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用14篇)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育。音乐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培养课程,音乐教师也结合新课改标准对音乐教学不断改革、创新,试图寻找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提升自身音乐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等效用。

关键词:情感体验;激发兴趣;创新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做得多,学生做得少,教师参与的多,学生参与性差。所以音乐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参与性的提高,引导学生切实感受音乐体验。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找到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对策和建议,进而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一、加强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音乐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多听、多思考、多动嘴,在实践演唱中感悟音乐的乐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的体验式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这首儿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听几遍乐感,看歌词,体会歌词、乐感的大意,了解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团结努力、向上拼搏的含义。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和音乐的表达,有的学生可能就一边说,一边用动作描绘,有的学生可能还借助外在事物进行意思表示等。这些课程内容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都具有明显优势。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师要着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一位著名音乐家曾表示,将音乐的魅力传达给学生,首要解决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实现音乐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陶冶情操,更加积极面对生活中每一天的心态。在音乐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想尽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小学生可能不太喜欢传统课堂的拘谨,音乐教师可以将问好方式变为音乐的体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式问好,一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使得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创新式的教学理念,也是带给学生创新式的教学体验,不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方法,创设音乐的课堂环境

每一节音乐课程带给学生的就是一场音乐盛宴。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不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除了以上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体验感之外,教师还要认真对教学内容做好研究,结合新课改标准,制订合理的教学任务目标,具有创新式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的爱好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不断培养学生音乐的质感、乐感等基本素养。另外,教师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要用音乐的精神带动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用活泼、热情的语言形式教学,分分钟都要表达对爱的诠释,建立起学生与教师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让学生喜欢音乐教师,喜欢音乐,从而主动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不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妈妈的心》的时候,教师可以一边唱,一边解释歌词语义,将这段边唱边形象化地表达出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将学生带入了教学情境中。与此同时,学生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也熟悉掌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演绎及体会音乐,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学生既演得好,也唱得好,很轻松就将歌曲学会了,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起来。

参考文献: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2

创新能力应该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课程实施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新课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之一,就是培养新一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效。

二、课程的理念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一)课程理念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不仅是课程结构上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变化。

1. 着眼直接经验,强调学生亲历和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变传统的结论式学习为过程性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强调直接经验对个体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起的重要的推动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2. 注重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主体的有意识的辟新,与众不同,善于提问,发现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了思考的开始,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本能,才有了创新的可能。问题探究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它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3. 崇尚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崇尚生成,这是由其回归生活、师生共建的课程特征决定的。在生成的过程当中去促进学生实现新的意义建构,这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程特点是学生得以创新的基础。

1. 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创新思维。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打破了单一学科学习时知识内容的禁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寻求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角度的广范、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不受束缚地自由想象,敢于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学生自身创造思维的灵活性会在想象中得到发展,创造潜能得到发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入了创造的邻近发展区或创造的前沿,逐步创造出新事物来,进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 实践性为学生创新提供有效途径。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即为其提供了这一条件,大量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将创造性的思想付诸实践,提高创新的能力。

3. 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课程领域,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还是活动时空,抑或是评价标准的开放性,都能把学生引入到更多的未知领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强心、允许尝试,多元的评价则能保证追求发展的内在性,为学生的手脚松了绑,学生面对生活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4. 自主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使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宽松、愉快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条件。这种“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必然又会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心。

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态度,通过赏识学生来激发他们创新的自信心。自信是孩子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并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相信,让他们在相信中增强自信;其次要以兴趣牵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活动,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大胆质疑,奇思异想。

(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处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之中,创新思维会更加活跃,进而促使自身创新潜能的逬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教师应力求营造一种以大胆想象,独立思考为荣的良好环境。

(三)选择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的关键是创新想象的参与。想象、创造想象都是借助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而表象来自于对事物的感知。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开展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倾向和生活经验的活动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激发学生的活动主体性。

在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若没有自觉主动性,根本不会产生创新性,更不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就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学生就会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自觉促进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一个形式多样化、项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敢于探索,在多个角度上追求成功体验,使创新有萌芽的可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使得各个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闪光点都会被凸现出来,使他们受到表扬、得到激励,从而树立创新信心,自然会促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8, 9:45-47.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3

