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角下大五茂林村保护与发展路径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开发、居民生活方式停滞不前、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为了提出既适应当代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又能最大限度保护传统村落的策略,从旅游视角着手,总结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村落旅游与保护发展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大五茂林村为例,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与中远期村落旅游规划相协调的目标。保护与发展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始终秉持以旅游促保护,以保护强旅游的战略思想。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大五茂林村;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从现有研究来看,以旅游业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为国家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极力推崇的乡村发展模式。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村落,还解决了村落的经济问题。然而在此过程中,一些传统村落过分迎合旅游消费需要,村落氛围中充斥着浓郁的商业气息,使村子失去了原有的景观风貌。长此以往,不仅留不住游客,也破坏了村子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现从实际案例入手,按前期分析、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实践的思路,探讨一条适应同类型村落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1 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现存问题

1.1 追求短期利益,不顾长远规划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村落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旅游开发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村子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却没有注重地域文脉的延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盲目开发乡村,更有甚者乱砍乱伐,给本就岌岌可危的传统村落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1]。

1.2 规划千篇一律,特色危机严重

我国地大物博,传统村落丰富多样,景观面貌各具特色,以往的保护研究缺乏对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归纳分析,没有科学合理地构建保护体系,导致了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危机。

2 村落旅游与保护发展的关系

2.1 合理的旅游开发才能促进村落保护与利用

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一部分人越来越注重短期利益,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部分居民私自拆建楼房,占用公共场地。用快捷的手法为村子“整容”,导致村落丢了自身特色[2]。过度的旅游开发不仅无法保护传统村落,反而加速传统村落的异化,并使其逐渐消亡。因此,要寻求合理的旅游开发路径,为保护而开发,为开发而保护,使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

2.2 以旅游促保护,以保护强旅游

开发旅游不仅能为村落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还能有效促进古村民居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让村子留得住人,使村民能更积极踊跃地参与村子建设管理,维持村落地域文化的稳定性,源源不断吸引游客前来[3]。此过程不仅重视物质文化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的多元性呈现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了解更多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手工业发展相互促进,村落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可持续的旅游开发越来越成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4]。

3 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

传统村落的景观规划需要以整体村落结构发展脉络为基础,通过对地域文脉要素的深度挖掘,促进其与景观要素相组合,确保村庄的整体感与韵律感。

3.2 地方特色原则

随着当前旅游竞争的白热化,传统村落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村子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可随意借鉴照搬非本土景观。在突出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3.3 以人为本原则

农民是村落的主人,村庄的建设要时刻考虑农民的需求,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依据,把为群众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村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4 适度开发原则

由于传统村落年代的久远,受自然侵蚀作用及自然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影响,古建筑日渐衰微。因此,在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全面评估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承载能力,有效限制超出承载力的旅游接待。在传统村落各种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适度原则,切实保护好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3.5 衍生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村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前瞻性的规划战略促进村落全面可持续发展。活态传承物质文化遗产,让建筑物充满生命力。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体验者满足自身主观对文化期待的基础上,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5]。

4 大五茂林村基本概况

4.1 区位条件分析

大五茂林村所属的永建镇是巍山县回族聚集区,是巍山的北大门。大五茂林村位于永建镇东北端,因东靠五支山岭交汇处而得名,老关巍公路擦村而过。东靠五茂林山,西临永乐村,南邻小五茂林村,北临白沙村。距离巍山县城28km,距永建镇3km,距永乐村委会所在地1.5km,北距五茂林水库1.5km。大五茂林村处于清真寺群内部,周围有大小围埂回族社区、马米厂等,距大理新区1.5km,距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5.4km。

4.2 村域环境分析

大五茂林村依山面坝,坐落于奇峰秀林之间,村子背靠五座山岭,其山林高、险、秀、幽,风景优美,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故名大五茂林。村子北上方有大五茂林国家级水库,其坐落在崇山峻林之间,库容1182.9万m3,提供给了大五茂林充足的灌溉用水。村前永济河蜿蜒流过,流经米汤河汇入红河源头的大西河。村子西侧主要为农田,农田四周竹树环合,放眼望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景象。村落民居基本是土木或砖木结构,形式多为一正两耳、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院内建筑飞檐平脊,粉墙青瓦,雕梁画栋。

