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精选8篇)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1

摘要:在70年前的那个朝夕不保的时代里,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在如晦的风雨中,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它就是西南联大。自它1937年在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因此,面对当代中国大学越来越多,却出不了人才的现象,重温历史,从联大中吸取经验,进而改进当代大学环境,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西南联大背景成功原因当代大学启示

正文:建立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为保存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成功原因

1.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

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但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

2.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有的联大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能领导大型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这与他们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开阔的思路就有很大的关系。

3.联大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而教学质量是高水平的,这是联大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联大许多名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因空袭移居郊区,远离学校数十里,为了同学学习效果好,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

4.联大校系领导,重视教学实验、实习,对保证理工科学生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大作用。联大刚搬到昆明时,理工科的仪器设备不多。但校方集中财力,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从上海、香港以至国外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再加以教员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各系都开出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如物理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都有实验课,每周一次实验,在战时实为难得。工学院在困难的条件下,材料试验设备齐全,木工、金工、锻工、铸工实习从一年级就开始。

⒌联大实行“教授治校”。联大校长梅贻琦认为校长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大学必须由教授来治理。因此,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大学治理结构层面,主要有两个机构:一是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的“教授会”,教授会是一个咨询机构。二是由三常委、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及教授代表组成校务会议,是决策机构。在西南联大,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院院长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没有副职,且常是一人兼任数职。学校很多的专门性任务都交给由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去研究和办理,委员会有常设的,也有临时性的。总之,西南联大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的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各种委员会也是由教授组成。西南联大的重大事情都经过教授会议讨论决定,教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充分保持

了纯洁。

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的启示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大众教育不能丢了“大学精神)

今天,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继续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然而应该看到,对比联大,现在大学教育缺乏学术精神,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学术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空话。所以,当代的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营造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更要做到不为外部环境左右,要坚持不懈地保持独特的独立教育传统,要做到不以功利为标准来取舍知识和决定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本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其实,名利只是学者工作的“副产品”而不是前提和终极目标,其学术研究受物质报酬左右的学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所以,作为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或者作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学者,就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具有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而这却是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弱点。

二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如今的不少大学,大楼越修越气派,学术上却没有多少建树,这与缺少真正的大师不无关系。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年许多优秀学生即是慕大师之名投奔联大。罗崇敏说:“如今部分高校变得越来越‘官场化’,这与西南联大精神格格不入。”教授会治校、自主使用教材等,都是西南联大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存在着观念、体制和运行障碍,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推进政府管理职能改革,简政放权,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权力。

三、大学教师要严慈相济,用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

傅斯年在一篇名为《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写道:“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在联大,师生共赴国难、生死与共,所以有极强的情感一致性,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而当代师生间利益、地位差别太大,缺少同一性是其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主要障碍。若教师今天不仅仅做知识的传声筒,而且还通过在师生间寻找生存价值同一性来提炼凝聚力,那么将更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纵观西南联大教师们的这些做法和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名利、应付正常教学、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一个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也许正是这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能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深厚的情感,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书籍:《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西南联大研究--论文索引》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2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平等,终身教育,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不仅首创私学, 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 而且编写教材, 整理文献, 使中国的上古文化得以全面整理和发展, 并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传统, 成为儒家的一代宗师。诚如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所言, “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 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历经悠悠数千年历史风雨的冲刷涤荡, 许多观点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应结合时代特点, 赋予孔子教育思想以新的意义, 以探析其对当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平等观

中国古代的教育在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 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同社会理想, 孔子遵循“建国君民, 教育为先”的古训, 通过和谐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从三十岁左右开始, 便打破历史陈规, 创办私学, 明确提出“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的思想。孔子认为, 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 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为实现这一原则, 他在招收学生时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 只要虚心向学、只要“自行束脩以上”, 都来者不拒, “未尝无诲焉”。孔子一生弟子三千, 而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也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打破了封建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 为普及教育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他所倡导的人人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其实质就是说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都能通过教育而得到转变和提升。孔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典范, 我们今天要全方位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 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促进教育的发展, 使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 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 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 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 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孔子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方面, 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 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 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倡导“有教无类”, 在招收学生时来者不拒, 这样, 学生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如“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 以及“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废哉, 人焉瘦哉?” (《论语·为政》) 正因为如此, 孔子十分熟悉自己学生的特点与个性, 教学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 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除此之外, 孔子还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避免硬性灌输, “夫子循循且善诱人”。孔子的教育是诱导的, 他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 不勉强人, 不压制人, 不挡住人, 把门打开给他看, 循序渐进地诱导他进去。但用什么诱导他呢?“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子罕》) 意思是说孔子用丰富的文献典籍知识诱惑学生, 用高尚的礼仪道德约束学生的行为, 这样一来学生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了。

孔子所处的时代, 社会政治呈多元化倾向, 孔子学生的身份、个性不同, 其入学目的和需求也不一样, 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也表现出对人个性的尊重和张扬,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教育主张, 与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有很多相通之处。以孔子为鉴, 我们更应该做到以厚德博学影响学生, 以德艺双馨感染学生, 以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开导学生, 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1]

孔子的终身教育观

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不间断地接受教育, 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人的发展是毕生的, 人是在终其一生的不断探索中展开教育活动的。圣哲孔子在这方面亦有同样深刻的主张, 他的教育思想涵括了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有一次, 孔子站立于黄河岸边, 看到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河水时, 由衷地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叹。他一生以好学著称, 学而不厌的精神尽人皆知。孔子曾说:“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七十多岁时, 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以自我修身的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个人只有毕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 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 求得发展。

