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8篇)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1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开拓者

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这里的“用”与生活中的“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用主要是指直接使用某种工具或物件去做具体某件事,用就是做。而用书的用是广义的用,包括思想上的用和行动上的用两个方面。看了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是用,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是用。总之,为了用的目的去看书、读书、讲书、听书都可以说是“用书”。因此,陶行知说:“我们用书,有时要读,有时要讲,有时要听,有时要看;但是读、讲、听、看都有—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2

一、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现在看来,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这个阶段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试验教育的形式出现。(二)1933—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陶行知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且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击“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办法是试验。因而在这个时期,他大力提倡试验教育,先后发表了《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等文章。概而言之,陶行知倡导的试验教育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重视创新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其次,强调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最后,注重创新发明能力的培养。[1]

陶行知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1933年3月,他在《教育建设》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对于什么是创造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正式形成。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

从试验教育到创造教育的发展过程清楚表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是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病提出来的,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建立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它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于现在有重要价值,值得认真研究。[2]

二、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他核机制,将学校考试与社会考证接轨,如模具制造工、数控铣削高级工、线切削中级工、UG、Pro/E等认证考试,既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校真正学到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能独立工作。

参考文献: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这种人不是少数人,而是广大人民大众。所以,“把小孩子、农人、工人都培养起来,这才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 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创造教育不仅重在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而且要使人人都能创造。只要“把他们的头脑灌输成科学化”,就能“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

3. 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陶行知重视“做”在创造教育中的地位,这突出了实践的价值,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有道理的。

4. 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既是一种遗传素质,更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因此,他主张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有了上述六大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三个需要”是:“需要充分的营养”。只有小孩的体力与心理得到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俾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适宜的培育,他们才能欣欣向荣。“一大条件”即是民主,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3]

“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都是实施创造教育不可或缺的,但三者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六大解放”的重点在于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宗旨在于使学生能自动自觉地学习,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三个需要”侧重解决儿童创造力培

[1]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6,(4):32-34.

[2]蒙以嫦.模具教学改革刻不容缓[J].边疆经济文化,

[3]王永锋.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教育中的问题浅析[J]陕西教育,2008,(8):18.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

(南阳市卧龙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南南阳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其作用非常重要。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作用推进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校园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

精神文化,即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延伸到具体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是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陶冶人的心灵的场所,它是以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以养的外部教育环境问题,目的是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利用环境影响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儿童实际的方法,培养、加强、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大条件”是涉及创造力培养的政治环境问题,只有在民主条件下,才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5. 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1945年1月,陶行知在《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中写道: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据此,他制定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十字诀是创造教育方法的具体表现,它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富有深刻的科学哲理。[4]

总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既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这是陶行知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而且在今天,对于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些竞争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也强调过:“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套与之匹配的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提出贯彻还是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普及都可以看出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所作的努力。同时,在培养有创造力人才过程中,创新精神被传播给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培

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些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无所不在,影响巨大而深远,使人终身受益。

校园文化能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每个学校成员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整体效应。因此,一个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学校,随时随地都能把师生员工聚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团结战斗,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绩效。

三、推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

校长首先要有比较高的办学品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因此,学校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高养了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创新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创新作用的理解,增加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陶行知主张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才创造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倾向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创新的作用,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改革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启发我们改革目前整齐划一的课程、教材、考试和单一的课堂授课制为特征的大一统教育模式;改革只在校园内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极少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的应试型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它在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今天更加熠熠生辉,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它,深入地研究它,使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发展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摘要: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严重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一大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创造教育。它不仅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作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76-182.

[2]周洪宇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2.

[3]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7-145.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见解深刻,兼容中西,积极创新,理论简约,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给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给目前的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认为幼儿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把儿童看做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是七八点钟的太阳,因此他非常注重幼儿教育,大力倡导在社会上普及幼儿教育,强调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是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很重要,幼儿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他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凡人生的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其意思是儿童六岁之前的教育直接决定未来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因此当时的他大力呼吁社会有志之士创建幼稚园,开启幼儿启蒙。

