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通用10篇)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1

[摘要]中国古老传承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儒家的政治理念、借鉴儒家的道德思想、继承儒家的礼治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0 [文献标识码]B

一、儒家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和谐”、“民本”、“礼治”、“仁爱”则成为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1.和谐

“和谐”是指个体事物之间的配合非常恰到好处,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均衡的状态。该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关于“和谐”内容非常的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名人在其著作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自身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则更多地强调自身的修养,通过,嗅独、“吾日三省吾身”等方面,来消除自己的私欲,发现自身的问题,达到自身的和谐。

2.民本

儒家思想中认为“民为本”,人民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只有能够帮助百姓改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王朝统治才能长久。孔子提倡的“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都体现了民本思想。而在后期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民本思想的更进一步体现。

3.礼治

儒家思想强调纲常礼法,通过“礼”来进行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只有其不同的情况下才强调“法”。所以,在中国历史中“礼”则成为了人民普遍接受用于协调彼此关系的一种秩序。

4.仁爱

“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则成为了公民道德标准,并且以此为核心不断演化出其他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其含义是代表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遵循“仁”。这样彼此互相以此来约束自身,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国家和谐发展,为其提供明确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部分,其对于其他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在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评价、性质的总体看法,其以比较精炼的文字进行概括。但是社会制度需长期坚守且比较为稳定的。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精华不断凝练形成的先进文化与民众精神共同滋养而成的,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起着加大社会凝聚力,团结社会整体力量鼓舞着人民为实现中华民众伟大复兴不断而不懈努力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方向和行动准则,其内容当前时期表现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和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价值规范等,都是它不同功能的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度凝练为12个词,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凝练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小觑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导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用平等、友善、敬业、诚信等要求来规范自己,还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三观导向。最后,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社会的竞争也越趋激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一)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仍有指导与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包含孔孟思想在内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要求,融入现代元素所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既源于中国古代璀璨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思想指导,从精神层面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个很好地名词,但是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价值目标方面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通的,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社会的同时,要努力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追求国家在各个层面协同前进。儒家思想也是如此,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认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工作;第二,人与自身的和谐并进,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个人的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营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模式;第四,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2.价值取向方面

当今社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也有契合之处。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曾在《荀子,正名》中说过“正以而为谓之行”,所谓的“正义”便是指符合法律规范、社会道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去做,否则将不可行。《论语?子路》篇也曾提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也是如此。

3.价值准则方面

儒家关于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以“仁”为核心衍生而出的。“孝悌”、“诚信”、“忠”、“恕”等生活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准则上亦有契合与相通之处。儒家思想中主张的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使人在国家兴亡的危急关头,能够以身献国,挺身而出,为民族利益而斗争,哪怕舍弃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思想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忠君忠国的思想,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联系到一起,但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不变,为现代公民的爱国思想提供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就公民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儒家思想在以“仁”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忠义”、“孝悌”等个人基本生活准则,这与现代的价值准则也是息息相关的。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所主张对君主的忠诚,使得文武百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保家卫国,即使为民族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虽然古代的爱国思想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忠君爱国,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这一转型是个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调动力量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指的是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但总而言之,两者的奉献精神是不变的。

1.吸收政治理念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是一种社会秩序安定,人人和睦相处的极度理想社会状态,正是因为它的极度理想化,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复存在的。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批判性继承,其区别在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背景,而不是空想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与客观环境相符合的。因此它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升华与高度发展,所倡导的社会状态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继承儒家礼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思想上对于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其思想在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制度进行补充。但是在对于儒家礼治思想的集成商要注意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在传统儒家礼治思想中加入现代民主精神,这是对于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的推翻。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惯性是需要不断进行改变,民主的观念需要在点滴中进行培养,培养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要不断加强。

3.借鉴儒家道德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切实中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道德体系。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主动吸收,进行扬弃,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进行吸收,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从各方面进行加强,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诚信”思想进行吸收。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进行处罚:最后,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孝悌”思想进行传承,从教育阶段不断深入,这样能够提升家庭和谐。