4.3 大五茂林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

大五茂林选址东靠苍山余脉五茂林山,西面永济河,背山面水。再向西侧又有山体相望。北面又有老君山遮挡寒风。东、北、西面都有山围合,南部则有豁口,风水从南方来,因为受到群山的阻隔,都积蓄在这个小盆地里,形成藏风纳气的良好地域,村落由山体向下发展,顺应地势与环境相融,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大五茂林是典型的“上面宜牧,中部宜居,下面宜农”的回族农牧村落的布局特征。

4.4 产业现状分析

大五茂林村现有耕地31.78hm2,林地213.33hm2,经济林果地100hm2,经济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大豆为主,养殖以牛、黑山羊、鸡、鸭、鹅为主。其中养殖奶牛100多头,肉牛300多头,黑山羊500多只,鸡、鸭、鹅共1200多只。还有少部分村民从事乳扇加工和运输业。

5 基于旅游视角的大五茂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5.1 村落性质定位

大五茂林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是以要素完整、保存完好的典型回族民居及伊斯兰教清真寺、回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集中体现回族文化、伊斯兰教为主要内涵的,民俗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传统村落。

5.2 保护目标

对大五茂林村域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村落的整体风貌、街巷的肌理格局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在对宗教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活态传承。合理调整和规划大五茂林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及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积极引入以旅游促保护、以保护强旅游的发展观念,将其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传统村落。

5.2 大五茂林村保护主题

5.2.1 山水和谐的自然环境。

保护大五茂林村传统村落周边的五茂林山、五茂林水库、永济河等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大五茂林村整体的村落风貌特色的自然肌理特征,如地形地貌、古树名木、河流水系等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保护好环绕村落的农田景观,给村落旅游发展打下生态基础。

5.2.2 传统朴实的村落风貌。

大五茂林村东高西低的地势形成了独特的村落形态,围绕清真寺布置的回族传统民居也独具特色:白墙灰瓦、木雕门窗、纱帽屋顶、彩绘照壁。保护大五茂林村的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就是保护特色鲜明的历史环境和文脉。也是不盲目进行旅游开发、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体现。

5.2.3 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保护大五茂林村的清真寺、伊斯兰经文、伊斯兰文字建筑彩绘,传承回族传统节日开斋节、圣纪节、古尔邦节等宗教节日以及礼拜习俗,让外来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5.3 大五茂林村旅游发展定位分析

根据大五茂林村的山水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产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确定村落发展性质定位为:回族文化深厚、田园风光秀美的中国传统村落;牛羊养殖、水稻种植、经济林果等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美丽生态村落;传统村落观光、回族文化体验等多元产品融合发展的回族旅游特色村落。

5.4 发展结构规划

大五茂林村总体围绕清真寺为核心发展,但发展的趋势体现为:“一横·两纵·三区”。

5.4.1 一横。

大五茂林村东靠大五茂林山,村庄整体自山势向西。村庄发展总体呈现向西发展的趋势,逐渐靠近永济河。由东向西(由山至河)的轴线,垂直于村庄主干道成为整个村落的村落发展横轴。民国时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清真寺以东;1949-1980年的建筑则分布在清真寺以西至村内主干道的部分;1980-2000年继续向西发展,2000年后新建建筑主要分布在永济河西部,整体建筑排列自东向西随地势发展由紧凑至分散,形成退晕式的布局。

5.4.2 两纵。

村内主干道与永济河。村庄的发展是自东向西,同时也大多沿着道路的走向布置以求交通的便捷,南北没有发展的时间脉络性,同时还逐渐靠近永济河布置。未来可充分依托永济景观轴自然、清净、优美的环境,设置趣味性强的旅游体验产品,使游客置身于优美的村落景观中,享受休闲化的生活,静心、养心,“醉”生活。

