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研究(精选8篇)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详实了解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社会评价,分析就业成才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成才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调研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的调研;二是关于社会、企业和市场对青年人才的定位及要求的调研;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成才的指导状况调研;四是针对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大学生成才导航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成才 导航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是新形势下的高校青年工作的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就必须认真详实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成才培养指导方面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求深入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为此,我们东华大学团委以青年大学生(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施了此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课题研究。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随机采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详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成才的观念和认识,倾听他们在自身就业成才中的期望和困惑,了解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于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和定位,分析大学生就业成才现状,探索大学生就业成才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探索构建大学生成才导航体系的原则和方法。调查共涉及上海地区的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大、华政等7所高校(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江、浙、沪地区152家企事业单位,涉及政府机关、教育、信息、金融、机械、化工、房地产、纺织、新闻媒介、餐饮服务等各个领域和11家人才市场,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问卷回收率为98.7%。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
1、成才意识比较强烈
在调研中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许多被访的青年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是一个打好基础、培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如何使个人在将来的工作和成才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期间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调研发现,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的成才目标很明确,认为“成才本身是多方面的,成才与就业有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明确而且切合实际的成才目标。”调研同时了解到,一部分同学参与考证、考研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28%的同学抱着“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的心态,还有22%的学生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
3、途径选择较为狭窄
大学生认知的成才途径比较有限。将近70%的人打算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如: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许多人都认为读研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的应急之举。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成才未必一定要功名远扬,每个人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懈努力,发挥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这就是成才。”
4、有关法律知识欠缺
有近55%被访者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了解”,38%的大学生只是略知一二;对“你认为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有24%的受访者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寻求指导主要针对如何面试、制作履历表、调整心态等实战知识,而很少问及法律保障事项。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往往造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局面,将直接影响到青年的心理健康和成才发展。
(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要求和评价
1、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价和要求
个人基本素质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集中对思想道德、身心素质、自我认识和评价、社交协作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身心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成为热点,分别有89%和7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这两项最基本个人素质,而对青年人才思想道德和自我认识和评价方面87%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2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和要求
基本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水平、创新钻研能力等能力。对于计算机水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表示认可。同时,对于创新钻研能力,84%的企业表示欣慰和鼓舞,都说大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给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对于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少企业表示有近15%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仍是十分欠缺的。
3、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和要求
职业素养主要指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敬业进取、实践应用能力及工作效率等五个方面。近70%的被访者提出希望大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及人才市场的负责人的期望不谋而合。敬业精神也是企业聘用青年人才的又一个必备要件,79%的用人单位最希望大学生具有这种职业素养。还有一个新的动向:近八成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念已逐渐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服务工作面临挑战
1、学校就业指导过于局限在服务性工作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成才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中。68%的被访者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仍“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虽然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不断改革,但还是局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在学生成才的市场导向、个性服务的培养性工作上还未与学校相关部门形成整体力量。
对“你希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要着重给予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希望从学校得到的帮助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47%),创新能力的培养(41%),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35%),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23%),社交能力方面的指导(23%),成才观念的指导(19%)。
2、家庭引导过于受短期利益驱动
对一些家长的访谈调研了解道,许多家庭在对子女成才方面的引导过于实际,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和短期性他们往往把成才定位在“拿高薪”、“团队领导”、“社会地位”等方面,盼望子女踏入社会后“出人头地”,成为“精英”,这也是驱使大学生们盲目热衷于“考证、考研”,而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反映,有时自己对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认识真是十分茫然,更多只是听从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要求。
3、社会指导服务机构良莠不齐
如今,各种教育咨询和基业服务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但社会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以及五花八门的陷阱令学生们防不胜防,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对此类社会机构一般敬而远之。调研发现,大学生较少向社会服务机构寻求指导和帮助,4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时会去”,22%表示“偶尔去看看”,5%的受访者表示“根本不值得一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机构对于个人就业成才的指导和服务性”的评价不高,14%的同学认为它们“毫无作用”。
另外,“就业找学校”的传统观念也促使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不愿“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已进行了好多年,但不少学生仍然认为“进入大学,学校就应该帮助找工作”、“进入好大学,就一定找得到好工作”。因此,充分地引入市场导向,增强就业成才的社会适应力,是就业成才指导工作的方向,是大学生的热切期望。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我们看到当今青年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与外界对其就业成才指导,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需求与满足的差异。构建一个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体系,是缓解供需矛盾的关键。
(一)就业成才导航体系亟待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且局限于服务性工作。绝大部分学生只有到了四年级时才开始接触就业指导,了解市场需求,常有“书到用时方知少”的后悔和遗憾。因此,就业成才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低年级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就业成才导航体系亟待形成完整的课程、科目或服务
大学生成才需求是多元化的,只有比较完整的课程或科目设置和服务配备,才能发挥有效的导航作用。完整化课程、科目或服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技能导航。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成才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专业技能相对匮乏,因此在成才导航体系中应注重专业技能导航。建议不定期地提供科学前沿简介(如国内外的科学动态查询和检索);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观念更新;拓宽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深入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是健康成才导航。鉴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及心理方面的不成熟,成才导航中应注重成才方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通过实施“结对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工作室”以及“人生价值探讨”等对大学生进行指导。特别在心理健康咨询方面,发挥网络优势可开设大学生论坛、同龄人在线讨论,还可邀请资深心理教师开设“知心值班室”,为青年大学生解答各种困惑和问题。
3、实践活动导航
学校能提供给的实践机会毕竟有限,社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信息和机会。不少企业负责人希望学校能够在学科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方面多与社会、企业进行交流。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工作指南、人才库建设、创业甘苦交流、人才市场信息交流、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途径,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信息和帮助,进一步形成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4、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导航
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诚信观念有待增强,跳槽过于频繁,造成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成才导航体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诚信意识进行引导。首先,应该开设思想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建议以名师名人座谈联谊等较为开放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充分受感染启发;其次,要开设“法律指导中心”,经常性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使其理性就业,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得到必要的保障;另外,学校还应定期开设与大学生就业成才相关的系列指导性讲座,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
(三)就业成才导航体系要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手段
网络已深刻影响着青年人的生活。调研表明,72%的受访者青睐“网络导航体系”,希望在校园网络上有一套信息丰富、及时准确、有互动版块的大学生就业成才导航系统。还有24%的大学生对“结对辅导”模式颇为赞同,认为这种零距离的导航模式更富有个性,不简单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大众层面,能有效解决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对对象均是社会各界优秀青年或成功人士。也有同学认为应把结对辅导和网络导航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扩大结对导航的受众面。
(四)就业成才导航体系要倡导个性化指导和培养
本研究将利用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的美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和北京大学调查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比较中美两国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结果、求职途径、求职意向和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异同,期望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从而提出有关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样本说明
2007年春季,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美国调查”)。[3]此调查目的在于考察毕业生的求职途径和方法,工作信息的来源,收入期望与起薪水平,求职意愿,工作单位的选择,用人单位的需求等。调查于2007年3月至4月之间进行,共调查了美国44个州302所大学的13,114名学生。在有效样本中,专科毕业生占1.3%,本科毕业生占91.3%,硕士毕业生占6.5%,博士毕业生占0.8%;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0.2%和69.8%。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继2003年6月[4]和2005年6月[5]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于2007年6月又进行了第三次问卷调查(以下简称“中国调查”)。[6]2007年的调查包括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28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中部地区包括吉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和宁夏。其中“211”重点高校3所、一般本科院校15所、专科及高职院校10所。调查共发放18,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388份,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100%。在有效样本中,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占38.5%,本科毕业生占53.9%,硕士毕业生占6.6%,博士毕业生占1.0%;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4.6%和45.4%。本研究将使用的是2007年的调查数据。
两国的调查样本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具有较高的可比性。两国调查都是在2007年进行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应届毕业生,样本量都在1~2万人之间,都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4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从样本结构来看,两国样本中研究生的比例基本一致,而美国样本中的本科生比例和女性毕业生比例高于中国。
二、求职结果比较
1. 就业落实情况
在美国调查中,71%的毕业生渴望在毕业后拥有一份全职工作,但实际上样本中只有60%的学生进行了求职。在求职者中,每人获得的工作单位数量平均为2.24个。在工作机会方面男性具有优势,男性平均每人获得2.4个工作机会,而女性平均只有2.1个。获得至少一份工作机会的毕业生占全部求职者的比例为80%,但是其中一部分人“有业不就”,真正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占求职者的比例为51%。在这方面,男性也优于女性,男性求职者中有56%的人确定了工作单位,而女性的这一比例只有48%。
在中国调查中,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0类。如果剔除“升学”、“出国/出境”和“不就业拟升学”的毕业生,将其余毕业生作为求职者的话,则求职者在全部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为80.8%。在求职者中,每人获得的工作单位数量平均为2.5个。在工作机会方面性别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平均每人获得2.47个工作机会,而女性略高于男性,平均有2.54个。获得至少一份工作机会的毕业生占全部求职者的比例为91.5%,但是其中相当多的毕业生“有业不就”,真正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占求职者总数的比例仅为44.5%。在这方面,男性显著优于女性,男性求职者中有48.1%的人确定了工作单位,而女性的这一比例只有40.1%。
从中美比较来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落实情况不如美国,求职者中确定工作的比例显著低于美国。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前找工作,而美国一些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才找工作,如果再考虑到这一因素的话,实际上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美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两国都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但中国的情况更加严重,表明中国的毕业生在求职方面的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也反映出毕业生对一些工作岗位感到不满意。两国在就业落实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好于女性。
2. 起薪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使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研究实际调查的不是收入,而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起薪。
由于不同专业的起薪水平差异显著,因此美国调查公布的是分专业的平均起薪。调查共选取了17个专业,其中化工专业的平均年起薪最高,为59,361美元,而心理学的平均年起薪最低,为31,631美元。2007年美国不分专业的平均起薪大约在40,000~50,000美元之间。性别之间的年起薪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的平均年起薪大约为50,000美元,而女性平均只有40,000美元。就业的行业结构不同是导致性别之间的起薪差异显著的原因之一,男性的工作集中在工程、咨询、金融服务行业(为三个收入较高的行业),而女性的工作集中在医疗卫生、教育和政府部门(为三个收入最低的行业)。但是,即使控制了行业因素,男性的平均起薪还是比女性高。
中国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年起薪平均为21,576元。性别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男性的平均年起薪为22,452元,而女性平均只有20,352元。中国调查中没有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有单位性质分布。男性更多地在企业工作,而女性相对较多地选择在教育部门工作。问卷中包含了12种工作单位,除了初等教育部门和三资企业外,在其他10种单位类型中,男性的平均起薪均高于女性。
资料来源:美国的平均工资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的初步估计,[7]中国的平均工资指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
从中美比较来看,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低于美国。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两国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起薪绝对值的比较意义不大。本文采取相对比较的方法,考察起薪相对于各自国家平均工资的差距大小。2007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为39,190美元,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学毕业生年起薪的平均值均高于这一数值。由于中国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在城镇工作,因此我们以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作为参照。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932元,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学毕业生年起薪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这一数值。由此可见,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水平相对于美国而言不仅绝对水平低而且相对水平也低。
三、求职途径比较
1. 全部求职者的求职途径
求职信息对求职者工作找寻的结果至关重要。就业信息越充分,求职者越是能节约成本增加收益,找到工作或获得较高工作收入的可能性就更大。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是影响毕业生求职效率的重要因素。分析大学毕业生求职信息来源的特点,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用人单位的工作信息发布有积极的引导价值。
美国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主要通过互联网和个人社会关系了解劳动力市场。主要的工作找寻活动有:访问用人单位的网页(81%),查找用人单位网页上的招聘信息(67%),查找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网页上的招聘信息(55%),访问商业性的工作找寻网站(54%)。朋友、家庭(父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是学生获取就业指导和帮助的四个主要渠道。在求职者中,94%的人得到过朋友的帮助,90%的人得到过父母或者老师的帮助,89%的人得到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多数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选择用人单位,排在前三位的渠道为:用人单位的网页(70%),个人联系(60%),商业性的工作找寻网站(55%)。男性更喜欢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联络用人单位代表,而女性更倾向于利用工作找寻网站。
