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姓
名 :秦
泗
菊
单
位: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秦泗菊
在小学阶段为了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1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学什么,怎样学。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要在课堂上体现“四性”:一是学生有读书思考的积极性;二是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的错误的独立性;四是学生有从不同角度探索的创造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一个人语文能力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的表现出来,而思想认识、知识水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要调动学生语言实践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到锻炼,主动构建,形成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构建了一种“先问后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评”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读—问—思—悟—试—用”的过程。其中“读”和“问”是前提,是基础;“思”和“悟”是理解,是关键;“试”和“用”是目的,是发展。语文课要营造一种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的氛围。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体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朗读、、对话表演、演讲、辩论、背诵、习作等,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的学,积极主动的想,实实在在的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方法。
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渔”。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生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二、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1 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学科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学生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课,对仿生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从不少科技书中了解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突破课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该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读多篇,学一点带一面。比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语红彤彤,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语;学会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葡萄灰”等40多个词语。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习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可以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以及风雨雷电等天气变化,主动写些观察日记、随笔等来练习语言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
一、创设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在探索中受到教育, 得到进步, 成为当前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 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首歌、一个问题、一个小品等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 必要时也可以配备一些道具, 以此渲染课堂气氛, 唤起师生情感共鸣, 以及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 发现规律。如在《植物与环境》教学中, 在适当启发之后, 采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 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植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利用水土流失的不同程度来说明植被的重要性, 通过流水对植被覆盖程度不同的斜坡的冲刷现象, 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植物对泥土的保护作用, 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注重问题设计,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如何把生活实际材料用科学问题的形式展示?这是有效开展主动探究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七节科学探究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杯水中究竟可放入多少枚大头针”这一探究实验, 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 每组采用不同的容器 (取自于学生自带的茶水杯) 进行探究, 并将每组所放大头针的数目列于黑板, 便于进行比较。八个组的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实验计划 (人员分工)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等探究过程之后, 对自己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如:1.“为什么一杯不多的水却可以放入这么多的大头针?”2.“放入多少大头针与什么因素有关?”3.“刚才实验还能不能更多地放入一些大头针?4.“该实验在什么地方还有失误, 如何改进?”等等。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在全班展开讨论和交流, 通过这一活动, 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并且很快地知道了探究的基本步骤。
三、引导知识建构,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引导发现、概括, 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点的理解和加工, 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学习“光合作用”一节, 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备好实验材料, 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 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这里, 很多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光合作用时, 为什么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为什么又吸收了热量?”教师顺水推舟, 借助多媒体, 用“动力工厂”进行直观比喻, 让小组发言讨论, 推理导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接着让小组讨论前面学的“叶片的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并发言交流。进一步让学生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 达到最佳效果。
四、挖掘习题功能,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些练习题, 经过加工组合提炼以后, 再给学生做, 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引导学生对一包放置很久的干燥剂 (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的实验习题进行探究, 学生纷纷提出假设:干燥剂可能失效, 失效的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钙, 也可能有碳酸钙。然后针对各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探究:1.干燥剂可能失效:取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触摸试管壁。无发热。干燥剂失效。2.失效的干燥剂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加水充分搅拌、过滤后, 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PH。PH10-12, 有氢氧化钙。3.失效的干燥剂中可能含有碳酸钙:加入稀盐酸。有大量气泡放出, 并能使燃烧木条熄灭, 有碳酸钙。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Ca O与水反应的现象放出热量, 当干燥剂失效后遇水就不反应没有热量放出, 用手摸没有热感;Ca (OH) 2是微溶物加水过滤得到澄清的石灰水, 测PH肯定大于7, 失效的Ca O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钙加水之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石灰水, 测PH也会大于7。以Ca O为主要成分的干燥剂在空气中放置久了, 除能和水反应生成Ca (OH) 2外, 其生成物Ca (OH) 2还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的物质Ca CO3, 最后是考察碳酸钙的性质即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Ca CO3生成了, 若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Ca CO3生成。通过做类似的习题, 可以让学生了解自主探究的程序, 并严谨地设计实验,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五、进行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向学生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注意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卷入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以至想“活”起来。尽可能做到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所必然要碰到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同时给予时间加以解决,不贪图方便,不以讲解乃至直接的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因为那样会导致学生以听讲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内容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然后相加,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如果让学生认识其他诸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内角和,显然,学生用动手量这一方法求和就十分麻烦。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作任何要求或提示,由学生主动去研究、讨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会用量角的方法、还会用剪拼的方法。从中发现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所要的结论,使得以后学习四边形内角和知识,完全可以化归为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内角和的认识,完全可以化归为三个三角形……
