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通用8篇)
殊途同归——论凯特肖班《觉醒》和《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主义观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老友记》的幽默效果-以菲比为例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从女性主义探究《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 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好人难寻》的分析 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比较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观之异同——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傲慢与偏见》中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分析 《愤怒的A》中海丝特研究
《皮革马利翁》和《芭芭拉少校》中两位父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喜福会》中母爱的文化诠释
反奴隶制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男性角色分析 《接骨师之女》中的历史与虚构 林黛玉与简•爱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
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书写——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研究 美国的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
论《无名的裘德》中裘德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反讽的运用 香港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从美国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看全球化下中国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缺失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哈伯•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二元对立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呼啸山庄》中超自然元素运用的研究 小说《飘》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差异
归属与自由——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蒂凡尼的早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女性爱情的分析 论《弗兰肯斯坦》中的性别隐喻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英语中的双关语 《水浒传》中人名的英译分析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自我追寻的心路历程 不屈的反抗,悲剧的结局——蓓基和嘉莉妹妹的命运对比 从功能对等角度谈张培基译《西欧的夏天》 《荷塘月色》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查尔斯狄更斯的《艰难时世》 迷茫时代的悲伤--菲茨杰拉德小说主题透析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健康公益广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文化适应性和翻译策略--《西厢记》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高中英语教师用语的语用分析 浅析《飘》中独特的瑞德巴特勒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英式幽默多分析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弗罗斯特的诗歌中的哲学思想——以《雪夜林边驻脚》和《未选择的路》为例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写作技巧分析 浅析《天黑前的夏天》中的意象运用 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浅析《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的陌生化手法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作用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品牌名称翻译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小妇人》中乔的性格及成因分析 英文歌曲赏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文化角度看政治术语的汉英翻译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义
语篇分析在中学英语课文教学上的运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函电翻译中的应用
中美电视剧差异的跨文化研究--以《读心神探》和《别对我说谎》为例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告语的词汇分析及其翻译技巧 乔治爱略特作品中的牧师形象解析 外交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论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悲剧性 《紫色》中的彩色世界 旅游游景点名称汉译英研究
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探索E.B.怀特的文学世界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异化形象 《福尔摩斯探案集》空间描写分析
