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推荐8篇)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1

——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对当今幼教的启示

2010学前教育梁洁梅201010400018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张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而杜威则是基于自然发展的理论,提出的“儿童中心论”等理论思想,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的高贵的遗产,对当今幼儿教育更是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自然主义教育儿童中心主义启示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育中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主张育适应自然、合乎自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性,教育应当重点研究童的本性特征,注重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与顺应儿童的这种天性,将其培养“人”。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核心强调的是对童施加教育时必须遵循儿童本身自然规律的要求,顺应儿童的本性。

详细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必须是从保护儿本真善良的天性出发,以儿童经验活动为教育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规律而施予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此外,自然主义教育还提出,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因为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在自然”的发展是有秩序的,存有规律性可言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水平与内在规律,依照顺序进行,顺应儿童的天性。

(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

自然主义教育从尊重人的天性和归顺自然主义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首先就要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必须明确这里所讲的自然人是仅仅针对“公民”所言的。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范畴中,所谓“自然人”,是指身心协调、和谐发展的人,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而存在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来教育、引导人,来切实地指导儿童如何做人,把人教育成为真正的人,要而不是传统教育所培养的那种只能固守某种职业、丧失活生生力量的人。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1]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自然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在培养一个知识的接收器、技能的训练者。

二、杜威自然主义教育论

杜威指出,由于本质上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因而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式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杜威所提倡的“个人自由”是指“理智”的自由。“只有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理智的自由就是对于有真正内在价值的目的能够做出观察

和判断的自由。”而在自由上出现最普遍的错误是,把自由认定为活动的自由,或认定为外部的或身体方面的活动。在学校中,必须强调儿童的自由,同时又要认识到自由的性质,即自由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如果没有自由,儿童就不能正常生长;如果对自由不加以控制,儿童就不会有理智的生长。[2]

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际上正是对卢梭没有明确提出的政治哲学主张的“深化”。刘晓东认为,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恰恰是杜威教育学说的精华是现代教育思想演进的里程碑,是引导现代儿童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的旗帜。要实现儿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以杜威为师。[3]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一)、儿童中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理想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儿童中心主义就是教育的民主主义

儿童就是目的,儿童决定了学校的使命和学校教育的使命。儿童的发展完全是由他“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儿童”决定的,而不是由教育、学校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正是使他成为他“自己”,使他成为一个“人”。因此,教育除了其过程之内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就像社会除了顺应人的本性之外不能强加一个外在的目的一样。

(二)、儿童中心主义重新定位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教育是培养新人,创造新生活的最好途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社会在指导青少年的过程决定青少年的未来,也因而决定自己的未来„„这个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就是生长的涵义。”[4]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变革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另一方面,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确保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让教育和社会共同为美好生活和民主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服务。

(三)、儿童中心主义旨在解放儿童,解放成人,是所有人的解放

传统教育的弊端不仅表现为成人对儿童的控制,而且表现在成人之间的相互控制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对儿童的控制其根源是成人试图为儿童安排一个舒适的“洞穴”,以便儿童在洞穴中“舒适”的生活。因此,儿童中心主义不仅是儿童的解放,更为根本是成人能够获得自我解放,改变那种已经完成的心态,把自己看成同孩子一样是一个走向未来、走向完善的未完成的个体。

三、对当今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幼儿园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杜威认为,学校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现代社会化的变化,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尊重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使教育过程既有成效,本身又有乐趣。这些观点至今对幼儿教育依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杜威主张,将教育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结合起来,克服教育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诸方面的对立。这些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不是枝节性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全面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幼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

儿童的教育生活是什么?杜威认为,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儿童生长自然要依据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就是儿童的兴趣、本能、需要、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已经形成的习惯。儿童具有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与本能,这些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儿童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开放课堂”、“隐性课程”、“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改革思想,赋予课堂生活更丰富的内容。关注课堂生活,拓展课堂生活的空间、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课题。