二、注重知识的思维力度,突显独特性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全过程进行分析的习惯。解题开始时,要引导学生对课题的结构、性质、难度,以及课题与以前解决的课题的联系进行有效的估计和判断,以保证解题沿着正确的、有意义的乃至最佳的思路进行;解题中,要引导学生随时根据解题的进展和要求,调控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向;解题后,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案。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品牌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时都挤出1厘米牙膏,一支牙膏可用36次。现在该品牌牙膏推出新包装,将出品处直径改为6毫米,其它保持不变,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刷牙时挤出1厘米牙膏,问推出新包装后这支牙膏可用几次?”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再求出这支牙膏的容积,然后求出推出新包装小红每次挤出牙膏的体积,最后再求出可用的次数。这样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考虑运用比进行求解。
三、注重问题解决的方法,感知体验性
1.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据此,我在教学中把数学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知识)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以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①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②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①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②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③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人们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例如 “有一个四位数,个位与千位上两个数字的平方和等于13,十位与百位上数字的平方和等于85,千位数字减去个位数字等于百位数字减去十位数字,若从该数中减去1089,所得的数仍为这四个数字组成,但顺序正好相反,求这个四位数是几?”这道题目用一般方法进行求解难以下手,就是用方程求解也显然较为麻烦,因此我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求解其方法更为妥当。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间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我还努力尝试让其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真正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 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强弱。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之前的“满堂灌”、“先教后学”现象,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时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又要重视基本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营造探究氛围,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会学生探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字 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 探究思维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知识探究、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探究精神和探究人才的摇篮。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立足于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注重探究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强调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实践制作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设疑激趣,培养探究能力。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要想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进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咱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直接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便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为探讨“压力作用效果是否与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通过从学生经历或看到的现象进行情景创设。情景一:我们平时都用刀切菜或削苹果,每个人都懂得用刀口而不用刀背工作。针对
这一情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刀口、刀背进行切菜、削果效果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情景二:组织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让学生自己体会:压笔尖处的手指比压笔尾处的手指疼。学生感受后,老师引导:(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发学生猜想:①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②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制订计划设计实验。(3)收集数据。(4)分析论证。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可根据情况多加采用。
三、注重启发,调动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探究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运用直观启发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对于“响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中,我给学生做了乒乓球被振动音叉弹起的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响度时乒乓球的弹起幅度不同的物理现象,抢答出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效果良好。
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⒈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⒉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如何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问,使学生思维从单一性向多
元性、灵活性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在电学这一部分教学中,刚接触串联、并联电路时,以往教学只按定义讲解时,学生能记住,但连接实际电路时,很容易出错,不会连接实物图,画不对电路图,但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课堂上我列举了学生上体育课做游戏时,站成一横排,同学手拉手,即第一位同学的左手拉第二位同学的右手,第二位同学的左手拉第三位同学的右手,以此类推,这种手拉手可以理解为串联;另外,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两人双手互拉,可看作是并联。每位同学相当于一个用电器,两个肩膀相当于用电器的接线柱,两条胳膊相当于连接导线。这些形象的实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电路串、并联的连接方法和实物连接,所以学生在做题或练习时,就很少出错。
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对演示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把握本质。
物理演示实验,常常是要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对此学生的观察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
同层次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分清主次,明确观察目的与对象。例如在透镜成像实验中,不仅要观察几种特殊情况下的静态成像规律,还应由此推之并观察物距变化过程中的动态成像规律。
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一个富有创意的小实验,能很有效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还能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导出教学重点。
2.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实验室里,常有些学生爱做一些非指定性的实验,教师一定不要单纯地批评制止。因为喜欢探索异常现象,不循归蹈矩,正是“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教师要克服偏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主要载体,在安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要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不局限于教材中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实施探究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探究能力的 培养。