除了强调终身学习之外, 孔子还很重视对弟子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为此, 他亲自整理编辑了六部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作为教学的主要科目, 并且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诲学生, 实现以变化气质、成就人格、提升生命之境界为最终目的。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教材, 而是积极地引导弟子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 走近泗水河畔, 让一花一草含情, 一树一木开口, 一山一水育理。[2]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启示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主张学无止境、学无常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孔子不仅教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 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 所谓“师者也,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成功的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耀眼的理性光芒, 对我们当代大学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新理念具有以下重要的启示。

1.大学应将培养有教养的人置于首位

教育的根本目的, 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 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 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善。将培养有教养的人置于教育目标的首位, 学生的知识掌握、认知发展、专业能力、创新品质等都从属于教养, 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等都服务于培养有教养的人的需要。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并彻底地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 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 也更谈不上学习社会的创建。

“理想、道德、人生观是永恒的教育内容”。在2500年前, 孔子就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社会纲常、事物规律, 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 并以此为基础, 教育可以实现促进家庭的和睦美满, 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平等, 实现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 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从中可看出孔子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 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他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

反观现今的大学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专业教育, 追求大学所学与社会之用的直接结合, 片面强调学业成绩, 而忽视对学生的品性、修养、责任、情感的培养, 导致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有文化、没教养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深刻理解孔子倡导的教育思想, 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 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本, 大学因学生而存在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同一类人, 而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他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施以区别性教育,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健康和完善的发展, 其思想实质是充分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本。我们今天的教育则多侧重于知识内容的传授, 更多地把教育视为一种工具, 而忽视了学生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和自由天性的启迪, 这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的。

大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尊重人性, 正确认识人的价值, 突显人的主体性,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给每个学生以最适合的教育。面对渐趋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应重温古典的教育理念, “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灵肉交流活动, 包括内容的传授, 生命内涵的领悟, 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的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也曾经指出,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 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 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 而是应去唤醒学生力量, 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 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3]

3.教师应当转变观念, 牢固地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也是教育变革对教育者自身提出的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 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更应该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作为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我们不应再局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 而是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须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惟有发现事物的规律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才是真正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教师责无旁贷。

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大学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 必须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并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 引导大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一军: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1_3153146.htm2008-01-11.

[2]潘群敏: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理念.http://www.cn-sgw.cn/WenHua/ShowArticle.asp?id=3882008-10-6.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3

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在不同价值观激烈碰撞冲击的今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正逐步腐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重读经典,重审儒家思想成为当务之急。利用《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德育效力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三纲八目”的内涵解读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大学》的主要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开宗明义提出了政治观和道德观相结合的德育目标,即“三纲领”。为了达到“三纲领” ,随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即“八条目”,它们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方法。

1.“三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大学之道”中,“明明德”是第一个阶段,它给人们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人们要修明德性,有一个必经的程序,要先修己德,再由此推及他人,也就是常说的“正人先正己”。“大学之道”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精神,“明明德”是返璞归真的内圣之道,“亲民”则是将良善道德推广的外用之道。“亲民”就是在自“明明德”的基础上引导民众也来明德,不仅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性,而且要将其成果推及他人。把“明明德”和“亲民”做到极致就是“止于至善”,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事实上,“至善”是没有终点的,“止于至善”是我们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理想境地,但这个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每个人找到并看清自己的“位置”,保持一颗“善”的心去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便达到了“至善”之意境。

通过对“三纲领”的概述分析和简略阐释,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递进的逻辑关系:清除内在的杂念,彰显美好的品德,推而广之,普及天下,进而臻于至善。接下来,以同样的逻辑顺序提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途径——“八条目”。

2.“八目”: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认识阶段,是通过探究人伦事物的道理,明辨善恶是非。“格”的意思是探求、追究;在《大学》中,“物”是一种存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仅意味着一切自然物,还意指了所有的社会物。所以,“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自身存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致”是达到或者获得的意思,“知”就是知识。“致知”是无知到知识的跨越,伪知到真知的转化。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格物”,才能慢慢获得。

(2)“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内化阶段,比格物致知更进一步,深入到情感和意志之中。诚意是保持真诚的意念,但只有“诚意”是不够的,因为当“诚意”被自然情欲支配的时候,人就会变成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因此,儒家的修身之道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就是要通过自身的调节用理智来驾驭感情,使心归于正,以达到“心正而后身修”。

(3)“修身”。修身居于中心位置,是由内向外转化的过渡转折,它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结果,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摆脱自身对于外在事物的好恶偏见。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行为阶段,是“修身”价值所在的体现。家、国、天下这三目实质是三位一体的,家是国与天下的微缩,国与天下则是家的放大。平天下是修身的极致,一切民族国家构成“天下”,平天下是将治理自己国家的原则变成天下的普世原则,实现“大同”。

《大学》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揭示了儒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之道”的主旨和要领,它是儒家道德修养的结晶。依“内圣外王”的理想,《大学》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本、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脉络结构。

二、《大学》德育思想的特色

《大学》德育思想不是完美无缺,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比如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等等。但值得肯定的是,目标具有层次性与可操作性,方法具有多样性与传承性,是《大学》德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为达到“止于至善”,从“修身”开始,然后通过格物穷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精神跃升,这体现了其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德育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一系列的具体子目标组合而成。比如从学校范围来讲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德育总目标引领全校师生,落实到每位老师,他心里要有一个课程设计,每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每个课时的目标。

