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1

罪犯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因此,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的问题。而我们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治疗这些缺陷和失范的一剂良方。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罪犯思想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监狱思想教育的创新

然而,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罪犯思想教育的的范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目前仍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尝试,而不是整个中国罪犯思想教育体制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还存有疑虑,各个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对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1〕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生“修、齐、治、平”,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作为良好人格具体体现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能否以真正的爱同他人相处,即“仁”。“有人把我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归结为‘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勤俭廉正、务实宽厚、自强不息’等”〔2〕,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丰厚道德文化遗产是今天公民道德建设中可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当然,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

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是我们思想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罪犯思想教育的意义分析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疾,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思想教育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以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体系、政治主张为内容,以对人的道德情操、思想认识进行引导、规范为任务的思想意识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监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及其制度。“我国监狱对罪犯进行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个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可谓我国监狱的特色。我们不仅开设思想教育课程,而且在实践中非常重视对罪犯思想教育,并且把它放在首位。”〔3〕按照《监狱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监狱对罪犯的思想教育主要包括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几方面内容。

对罪犯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改造罪犯工作的基本政策要求,有利于“端正罪犯政治方向、培养罪犯优良品德、促使罪犯认罪服法、激发罪犯改造动力。”〔4〕“如果我们不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认罪服法,深挖犯罪根源,解剖犯罪思想,使其最终在真理面前低下头,要想改造这些反动思想根深蒂固的罪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罪犯思想教育是我国监狱改造罪犯成功的法宝之一,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乃至发扬光大。”〔5〕

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比较忽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般也不开设思想教育课程。比如美国,从社会(包括家庭和学校)到监狱,基本上都没有思想教育工作制度。美国监狱虽然有牧师和心理学工作者,但牧师的实际教育作用很小,心理学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同道德基本上不相干。人的改造从根本上说是思想道德的转变,只有现实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使狱中的犯人得到真正的改造。美国监狱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制度不能不说是美国监狱效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6〕直至现在,美国联邦监狱对罪犯的矫正,思想教育仍不够重视,其教育计划仅是“帮助囚犯获得了读写能力和相关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释放后的就业。”〔7〕所以,在我国当前监狱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这些经验和制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监狱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应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当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了主体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感情和倾向性。所以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倾向从事活动,其自身的文化素质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并熔铸于活动的结果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学者概括为十大特色:“

1、勤劳智慧,奋发有为;

2、爱国爱家,仁政恤民;

3、勇于创造,革故鼎新;

4、廉洁奉公,为民请命;

5、轻利重义,舍生取义;

6、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7、尚贤选能,注重文事;

8、敬老慈幼,尊师重教;

9、诚信谦和,敬业乐群;

10、胸怀博大,协和万邦。”〔8〕这十大特色,无不对人性的锤炼和品性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同样,对于罪犯思想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罪犯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有助于唤醒罪犯的良知,唤醒罪犯的“孝心”、“爱心”、“廉耻心”、“恻隐之心”、“仁义之心”,唤醒罪犯的“礼仪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消除对物质及其他非分的欲望。从实践来看,我国监狱对罪犯的思想教育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必然结果。

二、当前罪犯思想教育中推行传统文化存在的困难

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排斥的思想残余仍在作祟。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但近代以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五四”时期是历史大变动大转折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撞击,一些人“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不破不立’,‘打倒孔家店’、‘消灭汉字’等等。”〔9〕意图用新道德代替旧道德,用“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科学主义”代替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

建国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也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教育,而排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往往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中国传统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对立。文化大革命中排斥传统文化的诸多做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经过哲学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这种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霾至今仍未散尽。

另一方面是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尚缺乏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必须实事求是,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特性,民警必须有时间、有耐心开展教育工作,如此,才可能收效。反思我们现在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个很不到位的方面就是不实事求是,缺乏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过于急功近利。迄今为止,各个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除海南省由司法厅自上而下推行,统一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外,其他所有监狱均系自行在罪犯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监狱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五花八门。教育内容的选择,师资的缺乏,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是否认同等因素常使各个监狱自行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陷入窘迫的境地。加之目前各监狱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改造的现象,正如毛泽东曾说的“有些人只爱物不爱人,只重生产,不重改造。把犯人当成服劳役的。”〔10〕,罪犯教育的时间常常被劳动的时间挤占,没有时间的保障,最基本的教育任务都难以正常完成,又何来额外的时间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硬性的要求,各个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功利性较强,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想起来就搞,有时间就搞,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罪犯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是消除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而不应该采取排斥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在形成的过程中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了解其腐朽传统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认真的批判和清算,以消除其对人们的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十七大的这一号召,为我们从事罪犯思想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如爱国爱