浅析虚构手法在《乌托邦》与《桃花源记》中的运用 论《终结的感觉》的叙事时间艺术
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积极作用
从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看环境如何影响人的性格 浅论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
汉英广告翻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 面子理论在英汉称谓语中的应用 英语商业广告的翻译方法和特征 《安娜卡列尼娜》的圣经原型探究 论商标汉译英中的“变通” 论《小伙子布朗》中人性的黑暗
黑人女性的成长——《宠儿》中丹芙的成长解读 透过影片《金刚》看美国的浪漫主义 《紫色》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绝望的主妇》看美国女性的婚姻家庭观 90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91 汉英禁忌语在语言学上的异同分析
论翻译中信息走失及文化补偿的原则及策略 93 电影《天伦之旅》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分析 94 西方吸血鬼文化与中国僵尸文化的异同比较 9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人性与无人性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中莉娜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简爱》看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98 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解析
一.自卑的简爱
简爱在自己小的时候总是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 认为自己不够美丽。甚至在舅母家受尽别人歧视和凌辱的时候, 简爱认为如果自己再美丽点、乖巧点就不会不讨别人的喜欢了。从这个时候开始, 我们可以看出简爱在心底里就有着强烈的自卑感。简爱不仅对自己的形象感到不满意, 甚至对自己的出身也耿耿于怀。她虽然在心底里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 但是由于地位卑微, 简爱时刻觉得也让自己无法与上层社会的贵族平起平坐。
这些自卑使简爱开始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对知识的渴望上, 简爱经常会独自一人在角落里读书, 就这样简爱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 但就是这样简爱仍然在见到英格拉姆小姐时, 还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由于英格拉姆小姐是那样的美丽, 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其中还包括她深爱的罗彻斯特。这更加重了简爱心底里的自卑心理, 甚至独自伤心。简爱为了不让别人看见自己伤心落泪, 甚至自己躲在帘子下面。这种本能的自我掩饰, 从另一侧面反应了简爱自卑的心理。
二.自尊自爱的简爱
童年时的简爱由于父母双亡而被寄养在盖茨赫德庄园的舅舅家里, 舅舅对简爱视如己出, 可不就舅舅去世了, 简爱也过上了被虐待的生活。舅母和表兄经常残酷地对待简爱, 甚至连佣人都歧视她, 简爱过着没有尊严的日子。可是这并没有打倒简爱, 甚至激发了她要奋起反抗, 为自己的尊严战斗的强烈意识。面对表格约翰·里德的虐待, 简爱痛斥到“你真是个恶毒的人, 甚至像个刽子手—像虐待奴隶的监工头—你简直是个罗马皇帝!”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一点一滴铸就了简爱反抗的性格, 为获得尊严而战斗着。
简爱在舅母家的反抗最后换来的是被送到寄宿学校罗伍德, 在这里她过上了更加残酷的生活, 老师经常毒打学生, 容克赫斯特先生对学生就像奴隶一样, 他命令女孩子必须剪掉头发, 当简爱由于摔坏了凳子而被罚站时, 他竟然当众骂简爱是骗子, 对简爱来说, 这是何等羞辱的事情, 由天普小姐澄清罪名后, 简爱的心情才有所好转, 得到了同学的尊重和好评。简爱的好朋友海伦是个顺从懦弱的女孩, 有一次她遭受老师鞭挞的惩罚, 面对好朋友受到别人的凌辱, 简爱对她说:“要是换做我, 我会奋起反抗, 把她手里的皮鞭抢过来, 当着她的面折断!”在简爱看来,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 互敬互爱, 当别人践踏你的自尊时, 要奋起反抗, 为自己的尊严而战。正是由于简爱在学校的悲惨生活经历, 更加强化了简爱为获得自尊而战斗的反抗意识, 发誓要早日离开这个地方。
在桑菲尔德, 简爱面对自己深爱的男人罗彻斯特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当简爱得知罗彻斯特有合法妻子的时候, 内心开始了痛苦的挣扎。这份情感应该何去何从, 最后简爱理智地选择离开, 拒绝以情人的身份呆在桑菲尔德, 因为这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后来当简爱再次回到桑菲尔德的时候, 一切都变了。罗彻斯特不再是个健康的人了, 甚至双目失明, 妻子也去世了, 家也不复存在了, 变得一贫如洗。但是在这个时候, 简爱没有选择逃避, 而是接受了处在卑微地位的罗彻斯特, 用爱来呵护自己的爱人。这时简爱已经不再是个贫穷的地位卑微的人了, 已经成为了拥有大笔遗产的富家女, 但却不在乎罗彻斯特的贫穷。她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个自尊自爱、追求平等的人, 一个听从自己心灵召唤的人。
三.自强自立的简爱
19世纪中期, 英国妇女被剥夺了基本的社会权利, 单身妇女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财产与收入, 一旦结婚, 已婚妇女连同自己的嫁妆都成为男人的财产。
夏洛蒂·勃朗特主张女人要有自己的财产, 否则不会过上富足的日子, 也不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大多数女人被看做是男人的附属品, 靠男人的收入生活, 而在《简爱》中,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简爱的塑造也呈现出了一个追求经济独立, 时刻维护尊严, 追求平等的独立女性的形象。