(三)、形成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杜威一直持尖锐的批判态度,他所要做的变革就是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把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限于教室之内。杜威认为,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与现实生活无关、亦不合乎儿童理解力的教科书,儿童则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静听和记诵教科书。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幼儿、幼儿的活动、教室以外的世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儿童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兴趣、爱好受到剥夺和压制,能力发展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束缚,教室如同牢狱,儿童如同囚犯,教师如同看守,书本如同刑具,教学和学习如同服刑,全无半点乐趣。整个教育和整个学校没有多少生机与活力。

(四)、变获取知识为培养智慧的教育目的杜威认为,人的智慧是人的明智的行为与行动的能力,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也不仅仅是教学论的变革,而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揭示了杜威教育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根本区别,即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还是以培养智慧为目的。传统教育以获取知识为目的并以知识来扼杀智慧,杜威则以培养智慧为目的并以知识来增进智慧。对于活动而言,知识永远是从属的。

与传统教育观相比,杜威的教育观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他强调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息息相关,强调经验和实践的价值,强调儿童能力的发展,提倡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等,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姚伟.《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刘晓东.《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2

关键词: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育,启示

作为一种关注个人生活的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个人自由, 个人选择和个人责任。主张存在主义思想的哲学家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 (1983)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论》 (1946) 和《什么是教育》 (1977) ;贝恩的《悲剧的教育》 (1955) , 这些著作对存在主义教育有着诸多论述, 影响也较深远, 它们无一例外地认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 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人, 提出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强调学生对自我的自由, 选择和责任感, 其他的一切, 如理性, 知识, 道德价值都是其衍生品。“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 , 这种以人为本的本质观决定了存在主义教育注重情感教育, 人文教育, 品格教育及个性教育的倾向和特点, 因此,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我实现, 强调学生在教育帮助和引导下自由选择, 负责的成为自由的人, 以实现自我。当代社会科学日新月异, 物质文明高度, 发达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物欲横流的社会使人们感到空前的道德和精神危机。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让个体不迷失自我, 更好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保护人的神圣尊严, 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成长是现代大学教育必须面临的严肃课题。

海氏的教育学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行而上学引论》充分体现了海德格尔的教育个性化观点。他提出的“忧虑”和“真正”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要接受忧虑的提示, 视人为完全自由, “真正”地生活;发现自我就要不畏惧, 不顺从, 不屈服于现实世界。学校教育的个性化就应该有助于学生做出这样的价值选择。《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也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个性化教育的观点。他所倡导的“自由”和“选择”的两个核心概念提出个人注定是自由的, 自由及选择;个人有权绝对地自由的选择, 并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担起责任。在教育中, 他反对糟糕的忠诚, 即反对崇拜, 效仿, 屈从, 迷惘于某个角色, 只有自由选择才能使教育个性化。被誉为提倡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美国教育名家, 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主义教育》中也强调“自由”和“选择”, 主张对真正的自由和独特的个性的肯定, 得出教育的使命:一切价值, 第一原则与道德的基础成为人的选择目标, 要杜绝在传统教育中扼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要注重“自我实现”高于”社会适应”。

成立于1946年的四川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 响应国家教育部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号召, 一直致力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和变革,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四川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既有普通类也有艺体类学生, 不仅有本科类也有专科类学生, 生源的不平衡和专业的各异注定了学生在入学初期的英语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 给统一的英语教学带了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一现状, 学校对于大学英语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改革。1.在2003年, 随着基础部的成立, 由部门领导带头, 首先进行了我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由原先的所有学生统一教学改变成了按高考入学成绩和所学专业, 把新生分成了A, B, C, D, E, F类, 进行分级教学。2.打破了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 推出了“3+2+1”即3节课堂教学+2节网络教学+1节课堂口语/听力教学, 颠覆了”重语法, 轻交际;重口授, 轻互动”的教学习惯, 深受授课老师和大外学生的肯定, 喜爱和推崇, 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四, 六级英语等级考试中过级率逐年攀升。然而, 虽然硕果累累但是创新未停。3.2008年, 基础部更名为基础教学学院, 在学校教务处的督导下, 在学院领导的积极探索和老师们的参与下, 紧跟网络无比倡达的时代步伐, 大学外语教学又被完善到了“4+1”教学模式即除了4节课堂教学还另外增加了1节网络辅导课, 再一次深化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提高了教学效果,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了听, 说, 读, 写, 译的英语语言技能。