此外,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等进行继承,这有助于公民替身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三、发挥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必须对于中国古老传承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根据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于其进行扬弃,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但是文化建设不能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舍弃,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才能进行。因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于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挖掘,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继承。

(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

中国梦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儒家思想已经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敏接轨,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多种形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公民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中的多种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精神财富。然而当今的社会和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又截然不同。所以在对于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时不能直接套用,需要对其进行借鉴和改造,对其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以人为本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2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 随着不同的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中“, 和谐”、“ 民本”、“ 礼治”、“ 仁爱”则成为其思想的核心部分。

1.和谐

“ 和谐” 是指个体事物之间的配合非常恰到好处,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非常均衡的状态。 该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核心思想。 儒家思想关于“ 和谐”内容非常的丰富,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历史名人在其著作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人与自身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则更多地强调自身的修养,通过慎独、“ 吾日三省吾身”等方面,来消除自己的私欲,发现自身的问题,达到自身的和谐。

2.民本

儒家思想中认为“ 民为本”,人民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只有能够帮助百姓改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王朝统治才能长久。 孔子提倡的“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 养民也惠”(《 论语·公冶长》 ), 孟子的“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而在后期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民本思想的更进一步体现。

3.礼治

儒家思想强调纲常礼法,通过“ 礼”来进行社会基本秩序的维护,只有其不同的情况下才强调“ 法”。 所以,在中国历史中“ 礼”则成为了人民普遍接受用于协调彼此关系的一种秩序。

4.仁爱

“ 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则成为了公民道德标准,并且以此为核心不断演化出其他比较具体的行为规范。 其含义是代表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遵循“ 仁”。 这样彼此互相以此来约束自身,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推动国家和谐发展,为其提供明确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中心部分, 其对于其他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在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构成、 评价、 性质的总体看法,其以比较精炼的文字进行概括。 但是社会制度需长期坚守且比较为稳定的。 此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精华不断凝练形成的先进文化与民众精神共同滋养而成的,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起着加大社会凝聚力, 团结社会整体力量鼓舞着人民为实现中华民众伟大复兴不断而不懈努力的作用, 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方向和行动准则,其内容当前时期表现为“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灵魂和生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 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价值规范等,都是它不同功能的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高度凝练为12 个词,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高度凝练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前,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小觑的。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 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导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用平等、友善、敬业、诚信等要求来规范自己,还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三观导向。 最后,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社会的竞争也越趋激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

(一)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之处

众所周知,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对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仍有指导与借鉴作用。 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包含孔孟思想在内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要求,融入现代元素所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既源于中国古代璀璨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时代发展的特征,符合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思想指导,从精神层面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是个很好地名词,但是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

1.价值目标方面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通的,和谐社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社会的同时,要努力达到物质和精神共同发展,追求国家在各个层面协同前进。儒家思想也是如此, 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 认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的保护工作;第二,人与自身的和谐并进,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个人的素养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第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营建一个友善互助的社会模式; 第四, 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2.价值取向方面

当今社会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这与儒家思想也有契合之处。 早在先秦时期, 荀子就曾在《 荀子.正名》 中说过“ 正以而为谓之行”,所谓的“ 正义”便是指符合法律规范、社会道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去做,否则将不可行。《 论语·子路》 篇也曾提到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也是如此。

3.价值准则方面

儒家关于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以“ 仁”为核心衍生而出的。 "孝悌”、“ 诚信”“、 忠”、‘‘ 恕”等生活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准则上亦有契合与相通之处。 儒家思想中主张的这种爱国忠君的思想,使人在国家兴亡的危急关头,能够以身献国,挺身而出,为民族利益而斗争,哪怕舍弃自己的幸福和生命,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爱国思想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忠君忠国的思想,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联系到一起,但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不变,为现代公民的爱国思想提供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就公民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儒家思想在以“ 仁”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了“ 忠义”、“ 孝悌”等个人基本生活准则,这与现代的价值准则也是息息相关的。 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所主张对君主的忠诚, 使得文武百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保家卫国,即使为民族利益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生命, 也是在所不惜的。虽然古代的爱国思想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忠君爱国,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也为当今爱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这一转型是个两位一体的任务: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调动力量的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指的是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但总而言之,两者的奉献精神是不变的。

