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推荐9篇)
内容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兴起。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服务大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从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两方面出发,客观展现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成因及趋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内容形式和服务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如何有效吸引社会资源等问题。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围绕青年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成长成才 服务机制建设 工作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如今的志愿者服务已经演变成一种大规模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对辅助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率问题、内容形式和服务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如何有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等问题。本次调研将从这些问题着手,深刻剖析现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优势及不足,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寻找最有效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采用网络无纸化传输完成问卷调查、回收及统计工作。调查样本包括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大专院校的在读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共发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与此同时,课题组配合问卷的发放采访了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学校志愿者社团等相关群体和单位。此外,课题组参考国内外各种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课题的调查意义,力图发挥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针对现有志愿者服务的研究较多,本课题力图避免简单的现状和数据罗列,突出分析、纵深挖掘问题,展现深层次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表1: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情况(%)
希望参加实际参与
平时帮困扶贫的送“温暖”活动35.218.9
一些大型会展的引导、翻译工作73.88.6
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如义务电工等)34.85.1社区服务17.224.6
大型志愿者团体组织的活动26.630.5法律援助19.77.0
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19.92.0
辅助市政建设、交通管理及街道工作12.37.0
调查显示,大约六成(58.4%)的受访学生曾参加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对志愿者服务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但在实际从事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却表现出参与面窄、受专业知识局限较大的问题。对专门技术或专业知识有所要求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者的数量明显不多,比如一些大型活动(如会展)引导、翻译服务(8.6%),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如义务电工)(5.1%)等。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服务的领域、对象、内容与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2、从事志愿者服务凸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回报社会的平台,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有63.3%的大学生相信通过志愿者服务能够锻炼自身的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而有36.9%则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可见,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具有相当积极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在谈及现在大学生日益重视的就业问题时,有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从事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日后就业。作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不仅仅停留在帮困济贫、回报社会,更为今后大学生积极地投身社会、发展自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几对矛盾
然而,从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如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着几对突出的矛盾(大学生对自身从事志愿服务的优势与劣势的认识):
1、热情及奉献精神与难以坚持不懈的矛盾
53.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优秀的青年团体,对从事志愿服务有着特别强烈的热情;但33.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尚缺少锻炼,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轻言放弃,无法坚持到底。
2、志愿者服务的初衷与宗旨之间的矛盾
虽然45.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诚心服务,不求回报”,但还是有27.7%的人认为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目的较为功利,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宗旨存在出入。
3、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缺乏特定技能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志愿者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47.3%)的同时,缺乏特定的专业水平(22.5%),会受到诸如英语、计算机等知识缺乏的局限。
4、激情与经验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新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和接受能力(占受访人数的53.8%),但在实际从事服务中,50.2%的人表示,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很多情况下难以圆满完成服务。
5、自身认可度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
有30.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志愿者服务中能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但实际上33.0%的志愿者由于不是专业人士,致使他们的服务效果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三)《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认证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作为志愿者服务的鉴定和记录工具,虽然已在很多高校发放,但仍有27.7%的大学生目前仍未拥有该手册。调研中还反映了一个情况:即4.7%的同学手册上已经记载了较多内容,25.4%的同学手册上有少量记载,有32.6%的同学的手册未发挥认证和记录的作用。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一现象?28.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尚未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或参加活动不多;36.4%的受访者虽想认证,但不清楚认证方式;31.6%的受访者则认为参与志愿者活动比注册认证更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认证活动并不仅仅牵涉到志愿者个人,更体现了活动的规范性,也是整个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肯定与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广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自觉接受认证与考核,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不断为志愿者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
(四)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的建设有待加强
1、大学生对志愿者社团定位的认识
在约占六成的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受访者中,40.8%的同学以高校志愿者社团为载体参与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社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志愿者社团应当是“发布各类志愿者服务信息的平台,调节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需求”(57.2%),但只有8.0%的人认为志愿者社团已真正起到这一作用,更多的受访者(21.9%)表示高校志愿者社团的社员们事实上“直接从事志愿者服务”,难以起到发布信息、调节需求的管理作用,还有约二成(21.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志愿者社团是“形式上存在的组织,实际作用不大”。不过,相当一部分同学(21.9%)认可了志愿者社团成员的先进性,认为该社团是“优秀志愿者的集合”。
2、社团招募志愿者机制亟待健全
调研中,有同学表示高校志愿者社团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存在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选拔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
对此,我们对某高校志愿者社团负责人进行了个案访谈。受访的负责人表示某些志愿者活动的讯息传达得不够及时,客观上难以大范围招募志愿者,譬如在假期中的志愿者活动;此外,有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应征志愿者的要求很高,而志愿者社团在短期内又难以了解很多志愿者的情况,只好在小范围内寻找,导致选拔工作的透明度不够。
(五)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组织机制仍需完善
1、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组织工作总体评价不高
调研中发现,“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55.5%),被认为是目前志愿者活动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有约一成的同学认为现今志愿者活动“组织性较强,活动正规,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强”。部分同学表示“对一些活动的参与作硬性规定,损害了志愿者的积极性”(47.4%),一些固定的保留活动使得在特定期间内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往往难以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如“学雷锋”活动月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们吸引力有限。
2、目前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表2: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组织机制的看法(%)