中国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是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最主要的来源。4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其他择业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12.6%;网络招聘信息12.5%;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10.1%;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10.0%;从企业得到的书面招聘广告5.6%;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3.4%;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3.3%;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2.8%;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1.4%。
从中美比较来看,两国学生的求职途径很相似,都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亲朋好友获得就业指导,通过互联网和个人关系获取就业信息并进行求职。相比之下,社会上的人才洽谈会、书面招聘广告和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
2. 找到工作者的求职途径
美国调查的结果显示,尽管互联网和个人社会关系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但是求职成功者更多地依赖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家的建议,更积极主动地直接与潜在的用人单位联系。大多数求职者(70%)利用或者部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信息和帮助,如果只考虑求职成功者的话,这一比例显著上升到82%。相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求职者,求职成功者更多地利用了校园见面会、学生与公司代表的会谈、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雇主信息等,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求职者更多地浏览用人单位网页上的招聘广告、阅读报纸上的就业信息以及浏览普通工作找寻网页上的工作信息。求职成功者更喜欢参加校园招聘会或者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刊登求职简历。事实上,相关性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刊登求职简历与获得工作机会之间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调查只考察了已确定工作者的就业信息来源,无法与未确定工作者进行对比。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起薪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将已确定工作者分组。首先,控制学历层次,将起薪水平高于中位数的已确定工作者定义为“高收入”组,其余定义为“低收入”组。统计结果显示,“高收入”组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和“网络招聘信息”两项上的比例显著高于“低收入”组,而在“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和“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两项上的比例显著低于“低收入”组。其次,将对找到的工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求职者定义为“高满意度”组,其余定义为“低满意度”组。统计结果显示,“高满意度”组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项目上比例显著高于“低满意度”组;在“网络招聘信息”、“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和“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项上比例显著低于“低满意度”组。
从中美比较来看,两国学生在求职效率方面有共同的特点,即那些能够更多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求职者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更大,更容易找到收入水平较高或者满意度水平较高的工作。
四、择业意向与就业影响因素比较
1. 择业意向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
在美国调查中,毕业生希望为具有伦理规范的公司工作,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工作的快乐还可以拥有收入和福利的保障。当请毕业生对首选企业的15种特点进行排序时,毕业生将“享受工作的乐趣”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公司具有伦理规范(公司公平地对待顾客与雇员)”。此外,毕业生还把“福利待遇好”和“发展前景好”看得非常重要。当问及对什么样的福利措施最感兴趣时,在20个选项中,毕业生最为关心的是“医疗保险”、“每年增加工资”、“401(k)退休计划”(1)。
在中国调查中,求职意愿共涉及14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如下:发展前景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福利待遇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经济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单位的声誉好;对社会的贡献;工作自由;工作单位的规模大;工作单位在大城市;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易(能)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可兼顾亲友关系。可见,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把施展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放在第一位。
从中美比较来看,两国学生的择业意向大致相同,排在前4位的因素中都包含“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好”,美国学生排在第1位的“享受工作的乐趣”与中国学生排在第2、4位的“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和“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含义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中国学生自我倾向明显,主要关心自己的意愿能否得到满足,而美国学生还对单位品质有要求,希望公司具备良好的伦理规范。
2. 就业影响因素
上面考察的是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关注的各种因素,那么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看重什么因素呢?
在美国调查中,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最看重的10种因素依次为:沟通能力、诚信、人际交往能力、动机、工作热情、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适应性、关注细节。
在中国调查中,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18种,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依次为: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学历层次高;应聘技巧好;形象气质好;热门专业;学校名气、地位高;就业信息和机会多;亲戚的帮助;学习成绩好;老师的推荐;朋友的帮助;为学生干部;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拥有就业地户口;为党员;性别状况为男性;送礼买人情。
从中美比较来看,两国问卷中包含的因素差别较大,但是从排序中还是能够看出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美国的用人单位更关注大学生的“软实力”,体现在学生做人和做事方面的态度和能力。而中国的用人单位更在意大学生的“硬实力”,学历、专业、学校名气、形象气质、实习和工作经历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五、启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中美两国200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从求职结果、求职途径、求职意向和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美国劳动力市场信息充分,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选择有效的求职方法,获得满意的工作。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较好,2007年一半以上的求职者在毕业前就确定了工作。另据《美国教育统计摘要》公布的数据,2006年本科以上学历20~24岁人群的就业率为78.8%,25~64岁人群的就业率为84.1%;专科人群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9.4%和84.0%。[9]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与中国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一个难题。这当然与美国经济实力有关,劳动力市场能够吸纳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另外,劳动力市场较高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求职。美国多项问卷调查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分布和收入水平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而且还分专业、性别和种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第二,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高、收入差距小,这也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正是这“一上一下”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1)为0.47,而美国为0.41,美国居民收入差距小于中国。[10]从不同职业/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来看,结果也是如此。行业收入差异大容易产生“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矛盾现象。
第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美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是学生获得就业指导和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就业指导中心网页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以及刊登个人求职简历的主要途径之一。美国很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会发布职业指导报告,详细介绍职业规划、职业探索、求职方法、简历制作、面试策略、薪资谈判技巧等。在美国,越是能够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四,美国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不仅体现在满足个人需求上,还对单位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雇主能公平地对待顾客和员工。他们认为在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中,才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更多地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人生主要目的。美国雇主的聘人标准关注的主要不是求职者身上的“硬件”,而是求职者行为表现出的“软件”,把“做人”能力看得比做事能力还重要。
上述中美比较研究结果,对我国政府部门、高校、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一,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鼓励相关研究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长期的追踪调查,向毕业生提供更加充足、翔实、公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便于毕业生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第二,各高校应继续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力度,积极学习国内外其他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优秀经验。第三,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求职技巧和求职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五大新举措力促08年大学生就业[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35472.htm,2007-11-22.
[2]Schomburg,H.and Teichler,U.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Europe.Springer,2006,3 ̄20.
[3]NACE.Moving On:Student Approache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Job Market for the College Class of2007(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www.naceweb.org,2008-04-01.
[4]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和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53 ̄61.
[5]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 ̄38.
[6]岳昌君.毕业生择业日趋理性务实[N].中国教育报,2007-11-21(5).
[7]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May2007National Occupational Employment and Wage Estimates[EB/OL].http://www.bls.gov/oes/current/oes_nat.htm,2008-04-01.
[8]国家统计局.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结果公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dt/zygg/gjtjjgg/t20080401_402471323.htm,2008-04-01.
[9]NCE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2007[EB/OL].http://nces.ed.gov/pubsearch/pubsinfo.asp?pubid=2008022,2008-04-03.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 质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97年中国高校大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不仅如此,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指出,中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1]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師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部分,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背景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状况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包括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2012年复旦大学进行“大走访大调查”,调查和访谈诸多青年教师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高等学校教师规模从2000年的46.28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97.05万人,增加了50.77万人。同时呈现出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趋势,其中30岁和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分别有27.43万和45.42万,占教师总数的28.27%和46.80%。[2]有数据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几乎占据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一半,日益庞大的青年教师不得不让人们引起关注和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表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有待改善,作为三种角色(家庭、职业和社会)的青年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照顾好家庭以及如何在社会上做好自己应尽一份社会责任。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有研究是这样认为的:“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政策、推进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改革、教学与科研评价方式的改进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现实和理论的依据,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营造人性化的学术环境,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对青年教师来说,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价他们的日常体验,规划他们个人和职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促使青年教师通过反省思考,增强他们对学术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履行好大学教师的职责,提高其学术生产力;此外,对那些准备从事学术职业的后备力量而言,可以增进他们对这个职业的了解,从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加强自己各方面的储备。”[3]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质的研究,即访谈的形式。后来也进行了问卷的发放以了解情况,但是主要还是以访谈为主。我希望了解青年教师是如何教学的,具体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等,如何看待学校的行政制度中涉及到教学方面的,青年教师是如何平衡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等一系列有关教学方面的问题。
综合以上各项因素,选择了学校的三位老师作为访谈对象,他们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院系,每个院系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假设将院系各方面综合因素进行排序,且分为优中下三个等级),每个老师的背景不一样(见下表)。
姓名1性别1院系等级1职称1学历1入职时间A1男1优1讲师1博士12005B1女1中1讲师1博士12003C1男1下1副研究员1博士12002因为这三位老师中,有两位老师我都选修过他们的课,所以一是我在课后的时候,我就直接和这两位进行联系,这两位老师也很赞成;二是我直接听这两位老师的课,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状况,因为我是直接的受益者和体会者。而另外一位老师是因为曾经对这位老师进行了采访,而且正好认识这位老师授课的学生,所以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这位老师的情况所以和这位老师还是比较熟悉。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三位老师的原因。
教学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解:1、与教学有关的学校制度:薪酬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包括教学评价)、职工住房政策;2、教学中的课时量、备课、上课、考试;3、影响教学的科研;4、家庭的影响(衣食住行基本需要)。
A教师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因为所在院系不错,院系给的工资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薪酬方面和住房方面都没有很深的影响,因为他自己已经买房了,且自身家庭状况本来还是不错的。B教师目前还是单身,住在学校的职工宿舍,她说:“青年教师宿舍房租一年内连涨两次,翻了一番。”而且自身工资也不高,没有什么研究经费,所以整体来说日子还是过得一般。其实平时上课的时候,从老师的穿衣打扮来看,也能够看出来,B教师还是很节约的。C教师因为职称相应地高些,所以薪酬方面还是较高,和A教师差不多,虽说已婚,但是妻子和子女都不在上海,所以也是住的职工宿舍,问起房租涨价,A教师说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占据工资的一小部分,和外面相比是便宜一些。
谈起学校这些制度中教学的影响大否。三位老师抑制说到教学对这些影响不大。C教师是这么说的:“我们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最主要的是科研,教学只要完成一定的课时量就可以的,影响不是很大。且在薪酬占据很大比重的不是课时量,而是职称等第和科研因素;而且职称评定最重要的也是科研要好,至于教学怎么样,质量上面没有明确规定,只要数量达到基本上就可以。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说,在学校还是要做好科研,教学这个虽然花费时间,但是课余还是以科研为主。”
B教师说起这个,她觉得:“学校最好可以提供安定的环境,所谓安定的发展环境,至少不要让为了一家人最基本的吃、穿、住、行而操心、而分心。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教学育人,如果无法让教师安心、静心,估计都达不到什么好效果。我们当然要鼓励冷坐板凳的奉献精神,但不能要求“冷坐板凳”的教师在没有固定居所、没有体面收入的情况下,一味地奉献。即使青年教师个人咬牙愿意,他承受的来自家庭、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压力也过于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她又补充最好提高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这样不管是教学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有所进步。问起B教师的课时量,她说每天一到五都有课,而且每天至少4节,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她说课时费很少,但是课时量还是算的。她说起另外一个老师的情况:他是理科的一名职工,本在复旦学院开设了四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效果至少不差,因为是自己独创的新课,说实话还正在为找团队搭档犯愁呢。教学学校一方面重视通识教育,但因为本人属于实验技术系列,院系领导和他讲:“你上课可以,但年终工作总结考核不能算你的工作量!”后来向复旦学院反映情况,复旦学院的老师和他说:“这个事情我们也很无奈,但至少你们学院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这也很无奈啊。
其实我上过这个老师的课,从我的角度看,这位老师只能说上课了,上课的内容与这门课程名称或者说我们所期望的目标相差甚远,但是我们在上课过程中也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制作课件等等,但是都是浅层次的,我们选这个课的同学普遍反映说学不到实际的知识,只有自己钻研了。但是从B教师的角度,因为她的时间真的太有限了,所以也没有其他的时间进行研究之类,这是她的极限了。
B教师说:“希望学校能够制订一些政策,鼓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能够帮带我们这些新进教师上好大课。再就是,最好可以像
某些学校一样,让讲师能当硕导,甚至博导。即使这样操作有困难,但至少是否能帮助这些讲师能多一些指导本科生的机会,而不是这些机会都被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所占。讲师们,特别是一些申请上国家基金的讲师们,就靠自己单打独斗,真是很力不从心。”
说起科研对教学的影响C教师说:“我当然也希望能够搞好教学,教好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相处。但是教学再好,无论是研究生教学,还是本科生教学,都缺少较好的评价体系和淘汰制度,导致教好教坏都一样。特別是没有淘汰机制,导致学生评教流于形式,学生会觉得评了也是白评。所以这也从制度层面上不是对教学给予应尽的重视。学校的制度当然是风向标,我也需要养家糊口。”
说起如何鼓励教学,A教师说到:“我觉得每年每个院系应该给教学做的好的老师至少一个教授、副教授的名额(因为“高级讲师”和“副教授”也就是一个名头和说法的问题,既然“高级讲师”都给了,何不“好人做到底”,直接换做“副教授”),让安心做教学的老师也有一个盼头。”
四、反思
最后,我也借用 Kaplan有关旅行的描述来形容本研究的过程:“在履行的初期,我很天真。我甚至不知道当一个人继续旅行下去的时候,会发现已有的一些答案会消失;未来的旅途会越来越复杂;会有越来越多的干扰和疑虑。”我发现,我和罗芬的研究也是这样,最后越来越发现很多事情越来越复杂。当我们解决了某些问题时,又有新的问题会提出了。不管我们最初感觉研究项目的设计有多么的完美,但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入,总会出现一些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曲折和转向——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们以前的计划,并质疑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能干和聪明,我们还需要努力。
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这一研究,涉及很多方面,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等共同努力,希望复旦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周济.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40%.中新网.2005年10月17日.http://www.chinagateway.com.cn/Chinese/jiaoyu/39111.htm.