一、以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内容为主,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式多样的活动材料,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我们学了有关水的知识以后,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池塘、河流去调查水质情况,回校后分组讨论交流写出调查报告,教师汇总调查报告,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过的基础知识设计问题答疑或实验,由各小组合作完成。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和实验:请学生写一篇河流池塘遭受污染的主要原因及环境保护的体验小文章;请学生自行设计治理河道污染的小方案;做一个净化水的简单装置。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在化学拓展课上进行交流、展示和评价。在这一活动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

2、 充分挖掘利用化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初中化学教材阅读材料,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素材,这些内容为学生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想象,为学生解除对物质世界的神秘感提供了科学方法。如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七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有一段阅读材料《铝制品的可靠保护层》,我们充分利用这段材料,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铝制品对什么具有抗腐蚀性”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就会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积极与家长沟通,把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课外小实验变为家庭小实验。在安全范围内,学校提供必要的化学用品,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动手完成实验。然后将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在化学实践课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初中化学的课外实验大致可归纳如下:雨水(自来水、河水、池塘水、井水等)pH值测定,晶体制作,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皮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自制净水器,测试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配制波尔多液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实验技能得到提高,且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4、充分利用教材单元练习中的探究性习题。

如: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三节单元练习第11题。

九年级五班的学习小组,正在设计实验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他们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其中有这样两种方案。

(1)将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再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2)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你认为利用这两种方案能否得到正确的结论?操作是否简便、快捷?你还有更好的方案吗?

分析该题目从理论上我们可知:证明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多种,但这些方法只是从理论上推测,能否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呢?并且通过实验证明哪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各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和合理方案再分组进行实验,然后再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二、抓住社会媒体报导的与化学有关的事件

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媒体报导的与化学有关的事件做文章,如“甘肃牛奶投毒”、“茅台酒制假”、“醉酒驾车”、“三聚氰胺事件”、“煤矿爆炸”、“沙尘暴”“福岛核泄漏”等事件,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展开讨论,挖掘思想。

三、把握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化学问题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少具体的化学问题,以此作为化学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大多会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例如自制去污粉,如何洗去衣物上血迹、墨水等污迹?大运动量后流汗过多为什么会导致休克?金属硬币的成分是什么?干电池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和“油”打的交道可真不少。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牛油,汽油,酱油,……你可知道,它们虽然都叫“油”,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等等。在化学实践课上,可采用查阅资料→收集材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方法,以提高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提高化学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将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 许逢春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育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满堂灌,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竞争方式,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综合运用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以至于学校成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被培养成为习惯于按常规办事,只善于模仿和继承的知识巨人和行动矮人的矛盾体。

面对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党和国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许多有识之士也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展开教育研究与实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培养之间是一种伴生关系,但可能由于学校办学能力、学校与社会关系以及认识、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在学校教改被纷纷贴上“创新教育”标签和为众人齐唱的时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被忽视或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早在70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针对注入式“教授法”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应该说,这一理论对我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是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的,特别是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着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其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这里,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了“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而提出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为此,他又成为国内第一个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第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要实现因材施教。第二,“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即为了“做”,而“做”得成功与否,则往往取决于行动的过程主体驾驶能力,因此,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应在“做”中学,要勇于实践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掌握、贯通知识,又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使“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第三,“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单纯的教,学生的责任也并不是单纯的学,教与学都应该根据做的方法来进行,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学做”是一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陶行知先生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学校的校训,在“晓庄”,“做”这一中心又有特定的涵义,“做”就是“在劳力上劳心”,他认为,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作“做”,单纯的“劳心”是空想,也不能算作“做”,由此看来,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之“行”,他强调的是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但我们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培养目标上看,他又强调了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要培养对社会具有改造能力的“真人”。所谓“真人”即读书不是为文凭,不是为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改造社会,改造农村为己任的人中人,“真人”是既有“农夫的身子”,又有“科学的头脑”,更“有改造社会精神”的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是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具有了社会实践能力的人。在他看来,“劳力”与“劳心”相分离,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它产生了大量的“书呆子”或“田呆子”,只有“教学做合一”,使“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手脑都会用”,才能造就社会的“真人”。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是对“做”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

