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共14篇)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1

从每晚和你的通话中,能感受到你在学校一切正常,生活还算开心。我们内心比什么感受都好,尤其你说还是坚定的学习理科,而且说自己将来要当医生的志向。原来问你,总是说还没有想好。人的志向还是早定下来好,听你这样说真的很是开心。其实,不管将来你选择什么职业安身立命,都会得到我们的支持。

家,永远是你的安乐窝。前提是只要爸爸妈妈在,若是我们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孩子,那你自己创造的家,也要成为你及家人的安乐窝。相信你会学着妈妈,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

你走到哪里,我们总想有根线和你相连。让我们时刻了解你的需要,遇到了什么困难,自己是否能够面对解决。虽然我们知道,让你独自迎接风雨的重要性,虽然我们知道不能陪你一辈子,但还是愿意为你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你愿意回家,说明咱家对你讲是温馨的,快乐的。

孩子,家期待你的归来,也期待你能在外的日子拥有辉煌。相信你会懂得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浅显道理,终将成为参天大树!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2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我帮你带会儿孩子吧!”这句出自电视剧《辣妈正传》中的台词,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教育中的无奈与逃避的思想。其实教育家陈鹤琴早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的开篇就告诉了大家, 小孩子实在难养, 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负有极大的责任。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是指家长遇到孩子的教育难题时的无奈感, 对自己教育孩子成果感到失望, 进而否定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方式, 又因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找到适合的方法, 会表现出郁闷、纠结、低落等情绪情感, 进而会选择疏远与孩子的关系, 降低期望值, 越来越缺乏教育激情, 带来一系列家庭教育倦怠的恶果。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后补性, 每一阶段有一个家教主题, 但并不是在某一阶段都能彻底解决的, 是长久持续而且在不同时间变化的过程, 家长教育必须要同步。[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倦怠, 会影响家庭教育的阶段性与延续性,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及学习处事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 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长教育倦怠的特征与产生原因

“倦怠”一词最早是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 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效感。[2]当前对家长教育倦怠的研究认为, 家长教育倦怠心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出现的一种想要逃避责任与压力的心理。家长无法摆脱这一责任, 因而会能动地来调试自身身心的倾向。[3]

家长教育倦怠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 降低的孩子教育期望值, 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进步情况;第二, 亲子关系的逐渐冷漠化, 疏远与孩子的关系, 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第三, 是对孩子教育采取放养的态度, 听天由命。

家长教育倦怠的主要原因:第一, 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 家长的教育期待过高;第二, 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不高, 无法找到合适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第三, 家庭复杂的结构关系, 家庭教育氛围的不理想, 等等。当家长不能面对孩子教育的挑战时, 就会产生逃避心理, 从而导致家长自身教育信心的丧失, 产生教育倦怠的情况。

三、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1孩子缺乏发展的心理援助

家长一旦产生教育倦怠心理, 在情绪情感方面就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 对孩子逐渐失去耐心与热情, 不像以前一样关心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 而选择任其发展。正常情况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同伴交往情况等给予很大的关心, 但是产生倦怠心理后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情感投入过多、已经疲惫不堪, 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 孩子也明显感到家长不再关心自己, 父母的情绪很苦闷与压抑。孩子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 而且容易受外界暗示性的影响, 所以孩子也会产生紧张、焦虑、无存在的感觉, 思想不能集中, 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创伤, 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其次, 过去家长会十分在意与关心孩子心理变化, 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 注意自身的品格与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重视孩子在每个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所需要的帮助。但是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后会无意间影响孩子心理发展与变化, 带着郁闷冷漠情绪的家长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受挫、迟滞。由于孩子此前可能一直处在家长高度关注的教育状态下, 突然转变后, 孩子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当孩子不能理解家长教育倦怠心理时, 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会被打破, 不能专注于某些活动和思考问题, 心理健康水平就会降低。如果孩子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的倦怠心理, 对孩子存在的发展危机给予放任的态度, 那么孩子则可能难以顺利度过人格发展的阶段, 进而很难保持自身的一致性, 容易失去目标与信心。

总的来说, 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 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将来获得幸福的能力。