[2]数据来源http://www.ccf.edu.cn/gjgk/putonggaoxiao.asp.
高淳县农村青年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调 查 问 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在您认为符合您想法的答案后打“√”● 本乡、本县企业招工信息您是否知道:知道一些()不知道()基本知道()● 当地企业招工您愿意去吗?愿意()不愿意()看情况()● 您不愿在本地企业务工的原因是:待遇低()发展前景小()业余生活枯燥()不能开阔眼界()● 您觉得当地企业工资待遇比外地企业低吗?是的()不是()不一定()● 有人说,在当地企业务工比外出打工可以省下不少开支,实际就等于多赚了钱,您这样认为吗?是的()不是()不一定()● 如果您在当地企业务工,是否能兼顾家里的农活?可以()不可以()一般()● 如果您在本地务工的工作与您理想中的工作相差太远,您会:继续安心工作()勉强工作()努力适应()辞职()● 如果您外出务工,主要目的会是:赚钱()外出见见世面()不愿干农活()实现自身价值()● 您所了解的外出务工的途径有:亲戚朋友介绍()政务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自己出去找()其他()● 您认为理想的务工地点:县内()本市()发达地区()无特殊期望()● 您羡慕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人吗?羡慕()不羡慕()● 您觉得在本地企业打工比外出打工更好吗?是的()不是()不一定()● 您现在在家务农主要从事什么?种田()养殖()副业()小生意()● 您觉得在家务农可以赚到比外出打工更多的钱吗?可以()不可以()不一定()● 当地有关部门有组织参加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吗?有()没有()● 您有参加过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吗?有()没有()● 如果您想到本地企业务工,最想得到政府什么帮助?知识技能培训()介绍务工信息()政府部门统一组织()● 超市招收营业员与企业招收工人,您更愿去哪?超市()企业()● 用人企业到职业培训机构举办免费培训班,您愿意去吗?愿意()不愿意()● 您不愿外出务工的原因是:如今农民减负,种田不至于饿肚子()上有老下有小,没办法外出()不习惯企业上下班的节奏()不知道怎么出去()不敢出去闯,外出遇到很多困难()
与青年教师、学生谈成长成才
教务处 人事处 编 二○一○年十月
序 言
朱德书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校任教,以“热能工程”为主要方向领域,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曾担任硕士生导师、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前后,应校领导聘请,历任多届学校本科教育评估专家组和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
朱教授从教30余年,一心扑在高等教育事业上,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退休后,朱教授更把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他言传身教,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并支持青年教师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他的关心帮助下,很多青年教师取得了长足进步,成长为学校优秀的教师骨干。
现将朱教授与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多次座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个人成才成长的有关记录资料,汇总整理成文,以此形成承载我校老一辈教育教学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教书育人”实践经验的宝贵文献,为学校一代代青年教师尽快的成熟、成长提供指导、激励和帮助。
编
者
2010年10月
目 录
序 言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与新上岗教师谈点心得体会
漫谈成才
——与大学生谈谈心
后 记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与新上岗教师谈点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迅猛增长,高校教师队伍也随之扩大,很多充满朝气、富于青春活力、有才华的年轻人加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这是十分可喜的态势。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参与了高等教学工作,但你对高等教学岗位的要求、特点与规律了解多少,你能否主动、从容地承担这一崇高而繁重的职业,也就是说你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高等学校的教师”准备好了没有?“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是一个有很多话可讲的命题,我虽然在大学从教多年,但也感悟不深,很难概括出几条对各位有用的妙招。况且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你们有别,经历也不同,但作为过来人,回首人生历程,走过的路有直的、弯的;做过好事,也做过错事与蠢事;有得意的时候,也有不少失意之际。与各位交流谈谈对一些共性问题的认识,由衷盼你们少走弯路早日负起重任通往顺畅之路。
一、敬业爱岗
大学教师是一种学术职业,是大学办学的主体。
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与相当的学术水平,还应当受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同时大学教师是教师,还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多方面的内涵,我体会主要应有自律精神,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其次具备服务精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从事教师职业生涯,古今中外都对此有过赞誉。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先生就将教师定位在“天、地、君、亲、师”之中,名列第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今,“科教兴国”、“尊师重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已经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到了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要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己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高校既是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又是聚集大批优秀人才的宝库。高校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大本营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肩负着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贮备人才的重任,担当着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传承文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其学识水平、师德和教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世上的事业千千万,这种灵魂工程师的工作由我们来承担,它是世上最崇高,也是一种最令人感到幸福的职业之一,这难道不值得珍重和自豪吗?今天各位之所以在应聘时选择高等学校,就已经看上了教师的岗位,但是否热爱呢?因为只有爱岗才能真正敬业。据我了解,还有一部分同志较被动,并非全身心地投入。究其根源,对从事教
师职业能否满意、是否带来幸福、快感还不甚明了。
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各人所追求的东西看上去各异:为名、为利、为情、为爱„„,但归根到底人们所有行为终极目标是为追求幸福。下面从一些侧面分析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需求的满意度。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分低层次与高层次。低层次需求如饥饿、口渴等容易满足,我想各位目前对这一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溢足。而高层次需求如情感、爱以及高品位的享受等,也即人们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交流以及事业上的拼搏等就较一时难以满足。在一定范围内,金钱能够带动幸福感,但绝对达不到“控股”的程度。幸福不能与金钱直接对应,它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这是社会学家广泛的共识。
在人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中,往往把生活中对时间支配的自主权看得很重。个人要有自主感(所谓自主感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把握,觉得自己重要,你才会感到幸福。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在社会各阶层中有很多白领阶层整天忙于工作,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尽管经济收入不菲,但总有被时间奴役的体验,感到不甚幸福。而高校教师岗位的特点是个体劳动与群体劳动相结合,通常以个体活动方式进行工作,不实行坐班制,有较大的独立性。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无明显界限,其脑力劳动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不仅对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有重要作用,同时使教师有较充分的把握时间和自我的自主权,为社会其他职业岗位的人所羡慕。这也就是说从社会性的比较中自然感受到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幸福。当然,培养高层次人才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决非某一教师可以单独胜任,需要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与不同职称的教师携手共同完成。这种个体劳动寓于群体劳动中、协作共事、默契一致、相互配合的群体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高校教师的显著工作特点。
还有人们在生活中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一个人生活非常优越,但缺乏变化,时间长了他感觉不到幸福。而有些人生活水平并不高,但不时有些起伏,会给他带来冲击波式的幸福感。如教师在任职期间,今年给这个年级学生上课,明年又给另一批富于朝气的年轻人上课,不同的脸孔、不同的思维会给你带来人间少有的情感交流。另外,每年教师节、春节等节假日里,远在外地的学生打来一个问候电话与祝福,你会感到浑身温暖,心情激动。再有每逢学生毕业5周年、10周年回母校聚会,邀请你去叙谈,你会格外兴奋和宽慰。这种脉冲式的幸福感受在社会其他阶层中难以体会,更何况师生情意是人间纯真的情感。
我在高校工作多年,工作平平,没有什么作为与造就,但教了那么多学生,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还都记得我,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幸福?因此我深深感悟到,犹如人生经历,世上没有一种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工作中难免有压力,有枯燥的时刻,把自己喜欢的工作干好是一种享受,而把自己不甚喜欢的工作干好,更需要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敬业精神。这也是人们常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也。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可以说贯穿了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一个人的才能差一些,可以用高品位的道德来补偿,而一个人缺德就很难(或不能)用才能来补偿了。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可效仿的榜样,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各方面产生了影响,决不要遭受背后被人指指点点,决不能给学生留下负面影响,这会使学生的一生受到影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而且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学生喜欢或讨厌某门课,往往与这门课本身的重要程度无直接关系,而与教这门课的教师有关。想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今天你选择了当大学教师,你就必须履行大学教师的职责,爱岗敬业,只有热爱了才会投入才肯投入!你要学校各级领导尊重你,就必须对得起这份职业。我体会当前中国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学体制与理念以及缺乏优秀的教师和好的教学方法。大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本职,面向未来。
二、业务功底(基本功)什么是大学?古今中外的教学家、哲学家、名家名流都讲过许多精典名句。
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汇集的殿堂,天下各处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大家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展、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哈佛大学校长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中国教育家竺可桢说“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
蔡元培(1917.1就职北京大学校长时演讲)“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提出了现代大学的职能观。
梅贻琦(1931.12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就职演说),提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现代大学的特征观。
我的认知:大学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殷殷期待;社会的厚望;天下莘莘学子的人生梦园;寻求知识的殿堂。大学之“大”:大在知识渊博;大在学问高深;大在专家云集;大在其大师为天下人所仰望;大在人文厚重,科技倡明;“非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当然标志性大楼也应有的。
对于大学的职能、特征,名家、名流各有所述,但人们的共识:大学是知识殿堂、天下人所仰望之地。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处于学术的前沿,不但要传递科学知识,而且肩负着创新科学知识的任务。因此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阔的跨学科知识是大学教师发展所必需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要有精深的认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学科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高等学校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人才,其工作的学术性和探索性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是一项特殊的复杂性劳动,需要渊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立的研究能力及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鉴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永远也找不到一成不变的程式和一张现成的工作蓝图。而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及人格完善又是通过教师具体、复杂而又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这就对从事高校教师岗位的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上岗证——教师职业资格证。该证要求的内涵很丰富,除政治思想水平、职业道德、人品有要求外,还需要相当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师职业技能。