有很大欠缺一般较为完善很完善说不清楚
招募及能力评估机制21.547.521.72.76.6
针对特定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24.545.914.14.910.6
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机制15.648.127.53.94.9
志愿者保障机制26.633.823.66.49.6
志愿者监督机制16.043.824.14.911.2奖惩和激励机制17.839.925.25.911.2
服务后的评价机制15.644.126.26.47.7
内部管理机制19.334.130.17.49.1与其他组织的协调机制13.143.422.76.614.2
从表2中可以得出,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机制、监督机制、奖惩和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及内部管理机制评价较高。同时,有较多受访者认为志愿者组织的招募及能力评估机制、针对特定服务的培训机制及志愿者保障机制存在欠缺。
(1)招募机制。目前,高校志愿者的招募以自主报名为主要形式,报名者只需填写一张注册表及缴纳1.5元的工本费即可成为注册志愿者,换言之,注册志愿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报名即录取。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几乎未经任何思考就注册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培训机制。在培训机制上,通常是对于已选定的参加特定志愿者活动的那部分志愿者进行长短不定的临时培训。临时性培训虽然适用于知识和技术要求较低的志愿服务岗位,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层次和质量。
(3)保障机制。调查显示,六成多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志愿者保障机制不甚满意”。志愿者的保障机制首先表现在物质保障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资金缺乏的问题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中高达69.7%的人认为“志愿活动可以收取报酬”,其中认为“可以收取与正常工作者等价的报酬”的学生占了10.9%,认为“可以收取报酬,只要低于正常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即可”的学生占19.5%,39.3%的学生则认为“经济条件较差的志愿者可以拿取适量报酬(如成本费、实际支出)”,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就应该是无偿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保障机制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保证
调查表明,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随之而来的机制建设不健全问题逐渐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前进。因此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应当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保证。
1、物质保障
虽然志愿者活动是服务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而提供的一种服务活动,但是如果志愿者在长期无私奉献个人时间与精力的同时还要经常性地承受一定的经济负担,那么这样的志愿活动所得到的社会接受与认可度也将降低。对此,我们可以尽力争取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志愿活动的支持,这样同时也保证了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普及效应。
2、精神保障
除了物质保障,对志愿者精神的激励也尤为重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虽然已经设置了一定的评价制度,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志愿者活动的认证和评价制度遭遇尴尬。我们认为,精神上的激励与保障主要表现在: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自我得到社会认同的满足感、学习新事物提高技能的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情感上的慰藉等等,这些都是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的内在因素。
3、立法保障
我国尚未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活动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有专家认为,对于志愿者应该给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帮助和服务;自由退出志愿服务组织;可能和必要的时候,志愿者可要求志愿服务组织为其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等权利。像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存入志愿者服务银行,这在国外并不鲜见。
(二)加强培训机制是扩大志愿者活动社会影响力的要求
调查中,近七成学生对目前“志愿者培训机制”不甚满意,认为需要改进与完善。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与锻炼,他们的专业性就显得较为薄弱。这些弱点在2003年我国的SARS期间暴露无遗,虽然不少大学生志愿者都愿意挺身而出,加入到与SARS抗战的第一线,但是却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满足社会招募志愿者的需求。
而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首先要确保组织人员的高素质化,同时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骨干队伍,这是开展好青年志愿服务的基础。对一般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习、参观、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其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处事能力和各种素质。此外,针对特定的志愿服务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样从面到点,再由点结合成面,经过长期积累,把大学生志愿队伍打造成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青年团体。
(三)完善监督机制是规范志愿者活动的基础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凸现出不少新状况和新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已经被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上进行探讨。比如,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发生了损害行为,那么该损害行为应该由谁负责和承担呢?38.1%的学生认为“只要造成了后果就应当赔偿,这是规范志愿者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19.3%同学认为“因为是无偿服务,不能要求赔偿”;另有29.1%的学生认为“应由相应的机构进行赔偿”;还有部分学生则表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可见相当部分同学对志愿活动过程中的损害行为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中不少人都因为志愿活动是无偿活动而忽视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问题。
此外,现在还有个别社会团体打着志愿者活动的幌子,把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并以此赢利。这些都是志愿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迫在眉睫。随着整个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兴起,立法机构也应给予必要的重视,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活动的开展,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纯洁性与规范性。
(四)落实管理机制是不断推进志愿者活动的动力
1、共青团组织对促进志愿者活动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许多高校中的志愿者社团都是依托团组织而建立起来,甚至在不少高校,志愿者社团是以团组织一个职能部门的身份出现。这就意味着,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首先,共青团组织在高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依托团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无疑确保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其次,共青团在组织高校学生各项活动中具有一定权威性,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高校志愿者;第三,共青团组织是代表广大优秀青年的组织,由其牵头的志愿者活动具有先进性,能起到一定的典型示范效应。
2、进一步完善团组织对志愿者活动的管理
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管理职能应当做到三个完善。首先,共青团组织要完善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体系,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各级志愿者团体,包括团委职能部门、各级志愿者协会和志愿者服务队,明确各级之间的领导及合作关系。其次,应当完善志愿者活动的规章制度,引导志愿者活动向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三,完善资源配置和利用,为高校志愿者活动提供便利和机会,为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努力做好志愿者社团的定位工作
据课题小组成员检索, 目前, 国内尚未有在全媒体平台上专门针对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而展开的资源和微课的构建研究。总的来说, 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缺乏资源需求及对接研究;二是缺乏全媒体平台构建研究;三是针对性不强。
据本课题组发放的问卷 (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有在校大学生、小学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义教意愿较强;小学生也希望在义教老师身上学到各种知识;小学老师、学生家长也希望能有义教志愿队伍来丰富孩子的课内外知识, 并提供一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义教学习资源。
此外, 调查问卷还显示, 传统义教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因此, 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探索出一条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途径有极大的必要。而“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的研究与构建”便应运而生。
二、课题的提出
(一) 概念界定
“微益教”, 指用“互联网+”的思维探索新型义教之路。结合学生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 通过一体化的体系设计以及后台技术的对接和转化来传播义教微课, 同时为便于义教结对, 构建一个对接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大学生“微义教”全媒体平台。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特长进行“微课”制作, 使中小学教育基础课程更加趣味化。项目团队则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播媒介, 上传共享“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 充实山区学校的教育资源, 为山区孩子提供免费的远程互动义教, 以此造福山区孩子。实现远程教育还可让山区孩子较为方便地在网上 (如微博、微信) 点播短小而有趣的“微课”, 从而促进教育均等化。
“微益教”, 亦称“微义教”“微易教”。“微”指“微课”及其传播媒介“微博”“微信”。“益”同“易”“义”, 指容易、便于学习的义教方式。
