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共7篇)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研究生校外住宿的管理,确保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生活安全有序,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 [2002]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校外住宿指研究生个人在学校管理的研究生公寓之外的区域自行住宿。

第二条凡我校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应住宿在学校统一安排的研究生公寓内,原则上不允许在读研究生在校外住宿。

第三条研究生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申请校外住宿。

(一)家庭居住地为临安市的研究生。

(二)系本校教职工及配偶和直系亲属的(需提供教师工作证、户口簿、结婚证等证明材料)。

(三)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其工作或委培单位要求不在学校住宿的(需委培单位书面要求)。

(四)因患传染性疾病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原因,不宜在集体宿舍居住的(需残疾证或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本和化验单等材料)。

(五)经学校同意,跨校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学习计划,需到合作培养单位从事学习的(需出具联合培养协议)。

(六)导师单位在外地,需要研究生就近接受指导的。

(七)已婚研究生因下列情况之一,且学校不能安排合适住房的: ①夫妻双方均在学校读研(需提供双方的研究生证及结婚证)。

②在校研究生的配偶为无职业或下岗职工,且来校陪读的(需提供结婚证,配偶下岗证、失业证或相应的待业证明,以及来校陪读的有效证明)。

③小孩因特殊原因在临安市就读的(需提供户口证明,子女在临安市就读的证明)。

(八)系二、三年级研究生,因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出国实习、求职试用等原因

需要校外住宿的。

第四条申请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原则上在每年6月1日-15日(新生必须在报到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院递交下学校外住宿书面申请表,说明校外住宿原因并附相关证明。外宿申请以一年为限,第二年需继续外宿的必须重新申请。

第五条若因非常特殊的原因,需要从学校安排的宿舍中途退宿的研究生,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并办妥校外住宿审批手续。

第六条对利用虚假证明材料取得外住宿批准或办理了校外住宿手续后却仍在校内住宿者,一经查实,将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取消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助学贷款发放和学费缓交等资格,并责令其补交校内住宿费。

第七条研究生在校外住宿期间应当加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因校外住宿而发生的一切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个人纠纷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完全由研究生本人承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八条校外住宿研究生须遵守以下规定:(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参加校内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服从学校相关安排。

第九条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必须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并与所在班级保持联系。

第十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二○○九年六月五日

附件:

1、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申请表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篇2

在此背景下, 浙江农林大学建筑学创办于2006年, 并于当年开始正式招收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学生。每年招收2个班, 每班30人。目前在校本科学生人数约300人, 已有3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成长的最初借鉴了成熟建筑院校的教育经验, 经过7年的专业建设, 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起步时间较晚, 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 学科整体发展还需要寻求突破。从专业长远考虑, 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 提升发展潜力, 在全国建筑类院校的群体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必须深入探讨建筑学发展模式。

1 浙江农林大学建筑学建设背景

1.1 农林院校的特色学科群基础

浙江农林大学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 已逐渐形成了以环境为特色的高等院校, 近年来学校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指导核心。现设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及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 具有包括生态环境维护, 环境美化和环境工程处理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基础和条件。因此建筑学有条件在满足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农林院校自身的条件、定位和方向, 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体现出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层面, 开放课程型的教学资料, 使学生的自学、自练、自习与课程指导进度同步;在学科层面, 共享研究型的实验设施, 与其他学科的资源平台进行关联与整合, 取长补短, 满足建筑学科发展的交叉性需求。本校建筑学将结合学科背景, 形成建筑学办学特色的同时, 服务于浙江省城乡环境建设, 令其走上良性循环道路。

1.2 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对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和建筑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了国际性的广泛重视, 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支撑、示范案例建设与传播推广、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监督、运行机制构建等各方面工作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林院校具备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等学科优势, 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 为新材料新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量化和检验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本校建筑学具备开展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城镇研究的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就村镇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00年6月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另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我国的乡镇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镇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2]。因此开展村镇规划和农村建筑设计研究是现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林院校具有良好的村镇专业背景, 建筑学专业开展村镇研究有一定的优势, 也将为推动我省村镇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建筑学要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背景, 符合学校发展的大框架。另一方面以农林院校为背景的建筑学, 其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克服交叉障碍, 采取建设新课程和改革旧课程同时并重的原则, 体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前瞻性。