学生在校的各类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我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学型为主的高等学校,在目前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课堂教学质量要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四年,近80%的时间与精力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是他们学习间接书本知识的重要场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是主角,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若教学质量差是误人子弟,是个不称职的教师,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教学技能的把握。而教学内容精选的前提是认真备好课,学会对内容的取与舍。我在接受一门新课时,备课过程通常分三步曲:第一步首先精读本课程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去阅读其他中外教材。同一名称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共性的,只要读它写得突出和引人注意的内容,同时做好笔记,也即所谓读书笔记,为你日后查阅、引用提供方便。这读书笔记就是你“一桶水”的重要资源之一。第二步根据各专业要求按教学大纲写出备课笔记,内容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以“三基”为中心,教学内容取与舍的优化就取决于你的业务功底。第三步纂写课前讲授大提纲,设计课内45分钟如何将教学内容逐步展开:问题的提出、推理、结论及结论的分析等。内容的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引入入胜地去思考。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学科的三基知识。难点内容并非一定是重点,主要是前学课程中未涉及的信息。读书笔记与备课笔记是供你查用的资料库,若遇到要深究的问题不用到处去查阅,而只要查这两本“资料库”就基本能解决了。讲授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学时数、授课对象以及上届教学中发现需要调整的内容。我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人也笨,所以教了十几届就写出了十几届的讲授大纲笔记。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思路越来越清晰,学生在听课
中的难点、糊涂概念以及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心中一一有数,这也就是说讲稿愈来愈精炼,将课堂讲授内容逐步优化了吧。经过这样的磨炼,一年辛苦,二年调整,三年下来就会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门类众多,况且学科的前沿相互渗透与交叉,对于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又仅仅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个小分支。我一生基本从事热能类中一个小分支的教学与科研,知之的确不多,也不透、不深。但是面对本科生,把他们引导入门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还是具备的。对各位硕士生、博士生,你们在某一学科的知识具备和独立分析能力对从事本科生教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况且你们还有较充分的时间、精力去备课,学生是多课并进,而你们仅是单课或几课的准备,所以一定要树立信心,是可以教好的,这是从战略上而言。但在战术上,每章、每节、每堂课是否都能教好呢?那就不一定了。千万不要认为过去学过这门课,现在又有统编教材就一定能教好。被动的学与主动去教,对概念的理解、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是不一样的。平时总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讲一遍”,就是指对知识深度把握的程度不同。人们常说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备“一桶水”,而给学生只是“一杯水”。教师备有的知识信息库中要有充足的“资源”,否则难以在教学内容上从容驾驭,取舍自如。纵观近年来我校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表现突出,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内容平平、信息量少、氛围沉闷,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究其原因,就教师本身而言,对每章、每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精选。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知之不深;另外知之不广,知识面有限,尤其是工程实践知识贫乏。一些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建立以及结论的分析,缺乏生动的工程实践背景,不能举一反三去论证,讲过来说过去跳不出统编教材的框框,甚至连课堂例题都照书宣读,这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大都是瞪着两只眼睛看着你,连书都不愿去翻一翻,不知他们脑子中想的是什么?这里暂且不谈学生的问题,单从教师角度而言,如何展开教学内容、驾驭课堂进程值得我们思考。
三、教学技能(教学艺术)大学教师是学者、专家,又是一位教师,因此除研究学问、掌握知识和技术外,还要将其拥有的知识、技术转化为学生所掌握,这就需要大学教师懂得教育规律和掌握教学技能。虽然有些在高校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职业培训,但是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摸索出一些符合教育规律与教学原则的经验,但也有些教师,终身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千万别认为中小学教师才需要接受师范教育,大学教师只要凭学术水平就行,这是一种误解。对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目前尚未共识,但以为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就能胜任一名教师那是一种误导!目前工科院校师资队伍中,不论硕士、博士大都是理工科类或综合性大学毕业,从校门到校门,就业前未系统地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因此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还缺乏了解。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只是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索、感悟、琢磨领会。为此,建议各位在工作之余学一点高等教育学和教
育心理学,这对大家十分有好处,它能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等教育学内容很丰富,但就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学过程及教学规律应该有所了解。以往,较多注意的是教师一方,常将教学理解为“教授”,即使注意到学生也是零零散散的、个别的。这一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忽视了信息传递的双边性。
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感受状态”,具有较高的处理信息的“能量”,而且还能引导他们独立地去获取各种信息。随着学生自学成分的递增,教师需要从功能的多重性方面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不再仅仅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是要充当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由教“书”向教“学”转化。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通过你的教授打开“信息之窗”,自去领略“窗外”绚丽多彩的风光。
学生认识对象是以间接知识、书本知识为主,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历史进程的简单重复,这才使得整个认识过程在不到一、二十年的时间内能够跨越人类几个世纪的漫长认识历程,站到人类在该领域的认识前沿,并把它作为新的认识起点,这就是教学的集约化、高效率的特点。
强调学生认识对象以间接知识为主,丝毫也没有否定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的基础,间接知识若不与直接知识结合则是片面的知识。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学习、理解间接经验服务的,进行的方式主要是练习、实验及社会实践等。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尚未完全转变为学校教育过程之外的认识过程;可是大学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特殊认识过程转入社会认识活动前的一个阶段,或者说带有过渡性的中间过程,即由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向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过渡。在中小学课堂上一般不讲科学上未定论的问题,而大学课堂上对理论上各学派的观点都应介绍,这些有待探讨的疑点及未知领域恰恰是使学生能站到该学科发展的前沿,是激发学生发挥创造精神最有价值的内容。
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过程及教育规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客观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使我们能从容地安排好各教学基本环节,将会收到较好韵教学效果。大学教学过程有很多基本环节组成,诸如课堂讲授、辅导、讨论、习题课、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等等。这里不一一展开,仅以课堂教学为例,作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把握两条:一是教学内容,二是讲授的方法与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学内容的精选一定要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过程的展开,导出结论,然后对结论的分析和留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切忌平铺直叙,照书宣读。这里指的书是学生人手一册的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我历来对学生讲是主要参考书,大学课堂的授课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所侧重,怎么能用一本统编教材全国一刀切呢?所以切不要受统编教材束缚。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统编教材的作者是根据他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又要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编写的。今天由
你来讲授,首允要吃透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你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取舍,精选内容,设计程序。经过一届一届的探索总结,历经三、四届的实践,不断调整改进,我想你一定能为精选教学内容找到较满意的讲授思路和一套完美的教学方法。如果照书宣讲,甚至连例题都一字不漏的照书讲,这只是帮学生读书,而不是教会他去读书与培养他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但也不要过低看轻他们,一般的教材内容他们完全看得懂,只是理解不深而已。如果你照书宣读,几次课下来,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淡化了。好的学生在书上划一下,而很多学生就连书都不翻,于是伏案就睡、发发短信或其他休闲的动作。因为在他们看来,你讲的都在书上,到考试时自己看看就行了。长此下去,重要的课堂讲授仅仅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他们的心早就飞往教室外面的世界了。可以设想,哪一天课堂讲授开放,学生可以自选听课,那学生的出勤率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授课内容一定要注意前学课程的内容。在讲课中势必要涉及前学的课程知识,你总担心他们忘了,在此又较详细地一一讲解。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掌握,而给学生讲时,只要讲清求解的思路与方法,学生暂时不清楚的,课后让他们重新复习一下前学的课程,不必过细地讲。你讲授的重点是基础理论知识在这里的应用及物理概念分析。在大学课堂里,学生对20%-30%的教学内容暂时理解不透是正常的,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应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三基”为中心,精选教学内容,同时注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以往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大都是黑板加粉笔,最多辅以挂图、实物及投影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手段,大大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应用比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所谓多媒体是通过声、色、图、字多种媒体来展示课程内容。据不完全了解,目前我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经普及,有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深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来的方便与欣悦。但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授课方式淡化或取消,替代以电子讲稿的形式,一版一版地展示,让学生在下面目不暇接;有的形同虚设,45分钟课内只展示一幅图或一个提要,既无板书又无其它手段,仅仅是教师单调的口述。课件也好,网络也好,仅仅是一种手段,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是势在必行,问题是应用该手段的目的是什么?其主导思想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必须站在受教学者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服务于教学目标。除了在有限时间内扩充更多的信息外,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微观抽象的规律展示在学生面前,甚至以简化的动画形式来描述,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非常清晰地、形象地接受某些概念,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何乐而不为呢?但对一门课程而言,并非每章、每节所有内容都适用课件的形式。有些内容直接通过教师趵口述、神态及板书完全可以精彩地讲好。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对驾驭课堂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使听者充分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和吸取知识的愉悦享受。
好的老师往往将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差的老师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自信心。
对一个概念能够用三言二语说清楚的,绝不要拖泥带水,绕弯子。要善于用自己理解与判断的语言表达,而切忌照本宣读,甚至有的还附上故作高深的语言,刻意的文字游戏。总之一个教师能否在教授过程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是直接反映一个教师的理论功底、经验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结果会较好;用一般的方法做事,结果就较差:用较差的方法做事,结果会失败。
仅努力还不够,要学会思考、感悟。多听课,听其他老师的课不是学其所讲授的知识,主要是学习其课堂组织及课堂驾驭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入进行研究。高水平的教学是以教学研究为基础的,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要靠教师的悟性,难以一一描述清楚,每位教师都要养成自己的独突风格。从方法论而言,教学中有启发式、案例法、互动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有(无)领导讨论法等等,其中心无非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展开教学内容的论述。互动法在外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方法。案例法是经管类专业的精彩之处与法宝。启发式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首先是提出命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论证得出结论,然后对结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结论的分析通常是授课的精华之处,但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或者仅仅枯燥地写上干巴巴几条结论。
当然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情绪饱满,衣冠整洁、得体,上课时全体起立,行礼,表示师生的互相尊重。讲课中教师全神贯注,要有70%~80%时间目光对视学生,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密切关注学生中的反映与动态,掌握进度与时间。通常在一节课开始的2~3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尤其与本节课有衔接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束前的2~3分钟作概要小结,若按进度有些内容未结束,不必着急,切忌拖堂,从容的留下悬念、伏笔,且听下节课分解。
教一门课并不难,但要教好一门课就不容易了。如果要当一名好教师就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
教师与艺术家类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祝福各位在辛苦中将获取学生的认同与自我的幸福感。
既要有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实现自己的理想,路,在自己脚下。
要想向上,先要向下,打牢根基。共勉之!谢谢!
