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给我们的启示(精选8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就是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但这一点却往往被中国的家长们忽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外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一、西方人对于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三、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四、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五、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一、美日广告教育模式简述
1.美国广告教育——“大学式”与灵活的课程设置。
美国广告教育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 其特点是“大学式”教育模式, 其真正培养人才的基地在高校。
美国广告教育初期, 尤其是整个20 世纪, 都将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上。但如今, 面对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科技冲击, 美国广告教育界开始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 逐渐将“技术”学习转向了“学术”研究, 以求广告学学生具备稳扎稳打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内涵, 从而更好地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具体到广告教育内容中, 美国在课程设置上特点突出。一方面美国广告教育是先根据实务经验进行课程设置, 然后才用学科专著进行指导, 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 美国高校广告教育也一直根据市场需要和实际研究对课程进行大规模调整, 防止出现教育偏差。例如, 在1989 年, 为了顺应整合传播学的发展, 很多开设广告专业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专业名称更改, 使专业方向往公关和整合、战略营销方面过渡, 高校自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在研究内容上, 将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文化研究、国际广告研究、新媒体广告研究、品牌理论研究等。看似比中国更为“务实”, 实则重点都是理论和方法研究,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著名的广告理论和观点多出自美国。
2.日本广告教育——“公司式”与强实务性。
日本广告教育一直都是“公司式”的教育模式, 也称“双轨制”, 主要由“大学广告讲座”和“广告公司培训”这两部分组成。由于日本的大学没有开设广告学这一专业, 亦没有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 所以讲座形式和公司培训便成为主要模式。一般大学内部均开设有广告这门讲座, 各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将之作为选修课来自主学习, 所以日本广告行业内有涉及各种专业的工作者, 如医学、法学等, 从而使广告真正融入各行各业中, 从各行业的特点出发来为其服务。
关于公司培训, 日本业界普遍认为, 广告教育的技能部分需在企业内部完成, 人才培养要靠社会来检验, 所以公司培训是日本广告教育的第二个主要模式。而从事培训的讲师都是资深的从业人员,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对各级员工和领导岗位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
除此之外, 日本各大广告公司还与高校联手组建了多个针对高校学生的行业组织和协会, 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不仅和国际广告行业接轨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 也为广告公司培养潜在的软实力。
二、中国广告教育宏观现状——大学为主和“质”“量”不均
1.高校本科广告教育概况。
由于我国的学制设置和就业要求, 目前为广告行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是大学本科专业教育。1979 年, 我国广告业经历了众多曲折后, 终于迎来了业界的复兴, 广告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1983 年5 月30日, 厦门大学传播系创办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广告专业。之后随着广告业对人才的需求, 众多高校出现“设立广告学”的热潮。截止到2007 年, 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合水教授等人在《中国广告教育状况研究报告》中的调查表明, 我国 (除港澳台地区) 已有322 所高等院校设有广告专业。
目前高校本科广告专业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 核心课程基本相同。现下在全国广告专业排名靠前的校园如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 他们均设有以下相同的课程: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学、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文案与策划、设计与软件应用等, 以此为主并延伸出广告心理、中外广告史、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美学、广告摄影、媒介策略等更为详细具体的相关课程。这几所国内广告教育顶尖的高校, 四年的课程设置总量大致都在40 门以上, 类别细分度高, 涉及面广。其他如天津师范大学等广告专业优势略有不及的高校, 广告学的课程设置也在50 门左右, 但课时较短。具体到学习内容来看, 高校本科广告专业并没有过多细分学习方向, 仅是注重基础, 涵盖内容多。相较于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的课程也更偏重于实务。
2.我国高校本科广告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从设立广告专业的高校数量, 还是我国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数量来看, 都显示出了我国广告专业在复兴后30多年中的迅猛态势。但正由于发展过快, 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出现很多只求量不求质的现象, 以下几个问题尤为突出:
(1) 广告专业学科建设亟待调整。部分高校虽然跟随热度设置了广告专业, 但和已成系统的传统学科相比, 对广告学科的具体发展和学术培养并没有明确目标。由于广告学科交叉性强, 很多院校只是参考性的将涉猎的学科课程进行简单拼凑, 没有进行详细规划, 导致课程内容杂乱、不系统。
(2) 学术理论研究所受的重视度差。目前国内虽翻译并出版很多国外广告学的经典教材与论著, 但真正在国际上乃至国内有影响力的本土专著却十分少见。我国广告业复兴初期, 由于国情所致, 占据学科研究主流的只能是实务研究而非理论。但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单纯的实务研究显然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且由于现实情况, 科研资金短缺、对旧理论进行翻炒再加工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理论研究的发展。