民、孝梯仁德、敦厚信实、勤劳勇敢、先义后利、自强不息等等,是罪犯思想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是建立强要求强内化的教育机制。“强要求,强内化”机制是指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依靠某种措施,使教学内容得到强化。罪犯思想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必须自上而下推行,建立长效机制,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加强考核。教育中,可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一些罪犯必须掌握的经典名篇,规定一些罪犯可以选择掌握的内容。如近两年来,江苏省金陵监狱在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中,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机制,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开展月度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在社会各界帮助和支持下,监狱向服刑人员发放了数千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中华文化经典读本,并在服刑人员中组织开展了古代圣贤经典诵读活动。并注意从新入监罪犯抓起,确保人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反复诵读圣贤经典,让服刑人员在流传千年不衰的经史子集的诵读中参悟“做人饮水要思源,为人知恩要图报”的道理,使服刑人员在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繁杂的氛围中,品出其中的真谛,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基本道理。

三是形成一个弱要求强内化的教育机制。“弱要求,强内化”机制是指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求,依靠日常生活的有效渗透形成强内化的教育效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狱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要加强监狱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改造风气和监狱规章制度的建设,与监狱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建造紧密结合,并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力打造罪犯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我们在监狱文化建设中,竭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创建了富有金陵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效果。首先,注重以优美的环境愉悦人。07年以来,金陵监狱在监区环境建设中匠心独具,汲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与监狱的专政面孔和谐统一起来,并多次组织罪犯进行游园活动,融教育于潜移默化之间。其次,注重以丰富的内涵激励人。监狱努力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石一物皆有寓意,如小桥起名“平安桥”、“和谐桥”,石头有“三省石”、“求真石”、“拼搏石”,“回”字形雕塑内涵丰富。每个监舍的墙壁都挂有方形、扇形、菱形、条形的书画作品,室内都有贴合改造实际的提醒语,所有的书画作品、提醒语内容全部由罪犯自行创作完成,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罪犯自觉改造,追求美好生活。再次,注重以优秀的作品感化人。监狱利用空余时间,教导罪犯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锻炼并陶冶他们的情操。并充分发挥“放飞艺术团”的“文艺轻骑兵”作用,经常深入到罪犯劳作现场、生活现场进行演出。让罪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相声、小品、双簧、快板等艺术形式,使罪犯在娱乐中普及道德知识,在笑声里领悟人生哲理。努力避免那种生硬灌输和说教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四是利用课堂教学灌输优秀文化传统。课堂是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教学内容把优秀文化传统介绍给罪犯,可起到深化教学内容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双重作用,并且可帮助罪犯从理论层面认识优秀文化传统,分清文化传统中陈腐落后的惰性成分,提高罪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吸收能力。针对监狱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大课教育和小课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大课教育主要是借助监狱电视台,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全监罪犯集中收看传统文化系列知识讲座。小课教育主要是以监区或分监区为单位,根据监区(分监区)的教学进度,开展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08年,我们在罪犯中举办了以“理智人生”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系列讲座,系统介绍中国儒家文化知识,大力宣讲中国儒家文化“礼、信、仁、义、孝”的博大内涵,前后历时3个月,共举办了18期儒家文化知识讲座,现场接受授课教育的罪犯达到3200人次。监狱还充分依托监狱电化教育网、金陵之声广播网、罪犯新生家园网等信息化载体,将系列讲座内容制作成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各监区组织全体罪犯在每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集体收看讲座实况,进一步放大教学效果。定期组织罪犯集体收看《幸福人生》、《天下父母》等系列节目,并邀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志愿者来监开展了“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讲座,从人生的信念、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抉择、人生的命运等方面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对引领人生的意义进行精彩的讲演,使罪犯的心灵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引导罪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从中获得深深的哲思。通过深入浅出的儒家文化知识的讲演,启发和引导服刑人员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洗礼自己的思想灵魂,培育善心和爱心,重塑道德观念,回归理智人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2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国家和人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应该采取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通过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其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实施和贯彻落实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其中的内容和方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在我国虽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才成为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但它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加以宣传教化,它其中包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在内容方面,我国自古以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富的优良品德,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社会氛围,而且它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社会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方法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阐述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当代青年人更好地理解、领悟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和应用。例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道家个性自由、墨家兼爱利人、法家法治等思想进行吸收,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实践中,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因此我国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分析、整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和广为熟知的民族语言讲出来,并把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社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面对现在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性不断提高,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国家和世界大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种纯粹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学方法是值得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借鉴的。例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一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就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应用。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并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对它进行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是我们应有的根本态度。我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创新,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当下化、现代化,最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实现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一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淡薄、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道德教育等在一些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制度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定,使得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高,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一部分人甚至否定中华文化、 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更谈不上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了。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不足,为了更好的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国家对人们从小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应该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学科的课本中;第二,在开设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学校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其中的一门,供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教师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不仅只是重视学生们的成绩,而且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用心对待学生,让他们认真认识、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对所学的显性和隐性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使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在进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如可以在国家政策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引导;可以在学校、社会中比较醒目的地方写一些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或是用形象生动的图画诉说人民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敬仰;针对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有关专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创立网上课堂,全面完整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等。 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在于教育,另一方面也在于自身的实践。要想真正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理论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其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去中,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爱国热情的中国人。社会应该鼓励人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学习并进行弘扬。我们可以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主题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让人们在节日或纪念日的氛围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参观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景观中去学习,在进行实地观赏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操。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具体环境中将传统理论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吸收适合个人成长、成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自身真正的发展,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今天,我们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人们道德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中许多观点不仅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可以拓展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具有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此外,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效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3