1.吸收政治理念

“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是一种社会秩序安定,人人和睦相处的极度理想社会状态,正是因为它的极度理想化,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复存在的。 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大同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批判性继承, 其区别在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背景, 而不是空想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与客观环境相符合的。 因此它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升华与高度发展, 所倡导的社会状态通过人民群众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继承儒家礼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思想上对于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其思想在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制度进行补充。 但是在对于儒家礼治思想的集成商要注意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根本。 在传统儒家礼治思想中加入现代民主精神, 这是对于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的推翻。 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惯性是需要不断进行改变,民主的观念需要在点滴中进行培养,培养人民群众参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要不断加强。

3.借鉴儒家道德思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切实中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道德体系。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主动吸收,进行扬弃,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具体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仁爱”进行吸收,对于公民的道德建设从各方面进行加强,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诚信”思想进行吸收。 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不断完善诚信体系,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进行处罚;最后,对于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孝悌”思想进行传承,从教育阶段不断深入,这样能够提升家庭和谐。

此外,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慎独”等进行继承,这有助于公民替身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

三、发挥儒家思想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必须对于中国古老传承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 根据中国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于其进行扬弃,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但是文化建设不能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舍弃,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才能进行。 因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于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儒家思想进行继承与挖掘,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继承。

(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

中国梦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 就必须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儒家思想已经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行为当中,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敏接轨,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多种形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三)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公民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儒家思想中的多种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精神财富。 然而当今的社会和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又截然不同。 所以在对于儒家思想进行继承时不能直接套用,需要对其进行借鉴和改造,对其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以人为本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民群众上面,人民群众作为基础。 因而,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必须开展多种途径开展教育, 营造社会氛围。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面进行:首先,对于学校教育进行加强。 在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3]其次,通过社会媒介践行儒家思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建立儒家思“,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积极开展儒家文化的传播经验,以此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中国古老传承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儒家的政治理念、借鉴儒家的道德思想、继承儒家的礼治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使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314

[2]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型及其当代挑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儒家文化 核心价值观 培育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沉浮了几千年,曾被君王捧入神殿,也曾被学子弃之一旁。然而,终究在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儒家文化沉淀出的精髓与内核,成为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部分,穿梭于几千年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在崭新的21世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一、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1.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令天下“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自此走入庙堂,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自此便进入了儒家社会。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三个倡导”,24字内容精炼,详实客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诞生。

公元前500年,先贤孔子办学授徒,始创儒学。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深度钻研,儒学确定下以“仁”“礼”为核心的学说思想,至两汉时期,儒学登上官方哲学的地位。而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带来儒学文化的大力发展,儒学也迎来了古代最为鼎盛的时期。

2.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经过了几千年的兴衰与沉积,儒家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与不同的时代思想进行碰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内容逐渐丰富,影响愈加深远。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1)天人合一。人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例:《论语·亮曰》中云:“欲而不贪”;

《礼记·礼运》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以民为本,儒家思想以百姓为先,帝王地位次之,讲求“仁政”。

例:《孟子·尽心下》中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崇尚礼治,礼仪、礼义、礼法,是儒学“礼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的约束,让人们遵守准则,安分守己。

例:《论语·八佾》中有云:“君使臣以礼”。

3.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共可分为三个层次:1)国家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2)社会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个美好的、法治的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3)公民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合格的公民形象。

这简简单单的24个字,却凝练地表述了我们当下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我们应当奋斗的方向。

儒家文化在几千年间所倡导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高度的契合,与中国民族在抗战斗争中的宝贵经验完美融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导向,其自身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也得以涅槃与升华。

二、借鉴儒家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得以在几千年间传承,自有其精华与益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相得益彰让我们不仅思索如何借鉴儒家经典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借鉴儒家精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倡导“大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和谐”不谋而合。人应到做到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大同”的理想境界。