(3) 师资力量与结构有待优化。在教师专业背景方面, 通过对广告专业教师的本科学位调查表明, 我国12 个学科门类中, 广告教师本科出身覆盖了其中10个, 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在教师年龄构成方面, 存在年轻化的趋势, 缺乏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在教师学历及职称方面, 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在近年来虽有提升, 但所占比例较少, 除少数专业顶尖的高校外, 学历为本科的教师还是占大多数, 整体师资力量和水平均需提升。
(4) 学术组织的学生参与度有限。我国有关广告行业和广告教育的组织虽然不少, 但能为广告专业学生所触及并提供交流的却屈指可数。很多行业组织的会议参加者都是广告业顶尖人物或高校教师。除了高校自身举办的讲座, 学生基本无法接触到行业内优秀的人才并从中学习到课本外的知识。不仅是高校间广告专业的学生交流较少, 也鲜有学生与广告教育组织的交流, 很难通过行业组织了解到相关动态。
三、不同广告教育模式带给中国的反思和建议
1.明确方向, 调整课程设置。
在美国, “广告专业”这个名词并不笼统存在, 而是划分为如广告介绍、广告研究、受众分析等方向, 分别进行如广告学原理、文案、营销、媒体销售等课程学习, 方向性强, 课程精简。就目前我国广告专业分析, 在本科四年内学习多达40 门以上的科目, 缺乏重点方向, 试图培养“全才”, 实则不然。此外, 美国的广告教育中, 将广告专业和公共关系划为两个不同专业, 教学各有侧重。而我国则是统归为“广告学”。所以现下我国本科广告教育在教学方面, 应精简每学期的必修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方向深入学习。例如, 新媒体软件操作等课程, 只需告知学生在实践中需要掌握哪些必要软件, 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而不必集中授课。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也可以使紧张的课时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只有明确教学方向, 更加系统化, 才能做到让学生在本科阶段, 可以真正的术业有专攻。避免泛泛而学、杂而不专。
2.重视理论研究, 避免求“术”不求“学”。
当前国内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偏差, 认为研究生阶段才需“研”, 而本科阶段只需重视“基础”。笔者认为, 如果选定了正确的方向, 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同等重要的。从我国广告专业课程来看, 偏重实践操作内容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多。理论毕竟是实践的升华, 我们的广告教育历史较短, “拿来主义”比较严重, 缺乏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适合国情的理论指导。所以本科阶段广告教学就应该开始重视理论的研究, 避免浮躁的学术氛围, 将理论教育从本科就抓起。
3.增加和行业组织的互动, 提高学生参与度。
日本虽没有正规的高校广告专业, 但却能够通过讲座和培训培养出大量人才。我国尽管也有如中国广告协会等权威组织, 但参与者基本是行业顶尖人才, 与学生交集甚少。学生除校内讲座、专业实习外, 鲜有机会能了解到行业的真实需求和工作状况。所以高校应多和国内外的广告公司、机构进行合作和沟通, 为广告专业的学生争取到更多的企业讲座以及与从业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机会, 这样也能为高校学生的理论研究提供切入点。
一、 “简单”的智慧
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是简约而有效的,概括起来是六个字:熟读,精思,博览。
1. 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要“读”,二是要读“熟”,达到成诵的地步。古人不仅对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多读,还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如果能背下几百篇文章,几百首诗词,就有了厚实的基础,腹中也就不再空空如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如再有名师指点,“悟性”渐开,先前的读背功夫就会化为写作能力。因为记忆力在儿童时期最好,等再大一些,便失去了这一先机,输在了起跑线上。
2. 精思——口颂心维,涵泳得趣。何为“精思”?“精思”即揣摩、玩味,精思”是一个过程,是不断领悟的过程。读书要“精思”,这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精思才能使读书有所获。其次,精思可以使读书者获得读书的本领和技巧。在思的过程中,才会对如何揣摩和玩味文字产生联想,久而久之,读书者就变得会揣摩和玩味文字了。再次,精思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心。
3. 博览——广泛涉猎,博取众长。博览群书,也是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的。当然,博览还应该包括览“无字书”,即在生活中学习。这一点,古人有认识,但强调得不够。因此,就博览来说,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必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应该说,语文学习,“博览”是有效之法。
二、 “呆板”的窍门
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多做、多改、仿效,就是这种看上去很是呆板的作文形式培养出历史上很多的文学大家。
1. 多写多练好处多。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所以,传统语文教学提倡作文要多做,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
2. 文章不厌百回改。传统语文教学不仅提倡作文要“多做”,而且强调文章要“多改”,多改也是训练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修改,或老师批改指点,能使学生从文章的症结所在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文章修改,把修改文章作为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
3. 踩在前人肩膀上。传统语文教学还提倡开始写作的时候要仿效。事实上,学生初学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本中一篇篇规范的文章就是学生仿效的样本。这是很有道理的。初学作文者,对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较生疏,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就容易摸到作文的路子。古人一直认为,仿效名家名篇,“师其神”而不“师其貌”,“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是“最为文之真诀”。
三、 “启发”的哲学
1. 启发的时机——遇“惑”乃发生。教学的重要思想是“启发”,孔子十分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困惑”的状态,其求知欲最强,引导学生达到“明了”的境界。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课堂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教师要做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2. 启发的目的——举一而反三。启发的目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老师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举出三个例子来,其实质是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