2.1 结合学校背景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及办学传统,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体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培养以学校的大框架为背景, 以课程群构造“平台+模块”的培养方案模式, 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三部分构成。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群”与“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群”;通识知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群”与“可选学校特色模块课程群”和“素质教育模块课程群”;专业知识包括“可选实践技能与科研培训模块课程群”与“可选多样性专业知识模块课程群”。通过“平台与模块”的培养模式, 平台类课程必修, 模块类课程部分可选择。培养具备扎实基础, 又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

“专业知识模块”课程设置上, 在原建筑学学科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加入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专题、观赏植物学、乡土建筑、园林设计原理、木结构建筑等体现农林高校的建筑学特点的课程。建筑设计类课程设置上, 本校的课程设计任务偏向于景观建筑与村镇建筑类型。加入农居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创作、村镇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课题。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背景, 加入特色化课程设计设置过程。例如利用林业系的学科优势, 通过林场实践, 帮助学生感性地把握木材的特性;利用工程系的学科特点, 通过实验室实践, 帮助学生了解木材加工制造的技术与过程。通过类似的课程设置过程, 让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2.2 基于学校背景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

农林院校的毕业生, 毕业后应迅速掌握工作技能投入生产工作。因此在校阶段应提供大量实践课程, 着力提高实践能力,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教育方法。1) 建筑学课程设置中包括更高比例的实践类课程, 包括快速设计与表现、建筑师设计院实习、建筑师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sketchup建模、建筑营造等课程,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迅速适应社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2) 结合农林类院校办学特点, 学校每年都组队大量学生下乡, 服务农村。为乡镇建设、农居改造提供设计服务。仅2013年园林学院就组建了28支社会实践小组, 学生通过参加此类设计服务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有重要帮助。且学校通过组织此类实践, 强化学生社会服务责任感, 对培养一批踏实肯干服务基层的高素质人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 基于学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 学校提供资金开展科研训练计划、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实践互动, 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动手及协调工作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科研开展与途径选择

1) 以解决乡镇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农林院校办学肩负服务基层, 向广大乡镇推广科技的重要责任。因此每年以科技特派员形式参与农村建设的教师不在少数。教师到当地, 将新农村建设理念和科学种植养殖方法带到当地, 提高了乡镇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基于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 更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提高了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实践过程中创新出一系列与乡镇相关的建筑技术和乡镇建设方式。学校与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衢江区等地, 签订协议,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以服务基层的方式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进行新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的推广。

2) 与特色学科相结合的科研方向。本校的科研项目, 应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为基础, 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及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形成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方向。可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 进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研究。进行木、竹材料等低成本材料在建筑结构和建筑立面中运用的研究。另外, 结合学校农业农村研究的背景, 开展对城中村改造、农村居住建筑形式、绿色城镇建设的探索。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本专业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探索与农村有关的科研方向, 一方面体现本学科的建设发展特色, 另一方面为本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结语

我国还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农村正在建设, 乡镇一线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生产服务。农林院校具有特殊的学科建设背景, 建筑学发展应积极探索, 通过一系列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获得自身发展的竞争力, 实现专业发展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曦沐.建设具有矿区特色的建筑学专业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4) :51-52.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篇3

关键词: 农林高校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英语学习动机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英语学习动机则是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加德纳(Gardner)等根据学生学习目的的差异,把动机划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和文化表现出积极正向肯定的态度,期望融入目的语群,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为了追求某一语言所能带来的实际价值和优势,如出国、娱乐、工作等而学习语言的动机,即语言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1]。黛西(Deci)等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和外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自身对目标语言的兴趣、爱好及求知欲等内在因素,类似于融合型动机,而外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来自于外部因素如获得表扬、出国、工作等,类似于工具型动机[2]。高一虹、周燕在研究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时,总结出7种动机类型,即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景动机、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3]。赵绩竹、李守时提出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动机主要有学习发展工具型、工作发展工具型、语言学习兴趣型、文化欣赏兴趣型和从众型[4]。石勇珍通过调查发现理工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多为证书型动机[5]。

目前,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侧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也有一些研究者关注英语专业大学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三本大学学生、艺术类学生、医学类学生、大学新生、女性大学生等。农林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以往的动机研究中受到的关注较少,所以,本研究以动机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选项采用李克特式5分量表的形式分级,从“很不同意”(1分)到“很同意”(5分),共30道题。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覆盖全校18个院系。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60份,并利用Excel统计问卷结果,分析处理数据。