五、开展课外活动,陪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建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活动,参加各种物理知识竞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确立献身物理科学,推进人类文明的远大志趣,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间接兴趣,这样
他们的学习和钻研就有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自觉动力。此外课外科技活动还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是激励探究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组织九年级学生进行自行车的拆装活动。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话题特别多,思维也积极调动起来了,对没有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也敢于提出大胆地想象,说刹车块与轮圈那里是滑动摩擦,刹车时是有益摩擦,应使它增大而不能减小,说有滚珠的地方是滚动摩擦,它是有害的应尽量减小而要加润滑油;手刹车把是变形杠杆能省力,一些学生还指出脚踏是轮轴,座垫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强,轮胎、脚踏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自行车的尾灯则是角反射器,电动自行车的后视镜则是凸面镜……学生们分别指出他们所使用的自行车有哪些物理上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老师则到处走动,指导他们拆装,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考核评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觉得物理有趣有用,有成就感。又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如:制作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丁营小学:刘凯
2012年3月3日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阜阳市颍州区九龙镇丁营小学:刘凯
【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及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了解学生,协助学生,给学生选择适合的探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让学生走上一条正确科学探究性活动之路。
【关键词】选择探究主题合作学习
探究能力科学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为
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老师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探究和发明,我们应该看成为世界的主宰。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创新的良好素质。以下从我们现有的科学教材来谈一点看法:
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
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近两年来我校在申报“绿色学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从“绿色学校”中的有关环保问题出发,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废旧电池的回收„„,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几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儿童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科学家需要的,也是21世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子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纪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
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最后,我们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科学的含义及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差生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出我们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意识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树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都要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在这样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环境,努力的学习、探索、研究才能有新视角、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原始的创新思想才会慢慢在大脑中扎下根。坚持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就必须以科学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动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习的创新潜能,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里剥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们都采用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又比如:在三年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除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之外,这样做还可以同时进行植物和动物生长变化的观察活动,使学生领悟到植物和动物的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的初步认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古人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企业管理论文http:///qygl/型人才的重要品格。瓦特小时候提出“壶盖为什么会动”的疑问,后来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小时候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疑问,后来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恰恰相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需,并且要注重创新的原始基础、感悟和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一步一步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独立实验时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勇于创新。直觉和洞察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先天素质,实际上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厚积薄发,是一种感悟,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学习和多参加活动及社会实践,小学生的直觉和洞察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的机率会越来越高,而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一天的食物》中,通过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等。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简单的统计分析。学生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这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 “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采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再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在平时实验过程中,我从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的概念,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学改革,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创新。作为教师面对21 世纪的挑战,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形势,应不断开拓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论文发表新意识,转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捧到底的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是勤奋学习和集中的注意力。勤奋必须以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创新的人,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常人,常人想不到的东西,他们却能创新。这与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 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成功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 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素质得到提高, 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形声字占得比重较大。我首先鼓励学生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 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 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 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这样的字很多, 如:园 (四周都有栅栏的花园) 、披 (用手披) 等。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区别许多形声字组:喧 (用嘴做宣传) , 浩 (水很大) , 伏 (狗趴在人身边) , 胞 (身体中的细胞) , 涟 (小水纹) , 杖 (用木头做的杖) , 凄 (让人感觉凄凉) , 蛟 (蛟龙是大虫) , 咛 (用口叮咛嘱咐) , 跑 (用脚跑步) 抱 (用手抱) , 雾 (像雨一样的雾气) 等等。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 但需逐步掌握具体查字方法。每学一篇课文都首先让学生预习, 找出生字, 然后查字典, 读准字音的同时更准确地掌握字的含义, 学会字的应用。
