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意义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美教育的意义(精选8篇)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1

新疆阜康市第二中学 姬健伟 831500 邮箱:jjw-w@163.com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一个民族的历史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不同民族历史的接受与传承,是对民族性的张扬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界定,认为历史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时代的灵性,能不断与人们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让人们在阅读历史著作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及美的享受;分析中学历史审美教育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及其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美育的意义 审美意识 美育的方法

何为美育?“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美,自始自终贯穿和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史存美在”。

历史审美教育的意义

历史的审美教育是以文本为基点,以审美为核心,以教育为目的,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审美静观的培养。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虚静”的概念:“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针对作家创作状态而言的,但给今天的审美提供了借鉴。与影视艺术的声色光截然不同,历史本身是静态、内敛的艺术,不张扬,它是一种个人性的精神活动,阅读历史享受这项精神娱乐时,只需要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情与历史对话。历史不断被重读,始终与读者进行对话并带来全新发现的当代存在。这是一个静读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历史的深化,它能够营造一种更鼓励人们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文化环境,促成和提升审美静观和审美沉思的审美观念。这种境界是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审美静观让阅读主题远离图像的喧嚣、浮华、排场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保持一种澄澈朗照的精神状态,不为外物所干

扰。正如现代词作家乔羽先生所言:“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充分体现了做学问的态势。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不同于以往。同济大学教授张闳认为:现代人需要的,实际上既不是学术,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他们只是出于对强大“偶像”的习惯性的“精神依赖”,只想把自己交付出去。他们既懒得自己觅食,甚至连动嘴咀嚼一下都懒得去做,只想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待喂养。因此,不为外物所惑,保持独立自主,享有极大的能动性,自由性和超时空性。现在社会需要这样的审美静观的精神生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其次,审美情感的提升。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现实建构,是对现实的一种尊重。历史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结合史学家主体的意识与情感,将日常生活审美化演绎的淋漓尽致。广博的历史作品中翔实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哲理、丰富历史生活的再现、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描写,能使读者联想追忆,享受精神之饕餮大餐,精神为之振奋,引起或轻松、或愉悦、或超脱、或悲哀、或沉思、或喃喃细语等等的情感反应,感到精神满足,从而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历史审美情感的培养对日常生活审美是一种良好的引导,使美与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联系起来,开拓了深层而丰富的情感美的空间,审美得之升华。

再次,审美思维的深化。通过历史进行审美教育,对人思维的深化与发散有着开拓作用。在整个视觉、听觉文化中,以图像、声音来表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耳朵的“可听”,而忽视人脑的“可思”。声像文化成为当代大众审美的视听享受时尚,最大的负面影响则是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成为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意大利历史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说:“历史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离开了人们的心灵这个“熔炉”,就无法锻造出历史的真实。看完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易中天之品三国》,不假思索的认为那就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的历史,而不去阅读静思《三国志》、《资治通鉴》、《魏书》等史书;看大师《话红楼》而不去阅读《红楼梦》之原著等等。这些不回归历史,不运用心灵的“熔炉”去锻造这段史实,而选择少思多信,被动的接受,不可能得出真实的历史。这些现象恰恰反映了当代人的“浅思维文化”。而对历史的接受,却必须进行梳理、分析、比较,深层领悟,常常会掩卷长思,反复品味,这是思维的高层次才具有的能力,被动接受的表层思维是无法达到的。

最后,崇高精神的追求。目前大众审美接受已趋于直观化、简单化以至低俗化,审美沦为一种消遣。人的快乐有快感和美感,即感官的快适与精神的愉悦,如果人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前者,这是对人的一种降格。轻松中忘记了做人的追求,陶醉中淡忘了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审美其意义在哪里呢?这与我们现代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称?人是需要振奋的,是不断追求希望的。“红色经典”塑造的不朽英雄形象和劳苦大众已成为文化的象征,他们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嫉恶如仇,坚忍不拔,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他们为人们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悲壮崇高的斗争和反抗,表现出了强烈的英雄气概乐观精神、集体意识,这是人类崇高精神品质的升华。

当大众还沉迷于浮华事物表象而不能迷途知返之时,一定要高扬历史的大旗多读历史,“读史明智”让更多的人把审美趣味转移到历史的接受上来。当人们思维达到深层和丰厚,当主体意识得到创新性发挥,当崇高的精神追求激起人的责任感时,人们就不满足于浅层次的审美接受,就会对其提出质量要求,努力追求崇高精神的现实。

中学历史美育的有效方法

一、立足教材,进行对话。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历史教材中有丰厚的美育养分。这些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俯拾皆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自然美,并将美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能够正确的辨别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有此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美的升华。