(二) 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的义教存在不少局限性。首先, 义教是由在校大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发起的。大学生在义教中获得主动权:第一步, 联系校外中小学, 找到合适的义教学校;第二步, 选出适合带队的人选, 并组织队长提前了解学校情况;第三步, 在校内宣传义教相关信息, 包括义教时间、地点、人数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等;第四步, 筛选义教志愿者并告知相关事宜……而小学学校的义教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例如, 在对网络教学的模式、受众评价和发展状况的研究中, 陶彦玲、杨改学在《网络教学质量及评价》一文中就提出,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强调以学生和自主学习为中心, 具有比传统教育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杨筱柏也在《高校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效能研究》一文中认为, “网络化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提出了网络教师与产业化道路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网络教学规律。
除此之外, 虽然共青团中央自2003年启动了西部计划, 广东共青团结合西部计划近几年也启动了山区计划, 就业指导部门启动了大学生“三支一扶”服务工作……但是, 如此繁多的、涉及招募大学生开展义教志愿服务的项目, 都是通过组织线条和内部审核系统进行招募, 难免会存在对接范围受到限制、可提供的义教服务岗位甚少等弊端, 很难做到面向全社会有需要义教志愿者的地方或单位公开和推广对接。
同时, 我们了解到有些面向小学生的“空中课堂”, 如西安紫薇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05年启动至今的紫薇“梦想接力”义教活动, 于2011年12月开通“紫薇梦想”义教网站:http://www.ziwei.com.cn/ziweimxjl/index.php。我们进入网站可以看到, 其主要设置的版块有活动介绍、“梦想的足迹” (即项目的活动开展情况) 、活动视频、义教感言 (即义教老师的反馈版块) 、“空中课堂” (即线上PPT教学课件) 、义教相册 (即活动的图片展示) 。然而, 却并未见到相关的研究论著, 也并未了解到其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出现后进一步构建平台向社会推广消息……作为一个简单的信息提供网站, 无疑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难以吸引新时期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在线上实现义教资源与社会服务需求的直观、有效对接等。而就国外研究而言, 基于先进的理念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是其教学平台最大的特色。
总体来讲, 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主要在于专业教学定位上的网上课程教育平台的研究, 以及公益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 并未在义教这种公益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上开展过研究, 更别说在新媒体兴起的当下去研究如何通过全媒体平台来对接公益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 更没有构建一个全媒体平台, 没有在本课题方面取得相关的研究成果。因此, 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必须探索出一条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第一, 有助于拓宽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实践平台, 特别是为师范生提升师范技能和展现教学风采, 提供了一个与社会服务需求和资源对接的全媒体平台, 弥补了国内这一块的空缺。
第二, 有助于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使社会机构、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更快、更准确地找到义教志愿者和教学资源, 提高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
第三, 有助于实现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等的跨学科融合创新。
(二) 实践意义
第一, 有利于社会工作者了解微志愿服务,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第二, 有利于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及爱好进行社会实践, 并通过全媒体平台为师范生, 如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动漫设计专业、摄影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简单、影响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方式。
第三, 带动大学生义教老师通过相关平台相互交流、竞争、进步, 提高其义教水平和主观能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义教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信息和资源贫乏的局面, 推动了乡村中小学义教服务工作的发展, 从而更好地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服务。
第四, 为不发达地区的公益实践和教学助学机构构建一个全媒体平台, 也为新时期青少年儿童获取所缺科学知识提供一个有效的新平台;打造一个新颖的、免费的、创新的教学资源平台, 吸引青少年儿童在网络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第五, 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上, 探索一条微课等教学资源公益实践和平台构建之路, 并进行“微益教”品牌化和品牌效应的打造和探索。义教为资源和内容, 新媒体微平台为载体, 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和构建的全新的义教服务平台。
四、课题论证
(一) 研究内容
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义教形式入手, 结合现行教育系统“微课”这一新兴教学载体,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对大学生义教微课的接纳和需求程度, 并提出相应的全媒体平台构建方案。研究重点是:全媒体平台下大学生义教以及微课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的有效方式。研究难点是:在全媒体平台中, 如何创作与提供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 具有吸引力、创新创意的大学生义教资源和微课。
(二) 理论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力开发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系统科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为指导。
(三) 步骤和过程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呈现, 并将理论成果进一步投入全媒体平台构建上, 运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实践。2015年5月至8月完成相关文献综述和平台功能设计;9月至10月发放调查问卷;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完成调研工作;3月至4月撰写论文;5月进一步调研、反馈;5月30日前修改定稿, 完成论文。
(四) 基本原则和方法
研究方法有:理论指导实践、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和平台实践。
(五) 讨论与分析
本课题组就大学生、小学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四个群体, 发放了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微益教”的研究与构建》的调查问卷。其中, 参与问卷的大学生有1125人 (其中997为纸质问卷、128为问卷星) , 小学生共有137人 (其中120为纸质问卷、17为问卷星) , 学生家长142人, 小学老师共42人 (共三所学校, 其中两所与志愿者合作过, 另外一所从未与志愿者合作过) 。
当前的义教中, 在校大学生是主要成员之一。客观上来讲, 大学生拥有的可支配时间较多, 而义教活动更是能让他们“学有所用”。
本课题组共收回了1125份大学生问卷, 问卷显示, 约60%的大学生参加过义教活动。义教的优势方面, 各选项内容及占比如下:
选项“作为在校师范生, 具备课堂教学技能”约占35%;选项“作为师范生, 三笔一话、简笔画等师范生技能方面有优势”约占20%;选项“通过学校一些社团和组织 (青志队) 组队去义教,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同自发性志愿者队伍相比在人员配备等方面有优势”占39%;选项“大学生可支配时间较多, 这为义教提供了可能性”占35%。
上述结果表明, 参与义教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义教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提供了保证, 这也为义教微课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鉴于当前义教的一些弊端, 如义教时间、可分享内容有限;受某些客观条件制约, 较难找到合适的义教学校、义教中所拍照片多用于校内宣传, 不能很好地向义教宣传单位宣传义教队伍/志愿者;针对家长反映的义教时间有限、孩子可学到的东西有限、趣味性不够等问题, 以及教师反映的义教时间过短, 帮扶效果不太明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义教资源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义教会影响原有的课程计划等问题。我们可以在全媒体平台上, 长期免费推送、分享义教资源 (图文、微课视频等)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还可将大学生的义教风采、小学的义教需求等利于双方实现有效对接的信息展现在平台上。而针对“义教没有留下些许痕迹 (如一纸证明等) ”, 可以通过广东志愿服务系统实现实时记录。
“你是否录制过微课视频?”和“如果你有微课作品, 是否愿意在义教过程中分享?”统计结果如图1、图2:
上述统计显示, 60%的大学生都录过微课, 约90%的人表示愿意分享自己的微课作品。我们通过问卷收集了部分大学生提供的个人信息, 以便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了解义教动态。我们还将通过一些方式收集优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课作品, 这对充实义教资源有重要的作用。显然, 在我们的全媒体平台中需具有可以推送图文、视频等消息的功能和栏目。与此同时, 这也为平台推出图文、视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 可以帮助你匹配合适的义教学校, 并且将你的义教资源 (微课视频等) 通过全媒体 (如微信、微博等) 分享出去, 调查情况如下:
问卷显示, 60%的家长都认为义教效果较好, 97%的老师都认为义教效果还不错, 这也为义教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开展的必要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对家长发放的问卷:“您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苦恼?”及小学老师“目前尚无志愿者到您所在学校义教的原因?”, 选项内容及占比情况如图3、图4:
上述数据显示, 在教育孩子方面, 家长主要有以下苦恼:孩子花过多的时间看电视、玩游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家长因工作繁忙, 没有余力辅导孩子功课, 不能帮助孩子拓展课外知识。教师们表示“尚无志愿者到学校义教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合适的渠道找到义教志愿服队;受校园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原有教学计划受影响的顾虑等。因此, 在构建教学平台上有必要推出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此外, 推出展现大学生基本信息, 如义教风采、特长等栏目, 使大学生义教服务与小学义教需求相匹配。
据本课题的137份问卷 (小学生) 部分统计结果如下:约1/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暑假趣味夏令营 (“三下乡”活动) 或接受过其他义教服务, 2/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