我校以上这些大学英语教学措施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充分体现了对教学对象个体差异的尊重, 做到了因材施教, 是对教育个性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从某个层面正是对存在主义教学思想的运用。然而, 从对授课对象的大量调研和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 当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并非十全十美, 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 仍需改进和完善。存在主义教学思想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思想, 它提倡以人为本, 注重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教育, 可以运用其精髓思想指导和引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笔者真诚的希望通过对于存在主义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全面引入以及把这个教育理论与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阐述和论证, 可以对我校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其症结, 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新视野, 对进一步深化我校及其他高校的英语教学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启示一: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人为本的个体教学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正因为其独一所以尊贵。当代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授课对象和接受者, 拥有其独特的个性, 思维和经历, 他们也希望过着受人尊敬和真正的人的生活, 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对其的完全尊重, 理解他们的尊严, 关注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卢梭曾说:“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 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关怀”。在对我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英语老师能记住他们的名字, 知道他们英语基础水平, 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在课内和课外面临的一些个人困惑, 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引领他们的成长。由此, 大学英语老师应从单纯灌输书本上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 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世界, 关注他们价值选择, 关注他们的情感, 意志, 信仰, 理想, 希望等非理性世界, 对他们体现人文关怀, 进而通过情感和精神交流和互动所迸发的力量才能相应地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 更加提高和完善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

启示二: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

在对我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表达了对自我认识的匮乏, 对人生目标的迷惘和缺乏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和追求。存在主义的教育个性化, 主张学生“勇于成为他自己”, 倡导学生的自由的价值选择。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集中地表现在为受教育者对自己负责。大学英语教学应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使其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真正的令学生实现自我, 成为他们想要成为得自己。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 与其他学科所不同在于课程授课阶段长 (一般为1-2年) 和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正是源于这门课程的优势, 大学英语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肩负着道义上的责任。任课的大学英语教师完全通过与学生的相识相知, 可以对其教授的学生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 达到师生经验的共享, 视界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 从而对学生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以实现其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知识的自主建构。

启示三: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品格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家布贝尔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就是品格”。这句话指出存在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标不是教学生认识某些事物或是会做某些事情, 而是注重人的教育即品格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生必修的课程, 毫无例外地应把学生的品格教育作为其教学目的, 应该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具备如诚实, 信任, 同情心, 责任心, 遵纪守法等基本的做人品质。当代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青年团体, 是建设祖国, 服务人民, 促进社会发展的未来主要力量, 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才能乐于奉献, 构建和谐社会。大学英语老师自身应兼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才能以身作则, 以德服人, 获得授课对象的尊重和信耐, 进而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格。大学英语老师理应凭借与学生较长时间共同相处的优势, 可以持续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文化知识, 真正成为德才兼备, 爱己敬业, 投身奉献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马勇, 唐德海.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1)

[2]康宏.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 (2)

[3]马龙海.存在主义对教育个性化的影响及其启示[J]辽宁质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2)

[4]宋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教育评论.2007. (12)

[5]陈帅.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及改革初探[J]学术论坛.2015. (5)

[6]胡萍萍.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J]浙江大学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3)

[7]郭兴举.论存在主义的教师观.教育学报.2006. (6)

[8]王爱玲.述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6)

[9]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0

[10]毕渐芝, 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人民出版社, 1998.8.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3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启示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当时的法国正值封建制度日趋腐朽,资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层同封建统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时期,天主教会与统治者相互勾结,用宗教蒙蔽人们的理性。为了唤醒人民、拯救国家,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率先在思想领域展开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就教育领域而言,卢梭针对传统古典教育的弊端,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详细阐述了培养社会“自然人”的教育理想。