其一,融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之中。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我们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就是为了通过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的熏陶作用及诱导力量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意向。历史教材中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民族精英,他们所迸发出来的思想之光和焕发出来的精神风采,为我们展示了生动感人的审美对象,他们闪光的心灵,灿烂的人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犹如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像灯塔一样在他们的心灵中闪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其二,审美教育要从“动之以情”着手。“师道者应以大爱为先”从灵魂深处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

感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师动情,学生方能动情,触景生情,用情去感受,拨动学生的心弦,叩开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审美教育正是通过美的事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它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教师教学中应设身处地进入角色,始终站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和事物一边将喜怒哀乐和爱憎褒贬倾注在历史之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比如讲述“戊戌变法”时可以像谭嗣同一样,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满腔热血,悲愤激情,毫不畏惧,而又充满着无奈与期望。用激动的心情,激昂的语调,使人奋进。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启迪了智慧,唤醒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另外,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历史的学习大有裨益。其益处已有很多研究,笔者在此不再阐述。历史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学科,运用历史教材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内容相应的开展。比如像我们新疆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围绕《新疆地方史》和《可爱的兵团》开展像“红色之旅”的活动,了解三区革命;参观瑶池风景、喀什香妃墓、吐鲁番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苏公塔等遗址遗迹及相关展览;瞻仰“周总理纪念馆”“王震将军雕像”“民族英雄渥巴锡”“参观军垦博物馆” ;探访三区革命时期的一些革命志士先辈,聆听他们描述所经历的艰难革命历程,结合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特别是近几年,新疆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切身感悟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通过感性的认识进一步在情感上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教育,这是审美教育深化的必然途径。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张扬自身。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达到在历史教学中的美育目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为我们的中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共享资源,让我们拥有大量取之不尽的宝贵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借助电脑网络电视机大屏幕等等新教学技术,制作各种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人。让学生有一种切身体会。在历史的直接“对话”中,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真正的熏陶。进行历史审美教育,立足于教材,史料的整理,阅读的同时,应该让现代化网络技术为其服务,作为接受的辅

助工具和手段。

总之,让我们把历史与审美融合,把史学与教育互动,进行生命的对话,借助信息化时代,弘扬历史本性,努力发掘历史审美教育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让民族的历史的到更好的接受与传承。

参考书目:

1、孟洪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行知报》陶行知研究会 2005年5月出版。

2、《美学概论》《谈美书简》朱光潜著,北京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

3、《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 闫承利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4、《美学原理》 王旭晓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音乐表演

一、强化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 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

声乐是声音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一首音乐作品, 情感就是它的灵魂与思想, 而有的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全部忽略了。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审美意识, 没有体会到音乐之美, 而一味追求演唱技术的结果。所以,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把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的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个过程, 既是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创造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发声技巧的能力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技术部分的学习是非常难的。目前最主要的传授方式就是教师示范、讲解, 学生模仿、领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占主导作用, 学生只是机械模仿, 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将审美教育渗入声乐教学中, 教师把发声技巧用具体的语言形象化, 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东西, 学生就会在审美的作用下, 注意力自然而然高度集中起来, 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也变成了一种审美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对于发声技巧的掌握较快, 从而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发声技巧的能力。

(三) 审美教育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 声乐教学是一门创造思维的课程, 不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 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审美教育的渗入对于教师的发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音乐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 发声方法的科学化。教师自身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传授, 才能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第二, 音乐修养的提高。由于音乐作品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环境, 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音乐作品本身, 而是把它放入特定的环境之中, 从它的国家、语言、音乐角色、作品的理解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全方位的讲解, 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创造, 用自己认为的最准确、最优美、最富感染力的方式把作品诠释出来。由此可见, 审美教育有助于教师深刻研究声乐教学方法, 在提高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声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 在声音技巧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

再美的音乐只有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才会让人感受到, 所以发声技巧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在声乐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 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鉴别声音, 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的方法, 这样他们才会懂得怎样发声才会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出来, 从而强化声音的审美意识。由于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不同音乐的美以及实现的方法, 进行归纳和总结,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二) 加强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声乐教学既是技术的传授, 也是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互动。审美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声乐教学渗入审美教育,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架起情感的桥梁,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不是死的理论, 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营造出自然轻松、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除了课堂讲解之外, 教师还可以用乐器演奏或者示范演唱的形式,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把、自身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和学生一起讨论, 以引发师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 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融洽了师生关系, 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升华审美教育

与其他学科不同, 表演是音乐存在和应用的唯一形式。声乐教学中的技巧必须在表演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 声乐教学中, 音乐实践必不可少。同样, 审美教育的渗入程度除了与发声技巧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外, 实践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因此, 教师应当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并且从中发现一些实际问题, 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让学生的表演更加完美, 同时也使审美教育得到升华。

在音乐表演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应让学生对作品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 实现对声乐的表现内容、手法特征以及创作目标的熟练掌握, 在实践中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达到完整而全面的表演。如此一来, 不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大提升, 还一定程度增强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宏.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大舞台, 2012, 5.