在教学中, 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学生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 讲自学汉字的方法, 并进行个别辅导。归纳识字方法:找 (找出生字) 、查 (利用工具书查字义) 、读 (读准字音) 、记 (记住字形) 、写 (能准确默写) 。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 学生完全养成习惯, 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 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 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准确。学生提高了识字能力, 学习兴趣就相应提高了, 从而阅读、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方面,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开始, 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告诉学生不要惧怕, 只要跟老师认真学, “你能行”。为此学生们满怀信心, 我也满怀信心, 师生开始了学习阅读的旅程。
首先我为学生印刷了一小册阅读短文。我们每天利用十五分钟来学习一篇短文。在学短文前让学生课前预习, 把生字排除。上课先请一位学生读短文, 然后大家齐读。之后由学生归纳出每自然段的段意。开始时, 学生概括段意的准确性有些问题, 这样的学习经过半月之后。情况就有了转变, 半数以上学生已学会了怎样去阅读短文, 一个月后有了起色, 大多数学生学会了阅读, 全班学生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 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导入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把“旧知”与“新知”连接起来, 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 恰当的导语就是学好新知识的钥匙,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新颖别致的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 其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从而开启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门。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我采用实物、图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 创设活跃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 鼓励、表扬学生, 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情趣。比如举行讲故事比赛, 古诗背诵, 成语接龙, 名言交流, 歇后语对接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 有了阅读能力就有了阅读兴趣, 从而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 多读
1.我在班里开了个“读书角”, 有故事、散文多种优秀读物, 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 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段;充分利用每周五去校图书馆阅览时间, 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写日记, 还要求用至少半小时时间阅读书籍。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2.每星期抽一节语文课, 由教师或学生介绍一篇好文章, 师生共同细细欣赏。各种文章见多了, 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学生还坚持写日记。这样, 学生思路会开、词语会精。
3.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量一大, 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课间时间面批, 批改效果不错。学生写作积极性越来高, 自然水平也越来越高。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生终于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 加强评讲
1.读好的例文。
2.找出病句写在黑板上, 全班同学当小老师帮其改正。
3.学生互相评阅。
1.注重阅读探究,增强理解感悟
学生语言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语言知识素材,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有效方式。在阅读基础上的理解探究,更是对语言文本素材知识的一种体验和升华,有助于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解感悟能力。
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注重阅读探究,增强理解感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自我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中能够深入理解概括语篇,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整体理解感悟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质疑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深刻,培养他们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习惯,要求学生在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4)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考探究习惯,让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更为丰富的语言学习认知思维。
这种注重阅读探究的教学方式,就是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概括。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应该知道文章的“What”,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应该思考文章的“Why”,深入探究产生的原因;最后,应该明白文章的“How”,要求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养成多元化的思考习惯。
2.关注学习探究,提高运用技能
阅读探究仅是就文章的感性素材予以理解,属于潜性的学习认知过程。这种过程应该有所升华和突破。这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语言文本素材的认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和探究过程,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
对此,笔者以为,我们在关注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深入文章阅读过程,增强他们的理解感悟过程;其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境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的学习过程入手,发挥想象,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之中,帮助他们深化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同桌探究等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探究,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提高阅读探究的效果。
在新课程的许多教材中,都对“Reading”的教学环节和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思维模式深入探讨文章的学习,以此来体现优化阅读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更是对学生语言认知和综合运用的一种升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3.激活探究思维,鼓励发展创新
英语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思维引导下予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活学生的学习探究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表现主题和写作意图,让学生能够在发挥自身想象思维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笔者认为,激活探究思维,鼓励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过程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参与课程学习;(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提高学习效果;(3)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言,在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这种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刘雪 高彦向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3期
[3]郑玉琼 论自主学习与其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7期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申志刚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围绕应试展开的反复演练日趋严重。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轻松的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更丰富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平台”,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学习的新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探究性学习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化学概念、化学基本规律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一些理论及文献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②行动研究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③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或优质课完成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学习理论(2014.4-2014.6)
定期组织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更新观念,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堂实践(2014.9-2014.11)