据本课题的120份纸质问卷和17份网络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超过1/3的学生表示, 暑假趣味夏令营或其他义教服务活动占用了寒暑假及其他课余时间, 近1/3的学生表示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东西, 还有学生表示教学模式陈旧, 能学到的东西不多……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通过全媒体平台推送义教资源, 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 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从对大学生、小学老师、小学生家长、小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当前的义教有以下弊端:义教时间、可分享内容有限, 其他知识、技能未能得到展示;受某些客观条件制约 (如地理位置、个人可支配时间与组织不一致) , 较难找到合适的义教学校;义教过程中, 当学业任务繁重时仍需花费较多时间备课, 有时不能很好地兼顾;占用寒暑假及其他课余时间;可学到的内容有限, 不能继续深入学习;教学模式较为固守, 趣味性较小, 义教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义教时间过短, 帮扶效果不太明显;义教资源一定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义教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有的课程计划、教学进程等。
此次问卷基本上涵盖学校的各个专业。作为在校大学生 (师范生) , 可支配时间较多, 义教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而且可以通过学校的一些社团和组织 (青志队) 组队去义教, 更有意义。由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录制过微课, 近9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在义教中分享微课视频, 微课内容的丰富性有所保证, 可以通过举办微课比赛来征集、筛选优秀微课视频, 充实义教资源。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参加过义教活动的小学生中, 94%的学生对义教的评价是喜欢或一般。
从数据上来看, 小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和大学生擅长的内容并不十分匹配。此外, 老师们希望构建的这一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能丰富和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的资源、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行、习惯、性格的资源、志愿者队伍信息 (如擅长项目、义教经验等) 、帮助学校找到合适的义教服务队伍”等, 因此, 我们有必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义教内容。
而对于平台构建的态度, 持支持及非常支持态度的大学生、小学生、小学老师、学生家长的比例分别是86%、91%、91%和88%, 其余则持观望或不支持的态度。
因此, 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必须探索出一条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途径。而“关于对接大学生义教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全媒体平台的研究与构建”应运而生。
摘要:“微益教”即用“互联网+”的思维探索新型义教之路, 探索一条社会服务需求在微博、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载体上的有效对接途径。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学生义教及微课如何在全媒体平台上展示、推广?二是如何通过全媒体平台实现大学生义教与社会服务需求 (包括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和社会资源) 的对接?三是在全媒体平台下应该如何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添加如动漫等青少年喜爱的元素, 去打造广受社会关注和喜爱、教学质量优秀的大学生义教资源及微课平台, 从而带动大学生参与义教这种志愿服务, 并与服务对象实现有效互动, 达到义教效果。课题研究的重点:全媒体平台下大学生义教以及微课与社会服务需求对接的有效方式。课题研究的难点:在全媒体平台中如何创作与提供能够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 具有吸引力、创新创意的大学生义教资源和微课。同时, 争取得到更多的项目经费支持也是一项难题。
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39-0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大学生出于自己的志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等向社会贡献,并且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活动[1]。近些年来,各个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开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的文化发展、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健康人格以及发展各类的社会保障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各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地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因此,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对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实效也非常关键。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和支持度都不断提升。首先,政府作为志愿服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同时也为志愿服务相关方面法律及法规而对制定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例如通过西部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一定创业就业渠道。其次,社区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为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间建立起纽带关系,使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以很好的发挥。此外,社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起着通畅的宣传、沟通以及联络作用,同时也是向外界宣传志愿文化的有效渠道。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欠规范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内部管理仍存在欠规范问题,体制也不够完善。且仍有很多高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团指导、管理部门,大多数只是挂靠院校团委组织[2]。学校或院团委组织的一般事务比较繁忙,资金也比较有限,而社团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都需要较大的支持,因此很容易出现兼顾不全的状况。还存在校园内外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形成一致认识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出现有不支持、不理解的情况;制度方面,相关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现实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片面性”;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奖励方式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适合的激励措施,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3]。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够强
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冊人数比较多,但很多志愿者普遍缺乏有效的公益知识和一定技能。组织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知识内涵,没有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能力和进行教育的目的,最终导致志愿服务的实效性不够强。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
2.1 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
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最有利保障,应该积极与社区联系,协商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开展长期、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整合社区的优势资源[4]。通过共建基地的形式,可以根据社区情况,让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更贴近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对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2.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
各个高校一般都以大学生志愿者青年协会的社团组织形式呈现,这类社团通常具有自主发展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策自己的发展方向、组织形式以及活动内容。为了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指导、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以及考核,确保社团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在招募志愿者时,要进行注册与登记,以便于统一管理;对刚招募进来的大学生要进行培训,加强社会公益常识知识的培训。其次,高校要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认可,加强对志愿组织的重视力度,通过争取企业赞助、设立专项的志愿服务活动基金等形式,进行资金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另外,大学生志愿者都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但也需要适时的回报,因此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也很重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要突出加强精神激励,把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奖励机制。
2.3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有实效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知识内涵[5]。因此,首先应该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使其能够与志愿服务的要求相适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纪等特点开展相应的岗前培训,以提高其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以适应现实社会的不同需要。根据校情,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并积极开展具有特色服务功能志愿活动。
3 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世界范围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也已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其中在国际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的同时,还面临着组织管理欠规范、实效性不够强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效的开展;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提出积极创立志愿服务共建基地、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和奖励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等对策,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将大学生的志愿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倩,李妍辰,孙静,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21(12):145-146.