关键词:传统教育思想;职业高中专业课;渗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56-2

0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丰硕的教育成果。不必说诸子百家,就单拿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来说,对我们的现代文化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还有职业教育更是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认为在这些思想精髓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传统教育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造福。

1 传统教育思想的作用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

孔子关于教育的作用 ,一是重视教育对国家、社会的作用;二是教育对人的培养起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就可以把好的风气,如:“仁”“孝”“忠”“信”等传播到社会上,从而影响政治。我们面对的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两年后就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工作中的群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把这些正能量传递给他们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孔子还认为治国,根本上应让人先在经济上富足起来。要让他们富足最根本的方法应首先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工作比国家的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他还认为政令法律只能强制人民不去犯错,而教育则可以从心理上去影响教化百姓让他们自己不去犯错。因此说教育起到了政治法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职业教育更应该在对劳动技能的培养中加强文化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现代教育正是遵循了传统教育思想中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解。国民经济要发展,综合国力要提高,要依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要发展,教育首先是第一位的。而生产力要提高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职业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由此说明了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教育使科技得到提高和发展,使道德规范等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即通过教育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等传递给新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结构中的相应角色,以维持社会运行机制和延续社会结构。

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生产指导功能;角色培养功能;传递社会规范功能。此外,教育还具有社会功能(也称为工具功能)大致上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阶层功能与变迁功能等。现在教育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的,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素质就非常明显的等同于提高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传统教育目的的继承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思想中,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仕”“君子”。把官职和学习结合起来,主张贤人政治,反对学“不学而仕,仕而不学”的世卿世禄制度。他培养的是有知识有高尚品德的仕、君子,让他们去作君主的辅佐,老百姓的道德表率。孟子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在于培养能够明人伦的仕君子,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孝悌。

从孔孟的教育目的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应当批判地继承。

①应当批判孔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仕,为了做官。我们今天的教育除了要培养出好的官,君子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出方方面面的人才。如: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而我们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这对于孔子时代来说是有局限的。此外我们应当继承孟子的“培养孝悌”。这对于当今的现代人来说“孝悌”二字的分量是越来越轻了。我认为现代的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孝悌。让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更少甚至没有。这一点上作为家长的也应当认识到过分的溺爱是对下一代的迫害,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以个人为中心的坏脾气,使他们不知道怎样尊重人,怎样和他人相处,所以说现代教育应加强孝悌的教育,职业高中的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老师,如何团结同事,如何与他人合作。如果一个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爱、都不关心的人,难道他还会懂得去爱别人、关心别人、关心国家吗?因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训室我们都应当给职高的学生灌输中国传统的“孝悌”。

②我们应当批判孟子的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相反我们更应当加强对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使下一代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不去相信那些歪理邪说,要让他们看到邪教对人们的危害,如李洪志的“法轮功”对人民国家都造成危害,我们应当坚决取缔。让学生思想上要形成我们不仅要有文化素质更要有一技之长思念。中国现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成为文化大国,也更要成为工业强国,工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培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

3 传统德育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他从“性善论”出发,重视启发人们恢复天赋道德观念的自觉性,儒家派中的荀子关于道德和道德修养的思想基本上也没有越出儒家思想的范围。我认为儒家这三位代表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3.1 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据《周礼·地官·保氏》记载,周朝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由当时负责教育的保氏教育他们,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六艺”,就从“六艺”六大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确实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德育和智育的相互结合。礼乐主要是道德教育,但其中也包括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射驭书主要是知识技能教育,但其中也渗透着德育的内容。春秋战国以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似乎更加强调德育教育,但同时,人们也并没有放松对知识教育的重视。中国古代教育是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育和智育并重的。

3.2 孔子和孟子都提出了“立志”