三、“做”就是人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一般认为,实践活动由实践目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和实践结果等五种基本要素构成,从这些要素中,我们不难知道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成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相互区别的地方,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常常使我们在判定“认识”与“实践”的界线以及思考实践活动对实践主体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时,陷入迷惘的状态,一些人简单地把脑力劳动、学习活动划归为认识的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脑力劳动、学习活动也可以详细划分为“认识”和“实践”两种范畴,就拿教学来讲,学生听老师讲解一个数学定理推导过程,理解定理中各种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运用数学定理来解决数学问题已属于“实践”的范畴,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讲,是认识、实践的统一过程,这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理论的实质所在。

在对实践的认识上,人们通常只关注和承认以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而忽视甚至排斥以改造和提升实践主体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处于人化自然中社会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客体同人的感性活动的统一,这种社会实践每时每刻都在按照一定的目的改造着外部世界,也改造着人本身,用实践过程的双向建构揭示外部环境的改变、主体自身的发展同人的活动一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的根本所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作为中心的“做”,指的正是实践过程对实践主体的影响与改造过程。“劳力者劳心”与“劳心者劳力”强调的也正是实践活动对实践主体素质的提升和实践客体的改造。所以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重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和发展实践主体为实践的主要目的,因为在这种活动中,实践主体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只有实践主体自身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在今后更有效地进行高水平的实践活动,这正是我们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在。众所周知,人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影响与改造的能力以及对自身的改造和素质的提升能力,是在参与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那么对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这就必然地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教死书”、“死教书”模式;学生走出“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境,在实践中获得“活的知识”,课堂教育方法要从“满堂灌”、“填鸭式”向“教学做合一”转轨,让师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并努力使“做”实现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和突破。

1、从认知性为主提升至改造性为主。认知性实践是一种与学习活动有关的,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目前中小学校中的观察作文、自然实验、手工操作、先学后教中的“先学”等都属于此,它对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体验有重要意义。但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获得全面的真实性增长,必须要步入真正的改造性实践领域。改造性实践活动是指应用自己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增强实践主体自身灵活使用实践手段认识和改造实践客体能力的活动,是将“做中学”提升至“学中做”。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学生认知性实践活动,打好实践基础的同时,还需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取向、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循序渐进,提供学生的随机呈现的、真实的、非规范性的改造活动的参与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获取“活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新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去理解掌握并解决问题,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

2、由学校内实践活动向社会性实践活动拓展,校内实践一般具有典型、可靠、安全和可控等模拟性特点,但由于活动局限于教室或实验室,它所提供的场景和条件,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相关问题尚有不小的差别,因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由校内推向社会,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典型,正是强化了对社会性实践教育的结果。如学校实习工场、实践农场的开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教育与家庭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等,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学校只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如从校内养花兴趣活动到学生家里种花养花;从校内叠被折衣洗袜到家里日常生活用品整理;从校内爱护校园绿化到为城市社区守护一片绿地。学生的视野才针更开阔,社会责任感更强,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欲望也更旺盛,实践能力才能更快速地增长。

3、从被动型实践活动向主动型实践活动过渡。应该说,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较弱的,参与实践也较被动,他们的实践主体意识淡薄,很容易脱离于实践活动之外,对“做中教,做中学”开始抱有新奇感,但由于缺乏理解而不主动,敷衍了事。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看,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仅构成实践主体的核心要素,而且还是个人能否承担较复杂、较高层次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层面上讲,能否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尽快地将学生从被动实践状态转化为主动实践的状态,是检验一所学校实践教育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在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首先要从学生对实践活动参与的重要性认识抓起,培养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要循序渐进创造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主体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参与或发起实践活动的外显行为,要逐步地从任务性、指令性实践活动向指导性、放任性实践活动过渡。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强调的是“知行结合”,教师应适度布置一些小论文或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提炼政治观点,或用政治基本观点、原理指导社会实际。通过训练与指导,学生就会在政治小论文写作中以实践主体的身份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意志力,逐步养成他们承受实践过程中的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四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实践活动,即实践者进行的实践活动及其创建出的成果是其本人在没有获得他人经验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的。事实上,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独立进行的“第一次”都包含着创新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者要充分在实践过程中的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手段或创造出的实践客体,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