2. 缺乏必需的生活学习指导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倦怠心理在孩子社会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家长除了孩子生理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以外, 在孩子学习与社会生活与交往方面的不关注, 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不再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的不关注可能会给孩子一个自由行为的空间, 但是在孩子还不能够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起全部责任的时候, 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恶性后果。家长产生倦怠心理后, 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再多加关注, 久而久之会导致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法掌握, 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不再关注而丧失学习动力, 当家长再次关注孩子的学习时往往已无法挽回。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后, 对于孩子教育工作的胜任感与成就感会不断下降, 家长会选择躲避来面对孩子, 自己处事行动时不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作用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甚至会导致孩子的社会行为出现很大的偏差。

四、关于解决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几点建议

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家长自身的努力克服与调节, 除了社会与学校及其他家庭教育帮助机构的帮助外, 家长必须为此做出努力。以家长为切入口, 探求调试对策, 使家长远离倦怠心理这一家庭教育的误区。[4]

1. 家长应加强对倦怠心理的自我调适

首先, 家长必须自我调整身心状态, 否则外在再多的鼓励与支持也是没有效果的。家长必须重新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感受到幸福, 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孩子不论将来能不能成才都是自己的孩子,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目的, 不要滥用一些指标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成果, 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等。

其次, 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家长必须更加主动, 虽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具备威慑能力, 但是孩子本来就是非常简单的, 只要家长以自己的积极情绪主动维护亲子关系, 那么孩子会喜爱家长, 并且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的倦怠心理自然也就很难产生了。

最后, 家长自身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5]如果家长在遇到孩子教育困难时, 积极地通过学习解决, 而不是希望有现成的方法直接解决, 那么家长就不会产生倦怠心理, 同时在学习中家长还会实现一种自我突破。

2. 家庭教育需要实现专业化

大多数家长在成为父母时并没有系统接受过什么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 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产生教育倦怠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目前的家庭教育研究越来越鼓励对家长进行亲子教育, 希望开设家长学校。另外, 妇联等社会工作组织开设的家长教育讲座与报告会, 建立学习型的家庭, 都是防止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的好方法。这种对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增强会使我们未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来越专业化。如果说家长也需持证上岗, 绩效评估的话, 那么家长就会更重视自身的不断学习, 倦怠心理也会大大缓减。

3. 学校、社会网络的支持

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不小作用。家长产生教育倦怠心理, 学校与社会是不会同时倦怠的, 这对家长的教育倦怠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 网络为同处在教育倦怠状态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说出烦恼、解决问题的相互交流的平台, 家长教育倦怠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 所以应当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网络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进而为进一步缓解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家长教育倦怠使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变得消极与压抑, 希望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 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与信心。本文主要研究了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得出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与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并基于此给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倦怠心理调节, 家庭教育专业化, 以及学校社会网络支持的几点消除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倦怠,家长教育倦怠,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培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 篇3

一、培养学做家长的意识

在一些家长的观念里,学做家长的意识比较淡漠,似乎只要有了子女,便能教育子女,至于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怎样学做称职的家长等都很少考虑,家长缺乏自觉性。也有人认为,文化低的家长需要学习,文化高的家长不用学习。其实教育并不这么简单。调查表明,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孩子,相对来说比家长文化程度较低的孩子心理发展健康,但实际发现家长文化程度最高的那些孩子心理发展不如家长文化程度不那么高的孩子健康。因为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往往不会讲孩子易懂的道理,在与教师的配合上,也常常自持己见,不太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水平高低这个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并不是确立的对应关系。因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模范作用以及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等中间环节,对教育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必须具备学做家长的自觉意识。

二、培养反向教育的意识

在家长和孩子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孩子对于家长来说不仅是受教育者,也经常起到某种教育作用。孩子那毫无条条框框的丰富的想象力、忘我地投入和陶醉,这唤醒了成人用童心看待世界的美好心态。孩子的感情是纯真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是直接的,没有成年人所固有的保护机制。孩子还拓宽了家长的生活领域。有了孩子,养育了孩子,才使家长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希望,开始了家长新的人生。家长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并注意向孩子学习。这种反向教育将培养家长的情感和精神,使家长的生活更充实、更有生气、更完美。

三、培养反省教育的意识

为了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不能只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教育孩子,而要具备反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应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适当地调整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如:不仅要考虑自己对孩子施加什么样的影响,还要观察孩子是如何领会如何接受的;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不能仅仅是责怪,还要考虑和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自己应负哪些责任;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动机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还要考虑这爱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后果;当用某一方法教育子女而长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时,应该考虑是否换一种新的更合理的方法等等。正是这种反省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增强教育的敏感,寻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教育方法。