3. 启发的三重境界——更上一层楼。启发有以下三重境界,它们呈层层递进之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攀升,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应。启而不发,问题在于启不得方法,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确认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才能启而得法。有启有发,教师启了学生就能发出来,教师不启学生就发不出来,学生对教师的启发有一种依赖感。这是启发学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启的得法,才能解决依赖,教师要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方法教给学生,不仅启知识,而且要启方法与思路。不启而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不需要教师去启,学生就能够发出来的境界。这个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自1983年开始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的学生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全校学生的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们的做法是——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0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居全市之首。学校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和“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称号。校长蔡林森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首批名校长,1996年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许多外地区、外省市的家长都慕名把孩子送到这所农村学校就读。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洋思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全校每个学科的每一个教师都是这样教学,这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1: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
有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洋思中学的蔡校长讲:许多学校学习洋思的经验,把经念歪了。有的学校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蔡校长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这几年笔者在中小学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仍然是讲满堂,惟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考试不及格。有些学校领导在听课时看到教师讲得少,就认为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启示2: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启示3:学生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后进生问题在全国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但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启示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洋思中学的许多课都是自习课,上公开课也经常是“哑巴课”。有人说:“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自学,还要老师干什么?”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蔡校长打了一个比喻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另外对后进生要督促、鼓励、辅导,对好学生要不断表扬。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把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并考虑如何解决。”可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启示5:学生自学能减轻他们的课下负担
天津市和平区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三年级王倩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特性的细微观察能力、联系能力、模
仿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产生保护动物,珍惜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 :
让学生对动物给人类的巨大贡献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训练自己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与观察了解”和“两种蛋壳的放置方法不同,并总结出“蛋
壳原理”,并能联想到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具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知识文字或图片、鸡蛋壳、铅笔、纸筒。
六、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老师带来了一组动物的图片,看一看,都有哪些动物?(出示动物图片)
http://pic1a.nipic.com/2008-12-04/***8_2.jpg
http://pic15.nipic.com/20110726/2637379_***9_2.jpg
http:///pic/0/17/1700/170004preview2.jpg
http://a1.att.hudong.com/61/70/0******88.jpg
http://.cn/xbsbnews/uploads/allimg/100719/0T5224K0-2.jpg 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下面呢?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http://img.72ec.com/upload/erp/Xxindeli668/product/***62.jpg
短片里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课前我们也收集了有关斑马条纹的信息,斑马的条纹还有什么作用?
看来斑纹的作用还真不少呢?可不能小瞧了它!
(3)师:斑马我们已经了解的不少了,那么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什么
启示呢?(板书:斑马)
生:根据斑马线,人类发明了人行横道。
(板书: 人行横道)
生: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
2、知识延伸
师:其实我们从动物身上还能得到很多启示。还想不想知道的更多!
(1)这是什么?(蝙蝠)
师: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看东西,那它是怎么辨认物体的呢?谁能勇敢的和大家说一说?