小说开篇就告诉读者简爱孑身一人, 没有父母的庇护, 甚至身无分文, 生活上也受尽苦难, 在舅妈家受尽了歧视与不公, 这种生活使简爱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女孩, 简爱还没有能力自己独立生活, 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想逃离这种生活, 可以说寻求经济独立的想法慢慢在她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后来简爱被送到了罗伍德学校, 在那里简爱慢慢地接触了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的朋友, 开阔了视野, 简爱也开始学习知识和文化, 慢慢地, 简爱不仅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在经济上也独立了, 通过自己刻苦努力的学习, 成绩优异, 被留在寄宿学校做老师, 虽然收入不多, 只有一年十五磅的酬劳, 但终究可以自食其力, 这正是简爱开始经济独立的标志。
后来简爱自谋出路, 用登广告的方式寻求工作, 做起了家庭教师, 虽然一年只有三十磅的年薪, 薪水微薄, 有时也会受到别人的歧视, 但经济独立使她觉得就有了尊严。后来在简爱生病期间, 圣约翰一家人出于好心想收留简爱, 但是简爱自强的性格不愿意白白接受别人的帮助, 就询问能否帮他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 简爱想依靠自己生活, 这样才能有人格上的尊严。这一次简爱再一次证明了自己是个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独立女性。
最后简爱由于得到了一笔意外的遗产而成为富家女, 当她听说里德的太太在生命弥留之时想见见自己的时候, 简爱还是回到了那个给她留下痛苦回忆的地方。正是简爱的善良给了她这份意外的收获, 里德舅妈告诉简爱当年叔叔有一份遗嘱, 说是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简爱。这时简爱经济无忧, 完全成为了经济独立的女性。甚至就连最后简爱和罗彻斯特在一起后, 仍然没有放弃工作, 保持经济独立, 因为这样才能让简爱有安全感, 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
四.追求自由平等的简爱
在小说中简爱被塑造成了相貌平平的女孩, 虽然自己一无所有, 身份卑微, 但在面对感情时跨越了当时社会世俗的枷锁, 与属于上流社会的贵族罗彻斯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在简爱看来婚姻要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的自由婚姻, 要心灵和一, 与地位、财富、外貌无关。只要两个人精神上有共鸣, 这样的自由婚姻才是简爱所追求的, 这打破了当时英国传统的婚姻习俗。面对表哥圣约翰的求婚, 简爱选择了拒绝。圣约翰是一个自私的传教士, 看到简爱有知识, 认为和简爱的结合对自己的传教事业有好处, 就想和简爱结婚, 这样的婚姻和真爱无关, 违背了简爱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人生信条, 是简爱所无法忍受的。
在婚姻的态度上, 简爱认为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由于简爱从小的生活环境, 让他有了不同于常人的悲惨遭遇, 这也就让简爱从小就对自由、平等有着极大的渴望。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彻斯特, 虽然他和自己地位悬殊, 但简爱仍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正是因为简爱深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简爱并不是看到他的财富, 而是由于他的坚强, 深沉的个性深深地吸引着简爱, 她坚定的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认为人格尊严是至高无上的。虽然在当时英国社会盛行着门当户对, 金钱婚姻等虚伪的世俗理念, 简爱仍然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意, 这在当时以阶级地位划分的社会中, 家庭教师与贵族之间的爱情是不符合当时社会正常的婚姻礼教的。
当简爱误以为罗彻斯特既要娶英格拉姆小姐, 又要把自己留在身边的时候, 简爱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立刻被点燃, 向罗彻斯特喊道:“你以为, 我贫穷、相貌平平, 身材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没有心吗?你错了, 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灵魂, 和你一样的一颗心!”简爱认为, 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 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在上帝面前, 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简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形象, 她从儿时悲惨的生活中没有放弃自己, 而是努力学习知识最后成为了家庭教师。她虽然自卑, 但又自强自立, 并且敢于和命运抗争, 敢于向男权主义社会提出挑战, 简爱的内在美让我们体会到了她是一个丰富情感、有独立人格的成熟女性, 正是她的这种性格最后让自己活得了完美的爱情, 寻找到了幸福。时至今日, 仍然为读者们所喜爱。《简爱》所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意识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女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有自己的事业, 这样才能在经济上独立起来, 不做男人的附属品, 在追求爱情上要以精神平等为基础, 心灵和一, 不畏高低贵贱、这样才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找到生活的真谛。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 (Jane Eyre) 讲述了主人公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 不论在生活中, 经济上, 爱情上不断挑战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的故事, 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 塑造出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形象, 她既自卑, 又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追求自由平等。本文从简爱人生经历入手,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其不断抗争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女权主义,抗争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 (英) 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简·爱》.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4版。