5.4.3 三区。

即传统村落风貌区、自然田园风貌区、村落发展协调区。传统村落风貌区大部分位于清真寺东面,在此区域内,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整治改善不协调的建筑使之与该区整体风貌协调,将该区打造成极具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群,展示回族传统村落的魅力。在自然田园风貌区,整合土地利用方式,统一规划,合理优化农作物结构,积极发展水稻与经济作物的种植,争取打造成为大五茂林村的特色产业;在村落发展协调区内,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整体风貌,使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

5.5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5.5.1 旅游发展定位。

基于大五茂林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形象定位为:山水民族特色村。紧紧围绕“田园风光”“村庄小巷”“古老民居”“民族风情”等优势元素,结合“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民族特色活动,传承和发扬好“回族乳扇加工”“馓子、油香”等传统工艺,把大五茂林村打造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发展成为“大理-巍山”旅游景观带上的重要连接点。

5.5.2 村落未来旅游发展趋势。

大五茂林村位于永建镇回村清真寺群内,本区域伊斯兰风情浓郁,大五茂林村可随着大理新区的开发逐步发展旅游业,并与周边东莲花村AAA级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打造成为民族特色特色浓郁的中国传统村落。

5.5.3 旅游项目策划。

①传统工艺展示。回族节庆传统美食——油香、馓子、树皮制作技艺展示,游客可品尝购买周边产品。乳扇制作技艺展示———展示乳扇制作过程,同时游客可参与体验制作过程,购买周边产品。②民族文化展示。回族文化———回族独特民族民俗传统,如将饮食习俗、婚丧习俗制成视频、文化墙等向游客展示。③传统节日活动。开斋节———一年一度斋月结束,开斋这一天举行大规模庆典表示庆祝,大五茂林回族有“千里路赶尔德”之说,在外的人无论在天南海北,都要赶回来和村人共度佳节。古尔邦节———节日当天,村民们会在村里的清真寺举行会礼,将提前准备好的牲口进行宰杀。宰杀后肉分3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需要的人。圣纪节——回族过圣纪节的特点是众人赞圣、众人捐散、众人一起来吃饭,大五茂林在圣纪节期间还举办“民族团结杯”篮球邀请赛。④“回族”农家乐生态旅游。传统回族民居,回族四合院生活体验、传统农具展示体验。⑤自然山水风光体验。大五茂林青山绿水环绕、古村古貌悠悠、山水田园村落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⑥特色水边游玩。五茂林水库垂钓、永济河滨河观光游玩,游人可驻足拍照,欣赏沿岸风景。

5.5.4 配套设施。

游客接待中心前广场作为该区域主要停车场。同时在村口再设导游接待点,树立标识牌。旅游公厕近期保持现有数量,远期在游客中心内再新建1个,同时优化目前的公共厕所卫生条件。按照100m的服务半径布置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箱需与村庄风貌相协调。按照旅游景区景点配置要求,增加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传统村落内部旅游休憩设施。

6 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特别是近几年相较于城市的灯红酒绿,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去山环水绕的乡村度假,使得乡村刮起了一股旅游风,这就难免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冲击,造成绝大多数传统村落在规划的过程中盲目迎合旅游消费。以旅游视角下大五茂林村的保护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旅游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出旅游视角下如何营造健康可持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制定大五茂林村保护与规划措施,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五茂林村旅游发展定位,以及制定中期和远期的旅游发展目标。同时,基于旅游发展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与深掘当地文化,以此为基础制定详细的旅游项目实施计划以及旅游基础设施规划,以达到延续大五茂林村的地域文脉、保护大五茂林村的景观风貌、提升村落形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文爱平.俞孔坚:生态兴则国家兴[J].北京规划建设,2018(01):184-189.

[2] 于辉,季帅,李尧.从乡村旅游视角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10):24-28.

[3] 柯兆云.全域旅游视角下永泰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福州党校学报,2018(04):72-75.

[4] 薛熙明,覃璇,唐雪琼.旅游对恩施土家族居民民族认同感的影响———基于个人生活史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2,27(03):27-35.

[5] 安超.传统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05):114.

上一篇: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优化部署论文下一篇:城市绿心公园花境植物应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