《大学》具有丰富的德育理念,丰富多样的方法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方法体系。如以“慎独”来达到“诚意正心”的方法,如榜样教育法,还有推己及人、知行合一等方法,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此外,德育方法还具有传承性,很多德育方法是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是代代相传的结果。

三、《大学》德育思想对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代差距的存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目标理想化,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正如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目标应具备超前性,这种超前性应是现实可行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所有人无法达到,就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这样不仅违背德育规律,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制定上往往偏重理想性要求,缺乏层次性和衔接性。

(2)教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时代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德育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完善,与时俱进。传统的德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美德等内容,在今天仍然是必修内容,但是面对多元碰撞的价值观念、功利虚荣的信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还不够。如今的学生不愁物质条件,情感脆弱,受挫抗压能力欠缺,这是他们成长之痛,涉及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少,而这些恰恰是亟待关注的焦点。

(3)教育方法单调,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时期德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重德育理论说教、轻行为实践;二是重德育形式,轻实际效果;三是单向传授多, 双向交流少。采取单向填鸭式灌输,既没有认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也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2.《大学》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德育目标提供了借鉴。学校实施德育,要依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独特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各个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有侧重、有步骤地加大德育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从中学到大学的升学,很多学生心理不能适应,产生种种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这阶段学校的目标就是安抚学生情绪,使其尽快融入新环境,及时做好心理调适;针对大学毕业生迷茫的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前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方向,设定就业目标,使其走出困境,从容面对选择。坚持目标激励,通过确定学校总体目标,设置部门、个人的具体目标,并通过量化考核等手段验证目标达到的程度,这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大学》不去追求和探讨日常生活和伦理认知以外的东西,而是从日常经验和心得中总结出来,用通俗浅显的例子来阐释为人处世的原则,所以,不妨借鉴《大学》德育内容的日常性,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日常生活。“高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在德育目标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德育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和富有时代特色。”在校园里学生理想和诚信缺失,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弱化,功利和自我中心意识显著加强等。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培养学生的仁爱、礼仪、诚信、宽容等道德品质,帮助广大学生重塑美好人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新风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八礼四仪”等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大学》提出德育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当前不能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在外部灌输,而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加强社会实践,落实道德行为。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实地参观和调查等。运用榜样教育法,抓典型,树榜样,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功能性和科学性。教育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现在学校的德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授,还要教育把握和调节情感的方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动之以情,不但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能够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德育手段、方式的变革,以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创造新的教育感化力量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迎光.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莫秋蝉.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

[3]赵福祯.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4]邱晓煜.论《大学》的德育理念在高校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篇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态度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并在会议上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而这一理论在我们大学生中,也是会起一定积极作用的。我认为“实事求是”即求真务实,能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好的工作作风,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是,“实事求是”能使我们大学生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团结,对实现理想越加信心!所以,实事求是与大学生是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实事求是精神。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因为在当代大学生涯中,大学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那么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怎样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呢?我认为,首先在学习上得实事求是。上课的时候,求真务实,该专心听课的时候就要集中精神,这样你才能学有所成,才能知道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在老师所提出的你所不懂得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大胆地去提出疑问。实事求是,把问题真实地解决开来。另外,作业也要“实事求是”,作业是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一个小小的测试,如果是抄袭的作业,那绝对谈不上实事求是!我们在大学应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大学学习的意义。

2.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概念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一些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中,就应该果断,看准了,就要大胆的去尝试和闯荡。我们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积累经验,还必须要有科学地理论指导,对于问题的判断应从实际真实作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要客观地评价,包括评价自己也要联系实际情况。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这一概念中,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当旧理论中与新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就要敢于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剪裁为新的理论,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发展。我们大学生就应该受到启示:平时我们对新事物吸收的同时,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里是否真的正确,是否合时代的发展。世界要变革,一切不好的都要改革,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国家发展得更美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的事业,进而地解决温饱问题,全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的明天更美好!

4.结语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5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论对“人才”的正确理解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启示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话:136791682

53电邮:

教师:

得分:

2010年日完成论对“人才”的正确理解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国大学的扩招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中国高校教育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紧随而来的却是大学生就业的危机。看着一片惨淡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报告,不免产生了疑问:到底“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当代中国大学生如何努力的提高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人才”的高度?文章针对何为“人才”的问题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分析及提升自我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 正确理解 当代大学生 启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到底怎样的人才能够称之为“人才”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吧。相对于像我们祖辈们那些没有经历过太多教育的老人,他们会认为一个有知识并且懂得如何运用知识来改善生活的人是“人才”;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会认为掌握着尖端技术并且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就是“人才”。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的一个的问题,不同的视角,或许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及见解。

然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毕业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就业,相对于企业而言,怎样的大学生才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呢?

首先,知识。我是指一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当掌握的各项专业技能及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就业时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东西。这是一名大学生从业的根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本职就是学习,在大学期间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是以后学习工作的基础。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东西我们都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么你又有什么理由能够向企业保证你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去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件事?

第二,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范围就很广了,比如说交际,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管理等等。现在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说是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就拿我们计算机方向来说,编程,现在讲究的是面向对象的思想,要求系统模块化,程序开发时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模块,最终实现程序的整合。然而,如果你没有团队意识及交流能力的话,那么结果就是,各干各的,当最后要实现程序整合时,就会出现不兼容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对于一家讲究时间与效率的企业是无法忍受的。出现错误就要去修改,修改需要时间,那么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按期交工,从而合同违约,这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那么,你认为一家企业会随便的去用一个交流能力不强,做事不讲合作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家企业用人的出发点都是你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如果你都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让企业因为你而蒙受或多或少损失,那么人家还有什么理由去聘用你呢?

