生回答)

生3:我与同桌均认为图1中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梯形并不能不留空隙地拼成图2, 因为假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C和直角梯形的斜腰CE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3) , 由BC∥DE, 得△ABC∽△ADE, 则从而说明∠ACE为钝角。因而, 图1中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梯形的拼接应以如图3所示的方式呈现, 即中间留有空隙 (平行四边形) , 且它的面积为1。

师:刚才这位同学借助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验证说明图1到图2的拼接不可行, 真了不起!老师现在有个想法, 是否只要图1中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符合某种比例, 图1中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梯形就能不留空隙地拼成图2所示的方式, 大家能帮助我实现这个想法吗?

此时, 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争相举起了手要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我耐心点拨、引导, 并且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 有的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 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想学习的东西,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 就会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和满足。整个过程学生活动充分,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问题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而教会学生善于“生疑”, 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学习过程中, 只有勇于怀疑, 敢于挑战, 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才能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到创新的目的。因此, 课堂上凡是学生敢问、想问的, 教师要大胆放手, 学生提出的想法不管是幼稚的还是成熟的, 都应适当给予鼓励和肯定。尽管有时学生的只语片言有失全面、科学, 但从中我们却可以体悟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角度。这样, 既营造了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气氛, 又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创新的机会, 逐渐从“敢问”过渡到“会问”, 这恰恰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 创设“问题串”的教学情境

创新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 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等于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 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的解决[2]。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每一节课中的重点、难点, 注重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且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观察、理解、分析、实践、讨论和交流等各种具体的数学活动, 最终实现“做”数学和数学“再创造”, 这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案例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

问题1: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请大家用剪刀剪下刚才画好的等腰三角形ABC, 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 折痕为AD, 然后展平, 那么∠BAD与∠CAD相等吗? (如图4)

问题2:观察△ABC被折痕AD分成的两个部分能否完全重合 (即图4中△ABD与△ACD是否重合) ?

问题3:你还能找出图中其它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吗?

问题4:你能否用文字叙述等腰三角形中有关底角的性质呢?

练习1: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 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

(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 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

(3)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 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___;

(4)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 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__________.

问题5:现在再观察折痕AD,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6:你能否用文字叙述等腰三角形中有关折痕AD的性质呢?

练习2: (1) 在△ABC中, 如图4, 根据下列已知条件, 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

(1) 如果AB=AC, ∠BAD=∠CAD, 那么______;

(2) 如果AB=AC, AD⊥BC, 那么________;

(3) 如果AB=AC, BD=DC, 那么____________.

(2) 如图5, 在△ABC中, AB=AC, D是BC边上的一点, DE⊥AB, DF⊥AC, 垂足分别为E、F, 添加一个条件, 使DE=DF, 并说明理由.

问题7:若不添辅助线, 你会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

问题8:若能添辅助线, 你会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

这串问题以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为切入点, 利用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已有的认识, 结合折纸过程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感受新知, 探索新知, 最后能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构造三角形全等, 整个过程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串设计时, 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同时, 要找准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 并有利于与新学内容相关的思维成果的探究。

(三) 开展一题多变 (解) 的探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生有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中, 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需要, 并多给他们搭建自主活动的舞台, 满足学生的发展的需要.

案例3:“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

问题如图6, 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移动, 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C, 另一直角边交直线AB于点Q, 连结QC, 则∠PQC=∠DBC.

教师适当点拨, 欲证∠PQC=∠DBC, 关键是要说明PC=PQ, 那么如何找出以PC和PQ为对应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接着,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了反思, 并将问题进一步拓展, 即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 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弱化, 获得以下两个新命题:

(1) 如图7, 若将题中的条件“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移动”改为“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移动”, 是否仍能得到

(2) 如图8, 若将题中的条件“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移动”改为“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梯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移动”, 是否仍能得到∠PQC=∠DBC?

……

案例中师生在证明“∠PQC=∠DBC”在“点P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这一特殊情况下成立后, 教师并没有浅尝辄止, 而是乘胜追击, 改变问题的条件, 让学生探讨“点P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时原来的结论是否还成立, 再进一步联想提出新的问题, 即将条件“点P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再次拓展成“点P在梯形ABCD的对角线BD上”, 这种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探究相关线段间的大小, 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全等到相似) 的数学领悟.教师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 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相关知识点迁移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非一蹴而就。在教学中, 应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培养成就动机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给学生适当安排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方式。与此同时, 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 并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 提炼出最佳解法.对提出独特见解的, 要即时评价。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质量,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良好从容的心态, 养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推断、操作,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 操作教学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的转型期, 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热情, 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 营造浓郁的探究氛围,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和满足。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 ”的教学

动手做一做:下图是两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 请将图9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剪下后移动到图10的正方形, 让空白的部分变为一个正方形, 拼完后请将直角三角形贴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剪刀、固体胶直接在发下的学习单上操作。几分钟后, 学生陆续拼出如图11所示的图形, 于是教师“趁热打铁”)

师:图9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生1:a2+b2.

师:那么图11的正方形剩下的空白部分的面积又是多少?

生1:c2.

师:由原来两个正方形大小相同,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a2+b2=c2.