进行“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研究总结(2014.11-2014.12)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巧用预习稿,人人实践;把握课堂,积极实践;开放课堂,创新实践。其次,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再次,在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是关键,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而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缺少的往往就是实践。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极佳途径。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在教育中要建立大语文观,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儿童学习的双翅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巧妙引导,在课后拓展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1.巧用预习稿,人人实践
从低年段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集全体之力编制了预习稿,在学习新课之前发给学生,使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自已学会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给孩子们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有的给大家讲述关于作者的资料,有的给大家描述作者的写作背景,有的说自己自学的收获,有的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有的向大家推荐学习生字的好办法,同学们还可以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只有五分钟时间,但是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更重要的是这五分钟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如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等等。2.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
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上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比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插进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例如学了《将相和》,我就相机让学生进行“负荊请罪”的表演。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经历了人物内心的体验。令我惊奇的是,学生依据文本又跳出文本,跳出作者的语言。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语言,加上逼真的动作、神态,仿佛他们就是廉颇和蔺相如。
再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如《桂林山水》、《荷花》、《草原的早晨》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优美,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文析字、朗读背诵,不仅有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自我表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赤壁之战》一文,火攻部分是学生学习时兴趣最浓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把小记者采访引进课堂。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周瑜、曹操、黄盖),另一名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是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如:“黄盖先生,你写信给曹操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真要投靠曹操?”“曹丞相,你为人一向是谨慎稳重,这次却惨遭失败,你能给我们说说失败的原因吗?”一时间,问的是妙语连珠,答的是精彩纷呈,而听的则是点头称赞。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想象丰富了,课文重点迎刃而解了。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辩论、模拟导游、模仿主持人„„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利用好《口语交际》,进行实践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是我们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良好契机。《口语交际》除了培养学生的傾听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交流,我们首先应该注重课前的实践。如《春天里的发现》,先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寻找春天,去真正地发现春天。《伸出我们的双手》一课,先让孩子们留意身边的人,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去用心地做一件好事,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再如《夸家乡》,课前学生们就向长辈们了解了一些家乡的情况,去一些地方看看,感受一下家乡的美。这样在课堂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另外,课堂中我们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如《夸家乡》,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和大家交流,有介绍,有咨询,有解答,有称赞。如《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学生们扮演自己了解、喜欢的小动物,举行“动物联欢会”,每人都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互相交流。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孩子们是投入的,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言语实践,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3.开放课堂,创新实践
(1)课内延伸,开展拓展性阅读。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就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再如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2)超越课堂,布置实践性的作业。
布置这项作业意在让学生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段有编识字报,从无意识地认识几个字开始编,到有主题地设计。如春天的识字报,热爱家乡的识字报,介绍水果的识字报。中高年段则是比较规范的手编报。然后在班级中评比展出,每半个月一次。再如学了有关花草的课文,则布置学生到各小区走走,摘录小区草地上竖着的宣传语。为了学写广告,让学生们支搜集、摘录一些电视上、大街上的广告语,然后自己再来设计出新的广告语。学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让他们去搜集邮票,介绍邮票,有兴趣的还开始了集邮活动。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允许和别人合作完成,尤其是低年段,提倡和父母亲一起完成,这样,也能使父母能够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再如我校各班的“小明星镜框”,就是搞个人专辑展出。把“小明星镜框”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从选作品到设计板面,张贴作品,展出风采,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发挥自主性,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作业,学生学到不少,能力提高不少,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了在语文课上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还开展了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1.拓展教材的活动课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材给我们的内容只是一个例子,老师要善于开发教材和拓展教材,这儿的拓展指的是有效拓展,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拓展。比如上完《猫》这节课,布置学生回家拍下小动物的一些有趣照片,并为照片配上相应的文字,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第二天再到学校里进行交流评比。这样的拓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与教材密切联系,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2.主题性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还设计了各种主题的班队活动课、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等等。比如:我校本学期举办的“课堂常规三字经”比赛,母亲节时开展的“我和妈妈的故事”摄影大赛,为贫困地区儿童捐书,“阅读经典、古诗文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3.学生自行设计的活动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把实践的权力交给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课要经历从低年段教师扶着学生实践,到中段教师对学生实践的半扶半放,最后到高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实践的过程。我校由五(3)班学生设计的“玩转悠悠球”、五(5)班学生设计的“谁是环保小卫士”、六(4)班学生设计的“百变舞会”等活动课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语文实践能力广泛运用于一切学科中,也广泛运用于一切生活细节中,所以开展各项课外活动时,教师们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班级新鲜事、读书、看报、听广播、运动会感想、谈心交流日记„„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在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1.体育课
以往的体育课,学生是行动多过语言。而且,语文和体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现在,我校的体育课不但是学生肢体展示的天堂,而且还是学生思维活动和语言展示的源泉。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刚刚结束,一场激烈的演说即将开始。老师给出一个题目:精彩的一瞬间。学生分小组讨论,刚才篮球场上最精彩的一瞬间是什么?通过讨论合作修改,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说。这样的体育课难道不是语文实践的源泉吗? 2.音乐课