四、培养自我完善的意识

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是孩子良好的榜样,具有教育子女的资格和威信。做家长的必须对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进行反省。在考虑怎样对待孩子的问题之前,首先问问自己。父母如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子女就会信赖和尊敬家长,在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家长的榜样,孩子对于家长具体行为的体验往往比枯燥的语言说教更有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则依赖于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 篇4

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态度是有所不同的,这会对子女的性格产生不同影响。婴之杰早教加盟品牌育儿专家韩老师说,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早教加盟机构中参加亲子活动,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做为亲子教师,就是要了解父母、观察孩子,发现孩子长项以利教育,并指导家长予以正确的育儿方法。过分管理、支配型:亲子活动表现多为代替、包办或自己动手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及主动性的培养及调动。甚至时时担心会出现危险,不愿支持孩子做任何未曾做过的事情。孩子也表现出胆小或拒绝活动。指导要点:对于有些活动,让家长做二专手,让孩子在互动中家长做示范,孩子向家长学习。及时根据家长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保护、溺爱型:有时或经常情绪不稳定,甚至会拒绝参加早教加盟机构的活动,或一言大发,很难调动积极性。有时孩子或表现得任性反抗。家长则会一筹莫展。求助于老师或打骂、责备。指导要点:教师设计一些能吸引孩子的活动,使之能情绪稳定,自然愉快地进入活动中;不勉强、不强迫,不给孩子压力。但应时时关注、时时引导,逐步提出一些可行的要求或建议。采取冷处理方法,对儿童的任性等行为表示理解、容忍及宽容。忽视、拒绝型:父母无故逃课,请他人替代。因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不足,亲子情感淡漠,对其它幼儿、家长、老师也无言沟通。有时听到他人说话,无反应,也很难主动与人交流。孩子对人冷漠或总想引人注视,做怪样或故意捣乱或打人骂人,态度粗暴,甚至无理。有时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考,常有新思维或创造性表现。教师应能区别行为各种表现的心理动机,以供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指导要点:父母认真对待,积极参加感受孩子,肯定与表扬,促进亲情,逐步做到欣赏孩子。从孩子的动作、表情中能读懂他们的心理活动、想法及意愿,尽力满足,而不是刺激或讽刺、责备。专制、残酷型:被这类父母所教育的孩子出现了较多的比较复杂的心理特征。可能是逃避的或反抗的;可能是独立的或执拗的;可能是神经质的或情绪不安的;可能是冷酷的或依赖的。这些矛盾的心理及性格表现,父母不仅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反而会在对孩子表现的不能令其满足时,仍然在众人面前毫不考虑孩子的自尊、人格大打出手,大声辱骂当孩子稍有不满或辩解时,变本加历,给以更加严厉的惩罚。只有孩子屈服认错才会罢了。这些做法又一次损害了孩子的人格,伤了自尊,孩子可能再不愿意出去,也会拒绝参加早教加盟机构组织的如亲子活动之类的带有社会性的活动了。指导要点:及时当众制止、劝阻;事先提醒,事后总结对家长能接受意见者,(或有改进)应给予肯定,帮助并指导孩子的行为,告诉他(她)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如何做才是父母和老师所希望的行为。在适

当时候或选择合适的地点与家长沟通,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带来的伤害的深远,长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这种身教言教会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鼓励家长学习基本的育儿知识、以树立正确育儿观,提高自身素质,改进自己的行为,为儿童一生发展负责。民主型:这是早教加盟机构中希望的教育类型。这些父母对孩子即理智,有智慧又有责任心。把做完美的父母,成为孩子榜样,满足孩子各种合理需求,塑造一个将来对国家、社会有用之才做为自己努力目标,因此他们会支持孩子一切皆在培养独立、自尊、自信的行为,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的社交活动,让孩子感到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快乐。父母会特别在意孩子与人交往及与他们协作。要求对人要真诚。这些在亲子活动前,不仅要事先鼓励,提要求,也会以极大热情与孩子互动,同乐、同分享、同时能肯定孩子的一生想法、做法、引导、支持助其成功,因此会十分欣赏孩子。指导要点: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帮助孩子完成;使孩子表现出的长项更显优势,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供操作的材料,任其自由选择,自主活动;从亲子共读中,扩大知识,培养兴趣,解决困惑,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编辑:忠学网络:孙建平)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哪方面入手 篇5

中国富了,百姓富了,表现在孩子身上更见其富了,但真富了吗?

从经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百姓确实富了。然而,从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我们则是更穷了,就像荒地退化成戈壁荒漠了!