第三,经验。对于你要从事的工作的经验。企业是不愿意在招聘你进入企业后然后再花半年抑或是更久的时间去给你培训的。任何一家企业,考虑的最多的就是成本及效益的问题。所以这时你的从业经验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经验不等于能力,经验是你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第四,道德。从大的方面来讲,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储备力量,关系未来社会的好与坏。而小的方面,大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可以影响到当代的社会人,认识和理解社会出现的现象。另外,对于工作,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比如说公交车司机,如果不具备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工作期间,不按时按点停靠车站,那么给乘客带来的不便,给公司带来的损失,都是相当的巨大的。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来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还是需要靠我们去努力的拼搏的。所以,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各个方面讲都是十

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知识、经验和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一名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三个方面。而且相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人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身边有好多同学整日都在抱怨在大学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大学的课程体制并不能带给自己什么东西。首先,这样想的同学是错误的。就比如我们计算机系的同学,抱怨着公共课的繁杂,基础课与现实不能接轨,接触不到什么核心技术,理论知识太多。可你是否想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呢?公共课,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真的是和我们的专业毫无相关的吗?我想任何人都不敢说的如此绝对。高等数学之类的课程教给我们各种各样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而且在此同时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我想问将来想走软件工程方向的同学,你的逻辑思维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数学的基础,你的算法,是凭空想出来的吗?诸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这些专业基础课是万万不能扔掉的,编程语言每年都会有所变化,但是他的算法思想是不可能变化的,而数据结构这些课程就是指导你的编程语言的。你说没有从老师这边学到专业的技能,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当中专业老师逐渐的教给了我们自学的本领,这对于我们从业之后能够不断的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人总不能一生都依赖于老师吧?如果你是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你都没有上千行代码的编程经历的话,那么你能说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很棒吗?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就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人交流合作。那么你以不同方式去与其他人交流,结果往往会相差很远。能力不是看书就能看出来的,你要把自己置身于实践当中去,在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使自己成长起来。有好多人认为知识就是能力,但是我想说,如果你这样想了,那么你就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就认为是自己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位,然后选择继续深造,于是不停的读书,最终的结果就可能是你竭尽全力也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当你面临就业的时候,你应该把你所锻炼出的能力展现给企业,而不单纯是知识。就比如说,在大学期间,好多同学都有做过家教的兼职,但是有的人以为家教工作并不能给你的能力提高带来什么。但是现实是这样的么?当你去应聘一个秘书的职业时,那么你做家教时面对小孩的这份细心,以及与小孩和小孩的家长之间的沟通,你不认为这对你所要就职的秘书职业是十分有用的吗?假如你去应聘一份教师的工作,那么对于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你,这份深有感触的家教工作,你不认为是很有说服力的吗?

做事,先学会做人。少数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真的很难令人满意。首先,损坏公共物品,破坏公共秩序等扰乱公共生活的行为层出不穷:墙壁上出现的一个个的脚印,被故意弄坏的栏杆,图书馆大声喧哗,买饭的时候插队等等不文明行为。另外,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缺失也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曾经轰动一时的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用浓硫酸泼洒熊的事件,也一度引起了大家的深刻反思。第三就是心态。因为每天忙于学习,对于自己的意志力,人格修养提升不够,以至于在面对人生的困难时无法找到正确的思路去解决。轻生或者虐待他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列举以上这些问题,我只是想说,在大学期间,还是要多注意提升一下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这个社会,你才能够称之为“人才”。对于社会而言,你不能带来推动的作用,而只有破坏,那么我们能说你是“人才”么?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学生是不能等同于“人才”的,“人才”的与否要经过事实的检验才能够定论。而且,对于“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只从一个片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一定要全面的去考虑。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等,逐渐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等待着我们去解决,但是当我们一路走过来时,就会发现,在不断的追求当中我们进步了许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可,而且在此同时也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6

论贾环之性格成因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 要]贾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贾环不良性格的形成固然是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毒害,亦与不良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贾环不良性格的形成警示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既应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亦要防止偏爱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加强儿童的心理引导。

[关键词]贾环;性格;教育环境;偏爱

贾环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作者对他惜墨如金,大部分读者对他的印象往往只停留在“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八个字上。红学家们似乎也不喜欢这一角色,评论既少且多为贬低,少有同情之语。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地位卑下,知能低劣,而贪欲和野心却是极其强烈的”。除了几个重要片段外,贾环在全书中完全起到陪衬的作用。他的卑贱衬托出贾宝玉的尊贵;他的邪恶衬托出贾宝玉的正义;他的懦弱衬托出贾宝玉的坚毅。但贾环除了担任这么一个小丑角色的作用,难道一点研究价值都没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即对这个人物有一定的关注。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十二三岁天真烂漫的孩子,贾环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一步步蜕化成一个阴险狠毒的下流胚子的呢?