1.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A.自然主义哲学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是以其自然主义哲学为依据而提出的。与原罪说所宣扬的人生来带有罪恶不同,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情感,这种善良的情感是与生俱来并且内在于天性之中的。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这种善良的天性不会因为贫贱而变化,人之所以变得罪恶是由于后天的残害所致,诸如错误的教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宗教、社会偏见等因素。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人重新成为自由人,卢梭提出了教育归于自然,通过自然主义教育来实现培养社会新人的教育理想。

B.天赋人权说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建立在其道德理想国的政治理论基础之上。按卢梭本人所述,他的政论性著作《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在思想上是相同的,不了解其政治学说就无法理解其教育理论。卢梭的政治理论认为人生来就自由、平等且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后来,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产生了不平等现象。人们为了获得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势必会推翻封建腐朽的专制统治,建立起符合人性自然发展的理想国家,而这种理想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具有善良本性的公民。为了培养出符合理想国家要求的公民,就必须依据自然主义教育将其加以改造,恢复他们的自然本性。正是出于这一政治需要,卢梭提出了以培养具有善良的自然本性公民为目标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自然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A.自然主义教育的内涵及对象

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归于自然。他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反对那种不顺从儿童特点,按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发展的所谓教育。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就是要遵从自然,顺应儿童本性,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和谐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将儿童视为研究对象。在他看来,成人对儿童一点儿都不了解,主观地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儿童,不按照儿童的心理行事。在教育内容上,成人往往只关注有助于孩子日后成长为成年人后应该获得的知识,而不考虑儿童现有能力所能学些什么,因此出现了将儿童不理解的知识硬生生灌输给学生的现象。这样不仅不利于促进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相反使他们对知识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使孩子厌恶知识、畏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成人往往过分追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与速度,而对儿童提出了超出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要求。这样,看似节省时间实际上却阻碍了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造成拔苗助长的错误。因此,教育要着眼于儿童,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有针对性的施加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益于儿童发展的教育。

B.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他认为在专制社会中由于人的自由与主权遭到践踏,因而不能够同时教育出人和公民,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自然人是完全为了自己生活,不依赖任何职业与社会地位,可以适应各种变化的人。而公民则与社会关系密切,国家越大,人民的自由就越小。因而,自然人理应成为国家培养的对象。但是,卢梭所強调的自然人并不是将其赶到森林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这样的“自然人”既保持了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又能在社会中生存。这种“自然人”与传统教育培养出的身心倍受摧残的人截然不同。受卢梭的生活背景与阶级地位的影响,他所提出的“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化身。他所憧憬的身心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的“自然人”正是摆脱封建主义枷锁的资产阶级新人。

为了与自然教育的总原则相适应,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法,即任何事情成人没有必要去干预而是让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儿童。消极教育并不意味着大人对孩子放任自流、无所作为,它强调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教育。“那种试图不成熟地造就思想,以成人的职责去教育孩子的教育,称之为积极教育。那种想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完美化,努力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消极教育。这种消极教育不是浪费光阴,无所事事,它是为了让孩子在达到理解真理的年龄时,能够走上引导他向真理进发的道路;在他获得认识和热爱善良的本领时,走上引导他成为善良人的道路。”由此看来,卢梭的消极教育完全是积极的。消极教育有助于保护儿童善良的自然本性,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为儿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C.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过程

卢梭认为,儿童是依据自然制定的计划而成长的。这一计划推动儿童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发展不同的能力。人生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与之适应的完善程度。依据人自然发展的进程与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卢梭将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a.婴儿期的教育(0~2岁)

这一时期卢梭主张以婴儿的身体保健和养护为主要任务,对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教育。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这一时期,卢梭主张婴儿去乡下环境自然生长,反对用襁褓束缚孩子,更反对对孩子娇生惯养。

b.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具备了一些独立性,但是儿童的认识仍处在对外界形象的感觉阶段,也即“理智睡眠期”,所以主要进行的是感觉教育,以便为儿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基础。

卢梭看来,感觉教育应遵从触觉—视觉—听觉的顺序,并把绘画、歌唱、游戏等看作是感官教育的良好途径。此外,适量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儿童感觉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纪律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说教。他主张运用“自然后果法”来纠正孩子犯下的错误即当孩子出现过失以后,大人不必直接制止或处罚,而是让儿童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体会自己所犯错误或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c.少年期的教育(12~15岁)