2.重视对幼儿发展全面教育

陶行知认为幼儿的教育需要全面发展,他提出的幼儿发展包括四部分的内容,即幼儿的健康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幼儿的道德教育,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的健康教育上,他一再强调幼儿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它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颇有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味道。他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一些卫生常识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此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上,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他强调“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他的这一思想和现代教育科技兴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先生的思想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在幼儿的道德教育上,他认为“道德乃做人之根本,不可不立”,即使一个人满腹学问和本领,如无道德一切白费,因此他十分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培养,还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即“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真善美合一”。在幼儿的劳动教育上,陶行知强调“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在他的认知中,真正的劳动必须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也就是寓教于实践中。陶行知的幼儿全面教育思想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原始鼻祖,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重视幼儿园教材教法

陶行知认为幼儿园教材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必须体现出童真童趣,必须和生活接轨,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即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教育,幼儿才能真正从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他反对强灌输死读书的现象,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面对个性发展不同的幼儿时,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和爱好兴趣不同对待,坚决杜绝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强迫性学习。陶行知的这些教育思想即使放在现在,对幼儿的学习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他觉得幼儿教育的失败,不仅是孩子本身的教育失败,而且是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失败。

4.倡导中国式的幼儿园

20世纪初,国内开始兴办幼稚园,生搬硬套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模式,陶行知当时就指出国内幼稚园的三大弊端,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认为国内的幼稚园孩子都唱外文歌,弹外国的钢琴,学外国的舞蹈,花钱还很多,只有有钱人的孩子才上得起幼稚园,多数孩子得不到学前教育。因此他倡导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幼稚园,要面向全社会所有幼儿,即平民化,还要根据旧中国贫穷落伍的国情,创办省钱的幼稚园,让贫困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他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很多地方出现的“天价幼儿园”来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前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的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加,在城市农村中大力普及。在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的各项发展指标,强调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一方针政策正好是陶行知因材施教的体现。陶行知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当下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近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盛行,某些幼儿园出现了洋化病和贵族病,双语幼儿园层出不穷,社会上的外语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天价幼儿园网络媒体是时有报道,如此弊端很有必要借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平民化省钱式的幼儿园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总之,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一针见血,具有远瞻性和先进性。他提出的很多教育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时下21世纪的幼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他对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他的幼儿教育思想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周颖.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的思想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3]祝正龙.湖北省幼儿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芦苇.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亚纵横,2002(10).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及其现实意义 篇4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学生自治观是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学生自治是民主社会公民养成的一种练习.从实现的思想基础来看,学生自治必须以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学生自治不等于将学生与学校、教师处于对峙的地位,学生自治的边界是以学生应负责和能负责的事体为限.学校中学生自治的过程是一个练习自治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自治的教育过程.学生自治的教育方法是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论的“生活法”.

作 者:胡金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 刊 名:江西教育科研  PKU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AL RESEARCH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G40 关键词:陶行知   学生自治   民主管理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5

摘要:陶行知虽然已逝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在校园生根发芽,很快便撑起了一片绿荫,我们生活在这棵参天大树下受益无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理性地认识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价值,用“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开发写作资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打造自身形象;用创新教育思想关注学生成长。总之,在教育面临举步维艰尴尬境地的过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新世纪教育梦想快速腾飞的明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将始终伴随着我们,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创新教育 写作教学

正文: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教育者,应像陶行知那样,带着教育的幸福行走”。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思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看清事实,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写出自己的童真童趣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用“生活即教育”开发写作资源

陶行知针对中国的旧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它包含三层基本涵义:

(一)、生活决定教育;

(二)、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

(三)、生活和教育共始终。

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

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实践中我常常结合教材大胆开发写作资源,让同学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将课堂知识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如《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介绍了一些养花的经验。我及时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在网上查阅关于养花的文字资料,还让他们去植物园听花农讲养花的知识,观察花农养花的过程。然后每人自己学着养一盆花,记录花的生长过程,积累养花的经验。举办赏花和写作比赛,交流养花经验,描绘花的特点。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学生扮演一些社会角色,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感悟人生真谛。如在指导学生写《今天我当家》的习作时,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回家扮演父母的角色,打扫卫生,清洗衣服,买菜做饭,照顾老人„„在劳动中,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和无私的爱。我还鼓励同学们去做小小法律宣传员,交通管理员,街道办事员等更多的社会角色,并且坚持写体验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二、用“教学做合一”思想打造自身形象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它的内涵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我们摒弃“死教书本知识”的传统观念,不断打造自身新形象。