孔子的提法是“立志车道”;孟子的提法是“立志持志”。其实质就是要有人生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懈的奋斗,要行“仁义”,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继承了“杀身成仁”的思想,提出必要时舍生取义。

现代的职业教育也应当重视理想教育,让学生进校时要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学习中逐渐形成人生规划,并且鼓励他们要“有志”和要“持志”。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做事情三分钟热度,一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古代孟子就意识到意志锻炼比立志和持志更重要。所以我们要教学活动中进行艰苦的环境意志磨炼。比如:我们学校经常会举行野营活动、学生拉练活动、军训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吃苦耐劳和意志的磨炼。实际上我认为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进行长期意志磨炼。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样的道理。

3.3 儒家学派的教育还非常重视“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迂善”

荀子也提出了“由礼”和“一好”。这些都是从自我反省中不断自我提高,不断扬长避短。这样的思想也是值得当今的教育继承和发扬的。我在每周都要求学生写周记,就是让学生每周反思总结,本周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我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这样既能了解学生所想,也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到“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迂善”。

4 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如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局发诱导、学思结合等。都是我们应当吸取的精华。还有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的思想是我们应当摒弃的。总而言之,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好好的理解运用,批判地继承,从而把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搞得更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2008.

[2] (西周)周公,曹海英.周礼仪礼[M].2014.

[3] 杨伯峻.论语注释[M].200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4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上自“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为核心内容的道家学说,下至休闲养性的琴棋书画,日常生活的礼仪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3]。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珍贵资源,是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医学校园,走进课堂,滋润医学生的心灵世界,意义深远。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一)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厌倦书本、远离课堂、沉湎网络游戏,或不择手段捞取个人利益等。这样的医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难以担当起振兴医药卫生事业的重任。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内涵教育,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感悟医学使命,端正价值观。《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大学”截然不同,但人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同样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友爱、诚信、守法”的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引领医学生感悟真善美,传播精神正能量,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离骚》到《正气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充满伟大爱国精神的优秀文化让医学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气度,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些优秀文化鼓励医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和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仁爱待人,培养高尚医德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发生医疗纠纷的频率逐渐增加。末,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温岭杀医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上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同样让社会倍加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格为重、以公利为先的道德人格观,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中孔子力倡仁政,提倡“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并终生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黄帝内经》的宗旨在于为民立命,重仁爱,厚人道,忧民忧疾。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对医德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至今仍是医家道德的依据。而历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多从宽爱仁厚之道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明医家。

浅谈中国传统德性思想析论 篇5

论文摘要:儒家德性论的核心是建构了一个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德目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德目繁多。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古往令来被人们视为生活的行为准则、修养的理想目标。仁、义、礼、智、信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德目。且以“仁”为核心。儒家德性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学是德性伦理学。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和孔盂的伦理思想来看,德性是一切美好品质的概括,它包括状态、性情和习惯等。在西方传统里,它分为勇敢、慷慨、谦逊、节制、大方、大度、温和、公正等条目;在中国传统里,它则分为恭、宽、信、敏、惠、忠、孝、礼、智、义等条目。

一、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仁爱、忠恕、修己

儒家德性论的基础是人性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闭儒家德性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是“天人合德”。认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本原在天,是天的本质属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因而。第一,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道德纲常。是天经地义的。第二。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一切行为都是以天为最根本的法则的。第三。人类社会道德效法天的自然之道,体现天的“生生之德”,因而维持社会最和谐、最稳定的秩序。总之.儒家德性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之中.又全面渗透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是儒家德性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德性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德性的总括——“仁”

“仁”是孔子德性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对“仁”的用法极其灵活.每次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对“仁”做出解答,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仁”的根本含义即“爱人”。“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仁”是以对人的真诚之爱为基础。爱人的基础是真诚的情感的培养.孔子深刻地批判一切假仁假义的行为。“巧言令色。鲜矣仁”用。“刚、毅、木、讷近仁”。“仁”是人心的自然流露。非“直”无以为“仁”。“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血缘之爱.生而具有,情深意切,这种深刻的爱护之情才是为仁的根本。但这还不是仁爱本身,仁爱并不仅仅局限在血缘家庭之中.必须扩充出去。“泛爱众而亲仁”以至于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进展到“民胞物与”.把整个世界都当作是其自己的生命内在构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成人之美”。仁的根本目标是“立人,达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样,仁爱之心,就不再是软弱的情感.它有着深刻的正义感.有着宽宏的力量。

其二.概括了德性的内在规定——“忠恕”

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㈣(《论语·里仁》)“忠”是尽其在我.对人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孔子提倡“与人忠”旧,反对“为人谋而不忠”;恕是推己及人,人己统一,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为人处世,实现“仁”的美德。“忠恕”的具体内容就是五德: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五个方面: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就是有了仁德。