[2]邹志红:《对<简爱>中女性意识主题的诠释》, 《镇江高专学报》, 2008.04。
关键词: 马丁·伊登;存在主义;自由选择;荒诞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88—02
19—20世纪交替之际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兴起,大城市移民人数的在迅速增加,这标志着美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形时期。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文化的、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混乱和反常相应产生。此时西方世界被笼罩在对“本质主义”、“理性主义”怀疑的深刻危机中。存在主义应运而生。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人就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以及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就是荒诞。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在《马丁·伊登》中,作者已经开始深入地讨论人的存在、人是谁等一系列并苦恼人的重要问题,并在深层精神上与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存在主义达到了契合与沟通。
一、马丁·伊登对自我的否定
按照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概念,人在社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被异化的角色,而人的异化往往体现在在人际关系之中的异化,因为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并不能把握自己,他常常不得不通过他人的眼光来揣摩自己、认识自己,为此,他不得不带上为大家所认同的人格面具,以适应人,取悦他人,从而在根本上失去了自我生命的本真存在。
马丁·伊登原是一水手,出身卑微,才识浅陋,整天和势利的店主、刻薄的亲戚、粗俗的女人打交道。在这样的世界里马丁·伊登很小就面对生活的无情打击,体会不到任何人间温情,更谈不上美好的精神享受。由于偶然的机会,马丁·伊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了律师之子阿瑟的命。摩斯一家出于感谢邀请马丁·伊登到家做客,从而使马丁·伊登开始接触“上层社会”。对于这个他从未接触过、与他所处的阶层截然不同的绚丽多彩的“上层社会”。他感到诧异、惊奇、自惭形秽。卑微的心理让他无所适从。当阿瑟称呼他“伊登先生”时,他为这头一次不寻常的感觉而受宠若惊。而当他转身过去时,他看见了“一个精灵,一个天仙,一个女神”。阿瑟的姐姐罗丝“超凡脱俗的美”让他一见倾心,心醉神迷。他意识他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又令人激动向往的世界。新的世界强烈地吸引着他,促使他作出对自我原先本质的否定,而决定在一个新的世界里发展自己的人生。这是马丁·伊登初次想去探索自己的人生本质,也是他在另一个世界异化的开始。尽管他也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与面前的“天国”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强烈愿望使他充满了自信和憧憬。梦想就这样在在爱情的梦幻中孕育产生了。
二、马丁·伊登对自我本质的追求
人的自由是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只有人的自由本体性存在才赋予他自身以绝对主体尊严和地位。主体的绝对自由,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自由价值的谋划和价值选择。自由是主题价值的基础,选择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自由的选择既是个人自我的价值选择,也是人类价值的选择。人们在选择自我价值的时候,也选择了他人的整个人类的价值,因而责任是自由选择的逻辑后果。人必须选择自己,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这就是人的孤独,也是人烦恼的根源。
自从马丁·伊登拥有梦想——跻身与“上层社会”和得到罗丝的爱情,他就马不停蹄地向梦想努力追寻着。罗丝学识和教养深深地吸引了马丁。为获得罗丝的好感,马丁决心发奋学习。马丁选择要当一个作家,使自己扬名立外。马丁认为,成功的作家将会使他不仅享有高尚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与他的“女神”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在为梦想奋斗的路上,马丁经历了不曾想到的磨难。经济的拮据和家人的孤立使他常常身无分文,饥饿难忍。生活是异常地艰辛,可却不能阻挠他前进的梦。他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可是这种对写作的选择和对罗丝的崇拜,也让他默默地承受意想不到的后果。马丁呕心沥血写出的精彩文章却无人欣赏。尽管事业上一无所成,马丁仍持之以恒。而且也不忘记他的“天使”,他会抽时间陪罗丝郊游,还与其家人共进晚餐。他的行为举止越来越符合“上层社会的要求”。从马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自由者的形象,他用思想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自由选择。但是他在追求自己梦想与实现自己新的本质的的过程中,他是异常孤独的,他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就连心目中的“公主”罗丝也是尽力劝他放弃自己的作家梦。在漫长的旅途中,马丁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奈,但是坚定的信念促使他毫无顾忌地踏入征途。