人类利用蝙蝠的这一特点有哪些发明呢?(板书:蝙蝠)
生: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板书:雷达)
生:还有科学家发明了探路仪和超声眼镜。
(2)我们接着看,相信这个动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什么呢?(海豚)同学知道吗?海豚是个游泳高手,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利用它的这些特点又进行了哪些发明呢?(板书:海豚)
生:潜水艇、汽车
师:现代的潜水艇的外形很像海豚,人们还在潜艇表面上覆盖了人造海豚皮,使
潜艇在水中受的阻力降低了很多,使潜艇的速度大大提高,也节省了燃料。汽车也是以流线型的,可以提高速度,减少阻力。
大家看,动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欢乐,还带给我们很多的科学价值。
(3)下面这个小动物大家一定也熟悉。天空是它们美丽的家。你猜接下来老师
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小动物?
我们的哪个重大发明是受到了它的启示呢?(飞机)
飞机的发明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通过不泄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鸟类能够飞行的原因,人们根据鸟翅膀的特点,发明了滑翔机。在19世纪莱特兄弟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飞机。但他们的飞机能飞行之后呢,又遇到了难题,飞机怎么转弯呢?于是他们继续研究鸟的飞行,终于得到了启示,他们在飞机的后部设计了一个可转动的方向舵来控制飞机的方向。你们知道这个方向
舵有点类似于小鸟的什么?(尾巴)
师:看来我们研究动物身体的结构和特点,不仅能揭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
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
听完介绍,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动物和我们的发明有关呢?说一说你收集的资
料吧!(学生说收集信息)
(三)实验揭秘,探索延伸
1、实验引入
师:生活中有无处不在的奥秘,就看我们是不是细心的观察了。看,这是什么?(出示鸡蛋图片)
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而吃完之后剩下的鸡蛋壳,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就让我们一起研究吧!
2、实验程序和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听好要求:
① 先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
② 如图1,手拿一支铅笔,在离蛋壳10厘米左右的高处,让笔自由落下去,看
看蛋壳被戳的情况。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开始吧!
师:凸面向上的蛋壳戳破了吗?(没有)这样戳不破,那要是反过来,凹面向上会怎么样呢?
(2)再如图2,再把蛋壳翻过来,凹面向上,放在我们提前准备好的纸筒上,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高度戳它,看看这次蛋壳被戳的情况。
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是要小心!开始吧!
师: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吧!
3、对比总结
师:两次实验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凸面向上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
师:在小组里,探讨你们的想法。
谁愿意代表你的小组来汇报呢?
师:蛋壳凸面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它能均匀地分散外力,结构坚固。这个原理也被称作“薄壳原理”。(板书:鸡蛋壳图片)
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
看这些建筑物都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建造的,多漂亮呀!认识这吗?(天津体育馆)
它是不是也是这个结构的?再看看我们设计的军用钢盔和安全帽,也是利用这个原理来保护我们人类的。
4、总结:同学们你们看,小小的鸡蛋壳中都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看来细心观察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为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四)陶冶情操,拓展知识
1、师:在课的开始,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动物和人类伟大发明的图片,你们
想一想这些发明都是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呢?(学生连线,老师加以解释,特别是防毒面具的介绍)
2、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些什么?
3、知识欣赏
师:这节课,我们只是研究了一部分小动物,其实还有很多小动物也给我们人类
很多的启示,大家看(九种动物),你最想了解哪一个小动物?看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http://pic4.nipic.com/20090806/3187037_231303078_2.jpg http://imgtech.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10724/002564a616020f961de221.jpg http://hiphotos.baidu.com/moonlight00oo/pic/item/e685d5fc412577625c6008a3.jpg
(五)全课总结
师:我想同学们一定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老师已经把更多的信息上传到班级博
客中,课下你可以去点击你喜欢的和你想了解的小动物,看看它们给我们人类怎样的启示。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它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和无穷的哲理,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发现和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并且合理地利用它,进行发明创造,为人类造福。
反思
马云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或许有人感慨马云的富有,也有人认为马云的故事励志,但这些无非只能是个人的一些感慨罢了,与其坐看别人的故事,不妨自己去找寻一下马云身上有什么思想是能够为我们所用的,这才是真正的实惠,不然看再多的励志故事又有什么用呢?