三、结果与讨论

(一)动机现状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都占有一定比重。图1反映学生对各题目的认可度,其中A(很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不确定)、D(比较同意)、E(很同意),分别代表-2、-1、0、1、2分,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对该题的认同度越高。例如,第11题(我学英语是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得分371分,分数最高,显示学生认可度最高。此外,学生认可度排在前五位的第11、22、12、10、21题都属于工具型动机,可见工具型动机仍然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中占主导地位。根据Gardner的定义,第5、6、7、24、25题都属于融入型动机,但这些题目的认可度都较低,这表明融入型动机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占从属地位。因此,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工具型英语学习动机较强,融入型动机不足。

(二)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的各题目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及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及学校因素,见图2。图中的分数由各选项换算得来,其中A(很不同意)、B(比较不同意)、C(不确定)、D(比较同意)、E(很同意),分别代表1、2、3、4、5分。家庭及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人和社会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其平均认可度得分最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工具之一。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其必备的基本技能。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及前途不得不重视英语的学习。自身因素与融入型动机相关,学习者学习英语是出于自身对英语的兴趣,这种动机更有效和持久。然而,这类因素所得平均分居于三者之间,表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对英语的兴趣有待激发。学校因素主要涉及英语教师、英语课堂、英语教材、英语考试等方面,这类因素平均认可度得分最低,可见学校因素对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影响较小。

(三)农林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如图3所示,农林专业学生对题目的认可度总体与全校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其中对第3,21,25题的认同度,农林专业与全校平均基本持平,且这三道题都受社会因素影响。由此可见,农林专业学生和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在学习英语动机上很大程度地受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影响。在其他题目上,农林专业学生的认可度都比平均水平低。这可能是因为农林高校的农林专业在专业水平上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更为重视,导致英语的学习时间和兴趣不足。但是,随着农林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林专业势必要走向国际化,对农林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积极激发农林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农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期帮助学生增强英语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可以了解农林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与英语学习情况,提高农林专业学生国际化交流水平,加大农林专业的影响力。

在本研究中,“社会要求”和“证书动机”的驱动作用明显。然而,当今社会盲目地强调四、六级证书,导致某些高校把重点放到片面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出现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应试教学倾向。这些因素可迫使学生做出努力,但不一定能产生强烈动机,这就使得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应用能力作为考试目标,设计出科学的评估标准,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拿证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消除考试的负面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如适时导入英语文化的介绍、学唱英文歌曲、欣赏英文电影,也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兴奋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课堂之余,教师也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增强学生的内在英语学习动机,例如开展英语角活动、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自办英语报纸、排练英语话剧等。

参考文献:

[1]Deci E.L.,R.M.Ryan.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Springer,1985.

[2]Gardner R.C.,W.E.Lambert.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1959,13(4):266-272.

[3]高一虹,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

[4]赵绩竹,李守石.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实证分析及启示——以英语专业二外学习动机为例[J].外语教学研究,2014(2).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各专业介绍 篇4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木材科学与工程领域内,从事木质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的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获得现代木材加工技术的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木材识别与保护、木质材料生产、木质制品的设计与现代化加工、木质材料及其制品的加工设备和自动控制、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木质材料及制品性能检测、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胶合材料学、木材保护与改性、木工机械、木材加工工艺学、人造板工艺学、复合材料基础、木质材料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与贸易、企业管理等等。

择业方向:可在各类木质材料加工、家具、木结构建筑等工业企业及附属加工的工业部门,或在物资、轻工、建工、房地产开发、海关商检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等单位承担工程技术、产品开发与生产、科学研究、教学、经营及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并设有硕士点。

本次2011级招生3个班,共90人

【木材科学与工程(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室内与家具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家具生产工艺、家具贸易企业管理、家具及装饰材料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家具史、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设计、装饰材料学、家具制造工艺学、室内设计、设计研究、室内装饰工程、室内工程预算。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适应于各类家具设计与制造、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木材加工等企业以及教育、科研等单位,从事家具设计与开发、室内设计、家具企业管理、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家具产品贸易等工作。

本次2011级招生2个班,共60人

【工业设计(理工类)】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三大构成、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专题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在各类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等企事业单位或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本次2011级招生2个班,共60人