[2]贺治成,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探思与平台建构[J].前沿,2011,8(3):117-119.
[3]彭瑾,刘子金,李同果,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1):266-267.
[4]谢晓晖,谢青霞.关于地方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设的调查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90-394.
On the circumstance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黄小荣,洛阳理工学院,洛阳,中国,471023)
摘要: 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比较了它与企业公益活动、一般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异同点。在回顾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后,特别是列举了国内知名大学的志愿服务开展的情况,从中归纳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两大理论基础:即自我实现论和社会互助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自我实现论;社会互助论
Abstract: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defi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makes contrasts among socially useful activities and youth volunteer services.After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the author make lists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national famous universities’ volunteer services and summaries two basic theories: self-fulfillment and social mutual aid theory.On this basis, the thesis found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activities and gave out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s, self-fulfillment, social mutual aid theory
一、概念辨析
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主要指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付出的努力,通常是无偿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是青年的一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包含于青年志愿服务。大学生完成学业大概是二十三、四左右,在工作后的几年时间内仍然是青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 1.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这标志着国家层面、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文件规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如服务期满一年,考核合格者颁发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者颁发银奖奖章。在物质上有生活补贴,每月600元/人(西藏地区700元/人),还有少量交通补贴和培训补贴。可以看出,该项目有明显的志愿性质,且是长期的。十年后的2013年,共青团中央将继续派遣1万名左右志愿者赴民族地区服务,实施基础教育等7个服务专项。2 2.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志愿行动
例如“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该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五年时间超过10万名大学生相应该行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多个村镇、社区,35万人次的基层民众直接受益。3每年的活动组织分为五个流程:“招募、培训、实践、评选和表彰”。每个小队的感受,随着活动组织的五个流程而有所不同。以阡陌林商丘队为例,他们就经历了“萌芽期、磨合期、激化期和收获期”。志愿行动是一种公益行动,正如该项目的培训师俏宏老师感言的感言,公益可以理解为所有对解决人、环境、发展有关的一切社会问题有利的事情 1 作者简介:黄小荣(1981—),男,湖北荆州人,洛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党总支辅导员,主要从事社会思想史研究 2 摘自,中国政府网,2013年04月17日题为“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派17000名志愿者”的通讯 3 摘自,华硕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行动官网,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总经理石文宏先生致辞 和行为。公益”有三大特性——公益性、无报酬性、自愿性。3.又如“国家电网”的“青春光明行”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全国性的集团大企业,利用其自身规模优势,大影响力,出台《国家电网公司志愿服务章程》,形成了“总队-支队-分队”三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集中推广“青春光明行”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4.雷锋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社会风气,倡导学习雷锋,时至今日,雷锋精神仍然是社会倡导的主旋律。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4排除了阶级感情之后,雷锋精神实质中“助人为乐,热情似火,默默无闻”,这与志愿者精神是相同的。
三、国内大学开展志愿服务情况
从研究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以及独立院校、成教学院的学生,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1.清华大学
该大学以“自我实践、服务他人、自我教育、推动社会”为宗旨开展志愿公益活动,该校实行名为“紫荆”注册制志愿者,开展了如校园义务讲解、新清华学堂演出服务、情系母校“清华精神宣讲”、Buddy Program、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5
志愿服务的内容:紫荆信箱:搭建了与中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自1998年初开始,已坚持了十四年。礼仪服务:在重大的校内外活动中担任礼仪服务,已坚持十多年。其中“朝夕相伴”,是服务清华园中的老人,对于清华大学退休的老人进行活动陪伴、体检帮助等。实际上,校园也是一个社区,通过关爱老年人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另一种形式。
2.中国人民大学
该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即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来举办各项活动,如2013年7月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志愿服务工作,城市清洁活动(响应海淀区 “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号召,从这可以看出某项活动的发起人、活动的推动者不是该协会,而是来自社会外力,此处是来自行政力量),莎利文聋儿康复中心志愿服务,对京台、华奥、红星和育华四所学校进行支教活动,“环保单车行”活动(15位志愿者参加),丰颐园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10余名志愿者)。品牌志愿活动尚不明显。
3.浙江大学
四、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中誓词写道: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6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志愿者,其本质属性是不收取服务费用的,其助人行为目的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品牌项目有:关爱农民工子女、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抗震救灾志愿者、上海世博志愿者服务和志愿者微笑服务奥运会等。
中国社区志愿者网站,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搭建中国志愿服务支持平台,为志愿服务发展募集社会资源。通过其在网站上公布的“服务守则”,可以看出社区志愿者保有一般志愿者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无私奉献,通过志愿服务提升个人素质。45 摘自,百度百科,雷锋词条
摘自,清华大学官网 摘自,中国青年志愿者官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第八章。
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范围含中国以及许可本基金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7它归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央文明办代管。其资助项目有两个:“百万空巢老人关爱行动”和“万名双语教师志愿援疆行动”。
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
当遇到服务对象不理解、不配合时,他们还是尽量去沟通。志愿者通过志愿活动,自身得到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哪些条款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与人身安全?相应的有哪些条款是保护志愿者服务对象的?