其三.指出了德性的层次——圣德、仁德、凡人之德

在孔子看来,德性是有层次的:子贡日:“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碍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一步的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德性的第二个层次是仁德,这是君子所具有的德性君子应具有宽恕的德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旧君子应具有中庸之德。君子应群而不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如此等等,做到这些才算是个君子。圣人之德是德性理想,君子之德是现实德性。

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 篇6

内容摘要: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育和融合了许多深刻的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巅峰,儒家、道家、法家等等百家争鸣,加上后来汉朝传入我国的佛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中国的哲学才愈加缜密和深刻。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在全球化浪潮的当代,中国传统思想的光芒并没有黯淡,反而企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它既能网罗人才、吸引人才,也能利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它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当中国传统思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企业文化,管理

一、儒家:和谐文化

“仁”是中国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组织行为的规范。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企业的任何工作都应该以维护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同时也应该以人的利益为皈依点,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物为中心。人的行为,最终是以人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以“仁爱”的思想管理企业,在员工的思想上建立仁德思想,企业的制度和体系就有了思想上的根本保证,就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良好效应,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管理秩序。

如何让员工建立仁德思想,首先就是尊重员工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企业主体,不应该强加企业文化给员工,而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造员工。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管理者要做到“智”。历史上有很多贤能之士非但没被选拔,反而受到压抑,而一些奸佞小人却平步青云。这说明,管理者要做到“智”并不容易,而智也是以“仁”为基础,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管理者选拔贤德的人才,不仅对于管理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发扬一种良好的用人风气也至关重要。只要小人远离的企业,企业的发展就少了一项人为的隐患,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文化不是空喊口号,如何融入员工是管理的关键。这要从两方面来处理,一方面,要了解企业内部员工所喜欢和关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员工所厌恶摒弃的事情,作为加强企业文化的切入点,找准企业管理的症结所在,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管理的力度。

企业文化同时要顺应民心,如果没有民心的支持,企业文化的目标是不会实现的。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对于民心的概念是模糊的,管理者并不知道民心产生的根源以及怎样获取民心,对于管理工作应顺应民心没有足够的认识。中国的企业崇尚精英管理,但是少数精英代替不了民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所有决策的执行对象最后总是要落实在员工身上,如果大部分的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那么这个决策的执行就不会顺利。员工对于之执行,完全有权采取不同的态度,管理者是无法控制的,员工可以积极,也可以消极,可以全部执行,也可以部分执行。而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导致一个企业的存亡。

企业要想团结长久,管理者就要得到民心,就要赢得员工的信任,可以说,信任是民心之本。首先,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制度,而这项就应该充分体现民权,因此,企业内部的制度应该由员工自己制定,这样的制度才是行之有效的制度,自上而下的制度只会让员工觉得反感和受压迫。其次,保证员工的福利,企业不是宗教,员工不是教徒,员工为企业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实现个人抱负,没有物质上的保证,员工没有理由为企业做贡献。还有,回到之前讲到的,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尊的主体,员工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尊重,管理者要对员工的勤奋工作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之有利于生产的行为得到保持、强化和发展。对此,孔子提出了“惠而不费”的观点,认为最好的激励手段是使受惠者获得的利益由受惠者本人为自己生产出来。只有员工有了工作热情,顾客才会感受到优质的服务。

“德不孤,必有邻”,“德”是一个大磁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共同的境界,是群体对于共同认定目标的追求,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它还是一种管理氛围,一种正气、积极向上的氛围,它能处处体现员工的精神风范,形成超强的凝聚力。

二、道家:战略文化

“道”是一种战略目标,是先见之明的境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名与身孰亲?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

“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企业战略制定的依据就是企业发展的“道”,如果企业家弄清楚了自己企业的“道”,企业的战略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多方向,管理者要以虚静的状态来观察企业发展的规律和企业的生存环境,如果管理者头脑发昏,利令智昏,那么是很难看清事物的真相,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企业知道需要冷静观察,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以个人的欲望出发。

同时,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既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又不能走歪门邪道,这也许就是老子辩证思想的精髓。

名誉与身体哪个宝贵?身体与财物哪个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有害?事实上,很多管理者都会出现矛盾。名誉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名誉而损害身体,身体如果损害了,名誉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在企业品牌上,品牌的信誉是靠质量的根本得来的,大量的宣传或许能在一时获得好的名声,但是如果没有质量的保证,名誉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长久,中国的三鹿奶粉就是在这点上出现偏差,最终直接导致破产。