[2]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 2012, 11.

[3]赵大海.浅谈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 2012, 5.

[4]郑洋.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9.

浅议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3

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它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而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最富有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教育领域,蕴涵着巨大的美感力量。“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的指导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历次音乐教学大纲中均明确指出的,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长期经验积累和科学总结。因此,加强音乐审美教育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表现语言是音乐。”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教育至关重要,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主导教育理念,也正印证了研究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简单来说,审美教育就是利用艺术途径对人们进行的情感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运用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所有美的表现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人格。当然,随着信息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普及,高中学生往往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显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情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情感教育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更关乎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前文所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高中音乐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便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高中音乐课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将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贯穿于整个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始终。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兴趣爱好,以全体学生为主,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和发挥,并让其从中受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使得教师更要为那些具有音乐特长与爱好音乐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创造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材施教,这正是中学阶段加强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音乐审美教育整个过程的有序进行与合理安排。

众所周知,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音乐各项技能的提高与熟练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包括演唱、演奏以及创作等等。所以,音乐审美教育的进行,必须要注重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实践活动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而教师在这里则主要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那么如何设定情景、设计内容和创设形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兴趣,为部分学生以后深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审美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音乐鉴赏课更是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以用心去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安排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对音乐的美的热爱和对体验音乐美的极大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凭借其特殊的手段,帮助每一位学生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知,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要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必须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末,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对音乐审美的直接体验与深刻感受。音乐审美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则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音乐教师自身来说,其审美标准的提升对于加强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有着关键性作用。因而,音乐教师必须从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出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深远,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取向,更关乎国家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吴珍.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研究[J].中国音乐,2009(1).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4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当代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审美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素养,促进学生陶冶情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艺术欣赏潜力,不能满足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高中美术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美感,培养综合素质。因此,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除了传授美术常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运用视觉观察来感知事物,或者利用生活经验对美术艺术进行分析。作为新时代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不断学习美术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同时享受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日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整体修养与综合素质,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艺术,还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增长见识。现代教育中,人们对美术鉴赏的课程支持较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新性思维,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当代中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借助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道具等来营造生?踊钇玫目翁梅瘴В?促进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探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艺术作品直观感受鉴赏

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鉴赏是指给读者最直接的视觉印象,使其通过画面的直接视觉形象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环境、历史特点、人物性格等。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着重表达的是《圣经》中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题材,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人出卖我”这一句话时,12位门徒露出惊恐、愤怒、怀疑等神态,体现了众门徒惊异的神情。又如,齐白石《虾》表现出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有趣场景。它们都体现出画家透过画面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后人在欣赏时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画家的创作心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视觉体验。

二、各种艺术风格的鉴赏

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风格与手段,各个画派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精准地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如表现手法、艺术形态、画面构图、透视原理、色彩搭配、绘画技法等。例如,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采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通过不同的线条、不同水墨的浓度将马的奔腾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梵高后期的绘画作品采用鲜艳的色彩、明确的笔触、奔放的线条,给读者非常明快的跳动感,让整部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能够激活不同的鉴赏能力。

三、艺术作品边缘故事带动课堂的积极性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特点时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加强艺术作品边缘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理解。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培养艺术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

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思想,提升审美情趣。例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表现了长征途中一位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绝非简简单单表现了八匹马,更重要的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多种角度欣赏,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挖掘,学生可以增加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透过艺术欣赏,学生可以了解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五、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对高中生普及美学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前提与必要基础。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后的核心问题。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5

颜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领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观,它是人类美化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含着多种文化现象。颜色文化虽然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民族生活,而每一种颜色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以及民俗文化现象又是不同的。如维吾尔族生活中,白、绿、红、黑等四种颜色比较突出。维吾尔族生活中的每一种颜色是维吾尔族共同崇尚的,因为它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观、心理意识以及审美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就维吾尔族对白、绿、红、黑四种颜色的一般看法及其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现象作一一论述。