(一)、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确立师生平等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要由传统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重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学生学习的人,不配做学生的先生”。小语界新锐管建刚老师在写作教学的理念上敢为人先,堪称榜样,如《我的开场白》记录了他刚从农村调入县城的第一课,课后,他收到了学生的评价文字:“我们的新老师,他姓管,是一个校长,我们叫他管校长,厉害啊,校长他也能“管”。我原以为他很凶,没想到,他上课便把自己的照片、缺点、优点全贡献出来,并且还有很多描述,我们被逗得哄堂大笑。这个“开心果”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丰富多彩的。”管建刚老师的一堂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写作素材,这跟他“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不无关系。

(二)、优化教学方法

陶行知一贯主张“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相结合,群体教学和个别谈话相结合,对一个问题,不是先生拿现成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解决的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利用这个经验的联想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强调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如本学期《语文》书上练习题里有两首诗歌,一首是《风儿在哪里?》,一首是《幸福》。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明白: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充实。我灵机一动,立即发动孩子们回家动手操作,第二天他们把自己的手工作品都带到学校交流,哇,10张课桌上10件作品!有做成牧羊犬形状的;有做成太阳花形状的;有红五星形的„„置身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我看到了孩子们成功的制作,看到了孩子们自豪的目光!打开一件件作品,一段段稚嫩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妈妈的爱就在那浓浓的菜香里!奶奶的爱就在她手中的雨伞里!爸爸爸的爱就在那丁丁当当的车铃里!妈妈的幸福,在于用自己的青春来培育自己的孩子。爸爸的幸福,在于每天早上骑车出去上班,每天很晚才回来休息,他给我做了榜样,鼓励我好好学习。”„„

当同学们带着感恩的心在晨会课上朗诵这些诗句的时候,教室里掌声如潮,看到这般情景谁会不兴奋异常呢?

三、用创新教育思想关注学生成长。

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在教育中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双眼;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明确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因而,我们应该重视在创造教育中的“六给予”:“给予学生观察的条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练习的机会;给予学生说的权利;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给予学生创造的激励。”写作教学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要让学生从陈旧的知识里解放出来,从僵化的教学里解放出来,从枯燥的分数里解放出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在开学的第一次作文课上,我这样引导孩子写作: 同学们,暑期生活丰富多彩,快快把你的暑期经历告诉我们吧!

小东:我游玩了清水岩,看到了青山绿水、古树参天、寺庙香烟缭绕、游人络绎不绝,美!

小刚:我在家自制冰激凌了,失败了好几次,最后终于做出来了,我请大家到我家吃冰激凌。

小洁:我读了日本作家写的《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小豆豆给我带来了乐趣,我从小林校长身上学到了:无论何时何事,都要有一颗善待别人的心,那将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小华:我从冰箱里拿出茶鸡蛋,剥开后刚咬了一口,又发现了更奇怪的现象:蛋白不是整整的一个整体包住蛋黄,而是变成了一层一层的,我数了数,共有六层,像是

蛋娃娃从里到外穿了一件又一件的小褂子,这是我的新发现!

听到同学们的介绍,老师嘴也痒痒了,也介绍介绍我的暑期生活怎么样?

老师每天读两三个小时的读物,一个暑假读完了《儒林外史》、《围城》、《飘》,还在博客上写了读后感呢!老师还每天写一篇博文,其中修改、发表了同学们的好多篇写作。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6

本文为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中节选的一篇,请认真细致读,从中寻找一二个点,就自己的理解谈感想。撰文时语言朴素,不夸夸其谈,用事例说明。学校将在学校办公平台将所有感悟分享给全体老师,感受新教师的智慧。同时将推荐优秀文章向上级投稿,在校报校刊上刊登。

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你撰文后好好修改,并不断延伸学习,学习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文章。

请把文章电子稿于8月22日前发到学校教科室陈黎红老师处,(陈老师的qq号在群里面),同时也发到我这边一份,大家辛苦了,谢谢!