1、克己,人应当克服内心私欲,遵从礼法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人,是构成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人人皆有私欲,如果对私欲不加以管束,让人们凭着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这个社会将不再和谐美好。故而,儒家文化讲求“克己复礼”,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如哲学中的让“本我”与“社会我”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即人的主观思想受道德修养、社会法理地不断滋养与约束,使自我得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诚信”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皆是强调为人与自我的和谐。

2、仁者爱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论语·颜渊》中有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何为仁?爱人,爱他人者为大仁。儒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用大爱之心对待他人,不藏私,不阴暗。当今社会,因为激烈的竞争与利益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在“扶不扶”“救不救”的讨论声中,我们呼吁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唯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友善。

3、理欲统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风靡一时。朱熹尚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前清时期哲学家戴震对这一主张进行了抨击,提出了“理欲统一”的新理论,将儒学文化中如何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推向了更加正确、明朗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提倡恶意竞争,但我们允许正当的竞争,我们讲求“平等”,我们讲求“法治”的同时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接收国家机关的领导与管理的同时也讲求“民主”。儒家文化中不排斥冲突,而是强调“统一”,追求有约束力的“欲”,不失自我的“理”。此观念适用于当今社会中,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二)拓展文化活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

所谓“知行合一”,理论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检验真理。儒家文化应当与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方便人们更好地学习与接受。

nlc202309011515

1、国学启蒙教育,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国学大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国学经典成为了爸爸妈妈们竞相追赶的新时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文化的高度契合则为我们普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与熏陶,让孩子们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知。那么,在其以后的成长与教育中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媒体网络,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近几年,一档名为《百家讲坛》的节目火了起来,网络点击率超过上亿次。2008年奥运会上歌曲《礼》得到了极高的好评与赞誉。在之后,《礼》的歌曲与手语舞得到了社会上民众的广泛认可,许多学校与社会团体进行学习与表演。可见,通过媒体与网络,能够有效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进行更好的宣传,让民众更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学习与接受。

3、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引领公众行为导向。

自2014年起,全新的真人秀节目《扑通扑通的良心》《你会怎么做》在互联网的手机客户端火了起来。节目以演员设定一种有悖于和谐社会的情景,观察旁人的反映。多次的试验都得到了积极的结果。节目对在节目中有优秀表现的民众给予高度的认可与宣传,并由此宣传积极正能量,号召群众学习榜样,构建和谐社会,以此引领公众行为导向。

三、结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不应被摒弃,《论语》有云:“有教无类”,借鉴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与借鉴。本文分析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探讨了如何结合儒家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通过更多的渠道与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并号召大家知行合一,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包虹.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迟成勇.论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1-96.

[3]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13.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4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和谐;价值

论文摘要:“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关于“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伦理思想与文化传统。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和哲理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文化。其中,追求和倡导“和谐”便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毋庸置疑,对于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并且一直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来说,无论是从它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抑或是从它所追求的个人内在修养,还是从它所倡导的人际交往伦理上来看,都无不渗透着“和谐”思想。因而,“和谐”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追求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代,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儒家伦理思想的这种追求和实现“和谐”的伦理意蕴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可以从4个方面来审视,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谐。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和谐无疑是儒家伦理思想最重要的方面。儒家伦理思想的智慧首先在于它把人看作是处于社会联系中的人,从人与人的不同中求同,从对立中求统一。