一、贾环性格的成因

贾环是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是探春的胞弟,与贾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更是丫鬟小厮们眼中的“三爷”。全书中关于他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十回与莺儿掷骰子玩钱,因接连输了几盘有些心急便耍赖讹钱;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元妃自制灯谜给诸姐弟猜,只贾环和迎春没有猜中,而且他的灯谜也被驳回;第二十三回以贾政之眼观迥然相异的两个儿子;第二十四回贾环和贾兰同去探望生病的贾赦,却只受到了邢夫人的“冷板凳”待遇,与早去的宝玉所受的殷勤亲热呈鲜明对比;第二十五回奉王夫人之命抄写金刚咒唪诵的贾环因宝玉对彩霞的态度触了他的底线,心中所积的怨恨一并迸发,便故意将那油汪汪的蜡灯推翻欲烫瞎宝玉的眼睛;第三十三回故意在贾政面前陷害宝玉,将金钏儿的死完全推赖给宝玉,而正在气头上的贾政不顾青红皂白差点将宝玉打死;第六十回贾环向宝玉讨蔷薇硝却被芳官掉换成了茉莉粉,继而引出赵姨娘大闹怡红院这一闹剧。第六十二回宝玉替彩云认了为贾环而偷的茯苓霜,得来的却是贾环的猜忌与怨恨。通过这些章节,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我们不难分析出贾环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1、封建宗法制的摧残

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父权在家庭中统治地位的确立,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更甚者,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和“庶”两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类来规定财产爵位继承的秩序。宗法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就是由正妻所生的长子,而我们的主人公贾环就是宗法制最直接的受害者。在宗法制度的约束和迫害下,贾环迸出了心底的绝望和愤懑:“我拿什么比宝玉?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第二十回)这句话绝不仅仅是因为莺儿的一句数落而发泄出来的,而是他对命运不公的反叛和控诉!作为堂堂贾政二子的“三爷”,别说在贾府正经主子那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平等待遇,就连底下的丫鬟仆从们也从没把他当做主子对待过,处处取笑、捉弄他,好似他天生就是个小丑的角色。难道说庶出就要遭人歧视吗?对!因为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他们懂得看主子的脸色,懂得对既得利益的衡量与取舍。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看似最和蔼可亲的贾母甚至从来没有和这个孙子说过一句话,无形中那些善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体面眼”就掂量出了贾环在贾府地位的轻重,自然而然地疏贾环而亲宝玉了。而贾环名义上的母亲王夫人非但不曾真心关怀过他,更是当着赵姨娘的面骂他是“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再看看王熙凤对贾环的评语:“环儿更是个撩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她还当面骂过贾环“没气性”,认为他“自己不尊重,要往下流走,安着坏心,还只管怨人家偏心”(第二十回)。从小便在屈辱的夹缝中生存,在众人的喧嚣中感受冷漠与孤寂,在矛盾与痛苦的漩涡中艰难挣扎,再坚强的心灵也会被欲望的恶魔吞噬殆尽,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地位和待遇的差距,贾环的性格逐渐扭曲,渐渐地走上了不归路。

2、赵姨娘的不良引导

除了宗法制度下大家族对他心灵的摧残,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贾环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对他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与安分守己的周姨娘相比,“阴微鄙贱”的赵姨娘在贾府中是个不招人待见的主儿。在自己亲生女儿探春眼中,她是“糊涂”“忒昏聩的不像了”(二十七回),五十五回中平儿也评价她道:“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赵姨娘的嚣张跋扈、兴风作浪源于不甘心受欺凌压制而作出的反抗,她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贾环身上。但遗憾的是,品行不正的她非但不能对贾环的成长起到正确的言传身教作用,她教育贾环的简单粗暴的方法方式也欠妥当。例如二十回贾环输钱回来,赵姨娘劈头就问“又是哪里垫了踹窝来了?”除了谩骂嫌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个母亲应有的关怀和慰藉。蔷薇硝事件中,她又怂恿贾环用极端的方式去闹事:“呸!你这下流没刚性的,也只好受这些毛崽子的气!”在如此无能又阴险,粗鄙又恶毒的母亲的“栽培”下,贾环奸猾的嘴脸和阴暗的心理与其母如出一辙,因为赵姨娘向他灌输的就是一种以邪恶对不平的思想。都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一家之长的贾政似乎也没有很正面的家庭教育观,动辄训斥打骂,他所奉行的不过是一种无爱的教育观。所以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长久地积淀下来后,仇恨的种子便在贾环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3、自身的劣根性

单看外表,贾环连一点公子哥风度气质也没有,在“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的对比下,在父亲眼中他竟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而且也不像一般十二三岁天真烂漫的孩子,举手投足间折射出的全是轻狂顽劣、吝啬小气、乖张轻浮。面对不平等待遇,贾环甚至从未想过采取其他正面磊落的方式来改变现状,他只是处心积虑伺机报复,一一铲除自己讨厌和对自己不利的人。元宵灯谜事件说明他的低能,输钱耍赖说明他的吝啬,两次报复说明他的阴险,茯苓霜事件说明他的猜疑,当彩霞被凤姐说与旺儿为妻时贾环的羞于开口和不甚在意则说明了他的无情(第七十二回),怪不得一一二回赵姨娘中邪发疯病,当大家探完病起身将走时,贾环“急忙道:‘我也在这里吗?’”,这看似无心的一问突出表现了他的不孝与冷漠,可以说贾环的性格成因与其骨子里的低智能与劣根性有主要关系。其次贾环的心理受挫耐挫能力低,面对不平待遇他只是积郁于心,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全书中唯一一个真心实意对他的就只有丫鬟彩云了,但主子毕竟是主子,奴才不得逾越半步,所以贾环心中的郁结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排解,只能采取极端方式了。如果仔细研读原著,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贾环是有着极强的自尊的,当疑心彩霞和宝玉好上了之后把她偷给他的东西都退还回去了,还有前两次的蓄意报复,无不表现贾环强烈的自尊心。但是这样的自尊在一次次的被践踏之后便消磨成了自卑,转而成嫉妒成恨了。在畸形心理的驱使下,贾环选择了恶意的报复行动,手段之狠毒,让人生畏。

二、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社会环境,是指由家庭居住区域所形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环境。教育家卡尔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在此撒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在此撒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从而影响他的命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强调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在家庭中对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所以家庭对孩子的操行品德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国古代便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姨娘从来不曾关心过贾环的家庭教育环境。主子没有主子的威严,竟下贱到和丫头婆子们一般见识,还不知羞耻地和她们打闹起来,我们不难想象如此一个粗鄙恶劣的母亲会教导出怎样的劣子来。狠心歹毒如赵氏,而且她也不曾询问过贾环在学堂里的学习情况,甚至不曾有过一声嘘寒问暖。贾环阴险报复的性格除天生劣根性外,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赵姨娘不良影响而形成的。虚伪如贾政,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贾政的家教实在让人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不敢恭维,面对贾环的告状他更是偏听偏信,不加以确实就将宝玉往死里打,所幸后来宝玉没事。自己管教不严岂可不责?