参考书目:

1、《陶行知教育思想》第34—36页《教学做合一》。

2、童富勇《陶行知的素质教育思想》。

3、《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论中学生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过程》。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5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很重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合作性、操作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作 者:郭长逊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少年宫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2关键词:实践活动 探索 合作 操作 主体 创造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前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7

1 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合理的专业设置是关键

计算机教育是培养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的专业人才, 而现在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导向。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要守旧, 应该开拓创新, 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 在专业的设置方面, 应该结合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 重视计算机领域的培养方向。比如:社会急需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员、动画制作人员、动态网页制作人员、高水平的软件设计人才等, 那么学校就应该重视这些专业的设置, 培养技术型人才, 以迎合社会的需求, 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2 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基础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使得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而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程教育, 但是现阶段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动手能力偏差, 学生与教师缺少交流互动, 很多教师还是灌输式教学。所以,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掌握,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很多学校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比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任务驱动式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它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 能够主动探索知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含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探究能力。

项目教学法也是现阶段比较提倡的计算机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 推进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这样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理论就能转变为实际经验。项目教学法还体现在教师所授课本的内容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利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

3 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合理的课程实践是根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 而忽略了上机实践, 那么势必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现阶段很多教师只管上课, 上机课却由实验员负责,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实践严重脱轨, 这样会造成学生毕业后在面对社会挑战时, 却对计算机处理手足无措。所以, 教师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加社会有关计算机实践项目工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等等。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合理的课程实践是根本原则, 也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交给学生, 让学生吸收、消化。教师要分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 优化课程设计, 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 不但需要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 更需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践能力要比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要更有用处。只有明确的教学的目标, 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才能培养出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 计算机教育教学要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 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还应该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应用能力、编程能力为主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计算机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课程实践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学, 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遏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和接受知识,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本文通过提出计算机教学中合理的专业设置、合理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课程实践等三方面,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学生

参考文献

[1]付德先.论实践教学与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9) .[1]付德先.论实践教学与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9) .

[2]彭宗祥, 徐卫, 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6.[2]彭宗祥, 徐卫, 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6.

[3]董雷.计算机与素质教育[J].信息技术, 2008 (11) .[3]董雷.计算机与素质教育[J].信息技术, 2008 (11) .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培养学生数学的实践意识

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小学数学知识也不能例外,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知识。学生从幼儿的时候就已经从生活中接触到或多或少的数学知识,如玩具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是紧密相关的道理。同时学生在体验与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我充分的利用了一次班干部评选活动,让学生投票选举出自己心中的班干部人员。利用投票选举这个机会向学生进行了数学统计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觉中学到了统计知识。(1)自我推荐,自己能担任的工作。这样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选举中。(2)班级讨论。把每个自我推荐的人选,进行讨论后列为各班干部备选了。并对学生进行阐明事物如何分类及分类管理的意义,使学生学会分类。(3)投票选举。使学生学会了初步学会分析判断事物的方法,对于学生今后学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及归类总结有促进作用。(4)采用“记正法”对各侯选人进行数量上的登记形成原始的数据积累。(5)制成统计表格,使侯选人的得票数量一目了然。(6)公布最后班干部最后结果。从以上看似在完成一件很小的班干部选举工作,实际上学生则在实践中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和对数据的分析整理。