五、理论基础
第一,自我实现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後,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第二,社会互助论
该项理论来自于社会工作学科,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且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工并不直接从案主获取报酬,而是从某一社工机构获得酬劳,并且环比该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处于中间层次的。社工机构的经费支出多来自于政府对于相关服务的购买,少部分来自于慈善捐助。正因为社会工作的主旨类似与志愿服务,都是旨在帮助他人,并且均不从当事人手中收取报酬。
六、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志愿者与一般志愿者相比,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大学生志愿者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可对口提供专业服务,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如“支教、支农和支医”等活动,他们还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有利于激发志愿活动服务热忱,也有利于抵制一些诱惑和提高客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大学生志愿者之间拥有基本的信任关系,拥有作为校友的社会资本,这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且大学生是有组织的,或组织于本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或是组织于学校团委。这种带有行政色彩的志愿活动,命令色彩浓厚。
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力机制:锻炼自身能力,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自愿服务,可以锻炼与人沟通能力,小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自身抗挫折,受打击能力。其次,在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志愿行动中有明确的补偿、补助、资助措施。如“服务西部计划”的同学将来考研、考公务员能相应加分。
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将影响志愿精神的传播。志愿精神与逐利精神是相对的,完全志愿服务、无偿服务也是不可能的,完全逐利的市场人、理性人也是不可能的。在市场经济极不发达的地区,在熟人社会,人们守望相助,帮助的对象是亲戚、朋友、邻居。这种资助是互惠性质的,是双向的,是期待对方在不久的将来补偿的,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志愿服 7 摘自,2009年9月23日,中国文明网 务的对象是“陌生人”,与自身生活世界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地位是超然的,双方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双方不是金钱交换关系。这不意味着志愿者拥有特权,也不意味着志愿者不承担相应责任。
志愿者服务质量有何而来?志愿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志愿者与市场有偿服务提供者存在很有限的竞争关系。这是由志愿者服务的领域所决定的。该领域大多是城市公共事业部分,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例如,“支教”活动:教育事业本身就属于半公共产品,理应由公共事业部门提供。正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力量有限。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部分人有资金,部分人有时间,有的没有时间。
参考文献
关于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
关于做好20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招募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已全面启动,根据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今年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募对象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 二、工作机构 根据上级要求,在校团委设立西部计划深职院项目办公室,负责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等的各项具体工作,各学院要指定毕业班辅导员老师负责。 三、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报名及审核 1. 网上报名。5月6日至5月26日,报名学生可登陆西部计划网站(xibu.youth.cn)和中国志愿者网站(www.zgzyz.org.cn)查看有关情况,填写报名信息。 2. 打印报名表。报名学生从西部计划网站上下载打印《报名登记表》。 3. 交表。报名表由辅导员或院系团委负责人签字,并由所在学院党组织盖章后,5月26日前交至校团委。 4. 审核。我校项目办在收到学生的《报名登记表》后,及时对其在网上报名填写信息的真实性等情况进行审核。审核后,在“西部计划信息系统”中填写审核意见。 (二)选拔志愿者 1. 选拔标准 (1)具有志愿精神; (2)学分总绩点(或学业成绩)排名在本院系同年级学生总数前70%之内; (3)通过本校毕业体检和西部计划体检; (4)获得毕业证书并具有真实有效居民身份证; (5)优秀学生干部和有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经历者优先; (6)西部急需的`农、林、水、医、师、金融、法学类专业者优先; (7)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在西部地区者优先; (8)参加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的志愿者应累计有1个月以上基层工作、志愿服务经历或者曾获校级以上表彰奖励、担任过各级团学组织主要负责人。 西部计划服务期为1-3年。志愿者首次签约服务期为1年。从2010年开始,西部计划服务期可延长至3年。申请延长服务期的志愿者可于下一年度3月提出申请,经服务县项目办同意并报服务省项目办,最终由全国项目办根据下一年度服务岗位计划和各专项行动岗位要求,确定延期志愿者名单。 2、选拔工作。5月27日起,我校项目办在省项目办指导下,根据本校招募指标及服务岗位,考察报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成绩、志愿服务经历等情况,择优选拔志愿者。 3、严格面试。我校项目办协调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有关部门,对入选的报名者逐一进行包括心理测验在内的面试。面试结果要书面备案。面试合格的要及时与其签订《招募协议》。 4、统一体检。6月5日前,省项目办统一指定时间和医院,由我校项目办组织本校入选的报名者进行集中体检(体检项目和标准见附件2)。体检不合格的,将在本校及时调换。志愿者体检应选择在三级乙等(含三级乙等)以上的医院,无三级乙等医院的城市,应组织志愿者到当地二级甲等医院体检。 5、公示和录取志愿者。6月中旬,我校项目办公布录取志愿者名单并在校园网公示3天。若无异议,将志愿者名单报省项目办。我校项目办根据综合面试、体检、公示情况录取志愿者,同时在“西部计划信息系统”中确认名单并上报省项目办。省项目办对本省录取的志愿者名单审核后,在团省委网站公示三天后,通过“西部计划信息系统”报全国项目办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服务省项目办。 6、审定确认。6月下旬,全国项目办委托各招募省项目办向志愿者发《确认通知书》(注明服务岗位、培训报到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9月上旬,全国项目办通过“西部计划信息系统”汇总到岗志愿者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三)宣传动员 宣传工作是西部计划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计划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全校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宣传青年志愿者行动深入发展的重要契机。 各学院要挖掘我校历年来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感人事迹,依托各学院主页、毕业班QQ群、校友录、公益海报等形式,在全校毕业生中树立西部计划志愿者有爱心、能吃苦、乐于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基层经验的良好社会形象,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营造氛围。 学生处、团委 二○一○年五月九日
志愿服务工作简历