进入少年期,由于儿童已经接受了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已经具备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使儿童形成精确、清晰的概念,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和学习能力。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依据儿童的经验采取实地观察、科学试验等实物教学方法,让儿童自己发现学问和知识。

卢梭对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及其相关技术并最终达到锻炼身体、发展心灵的目的。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向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d.青年期的教育(15~20岁)

青年期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实施道德教育、信仰教育。该时期的青年人处于激动与热情结合的阶段,需要道德的力量加以调节。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同时,卢梭将信仰视为道德的保证。在他看来,“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因而在道德教育的同时,应该进行信仰教育。卢梭在这里所倡导的不是传统宗教神学而是提倡把自然神作为信仰的对象。

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以解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助于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指导。

A.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卢梭在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卢梭认为,每位儿童由于天赋、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就应该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并以此为依据从儿童的角度考虑教学,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与出发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卢梭的这一思想引起了近代教学观的巨大变革,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解放学生个性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一大特点即教育日趋人本化。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可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的确立是我国第八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B.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卢梭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提出这四个阶段依次存在着体育、感官教育、智育和德育四个教育重点。虽然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表明卢梭的四阶段划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卢梭这种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的方法依然值得借鉴。

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往往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的追求高深。于是,將成人的教育内容强加给学生,用成人惯用的方法把远超出儿童理解能力的知识提前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最终产生厌学现象。事实上,人的发展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每一阶段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也就是说,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某一方面的能力在某一特定时期最容易获得,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容易获得这方面能力。因此,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儿童不同年龄的“关键期”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C.倡导儿童主动的学习与探究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应该以儿童的主动参与为基础。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卢梭主张学生运用直观性原则,通过个体与自然界的直接接触从而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儿童在同自然界的接触当中最大限度的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事实上,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着指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在各种问题情境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凭借个人努力自行解决问题。然而,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却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致使儿童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最终无法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事物的内在含义。因而,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与相关事物的接触中运用思维能力进行观察、判断、推理,进而主动得获取事物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刘 敏.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2]常凤霞.王阳明与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比较[D]河南:河南大学.2007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4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真正动力,不是财,不是物,而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胆识,敢于打破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敢于开创新局面的人。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是认识素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机制。对于施教者来说,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会动脑、会动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人做人和学会做人是一部师生大合唱,这部教育大合唱要获得成功,必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靠双方密切的协作和配合。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得到些启发,改变我们教学中硬邦邦、令人窒息的气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散发浓郁的人情味儿。1.学生是学习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2.每个学生都值得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3.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具有两层涵义: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含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缺一不可;二是在每个基本素质中,其组成要素也具有完整性。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就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4.尊重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悦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健康人格观对我们在教育上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人本主义学习论健康人格的心理目标──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自在、更幸福、更有价值,达到心灵生活的丰满、自我的完善。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同了这样一个道理:社会发展的步伐越快,对人适应能力的要求越高;社会竞争越激烈,人的心理素质的作用越显重要。所以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中小学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卫生、艺术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得到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用科学知识调节、控制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例如:自我认识的教育、青春期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耐挫能力的培养、适应性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启发好奇心,发展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2.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协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知、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积极的心态。3.学会人际交往,使学生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及技巧。4.提高学习效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论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的实现就是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地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思想无疑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创造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儿童和青少年人人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教育的全部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和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就是在创新认知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加速实现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社会化进程,使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尽快脱颖而出。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2.建立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形成完整的创新教育新体系。3.推行创造的知识结构策略。让学生形成以良好的基础知识为主干,理念知识(数、理、化、生)、人文知识(文、政、史、地、哲、艺术)、实验知识(操作、考察)比例合理,能举一反三的知识结构。4.创设创新教育环境。5.教师首先要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全新观念,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教改的核心,对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人格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复兴中华民族这个历史的重任才能实现。