又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1吨等于1000千克吗?看似很简单,如果直接把这一等式关系告诉学生,学生也可以记得,但是学生对1吨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应用呢?课前准备时,让每个学生分别带两瓶1千克的水,带够100瓶。在课堂教学时,把全班100瓶的水集中到同一个塑料袋子中,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提一提这100瓶的重量,这时让学生说说对100千克重量有怎样的认识,学生回答说很重啊!一个人是提不起来的,要几个人一起合作才能提起来。接着增加人数,2个人抬,3个人抬,4个人提抬,都没抬起,最后5个人合作才把100千克的水抬起。这时同学们会感受到100千克原来要5个小学生才可以抬起来,这时话锋一转如果要抬1000千克的物品呢,我们要有几袋这样的100千克,谁能很快的算出。学生们很快就算出要10袋,这时告诉学生,1000千克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千克=1吨。“现在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学生们很快就回答出“10个100千克,就是我们今天抬的这些的10倍,就是需要50个小学生才能把这10袋物品抬起”。这样,学生对“1吨”就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认识周围世界,这是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实践情境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践学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去亲身实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实践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创设好教学实践情境。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1)置疑引趣。刚才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很麻烦,又不准确,也不符合求现实生活中的的圆的面积,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简单科学的方法呢?(2)探索实践。让学生把圆平均分割后再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很快学生就通过动手实践拼出了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圆面积的大小相等,也是说求出长方形面识就是求出圆的面积,接着学生再通过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在参与实践操作。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1)置疑引趣。把圆锥放入盛水的量杯中,让学生说出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它的体积,那这样好用吗,有些学生说好用,有些说不好用。学生就提出了要是有一个很大的圆锥形屋顶那我们还能用量杯吗?根据学生的疑问,提出了问题那我们能不能换别的方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2)探索实践。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操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要把圆柱装满,必须倒三次同样大小的圆锥的水,然后学生分析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所以只要测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活动的自由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使他们真正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

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激发学的的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有很多。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回家测量出长方形房子的面积,与所用正方形磁砖的面积,然后算出铺设地面所需的磁砖块数;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让学生测量家中圆柱形储水罐的直径与高求出储水罐的储水量;学习了百分数之后,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各种家用电器耗电量占总的生活用电量的百分数,使学生正确节约能源合理用电;学习求平均数之后,我让学生从测量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入手,引导他们去社会调查一些平均数情况,如某种学习用品的平均价格,各种行业的平均收入等。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让学生实际测量求出圆锥形沙堆的体积。使学生体会和认识解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信心,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表达和交流。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北重四中课外科技小组

一、活动意义:

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校园安全事件屡见报端,呈现上升趋势。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规范学校安全防范机制,提高安全问题处理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同时,有效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我校在年初计划中提出,积极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建立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全面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安全第一课”普遍开展安全演练。营造校园安全和谐的良好的环境。

二、活动内容

(1)宣传形式:学校定期通过广播、班会、讲座、板报、手抄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训练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2)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护自救能力提高的培养

定期对学生进行自护自救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3)建立紧急避险长效机制

通过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并定期进行紧急避险疏散演练,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学生掌握避险求生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成果

1、建立了与防震、消防、交警等相关部门的教育网络。

2、学生自护自救能力显著提高。

3、由学生辐射到学生家长自护自救能力的提高。

五、收获与体会: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中班歌唱活动―《胆小鬼》之第一次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者:练慧Z

教学反思时间:201512月25日

在本次活动教学策略运用的有效性有做的好的一方面,也有不足的一方面,征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

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对“妖怪”“胆小鬼”很感兴趣,所以能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歌曲为两拍子节奏,歌词具有故事性,符合中班幼儿现有水平。本次活动我以故事《胆小鬼》导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首先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理解歌曲内容,引出歌曲《胆小鬼》,然后让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倾听歌曲,学唱歌曲。活动的环节层次清晰,过渡衔接自然。

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1、活动以谈话“你们害怕打雷和黑夜吗”导入,不能很好的引发幼儿的`兴趣,如果可以创设一种氛围,通过“妖怪”导入活动,可能会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

2、教师的提问还不够有效,对于幼儿的回答缺少了梳理和追问,如果在幼儿回答后及时进行追问及梳理总结会更好。

3、活动中的游戏环节,游戏规则需要讲清楚,让幼儿理解,并且游戏场地需要再大一些,方便幼儿进行游戏。

★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8篇

★ 英语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 中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论文

★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 中班活动反思

★ 中班教学反思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5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12

一、培养学生大胆提问习惯的价值

(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古代学者陈宪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既是数学思考的起点,也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之一。

(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成绩有很强的正面联系,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大多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