儒家“人和”思想由来已久,它把“和”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文化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成己及人、宽和处世等贵和尚中的和谐友爱精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伦理学说的根本。在《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个”。“仁”的本意就是指人与人之的相互关系,因而儒家的“仁学”就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说。儒家把“仁”解释为“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阐明了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际和谐。对于以“仁”为核心处理人际关系,孔子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说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更不能把不希望加之于自己的要求加之于别人;另一条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要求,即是说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求发挥人的善性,要“善群”、“利群”、“乐群”,也就是要成己及人。从“忠恕之道”出发,儒家伦理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需要协调的5种人际关系,即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等,即所谓“五伦”,强调要以仁、义、礼、智、信、宽、勇、忠、恕、孝等伦理规范来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儒家正是以“忠恕”之道为途径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的。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会愈加频繁,人际关系也更加重要,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趋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冷漠和淡化的境况。人际关系的冷漠、甚至某种程度的紧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自身存在的人际交往生态,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而儒家强调“和”、“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己及人的思想,倡导仁爱、谅解和宽容,这对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非常有益。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这些思想并不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其内涵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新型人际关系有着一致之处。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活动的.实践者,因而在“人和”基础上形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群体息息相关,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正是基于此,许多学者曾指出,儒家伦理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整体或群体主义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看,公平正义构成个体与社会间关系的核心价值。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则是保持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儒家关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思想,主旨就是在“民为邦本”的基础上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儒家伦理思想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实现政治和谐,即统治者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运行,在于统治者实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实施“仁政”。“仁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政”,即“修德为政”和“以德治国”,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汉代贾谊则认为:“故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故吏之善者,君之功也。”二是以民为本,即“民为邦本”的重民尊民亲民爱民思想。如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进一步指出:“民为贵,社租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仁政”的这两方面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儒家伦理思想将社会利益和谐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核心在于“均贫富”。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意思就是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在财富分配方面,儒家强调“均”。孔子说:“有国有家者,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儒家反对“富者地连吁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生产活动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会生活要老有所终、皆有所养。这是一幅人无后顾之忧、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生活图景。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思想,把构建和睦和谐的人与社会关系、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协调的价值尺度。这些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仍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封建性的因素,比如强调统治者对人民大众施行“仁政”,这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的。现代民主社会在吸收儒家这方面的思想时,应当进行现代转换,使其融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价值观。比如公民权利义务观、政府的服务意识。因为在现代社会,政府、官员与公民不是臣与民、官与民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要为公民利益服务,而公民也应该为社会尽责。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因而天、地、人之间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

首先,儒家关于天、地、人之间辩证关系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朴素认识。例如,儒家关于“天地生万物”及“仁民爱物”、“物我相亲”的观点就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儒家在强调自然对人类影响的同时,提出了人也可以利用自然、影响自然。孟子就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口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只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条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汇报 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6

《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蕴含了儒家的政治和伦理哲学,有着真诚执着、知耻有节、乐观进取、明善负责等优秀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而在党的十八大中则提出了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而《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培育和研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每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都会出现一部分原典。这些原典体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人生态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根源和精神灵魂。《诗经》中真善美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首先是真诚与执着的价值观。《诗经》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是爱情诗,而爱情诗绝大部分是描写了男女之间对爱情真诚与执着的追求。《蒹葭》描绘的是主人公追求伊人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诗经》中绝大部分爱情诗常常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即追求一个女孩子就是想与她组建一个温暖的家庭。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传承下来的对于恋爱、家庭婚姻的观念,其中的情感因素与家庭与道德三者合为一体,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关雎》所表现的情感具备了道德方面的纯洁和崇高的情怀,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了理性的节制,感情适度、平和,不过于放纵、任其泛滥。《桃夭》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中带有一种喜庆、快乐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美满家庭的真诚与执着。

其次是乐观进取与知耻有节的价值观念。《箨兮》中箨有枯叶之意,这首诗鼓励我们要以一种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冲淡来自时光流逝的悲伤。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意识,这对于生命具有很深的伤害,因此,便有了一种对及时享乐的期待,折射出古人乐观的态度,并且一部分古人还会通过建功立业来拓展自己的生命,对抗死亡的威胁,对生活积极进取。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鼠》通过以鼠为喻讽刺了无礼仪、不知耻辱的人。礼仪是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注重礼仪,行为举止自然得体。知耻有节是人的一种道德体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知耻有节。

再次是明善负责的价值观。在《诗经》中我们还会读到一些关于战争的内容,对于这样的战争的描述基本是两个角度:比如一个是对君王的歌功颂德,唱诵其德行的高远,功德的伟大,二是从战士和战士家人角度写战争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情感。战士们有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他们带着使命上战场,但不会因此而觉得杀人是他们的义务,在战士和战士家人眼中,战争永远是忧伤和无可奈何的。《诗经》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秉持着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就是从不以一种盲目的态度赞美战争,而是看重战争的起源和自己的责任,强调以德服人,以一种威服的方式来诠释战争。孝亲敬老的理念延续几千年,不仅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坚守的道德高度,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蓼莪》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养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表达了子女自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并孝敬父母的情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达的知恩图报的明善之德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联系