【工业设计(艺术类)】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综合艺术创作以及广告、展示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作为社会、文化开拓者的视野与自觉性等的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三大构成、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产品设计、专题设计、产品推广设计、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就业方向:可在各类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等企事业单位或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大二由艺术学院专业分流,2个班,共60人

【交通运输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获得工程师素质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创新精神,具有汽车理论、汽车性能检测、汽车营销和物流、运输管理与规划等基本知识,从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运筹学、物流工程、热工与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现代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评估和交通运输组织学等。

就业方向: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服务企业、汽车4S店、汽车保险公司、汽车保险评估公司;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生产厂、汽车改装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公司、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规划部门、物流企业。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

就业方向:可在机械制造、工程机械、机电领域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还可到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适应农业现代化、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具备现代农业装备、自动化装备构造、设计、管理等知识,受到宽泛的专业训练,获得较强的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械学、农机运用与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到国家农业、农机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农技推广、农业规划、农机鉴定等管理服务工作;可到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可到各类独资、合资企业从事有关现代化农业装备等方向的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技术工作。

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经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训练。兼具坚实的化学学科和高分子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加强的应用能力,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具有明显理工交叉的特色。培养能从事新型材料合成、材料改性、特种功能材料研制、制品成型加工、材料性能分析检测等技术工作,可在高分子材料、生物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相关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研究方法、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反应工程、高聚物合成工艺、胶合材料学、涂料工艺学。专业主干课程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

就业方向:可以在橡胶、塑料、石油、化工、轻工、医学、食品、家具、纺织、建筑、交通等领域,从事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贸易销售及管理等工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等单位承担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教学等专业技术工作。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篇5

一、独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现状

1.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基本情况。作为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浅、自身特色不足等原因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努力使特色校园文化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在深化学风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推动内涵式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长。

2.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校园文化特点。

①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很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新、老校区)或者“一校多区”(一个老校区、几个新校区)的办学格局。暨阳学院在迁址诸暨前,就校园建设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探讨,认为校园文化的提炼与传承至关重要。迁址办学以来,校园环境整齐一新,校园硬件设施走在省内前列,校园整体彰显出“大气厚重、传承文脉、平中现奇、彰显特色”的理念,环境幽静、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以老校区命名的道路、景观不在少数,如“天目湖”、“衣锦大道”等。

②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暨阳学院立足“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突出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开拓“特色立院、创业兴院、创新强院”的发展道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提炼

1.根据学院的客观条件进行提炼。以暨阳学院为例,该校创办于,在衣锦校区的发展受到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迁址诸暨办学后,依托母体的同时,有效地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学院在关键时期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增强了学院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并合理地进行校园文化的输出。

2.根据学院的项目特色进行提炼。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学院项目特色和育人方针,以主流的区域文化为向导进行校园文化的提炼,去粗取精,进行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暨阳学院围绕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于“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将众多的学生活动提炼,整合形成创业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学生节,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3.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提炼。高校的办学方针是一所院校存在发展的根基,暨阳学院始终秉承“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切实浓厚和加强了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创业型独立学院添砖加瓦。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

1.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学院立足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着眼于大力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区域辐射和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学院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积极通过校地合作、资源整合,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打造以“五个一”(一辆“文艺直通车”、一个高端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特色文艺精品、一系列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学院在诸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突出主体,服务成长。学生与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创造和传承特色校园文化自然离不开以人为伴的原则,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不仅是高校教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迁址诸暨办学以来,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重点,打造形成了以牢固树立“走近学生”的工作理念,建立与学院深化学风制改革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3.创新平台,积极实践。校园品牌活动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合乎规矩的突破与尝试,是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暨阳学院立足校园创业文化打造平台,丰富广大学子的文化艺术体验,坚持校园文化引领,营造敢于冒险、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开通大学文化进诸暨——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文艺直通车,相继举办“职场真人秀”、“青年成长讲堂”、“古枫杯”竞赛、“天目之巅”辩论赛、“寝室文化节”、“闪耀之星”大赛、学院“系系杯”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获得了广泛认可。

四、现阶段校园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客观条件:

①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暨阳学院的新建校区充满了现代的气息,设计随别具一格。但是,新环境缺乏长期积淀形成的办学历史传统,更缺乏可作为高校的文化名片的.标志性建筑及植被等高校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使得校园文化缺乏母体已有的历史厚重感和高校校园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发展中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