这穷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不多,而生活富有了,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家长都想这宝贝吃得好,穿得好,长得好,事事比 别人好!因此家长们用尽浑身解数,使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吃肯德基,喝可乐,穿名牌,进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家长们把自己最多的温柔,最多的 爱,都送给孩子。孩子是在最肥沃的土地上,好水好肥,最适宜的温度,最好的光照下生长的树苗。孩子的枝叶是很繁茂,显得也很葱茏挺拔,然而,偶然的风雨, 不经意的一刮,他就会拦腰而断,甚至连根被拔起。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看到了网上报道的.被家长接回去理发的小姑娘喝了一瓶农药自杀;我们也看到从跳楼自杀 的学生的愤身一跃;还有相约自杀的中学生......,很多很多,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 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还仅仅是自杀!孩子们究竟是怎么了?家长们不懂,只有哭的肝肠寸断,却不明 白自己给了那么多爱的孩子,怎么就一下子选择了不归路?至于其他方面,令人震惊的暴力行为,其手段之残忍,如掐死老师的、砍死母亲的、杀死奶奶的……我们 会问,孩子们怎么了?

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很好,很听话,很懂事,学校教育怎么了?

可是你真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给了他最好的享受,却没给他应有的承受困难挫折吃苦耐劳的教育,更没有关注他的心理。你只想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我穷 过,因此不能让孩子穷,不能让孩子被人瞧不起,我要给最好的。这是多数家长的想法--就是没想自己该给孩子的,你不去关注他的心理需求,不去给他困难挫 折,而这,恰是一个健全的生命最需要的水肥温度阳光,可是家长你没有给他。

还有媒体的错误引导,不客气的说,有些媒体很不负责任,抓住一点,无限上纲上线,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归结原因到学校,夸大学校教育的失误,只看一面, 不看全体!(就拿理发女孩自杀来说,学校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规定,中学生的发行必须适合中学生,但到了媒体方面,则会说学校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而要求学校给 孩子个性。那么媒体们,你们看到中学生奇装异服,光头式、爆炸式、鸡冠式染红涂绿的发型,眼影眉毛口红、超短裙透视装,你会赞同这个性吗?恐怕你又会说学 校像妓院了)一些媒体的无良,渲染煽情。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束手束脚,而家长则只要一有问题便到学校兴师问罪,有本领的家长则会领着媒体到学校,导致学校该 有的教育也没有了(春游、劳动、越野、吃苦教育等能省则省)。家长纵容自己的孩子更加理直气壮,孩子该有的恰当的家教、学校教育则越来越少,心理的贫瘠则 越来越厉害,唯我独尊的意识极度膨胀,变态心理越发严重。就像是吃了劣质奶粉的大头娃娃,看着好像很胖,但是畸形的,不健康的。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迫切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在物质方面,让孩子穷一些;精神方面,特别是吃苦耐劳、承受挫折、关爱他人是家庭 教育切实该做的。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6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其实,这种唠叨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

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美国:鼓励家长参与孩子教育 篇7

据美国教育部网站2010年5月5日报道,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U.S.Secretary of Education Ame Duncan)于本周宣布,教育部决定增加联邦用于资助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资金。教育部还允许各州使用联邦资金举行相关的竞赛,以产生更多有关家长参与教育的好项目。

邓肯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抚养和培育孩子也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本周,我们将在联邦政府的层面努力让家长为学生做更多的工作。”现行的法律规定要求各州拿出联邦Ⅰ号教育基金(Federal Title I Dollars)的1%用于家长参与教育的活动。本周,教育部将其提高到2%,总额达到2.7亿美元,并要求各个学区综合使用这笔资金。除此之外,教育部还设立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家长参与和责任基金(Family Engagement and Responsibility Fund),各州可以从Ⅰ号教育基金中拿出1.45亿美元创建这样的项目。该基金将专门用于支持优秀的家长参与教育项目。

本周三,在由育儿杂志(Parenting Magazine)和乔治敦大学进修学院(Georgetown University's School of Continuing Studies)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关于教育和学习的妈妈年会(the First Annual Mom Congress o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onference)上,邓肯宣布了他的计划。在演讲中,邓肯不仅呼吁家长做更多的努力,而且希望他们做得更好。邓肯还指出,教育部过去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方面做得不够,主要原因是没有达成社会共识,尽管相关政策制定得很好。他希望新政策能催生出更多优秀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方案。

家长莫忽视孩子的性教育 篇8

我建议她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把如何预防黄色信息侵害作为主题内容。但老师面带难色,感觉无从下手。

