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023-0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人性化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决定了儒家人文思想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德治与法治意识、诚信观念及理想人格的培养等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用儒家人文思想精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素质, 对中华民族的振兴有着战略上的意义。

1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文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强调德育至上的教育原则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他主张的“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通俗地说, 即先学做人后学艺。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典籍看, 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后编纂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德育至上的思想。如《论语》中所述:“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显然, “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 “文”则指文化教育, 但其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1.2 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奋斗观

理想是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生命之力不竭的源泉。孔子说:“君子不器”, 即君子不做器具一样的东西, 器具只限于一两件具体用场, 只受他人支配, 非君子立身、立志之道。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以重乎?死而后已, 不以远乎?”认为大丈夫不可以不抱负远大, 意志刚强, 肩负着历史使命, 承担历史责任, 自强不息, 进取不止。孔子还说:“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 即使是巫医也做不了, 更谈不上在社会中建功立业。

1.3 内省、慎独的自我修养

孔子在道德教育上特别强调要从我做起, 然后推己及人。一方面要善于自我省察, 及时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 虚心求教, 力争赶上, 做到“自省”、“自讼”、“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论语·里仁》) , 始终坚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 (《论语·里仁》) , 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崇高道德修养境界。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更加强调“反求诸己”, 主张“爱人不亲, 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 皆反求诸己”[1]。由此提出的达到“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主要有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有修己、责己、克己的方法;有自观、自度、自重的方法;有谦恭谨懊、正心诚意、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 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

1.4 诚实守信、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对人们立身处世的道德问题多有论述, 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诚信原则。儒家强调要以合乎道德、以诚信为前提, 提倡重义轻利。“言之所以为言者, 信也, 言而无信, 何以为言?”主张“言必行, 行必果”,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当然, 儒家也重视对财富的追求, 对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强烈向往, 但强调追求此过程要合乎仁德, 要经得起富贵的诱惑, 贫贱的煎熬, 在义与利矛盾时, 提倡重义轻利, 孔子提出“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且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2]

2 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素质教育是对一个人全方面的教育, 包括对正确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 其主要表现如下。

2.1 高校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失

不少大学生仅把上大学作为谋生的手段, 有的学生为家长的要求与期望而学,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把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作为一项无法逃避的任务去应付;一些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了解不够, 更谈不上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义利不分, 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关心集体, 虚荣心强,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有些学生缺乏人生理想、缺乏成才的永恒动力, 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文明礼貌:有的学生世界观模糊, 价值观扭曲, 意志薄弱, 缺乏决心和恒心;有的学生逃避现实, 害怕竞争, 整天沉迷于网络, 在虚拟的世界里, 求得暂时的快乐。少数学生不顾他人安危, 我行我素, 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 自我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较差。

2.2 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

部分学生其行为的出发点“更多地看重实际功效和利益”, 就连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中, 也有35%的学生将入党动机归结为“找好的工作的需要”[3]。

另外, 目前,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据不完全统计:江苏高校2002年非正常死亡的27名学生多半是因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

上述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 主要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家庭教育欠缺, 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等等。

3 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首先, 从精神文明建设上切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公共伦理与个体信仰。公共伦理即人们常说的“社会公德”[4], 儒家伦理型人文思想是我们构建当代人文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事实证明, 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社会政治交往、经济交往、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如提倡确立政治交往尊重人权、经济交易注重公平、人际交往以诚相待、家庭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理念等。现代社会提倡正义, 见义勇为、与人为善, 助人为乐, 而这些正是儒家伦理道德中倡导的“义”。礼, 在过去是君臣、父子、夫妻等封建礼制, 为帝王确立社会结构、整齐风俗之用;在今天应该成为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 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5]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弘扬儒家文化的人文价值, 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服务。如在“君臣”观念中, “君”过去是代表一国之君, 而在今天代表国家与民族, 我们要从过去的事“君”转入为国家为民族兴盛而努力工作。又如, 当前, 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问题己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弘扬儒家“孝、悌”传统, 扬弃尊卑观念, 培养年轻一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有助于完善家庭伦理, 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享受美好生活的大同世界。儒家文化有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传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有以集体利益为重, 个人服从全局的意识。汲取儒家人文精华, 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强盛国家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感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有效地淡化了人们对神的崇拜, 深化了对人的关怀,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也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崇尚科学, 破除迷信, 自觉地抵制类似“法轮功”等邪教的侵袭。