(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聂必凯、吕传汉等多维学者也曾测试证实,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确实有着很强的正面联系。因为教师可以试着通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认清问题结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曾发现有部分学生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提不出问题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本身认识不清。如在该问题情境中,果园里有桃树40棵,苹果树比桃树多。有些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苹果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2.桃树有多少棵?很显然,这些问题都是没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结构并不完整或者是多余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结构,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甚至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教学时,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结构。如果园里有桃树40棵,苹果树比桃树多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提问: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挖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第二步,提问: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读懂题意,理解未知项。第三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认清已知条件与未知项之间的关系后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如前面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1)苹果树比桃树多几分之几?(2)桃树有多少棵?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认清问题。如提问:“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分之几呢”“应问什么树有多少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问题的不完整或是多余的。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将问题补充完整。

三、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多多地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发现学生闪光点,多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同时,在小学数学阶段,儿童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提问竞赛”“提问小能手”,比一比哪个学生提问次数最多,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乐于提问。

(三)认清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以采用著名人物的事例,如牛顿正因为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后来才会发现并证实重力的存在。

(四)教师示范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2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篮球教学

1 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 是在构建主义教学基本理论上创建创新的一种教学法, 它的创建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论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变化之处就是在教学中以处理难题、已任务为主的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再将讲解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能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探究问题时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点。

任务驱动教学有哪些特点, 其根本的特点就是教学中以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为本, 老师辅导主导的作用。教学法从根本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模式, 在任务的教学方法中以学生的学习参与为主, 积极的从学习兴趣中探索寻找知识。在实践中证明,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寻找探寻难题, 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2 任务驱动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设意境

意境的创设, 就是创造条件与现实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意境, 只有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意境下进行相关的学习才能学有所用。与现实条件相符的意境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和系统的总结以及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的能力。学生在意境下, 运用所学的知识, 去开创性的总结经验, 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在不断的学习中巩固知识, 学习新的本领。意境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的突破点寻找突破口, 在设置意境时, 不能沿用老一套, 要有所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 教学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 在突破中要把握教材的几个要素, 即知识的信息、符号的组成以及信息的传播等三大部分组成。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时, 要充分结合大纲的要求, 以大纲为基础,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实际, 补充一些有着充分实时、时尚、实用、灵活的教学内容。比如通过NBA的实况进行篮球技术的讲解。

2.2 任务确定

意境的创设, 首先条件就是任务的确定, 这是前提。以学生为本, 以教学的内容为基础, 以学生的学习为依据, 以真实的事实为条件创造学生学习的意境内容, 能够让学生在意境学习中处理真实场景的实际问题。意境的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基本, 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大纲知识的基础, 能够很好的处置现实中的意境问题, 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增加在学习中增加实践实现了可能。在意境的设置中会有知识难点的体现, 难点是学生学习知识, 创新学习的关键点, 是学生学习实践的衔接点,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展示的自己的平台。难点的学习和突破也恰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体现, 在意境的设置和学习中要灵活多变的展现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意境的学习中, 教师要设置意境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的过程。这就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参与的人数、学习要达到的目的、过程的规则以及意境中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人员配置等等。

2.3 协作学习

意境设置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自主的学习是在意境设置中, 学生按照规则进行的过程是在教师不在的情况下, 自主完成的学习。教师只是提供整个学习中的规则的制定、知识难点的把握,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的过程中的主体还是学生本身, 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共同完成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相应的设置学习中的难度。在篮球的比赛实景教学中, 充分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技术的灵活掌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篮球的技术技能, 让学习贯穿于整个的训练中去。学习在情景的学习过程中, 要在意境的创设情景下, 充分发挥个人的技能性和集体的协作学习能力。篮球的运动是一项集体协作和个人技能相结合的项目之一, 个人要充分融合到集体当中去, 在个人和集体中充分协调合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人篮球技术, 也能提高学生集体团队的意识, 有利于学生往更高层次发展, 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侧重点的培养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兴趣和技能的提升。

2.4 效果评价

任务驱动中意境学习的效果好不好, 都需要效果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检验, 一是学生在学习中处理意境中难点的能力, 这个过程的评价就是学习对于教师意境设置中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还有就是实际处理中的创新能力, 这是有利于评价任务驱动对于学生是否有效的综合评价点之一。二是看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能否有团队的协作的本领进行相关的评价。