现如今,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大量普及,已有很多孩子过早地接触黄色信息,但是老师和家长却忽视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性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很多家长总以自己不懂、张不开嘴、不好意思等为理由逃避对孩子的性教育。其实,这恰是一种侥幸心理,不出事则罢,一旦出了事,大家就不得不像消防队员一样—紧急扑火。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讲,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并不是很强,除非受某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他们才会把注意力转向性好奇。但是当儿童期进入尾声时,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和性心理的发展,性冲动开始像火山喷发前的涌动,孩子们越是性知识匮乏,成长中就越隐藏着不确定的因素。就如开篇所讲的例子,一旦有了接触黄色信息的渠道,孩子们便带着好奇心和朦胧感去试图探索和发现。

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可以分阶段进行:

9岁之前,重点传授性知识。家长可以选择相关书籍读给孩子听或者让他们自己阅读。比如我给儿子买的《嗨!青春期》就很不错,这本书图文并茂,完全突破了国内性教育书籍那种羞答答的写作方式(采用大量的文字来做描述或者解读)。它可以让这一阶段的儿童非常直观地了解男生和女生在生理上的差异。尽管这本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性冲动,反而很容易平静地接受。

9~11岁,重点进行性价值观培养和构建。家长可以多关注社会现象,选取典型的负面案例来引导孩子,让他们清楚:性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应该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用负责的态度和异性交往。消极的一面体现的是一个人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掌握不好会带给人灰色、颓废的情绪和生活。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去面对性心理的发展。

12~16岁,重点进行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这个阶段是青春期孩子性生理发展最快、性心理发展很不稳定的阶段。因为生理的快速发展,孩子的大脑神经既要接受、反馈、整合外部世界的信息,同时还要控制内部机体的生理发育,很容易导致疲惫感、注意力分散、易冲动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可以从家庭责任感培养入手,给孩子平等的家庭地位,赋予他们承担家庭分工责任。父母还要常和孩子聊聊单位的事、社会上的事,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责任承担上来。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一个带有挑战性的话题,父母们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自我提升,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孩子每天在成长,而你则原地不动,就很难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9

第一、尽早开始对话

只要孩子对钱发生兴趣,意识到可以用它来买东西,家长就应该开始与孩子讨论有关钱的话题。不一定长篇大套,只要应景切题,如可以告诉孩子工资是做工得来,而不是自动从钱包里溢出来的。

第二、要让孩子懂得钱财来之不易

家长不妨让孩子了解家里收入支出情况,并适度参与家中投资决策,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辛苦,同时想象自己的未来规划。

第三、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在钱财上有疑问的时候要耐心回答,比如孩子问“为什么用卡没有钱也可以买东西,这个时候你要耐心地告诉他:这卡是什么卡,是信用卡还是购物卡在什么情况下能消费。

第四、培养孩子储蓄习惯

家长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存钱罐,每天往存钱罐中投入一定的钱,慢慢养成习惯。随着孩子对金钱认识的深入,他们会逐渐明白储蓄的意义。

第五、让孩子从小养成理财的习惯

告诉孩子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比如:帮妈妈买菜,扫地,洗碗等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并引导他把赚到的钱存到储蓄账户里;学会单独制定个人一周开销计划,并学会在购物时比较价格;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在有大笔开销时使用。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10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您的孩子即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最近,有些大班幼儿家长询问有关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问是否应抓紧教孩子汉语拼音,让孩子多识些字,多做数学题;有的家长说,快上小学了,孩子还那么贪玩,是否该将家里的玩具收起来好让孩子收收心;下面我来谈谈关于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等;在幼儿园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是寓学于玩的,而到了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了;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还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学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坡度,要求孩子去适应一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为了减缓这一坡度,增强孩子的适应性,在大班阶段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幼儿园也都会在大班阶段加强入学准备教育的。至于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您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一般说来,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可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自我管理能力。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有意注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曾听小学老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往意很有益。

4、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家长应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律。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家的玩具收起来,而应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总之,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的教育条件,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11

第一,太要强的家长对孩子很苛刻。孩子极易陷入自卑。

太强势的家长因为标准太高,所以总有数不尽的要求,总在追求完美的结果,当孩子考试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不仅得不到他们的理解,还会遭到他们的批评和轻蔑;孩子在其它活动中一次不够完美的成功,也会换来家长的失望或抱怨,因此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因缺少自信而逐渐陷入自卑。