其次, 健康完善大学生人格。人格, 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 是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在人的活动中呈现的感性特征。所谓理想人格, 是指各个时代塑造的, 让人们学习、追求的最完美的人格模型, 是人格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6]。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特定的理想人格形象, 反映该时代的文化主题和价值取向。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凝聚, 也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如西方社会理想人格是乐观进取、重能力、追求利益、重法制等。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7], 提倡“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忠恕”的道德品格;“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中庸”的气质和风貌;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以义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当今时代, 理想人格是指具有坚强的性格、崇高的尊严、良好的品德、务实的作风和奉献的精神, 其中,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准。

再次, 法德并举与德治、法治意识的培养。依法治国, 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但如果只注重法制建设, 不注重道德教育, 依法治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实践证明: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只有同时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做到法制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有人认为, 儒家以仁义道德治世, 与西方以法治立国相对立,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儒家主张“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就是说明在法与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 即社会礼俗等不成文的规范, 而“礼”对治国有着深厚的资源和价值导向作用。孔子倡导“礼”, 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刑罚所要解决的问题。但同时, 他并没有反对刑罚, 如“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等。所以, 在中国古代, 儒家虽注重礼治, 但礼与法是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法的日益加强, 许多“礼”还演变为法。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的:“传统法的组成可以说就是礼与法的组成。所以礼不但是中国古代法的渊源, 更是古代法的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是法的灵魂所在”。[8]在2002年10月“儒家德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就德治的必要性、德治的现代转化以及德治与法治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对德治在当今法制社会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成中英在演讲中表达了法治虽然最重要, 但“法治不能约束所有人的行为和细节”的观点, 并肯定“德是法的根源, 是人类进步的力量, 所以儒家进一步的发展对现代社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后, 诚信为本与现代市场理性构筑。诚信是市场经济内在的精神理念, 不讲信用自然会导致市场运转的低效率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要求人们有高度的自律意识。靠市场调节的经济要求人们学会市场经营、学会抓住机遇, 更需要学会讲究道德、悟守诚信、公平竞争。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之本。在商海中, 诚信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 用儒家的诚信观, 如“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等教育他们, 有助于他们树立诚信意识, 规范未来的经济行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 缺乏道德的市场经济, 必然带来铜臭充斥的恶果。如冒牌产品拖垮名牌企业、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恶性竞争两败俱伤, 甚至出现假酒、毒米、毒奶粉等危害人的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这都是经营者伦理道德观念淡漠、义利观念不清的结果。用儒家正确的义利观, 如“见利思义”、“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等教育学生, 有助于其确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 自觉地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与秩序。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塑造理想人格。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要塑造当代的理想人格,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因为无论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民主法制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适应激烈竞争的心理品质来看, 还是从培养出既能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又能汲取融合西方先进文化的现代高素质人才来看, 都离不开儒家文化的熏陶。大学期间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阶段。因此, 在素质教育中, 灌输儒家所倡导的献身精神、群体意识、责任观念、仁爱之心和诚信意识, 遵循儒家所揭示的自然界、人自身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 有助于塑造符合现代中国文化精神的理想人格, 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 儒家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仍具有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借鉴和利用中华儒学精髓, 并将其发扬光大,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文化与理念, 对于我们当前素质教育的借鉴意义重大。基于此, 本文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释, 分析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 最后指出儒家教育思想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教育理念,素质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 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 邱伟光,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 何兆武, 等[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顾海建.诠释反思超越—“儒家德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 2003 (1) .

[5] 郭齐勇.礼学的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 2004—04—20 (2) .

[6] 张亚平, 王国强[主编].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7] 何成轩, 等.儒家与现代社会[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1.

[8] 曾宪义, 等.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 2003 (3) .

上一篇:互联网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影响分析下一篇:浅析文物保护与文物保护意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