三、挣脱荒谬,走向死亡
人作为“世界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与他周围的一切随时变化的情况发生联系。人类总是试图与阻挠他们实现自我追求的外在冷漠障碍作斗争,斗争的结果只不过是让人类经历异化和荒谬以及悲剧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人生活在周围的各种随时变化的情况之中,人不能逃离他生活的环境,人不能逃离异化。生活是荒谬的,人本身也是荒谬的,也许死亡能消除荒谬,但荒谬只是破坏了人们的所有的计划,使人陷入虚无之中。人的存在就是虚无。
马丁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可是这些有价值的作品却没人理睬。在马丁眼里,罗丝一开始是个纯洁的“女神”。然而与罗丝越来越多的接触中,马丁发现罗丝对他的文章和思想是不理解的。罗丝千方百计把马丁塞进一个生活的框架里, 企图用她的价值观把马丁改造为“上层社会”的一员。随着马丁对知识的积累与掌握,马丁发现许多的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是如此地浅薄无知。马丁开始迷茫,对自己的追求的目标感到失望。
就在马丁极度痛苦时,却时来运转了。马丁昔日的作品接二连三地被杂志征用,马丁顿时声名大噪。以前反对马丁的人蜂拥而至,请客之士络绎不绝。马丁对一张张丑恶的嘴脸感到恶心。他曾经的梦想女神罗丝小姐也出现在他面前,要求与他言归于好。而此时的马丁已经再不是那位沉醉在爱情梦幻中的痴心郎。马丁也开始明白,他一直爱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罗丝。从罗丝身上,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冷漠。马丁的心病了,正如一直倾心于马丁的丽茜所说:
“病的可不是你的身子,是你的头脑。你这架思想机器出了毛病。这连我也看你出来了,而我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人呢。”[1]
马丁对周围世界的荒诞感到无所适从。所有的一切都使马丁觉得内心无比地孤独无助。他想在回到原来的阶层,却又感觉与这个劳动阶层格格不入。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属于哪里?他心中存在无数个问号。他的梦想完全破灭了。原先的自我被放逐,而新的自我认同又无法实现,最后导致自我异化。马丁在寻找自我的欲望中,自我认同的缺省使马丁的躯体成为一个“空壳”,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和对“梦想”的追求。生活没有意义可言,除了痛苦,生存已变得没有意义。在这个世界里,马丁是孤独的。他想逃离这种孤独,渴望一份内心的安宁,可是有屡屡遭到挫折。虽然马丁最后成功了,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一种深深的幻灭感。人在世界上的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在马丁身上体现出来。面对处境的荒诞和孤独,此时只有一死。马丁最终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投入海洋,将自己驱逐人类,选择了死亡。
四、结束语
马丁的悲剧的确是一曲知识分子深深的精神悲剧,是虚假的“文明”社会中的一个正直、率直的知识分子命运的必然结局。马丁的形象是置身于荒诞世界中孤独绝望人的形象,也是处于迷茫状态中的“人”的形象。可以说马丁是一个象征,是一个作者怀着对人的巨大怜悯而写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象征。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在追求梦想时候所面临的困惑与孤独以及最后梦想的幻灭,完成了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寓言式的书写,以一种最生动的方式,演绎出人的孤独与绝望。在马丁·伊登所体现人的意义,完成对这部自传体小说的解读,也在精神深处接近具有存在主义意识的杰克·伦敦,体验他的精神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435.
[2]王晓梅.吉姆老爷的存在主义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66-68.
[3]让·保尔·萨特.自我的超越性[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Collinson, D. Fifty Major Philosophers: A Reference Guide [M].London:Croom Helm,1987.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in the Angle of Existentialism
YUAN Li
(Wuxi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Wuxi 214206, China)
Abstract:In the autobiographic novel Martin Eden,the famous American novelist Jack London successfully portrayed a super image of the protagonist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The novel is a tragedy of educated persons.With the help of existentialism,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novel, elaborates how the protagonist considered and explored the essence of human in the chasing process,explains the hypocritical aspects hidden in the “upper society”.In the turbulent time,Jack London displayed the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particular angle.