我这次有幸的参与了为福建省第十四届省运会服务的队伍,大一下学期我一听说这次活动在莆田举办,我马上积极的自学如何在服务中做到最好,所以在面对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中我没有半点的生疏。也可能由于这样,我顺利的进入了这个神圣的队伍了。在取到这个机会后,一直等待着服务的日子来的快一点,在这等待的日子里,我也不敢怠慢自己已得到的“志愿者”这个称号带来的责任,我会去已开始的场地,看有没有我现在就可以做到的帮助。在看别的同学穿着那闪闪发亮的衣服,热情的接待着来自不同城市的朋友。服务着大众。我深刻的领悟了,要怎样才能为自己得到的这个称号,做到称职。
经过了一个严酷的暑假,我甚至有点焦急起来,看着舍友们一个个陆续的接到志愿者中心的安排。我也激动的期待这志愿者中心的电话早点打给我。过了一个星期我如愿了,等到了志愿者中心的电话。他们帮我安排于足球赛事。从2010年10月20号到25号,我先是在莆田学院为省运会的足球赛事服务,我被安排到举牌的工作。我们在那更新最新的分数,让所有的人们都能随时知道双方队伍的分数,在这短短的几天,我学到了很多。看着来自不同地方的队员们聚集同一个地方,他们每一个队伍都是那么的团结,他们用欢笑彰显这批90后人的活力。他们用足球带动感情,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美好的明天。看着他们的比赛让我懂得了,我们得学会团结、互爱、互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力量更强大起来。25号结束足球赛事后,我很荣幸的被选上去接待省级领导的任务,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这次的接待的重要性,我们是代表着莆田人民,莆田学院学生的形象站在那的。所以在那接待的两天,由于得站的时间比较长,身体会觉得比较累。但是内心却充满着开心。在这期间我们衣装整齐,面带微笑。我们用最热情的心欢迎各个领导,各个朋友来妈祖的故乡——莆田作客。我们和礼仪队的同学一起为领导们准备好茶水和休息的地方。为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们,带路帮他们找位置。配合好工作人员,一起作好疏通路口的工作。第十四届的省运会过去了,但是我们的精神面貌却不会改变。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志愿者的概念。志愿者也叫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他们以免费、无偿的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志愿工作是指一种助人为乐、具组织性及基于社会公益责任的参与行为, 其发展可追溯至二次大战后, 因福利主义而导致各国政府支出崩塌, 发展义务工作解决社会上不胜负荷的各种需求。①
大学生志愿者又被定义为:“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富有爱心的在校大学生组成, 利用课余时间,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和善心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专业化援助的行动。②
1.2 志愿服务的概念。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 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善社会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无偿服务。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社会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才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一般而言, 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2. 高校学生志愿组织管理的现状
2.1 我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5 年,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0 名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2014 年, 该志愿者协会的成员有120 人, 是该校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 该校参加志愿者协会的学生逐年增多, 而且从2012 年到2014 年这3 年间, 增长幅度明显。这个结果对于这个组织来说是很乐观的。
2.2 社会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社会作为外部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志愿服务前进发展的持续性和长久性, 现阶段, 很多公民不了解志愿活动存在的意义, 所以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尊重志愿者的现象发生。
2.3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各方面发展不健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要求越发严格, 但却缺少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志愿组织服务的社会地位、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范围和管理。
2.4 志愿者自身所存在产生的问题。大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当发现实现与理想之间存在距离感的情况下, 他们很容易表现出不安、迷茫的心理, 随着入校时间的增长, 成员逐渐减少, 造成了志愿服务团队的不稳定性。同时, 大学生还面对许多当代社会给予的压力, 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考研和考证方面, 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志愿活动的关注。
3. 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分析
3.1 社会、政府及学校的认可和支持。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开展较晚, 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复杂的心理、各种社会救助被误解的事实, 社会公益活动难以深入人心, 难以激起社会大众的互助意识。志愿者行动就是从身边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使社会大众能够亲身体验到志愿服务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改变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认识。
3.2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健全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对于高校志愿者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资金提供来源的保障、党团组织的指导、学校的激励政策等等。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应加强与所在市、区级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多方联系和沟通, 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志愿服务, 这种完善保障体系的构建, 能够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作用, 让我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在组织建设上日趋完善, 更好的实现其“枢纽”作用。
3.3 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 要对志愿服务活动有主观上的正确认识。志愿服务工作是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为宗旨, 而非获取报酬或谋生为目的, 不断培养志愿者的共同信念及主人翁责任感;其次,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方面的培养。其中既包括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还包括对志愿服务理念的高度认可以及相关的基础服务技术。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志愿活动组织的研究和分析, 对高校学校志愿活动组织的特点及运行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学生志愿活动组织方面的现状、运行结构的特点、运行机制的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对策, 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琳.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及对策研究[G].福建:福建大学, 2014.
[2]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 2010:33-39.
[3]王峥.高校学生志愿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 2011:33-39.
[4]王伟伟.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21.