第二,太要强的家长对孩子很急躁,孩子很难体会进步的快乐。

要强的家长一般希望一眼就看到完美的结果,对于存在的缺陷总是感到难以容忍,最常听到的就是:“你怎么还是考八十几分啊!”“这个宇怎么还是写得这么难看!”“我说了这么长时间,你一点都没进步,还是老样子!”现在的年轻家长,大多数人总拿孩子的短处跟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所以孩子体会不到进步的快乐。

第三,太要强的家长爱包揽孩子的生活,孩子缺少独立做主的机会。

太要强的家长总觉得孩子早晨起床穿衣服不够快,于是三下五除二地为他搞定;总觉得孩子自己系的红领巾不好看,于是干脆自己出手解决问题;总觉得孩子受批评让自己没面子,就索性教孩子撒谎。

家长是个董事长,孩子就是执行命令的总经理,根据现在孩子的生活规律,周一至周五要上课,晚上要做作业,周六和周日要上兴趣班,生活忙碌起来就像个十足的总经理,但一切都要听家长的安排。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主的意识,缺乏自立锻炼,反正,家长很能干,说什么都能算!所以,家长不要太要强,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要他自己去完成吧!

第四,太要强的家长对生活很容易失意。孩子会产生不良情绪。

要强的家长通常虚荣心比较强,喜欢嫉妒别人,经常拿自己去跟别人比,比来比去,很容易把自己比输。虚荣的家长便备感失意,与孩子呆在一起时,就会把失意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也就此产生不良情绪。

所以做家长一定不能太强势,否则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 篇12

1.教师期待 “标签性”和“互惠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期待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所持态度和成绩评价方式,是互动理论的一种。而互动理论主要来源于米德(G.H.Mead)和库利(C.H.Cooley)对学校和其他情景的社会互动中自我发展的研究。比如,约翰被教师再三告知自己是哑巴,他也许会把这个标签具体融入自我概念中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而教师若能给予积极关注和引导,约翰就会从“哑巴”的自我概念中走出来。可见,学生行为好坏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期待,也就是说,教师期待具有“标签性”。另外,交换理论的前提是人们互动中存在的投入与回报。互惠的互动用义务将个体和群体绑在一起,譬如,学生学习,教师则得到回报,得以回报的教师行为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期待得到更深层次的回报。这是教师期待具有“互惠性”的体现。

2.教师期待的“动机引擎”功能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期待与罗杰斯的积极关注理论相符,强调一种整合和实现自我的动机引擎机制。动机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阐释:

英国的Harmer曾经把动机定义为一种内在的转动方式,它能刺激或推动一个人去做某事直到成功[1]。至于如何激发人的动机,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把人的需求由基本到复杂、由底到高分为生活、安全、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五个需求等级。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和 Alderfer分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和“ERG理论”。前者把提出的五因素等级分成了两个方面,即促进因素、促退因素;后者把需求分为了三大类: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2]。

美国心理学家Vroom还提出了“期望理论”。这一理论提出,要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来检验人的动机。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变量:期望、手段和绩效[3]。

美国心理学家Adams提出“公平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与同事平等的待遇,并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工作成果、收入比例与其他人相等时,才算平等,要想激发一个人的工作动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感受到公平和公正[4]。

二、中小学生的学力受教师期待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对中小学学生学力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可以在一个开创性的研究中被证实。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勒诺·雅各布森(1968)测试了教师期待对学生互动、成绩和智力的影响,他们在旧金山小学做了追踪调查,该校学生较多来自低阶层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家庭,该项调查也证实了一个假设,即一旦儿童被教师或他人分类后,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心理就开始起作用——教师期望儿童有某种行为,儿童就会对教师的期望作出回应。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很难更改。另外,针对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各自利弊性,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小学尝试了替代能力分组的其他方法,建设性地利用了学生迥异的能力和背景。在这些学校里,儿童根据各自能力进行阅读和数学学习。教师选择适合所有儿童的主题授课,与学生个体或小群体学生互动,有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我价值情感。可见,“教师期待体现在课堂内教师对待个体儿童的行为举止、处置方式以及儿童能力分组上。”[5]

1.能力分组上发挥着教师期待的“标签”作用

威尔伯·布鲁克欧佛及其同事(1996)揭示,学习能力的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分类与训练会影响我们审视各领域中自身能力的方式。