3 任务驱动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篮球的影响和优势

3.1 任务驱动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与篮球技能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目的, 一是充分掌握大纲知识;二是通过学习锻炼个人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教学来说, 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是重要的目标, 所以对于任务驱动对于篮球教学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能否充分掌握篮球的技术技能和充分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评价任务驱动学习的重要内容指标。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了18周的篮球课后, 学生综合的身体素质与传统教学法的学生进行了对比显示,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对于学生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学生的篮球的技能水平通过测试表明, 都是明显的高于传统的对照组的。这些结果的取得都是在教学实验根据能控制下的均衡可比性进行下的。任务驱动实验组, 传统教学的对照组, 在实验的内容, 时间场地以及教学用的器材等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对照实验, 所以可以看出这个实验效果的真是有效性,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篮球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是有明显效果的。

3.2 任务驱动篮球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篮球教学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教学情境设置, 在篮球的教学中有三种。第一种就是通过相互竞争的学习。第二种就是通过情境的学习, 就是自我的学习, 篮球比赛的成败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方法是在既定的情境目标下进行的独立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 只有学习者本人, 其他人的成绩与自己毫无关系。第三种情境就是合作学习, 这个情境是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在第三种学习方式上合作学习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 是通过个人技能的目标性充分与团队的目标进行结合协作的结果, 个人与团队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 在这种方法中团队的目标也是自己的目标, 只有达成团队的目标, 个人的目标才能达成。这三种方式都是具有任务驱动学习的情境。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个体的目标学习与团队的竞争都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在个人学习的同时, 也要在团队的协作中去展现学习的自我, 能够通过任务驱动最大限度的调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能够在学习中发现学习的问题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所在, 在学习中体验篮球学习的乐趣和竞争带来的成就感, 实现自我的价值。学生在学习合作竞争中, 团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和创新的机会,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篮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能够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本, 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的提升和终身体育素质的养成。

3.3 任务驱动篮球教学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体个性的发展, 注重以学生为本, 通过学生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提高学生中的自我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学生为本,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篮球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法中以教师教授, 学生被动学习为主, 教师的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进行动作要领的示范,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训练, 教师现场纠错, 再训练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认识然后学习的过程, 对于知识的被动传授中的枯燥无味, 很难提升整个课堂的效率。任务驱动法的学习中, 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本, 把教学的重点从教授转移到学生的兴趣学习中来,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原先的被动学习转成主动学习的过程, 对于篮球学习中的动作要领的掌握以个人的兴趣进行锻炼掌握的过程, 是通过实践的来的, 摆脱了教师对于知识的灌输教学方式。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通过比赛任务的构建, 形成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在团队的带领下来提高学生个人的篮球技能。在团队中, 增强了个人的团队精神, 团队的目标也是个人的目标,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兴趣。在自主和团队的带领下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 也掌握了篮球的基本技能, 有一种成绩感和使命感。

3.4 任务驱动篮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竞争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篮球任务驱动法中的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采用的是比赛的形式。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竞争意识。任务驱动篮球教学法中在比赛中也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的效率。传统的篮球教授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 只能机械性的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动作, 缺少互动和兴趣, 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气氛。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学生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团队的协作来完成学习的, 学习中是有任务进行学生学习的积极驱动, 除了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外, 还能够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的学习, 能够形成一种课堂内外皆学习的情境, 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学生对于篮球体育学习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长期坚持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团队意识。