当整个业界和社会都习惯将阿里、腾讯和百度放在一起,以BAT统称的时候,在马云的心目中,其实早已不再把腾讯和百度当作同等的对手。马云认为,以战略见长的阿里将会迅速拉开与腾讯和百度的差距。
这个论断,对于很多人来说,肯定又会觉得马云过于狂妄。而事实上,阿里上市当天,市值不但超越了腾讯和百度,而且超越了腾讯与百度两强之和。上市两个月后,阿里的市值已经差不多是腾讯的2倍,是百度的4倍之多!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不是一个档次,而是形成1∶2∶4三个档次。马云通过上市,一马当先,开始明显引领中国互联网。而且在他心目中,这个差距未来还将进一步拉开。
而事实也正像马云所说,阿里巴巴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与马云善于从战略上布局密不可分,每一次收购、每一个品牌的建立,都包含着马云对未来的精准把握,虽然这种把握说是某种“高瞻远瞩”有些夸张,但绝对可以说得上是精妙的布局。而且布局的水平远高于模仿多于原创的腾讯,以及搜索精准有待提高的百度。
相信现在许多人已经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了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课例。《灰姑娘》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同样是这个小故事, 这位美国教师却没有像许多教师那样在讲完故事后直接告知学生其中包含的道理, 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 如“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 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 你们想一想, 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 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等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美国教师, 他通过独特的教学方式, 轻轻松松地就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比我们以前可以学到的“做人要真诚、善良”等更多的道理。而经过仔细思考, 我们不难发现, 这位教师的德育课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 是因为他在德育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只是当作被动的接受对象, 而是将学生看作了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启示我们, 要想使德育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就应把受教育者看成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德育中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要想使德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十分必要的。
1. 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是由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的
道德具有主体性的本质, “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主要体现为道德与主体的不可分性, 没有主体, 便没有道德, 即使有了主体, 如果主体不服膺道德, 不信服道德, 也没有道德。”这也就是说道德与主体是不可分离的。道德不能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而必须依靠人们的自觉来
孙艳红付风霞
维持。如果主体不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约束, 道德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我们说, 在德育过程中, 不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感受, 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地接受道德思想的对象, 一味地对其进行道德灌输, 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受教育者不是物, 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如果只是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的客体, 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受教育者很难自觉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约束。因此, 要想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的约束, 在德育过程中就应把受教育者当作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来对待,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自觉地接受道德,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2. 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是克服传统德育模式弊端的需要
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种德育模式过分地强调教育者的权威, 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而将受教育者视为被动地接受道德思想的对象。在德育方法上, 它过分地强调道德灌输, 传统德育“实质上是来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我们说, 尽管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积极配合, 道德教育是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的。这种过分地强调教育者权威、过分地强调道德灌输的德育模式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受教育者的思想, 阻碍受教育者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进而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们一定要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而要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 就不应把受教育者只是当作被动的接受对象, 而应把受教育者视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 从而使德育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3. 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是提高德育成效的关键
“道德的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内在自觉, 它不是靠强制性的力量或自动就能发挥作用的。”判断德育有没有效果, 不能以有没有道德规则为标准, 也不能从教育者角度来判断, 而应从受教育者角度来判断。道德教育的效果最终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来体现的, 而是要通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 它是以受教育者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变化为标志的。如果受教育者对道德没有自觉自愿地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那么道德就无从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尽管道德教育离不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 但这只是外因,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 即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道德教育是否真正具有成效, 更重要的取决于受教育者能否积极主动地接受、认同道德教育内容, 进而依据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要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接受、认同道德教育内容, 使道德教育效果有所提高, 在德育过程中就不应将受教育者当作被动的客体, 而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约束。
二、德育中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对教育者的具体要求
如上所述, 德育中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是十分必要的。那么, 在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该怎样做才可以达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进而达到提高德育成效的目的呢?从这位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课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教育者要更新德育观念, 开展以受教育者为本的教育
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课例中, 该教师并没有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道德思想, 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 把学生真正看成了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就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这个课例启示我们, 要想使德育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育者应彻底改变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客体的看法, 教育者应更新道德教育观念, 开展以受教育者为本的教育。教育者要认识到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将受教育者真正看作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才能真正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才能使德育效果得以达成。教育者要树立以受教育者为本的观念, 要树立为受教育者服务的观念, 要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平等的观念, 将受教育者当作自己的平等对话者来对待, 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尊重, 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自愿学习道德的主动性、积极性, 德育目标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 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引导作用
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课例中, 这位美国教师充分发挥了其作为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这位教师并没有像很多教师那样讲完故事后直接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 而是通过一个个的问与答, 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 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这位教师精心巧妙的引导, 使得学生们真正从心理上认同了以下道德准则:要做一个守时、爱整洁的人;母亲都要爱自己的子女;每个人都需要很多朋友;自己要爱自己, 要做勇敢的自我;要善于批判、善于质疑等等。可见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多么重要。所以说要想使德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育者就应充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引导作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适时地给予受教育者必要的引导, 会使受教育者不走或者少走很多的弯路。
3. 教育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
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承担教育责任。美国教师讲《灰姑娘》课例中的这位教师之所以能巧妙地对学生们加以引导, 并轻松地依托这个小故事, 随机提出“守时守信、注意形象、学会宽容、广交朋友、自尊自爱、大胆质疑”这些别的教师几乎没有提到过的命题, 使学生们在十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道理, 与这位教师具有的良好素质是分不开的。这位美国教师正是凭借其良好的素质使得自己的德育课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鉴于此, 要使道德教育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教育者就应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 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承担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 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教育者不光要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 而且还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者只有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完成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威万学, 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李颖.浅谈主体性道德教育.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2) .