作为社会主义形态的高度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汲取新时代优良精神文化和不断融合当代社会发展。10月15日,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诗经》中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之一。《诗经》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基因,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营养。《诗经》具有仁爱孝悌,谦和好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精神。《羔裘》曰: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这代表了古代君子的形象,借助着对衣袍的描写,表现人的正直勇敢、宁死不屈的美好的品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感恩戴德的优秀品质。总之,细细体味你会发现,《诗经》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可见,说《诗经》中优秀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名副其实。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价值的一点是,它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同时也有所发展,进而实现了创新和超越,达到新的高度,对《诗经》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亦如此。《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之一,深深地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诗经》中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基础,兼容并蓄,包容万家,进而达到有发展地继承、有创新地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汲取《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的优秀道德精神文化相融合,具有与时俱进特点和符合国情的现实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充分挖掘和汲取《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吸收其精华并进行总结提升,更好地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有发展有创新地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实现了两者的融合,以及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观念。

三、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诗经》中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其传承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充实、丰富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道路的体现。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基础,融汇、发扬与其相承的传统文化,吸收《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使其充分发挥重大的精神和实践意义。

首先,积极开拓大学《诗经》优秀的知识文化领域,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深入了解《诗经》中优秀价值观。开拓大学《诗经》优秀知识文化领域的渠道,如开设《诗经》相关课程,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经》文化课程的教育,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志趣,使《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更好地深入人心。可以举行相应的诗文比赛,使更多大学生作品体现《诗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开设《诗经》优秀文化趣味园,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体会其浓厚的知识文化风味和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使更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要注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相关课堂教育中。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充分利用了课堂教育这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渠道。同时,可以多进行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和报告,使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入不仅流于形式,更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内心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和思想建设。

最后,对于《诗经》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是理论上的引导,还必须将它们落于实处,也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积极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宣传与号召这些浅层面上,应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与认识其深刻意义,这样更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承。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如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三下乡活动。当今世界精神文化产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品德情怀、文化心理和人格观念。大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志愿者实践活动,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可以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思想与精神境界。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强调,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 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如今信息化社会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阶段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在接受比较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概念, 具有隐蔽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 它是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构建需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受教育者主体性原则、借鉴创新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隐性课程、师德师风和社会活动体系五个方面。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有多种不同的特点: (1) 潜隐性。它是对学生的内隐式教育, 将德育的目的和内容直接隐藏在各种因素和活动中, 而通过这些因素和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愉悦性。它注重情意方面的教育, 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实践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它所传递的教育内容, 在愉快、兴奋的情境中无意识地受到教育。 (3) 有效性。对传统的正面灌输式教育, 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应有的教育效果。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学生,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将所学内容在无意识中接纳并内化, 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显性教育来进行的, 作用虽然较明显, 但在实效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而且难以渗透到大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而隐性教育则不同, 首先, 隐性教育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 可充分填补显性教育的空缺。因为隐性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多种环境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影响, 所以它可以使教育突破空间及时间上的限制。不仅包括了学生的活动场所同时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于隐性教育可覆盖校园的任何角落, 可通过比较常规的生活管理、教学及校园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教育。其次, 在整个隐性教育中比较注意学生的道德和情感, 可以很有效地进行道德的转换, 积极地强化了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用间接方式避开学生的反感心理, 让大学生在比较生动的体验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强化了道德意志的同时, 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道德培养, 积极地促进了德育从思想到行动的转换。由此可见, 隐性教育在不断补充显性教育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更加完善、更加丰富。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凝练概括为24个字,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 其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依据实际情况, 本研究对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回收了1100份, 回收率为91.7%。

从调查结果来看, 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很充分的, 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关注度较高, 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从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做得还很不够。与此同时, 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方式反映普遍不够好, 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说服力、感染力不强、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等问题。这些都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策略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来进行, 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引导。

