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良好精神状态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现状

在常人眼中,大学生应该是充满朝气和蓬勃进取精神的群体,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结果并不是这样。随着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受到了影响,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支柱欠缺

精神支柱是大学生内在修养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直接体现,对于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上起着能动的推动作用。目前由于受到物质享受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功利化价值观念取向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商品和金钱的追求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了内在的变化,社会群体被物质化,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一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理想信念。信念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动力,它鼓励和引导人们按照自己相信的观点去行动。当今不少大学生却缺少足够的信念,具体表现在没有明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含混不清、精神支柱不够强大等方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以金钱、名利为主,而奉献集体、社会的理想信念却有所减弱。从某种程度上看,许多支撑大学生信念的精神支柱已经逐渐被扭曲。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缺失,集体观念淡薄。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有较大的差距,语言低俗,行为不雅,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他人面临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却选择了袖手旁观,这种在道德上冷漠的现象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更不利于巩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二)精神生活空虚

“知识之所以需要,一方面是为了将来参加劳动,而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实人才的精神生活。”① 大学生真正的学习是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良好的书籍就像灯塔一样引领着人们对精神与道德的追求,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发光点。现当今部分大学生却没有利用好大学这所象牙塔的作用,他们在上了大学之后就懒于学习,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虽然有些学生知道未来毕业时的形式很严峻,但他们依旧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努力。可以看出,缺乏学习的动力是许多大学生精神空虚的重要根源之一。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精神力量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人内在修养的最佳方式,但如果学习不能成为一个大学生获得精神财富的源泉,那么他就不会有其他的精神追求,他的精神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空虚、暗淡。

(三)休闲活动单一

人不仅需要良好的书籍的引领,同时也需要健康的休闲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相当丰富的,充足的课余时间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自己。然而部分大学生在课余休闲活动中缺乏目的性,随意性却较强,在课余时间里更多的是听音乐、打电脑游戏、逛街等,休闲活动的目的还是停留在如何打消时间上,而精神生活质量却很低。虽然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总结起来看,绝大部分活动都是以娱乐性为目的,其课余活动又是单一的。对于大学生来说,紧张而忙碌的学习后通过一些适当的休闲活动来放松自己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大学生就很有可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听音乐、打游戏、逛街、聊天等活动上,有时甚至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进而导致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享受。

二、大学生精神面貌问题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领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及科技发展是起到主要原因的。

(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仍有待提升

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追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使得大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加之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生活、工作阅历不足也是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知识、道德等理念的生成和沉淀的过程。由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仍有提升的空间,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还存在很多问题:在知识积累中,大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在道德层面上,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仍不够成熟,易受外在思想的影响和误导,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下滑。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大学生精神风貌改善的根本就在于通过大学生本人提升对知识与道德理念的深入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但现在部分大学生仍没有看清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停留在哪个阶段,这都不利于培育良好的大学生精神面貌。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大学是人们心中向往的象牙塔。当今由于社会日益物质化,大学的象牙塔形象大打折扣。目前,部分高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重功利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一些高校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并没有对其在价值观上有适当的引导,造成许多学生精神空虚、茫然,感觉自己不适应大学生活;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而精神文化上的宣传却少之又少。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而部分高校的教育体制却仍停留在原始设定的阶段上,对大学生精神面貌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针对性不强。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的各种问题,部分高校缺乏从深层次、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教育体制。对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重功利轻素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目前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体制,这些都是当今大学生精神面貌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

“只问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工作,而不去关心技术本身的目的,从而产生出被扭曲的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发达工业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而只能是一个与人性不相容的‘病态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② 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物质与精神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许多大学生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层面上,他们的课余生活大量停留在听音乐、打游戏、网上购物等休闲娱乐活动上,而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却漠不关心。如果不能合理运用,那么科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萎靡、迷失前进的方向,进而对良好的大学生精神面貌产生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的培育路径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精神生活领域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且大学生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一)加大资金投入,为培育良好大学生精神面貌提供物质基础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面貌的改善最根本、也最为重要的就是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人们才会转而考虑其精神生活。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就是国家,国家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一国的发展趋势。对此国家可通过教育性改革,在高校范围内加大精神文化产品投入,如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拍摄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影片,对学生家长以讲座报告的形式加强教育,最终对其子女的消费观念加以引导等;在社会范围内对精神文化消费加以规范,如规范相关出版部门出版的文化用品,拓展大学生合理的精神消费需求,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的精神消费等;积极主动从多角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选择。

(二)完善教育体制,巩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③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对人的内在提升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观念已经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占主流地位,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该类学生加以引导,这就需要部分高校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可体现在:通过增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改变传统“上了大学就不需要学习”的观念,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通过讲座形式潜移默化的使大学生明确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强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高校可广泛的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并建立档案,必要时还要有相当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使其早日康复,提升精神面貌。

(三)加强自身修养,为提升精神面貌发挥关键性作用

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的精神面貌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部分大学生出现精神支柱欠缺、缺乏足够的理想信念,精神生活空虚及休闲活动单一等问题,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付出努力。大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内在的修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理性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使自己明确充分的课余时间不能仅用在听音乐、打游戏、逛街、聊天等纯娱乐性的活动上,懂得适度的娱乐是必要的,而超出了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对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可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力与控制力,合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为最终培育其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出应有的努力。

摘要:精神是力量的源泉,生命的根本。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能展现出其精神价值,对社会整体的精神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飞速的提升,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却比较消极、有所松懈,甚至懈怠;再加上社会某些负面的消极思想,以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学校、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弊端,急切需要剔除大学生消极的精神面貌。因此客观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一项比较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状态,培育路径

注释

1<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6.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0.

上一篇:浅谈农药安全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下一篇:加强班组建设筑牢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