一、白色

白色在维吾尔族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由来与维吾尔族太阳崇拜有着密切关系。维吾尔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曾把多种自然现象作为上帝来崇拜,其中较为原始而突出的崇拜物就是太阳。因此,维吾尔人的祖先在每天早晨太阳出来以前起床,向着东方跳舞、唱歌,隆重地迎接太阳的升起。由于维吾尔人把太阳看成神圣的上帝来崇拜,所以在自己的所有活动中都表现了推崇太阳的习惯。于是产生了许多有关太阳的禁忌。比如大小便时不要向东方(或者向着太阳),不要用食指指太阳,吐痰不要向着太阳,特别是女人光着头不要见太阳„„等。另外,在古时候,日食、月食时,人们从家中拿出来水桶、盆子之类的东西用劲乱打,大声吓唬叫唤企图将太阳围起来的妖魔鬼怪。这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把漂亮的姑娘比作太阳、月亮的描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描写的产生源渊也是崇拜太阳的习惯。维吾尔族对太阳的崇拜还表现在辩护自己,使人知道自己是好人时,就拿太阳作证发誓。比如有别人误解了的时候,或者被冤枉时就说“太阳在”,这话意思是:认为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它会看到一切。如果我干坏事太阳一定会看到,将来我一定会受到上帝——太阳的惩罚。

上述种种与“白色”有何关系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把话从太阳光说起。太阳光中具有七种颜色是个常识,人们最容易看到的,而且比较正确地感到的就是其中的“白色”的光。就是说白昼来临人们看到的是一片光芒。而当夜幕低垂时,人们便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包围了。上述白和黑的轮回,在原始人类的眼里成了明显的对比,而对白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根据这个推测我们可以说对“白色”的崇拜来自太阳神崇拜。维吾尔族在自己的历史上也曾信仰过火教(火教)和摩尼教等。这两种宗教的产生也与太阳崇拜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火也亦然。至今维吾尔族推崇火的风俗还存在。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念。比如,维吾尔人禁忌向火吐痰,认为倒灰处不能大小便。这些是推崇火的风俗遗迹。

这种信念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太阳的崇拜,另一方面源自火对人类的益处,维吾尔族人认为,火是太阳的一小部分。另外人类发明火以前生吃食物,人类利用火以后懂得了熟吃的东西比生吃香得多,再说火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所有这些都是推崇火的种种原因。概括地说太阳与火在人们看来有着上述联系,根据上述看法,火的崇拜是对太阳崇拜的一部分,对“白色”的崇拜就是对太阳的崇拜。

这样一来,“白色”在维吾尔族的心里就成了纯洁、吉祥、善良和幸福的象征。这种象征性的风俗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到处可见。即这种风俗习惯普遍存在于维吾尔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如给婴儿(不分男女)首先穿的是白布做的衣服,而且衣服下边不缝,衣服的白色标志着孩子从小就有好心的愿望;下边不缝反映父母希望孩子长寿的愿望;给婴儿穿白色衣裳也表示父母希望他们生活的路程象太阳一样明亮,前途光明,品质象太阳一样温暖,对人忠实、和气,懂礼貌、有道德。

维吾尔族人外出时,亲戚朋友们会献给他的一句送别语,说是:祝你“白路”——(白路“一路平安”的直意)。这句话很简短,但它包含的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用这句话,祝愿赶路者在路上安心行走,平安无事地达到目的地,把要做的一切事情做好,并能够平安无事地回到亲戚、朋友们之中。这与汉语中的“多保重、平安无事、一路平安、一路顺风”等词义相似。维吾尔人送人出门还用“上帝保佑”,但这句话远不如“祝你白路——祝你平安无事”之意。“祝白路”一词是将人的心里最完整、最忠实、最深刻的美好祝愿传达给对方。这种信念在民间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民间歌谣里的表现也很明显。可见,人们心目中“白色”的威望是多么崇高。

维吾尔族人在古时候把四方以颜色来划分,即:东方为白,西方为红、南方为绿、北方为黑。另外古时候的军队里,按照马的颜色来排列队伍,骑白马的军队当然是主力军,白马军队的战士是很严格地挑选出来的,他们的战斗性也很强,士兵们很勇敢,所以白马军队占有特殊地位。由于维吾尔族人对“白色”有这样的特殊信念,古时候就产生了“雪戏”(注:雪戏即初雪游戏,每年第一次下雪时,人们互相做游戏,借此向对方提出一些请客或娱活动等要求,以表示友好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感谢。),至今还很盛行。这种游戏在冬天下初雪时进行。这已成为习惯性游戏,有以下几个方面解释:第一,雪本身是白色的,它从天上降来时很干净。这可以与维吾尔族人对“白色”的崇拜和纯洁的心灵结合起来看。第二,维吾尔族也有“瑞雪兆丰年”的信念。第三,维吾尔族人认为下雪是人身健康的保证。下雪将空中漂浮的微性灰尘压在地下,净化空气,对人身健康有好处。以上几点结合起来看,维吾尔族人发明初雪游戏不是没有理由的。所以,这种信念在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越来越得到了重视。