漫 谈 成 才
——与大学生谈谈心
接受盛邀与大家作一次交流谈谈心,交个朋友,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校园,今后还会相处一段时间。正如肖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交换苹果与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只苹果,而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如果有更多人交换思想,那我们的思路和思维就更加拓展与丰富了。
交流内容的中心是“成才”,题目大了一些,似乎要说的话很多,难以切入。但我加上“漫谈”二字,漫就是不受制约,无任何框框,畅所欲言,作开放式的交谈。所谈观点全属个人偏见,盼你们独立思考。
在文明社会里,尤其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当今,人人都渴望成才,而且人人都能成才,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吗?问题是在什么时代、什么范围、什么场合的才。要成才决不是听听报告,看看名家名人的成才、成功的历程就可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成为小说家,不是仅看如何写小说的书就行了„„。”言外之意就是要力行,要感悟,要有悟性。通常人们都会感触、感动,但要将其升华到感悟,必需进行认真的思考,往往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就这一步。
土地有界限,人生有境界,人非草木,人皆有思想,而思想就有个思想水准,即思想境界问题。一个人造就事业需要思想境界,好比草木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
人只有想到些什么,才可能做到些什么。想到的未必能做到,但只有想到才有可能做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就是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而激发的火花,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想象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人的境界与其说是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修养,而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伴随学习而进行深入的思考——由感触、感动升华到感悟。思考深入,对许多事情就看得清了,随之,你的境界也必定会提升。人不能没有自我,但决不能一切为着自我。
成才、成功是相对的,世界上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永远是少数人,能够当大官和成为亿万富翁的也永远是少数人,社会最进步、最发达,也不能人人都成为名人大家。流传的一句话说得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我补上一句:天天想当将军的士兵也肯定不是好士兵。只要你努力了,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就应该算是成功。
我不是名人、名家,是一个普通的高校退休教师,尽管学术职称是教授,这是对我从年从事教学、科研的认可,已经过去了,只享受退休教授待遇,而已不具备与时俱进的学术水平了,是一个普通凡人。
凡人与名人有别,你看:
名人说的话是格言、座右铭,凡人说的话仅听听而已; 名人用过的东西是文物,凡人用过的东西是废物; 名人做荒唐事叫逸事,凡人叫犯傻,傻冒; 名人欢喜喝酒叫豪饮,凡人就是贪杯了; 名人强词夺理称雄辩,凡人就叫狡辩; 名人岁数大了称×老,凡人就叫你老×了。
所以名人与凡人的待遇是不同的,不过名人之间容易互不服气,而凡人之间倒是和和气气。作为凡人、过来人,岁数大一些的老教师与各位交流,你们也是听听而已,能不能引起你们的思考,那就是你们的事了。
想当年入学伊始,各位背着行囊,抱着理想,记着家人的期望,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最初的荣耀与兴奋将慢慢退去,陌生环境和未知生活随之而来,这对每个大学新生都会遇到的,我也不例外,这不过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了。从高中到大学,如何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创造一个精彩的开始,为此,你做好了准备没有?
成才之理,成功之道,各有特色,各有案例。成才缘有道,你也能做到。求学深造是你成才的养成阶段,学校为你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其关键还要你主动去适应,去利用这些条件。
下面主要根据我多年在高校从教,送走一批批成长的学生,谈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自信
一个人不论生活或事业都要有自信,它不仅是自己生活的动力,而且也是你事业的力量源泉。一个人是否自信,凭我观察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评价、定位:既不能盲目自大,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丧气自卑。像我再困难、再挫折,也还是个教授,而你们再失败也是个大学生。想到这点,你就会想得开,觉得一些失败无所谓,你只要看到挫折没什么了不起,看淡一些,总可东山再起,可你如果放弃了,哪就什么都没有了。
各位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寒窗,能跨进高等学府大门,就表明你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准,具备进一步深造的素质。你能行,因为你是经过严格高考制度下录取的本科生,这是根据当前国情而采取的低入学率相适应,它是由社会大环境而定的,你我都无法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12年的中小学学习,仅仅是你步入社会的基础,但如何做人、如何开拓事业还未入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了解一些,但不深不透。知道的也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你要做事情、做大事情还需要深造,等待你的有好多未知领域需要你去探索。面对大学里的现实,竞争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眼界见识、分析与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文体特长、社交能力以及组织才干等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样氛围中,要重新审示自己,找好定位,建立自信。在我看来,你们与名校大学生相比,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自信心”
不如人家。要常常提醒自己:为什么上大学?怎样造就自己?将来干什么?如果不想明白,精力无法其中,还会产生萎靡不振现象,这就要调整好心态,从容面对新生活,过好心理关。
树立自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外因,大到社会环境、校园氛围,小到班级、宿舍的气氛,这些外因将有形无形的影响你。就社会环境来说,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对知识的重视各位都有亲身感受,但不深,因为在你们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比。我的经历就多一些,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什么“读书无用论”、“拔白旗”、“红与专”、“白卷万岁”等等都是对读书人的干扰。现代人看来,这些论点都不值一驳,可在当时就困扰了一代人。我们江科大,尽管不是重点大学,但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处于中上水平,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对我校办学的理念、思路、定位及条件 还是充分肯定的,但是不是处处都很好呢,那也并非如此,还需要继续努力,为大家创造更好的条件。至于班级、宿舍是大家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这不仅要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更重要的是靠大家、靠团支部、班委会精心营造,形成奋发向上、和谐的集体。支书与班长是领头人,更应意识到这份担子的内涵与责任。
总之,一个人即使各方面并不优越,但只要有信心,一定会走向成功。很多时候埋没成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纵观社会众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只要发挥你的长处,你就是人才。拥有一份自信,不放弃你的梦想,做好你今天该做的事情,就会渐渐走向成功。充满自信,向往未来。
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
二、珍惜
在你富于活力的青春年华之际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应当说是同代人的佼佼者。过了若干年后,当你回首当年考入大学深造是你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你之所以有今天,这不仅是你个人勤奋、社会培养的结果,而且是你家庭及亲戚朋友在精力、经济上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不可否认,你们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经济上的付出不以为然。可在现实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家庭、农村家庭,甚至贫困地区的家庭,他们仅就为你上大学的经济开支就是一笔沉重压力。这决不能责难你们的家庭和你们自己,这是长期以来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就是国情。在你们看来,家庭的支撑是有形的,可以感触到的,而社会的支撑与付出你们就感受不深了,实际上社会才是支撑你们上大学成才的大头。
七十多年的生活使我悟到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就是时间的消费,我们唯一拥有的财富是一生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消费过程,都是在对事物不断“取、舍”中度过的,只有学会“取舍”,才能达到人生的追求目标。
人要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准备失去什么,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有人生就有得失,有得失也才有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既不要因得到而满足,也不因失去而惋惜。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你一生在时间销售过程中是赢得或者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变量曲线清楚地描绘了你的生命价值。
时间就是财富。人生第一要务是要把组成生命的时间充分地支付到自己追求的生活目标上去。目标既能鼓舞人、鞭策人,又能使人的行为有计划,更有成效。切合实际的目标应该有三性:明确性——不是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效益性——给人带来新的价值,否则是无意义的盲目追求;可行性——经努力可以实现,过高的目标是可望不可及,自寻烦恼。因此目标必须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适时、适量与适度。
那么你们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具体而言就各种各样了,难以一一归纳,但就总目标而言,中学阶段各位渴求深造、进入高等学府。现在各位已经迈入大学的殿堂,第一步目标实现了,下一步目标又是什么呢?一些同学还是明确的,始终如一的保持入学时的激情,十分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一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感到茫然,什么就业、将来工作岗位、专业前途、社会地位、生活待遇、机遇以及情感等等,一时难以明了,因此感到困惑、徘徊甚至较长时间的迷惘,失去朝气,缺少生活的动力。在这种未知与已知交界处就是你前进路上的识知前沿,这地带最考验你的水平,人才往往就出自这里。
我国已故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谈过:“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三种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天才”是指人内在的智力因素,因人是有差异的,不承认差别不是唯物主义。但人的后天努力、勤奋也是成功道路上的重要因素,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就有很多很多。冯先生所讲的“命”,是一个所遭遇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限定条件是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人生道路上的机遇。
就机遇而言,人生旅途中的确有各种机遇问题。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机遇的重要,但又不理解为何一些人运气好,一些人运气又不好。自然界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生活在长江边,每年总有一些鱼从海洋回游到长江上游产卵,一条大鱼产下的卵可以孵化成上百万条小鱼,它们顺流而下,回归大海。刚到大海口,大部分小鱼就会被候在那里的大鱼吃掉,剩下的继续不断地为生存奋斗。一年后,还存活着再回到江河上游去产卵的只能有
一、两条了。是什么原因使这
一、两条鱼能逃过那么多劫难而存活下来呢?一是它们总侥幸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从未成为大鱼捕食的对象;二是每当遇到大鱼捕食时,它们总能逃脱。前者是不能预见、无法控制的机遇;而后者与小鱼自身素质有关,体力强壮、感觉敏锐、反应灵活,即“基因”更优良的小鱼,就容易存活。人的命运与鱼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它们都既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类自身所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我非常欣赏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里有深刻的哲学含义。首先承认有机遇,这是唯物的观点,但同时看到机遇是偶然的,而偏爱谁则是必然的,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
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时看不清目标,缺乏追求与奋发的动力,对于常人而言在所难免。作为过来人,我当然看得十分清楚,你们将有美好的前景。但退一步,站在你们的角度来看,暂时看不清怎么办?是放任自流还是积极去思索、去探求。根据我的体会,此时就应该有科学的信仰,坚信一些必然的规律,承
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样才不致于让消极的东西把自己的这一段时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消磨掉。在现阶段至少应该相信艰苦奋斗,勤奋学习是不会耽误你们的,同时也应信奉弗兰西斯·培根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据我在高校从教多年的观察所感悟到“无知也是一种力量“,更可怕的是一些人把无知当作津津乐道,问题是这两种力量在一个人的思维交锋中,是哪个占了上风。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与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奋斗的终点,忘记了上大学只是你人生奋斗的开始,是实现你目标的起步阶段。在大学生活里,要更加紧张,上紧发条,使自己更加成熟地思考人生,以更主动的姿态面向未来。四年大学生活,有的同学一再滑坡,究其原因并非出于“智商”,而是“情商”出了问题。
人生在世,有好多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无缘得到,而是看自己在各个年龄段对时光的珍惜与把握。不同的年龄段,其含金量是不同的。大家都是文化人,讲究效果、成功率,也就是常说的值不值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值得我们经常思索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高校学生中常现的两个热点问题。
一是恋爱问题。
谈恋爱与交朋友难以严格定义与界定,至少在初级阶段相处的过程中是如此。青春初期,男女间似乎处于相互疏远状态,通常在课桌上要划出“楚河汉界”。到了性心理发育较成熟的时期,男女之间反而故意欲多接触,甚至无事也要找些话题,这完全符合正常的性心理发育特点。因此在各位当今的年龄段,男、女之间彼此交流,畅谈思想,沟通情感,互爱互助,这些在我看来完全正常,不必见怪多疑。问题是在各方面的交往中一定要把握住情感与理智的尺度,这对外人而言难以判断,只有当事人心中有数,尤其是任何一方不可发出错误的信号,以引起对方想入非非,不可自拔。暮色降临(有时竟在光天化日)之际,迈步在校园,你总看到一些不协调的镜头,似乎小两口一样,旁若无人,窃窃私语也罢,还附带一些与环境不符,不堪入目的举措;这就有些过分了,至少品味不高雅,也是对他人不尊重和侵权行为。
过去我任系领导期间,曾多次与一些同学个别交谈过,问一些同学在校时山盟海誓可出校后的成功率低,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使人目瞪口呆,说在校无聊,玩玩而已,老师不必当真,这使我难以再问了。另外,更可笑的是在一个六人居住的女生宿舍中,其中3、4个据说有主了,余下无主的就发慌。一怕将来成大龄姑娘,二怕别人说你没本事,看不起。青年男女从相识交往、感情互通、彼此默识,是一个既充满激情浪漫,又是相互理性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这怎么能像人员交流的自由市场呢,虽不能将之神秘化,但至少要体现出与我们身份相称的品位吧。人一生的经历有多种选择,唯独伴侣的选择是伴随着你终身的,必须稳、准。这是你一生快乐幸福的基础。在校四年能否谈恋爱,当今开放的年代,回答是可想而知,但必需慎重。据我随机询问,有一个事实告诉你,每年5周年、10周年、20周年回母校的学生,我们见面的第一个问题:成家否?有下一代否?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理想的伴侣和美满的家庭,大龄姑娘和王老二几乎未遇到过。因为你们毕业后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无形资产是优越的,在社
交中处于第一集团军,再加上自己努力,怎么会找不到心上人呢?而如果你已经在不大的范围内作出了选择,那么在你较成熟时机置于大千世界更大的范围内就会失去良机了。因此我建议各位,要常常问自己在校四年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做明白人,尤其是女同胞更应如此。网上不是流传“理科女生一回头,宿舍男生齐跳楼;文科女生一回头,倾倒整个男生楼。”所以人不该糊涂到连什么是最重要的都不明白的地步。
二是对一些“网迷”同学说几句。上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手段,老少皆宜。网上可知天下事,多好,所以网不可不上。问题是一些同学着迷了,成为网迷了。迷即过于执着,痴迷和执着本是表示人们对事物的专心与深钻,问题是看你投入哪方面。很多名人、科学家事业的造就,除具有一份天赋外,对事业的执着精神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可现实高校校园里是如何呢?据江苏省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中退学、试读的大军中,近80%的学生由于迷恋电脑娱乐所致。在几所大学统计中,上网人数近85%,其中—15%上网与学习有关,—60%聊天,—25%游戏。也就是说上网人中—85%是与学习毫无关系。我校未统计过,但每天早晨,尤其是周六、周日早晨一批一批的学生,拖着疲劳的步子,没精打采的回校。不知他们在通宵的“CS”战斗中战绩如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应试教学长期束缚着人们,一些东西该在孩童时代玩的没有玩够,从小就为父母用功读书,磨灭了天真。所有理想都是父母和社会加给他们的,并非自己的意愿,一旦进入了以自己为主导的大学,离开了父母约束,就不再有什么动力了,一些过度机械式训练又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而只好沉迷于小时候没有玩够的各种游戏中。
我年岁虽大一些,但决不反对上网,对于“CS”、“聊天”等不可不了解,有时调节一下情绪,放松一下是完全可以的,但千万不能着迷、盲从。如果你有偏爱,从中探索软件的编制,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和专家,不但不反对,学校会在一定条件下予以支持培养。目前我校有多种渠道支持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如各种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等等,施展你的才能与特长。
四年大学生活看似平静,实际上是复杂的。大学生活表面上感觉相对轻松了不少,但是更强调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人生经历在大环境、小环境中有很多诱惑,犹如计算机病毒,有时难以分辨,要抵制各种诱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受干扰与影响是要有勇气与付出代价的,否则你做了多少,就得承担多少。我奉劝各位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地打扰,抓住目标不放,这就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如果沉醉于迷恋的亚健康状态,机体是健美的,可思维是病态的,至少是亚健康状态。