那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如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呢?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和自尊,俯下身来真正关注、倾听孩子的话语,不能当孩子的发展与目标发生偏差时就冷言冷语,过度批评。贾环作为赵姨娘摆脱低下地位的棋子却老让她失望,所以经常破口而出的冷嘲热讽大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更加自卑,性格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其次父母应该自身品德优良,以身作则,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一致,赏罚分明,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效果。如第七十五回中秋夜作诗便是很好的一例,“贾政看了,亦觉罕异”而贾赦看过之后对他大大赞赏了一番,更加刺激了他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七十八回贾兰贾环与贾宝玉三人同作“姽婳将军诗”就是很好的证明。最后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当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打”或许能够让孩子在威压之下立即认错、服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循循善诱的引导、娓娓道来的教诲以及对行为的强化训练,则更能使孩子于点滴之中将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自身的习惯。皮肉之苦只能给孩子消极被动的警醒,而感悟教育则可以打动孩子的心灵。

当代社会未成年犯罪比例越来越高,除了社会学校的因素外,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缺乏家庭关爱,父母文化素质偏低,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学习和生活,家庭暴力,家庭结构不完整等等原因都对孩子的性格成因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一般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耐挫能力差,对自身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意识,随即逐渐脱离正常同龄人的队伍,养成孤僻、厌世、抑郁、冷漠、暴躁等不良性格,拥有这样性格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再受到社会上不良人群和不健康思想的诱引,一旦走上歪路便无法回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初始认识教育,因此应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融洽的关系。易言之,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2、教师和父母亲应警惕偏爱现象的发生

偏爱,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身边。贾环为什么会挟私报复、恶意中伤宝玉,处处想置他于死地?关键原因就是他受到了那些势利眼的不公正待遇。同是贾政亲生儿子,贾母亲孙子,为什么处处受挤兑受压制的总是我?古往今来,偏爱现象一直存在,家庭中表现为多子女的父母对某一个孩子特别偏心,而其往往表现为对人不对事;学校中表现为教师偏爱某个特别突出的学生,并通常给予更多的关注。

即使是在文明社会的当下,在多生子女家庭中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思想闭塞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及其严重,不管儿子品性如何,父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母长辈们总是尽所能地疼爱他们而剥夺了家中其他女孩的一些权利和爱。一直以来社会上还有“疼头生,惯老小”的说法,一些听话、乖巧、能干、漂亮的孩子格外受到父母喜欢,甚至宠爱。比如衔玉而生的宝玉,排除由正室王夫人所生这个原因,贾府上上下下众星捧月般地捧着他的主要原因便是他的通灵宝玉,他的“神彩飘逸”让每一个人见之难以忘怀,当然个个都偏爱他了;还有的家庭里,夫妻各偏爱一个孩子,造成夫妻不和,儿女矛盾重重。那么家长要如何克服偏心、做到一碗水端平才能防止像贾环这样因不公平待遇而生恨复仇的悲剧发生呢?首先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父母爱儿女是一种天性,爱子之心是无可指责的。在感情上对子女或某个子女的偏爱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对子女的教育要做到“对事不对人”,求得对某件事情的客观评价。其次是要知道什么是疼爱孩子,要让他在风雨中接受锻炼而非采取溺爱与偏爱的方法。最后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热爱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的孩子。例如对残疾孩子、调皮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要注意公正对待他们,不要抱有成见,要鼓励孩子的上进心。贾环就属于弱势群体一员,他的心灵比一般孩子都脆弱,但是赵姨娘贾政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贾环需要的是更多的爱,由心而发的真挚的爱,而非打骂和漠不关心。

同样的,在课堂中教师的偏爱则成了教学公平的绊脚石,对一个孩子表示些微的偏爱.而对另一位稍有冷落,这立即就会被后一个孩子觉察出来,并引起憎恨。产生教师偏爱现象的原因有几点:一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未得到改观,似乎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好出路,而学生成绩也成了评判一所学校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而根据成绩的高低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对好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而冷落差生。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教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抵挡不了“人情风”“送礼风”的侵蚀,偏离了师德规范,淡忘了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追求功利和实惠对“特殊学生”给予特殊关照,变因“材”施教为因“财”施教。其实这种偏爱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嫡庶之分”呢?就因为家里比一般学生更富裕更有关系而获得教师更多的青睐,正如宝玉,就因为他的出身比贾环好,就因为贾环根不正苗不红所以每每得看人脸色行事,所受的待遇与宝玉简直是天壤之别。这里需要重视的是,一些缺乏关爱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从冷漠厌倦到沮丧消沉,自暴自弃。而改变此种现状最根本的策略就是坚持有教无类,提高教师素质,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摒除私心杂念,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通常学生会特别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评价的公正性,对待犯错的学生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每一朵花都有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其绽放的机会,不要像贾环一样,还未绽放就凋谢了,批评也要从正确角度入手,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耐心地鼓励,防止他走上歪路。真正做到平等,不偏袒,不偏爱,是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3、应注重心理上的疏导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呵护、肯定、鼓励的时期。贾环作为一个还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其心智和情感还有待发展,面对大家族施加的威力和背负着庶出的压力,贾环性格的扭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心理素质低下和不当的排解方法。所以,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场所,校园生活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和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和动摇性的阶段,也是他们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和多发期。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担负着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与监控机制,制定计划,定期总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排除学生各种心理障碍。而教师也应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认真观察,热心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尽早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见到老师就害怕,更别说交流了,这当中不仅有学生自身原因,老师当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融入到学生中去,放下老师的架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待一些“问题学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不要太激进,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重拾信心。因为心理教育应从尊重和理解做起。