维吾尔人对“白色”的信念也表现在丧葬事宜中,如:人死了用白布合下巴和两脚拇指系在一起,服丧男人头上缠了白布(纱布或大布)作散拉(注:散拉:维吾尔族宗教学者头上缠的白布,送葬时死者的亲友也缠散拉,国际音标维语发音叫2.JPG“>。),腰上系白布(纱布)腰带,服丧女人头上带白纱布长头巾,腰上系白色腰带,尸体用白布(大布)裹起来放入坟墓里,抬尸架上用白色罩单罩着,坟墓上插上用白布做的三角旗„„等。

与世界上其他各民族一样,维吾尔族也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信念。所以维吾尔族看来人间路程与永恒世界的路程从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因此,用白色表达了对肉体上失去价值,在灵魂走上永恒世界“路程的人”的“一切顺利”的愿望。这些信念有着几千年的社会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这种信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广泛地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有关“白色”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变成公认的信念,并且它是人们各种愿望的表现,一切好品质的统称。

窗体顶端

二、绿色

维吾尔族把绿色看成生命的标志,这种标志最初出现在维吾尔民间神话故事里。

如„„诺亚想知道洪水平息没有,派遣一只鸽子巡查,鸽子回来时,嘴里咬着一条橄榄枝,诺亚看到橄榄枝以后断定洪水已经平息,人类和其它动物可以重新生活。从那以后维吾尔人把绿色作为生命的标志来看待。就是这种信念的启发,维吾尔人向来都推崇绿色,并对绿色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维吾尔族对绿色的推崇都很明显地看到维尔族生活文化的各个角落里。

维吾尔族喜好绿色文化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都有所表现。如哈密地区,有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冬季农闲的时候,为了喜迎春天的绿色,当地人要举行“麦西莱甫”,在瓷盘上种上蒜苗(麦苗),由主办麦西莱甫的家庭保管,当麦西莱甫快结束的时候举行一个交接仪式,把苗转给另一家主办的人保管。其实维吾尔族每逢冬季家家户户都有在家里面养苗(注:养苗:维吾尔族一种习惯即每年冬天在家里用盘子种蒜、小麦或大麦,让它在家里面长大,保管到春季,这也是维吾尔族爱好绿色的一种表现。)的习惯,把苗养到春季为止。他们把苗放在家里温暖可观的地方,用来装 饰家中。这也是维吾尔族爱好绿色的一种表现。又如人们载歌载舞,编唱各种有关春季和绿色的歌谣、欢迎春天的到来,春天一到,维吾尔族就用苜蓿拌成馅饼、饺子吃,此种文化行为称为“ jejix”(直译为“吃蓝”)。以上所述这些文化现象表面上虽然说的是蓝,其实指的是绿色。在民间,直到今天维吾尔人对蓝色和绿色还是不加区分的,都统称为“”。“”实际上是蓝色的意思,绿色称为“jexil”,但在民间,人们不常用“jexil”,而用“G”>”来代称这两种颜色,尤其在称呼自然界的植物时则更为普遍。维吾尔族妇女的爱美情趣很高,她们根据长年累积的生活经验发现了一些自然界的“天然化妆品”,姑娘们喜欢用一种叫“奥斯曼”(板蓝)的植物叶汁描眉,奥斯曼汁描在眉上也是青绿,维吾尔族认为很美;用一种叫“合那古丽”(凤仙花)的染指甲,用“伊里木”(沙枣树胶)抹在头发上用于定型,用红花(玫瑰花)的花瓣或樱桃和玫瑰花汁当用胭脂和口红用。还有一点就是,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后面多加上“古丽”两个字,意思是“花”,做父母的希望姑娘能象花一样漂亮。这些行为里实际上都蕴含着对绿色的崇尚。

绿色是人类生存的希望。人类文化就依靠美丽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基础是绿色,即植树造林,保护原有的森林和植被。维吾尔族祖先深深懂得,植树造林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的祖先自古特别重视创造绿化,比如,维吾尔族盖房以前首先绿化周围,孩子生下来就为他植树。维吾尔族对花草树木绿色的渴望倾向,在家庭庭院布置也有具体表现。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有一个果园,院子顶部有很多支起的架子,果院里的葡萄藤沿着架子生长,形成了天然的绿色篷帐。这不仅是美化环境,而且还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维吾尔族还喜欢在院子里种花,这给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就象前面说过的那样,维吾尔族人居所的前后大门两侧都种有许多树木,所以说不管是院内外,处处都可以看到绿色的景象。