②办学基础的影响。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晚,起步晚,存在文化积淀薄弱,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在文化创新方面经验尤为不足的劣势。同时因起步晚,和录取层次等不同,导致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所享受的办学条件的不同。在物质条件上,许多优秀的资源都不经相同流入母体学校,使得独立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2.主观条件:不同的创办背景、学科设置,不同来源和构成的师资队伍和生源,使得各个高校的文化有所不同,各具特色。独立学院总体生源情况决定了暨阳学院也存在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不够,特色校园文化的提炼与传承特色尚不强。

五、新时期下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是人才和文化的高地,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实现特色校园文化提炼与传承,实现校园文化创新、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都在互动互变。校园文化就是在这种既封闭又开放、既传统又创新、既迂回又前进、既继承又批判中得以不断的累积,不断的提炼和不断的升华。新时期,发展特色校园文化要在思想、组织和工作上走近学生,加强学生主体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篇6

连日来,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副校长鲍滨福率领该校园林、经济林、农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行10多人,先后前往衢州开化、金华磐安等地开展科技服务,他们结合学校在农林生态领域的研究优势,用各种绿色的科技成果助推当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成为该校科技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生动案例。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发挥绿色科技成果的优势,为浙江绿色经济发展助力。近十年来,浙江农林大学在开展农林领域科学研究的同时,先后将农林成果推广到省内外的80多个县市区,完成绿色经济发展项目1300多项,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为此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助力浙江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逐渐形成了农林院校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浙农林大”模式。

校地合作,全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科技成果,是实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为更好地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全力攻克绿色经济发展的壁垒,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有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共承担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近5亿元,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十多项。

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实际分别向开展合作的县市区派驻了各个学科的科技人员,围绕经济林发展、木材加工产业、肉牛养殖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同时积极组织不同专业学生开展资源调查、文化下乡、义务支教等活动。通过技术推广和学生实践,帮助庆元县贤良镇、泰顺县黄桥乡、遂昌县蔡源乡、青田县季宅乡等乡镇发展绿色经济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动物学科的周圻教授,从2006年开始前往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为了发挥当地青山草甸优势,他积极帮助当地养殖黄肉牛,并鼓励养牛的农户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让母牛怀上美国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脚牛的“孩子”,从而提升当地黄牛的品质。在周圻的技术支持和鼓励下,如今的金华等地区已经建设了6个适合养殖浙江山区黄牛的生态养殖示范小区、7个规模养殖场、3家专业合作社,并已达到了年产优质杂交黄牛3000余头的规模,增加产值22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万元。

深度帮扶,全方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服务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在20多年科技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在服务过程中强化全区域、全领域、全产业的科技服务,通过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指导作用,整合经济管理、农林生态、文化艺术等所有学科的科技力量,全面推进地方一产、二产、三产的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促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遂昌县是浙江林业大县,为帮助当地发展农家乐,浙江农林大学选派了旅游管理学科的严少君老师来到遂昌,并牵头成立了由该校规划、设计、农业、林业、艺术等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农家乐指导团”,从村庄的整体风格、经营模式,到特色菜,为农家乐提供全程全面的保姆式指导服务。严少君和有关老师在遂昌科技服务期间,先后创建4个类型,共10个精品农家乐示范点,农家乐村点总数达到64个,农家乐经营户总数超过300户,床位总数超过3000床,从业人员扩大到1500多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遂昌县绿色经济发展,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与遂昌县正式签定协议,在全省率先启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以全校之力服务地方发展。了解搭到当地农家乐产业越做越大,现有的高品质土鸡、冬笋、有机农家菜以及各种纪念品,已经难以满足农家乐发展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亲自组织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来到遂昌:竹产业的专家们,来到这里帮助当地提升竹产业;动物学科的科技人员们,指导农民们养起了高品质的土鸡、土鸭;人文社科类的老师,也在遂昌找到了机遇,他们开始深入挖掘遂昌县传统文化,并形成了相关产业„„

发挥优势,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是个林业强省,在科技的助力下,浙江林业总产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的青山在创造生态价值的同时,也为广大林农创造了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浙江农林大学的智力支持,尤其是该校积极发挥林学、林业工程等一系列优势学科的科技优势,始终致力服务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浙江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力量。