(1)教师期待对同质分组学生学力的影响。

对于大量背景和能力不同的学生,为更好地教育他们,许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水平的测试,把同质的学生安置到同一个班级里,如美国的分规制课程体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同能力分组的学生有着迥乎不同的自我概念。譬如,在学生平均能力偏低的课堂里学习环境较为混乱(Mekosh-Rosenbaum,1996),教师关注较少,指导较少,因为学生的成绩差,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失去了信心,降低对其学习的期待,这导致了“自我预言”心理的产生,即教师期待越少,学生回应就越少。教师期待影响着学生,学生内化着教师期待,虽然有些学生对教育不抱希望,但他们讨厌那些对教育不抱幻想的教师。反之,高能力组群体中的学生更多地具有很强的动机、很高的成就感,教师给那些高能力的学生更多的反馈信息和赞扬,为他们计划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2)教师期待对异质分组学生学力的影响。

我们知道能力在能力分组中不是一个完美的编班预言者。所以赞成按学生异质能力分组的人认为,依据假定的能力分层分轨伤害了那些被安置在低层次组的学生,也不利于那些高层次组的学生。建议解除学生课程分轨制的人也认为课程分轨制导致了不公正,是对民主价值观的践踏,使那些安置在低层次组的学生降低了学习能力的自我概念并贬低了自我价值。因此以假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分轨制导致两种不幸的结果:“出现更多的学业失败者,加剧了学力的差异性”。(Brookover,et al.1996,p116)为此,多数人建议调整课堂分组:许多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但是阅读、语言艺术和数学课程却应该分组学习。这样成绩差的学生就不会感到羞辱或觉得自己是“笨蛋”。

2.对待学生的行为举止上,发挥教师期待的“互惠”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社会的代言人,拥有社会和传统赋予的权力。“而权力的实质就是控制,或者说,行使权力是为了达到对他人的控制。”[6]为了实现社会赋予的任务,具体地说,为了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的(学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目的),理所当然,教师必须采取“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策略。因为他们确信:“学校是一个灌输已有‘情境界定’的机构,学校是社会控制的中介机构。究其本义,教育是一门灌输的艺术,它将学校既定运行的情境界定灌输给年轻人,其途径是严格控制提供给年轻人的社会情境。”[7]因此,“控制”是教师主要的课堂情境界定点。而这种控制对不同学力的学生来说是有差别的。如课后留校、羞辱等惩罚手段,一般指向那些在班级中社会地位较低的学生,罚站不仅指向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更多是指向那些学业不良的学生。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分层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对教育系统分层的一个内化。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心理会直接投射到学生的“自我实现预示”中,并成为一种永恒的“标签”原理,很难产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所应采取的有效行为、表扬和个体交流等积极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和纠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学力。

3.在课堂组织教学和处理方式上,发挥着教师的动力引擎功能

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其他群体的方式来操纵课堂情境,以便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在美国爱荷华州一位任课教师做了一个实验:她关心她的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歧视的作用,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其结果连她自己都大吃一惊。她班级学生均为白种人,实验中,她将之分为两组:蓝眼睛和棕色眼睛两组。第一天,给一个小组以特权,让他们感到高人一等,第二天,情况相反。学生们非常认真地扮演他们的角色:高高在上的群体乐于蔑视次一级群体,并且为他们取得优胜成绩而沾沾自喜,次一级的群体比较差。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它说明了即使在如此短期的实验中,分类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以及他人对待他们的方式(Peters,1971)。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即如果要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就,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方法是必要的。

三、促进教师期待对中小学生学力正效影响的机制

1.发挥教师期待中爱心机制引领功能

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认识到:“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灵受到偏见、虚假的价值观、嫉妒、权利欲等种种限制,这些限制使人的心灵滋生冲突、仇恨并向外表现为世界上的冲突、暴力等危机。人类要想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消除这些危机,唯有借助智慧与爱,改变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依此推之,作为营造人类心灵的教师而言,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促使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即生命与生命交流,生命与生命相互滋润,从而引发一种基于需求的感情与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期待的作用,进而激发其学力的养成。而不会因为学生处于不同阶层或不同班级层次中而有所改变。