每个青少年的心理都有一个“自在”的发展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自我心理引导和修养的指导。如培养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自我调节和排解心理问题,用热情的心态对待生活,用上进的心理对待生活,用信赖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事,以自信不自傲的态度对待自己。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我想,如果贾环能够懂得对自我心理进行引导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了。从古到今,也有很多类似的反例。最著名的就是孟尝君田文了,他为贱妾所出,而且生于妨忌父母的五月五日,可以说他的处境比贾环还要悲惨,但是他并没有像贾环那样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而是凭着自己卓越的才识和见解在四十余兄弟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所以我们要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拥有宽广的胸怀,学会生存,学会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的“自我”。同时要尊重自我价值,因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学会客观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贾环为什么要陷害宝玉呢?因为他把宝玉当成了自己的“假想敌”!在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如果不能铲除异己,那么就只得自己走向毁灭。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需要在平等竞争中才能得到其升华。如“自我接受法”“自我调节法”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提高自我价值和心理修养。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显然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所以我们目前的教育应不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养成良好的合乎时代的心理素质,才不会被社会、被时代所淘汰。

贾环虽然只是个存在过去的虚构的非典型性人物,但是他的存在给我们以无限的警示和借鉴。古话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引贾环以为鉴,得启示以免重蹈覆辙正是笔者撰文之用意所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张弛.红楼梦中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4]王汇娟.《红楼梦》中贾环形象的重新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5]高连旺.论贾环的悲剧[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6]陈蕾.教师偏爱:课堂教学公平的绊脚石[J].教书育人,2006(11)

[7]戴志敏.德育与行育——早期家教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支点[J].教科文汇,2009(05)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7

关键词:颜氏家训,大学生教育,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仁寿年间, 共七卷二十篇, 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学等。颜之推是南北朝至隋初的门阀士族, 因早年受家传儒学的熏陶, 儒学成为他整个学术思想的基础, 使他在本质上始终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 儒家忠孝仁义的信条是他一生所遵行的行为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 它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 而《颜氏家训》正是其中的翘楚, 它集前代家训之大成, 不仅以内容的丰富性、理论的系统性, 文体的范式性, 将家庭教育与社会大众化生活紧密结合, 事理与亲情融合, 言训与心育并用, 而且在严肃的道统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汲取其“合理内核”, 对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养,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培养健全的人格———“以仁义为节文”

《颜氏家训·省事》中说:“为善则预, 为恶则去……墨翟之徒, 世谓热腹。杨朱之侣, 世谓冷肠;肠不可冷, 腹不可热, 当以仁义为节文尔。”

以上这段话充分表明人格染化的重要性。颜之推认为, 对子弟进行仁义教育, 以使他们树立牢固的仁义信念, 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仁义被他当作道德价值判断的法则, 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美丑, 都必须以合乎仁义与否去衡量, 他从儒家传统的价值取向出发, 主张贵义轻利, 教导子弟培养乐善好施、崇尚简朴的完善品格。

颜之推认为要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 还要有高尚、远大的理想, 并使这一理想付诸行动。他说:“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因此他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常勉励他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高尚的气节, 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来继承和发扬家业。

在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今天, 高尚的气节尤为重要, 这不仅有赖于父母的熏陶, 同时也有赖于学校的教育。对一个人而言, “气节”是人的立身处世之道, 作为一种人生准则, 对人的志气、德行、节操均有巨大的影响。没有气节, 个人自尊心与民族自尊心无从谈起, 对人生与社会、对国家与民族的坚定信念将失去基点。因此, 培养健全的人格, 树立崇高的理想, 这点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营造健康的环境———“君子必慎交游”

《颜氏家训·慕贤》中说“人在年少, 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是以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君子必慎交游焉。”

颜之推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至关重要, 特别是青少年, 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立身处世, 不能无友, 而朋友是否贤能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与贤德之人交往, 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朋友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助于修身和学问, 而且也会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但一定要谨慎选择交往的对象, “必有志均义敌, 令终如始者, 方可议之”。

颜之推还提倡“风化自上而下”, 认为上行下效, 子女对于家长的仿效是一种自然行为。因此, 家长应当给予正确的示范,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首先端正自己的作风。用今天的话说, 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和睦、向上的家庭氛围, 即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为其树立良好德行的榜样, 通过氛围熏陶人, 通过环境教育人。

在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周围同学的素质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素质教育必须在风化熏染的过程陶冶其品性, 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优化的环境氛围, 教师也要以身作则, 端正自己的言行, 为学生做好表率作用。

3 善用榜样的力量———“风化自上而下”