一位名人曾告诫过“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路上绝非一马平川,什么“工作少少的,收入多多的,享受大大的。”的时代已经过去,等待你们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生存,谁早明白这个理谁就主动,否则白白错失了良机,或是半途而废,或是处于不尽人意的境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我们常说的话。父母对各位的期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良知与深感。可有多少学生理解“可怜天下教师心”。教师与你们无直接经济关系,无名誉地位的瓜
葛,师生乃朋友也。可老师之所以苦口婆心是出于一是社会责任感,二是过来人。你们的造就就是我们的欣慰;你们糊涂,我们将自责和可惜。你们之所以有今天,是你们以前的选择与努力,而你今天的抉择也将决定你们的今后。要想幸福,必须先付出。付出,有时是痛苦的,但成功常常是痛苦的产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是有,那你就没有资格挑剔食物的质量。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有限,一生工作时间更有限,能解决一个问题就不错了,要能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就算伟大了。
三、自主、奋进
入学当初,各位都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憧憬。但随着校园生活的开展,对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就不知所措了。进入高等学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高中的学习方法、模式、要求和感受带入大学,甚至以中学教学模式来评价大学教学,不理解大学,不知道进入大学后需要用一种什么方法来学习、深造。
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话概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 “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大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大三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大四的时候,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手段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中学阶段,因此进入大学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尽快过好学习关。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中通常存在着两个惯性:一是学习依赖性,多年的应试教学,习惯于跟着考试走;二是思维依赖性,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这种惯性拖延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到了大四才有所感悟,甚至有的毕业后在社会实践中仍停留在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上,这远远不适应社会对人才模式的需求。长期的应试教育、考试训练,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由读书向研究性过渡,有不少优秀生就止步于此。其中有不少考试尖子,一旦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就会产生极端的嫉妒或自卑情绪,自杀或杀人例子也不少。为此,新生入学后必须要感悟到角色转换带来的思维方法的转变,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在高校多年,纵观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无非有两条:一学做人,二学本事。做人是讲一个人的人品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它包含丰富的内涵,但就个人而言,必须要树立自信,诚实,不自负,学会尊重人、团结人,善于向他人学习。学本事容易理解,即为你将来从事事业掌握必要的基本业务素质,是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所谓基本是给予你入门的知识,而素质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 是培养你对社会、对自然科学认识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判别能力和决策能力。
对人才要求的定位,曾有人形象地描绘:一个合格的人才应类似于一个三角形,底边是职业道德,两腰分别是知识与能力。哈佛大学校长也曾谈到对大学本科生的要求,概括为:一具有自学能力;二具有自我控制与批判能力;三要有自我表现及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华裔学者李开复博士,他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回信中说:“从入学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四年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个刚进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个方面的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与为人处事。只要做好这七个方面,你就可以对什么都有自信与渴望,就能成为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毕业生。”我们再来看微软公司在招聘中对人才的识别,他们要招“微软风格”的聪明人,而聪明人的含义又很特别。他们在面试时给你出了与专业知识无关的三道题:(1)3、3、8、8四个数如何通过+、-、×、÷结果要得出24。(2)北京市有多少加油站?(3)上海市出租车产业占多大比例?这三道题在规定时间内要做出答案。其中一些题并非有什么标准答案,不是要考你的记忆力,公式的演算能力,而是考你的分析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看你如何找到切入点。
微软在笔试后,要通过类似于上面的六轮面试,最后判断你够不够聪明。
因此目前大学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这些是从大的方面而言,而联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中有一些共性的认识问题。1.针对目前学习的功课,学了有什么用?
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又了解,又不是深入了解,这是正常的,因为你还未入门吆。在你们入学前,学校各专业对四年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制订了一套规范的计划,也即“教学计划”。它是根据国内、外多年的实践,反复考虑、比较、精选而定的。是不是最优化不敢说,况且学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还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但在一段时间内会相对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办学理念、定位、人才规格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等等,还需要人们,尤其是教育家们去探索、去改革。而目前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是在现阶段认识水平基础上经充分论证修订的,是相对完善与可行的。你们现在有发言权,但不深入,待你们毕业后,工作了三年、五年、十年,你们将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建议。四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初看起来,外语、计算机等工具类的课程,你们比较重视,因为这些课程直接为社会所接受,为你们所感受到的,而对于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三基内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你们将来从事该领域与其它领域所必需的入门知识,也即是业务基本功,它将有形与无形地在你的业务工作中起到潜在的作用,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所学知识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各门学科的学习逐步培养你对自然科学认识中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高等数学是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后的重头课,其中微积分是集初等数学之大
成,是现代科学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将是你深入探讨奥妙的自然规律有力手段;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它与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而理工科类学习数学更看重于其物理概念的抽象与规律的描述,它将引导人们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规律,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各学科的发展。这些随着你们将来进入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攻读中将有深刻的体会。另外,大学物理也是入学后的重头课,它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与规律展示在你们面前,而且让你们领略前人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思维与伟大的创新点。数学与物理学的相互交织造就了科学史上的多次革命:如微积分与牛顿力学定律。由于好奇心,牛顿在大学二年级给自己提出了几十个有关大自然的问题,为了解决它们,他发展了微积分作为基础,进而发展了三大物理定律。这些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大师,花费了终身心血得出的结论,你说值不值得、应不应该学到手?否则太可惜了。凡是后起有造就的人,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现在前人的肩在你面前,要你去占领,你不去接近反而排斥,你说愧不愧。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些理同学们都能接受,可具体到每个教学环节、内容,又犹豫了。认为这章这节重要、这个公式重要,考试必考,哪一章、哪一节不重要就放弃了。岂不知每门学科的内容都有自己的体系与联系,你人为地分离开,难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另外,知识点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决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演示、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逐步地培养你。例如要做一道习题,首先要了解已知条件、已有的知识以及求解的过程、分析求解的结果,看似一道题,实际上通过该道题的求解将养成你的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军训大家有体会,要达到完美的整体效应,必须先苦练分列式。一个人,一个队练好,最后一定会有完美的整体形象。“法乎其上,取乎其中”,大学生要尽早了解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技巧训练很重要,但不要为技巧而技巧,做题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你们将来是大有可为的,要做大事情的。但是做大事的人,必须先从做小事开始养成。做一道习题、一个大作业、一个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是从这儿一点点积累。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总工程师、企业家、总经理皆是从基层、局部的工作中积累而就的。要想向上,需先向下,打牢根基,面向未来。2.学好、学差一个样,就业只靠好爸妈
不错,在现实社会里,人际间的关系对各位就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事实,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但从多年来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就业还是凭实力。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凭你实力的展示,pass的甩出。凭关系的有,但确实是极少数人,而这少数人中本身条件也不差,当然他也有权被录用。可以设想一个单位仅凭关系引进庸才,这个单位能发展吗,迟早要垮台的。所以各引进人才的单位都要为自身的发展与利益去行事的。
另外,毕业五年、十年、二十年有造就的学生,是否都是在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呢?这倒不是。从我多年从教观察,有些学生在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思维活跃、人品正派,在各种场合所展示的才能有独特
之处,他们出校后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刻苦、善于学习、不安现状,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敢闯。而原来学习好的学生也绝大部分相当好,出乎意料的极少,其中不少是优秀者。可在校一些糊涂的人,工作后变化不大,随波逐流而已,这些同学见面后都十分感慨地坦言:“想当初在校时未珍惜那段黄金季节,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自己为什么会那么犯傻,我真羡慕现在在校的学子们啊!如果有再学习机会的话,自己至少会聪明了一些„„”。在我看来,这些同学还不错,已经慢慢感悟人生了,学会想事情了。
同学们在校四年,毕业离校步入社会就是学校的名片;你们四年来记载的成绩大卡就是走上理想岗位的入门证;你的实际能力、水平是你在事业上的通行证。3.学习方法
入学后,首先要解决“我要学”,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学”。在“我要学”的前提下,怎么学,也即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各位是久经沙场的高手,学习方法很难一言以蔽之。入学后,有很多同学已经感到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环境以及教学的特点与中学阶段不同了。
已往是学习上的高手,现在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阶段,尚未完全转变为学校教育过程以外的认识过程。可是大学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殊认识过程转入社会认识活动前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有过渡性的中间过程,即由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向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过渡。中小学阶段一般不讲授科学上未定论的问题,而大学,学术界的各学派理论观点、有待探讨的疑点等等恰恰是使你们站到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对激发你们创新精神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你们认识对象虽以间接知识、书本知识为主,但又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历史进程的简单重复,所以才可能使认识过程在短短的时间内跨越人类几个世纪的漫漫认识历程,站到人类在该领域的认识前沿,并把它作为新的认识起点,这就是教学的集约化、高效率的特点。根据高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
即使完全靠自学,其有形的教师不存在了,而人类认识结晶的各种书籍就是引导你、启发你的无形教师。按“信息论”来看,教师是“信息”的供体,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而作为信息的“受体”是你们,你们必须在外界“激发”的基础上,有强烈的“感受态”,即具有强的求知欲。由心理学表明,你们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将外界的信息与你们已形成一定“模式”的各种知识进行比较,并试图纳入到这些已有的“模式”中去。当外界信息与已有“模式”发生冲突时,你们会能动的改变、调整原有的“模式”,使自己达到最佳的“感受态”,且能独立地获取各种信息。教与学构成教学过程的一对矛盾,相互依存,互为对立。并共同构成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高等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有所侧重与转换。如在低年级时,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如果条件变了(如学生责任感增强、求知欲增长、信息量增加、自学能力提高等),学生的自学成分会更多地进入教学领域,即由教“书”向教“学”方向转化。你们在这过程中逐步打开“信
息之窗”,自去领略“窗”外绚丽多彩的风光。
学习过程是个体脑力劳动与群体协调的认识过程。这种个体式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将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外界是无法替代的,但是培养你们的全过程是全校所有老师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北大有位教授曾说过:“学校就是要用不完整的老师,教出完整的学生。”因为任何知识要变得高深,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专门化一些,老师总是会有不完整的特点,而社会需要的是完整的人,完整的学生,这包括知识体系完整、认识过程完整以及非智力因素完整。
鉴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将起着主导作用,这也就是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大学本科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三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与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小结、作业、实践、讨论、期末总复习等。只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功夫到位,没有什么课的学习能难倒你们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衡量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古今中外都采用考试方式,有没有其它好办法,教育家在探索。但是决不要为之而束缚你,你的思维能力难以用一份试卷考出来的。一门课、一个环节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不足为奇。因为出题、临考状态、思维发挥等有时不可预测,难免失手,不必惊慌丧气,但出现一些非正常情况要引起重视,以某学年的一学期为例,全校有近14000人参加 156647人次考试,其中不含低于35分以下的补考4103人次,重修 5426人次。其中一些同学补考达到3~4门,甚至全部课程要补考,有的只考到几分、十几分,这绝不是偶然的了。这就要引起你的反思与重视,当然这是指还要继续走求学之路的学生。如果认为自己不适于走求学之路,愿意放弃,我想就应该自动提出申请退学,不必强求,否则浪费你的青春年华以及家庭来之不易的钱财。人只要有志气,功夫到位,一门课要学成优秀有难度,但学到70~80分我想并非不易。人们不是常说笨鸟先飞吗,人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别的,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与成功无缘。已往的例子很多,入学时成绩名列前茅,而入学后慢慢掉队的不在少数。而入学成绩平平,经努力赶上的,成为优秀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不是因为智力因素;
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每个人主观的因素极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情商”的关系明显大于“智商”,最聪明的人往往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一个人能经受挫折的韧性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适应大学生活,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更主要的要根据大学生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适:
心理上:做好角色定位,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学习上:自觉主动,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生活上: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际交往上:掌握交往技巧、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只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积极进行各方面的调适,保持良好心态,有明确定位和坚定目标,所有同学都会顺利地度过适应期,进入到愉快充实的大学生活中去,为今后的成功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虽各不相同,但都非常短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要顺畅的成长就必需要具备下列四个基本因素: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贵在自觉,难在坚持,同学们一定会成功的!最后,赠给各位三句名人的话,共勉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生犹如行船,找准一个支点,那么只剩下用力一撑了。
如果你渴求获得成功的愿望犹如像是要呼吸到空气这样强烈,你就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后 记
退休前后的十多年来,承蒙学校的信任曾参于了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及校本科教育督导组工作。期间受校教务处及各学院领导盛情邀请就本科教学和学生成才议题多次与教师、同学座谈。通过交流探讨不仅对师生,尤其是对新上岗教师有所启示,而且对我本人也是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
近期有关领导指示,要将已往历次座谈会、讲座中话聊的内容整理成文,这就有点难为我了。一则鄙人才学浅薄,二则俱往兮,跟不上与时俱进的理念,说一些过时话会误人的。但领导再三盛情,也只好难却遵命了。文中所谈内容全属个人偏见,望读者独立思考,抛砖引玉仅作为你们的饭后茶余话资吧。
谢谢!
朱德书
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今年以来,武汉理工大学团委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为主题,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整合各类工作项目,开展了创先争优系列活动。
一、重典型,充分发挥青春榜样的模范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有关要求,发挥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校团委组建优秀学子报告宣讲团,按照分类引导原则,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优秀学子报告会,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和推广典型个人和团队的先进事迹。
报告会采用“套餐式”形式,各学院通过“菜单”自行选择宣讲团成员类别,以宣讲会、座谈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先后组织“理工青年十大风云学子”、校三好学生标兵、校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以及各学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理工青年十大精英团队”、大学生科技创新国家级获奖团队、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省级以上优秀团队等优秀个人和优秀团队,向广大青年学生和社会宣传、推广其先进事迹,增强学校荣誉,发挥先进榜样影响带动作用。
二、重引导,着力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校团委按照“项目化”和“目标管理”运作模式,设立四个申报主题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激活基层团学组织活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一是以“高举团旗跟党走”为主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七个怎么看”、“创优争先”等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二是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结合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深入开展以时代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是以“明辨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结合“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身边的榜样等内容开展的道德风尚教育活动。四是以“学校发展我成长”为主题,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年”有关活动安排,围绕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开展抓学风、促班风及创建和谐校园活动,面向各学生班级、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基层团学组织征集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项目。
三、重实效,积极开展“关爱行动”结对帮扶工作
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宗旨,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积极号召在校学生参与校园服务、扶贫支教、助残活动、赛事服务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优势资源与自身特长,建设特色服务队伍,创建党政关注、社会需要、青年能为的品牌项目。积极开展共建结对帮扶工作,2010年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文章《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结对逾百万》,对武汉理工大学结对帮扶点和申报的重点项目《5+1“彩虹计划”》予以报道。10月29日上午,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同志专程前往该校青年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的凌智小学调研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
四、重服务,大力开展博学素质拓展讲坛
一是举办“博学素质拓展讲坛”活动,即每月的四个周末各举行一场“素质拓展讲坛”:“攀登行动——博学科普讲坛”、“身边榜样——优秀学子报告会”、“展翅计划——学生骨干培训班”、“社团天地——社团风采展示”,每周举办一场专题活动,采用讲座、报告会、沙龙、论坛等形式,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普遍性教育和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基础教育和工作业务教育相结合,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及就业落实情况, 笔者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 以期通过考察、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正、负面影响因素, 掌握就业心理机制问题。在大量借鉴网络上和期刊文献中相关就业心理问卷量表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 自编设计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20个题项, 内容主要涉及就业状况、在校经历、对专业和自身能力的认识、就业期望值、就业道德观念及意向、择业心理等方面。
笔者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09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9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0%。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
关于高职学生对学校性质的看法, 受试学生在对“你认为在就业过程中, 高职学生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 是否处于不利地位?”的回答中, 认为“是”的占30.9%, 认为“不是”的占11.2%, 认为“不一定, 看个人实力如何”的占57.9%。可见, 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正确客观地认同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 更没有看到高职生特有的在实践应用技能方面的竞争优势。
关于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 受试者在“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在求职中是否具有优势?”的选项上, 选择“优势很大”、“有点优势”、“一般”、“处于弱势”、“不清楚”的学生分别占3.8%、20.3%、49.8%、22.7%和3.4%。关于高职学生对自身综合实力的认识, 受试者在回答“你认为自身的综合实力如何?”时, “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占14.7%, 认为“有信心”的占47.7%, 有30.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只有4.2%的学生“对自己很没有把握”。另外, 还有2.9%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认识不足, 选择了“无法确定”。
通过比较分析高职学生对学校性质、专业、自身综合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矛盾心理:尽管他们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评价较高, 信心较足, 但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 还是表现出认识上的诸多顾虑, 具体表现在对学校性质和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 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
在回答“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你的求职态度是什么”时, 选择“胸有成竹”的占13.0%, 选择“虽然有压力, 但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0.2%, 选择“就业困难大, 对就业很担心”的占12.3%, 还有4.5%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与管军于2006年所做的调查结果相比, 表示“很有信心”的学生人数比例下降幅度较大, 求职信心不足的比例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与2006年相比, 目前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所致。覃干超于2006年调查的结果显示, 对就业前景“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学生共占41.3%, 其结论与笔者的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以为, 除了三年前的就业形势相对宽松之外, 可能是因为其调查对象针对的是本科院校的在校生, 本科学生对自身就业竞争能力估计较高,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在校生而言尚体会不到。
在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和筹划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回答中, 仅有12.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开始进行考虑和筹划, 有36.3%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 高达32.9%的学生直到大三才考虑和筹划自身的就业问题, 甚至有18.8%的学生从未想过就业这个问题。因此, 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前进行就业规划的意识亟待提高。即使面临就业, 一些毕业生仍未开始考虑和规划就业问题, 其就业准备意识非常淡薄, 这再次验证了管军于2006的调查结果。可见, 学校需加强教育, 强化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在就业准备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
当问及“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时, 有47.2%的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待遇”, 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非常讲求实际, 在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是经济效益, 其就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这印证了覃干超与管军于2006年的调查结果。有32.7%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空间”, 有31.7%的学生选择“发挥特长, 实现自我价值”, 可见学生也比较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选择“工作地点”的占20.4%, 选择“专业对口”的占12.0%,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意向。而“工作单位性质”、“社会需要”等外部因素对学生择业的影响非常微弱, 这凸显出学生在择业时自我导向性强, 追求自我实现, 多考虑个人切身利益, 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待加强。
在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 希望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7.1%, 1000~1500元的占34.8%, 1500~2000元的占37.9%, 2000~2500元的占9.6%, 2500~3000元的占4.3%, 3000元及以上的占6.4%。总体看来, 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值主要集中在2000元及以下, 相比之下, 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过高。要确认毕业生薪酬期望值是否趋于理性, 还需对就业后的实际月薪做比较分析。
就业观念及就业定位如何往往成为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对于“如果你目前仍未签约, 你愿意到待遇、条件相对差些的单位就业吗?”的问题, 约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了“愿意, 先就业再说”, 其余35.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 继续找自己理想的单位”。可见大多数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做出调整, 不愿意降低或暂时降低要求。
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大部分高职学生会靠自己努力落实就业单位, 这部分学生占61.7%。但诉诸他人的学生比例也较高, 占46.4%。这表明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依赖心理, 希望借助于外部力量。另外有3.6%的毕业生选择了“自暴自弃”和“不知所措”。基于这样的就业心理, 学生在就业行为上很可能缺乏主动性, 从而会间接影响就业。因此, 需对学生进行教育, 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对“你会先与某个单位签约作为保底, 如果碰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违约吗?”的回答中, 有高达51.6%的毕业生选择“会”。在访谈中,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现出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 并表示在择业时会先签一个保底单位, 同时肯定或默许“违约”。这再次印证了王君君于2007年的调查结论。可见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 学校需对学生加强教育, 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和诚信意识。
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薪酬
关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 截至2009年5月底, “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占73.3%, “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占23.6%, “不打算就业”的占3.1%。至于未就业的主要原因, 希望“继续上学”的占12.0%, 希望“自主创业”的有20.0%, 因其他原因未找到合适单位的占68.0%。从签约就业后实际月薪分布情况看, 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4.9%。将学生就业前的期望月薪与签约后的实际月薪进行比较和统计, 结果发现, 实际月薪高于期望值的占25.3%, 等于期望值的占33.9%, 低于期望值的占40.8%。虽然与浙江省平均工资相比, 高职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过高, 但从实际月薪的角度看, 相当多一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尚不够理性, 因此, 应加强这部分学生对就业市场情况的准确把握及对自身理性评估的能力。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
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心理素质薄弱”的占53.7%, 其次为“学校名气不够”, 占40.9%。此外, 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够”、“缺乏社会关系, 存在不公平竞争”、“缺乏求职技巧”、“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原因。总的来说, 学生普遍认为其自身因素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下面, 笔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各解释变量对就业状况变量的影响。
在就业状况方面,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 (即“对个人专业优势的认识”、“对自身综合实力的信心”及“与本科院校相比是否处于不利地位”) 是影响就业状况 (是否已落实就业单位) 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 一方面, 认为自己的专业具有优势者成功就业的比例较高, 所以加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正面认识, 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关键任务;另一方面, 无法确定自身综合实力者未就业的比例较高, 所以应尽可能地关注这部分学生, 使其掌握自我综合实力的评估方法, 并为其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此外, 认同“与本科生相比, 就业处于不利地位”者未就业的比例更高, 约有三分之一的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判断, 转变这部分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就业月薪方面: (1) “性别”对就业实际月薪有显著影响, 但对就业前期望月薪并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 男性和女性的就业期望薪值没有太大差异, 但女性的实际月薪低于男性; (2) “是否做过学生干部”对就业前期望月薪有显著影响。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期望月薪值相对较高, 但就业后的实际月薪却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虽然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较高, 但由于就业竞争激烈, 在就业单位选择用人的自由度较大的情况下, 在工作初期其优势并未体现在收入上。当然, 这一结论是否可靠, 尚需进一步验证。 (3) “学生开始考虑和筹划就业的时间早晚”对其个人实际月薪收入有显著影响。学生开始考虑和筹划就业的时间越早, 就业后的实际月薪收入越高。 (4) “求职态度”对实际就业月薪有显著影响。对就业持“无所谓”态度者就业后的实际月薪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具备能力和信心, 或者由于有家庭或其他关系的支持, 就业保障较高。