还有,企业的文化不能太过强势,盛气凌人。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竞争中,如果大企业能经常实行一种企业兼并战略,通过合作和收购中小企业,便能减少内耗,赢得优势,而中小企业也应该为这种兼并创造好的条件,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赢得自己的市场地位,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如果企业之间存在良好的谦下精神,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增强的是综合国力。

三、法家:权势文化

“法”是一种手腕,刚柔并济,松弛有度。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企业的发展,必定需要制度,发展的越大,员工越多,制度也越要完善。在法家的治臣七术中,前四术至今仍然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

(一)从多方面观察验证下级的言行,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疑难问题,如果遇到一个疑难问题,对其解决方法一半人同意,另一半人反对,则需要考虑进反对人的意见,如果全部人都同意,这往往不是好事。

(二)对恶意藐视制度的人进行严厉惩罚,杀一儆百,防微杜渐。企业发展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会有人有安逸享乐的心态,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元老,如果放任不管,企业便会像人一样慢慢老去,最终消亡。

(三)对于有功绩的员工,奖赏一定要实现,适当适时的激励,能使员工愿为企业竭尽所能。如果企业无视那些做出功绩的员工,将他们与所有员工等同,便会抹杀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

(四)让下级单独发表言论,避免人云亦云。广开言路,不仅能使管理者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涌现出一大批有想法肯干事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便是今后企业发展的基石。

“尽思虑,揣得失,直着之所难也。”

韩非子认为,一个人尽管很有智慧,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事情,估算出所有的利害得失。特别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管理者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企业只是自己的企业,其他人都只是来打工的,管理者更应该懂得企业是所有员工的企业,明确放权是管理者的明智之举。同时,当每个员工明确手中的权利和义务时,企业便能高效地运转,不断前进。

当然,儒、道、法家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企业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十分充足的养分,上述的几点无法面面俱到,只是将一些广为人知的三家内涵结合企业文化进行论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7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发挥的作用的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是丰富而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哲理无论古今都对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的修身之法等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传统文化指导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在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影响学生思想认知的今天,大学所肩负的应不单单是研究学问、探求真理,更重要的应是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理想信念,鉴定政治立场,提升文化自觉。所以说,二者之间传统文化是思想引领,学生工作是引领体现的载体。

2 传统文化对学生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史,可以看成败、见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董荣辱、辨是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一所大学、一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引领。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针对主体,充分发挥才智,拓宽传播途径,在学生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多元化载体,鼓励督促其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髓,真正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在价值观的树立上做文章。

3 传统文化与学生工作路径结合探析

3.1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应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立德树人的本根职责和历史使命,重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高校上下应高度重视学生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提高学生文化自觉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和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真正的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要高瞻远瞩,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定位要精准,发展思路要清晰,坚持传统与开放相结合。

3.2 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要承担起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重大责任。辅导员要在学生思想上、日常表现、择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多加关注,用古人的智慧,结合今日的实情加以正确引领;专业教师要在讲好专业课的同时,从专业发展、人生规划、就业前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受益。而这些则更要求教师自身要有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如修身,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廉政,做到慎独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用人,加强素质修养,提高识人用人的水平;民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德育为先等等,这样教师才能言传身教,以德服人,以自身为榜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3.3 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它对民族精神的培养将有着与科学技术教育同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成为具有活动的精神动力,推动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1]因此学校应重视基础学科特别是基础文科的教育,开设或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让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共同进入课堂,受到学生重视;同时,要丰富第二课堂,开拓第二课堂传统文化受教途径,增设如《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活动,成立学生文学社,兴办文学杂志报刊,鼓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宣传意识形态领域中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的根和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积累和传递的方式和工具。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从长远的历史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2.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这些积极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其中,文化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宏观环境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时代精神则是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法治精神、合作精神、诚信品质与时间观念等。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去考察、分析、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它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帮助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辩证思考,逐渐学会独立地、科学地、创造性地解决自己人生价值观中的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反映了历史潮流,体现着时代精神,代表人类文化的未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航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导性文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

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以爱国主义与整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载体。正确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已迫在眉睫。新形势下主要体现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在生活实践中将其内化为理想信念,从而增进自身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64-66.

[2]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章羽.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观念支持与内在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4):240-250.