《颜氏家训·风操》曰:“昔者, 周公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餐, 以接白屋之士……黄门侍郎裴之礼, 好善为士大夫, 有如此辈, 对宾杖之……”

颜之推不但注重父母对子女的熏陶, 周围环境的教化, 同时也善于通过选取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作为教育的典型, 以申明自己期望的人格标准, 通过崇高的道德形象, 唤起子孙的道德情感, 促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化, 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 将教育的内容逐步内化为学习者的品德。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思想道德成为整个社会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这除了长期的、反复的教育灌输外, 另-个重要因素就是依靠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 如宁折不屈、忠义爱国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袁崇焕, 秉公执法、廉洁勤政的包拯、海瑞等, 其作为社会榜样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生动而具体的形象, 了解并接受了社会道德规范, 榜样教育因而成为对大多数人作用非凡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因此, 榜样教育与榜样激励在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不可或缺。选择正确的榜样, 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读书与娱乐并进”

《颜氏家训·勉学》篇曰:“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直取其清谈雅论, 剖玄析微, 宾主往复, 娱心悦耳, 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颜之推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并为道德教育服务。他深刻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炼品性, 经世致用。他认为读书的目的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读书是为了掌握一门学问, 并且可以靠它自谋生路;读书的第二层次是为了启发智力, 开阔眼界, 以利于修炼品行。同时他认为, 君子立身处事, 贵在对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学到的知识要与自身的行为结合, 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论文_西南联大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篇8

关键词:杜威;职业;职业教育思想;大学生;就业观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教育发展史上,在杜威之前,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理解为“仅仅和肉体相关的、为获得报酬或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工艺教育,仅仅作为获得专门职业技术的手段,从而将职业与文化修养对立了起来,将职业教育视为“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1]而杜威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为背景,在对狭隘的职业教育进行批判的同时,结合经验论哲学和民主主义理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

(一)“职业”的内涵

杜威认为“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其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杜威对于职业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提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杜威看来,职业是一个全面、广泛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对“职业教育”全新的阐释

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的对立面既不是闲暇活动,也不是文化修养。从广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是联系起来的。例如,学习历史,对于要做历史教师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是职业教育,而对于要做律师或医生的人来说就是文化修养。[2]

(三)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

在强调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杜威对现行职业教育的弊病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一、现行职业纯粹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的。二、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屈服于现今制度的要求和标准。三、现行职业教育认定某个人天生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四、现行职业教育使学校成为工业或商业的附属结构。五、现行职业教育维护了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以及教育与民主分离的旧传统。

二、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影响及启示

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对市场需求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就业观,更多的是盲目从风,追崇热门职业,例如:前几年红遍全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盲目追捧,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甚至取消了此专业。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才能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把完善个性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一)明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的区别

择业观和就业观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有本质的不同。一、择业观:择业仅仅是职业的选择,就业表示职业的获得,而职业则有着丰富的内涵。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待如何获得实际职业,以便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并且得到相应报酬的关于就业方面的根本看法和主张,受社会现实和职业需求的制约,主要用于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职业定位。

(二)克服官本位的传统就业观

官本位的传统就业观,是中国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整体与核心之中,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职业观。现代大学生毕业时优先选择行政机关,而不管自己在校所学什么专业,都不约而同地愿意加入到公务员的行列。据相关统计:2011年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截至2014年10月24日18时,国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140.4万,总体竞争比例近87:1。[3]这样使得众多大学生走进了官本位的价值观误区,更多能在其他领域展露才华的大学生会把一生的大部分宝贵时间贡献于“官场”。这势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官本位职业观,正如杜威所说:“每个人对他自己的工作或者职业的兴趣不是勉强的而是明智的。”

(三)把就业、乐趣和意义三者结合

新西兰作家约翰·克拉克在其著作《要金钱还是要生活》中指出,一个人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实现核心自我的冲动来自技能、乐趣和意义,而核心自我的实现,便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4]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在选择就业的同时,从自己的乐趣和对职业意义理解角度去审视,是实现核心自我的有效途径。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应是就业、乐趣和意义的结合。要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当代大学生们也必须以这三者的结合去定位就业。就业、乐趣、意义三者的交集便是最理想的职业生涯。

(四)注重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提升就业质量

近些年,呼吁我国高等教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呼声层出不穷,众多学者认为,当代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根据武汉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选案例[5]:一生要完成的几件大事分为:1、获得学士学位 2、出国留学 3、到外企工作 4、进入公司高层 5、创办公司 6、环游世界。而这六件大事相对应的重大举措分别是:1、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 2、提高口语能力,参加托福考试。3、做好本职工作,思考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新举措。4、更加努力的工作,尽力扩大公司发展的领域,培养下属,使其能独当一面。5、使公司顺利步入轨道,奖罚分明,鼓励员工士气,扩宽经营网络,在各地建立分销点。6、考察各国的商业氛围,寻求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案及合作伙伴。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限制在考级、赚钱、创业等方面,就连最后环游世界的计划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升却没有提及。这无异于杜威所说的“社会寄生虫”与“把自己训练成养家糊口的人”。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自己人文精神的提升,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与人生品味。构建自己职业生涯中美好的家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质量。

结束语

教育学者吴俊升教授曾指出:论及职业教育,杜威从未采取纯功利的观点。他所主张的乃是综合文化陶冶与职业训练两个对立的概念的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探讨,但是,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见解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对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见.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2]参见.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2014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统计.[EB/OL].http://www.htexam.com/a/gwy/news/guojia/2010/1025/56228.html

[4]约翰·克拉克.要金钱还是要生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5):35.

上一篇:阿房宫赋默写下一篇:1、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