首先, 要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 纳入党校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坛、“青马工程”培训中, 贯穿于新生入校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等各领域,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中, 加强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 实现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科研和学科工作健康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管理工作, 开展“教代会评议干部”“校领导接待日”“首问负责制”“党员亮身份”“先锋模范岗”等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选拔任用、职工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其次, 要以良好师德师风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 组织开展教师对照“红七条”自查活动和签订“师德承诺书”活动, 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主性。要围绕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一系列师德建设讨论活动, 并在校报开辟“师德建设大家谈”专栏, 引导教职工对师德建设进行深入思考, 达成共识, 使教职工育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系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变的背景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优势, 实现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 (1)

[2]李芸.浅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2 (Z2)

[3]韩永升、程德强.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J].出国与就业 (就业教育) , 2011 (1)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汇报人:xiexiebang

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篇9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不过,儒家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精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于理论创新。 “重道轻器”的体验性笼统思维,不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篇10

一.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人性利己与利他的合宜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穷尽毕生的两本巨著。由于两本著作中不同的人性起点 , 给后人留 下了“斯 密问题”。该问题曾一度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些学者将这两本著作中相左的人生假设理解为斯密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矛盾, 甚至由此否定斯密思想体系的合宜性。本文认为, “斯密问题”存在的前提是一个伪命题, 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 是对完整人性的强行割裂。这种 完整的人 性应该是 将“经济人”与“道德人”统一后, 而形成的“社会人”所具备的人性特点。也就是说, 道德人与经济人密不可分的一体, 两者共同构成市场社会的行为主体的基本人格特征。因此, “斯密问题”非但不是矛盾的, 反而体现出斯密“合宜”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从《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的各个版本的穿插出版中得以体现。

所以, 斯密的合宜思想不仅仅倾注在他的伦理学巨著《道德情操论》中, 这种合宜的思想早就已经转化为这位具有伟大预见性与创新性的思想家的思维方式, 从而指导其毕生的创作事业, 例如: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的穿插出版。

二.行为合宜是一种美德衍生过程

纵观全书, 斯密没有给“合宜”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只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景对合宜感进行了描述 , 但当我们 合上书 , “合宜”却是我们最不能忘怀的概念。

行为合宜从人性天赋的“同情”衍生而来。在斯密眼中, 同情既是一种与他人感同身受的同感, 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而同情的直接效用是产生了四中种主要的美德, 即:谨慎、仁慈、正义和自我控制。在美德产生的过程中, 斯密认为, 每个人相对于他人而言, 是他人的情感的旁观者, 是他人的情感是否合宜的判定者, 同时每个人的原始激情又都受到他人的旁观和判定。这个公正的旁观者起到了协调的作用, 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合宜而能够得到对方的赞同, 实现双方情感的和谐一致。

总之, 美德与合宜共生共存, 以同情心为基点的四种美德, 在公正旁观者的审判中, 处处体现出美德所带来的合宜感。

三.合宜的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契合

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 十七大报告中又对其进行了强调, 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倡导”实现了理论的创新, “三个倡导”中包含的“和谐”、“公正”、“自由”、“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道德情操论》中同情衍生出来的四种合宜美德相契合。

(一) 谨慎美德要求公民具有“平等、自由”权利

斯密认为谨慎美德建立在个人利己心的基础之上, 每个人都基于利己心而追求自己的幸福, 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幸福。正如斯密所说, “那三种美德的第一种最初是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

所以, 谨慎是个人对自己幸福的追求, 是对公民个人利己心的肯定, 能够真正追求幸福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而自由必然包含着平等思想, 这与我国提出的“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相适应。在以前我国一直淡化西方所倡导的普世价值, 由于过于反对这些西方提的普世价值, 以至于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抛弃。“自由、平等”的提出是我国官方对人类文明的共同的结晶的肯定,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成果, 是中西共建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二) 正义美德包含于“公正、法治”的目标中