2.克服教师期待心理的“普洛克拉斯式”标准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残忍的匪徒叫普洛克拉斯,当旅行者到他家求宿时,他就把路行者绑在铁床架上。如果旅行者的身体比床短,普洛克拉斯就拉拽他的身体,直到和床一样长为止;如果旅行者身体比床长,就砍断他的腿,直到与床平齐。普洛克拉斯就是这样重新打造高矮游人的身材,直到他们同样长短,同样地一命归阴。运用到教育系统中的分班制,虽然不会致命,但它和普洛克拉斯的床架一样,会令学龄儿童陷入困境中。后进生为达到年级的标准,被拔苗助长;有时会因资质有限,不能达标,就留级一年,继续接受拔苗助长的把戏。先进生则被削足适履,以符合年级标准,导致最后他们学会了适应比他们学习潜力慢得多的学习进度。笔者认为,对小学应实施不分年级制度,取消对进步的限制。教师期待本身就是单一的标准评价,必须克服“普洛克拉斯式”的心理标准才能促使学生学力结构的完整性提升趋势发展。

3.推行及时与坚定的“好标签”策略

实践证明教师为学生贴上“好标签”会引起学生对自我的积极效应,进而引发学习动机、提升学力。然而这里的“好标签”不是随意贴上的,而是需要坚持及时与坚定原则的。及时是指积极期待的决定一旦做出,就要及时实施,这样做有利于将积极关注清晰地指向自我成功效能低的学生。坚定是指除非期待本身有不当之处,期待一旦实施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出现无故中途停止或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做可以清晰地昭示期待本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坚定学生提升自身学力的信心。

参考文献

[1]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51.

[2]Herzberg,F.etal.The Motivationto Work[M].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3:72-74.

[3]Vroom,V.H.Work and Motiv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64:3-30.

[4]Adams,J.S.Inequity in Society Exchange[J].Advances in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AcademicPress.1965(2):267-299.

[5][美]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72.

[6]陈振中.社会性、互动与权力——诠释课堂生活的社会学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23.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篇13

父母的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能够极大的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期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即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如果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实际,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期望值过低,不经努力就能实现,也没有意义。只有适度的符合客观情况的期望值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想借用”父母的能与不能”这篇文章和在座的家长们、孩子们一起共同学习:

父母能给予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父母能教你许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父母能指导你如何做人,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父母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但不能替你作出选择; 父母能给你所有的爱,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父母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父母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父母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但不能替你赢得荣誉; 父母能提醒你酒精是危险的,但不能代替你对它说不; 父母能告诉你毒品的危害,但不能保证你远离它;

父母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父母能教你做人的优良品质,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父母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父母肯定能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但不能给予你美好的前程和事业;

……

孩子,我们能为你做很多,因为我们爱你。

但是,你要明白:即使我们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还是要由你自己来进行每一个选择。

为此,我们只求灿烂的阳光永远照亮你的人生之路,使你总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家长对孩子的寄语 篇14

2.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多感受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

3.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4.永远记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永远支持你,永远爱你,永远是你的好朋友,你有开心的、不开心的都要与我们分享,我们是你的拉拉队!

5.做一个谦虚的人。谦虚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要成功,要荣耀,这都是精神需求,无可厚非,但无论多大成就,都不可仰头看天般做人,这首先,别人已看不清我们的脸,这是太吃亏的事。

6.在世界的历史中,每一伟大而高贵的时刻都是某种热忱的胜利。

7.错了,并不可怕。这不,从他的错误之处,大家又有了新的想法,这不就是错误的价值吗?

8.亲爱的孩子,你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年龄,你的面前条条道路金光灿灿,愿你快快成长起来,去获取你光明的未来。

9.孩子,愿你健康快乐,平平安安度年岁;我要对上天感谢赞美,也默默祈求教养你的智慧。

10.人生便如一块香料,是只有在坚持的信念为柴,坚守的行动为火炙烤中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芬芳。

11.希望方萧钰在新的一年里学习习惯有大的进步,成绩与心身并进,老师与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愉快。

12.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的内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写得非常端正、清晰!

13.妈妈希望你能够塌下心来好好学习,进你最大的努力,取得最优异的成绩,让妈妈对你满意,以你为荣。

14.我会怀念你端着碗努力的去吃完最后二粒米时的认真,成长啊!请你慢一点,再慢一点吧。

15.不要说一天的时间无足轻重,人生的漫长岁月就由这一天一天连接而成;愿你珍惜生命征途上的每一个一天,让每天都朝气蓬勃地向前进。

16.陪孩子在一起,真的就足够了。让我们细细品味那些“足够了”,感受这些细微的幸福。

17.宝贝,盼望你,迈着轻盈的脚步,带着小精灵般的可爱,天使般的快乐,投入我们的怀抱吧!

上一篇:fda检查的注意事项下一篇:大中专毕业生到合资企业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