[4]冯建军.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关键词:新加坡;“少教多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04-03
新加坡打造全面而专业的教育系统,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成就的取得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卓有成效地落实教育改革措施密不可分。2004年8月22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对教育提出“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的要求,即“少教多学”。“少教多学”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加坡教育的热门话题,为新加坡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少教多学”是新加坡教育改革思想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上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谁能掌握知识、创新知识,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知识经济兴起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新加坡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力资源是本国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努力提升年轻一代整体素质成为国家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应对知识经济及其全球化的挑战需要积极实施教育改革,探索建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当时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7年6月,明确提出了建设“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的愿景,要求教育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具有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能够终身学习,以保持新加坡未来活力与成功的新型人才。
这一愿景为新加坡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框架,推动了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配合这一愿景,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五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一是使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三是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四是追求卓越行政;五是发展高素质的高等教育。新的教育改革使原有的以效率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以能力为主导的、注重质量和选择性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
2004年,在庆祝建国39周年举行的群众大会上,新任总理李显龙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他指出,新加坡的教育改善了不少,取得了成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做质方面的转变,要飞跃发展。我们要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取得不一样的成绩。”如何做质的转变?他说:“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我认为我们会有更理想、更有效的成果。”“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务值得我们学习。”
同年,在教育部工作规划研讨会上,教育部对总理的要求进行了诠释,并于2005年成立了“少教多学委员会”,正式推介“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倡导将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是新加坡应对知识经济及其全球化进程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愿景的贯彻与落实,是新加坡教育改革思想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它的提出,为新加坡教育改革描绘了新的发展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实施“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有力举措
“少教多学”提出后,新加坡教育部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各学校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使“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得以卓有成效的落实。
(一)削减课程内容
削减学校课程内容,给予学校和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促进学校和教师把教学焦点转移到重视革新及创意思考、终身学习及群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上来。从2005年开始,小一至小五华文课文删减了10%至15%的内容。小学至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分别削减了10%。到2010年,新加坡中、小学各科课程内容均减少了10%至20%。教材删减后剩余的教学时间,学校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教师则自行安排授课内容。
(二)减少功课量
减少书面作业确保学校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国民教育意识,教导咨询科技,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圣玛格烈小学把学生功课时间从平均每天2小时减为1.3小时,降了35%。裕廊中学的科学课程,尝试不给学生任何功课,取而代之的是团体工作。学生通过团体工作进行学习和拥有机会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倡导新教学方法
创设体验式或探究式的学习情境,来探索如何使学生获益更多,并设立学校创新基金支持学校的创新计划。毅道中学采用了问题解决、戏剧表演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南华中学实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增加学生华文学习的参与机会;四德小学则开展“学习之旅”,带学生去社区,集市,商店上课,整合语文、数学、美术等各学科,强调学生体验。
(四)改进评估方式
教育部改革原来只重视学术成绩的“学校排名榜”,而代之以涵盖学校在学术成绩、学术增值、体能艺术以及教学、教师福利、学生德智体群美等治校运作成绩方面的“学校成就榜”,促进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科考试也实施改革,通过改革把考试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考核上来。以华文考试为例,2006年实施修订的华文考试格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联系语境的测试和听、说部分的比重;2007年学生在作文考试中允许使用便携式中文电子字典。
(五)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增加教师和辅导官为有效落实“少教多学”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首先是教育部调高学校的人力津贴,学校利用这笔津贴聘请文员、教师助理或专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是从2007年起,教育部为每所学校增派一名“课程辅助项目执行员”,来统办所有课程辅导活动的行政工作,其他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检讨教学和课程内容的安排。此外,允许每所学校减少2位资深教师的30%上课时间以便他们指导新教师。
(六)协助教师专业发展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专业辅助:一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推出“教师职业发展持续模式”,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实施“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计划。二是发挥资深教师专长。成立“卓越专业培训中心”,组织专业教研活动,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推出“提携新教师计划”,培训新入职的教师,有效地传授教学技能。三是实行“教师实习计划”。给教师提供到保险、银行、经济发展局和国家卫生保健集团等机构实习的机会,了解相关部门情境,丰富教学资源。此外还提供到国外实习的机会,以便教师开阔视野。