在维吾尔族生活中的绿色观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大大小小的绿洲上,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四周为高山阻挡,加上位于中亚内陆,离任何海岸线都很远,海洋的湿气不易达到这里,所以降雨量很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均靠四周高山的冰雪融水解决。维吾尔族为了适应干旱的戈壁沙漠环境而出现了崇尚绿色的文化行为和审美观。就是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创造了相应的绿洲文化。维吾尔族对“绿色”花草树木的热爱,既是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其实用功能。如人们在居所四周的植物栽种,其最大作用是抵御沙漠风沙的侵害。总之,由于维吾尔族人生活在干旱炎热、戈壁沙漠环境中,使他们养成热爱、爱惜、爱护大自然的每一根花草树木。维吾尔族人民在自己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总结并意识到“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科学道理。进而努力去创造绿洲,并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来延续下来,代代相传。维吾尔族的生活环境从思想意识形态上,从日常行为上,都促进和强化他们对绿色文化的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行为活动,文化生活,心理特征和审美观念。绿树红花不仅成了人们认识大自然,掌握大自然规律的武器,同时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和希望。这里体现着维吾尔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美丽的道德品质。如维吾尔人不允许小树木的糟蹋,说是“不吉利”。因此,与生态环境直接有关的“绿色”是已经变成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维吾尔人这种文化特征普遍地可以看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庭院布置和家具设备以及服饰打扮中。概括而言,维吾尔族人的绿色观和维护环境的世俗行为,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特殊生态环境中产生的生态文化,它不仅是维吾尔族人文明的标志,而且是民族文化宝库;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凝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类文化精华。以上可以说明,维吾尔人把绿色当作生命的象征,它充分体现了维吾尔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这种绿色文化世俗也普遍地表现在维吾尔民间文学的各个体裁中,民间歌谣里尤其突出。

三、红色

红颜色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也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般象征青春、魅力、诚实、爱情、乐观。红颜色这种象征意义较突出表现在维吾尔民间歌谣里。维吾尔民间歌谣里较常用的象征手法中都有与红颜色有关的爱情描写,如红玫瑰是向往恋人,向往幸福的象征,石榴和石榴花是心情抒发,已达到目的的恋爱生活的象征,红枣和沙枣是初恋和初春的象征。另外,红色也有限制意义,如刚生孩子的家庭门楣上挂着一块红布,表示外人禁止入内,这块红布本身表示里面有产妇。这种红色象征文化也表现在维吾尔族人的一般生活中,如维吾尔人非常喜欢花(其中最有魅力的就是红颜色花),他们除了种花、养花外,还把各种花卉绘成图案,绣在服饰上。妇女们穿的外衣,衬裙、衬衣等服饰上都绣有花。如果选现成的料做裙子,一般也喜欢选颜色鲜艳,花色多样的料子。就连男子衬衣的领子和袖口上都绣有花的彩色图案。维吾尔族头上带的帽子称为“花帽”,那是因为上面印有花。女孩的花帽以红色为底色,再用珠子串成各种花纹,从远处看好比盛开的花朵。以上当然都是植物红颜色,这种以花为美的服饰特征,同样是维吾尔人颜色审美的延伸。

四、黑色

在维吾尔族生活中,黑色是具有多重意义的。第一,根据“黑”一词所表达的内容来看,它是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象征着“伟大”,因此,维吾尔人在9世纪建立的王朝名叫“喀拉汗王朝”(这里“喀拉”就是 “黑”的直译,即qhara[国际音标维吾发音])。总之,“喀拉汗王朝”的意思就是“伟大的王国”,这与中国古代的“大唐”、“大清”是一致的。另外,在表达暴风、大旱、天花、严冬、深秋、斑疹伤寒、大雾、暴雪等事物时,用“黑”,意思就是“大”或厉害。第二,有了“黑”人们才知道“白”。就是因为有了“黑”与“白”对比,人们才知道“白”的很多象征性意义。第三,“黑”就是美的标准。在维吾尔族心理中,女人的美一般以“黑”来衡量。如眼睛大、眼球黑、眉毛浓而黑,头发长而黑油油的话,这样的女人在维吾尔人眼里算是很美的。第四,在习惯上较粗和文盲叫“黑肚子”,粗粮,大老粗,土包子等也用“黑”来表达。第五,肥沃的土地叫“黑”,如黑钙土,坟墓也叫“黑土地”。第六,用“黑”来表示平民,小百姓,粗活,杂务,本地没有户口的人叫黑户,盲流,不好的事情也用“黑”来表示,如黑名单;表示弄乱,乱来也用“黑”来表示,如一团漆黑;另外还有“黑市场”,“黑市商人”,“黑市交易”、“黑帮”、“黑心肠”等说法。第七,在维语中“带孝”就用“黑”来表示,如她给丈夫服了六个月的丧。“服丧”在维语中直译是“穿黑色衣服”,而穿黑色衣服就是“服丧”的意思。总而言之,在维吾尔族生活中与“黑色”有关的事物和说法是比较丰富而复杂。“黑色”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一个方面就用表示哪一个方面的与“黑”有关的事物或词语来表达思想。与“黑”有关的词语本是《语言民俗学》研究的题目,因此,这里对比不再详细论述。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6