五、重视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美国教育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提出质疑,主张应大力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且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也已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泛指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当代的人文精神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上主张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人对社会的基本态度的实质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生的社会价值与人生的个人价值之间的基本关系。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注意社会群体长远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属于道德观的范畴,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提倡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促进合作。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的核心是如何认识自己和控制自己。教育的人文意义和价值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亦即教育使人成为人,教育对个人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还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的人文价值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只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不能仅仅只提供就业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如果学校一味强调知识或智能,只能造就出一批缺乏情感、缺乏意志,没有人生趣味的“现代机器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是教育追求的理念,反映出一种对人的人格、文化、创造力的完整性追求,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六、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论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信任、无外在压力、无讽刺的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前提。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搞好家庭教育,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才能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多鼓励孩子,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要注意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齐抓共管。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台北市:东华书局,.

[2]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1.2.

[3]李斌.21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6.

[4]张崇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6.

[5]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4.

[6]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6.

[7]俞学明等.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5

【摘要】:《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最重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达。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家克雷明在《学校的变革》一书中曾对此书的出版作过这样的评价:“人们认为这本著作是自卢梭《爱弥儿》问世以来对教育学所做的最显著的贡献。...…他把教育学上进步主义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和谐地合进单一而又范围广泛的理论之中,并赋予它们统一性和方向性。”

【正文】:《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讲了26个专题,第1—6章中主要讨论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第7—17章主要讨论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讨论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最后还有专章论述了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其中除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批判。从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义理念与教育思想。

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认识,综观杜威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我总结以下四点来阐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即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学校即社会”,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都有生长的可能性。这种生长不仅指身体上的发展,而且指智力和道德地发展。这种发展的概念对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杜威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二)、经验与课程的关系

从“教育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观点出发,杜威提出了“课程教材心理化”,强调课程应该以儿童现有生活经验为根基,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即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杜威从他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出发,在教学上提倡“从做中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

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应为儿童设想,以儿童活动为依据,以儿童心理为根据,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突破了把儿童放到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学完全脱离实际,没有时代感等缺陷。教师应当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

“从做中学”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从做中学”原则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他认为“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就是根据目的,应用智力指导的动作方法”,“教学方法所应对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材料使儿童从事有目的、有作用、有兴趣的活动”。为此,杜威认为教材与教法同属于指导如何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途径,二者统一于“做”的活动,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强调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他还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他说“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认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当儿童对学习有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并愉快地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所以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此外,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应改变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杜威认为知识不是刻板的、表面的、无趣味的,也不是静止的、冷藏式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内化,随时有被遗忘的可能。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课程教学充满活力,即要做到寓教于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提问相

对于传统的“满堂灌”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要防止出现“满堂问”的局面。课堂教学可以精心组织各式各样的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但是要避免“有活动无体验”的现象发生。

2、教师应该改变以教室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杜威指出学校的教材常常是脱离实际的,由于教材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现实的感受。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与生活紧密相联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校里学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的异同,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知识。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不是不要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了,而是适当地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融人生活元素,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3、教师课堂教学既要注意该课程本身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

杜威认为知识是互相联系的,永远不存在终极和完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一方面注意所教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联系新旧知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很了解。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常常被教师所忽视,这与目前实行的分科教学有很大的关联。分科教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造成知识的割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明白本课程不是孤立的,而与其他课程是有着各种各样联系的。

4、教师应改变以固定、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杜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实际上是别人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不过是认知的刺激物,学生要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依靠他对别人所传达的知识的反应。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生就必须掌握,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就要求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根据杜威对知识的阐述,知识具有个人属性,意思是教师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内化是不会成为学生的知识的,并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有别于教师,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学生的经验与教师的经验是不同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某个问题,教师不应该只追求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对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个时候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教师不应该只用对错来评价学生,而应该注意到学生答案可取的地方。

5、教师应改变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杜威认为知识不是已经决定、视为当然的东西,是要加以思考、修正和补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新课改中的教师尤为重要。我国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传

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习惯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创造性,就是要在教学中根据教的实际情况或是当时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变通。