音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听完一段音乐,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完《丰收》这一首歌,让学生合作演一演丰收的场面;跳完一支舞蹈,写下一首赞美的诗„„这些都是我们音乐老师在课堂中渗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美术课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边朗读边想像画面,这些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的。这说明了语文和画的密切关系,所以美术课上就少不了语文实践,给画取个好题目,给画配上一首诗,给画编个小故事,办个班级小画展„„这些,都是美术和语文实践结下的不解之缘。4.数学课
《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计算陆地的面积,从而更进一步体会“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明白环境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以语文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努力做到各科相互渗透,知识综合教学,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开发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四、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的设计应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现象。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
1.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如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活动时,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一系列的活动。(1)学会欣赏:
学做小小摄影师,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艺术节中的闪光处,感受艺术,陶冶情操;(2)学会体验:
学做小小艺术家,在参与艺术节的活动中,积极体验艺术带来的情感;(3)学会交流:
学做小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4)学会感悟:
上一节以“畅谈艺术”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
再如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开展说家乡、唱家乡、画家乡、颂家乡的活动。2.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等,让学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可以给父母洗一次脚,烧一次饭,画一张画,唱一首歌等。或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他们当一天的妈妈、爸爸,计划一天的衣、食、住、行,再和父母进行交流,然后进行一些征文比赛。再如可指导学生在家中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 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特性,并查找相关书籍或文章,写观察日记。
3.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可围绕专题,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会,开展感受家乡变化的参观活动、察看家乡环保情况的调查活动、体验社会文明的采访活动、了解社会用语的调查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专题报道、调查报告或建议文案,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模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最终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总是站在“教”这个角度去设计每一个环节,试图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忽略学生的自主参与,一味地加大课堂上的训练量,将课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读、填、问、抄、背。这种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我们深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着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扭曲着学生的人格。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我们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去深切体会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使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提高探究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质疑问难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及养成求知欲望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探究性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提高质疑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提高探究意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评价等等。
三、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帮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就学生而言是个突破,学生提出的疑问仅是一些简单肤浅的问题,教师可以完全不要管它,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者用投影仪投放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探究、解决。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多而乱”,但教师千万不能全然不顾。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要扶持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使“外因”转化为“内因”,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统一起来。让学生产生渴望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初步懂得提出问题的角度、探究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进行有疑而问的训练。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一般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到篇章之中,在整体把握课文思路线索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从词语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方面思考,把文章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思考。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疑问。
四、引导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合作探究。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首先要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配,要考虑到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以学生的座位来分组活动,这样弊病很多,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喜欢包办所有问题,长时间下去,阅读水平差一些的学生会越来越没有自信,或者干脆不思考、不发言,成为小组活动的盲区,从而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因而,我把阅读水平在一个层面的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互相探究,这样优秀的学生思维火花碰撞得更激烈,阅读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有充分时间慢慢思考。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也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他们经过协商、协作、交流、归纳,可以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通过其他组员积极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会了倾听、尊重和理解别人的见解,非常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师生合作探究时,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引导、组织,带领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探究式的阅读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适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并重视课堂阅读评价
课本中很多阅读链接都是有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也是在教师广泛的阅读面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或朗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课外的阅读,巩固和运用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文章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发展自身语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与领悟。对于阅读评价,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古诗词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学常识比赛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训练学生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审视文本中相关、相对、相反、相似的内容,发现事物的差别,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7-12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09-06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10-1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7-06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07-23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