美根植于人性深处--《审美教育书简》中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地提出:美根植于人性深处,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游戏冲动是结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冲动,它们根源于人性的抽象结果(人格、状态及其相互作用).这些观点,不仅直截了当地综合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两大美学思潮,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开启了黑格尔把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和辩证法美学融为一体的思路,同时也最明确地表明了席勒的审美人类学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一脉相通的.

作 者:张玉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516.39关键词:席勒 美 感性冲动 理性冲动 游戏冲动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7

一、提高审美、强化能力

人们的审美能力主要是在审美实践, 特别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形成和提高起来的。没有欣赏音乐的实践, 就不会有感受音乐的耳朵;没有欣赏绘画、雕塑等造型的实践, 同样也就不会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歌德曾经说过:“正如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发现世界一样, 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发现是在对外在世界的发现中实践的, 人每发现一个新的事物, 就意味着在自我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器官。”人的审美能力就是对新的事物感知、发现的能力。难怪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在人类质朴的时代, 儿童对色彩的和谐、构图和想像性创造已经有了直观能力, 而在进入青春期以后, 随着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 原有的直感和审美本能都被大量的理性活动和与此有关的本能所代替和排除。音乐、美术教育就是要把人被压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冲动重新激发出来, 把“沉睡”的感受力重新调动起来, 并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运行规律。在它们面前, 书法不只是龙飞凤舞的线条, 而是充满生命的韵律和感情色彩的符号形态的闪现;音乐也不仅是声音对耳膜的不规则的撞击, 而是由美妙的音符组成的五光十色的烟火。譬如一幅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 画面上仅寥寥数笔:一叶扁舟, 一长者坐在舟尾执杆钓鱼舟下只有简单几笔水波, 其余地方皆为空白。但它整个画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美感又是何等丰富——简洁的画面上不仅有线条的韵律美, 高亮调的清晰淡雅, 水天一色、江波浩渺、江山无尽的气势, “江边蓑笠翁, 独钓寒江月”的诗情而且也包含着宋代几个政权的并存,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世人彷徨苦闷, 寻求空灵超脱的心境。美术教育正是帮助人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它包括对其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古典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各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 以及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等等。这种唤起审美情感的过程, 也就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样, 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建构学生理解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人们通过对音乐、美术的欣赏, 不仅得到了审美享受, 而且也提高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可见, 真正的艺术总是联系着人性深处的某根“神经”, 总是能够相互感应、融会贯通的。①

二、陶冶品德、锤炼情操

内在情感是人对于世间万物的心理反应, 它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玛克斯·德索在《美学艺术概论》一书中说:“艺术家像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鸟儿, 一旦从丰富生活中摄取了一片碎屑, 便匆匆飞回他的安静的巢穴中, 对它细细咀嚼。”这种咀嚼是一种有意识的深刻静思, 推动和促进了强烈的内在感情的积累。所创造出的艺术品不仅如普希金所说:“给我们简缩迅速流动的生活的经验”, 而且它大胆的艺术想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还可以拓宽人的视野、激发人的热情、活跃人的思维, 并给人以美得熏陶和启迪。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认为:“审美艺术教育是改革人的世界观、陶冶人的情感、礼得益智、促进科学发展的最好途径”。爱因斯坦在指出艺术对精神生活的巨大意义时说:我亲身体验到艺术作品的高度幸福。我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那种精神上的快慰是任何别的领域中得不到的。

难怪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强调:音乐教育有关涉到人性中“节制、勇敢、宽宏、高远”等精神品质, 音乐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个人精神面貌的改善。在作为“万代师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那里, 音乐、美术教育的价值同样并不只是它的技术性和实用性, 而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价值。