师:大家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众生: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和b, 斜边为c, 那么a2+b2=c2.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 较长直角边为股, 斜边为弦, 因此这一性质也称为勾股定理。

同学们想一想, 能否将图11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剪下后拼在中间的正方形上并贴上, 让空白的部分再次变为一个正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开始新一轮操作……)

生2:我知道了!只要将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以它们各自斜边的中点为旋转中心, 旋转180°就可以得到 (如图12) 。

师:真聪明!那么请你来告诉大家, 图12中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生2:a-b。

师:好.我们一块来验证勾股定理。由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面积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得, 即a2+b2=c2。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在他所著的《勾股圆方图注》中, 利用如图12所示的拼图, 简洁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 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为了纪念这位令人敬仰的数学家,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特意将此图案作为会标。

……

上述案例中, 教师没有把勾股定理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提供给学生操作、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的过程,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 要突出主体地位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运用作为重要标志的时代,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事实上,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光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的间接经验而获得的, 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人,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不但要教学生“学会”, 还要教学生“会学”, 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保驾护航”。

(二) 要鼓励与众不同

学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了解和探索周围世界的内在动力因素, 对其学习经验的获得影响极大。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老师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只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对学生的好奇心往往重视不够, 如不尊重学生提出的比较“怪异”的问题, 反对学生“胡思乱想”等等。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 绝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课堂中, 无论学生表现如何, 都不应加以讽刺、挖苦, 即使学生说得不对, 宜亲切友好地启发引导, 而对那些一时还不能悟出道理的问题, 更不能轻易否定, 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 并及时给予肯定, 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 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 要提倡质疑问难

新课标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特别是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善于通过创设疑惑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敢于向“权威”挑战, 对于学生质疑中的合理成分要及时进行鼓励, 对其不合理成分可因势利导, 有意识地激发和保护学生创造性火花的产生, 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发育的土壤。

摘要: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要尽量向学生呈现相对开放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进而激发创新热情, 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认识,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龚玲.创新是成就学生未来理想的基石[J].人民教育, 2009, (11) :19~20.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篇8

一、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学习什么,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实现的。同样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过去教育的要求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要把教师教的东西学会即可,对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低。现在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只是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开创性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到:(1)注重育人,就是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为思想是行动的保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长大后才可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才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才可能创造奇迹。(2)善于诱导,教师不能再毫无生气地满堂灌,因为那样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我们知道,对自己没有兴趣的事,别人的口头说教效果是很差的,即使学生接收了,记忆也不会深刻,另外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不费脑筋就从老师处“拿来”的,是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的,所以,教师的责任是诱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了教学的作用。(3)善于设疑,只有出现疑问,学生才会主动动脑思考,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精心编制有助于教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疑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分配时间。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将45分钟合理分配:(1)复习或新课引入约3分钟;(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或讨论解决学习目标约15分钟;(3)教师提问、纠正约8分钟;(4)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学生练习约10分钟;(5)教师纠错约3分钟;(6)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讨论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约5分钟;(7)布置作业约1分钟。这里重要的环节是:(2)(4)(6),因为(2)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或讨论解决,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开动脑筋思考,不管采用哪种思路,只要把问题解答出来,并且逻辑思维正确就行,这就好比军队中的野营训练,只给出目的地和要求到达时间,不管具体行军采用哪种路线,行进中如何克服困难,只要按时到达即可。这样在军队中才能真正锻练军人的毅力和智慧,同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自己学习才能真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允许学生讨论不光是利用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来在工作中才可能团结同志,集思广义克服更大的困难,提高实践能力。(4)是学生练习,这既是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练习,该环节教师设计的习题要紧扣教材,与实际联系浅显,学生容易联系。比如,学生学过“压力和压强”知识后,就可编这样一道题:“学生的书包带为什么要做的宽一些?”学生通过思考会得出:在不能减轻书包重量(压力)时,增加书包带的宽度(受力面积),背上书包时较舒服(压强小),这样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是利用所学知识讨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物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和生产联系最紧密的科学,生活、生产中的许多现象都可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老师利用所学知识精心编制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能够成功

初中学生的大脑发育已接近成年人,只是思维深度不够,思维不太全面,经验差一些,其它智力因素并不比我们教师差多少,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己动手实验能力和科技制作能力。

首先:实验课教师不要再先演示,然后手把手地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操作。相反应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内容去选用器材,自己去实践实验,思索、理顺实验步骤,通过亲自动手,领悟实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实验时不要只限于书本中的实验,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知识的创新,社会的进步,都是在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例如:讲完“摩擦力”一节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摩托车前后轮胎有什么区别?回来后学生说:“前后轮胎的花纹不同,前轮胎上的花纹是纵向的,后轮胎上是花纹是横向的”。这时我又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前轮的纵向花纹是为了增大横向摩擦力,保证摩托车的行驶方向不偏离;后轮上的横向花纹是为了增大前进时的摩擦力,为摩托车提供足够的动力。又如讲“用天平测质量”时,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支撑天平横梁的轴为什么制成刀型而不制成圆柱形?通过类似的引导观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其创新精神。另外有条件时还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工厂、工地去观察物理知识在生产中的具体运用,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上一篇:大学自考演讲稿下一篇:湘教版七下乘法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