4 任务驱动教学对学生篮球实践本领的提升的具体表现

(1) 在篮球传球中的具体表现。在篮球的传球课程中, 课程中具体要求, 就是关于传球的基本要领和作用, 运营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准确的把握教学进程, 并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教学的目的, 明确教学的具体制定的目标, 这些都是需要做充分准备的。在传球的课程中, 在什么位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是需要学生明确明白的。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的传球训练,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加快学生掌握的速度, 提高课堂的效率。 (2) 强化基础性技术训练。在篮球教学中的技术训练中是比较枯燥乏味的, 在任务驱动法中,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多元化的篮球训练, 能够快速在整个整体中有所突破, 篮球技术中的掩护突破、突破后分球等, 还有就是有人防守, 无人防守等篮球的技术突破。这些都可以加强训练的实战。 (3) 充分把篮球的技术训练中的持球运球的技术结合起来, 在一定的时机, 做出准确的技术判断, 把技术运用到实战中去。任务驱动在篮球中的技术训练是能够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兴趣, 而不至于出现倦怠情绪, 能够提高整体的篮球技术。 (4) 任务驱动法对于篮球教学中的防守训练的具体表现。篮球教学中的防守训练相对是比较枯燥的, 但防守也是篮球技术中至关重要的技术, 也是对于篮球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在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制定中要加强对于篮球教学中防守训练的设置, 通过设置强化篮球中的抢球断球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对于防守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任务驱动, 有意识无意识的强化学生对于篮球技术的重视和掌握。 (5) 明确篮球技术中快攻的训练任务。要通过任务驱动制定篮球快攻的任务设置,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强化每个同学在任务驱动下的篮球技术的掌握目标。通过任务强化, 让学生在篮球中的发动进攻防守等一系列篮球技术的综合掌握程度。在技术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掌握的情况下, 加强学生对于实战中的竞技中的训练, 整个过程是一个长期驱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长期训练的逐渐形成的。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中的篮球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 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篮球技术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水平, 也能够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兴趣, 能够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学习的模式达到终身体育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学习篮球优于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 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 提高现有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竟成.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体育与科学, 2002.

[2]彭杰.对建立普通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3]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4]黄明举.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吴秀莲.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改革与开放, 2011.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篇13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节奏教学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种,通过拍击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针对二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利用学生喜爱游戏的特性,选择有趣味性、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学习《大鹿》一课时,课前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大鹿”、“小兔”、“大象”、“小鸟”、“狐狸”等。请几位同学架起一座房子,大鹿站在房子里,教师分别按先后弹奏小兔、大象等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做自己所代表的动物的动作走到大鹿门前、用木鱼的敲击声作为敲门声(不同的动物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在进门前还得过一关,大鹿在门内大打一个节奏,要求门外的小动物变换其中一个小节节奏,打一个新的节奏才能进门。每一个小动物打的节奏尽量不要重复,等所有的小动物都进了门,大家才能一起欢快地唱《大鹿》这首歌。全体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会听辩旋律,又能自立创造出新的节奏,也能控制好强弱,还能玩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挤奶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如《我是小骑兵》的教学,可加上骑马、瞄准、行军礼动作,以舞代词,让学生边读边演,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乐感美感,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阳节竟渡龙舟的热烈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划船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锣鼓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4

宁波市曙光小学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此外,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增强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他们探究的愿望,并给他们提供思考、探索的机会,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应积极诱导他们作出探究的反映,创设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我发现了”的契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满耐心和期待,要敢于丢弃“解惑”的职能,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

关键词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情境;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数学社会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呼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由此可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来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第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能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

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广泛的迁移而实现。因此,要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课堂上的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等;又如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待周围的客观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不利的。而《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源泉。

1、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非常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如学校要改建操场,在校内征集合理建议,小学生每人都可以给学校提出自己的想法:怎样改建才合理?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改建操场工程的教学”的课题研究,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等行业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

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仅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的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这样会使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盲目地提高要求,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实践活动:“要用纸包装4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药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你能想出好的办法吗?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了多种结论,又从多种结论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又如,小学低段年级熟练了混合运算后,可以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活动的计算;学习了概率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社会上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等等。总之,实践活动的要求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盲目地降低、或提高要求。

(二)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能撞击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应该怎样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当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个体有效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可以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四则运算知识。

3、创设大课堂情境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超市调查、寻找一些百分数,再让学生在下节课上来说一说所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师长此以往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三)、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数学交流,使实践活动深入进行

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应用广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地、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在数学学习中,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知的发展。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应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景之中,鼓励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此,在活动中,应看到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在自己不赞同别人的意见时,不要批评而是提问,在向同学解释自己的策略时,学生就不得不重新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实践活动中的交流,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就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以外的其他人进行调查、访谈,以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或开启自己的思路,以求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设计实践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践活动问题的设臵应与儿童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相符合,难度要适宜。

(二)实践活动素材不应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蓝本,大量的活动素材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

(三)实践活动将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一定要讲究实效,防止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上一篇:我哭了下一篇:网上精神文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