可见, 孔子、柏拉图均认为: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的人“可很敏捷地看出自然事物中的丑陋, 很准确的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得东西, 他就会赞赏它们, 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里, 作为滋养, 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事实, 既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又证明了艺术实践的历程锤炼着人才。如周恩来、曹禺、沈湘在天津的南开中学, 丰子恺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 王蒙在北京平民中学, 诗人曾卓在重庆复旦中学以及著名演员祝希娟在上海的复兴中学等积极投身艺术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随着我国基础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的有力推展,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上海市城桥中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农村, 为村民演出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每年的“劳动节”“建军节”校文艺队都要排练专题节目, 参加社区文艺演出, 平时还多次参加市县重大活动的开幕式表演, 增进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陶冶了品德、锤炼了情操, 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②

三、鼓舞斗志、激励前进

音乐审美教育之所以成为我国当前的热门话题, 与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经验不无关系。诚然, 我国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 但真正称得上学校音乐教育的则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算起。五四前后, 虽在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主张影响下, 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终因时代的原因而不可能有真正的音乐审美的教育。建国后, 音乐教育曾先后经历过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 (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 、“文革”期间的“演中心”与“唱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历史经验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其美育本位。

艺术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能够征服人心, 鼓舞斗志, 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理想生活而奋斗的火焰, 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一曲世界无产阶级的赞歌——《国际歌》教育了全世界的无产者, 唤醒了他们的阶级觉悟、理解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他们的斗争热情、坚定了必胜的信心。《黄河大合唱》、《江姐》、《白毛女》、《东方红》等音乐作品在中国人民最艰苦的岁月里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 曾鼓舞、激励了亿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前赴后继、忘我工作;徐悲鸿笔下《奔马》那风驰电掣的动态, 那激荡奔腾的气势, 那熊熊烈火般激情, 不仅在抗日救亡中给予人们巨大的鼓舞力量, 而且在祖国腾飞中, 同样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可见音乐、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鼓舞人们的斗志, 激励人们前进, 从而推动社会生活进步的美学功能, 是一个国家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然而,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 时代文化导向发生了巨大的偏转, 即所谓“现代文化”“进步文化”以“文化革命”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 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来说, 相当于“连根拔除”。③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时代在教育问题上的危机是“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 “以牺牲精神自由为代价而获得一种统一的教育”, “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试验”“教学技巧持续的扩充”、教育已经失去了“培养出拥有充分个体自我的人的可能性。”④因此, 时代呼唤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注释

1张平.唱归天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101.

2顾志平.艺术, 是学生完善自身的“青春宝”[N].文汇报, 2004-7-13.

3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03.33-37.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8

关键词:中学历史 美育的意义 审美意识 美育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79-01

何为美育?“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美,自始自终贯穿和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史存美在”。

教师只有将美感教育运用到历史知识教学之中,美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感悟学生的心灵,收到“树人”之佳效。我认为历史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谨供同行门参考。

中学历史审美教育的意义

历史的审美教育是以文本为基点,以审美为核心,以教育为目的,对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时代的新风尚。

二、渗透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特别重要。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米,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远大理想的体现。

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美育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四、渗透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许许多多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树。

中学历史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学生受到创造美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美”。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中“北京人创造的石器”、“战国时期的工具”、西汉“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翻车”、唐朝“敦煌壁画里的曲辕梨”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的演变进步,证明人类创造和欣赏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志着美已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另外近代中国也有许多创造美的例子如詹天估设计京张铁路、冯如设计出世界一流飞机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情趣与远大理想,并准备以饱满的热情走向创造美的行列。

二、通过教科书的诗、词、民歌、戏曲、小说题材进行美感教育

教学中,应该紧紧依靠这些能够表现美的素材,加以发挥、渲染。如讲到唐诗时,先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解释,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诵、品味、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李白描绘祖国山河南省的诗: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轻快生动。达到对学生美育教育。

三、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美感教育

古今中外有许多建筑,有的历史悠久,有的气势宏伟,有的技术高超,如长安城、故宫、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在讲解这些建筑时,努力用具体数据加以说明。唐长安城不但是亚洲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城市建筑水平也是名列前茅的,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

总之,美育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应注重把握直观手段,强化感应效应;把握历史大事,拓展理性效应;把握历史人物,克服崇拜效应;把握时代特色,升华艺术效应;把握历史活动,创设情境效应。这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审美个性,美化学生心灵,进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准备良好的精神支柱。养成优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理想。最后达到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孟洪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N].行知报

[2]朱光潜著.美学概论[J].谈美书简

[3]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

[4]王旭晓.美学原理

上一篇:新学期班会主持人台词下一篇:阳光幼儿园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