(四)、思维与教学的关系

杜威从“思维五步”出发提出“五步教学法”: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设臵一个与实际经验有关系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活动是连续的,他们对活动本身是感兴趣的;第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由此而引发他们积极思维;第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四,由学生把自己所想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排列,条理明晰;第五,由学生尝试运用提出的设想来解决问题,直到问题解决。

针对不同的教学,杜威并不强求都死守这五个步骤或顺序,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反思性思维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这种发现式的学习,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要的方法。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杜威由于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的限制,他的一些观点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在教育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尽管在反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不顾儿童身心发育的弊病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教育和生活两者以及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界线,从而轻视个人直接以外的显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结论,忽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规律和职能。

(二)在教学原则方面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尽管合理批判了传统教育“静听”方式的缺陷,但是盲目的宣扬“做”,而否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是反科学的,强调“从做中学”,只能偏重于手的活动和技能训练,而轻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三)在学校与学生方面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点虽尖锐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本性的问题及症结,但是任何教育都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制约,而不能以儿童的本能为中心,这种过分强调儿童及本能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以致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教师的主导,从而不能正确解决儿童与教师关系的问题。

(四)在思维与教学方面

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观点,当然,在儿童的思维活动和学校的教学中有可能存在这样一致的步骤,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因此,在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主要是个人直接经验的重新组合,养成的仅是怎样去获得个人直接的习惯和能力。

(五)在教育目的论方面

杜威反对教育当局,家长和学校教师给儿童树立空洞而遥远的教育目的,同样是不为无功的,但因此认为教育真的没有目的,或不能科学的论证教育目的,则过犹不及。杜威曾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两者之间构成教育历程,教育历程是使儿童社会化,这好像和教育无目的相矛盾。

【总结】:对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我们作出任何的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显然是困难的,也是不客观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注意批判地借鉴和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真正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民主化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1.

[3]张人杰.2004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2.

[4]叶谰著.教育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翟楠:《教育?生活?课程——论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活化倾向》,《教育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311页。

[6]凌龙华:《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1期,第62页。

[7]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存在主义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篇6

存在主义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存在主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失衡及其对人的消极影响,它关注人存在的严峻状况和条件,重视现实人生,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人之间民主对话关系的构建,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启示.

作 者:李朝军 LI Chao-jun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刊 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4(6)分类号:B086关键词:存在主义 我国 道德教育 师生关系 启示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7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思想的法则——顺应天性

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 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各阶段相一致, 既不要超前, 也不要滞后。他所认为的自然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的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而狭义的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儿童的婴儿期和儿童期。这个时候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 即消极教育。 (所谓消极教育, 即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 让自然说话, 让儿童自然快乐成长的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 顺应儿童天性,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 无时无刻不体现顺应儿童天性的法则。

2、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自由

在卢梭看来, 自由就是自主, 包括三个不断进展的层面:自然自由, 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谓自然自由, 即是天赋予的, 生而有之, 不可剥夺;社会自由, 是一个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自由, 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自觉化, 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与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相应, 《爱弥儿》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 同时也是其教育最高目的。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 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3、自然教育的真谛——童年的快乐

快乐的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卢梭反对为了遥远的未来幸福, 而牺牲当下的快乐, 他认为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每一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美好的。童年如果不幸, 一生也会受到影响。卢梭指出, “每一个年龄,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其自身的完美, 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是的, 把孩子看作孩子,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成人的主观意志去看待及改变他们, 让他们享有童年应有的快乐。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具有强烈的启蒙意义, 对于现代的幼儿教育实践也有深刻的启示。

1、遵循天性, 顺应自然

当下很多父母从孩子三、四岁起就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 连周末也排满了绘画、舞蹈、围棋等兴趣班……原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年纪, 却早早负担起成人给与的过多外在压力。卢梭提倡教育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征, 反对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 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实施强迫性的超前教育。他主张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和自然进程进行教育。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将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提出这四个阶段依次存在着体育、感官教育、智育和德育四个教育重点。人的发展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且每一阶段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2、崇尚自由, 自主发展

卢梭认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因此, 卢梭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卢梭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 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 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 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 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3、发挥潜能, 享有快乐