研究结论和就业指导对策
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能力鉴于相当部分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完全客观, 已经显著地影响了其就业状况, 因此, 应教育学生客观认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不同性质, 相信高职生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鉴于“学校名气不够”是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需做好学院的对外宣传工作, 从而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另外, 要加强专业教育, 增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认识。学校应始终坚持将专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并将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应尽可能地将专业优势融入学生活动、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中, 使学生客观理性看待专业, 增强对专业优势的认识。
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指导其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就业指导部门在日常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引导、职业指导课中应特别强调就业意识, 使学生主动考虑和规划自己的就业。在新生入校时, 应提供必要的咨询、帮助和引导, 使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不断学习和增加社会阅历的过程中调整、充实和完善职业规划,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 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另外, 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质量, 调查显示, 学生对所接受的就业指导评价不高。就业指导应建立在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就业指导需求上, 因此, 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实际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研究课题。
应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合理调整就业定位应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避免其价值取向失衡。在确定就业意向时, 要引导学生兼顾社会需求, 不能单纯地将收入待遇等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而应同时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 综合分析社会需求、具体环境和自身综合能力等现实条件, 合理调整、确定就业期望值。在暂时未能找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 要改变“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本着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面对就业, 抓住机遇, 尽早签约。
应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的自由性和机遇的不确定性, 毕业生对违约现象的看法存在着严重误区。毕业生违约带来的诸多不良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对学校而言, 用人单位往往会将一个学生的违约行为与学校教育质量和信誉度联系起来, 从而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对学生而言, 大多数用人单位会对曾经违约的学生敬而远之。因此,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 要把诚信教育纳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生活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 必须规范就业工作的管理, 如建立诚信档案, 对再次申请领取协议书的毕业生查明原因、详细备案,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等。
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提高其职业适应性鉴于“心理素质薄弱”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 学校应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授心理调试方法, 使毕业生积极、平和、冷静地看待和面对就业;另一方面, 学校要积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心理转换外, 还要培养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轨、自我推销的能力。要通过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摆脱就业依赖和求助心理, 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健康的心态, 顺利实现就业。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状况及归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估总体上基本合理, 就业心态基本平和, 但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同时, 一些主观因素会显著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月薪。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状况,就业指导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友照, 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 2007, (21) .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 .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1) .
[5]王耀华, 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20) .
[关键词]医学专升本;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34-02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到2004年,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医学行业人才济济的同时,也出现了医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医学类专升本学生要合理定位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此次调查针对医学专升本学生毕业前的具体情况,结合毕业后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就业情况、就业态度,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本次就业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2012级医学专升本的学生,总计121人,收回问卷113份,有效率93%。问卷中的内容涉及求职的态度、影响就业的因素、工资要求、就业地区和单位性质的选择等方面。
一、求职态度
在调查的113名学生中,女生84名,男生29名。调查数据表明,有83%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本科以后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期间会主动关注社会及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半数学生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是凭借专业通过精心准备和积极争取,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另外33%的学生认为,只要降低择业标准,就业还是比较容易的。从招聘医学岗位的人数来看,医学类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足以满足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这说明学生只要合理定位是能够就业的。
二、就业影响因素
近年来考研热潮兴起,在调查的医学专业学生中有62%的学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这部分学生一致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历越高,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越大。因为招聘单位亲青高学历的毕业生,同时高学历的毕业生工资待遇较高。为了使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临床实践技能。对大学期间考证的调查显示,有77%的学生认为考证对就业很有帮助,能够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各行业都很看重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计算机水平证书、医学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都是学生就业成功的有利条件。
三、就业的选择
有63%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主要是考虑离单位、家距离的远近,而36%的毕业生则偏向于选择对个人发展前途较好的工作单位就业。个别学生会因为爱情而选择就业地域。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家庭观念重,选择较为理性。在医院类型的选择上,有53%的学生会选择公立医院就业,39%的学生选择民营医院就业,剩下少部分学生选择其他类型。相对而言,公立医院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错,能够吸引大部分毕业生。民营医院丰厚的工资待遇近年来也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对于工资待遇,调查中有92%的学生认为2000元至3000元是他们实习转正后期望的薪水值,这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后能合理定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关于进入单位学生最想获得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40%的学生认为临床职业技能较为重要。其次,学生看重的才是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毕业生对待工作的选择标准能够从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考虑,这也是学生成熟理性的表现。在对学校可能提供的就业指导中,毕业生希望得到学校关于学业规划、专业出路及应聘技巧方面的相关指导。
四、就业状况
此次参与调查的医学专升本学生,毕业时有59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有31名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余下部分学生有的继续考研,有的继续落实工作单位。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这与就业问卷调查内容的结果吻合,较为真实反映出学生就业的态度和选择。
五、就业存在的问题
医学专升本学生认识到本科教育的来之不易,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能力。部分专升本学生毕业后能够升入自己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或进入满意的单位工作,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继续关注与指导。
医学专升本毕业生中有少数学生对找工作缺乏信心,他们认为专升本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差距太大,只有考取研究生,获取高学历才能在医学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有的学生为了复习考研,放弃了部分课程甚至临床实习的学习,造成不能正常毕业的严重后果,这就失去了应届就业的机会。
部分毕业生存在自卑心理。应届毕业生都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且医学专升本的学生相对于医学普通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不仅缺乏求职经验,而且自信心不足。这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能很好地应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从而更加惧怕求职面试,造成恶性循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就业。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医院由于级别不高或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难以吸引到医学本科毕业生。另外,毕业生对医学相关行业的不了解与漠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毕业生就业意识缺乏,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或者关注学院公布的招聘信息。如今的信息社会,很多医院选择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网上报名参加考试、面试,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医学专升本学生主动就业的意识较弱,关注信息不够全面及时,这让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选择的机会。
六、全面关注培养,积极引导就业
首先,要重视医学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教育。通过医学专家就业讲座及优秀毕业生就业交流等活动使专升本毕业生全面了解医学行业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优秀毕业生提供的宝贵求职经验和教训能使专升本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要让学生明白自我的合理定位才能顺利就业。
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自信心的培养。医学生的自信心来自于优秀的学习成绩、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获得的各种资格证书。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分阶段、有计划地去完善和提高自己。毕业在求职期间应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充分准备,信心十足的面对求职。此外,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找工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会经历多次的求职,遇到失败不要灰心、不要气馁。求职失败不仅让自己积累了经验,提高耐挫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可以更加客观的分析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争取下一次求职成功。教师要针对毕业生不同的就业意向,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制定适宜的就业目标。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教师的帮助能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正确理性的认识医学行业的需求,疏导毕业生因求职而引来的不良情绪,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再次,要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医学专升本毕业生要及时了解社会及行业需求,并适时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降低对招聘单位的级别、性质及所在地区的要求。一些招聘单位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给医学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特别重视完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毕业生可以到农村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非公有制的卫生机构等就业。同时,毕业生还可以拓展求职领域,从事跟医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现在需求较多的医学美容、家庭护理、老年人临终护理等。
毕业生要善于利用网络,全面搜集与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筛选可靠的信息,为求职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应针对毕业生举办大型专业招聘会,并持续在学校网页中公布的最新的就业信息。除此之外,毕业前期就业单位的专场招聘会通知学校应及时发布。目前,大部分招聘单位都会直接在网上公布招聘信息且要求应聘人员网上报名参加考试面试,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择业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掌握有效的招聘信息,从而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工作。
医学专升本学生就业需要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的教育指导、实习单位的培养和医学生本人的认真、不断进取的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就业目标,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使医学专升本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江凌凌,童燕.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4):108-110.
[2] 范润宽,王志锋.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92-93.
[3] 孙睿.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华章,2012(28):177-178.
[4] 周世纲,王立梅,李军.关于经济危机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
[5] 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2):292-293.
[6] 苏坤兴.转型期福建省医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7] 雍怡敏,唐卫华.云南省医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青年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研究】推荐阅读:
基层青年干部如何成长成才10-17
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06-05
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的学生优秀心得总结06-23
青年大学生如何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06-29
给即将进入大学的青年的励志文章10-17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11-05
青年就业培训基地05-31
青年就业调查报告11-13
青年大学习心得06-16
青年学生教育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