摘 要 为了加速满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结合高等学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不够普及,缺乏系统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适宜的教材,缺乏专门的体育设施和场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的结论。提出建议:注重特殊群体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学科专业基础,加强体育设施经费投入,采用多样化的锻炼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帮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大学生 体质弱势群体 体育健康需求
一、前言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高等学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由于在校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更加注重增强自身健康状况,因此对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渴望更加强烈,因此学校在研究教学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要注意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相对于普通体育教育的重大区别。引导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高健康水平,矫正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能状态,促进他们活动能力的发展,对改善人际关系,塑造完美人格,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现状调查
通常把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分为以下三个人群:学生本人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和残障人群;身体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肥胖症除外)及其他疾病的人群;身体偏肥或偏瘦、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情形的人群。
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先天的不足或者后天疾病的原因,加之平时缺乏正确的运动锻炼,以至于他们的体质较差,生理机能较正常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这一过程存在着典型的矛盾心理特点,一方面,这个群体的成员更渴望能像常人一样参加体育运动,从中收获运动的快乐。另一方面,因为自己某些部位存在的缺陷致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现得非常优异而感到自卑和压抑。复杂、矛盾的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在公众场合时常表现为少言寡语、消极内向的个性特征。但是他们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是处于良好状态的。通过对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师的访谈发现,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心理状态大多数处于基本良好的状态,只有少数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大多数学校都表现出运动技术简单,运动负荷较小的特点,但部分学生对一些比较剧烈和刺激的运动项目也非常感兴趣,愿意去参加尝试,如球类项目、健美操等。因此,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为了与自身条件和爱好相适应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我国还有23.53%的高校未开设特殊体育课,在开课的高校中又有近70%的高校无较完整的教学大纲[1]。在教学内容上,多数高校将节奏缓慢、动作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作为教学内容,而且授课方式、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与普通体育课模式基本还是一样的,没有按照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与需要进行特殊化的教学设计,根本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康需求。
三、结论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不够普及,体育活动项目较少,绝大部分竞技体育项目不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加。
(二)当前各高等学校没有专门开设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课,没有制订出系统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没有编著适宜的体育教育教材。
(三)虽然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能体质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很主要的原因,但是少数学生从心理上不能克服本身的自卑感、怕人讥笑是他们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
(四)缺乏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专门体育设施,场馆等是阻碍高等学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常人化,缺乏创新。根本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形势下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康需求。
四、建议
(一)积极开展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成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小组,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由专业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师进行指导监督,保证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教学形式灵活化、多元化。
(二)高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特殊群体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学科专业基础,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特殊体育教育的一般训练,力争培养出专家型教师。
(三)各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体育设施经费投入。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场所,提供足够的体育器材,并研制一些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器材。
(五)采用多样化的锻炼手段,开展多样性教学,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01).
[2] 潘跃林,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3] 林建华,郭琼珠.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优秀组织工作奖的决定
各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团委、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各高等学校:
为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我省分别从2003年和2004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国西部计划和我省欠发达地区计划(以下简称‚两项计划‛)。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主办单位、各级项目办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两项计划‛稳步推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在全省50所高校中,共选拔派遣2203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两项计划‛,在省内外108个县(市、区)开展志愿服务。‚两项计划‛的实施,在我省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了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欠发达地区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主旋律。大学生志愿者们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服务地方建设,提高了自身素质,赢得了服务地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为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扩大‚两项计划‛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推进‚两项计划‛的组织、队伍和机制建设,使‚两项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决定,授予向泳屹等95名志愿者‚‘两项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授予李拓宇等45名同志‚‘两项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浙江工业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等18家单位‚‘两项计划’优秀组织工作奖‛,并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以此为契机,珍惜荣誉,不懈努力,再创佳绩;希望全省各级项目办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以先进为榜样,努力在‚两项计划‛工作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以敢于争先、争创一流的良好精神风貌,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国西部和我省欠发达地
区计划优秀志愿者、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组织工作奖名单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浙江省委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 一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附件:
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国西部和我省欠发达地区计划优秀志愿者、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组织工作奖
名单
“两项计划”优秀志愿者(共95人):
向泳屹柳青 姚武旦邵桂萍刘璐 邱罗波董朝阳官尖峰陈志 丁启玲施国良徐伟 卢立 俞金辉
俞万云戴冰雪骆玲孟金水杨波陶西西姜路争江浩祥张哲周世胜宋晓凯俞森燕苏青青张肖肖孟焕王丹丹吴建杰王峰屠潮郭美玲陈文吴加伟郑鑫亚周晓华徐秀琼徐凯佳斯科李巧妮叶陈孟张晨光郭亚男高洋林敬平廖正华蒋丽唐一栩邱森彪王同琼包长远陈宏王妍魏映文钱文艳李晓斌朱淑静王超沈宝林陈超王金勇陈轩婷段田田赖晶晶王超(女)曾胜威黄晓苹
陈皓陈佳燕王文兴沈微赵士虎黄志梅柴海勇徐芳芳都星炜严冰冰吴文章周丽芬钟君
刘音项赟李刚王霄轩袁珊珊聂晓倩黄琪郑春龙何华蓝徐伟向金莲梁音林亮
“两项计划”先进工作者(共45人):
李拓
宇姚海滨陈皓施佳邱菁周星宇韩晶晶汪小明郭红梅孟庆宁邹昕瑶赵蓓茁王忠华 陈美娜王斌艳谢莹莹周娟周恩红杨文清刘杏沈冬杰王倩曾国仕黄欣周旗江王 孙冬吴磊陈永刚曾骊嵇新浩芳 柴胜辉樊忠正蓝景芬李佩章陈煜斌钰闵浩宇陈良辅
“两项计划”优秀组织工作奖(共18家):浙江工业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浙江师范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浙江理工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宁波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
中国计量学院‚两项计划‛项目办浙江海洋学院‚两项计划‛项目办浙江万里学院‚两项计划‛项目办
杭州师范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温州大学‚两项计划‛项目办
绍兴文理学院‚两项计划‛项目办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两项计划‛项目办永嘉县‚两项计划‛项目办磐安县‚两项计划‛项目办常山县‚两项计划‛项目办嵊泗县‚两项计划‛项目办遂昌县‚两项计划‛项目办松阳县‚两项计划‛项目办
杨丽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总结10-01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1-25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13
大学生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总结06-07
大学生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方案05-28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策划方案09-30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01-07
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01-1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月活动策划书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