(七)减少班级人数
从2005年起小学一年级班级人数从40人减至30人。2006小学二年级班级人数减至30人,之后陆续延伸到中学。小规模的班级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更多的组织课堂活动。
(八)扩大课程辅助活动范围
扩大课程辅助活动的范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项目。如鼓励学生参加制服团体、乐队、消防队、合唱团、戏剧社、舞蹈社、新闻社、艺术团、读书俱乐部、环保社、藤球队、棒球队、羽毛球队、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等团队活动。南华中学成立了机器人设计俱乐部、IT媒体俱乐部,开设了录像新闻、戏剧文学课等。基督教会中学开设了“探险学习活动课程”、美雅中学开设了“机器人企业课程”。各行各业专家的指导令参加课程的学生获益匪浅。
(九)给予足够的财政保障
新加坡投入专项经费以资助学校落实“少教多学”。以教育部长尚达曼在任期间为例,从2007年开始的3年里,每年拨款2.5亿元,为教师调整待遇、提升专业水平;2008年拨款3.8亿元,推出“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2.0提升版”。2008年教育部新批准100所学校的“少教多学”计划书,并拨款159万元资助学校。
三、“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及其实施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少教多学”从“少教”出发,建立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它的精髓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达到“多学”,除必要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创意与企业精神,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少教多学”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共识,就在于它所触及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深层次、更理性地审视教育所追求的最本质内涵,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办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设计的、高度尊重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改革离不开系统思考与整体谋划
系统思考是将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思考,整体把握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角度审视系统中的要素并加以协调处理。为了落实“少教多学”,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与措施,从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考试、评估、教师、财政等教育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给予学校和教师大力支持。正是系统思考涉及到的上述各种问题,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整体谋划,“少教多学”才得以成功运行。我国是教育大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调整、评估方式的改变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专业的提升、班容量的减少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和家长、企业、社区的支持等等,更需要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发生,从而使改革稳步高效推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最优化——即用最适当的教学时间,通过科学的方法策略,赢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承载的特定任务。从“少教多学”本质来看,“少教”不是“不教”,不是降低基本的学习要求,而是使学生既构建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好深度学习的能力,又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其它方面的素质,提高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因此,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学校和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便能节约相应的时间使学生有机会去学习“许多生活上的事务”。
(四)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
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行为对于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为落实“少教多学”,新加坡分别为新聘教师、资深教师、部门主管等提供专业发展课程,使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学习所需的技能。此外,还有针对性地实施“卓越专业培训”、“教师实习计划”以及“海外培训计划”。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使少教多学成为可能。这启示我们教师培训必须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在我国,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首先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前瞻性地构筑“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的教师培养平台,统整课程内容,奠定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适切性,从课程与教学实际出发完善现代教育所需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再次要求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开展好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铺设快速、便捷、高效的专业成长通道。
(五)全面落实政府教育职责
全面落实政府的教育职责是实现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新加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学校充分的办学条件。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各部门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根据教育改革迅速发展的要求依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在全面落实政府责任,为教育提供充分切实的保障,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改革走向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2]毛亚庆 .论校本管理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王学凤.新加坡基础教育[M].冯增俊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5.
[4]尤·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国外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推荐阅读: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05-25
国外税务信息化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11-24
国外干部考核经验启示11-12
给国外客户的道歉信09-16
给国外客户的英文邀请函12-19
国外的消防教育06-20
关于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09-16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0-09
国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