儿童健康成长的天然环境是自然, 成人不仅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存与营造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 同时还要将儿童推向自然。在儿童的早期, 让儿童在自然中徜徉、奔跑、游戏, 观察自然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 领略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形成儿童感受自然——理解自然——表达自然的发展模式。在自然之中, 儿童的视力得以保持, 身心健康得以保障, 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得以建构, 童年的幸福与快乐将永伴身边。

其次, 要给予儿童尝试的机会, 在尝试中发现其优势, 让儿童遵循其优势能力发展才能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为此, 要使儿童获得自然的发展, 就必须尊重儿童, 不能以自身的意愿强迫儿童做什么、不去做什么, 给予他们做其感兴趣事情的机会;关注儿童, 用善于发现的眼睛, 仔细观察儿童, 发现他们日常表现中的兴趣点、闪光点, 鼓励儿童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专题讲座 (一) .2012-7.

[2][法]让雅克卢梭, 著.爱弥儿[M].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杜瑞, 肖洒.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8) .

[4]方渊.论自然主义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代价值[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3) .

[5]丁思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视域中我国当前人的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11) .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创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25-0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理论,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做出了比较系统和深刻的分析。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点。从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人的问题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研究创业教育,揭示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89年创业教育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至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年,高校创业教育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创业教育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同其自身的偏差导致其有效性、可行性下降也有很大关系。

(一)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创业教育观念功利化明显

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出,人的价值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和能力的个人,是为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培养其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创业教育作为主体性的客体活动,它既要有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又要有实现个体需求的方面。但是,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只片面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在创业教育中,就是表现为片面地强调人对社会的价值。创业教育的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在大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能力护照”,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希望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呼吁,已经将现代大学的教育的标准定为在“为大多数人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公益和功利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创业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却简单的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将创业教育庸俗化的做法,使得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的功利性层面,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初衷,即培养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并非指人自身独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确立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创业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创业活动的引导者,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创业活动的实施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教育弊端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注重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的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否定人的需要就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但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得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其资源状况是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为:首先,匮乏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初创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匮乏。由于我国没有创业学专业的开设,所以也就没有成批的,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学子来担任创业学的教师。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大都是依托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老师来开设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其次是创业基金的短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种子基金”,即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获得可以在此类比赛上获奖的“种子”,来为学校增添荣誉。但是对于种子如何成长为公司却很少人关注。这种种子基金每个项目的资助资金大概在3000~10000元之间,难以支撑一个准企业的开办。最后是创业教育基地短缺。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校园拥挤导致在校内直接提供创业基地的大学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由当地政府所创立的高新技术园、工业园和创业园,也因为门槛较高,例如项目的成熟性和科技含量、预期效益、产业类别与法人身份等,将大学生创办公司类的创业实践拒之门外。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只有树立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创业教育理念,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其对社会的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创业实践,进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实现社会的发展的目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肤浅地将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简单地工具化,把作为教育产品的受教育者运用于社会交换,不再关注其“灵魂”的净化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转变思想,将创业教育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为主要目的的创业教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它既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指导原则,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核心指导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核心就是将受教育者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把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使其个人得到尊重和重视,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基本权利得到保障,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落实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确立他们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看到,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主体总是个性化的主体。因此,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独立的创业品格。

(三)完善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利益得以实现。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者缺一不可。高校创业教育要收到实效,就必须完善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具备创业激情、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成功的创业者为高校的创业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专兼职教师相配合,聘请成功企业家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并聘用知名的技术专家作为学生创业的智囊团,以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大学生要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付诸实践,就必须有物资上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创业基金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得以实现的“物质能源”。因此,一方面政府和高校都要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每年单独拨付一笔资金给高校作为创业基金,同时高校也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吸收企业资助的资金作为创业基金。另一方面,完善创业教育的信用机制。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很多需要通过银行融资来实现,但是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决定了大学生创业融资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和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使得那些难以引进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可以通过借贷的途径来筹集部分启动资金。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要实现除了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有将创业教育行为化的现实空间。这就是需要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而企业的支持是社会系统环境中的重要力量。高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为更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上一篇: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下一篇: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