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教案 篇9

第一周:第一课 概述

1、何谓道家——道家产生之断代讨论

2、道家与道教之讨论——信仰与追求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3、道家的入世与出世(无为地入世,逍遥地游世)

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道家讲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庄子反对出世与入世,却爱游世。游,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也,介乎“避”与“入”之间。

4、道家之前时代——上古思想与工艺水平讨论

5、道家与当代文化资源讨论

第二周:第二课 道家与上古文化

1、新石器时代——无文字时代之神巫崇拜(神为主体时代)

神话自然观是对自然的神话式的认识,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神灵崇拜

2、夏、商、周之神观念(神人交接,人渐为主体,王者为神时代)天、地、人神系——殷商甲骨文的龟卜 《诗经》、《尚书》中的天——天神 《易经》中的宇宙秩序

3、春秋战国时代的方士与神仙修炼(鬼神观念的转化——道家人格追求神仙的转化)

4、转化中的基础理论——养生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

道家养生学从广义上说包括道教生命观,神仙理论以及成仙的方术,从狭义上说道家养生学是指通过禁忌,服食,气功,武术等种种具体手段,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使人在身心平和的状态下尽享天年。通常所说的道家养生学指狭义上的养生学。理论基础:道家养生学是以道教的宇宙观为理论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产物,因此只有符合道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合一,处於自然的生存状态,才是最佳生存状态。

-饮食调养

-2---适应环境

3-男女双修功法

5、黄帝修仙故事与华夏族祖宗神观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爱戴。后来,由于年事渐高,精力日衰,黄帝就将帝位禅让少昊。黄帝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不愿意坐着等死,便决心去追求一种长生不老的境界,于是拜仙翁容成子、浮丘公为师,跟随他俩学道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浮丘公对他说:“修道炼丹,一定要选择灵山秀水,丹药才能炼成。”于是黄帝就跟随浮丘公、容成子外出寻找炼丹胜地。他们跋山涉水,遍历五岳三山,最后来到江南黟山。只见这里的山峰很多很高,高出云头;这里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白云像绸子一样,整天绕着山峰飘来荡去,真是人间仙境。黄帝认为这里是炼丹修仙最理想的地方。从此以后,他就和浮丘公、容成子同住此山炼丹。

6、道家老子集大成者

第三周: 第三课 老子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

1、春秋战国(前770—221)约共549年争霸战

2、老子在总结前人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概念,“德”概念

3、道概念出世入世均可学可用

用之于人养生修炼、用之于国可使天下宾服(54章)故老子思想是身国同构的思想

4、老子的活动主要在春秋战乱时期,故老子反战(31章)

5、老子有爱民思想,主张“无为”(57章)

6、老子主张小政府大社会(80章)

7、见教材《道学通论》关于老子思想诸条

1、第四周:第四课

2、《关尹子》

3、贵清、贵本、贵神明、贵虚

4、《黄帝四书》

庄子思想与古代理想社会

5、庄子其人与战国时代

6、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之补充——修道

“修真”源于道家理论,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后又延伸出多种修真门派及修真相关理论。

7、庄子与文人

8、庄子内、外、杂篇

9、庄子的浑沌一体观

庄子崇尚自然,寓言“浑沌开窍”一文深刻的阐述了自然而然,刻意为之必有灾殃的理论。浑沌是不开放的状态,好比一个黑匣子,想了解就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而应该通过变化、矛盾、阴阳去了解。这是东方哲学观,从儒释道,到中医都是这样。在辨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的目的。

10、庄子逍遥与齐物

逍遥游》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第五周:第五节 稷下宫学术

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

1、宋銒

2、尹文(百子2531)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銒、尹文闻其风而悦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3、田骈

4、慎到(百子2542)

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

杂家

第六周:第六课 管子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管子》书序(百子1253)

2、《管子》24卷

道满天下,大取大得福

3、四维——(1259)

4、无为之道——因也

5、法——依道制法

法者,民之父母也(1301)

5、兵法——(1304)

6、心术上、下(1352)

7、水地(1358)

第七周:第七课 吕不韦

吕不韦的思想,从他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看,是选取儒、法、道家的部分学说,加以综合。名为“杂家”,实是以儒、道为主。

1、《史记》吕不韦传

2、《吕氏春秋》

3、春、贵公、贵生、论人(1、20、36、78、80)

4、夏、明理(91、173)

5、秋、荡兵(180、185)

6、冬、安死、异宝(271、277)

第八周:第八课 《淮南子》

1、《淮南子》评价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淮南子》主要观点——(见教材160——167)

内容,除道家思想外,还兼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之言。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

该书倡导阴阳五行学说。首先,论述了阴阳概括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次,阐明了五行的属性及其生克乘侮规律。书中还以五行所属的方位论及人体的形体特征及勇怯、智愚、寿夭等。该书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3、《淮南子》重点选读——(100、177)天文训、地形训等

4、道始与虚郭——天先成而地后定(100)

5、五行生死(155)

6、星空分野(159)

7、美玉(191)

8、地形(192)

9、古国(203)

第十周:第十课 魏晋玄学

1、王弼

王弼的哲学是要直探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希望能从某种具体的事物形态之外去找寻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其主要范畴是讨论五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即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二)动与静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的范畴.(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围.(四)性与情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的问题.(五)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理哲学与政治伦理的关系问题.王弼从「以无为本」对本末,体用,一多,名教与自然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融合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了道路