浙江农林大学的林学专业立足浙江省林业行业的情况,通过实施下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浙江省“森林浙江”和“山上浙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的科技人员前往各地长期蹲点,一批批成熟的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一批批优秀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先后涌现出了获“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称号的黄坚钦、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的周国模和方伟、获“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的吴家胜等,另有一系列和笋竹培育、铁皮石斛选育、干果栽培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在助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十分注重发挥学校的特色,并在科技服务中努力做到全过程助推产业发展,无论是竹产业、香榧产业、山核桃产业还是铁皮石斛产业,从最初的产业规划、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到后期加工、经营销售、品牌打造、采摘游开发等等,学校充分调动了各个学科的力量,实现全过程服务绿色产业,在科技服务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地临安,是我国的山核桃主产区,山核桃的种植、销售情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了更好地帮助当地山核桃农增收致富,浙江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在经济林培育、植物保护、电子商务学科领域的优势,在矮化山核桃树、处理山核桃蒲、加工山核桃肉等方面做文章,从种植加工到储存销售一条龙服务,用科技为浙江山核桃产业发展全程护航。

勇担使命,全心全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全员、全方位、全力、全过程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服务浙江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专家们的足迹遍及浙江各地,绿色科技撒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学校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

“能够发挥自己掌握的农林科技优势,推广自己掌握的绿色科技成果,为浙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出贡献,是我们的责任。现在不少的专家教授都争先承担绿色科技推广工作,最让他们引以为豪的还是自己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了多少难题、为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做出了多少贡献。”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长戴文圣教授说,“很多教授更重视将自己的农林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去帮助大家创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鲍滨福表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浙江农林大学一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人员服务绿色浙江建设的空间、潜力巨大,下一步,学校将重点对接浙江省26个原欠发达县,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科技服务,为这些原欠发达县发展绿色经济提供给全面的技术支持。”

“发挥人才科研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学校的使命和担任,也是学校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显著成效之一。浙江农林大学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生态的基础上的,学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农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推进地方绿色经济发展是大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说。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篇7

经过几年的发展, 各省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构建了各级别的教学团队, 这些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不容忽视的是, 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评价一个教学团队的绩效, 并指导教学团队良性发展, 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具体到浙江农林大学, 随着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施, 教学团队的发展与过程管理, 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以满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为例, 叙述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1 教学团队基本理论

1.1 教学团队的作用与意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 团队成员在群体内部以相互协作的形式工作, 以实现既定目标[4]。团队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优势互补, 使团队能够发挥超过个体成员总和的效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 团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国和各领域中, 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教学团队是团队这种高效管理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而其内涵则是不断发展的。我国实施“质量工程”之后, 教学团队建设开始正式普及推广, 随之的理论研究也相应增多。根据团队3个方面要素, 可以将教学团队界定为由同一学科或者相近学科2名以上成员组成, 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特定目标, 围绕1门课或课程群而协作工作的正式群体。显然, 教学团队以教学工作为主线, 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 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团队建设弥补了传统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管理和服务组织的不足,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势必会逐步完善, 并打破旧体制中不合理制度框架, 建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顺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未来, 教学团队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 从高校发展角度, 其良性运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从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 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升发展空间。

1.2 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

教学团队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组织方式, 相关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推行的团队教学 (team teaching) , 实现了“同伴互助”[5],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在70年代推广到高等教育。“协同教学”、“同伴互助”教学方式和“同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对美国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教师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使学生通过不同教师学习到更多专业技能。

协同教学的方法逐渐被其他国家高校效仿, 2001年3月, 英国政府颁布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促进协同教学的实施, 文件重点强调合作发展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专业技能的最佳路径。政府把这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概括为“相互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日本则以“课例研究”项目为载体, 促进教师分享知识经验, 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这种知识共享模式, 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 也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

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 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后, 教学团队相关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基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 丰富和发展了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 提出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中心[6]。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集中, 如黄玉飞从团队分享角度探讨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7], 梅水燕等对教学团队从形成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基于动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设管理方法[8], 王升等则对高校教学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9]。

上述研究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 对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法。鉴于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仍属于一项创新性、开拓性工作, 实践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 分析这些问题矛盾, 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以来, 浙江农林大学启动了教学团队建设, 截至2014年1月, 共成立了39个教学团队, 其中国家级1个, 省级4个, 校级34个, 200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教学团队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 从2007年起, 浙江农林大学开始建设教学团队, 然而直到2010年, 都处于摸索阶段, 2011年开始, 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队数量开始保持快速增长。