斯密认为:“还有一种美德, 对它的遵从并不由我们自己的意愿而决定, 它可以用压力强迫人们遵守, 谁违背它就会招致愤恨, 从而受到惩罚。这种美德就是正义, 违背它就是伤害。”在这里, 亚当·斯密所说的正义,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道德底线, 也就是我们应该去维系的社会运行的最基本的东西。

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公正”价值是公平与正义的结合, 从词源上来讲,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强调公正, 西方更强调正义, 所以此次“公正”的核心价值的提出是包括东西方思想, 兼具东西方文化的特色。而我们对西方正义的理解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三) 仁慈衍生出“诚信、友善”的美德

斯密认为“关心自己的幸福, 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关心他人的的幸福, 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避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国家, 亚当斯密这里所说的仁慈主要是指个体帮助他人实现幸福的美德, 用我们现在的解释叫做“爱”或者是“爱心”, 在我国的伦理道德中便是推己及人的爱人之心, 而“诚信、友善”是我国的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同样是由我国的“仁”德内核的外部表现, 是我国基本的个人道德准则之一。

(四) 自我控制体现为“爱国、敬业”的责任感

斯密认为“人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对这些准则的最充分的了解, 如果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 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这种自我控制能让谨慎、正义与仁慈都合宜的行事。其最基本的体现便是对“一般准则“的遵守, 这就是一种责任感。

四.行为合宜思想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践行美德能给人带来愉悦。例如:谨慎之人能过安稳的生活, 与正义之人相处不用担心被欺骗, 与仁慈之人相处的能够得到他们的关爱。

(一) 以“自由、平等”为前提, 肯定人追求幸福的本能

斯密认为自由市场是道德的制度, “市场社会里, 拥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个人依照自然法则, 一方面尊重他人的自然权利, 一方面追求自己的自然权利或者利益, 形成的相互竞争与协作的社会, 从而导致了当事人无意识的结果:国民财富与道德的增长, 这是一种内生的自然秩序。”

斯密认为自由的个人才能形成道德感。在斯密之前的封建制、奴隶制的道德, 对具有人身依附性的、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农民、奴隶来说是奢侈的。人只有获得了人生、经济等方面的自由, 才能去谈论道德。“平等、自由”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指人生、经济上的自由, 更多的是倡导“主权在民”的政治自由或觉醒。人生与经济上的政治自由的前提, 它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让民众享有更广泛的“平等、自由”的重要目标。

(二) 以“法治”为制度保障, 坚守“公正”的道德底线

斯密认为, “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 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基础, 所以只要做出劝诫就足够了, 没有必要采用强迫手段逼人为善。相反, 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不结实或者不端正的话, 那么人类社会这个宏大的建筑肯定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颓然倾倒。”由此可知, 正义的道德是社会存在的前提, 没有仁慈, 人们一样可以在生活下去, 而没有正义, 社会将土崩瓦解。所以, 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正义的法律和必要的政府管理, 斯密的这一观点为法律施行和政府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因此, 社会应该加强对社会公民的正义感教育, 使他们有与不义行为作斗争的勇气, 让社会公民学、懂、守、用法律, 通过维护法律, 坚守道德底线。

(三) 以“正气社会”为导向, 增强“诚信、友善”的引导力

斯密多次论述外部环境对道德形成的影响, 例如“当习惯和风气符合我们关于正误的天然原则时, 它们会使我们的情感更为敏锐, 并促使我们更加厌恶一切与邪恶相近的东西。”良好的环境能促使道德的培养, 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习惯影响人的一生。

既然环境、习惯的影响如此深远, 而“中国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个人和全民族的教育的功绩是伟大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建筑在伦理思想之上的文化来与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的相匹敌。”中国优秀的伦理文化环境与良好习惯的加强尤为重要,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 资源 , 将起巨大 的影响力发挥出来, 引导人走向幸福的一生。

(四) 以“爱国、敬业”为准则, 培育公民的责任感

斯密认为, “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 被恰当地称为责任感。这条原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大部分人在生活中运用这条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针对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我们这需要从“爱国、敬业”的培育做起。

上一篇:猴子种果树下一篇:农村春节文体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