你们的学习伙伴:郭国中

创造宣言

文:陶行知原载1951年4月《育才学校》

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

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

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

赛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

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

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

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撤一抱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这话被泰山一棵树苗听见了,它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

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它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7

1.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以下五方面素质的培养,即:“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1]

2.教师要以身立教,亲力亲为。他主张“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3.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陶行知认为,如果教师脱离了学生群体,就不会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就不会真正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久而久之,随着矛盾越来越多,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教员虽好,不与学生共同生活,也就不知道学生的问题,积久成多,一旦爆裂起来,也是不可收拾。”

4.主张教师要走进农村,主动与农民交流,在乡村生活中学习知识。他所创办的晓庄学校,要求全校师生每周四都要到农村去,与村民交朋友,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要虚心向农民学习。

(二)在育才学校办学阶段,陶行知对教师的管理和要求的主要体现

1.教师要培养以下五方面的素质,即“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眾学习、跟小孩学习。”[2]

2.教师要与学生在集体生活上共同学习,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陶行知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3]

3.教师要成为学生当中的一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断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4.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陶行知认为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教师必须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做朋友。在充分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安排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便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5.反对教师体罚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爱护学生,决不能体罚学生。“体罚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4]三、陶行知教师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当前,在许多教师的观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教授学生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弱,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陶行知有关教师观的论述,以及在办学中的实际行动,恰恰给当下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指导教师们如何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1.心系教育,献身教育事业。陶行知曾说:“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热爱教育事业是现代师德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心系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理应成为教师奋斗的目标,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陶行知认为每位教师都应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使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3.树立团队合作学习理念。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陶行知也认为,“共学、共事、共修养”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团队合作学习中,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从而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了专业发展。

4.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

(二)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陶行知认为,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必须首先要学,学生要做的事情,教师也要一起身体力行。在具体的学校生活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习惯、个性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从自我做起,努力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1.教师应该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只有具备这种师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坚持追求新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共同学习的协作精神。

2.教师要严以律己,端正工作态度。在工作过程中,教师要追求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科研态度,为学生做好表率,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勤恳的学习作风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仪表仪容,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三)教师要以“关怀、欣赏、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1.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坚持的育人理念,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前,教师要注重在学校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既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学生。

2.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学会发现并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方法是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的,他主张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予以指导。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依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和能力,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师要敢于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8

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阐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学英语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的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又赋予陶行知生活教育新的内涵。《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要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努力根据教育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背景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构建语言环境,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提倡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提倡“learn by doing”。在陶行知的生活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范围之广实于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教育的生活化对英语教育的意义是非常大的。然而现在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为学而学,学用分离,脱离语言交际的环境。要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得有意义。1 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使教学生活化

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是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课程的资源,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暇的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互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这在无形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在互动和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因为生活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坐在课堂上学习的几十名学生,肯定会有人把不为教师所知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其能量对传统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引导关注生活,通过生活进行学习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因为在这样的理念下生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想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如何决定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教师就要不局限于书本的情境,创造更多更真实更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掌握语言,并在特定环境中正确使用。《牛津初中英语》特别关注课堂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在每个单元中都设计了大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教材的话题包括了颜色、服装、家庭、学校、学校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学会如何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并在实践中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真正达到了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二、学做合一——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英语课程标准》的任务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上,也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得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得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起了变化,才算是教育起了变化”。然而,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造起了一座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造就了教学的低效状态。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因此,教学做是统一的。1 为用而学

作为一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性,我们不可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来学习一门语言,这样只会造就一批哑巴英语学者,严重缺乏运用能力。而今的英语教学这种现象大有存在,通过了大学四六级考试却不能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甚至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作为英语起步阶段的初中生而言,有用的英语意识,并能进行简单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走出低效的状态呢?是学生改变学法吗?是教师改变教法吗?都不是,关键在于了解英语的真正目的——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学的目的,否则学了仍然不知所用。2学了就用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种语言,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最主要是口头交流。因此,英语在听说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英语知识、技能目标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好习惯。在用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学习的新内容只要在生活中运用,掌握的效果就好,反之则不然。语言最大的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用能解决这一问题,也能大大得提高考试能力。在用中学,在用中复习,远比抄写背默的效果要好得多。“人生两件宝:双手与大脑”。所以,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师观,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英语教师,如果和学生不能很好得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应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将生活引入英语课堂,以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的大课堂,使英语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语言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上一篇:一一班工作总结下一篇: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