从学科分布看, 2011年后新成立的校级教学团覆盖学科范围逐步扩大, 39个教学团队中有7个专业教学团队, 32个课程教学团队, 覆盖全校32个本科专业, 其中基础课6门, 专业课22门, 另有4个村官学院课程教学团队, 占全部本科专业数量的54%。上述现状反映出学校在深入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团队的投入持续加大, 而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工作中也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3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发展机遇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随着学校以“生态型”和“创业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 新一轮教学改革将继续围绕教学质量提高而深入进行, 新的培养方案即将实施,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也为教学团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未来, 以浙江农林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以及学校的“1030”科研规划为指导, 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以农林特色专业作为切入点,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 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产、学、研方面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

4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困境

4.1 新旧体制冲突

与国内其他高校类似,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教学团队发展的外部机制层面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 概括起来, 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不明确。一方面, 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与之对应的建设目标却不明确, 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还缺少合理的规划, 存在一定盲目性, 造成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不能突破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约束, 没有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阻碍。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中, 基本教学单位是教研室, 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结合, 许多教研室偏离了教学的轨道, 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 由于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 教研室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不同教研室之间又缺乏协作, 对科研与教学都有不利影响, 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三是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同时也是对原有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 如师资建设、教学软硬件, 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建设等, 都需要更多经费投入, 也需要团队及成员更多时间精力的投入。目前教学团队既面临经费等资源支持力度不足, 又面临资源在各学院学科, 以及团队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

4.2 教学团队内部管理问题

与外部环境相比,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在内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一是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学团队在实际运作中, 没有对目标进行整理细化, 划分具体层次, 致使团队目标缺少可操作性。同时, 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共同目标存在认识不到位, 甚至不清楚的问题, 没有发挥团队内部协作教学的作用, 仍以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工作。二是团队文化建设缺失。团队的健康发展, 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团队精神, 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目标, 通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参与工作。经过几年建设, 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但与教学团队建设仍不匹配,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认同感。由于团队凝聚力仍不足, 加上教师各自为政的传统以及个人评优方面考虑, 甚至同一个团队内部不同成员竞争过度, 而协作不足, 致使教学团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教师个体而非团队工作的评价, 而且现有评价体系具有科研导向性, 不能全面反映个体及团队整体真正的绩效。另外, 与绩效考核对应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也致使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将应有的精力放在团队工作上。

5 发展对策

5.1 明确目标, 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明确的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生态型和创业型, 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按照办学理念的要求, 为教学团队合理设置组织构架,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以教学工作核心, 以科研工作为龙头, 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学校应以教学团队作为基本教学单位, 逐步深化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改革, 打破相近及相关联学科甚至学院之间条框限制, 真正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 明确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向。

在制定教学团队的目标时, 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本学科特色, 主要应加强以下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强调以人为本,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与新教材建设, 从而强化教学团队的辐射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以团队凝聚力鼓舞人心, 培育积累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融洽和谐、知识共享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团队成员的目标考核,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对成员起到导向、监督、管理作用。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关系到团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 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可改变目前教学团队重建设、轻考评、轻管理的现象。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配合, 使教师个人利益与绩效, 尤其是在团队中的绩效挂钩。如何理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同时也是团队绩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对科研成果的评价, 不仅要强调科研成果的级别高低, 更不能忽视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 要使成果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5.3 加大资源投入与扶持力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条件予以保障。学校应加大对农林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扶持力度, 确保新的教学团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启动工作, 同时还要保证已有教学团队的正常运作与发展需要, 各学院、学科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如何处理好经费补偿等, 都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教学团队的出现是“质量工程”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学团队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都提出较高要求, 但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动态性, 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关机制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 甚至高校学生等各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

摘要:结合教学团队基本理论和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际情况, 介绍了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发展机遇和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期为该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团队,基本理论,建设现状,发展机遇,困境,对策,浙江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翟春光.基于过程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2.

[2]赵真.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学团队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3.

[3]石巧君, 章喜为.省属高等院校教学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2) :36-40.

[4]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FRANK A.Brunetti.Studies of team teaching in the open-space school[J].Interchange, 1972 (6) :85-101.

[6]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29-31.

[7]黄玉飞.分享合作:高效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想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3) :88-89.

[8]梅水燕, 李利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4) :65-67.

上一篇:2024年暑期活动方案下一篇:表彰优秀教师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