2、无本体论

1,本末有无 :「贵无论」 2,动与静 :「本静末动」3,言意之辩 :「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 4,圣人有情无性 :「以性统情」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3、阮籍1,自然名教 :「折衷名教与自然」 阮籍的思想,由儒,而老,而庄,都有成文的专论发表.他能将庄子的思想消化,而成功地运用于现实的世界中.他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地位认识都很透辟,使他不独能享盛名,还能不为盛名所累。

4、万物一体论

本书采取“心身互渗”的立场,从仁与乐两个角度阐发的万物一体观。在追塑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思想谱系基础上,揭示出一体之仁的六个基本面向,并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的言说方式进行了反思

5、嵇康

6、养生论

1,自然名教 :「越名教而任自然」2,声无哀乐论 :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不同的事物3,明胆论 :元气陶铄,众生禀焉.7、郭象 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自生无待说」,进而由「自生无待说」推至「独化相因说」,并由「独化说」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8、独化玄冥论 1,万物独化论 :「无待而独化说」 2,独化于玄冥 :「玄冥之境」每一物之所以产生是自然而独化于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3,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 4,自然名教 :「名教即自然」

第十二周:第十二课 魏晋道家与艺术

1、道家与魏晋玄学20分

一,「本末有无」 :有与无的多层关系 二,「自然名教」 :儒家礼教与自然的关系 三,「言意之辩」 :

四,「圣人有情无情之辨」:圣人与常人广之别

五「才与性的问题, 」:探讨人的内在气禀与外在功绩的关系

六,「声无哀乐之辨」:音乐声与心之关系

2、清虚自然思想与艺术追求10分

3、王羲之道家背景与书法艺术10分

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前的情绪酝酿,而这都是从“静”与“虚”的心理境界中去寻求的,这种“静”与“虚”正是道家精神的内在体现。王羲之正是通过修道养性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表现为醉心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人生的自然放达之美。书法上师法造化,循自然之势,形成自然飘逸的风格

4、顾恺之《洛神赋图》之艺术思想研究20分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能够“入火不热”、“入水不濡”、“御风而行”、“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第十三周:第十三课魏晋以降道家与艺术

1、《云台山记》艺术思想研究(10《山水画史》)

5、宗炳《画山水序》(26)

6、王微《叙画》(31——37)

7、李思训(73——79)

8、吴道子(80)李昭道(87)

9、张璪(107)荆浩(140)关同(151)

10、苏轼(252)

11、黄公望(468)

第十四周:第十四课 宋以降道家艺术与道家思想

1、郭熙《林泉高致集》(226)

2、宋徽宗与《宣和画谱》(292)

3、倪云林、王蒙、吴镇(488、495、504)

4、唐宋道家思想特色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之影响

5、外丹学社会思潮

6、内丹学与社会思潮

第十五周:第十五课 宋辽金元道家思想特色

1、宋代内丹学之影响

2、太上感应篇之影响

3、元朝内丹学之影响

第十六周:第十六课明清至当代道家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1、明代道家与社会文化

2、明代道家与艺术

3、道家在清代之影响

4、近代道家与社会各业

当代新道家

现在的新道家,主要指的是当代新道家,它是董光壁先生在《当代新道家》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称物理学家、科学史家汤川秀树、李约瑟、卡普拉为“当代新道家”。认为三人的新科学世界观和新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早已蕴含在道家思想中,三人自觉不自觉地塑造了当代新道家的形象。后来,陈鼓应、胡孚琛、孔令宏、张京华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进行拓展,把它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宫哲兵先生进一步扩大了新道家的内涵,他认为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条件下建立新体系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都可称为新道家。还有民间人士认为,凡是愿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对别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现代人,都是新道家。

主张

1、唯道论: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唯道论。

2、广义多元的道体系:主张以0为轴、道体独尊、多元共存,统合百家学术。

3、自化论:所谓自化就是自我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反馈、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变化、自我组织、自我控制等的总称。

4、天道自由主义:以刘军宁为代表,主张把中国本土的“天道”思想和西方过来的自由主义相结合,使中国的宪政民主获得坚实的本土根基。

5、宪政道家:认为古典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道生法的原则以及太极图模式与现代自由宪政思想有许多相互契合的地方。

6、市场道家:认为自由市场的原则与道家思想有许多契合之处,主张中国抛弃市场社会主义,转而实行市场道家。

7、道商:是和儒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认为道家思想和商业思想多有契合之处,凡是将道家思想运用在各种经营管理之中的人物都可称之谓道商。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下一篇:早上好的问候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