2009-12-14
摘 要:文章用新区域主义的发展理念和内涵来解读或考量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探讨新区域主义在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治理方面的主导思想,旨在给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开展以及今后的治理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深的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的创新,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区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区域增长、城市化、可持续性等。以强调区域的整合功能、政府管制的灵活性和制度创新为主的新区域主义无疑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良方益药。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新区域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区域发展和规划的主流思想。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日趋深入,区域规划已步入了一个全面复兴的时代,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区域矛盾的加剧使得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区域规划理论难以解决当前区域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何适应全球化、市场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理论革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李广斌、王勇,2007)。为了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矛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即“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构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是在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新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新举措,必将开创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新格局,对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布局以及构建全新的人地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李剑阁等,2008)。
用目前西方区域和城市规划领域最主流的新区域主义的规划和管制理念来解读或考量我国当下全国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尝试探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念内涵是否科学,规划的结果是否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我国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达到公平、生态可持续、人地和谐的发展目标,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区域主义的理念
(一)新区域主义的产生
新区域主义是相对于区域主义而提出的,区域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叶。二战后,为了复兴传统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解决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问题,许多西方国家的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大量的区域或城市规划。此时,西方国家在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普遍采取了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工作。如英国的“大伦敦规划”,法国的大巴黎地区规划以及日本的第三次全综规划都是这一时期规划的典型代表。区域规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国家纷纷成立专门负责区域规划的部门,如英国成立了统筹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区域经济规划委员会,反映了中央政府负责区域规划的各个部门的整体目标和愿望。但是,这种完全自上而下的区域规划和管理方式,忽视了各地方的自主发展需求,导致区域规划和管理体系的僵化,越来越不适应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里根——撒切尔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流行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自上而下的区域规划和管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的自由市场主义以及以其为主导的空间规划思潮,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开始占据英美等国的主流经济学地位,并成为主导性的社会价值观。无论是撒切尔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均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事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在这种发展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各国进入了区域规划的停滞期。很多西方国家甚至解散了之前成立的区域规划协调组织或部门。然而,这种过分强调“看不见的手”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导致了区域规划的破碎以及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不公平。在重视政府作用的凯恩斯主义和信奉市场至上的自由主义双双受挫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寻求“第三条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双重作用下,对新产业区和区域竞争力的关注,使得区域成为主流社会科学的中心议题。西方各国对区域研究的兴趣迅速提高,并将区域看作是协调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Stoper M,1997;李广斌、王勇,2007)。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提出、区域管治思想的兴起,以及后福特主义和弹性专业化等概念的提出,并围绕其进行的争论和各种有关产业区和新产业空间研究的出现,在西方地理学和区域研究领域,出现了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构建运动(苗长虹,2005)。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西方区域规划的主流思想。这种以生产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发展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就是目前西方盛行的“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苗长虹等,2002)。
(二)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理论导向
虽然新区域主义既不同于完全自上而下的国家干预过程,也不同于完全自下而上的市场调节过程,但新区域主义并不完全否认“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适度作用,只是对这两类政策能否促进劣势区域自我持续发展而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张孝德,2007)。新区域主义使得各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在区域内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和合法保障,从而强化区域的整体实力。虽然无论是新区域主义还是旧区域主义其目的都是从区域的角度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新区域主义更强调不同部门在横向协作中自发地、开放性地形成区域本身,而旧的区域主义更强调不同部门在纵向指令中直接干预形成区域(Amin A&Thrift N,1994)。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新区域主义的研究(Amin A,1999;Wilfred J Ethier,2001;李广斌,王勇,2007;张京祥等,2008),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区域主义的区域发展理念主要包括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不可或缺的价值,并认为其应该成为现代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各种区域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强“合作网络”和集体的认知、行动与反应能力,加强区域的社会包容性和认同感;区域政策的重点应该是积累“区域财富”,动员区域内部力量,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改进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制度基础,培育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新区域主义区域规划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空间效益集约、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和文化网络交流与平衡。简而言之,新区域主义的区域发展目标与和平、发展、生态可持续的当代全球命题密不可分(张孝德,2007)。
二、国内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遭到破坏等。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自提出以来,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主要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探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姜安印(2007)认为,主体功能区对区域发展实践的影响就是在空间结构极化的情况下重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秩序。邓玲、杜黎明(2006)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能够解决区域的不协调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冯德显等(2008)结合河南人地关系发展现状,以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为目标,对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构思进行了研究。其二,对国外区域规划实践的研究与借鉴。袁朱(2007)通过研究美国、欧盟以及巴西的区域划分案例,提出了我国主题功能区划分与政策制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三,探讨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法和指标。樊杰(2007)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模型。朱传耿等(2007)在对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态敏感性等级分区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潜力等级分区的空间叠置与地域聚类分析,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赵永江、董建国等(2007)在全国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确定的思路和15项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
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时间短,国内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研究也处于探索和初步的实践阶段,研究的焦点大多放在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和指标的建立上。对于这一区域发展理念是否科学、是否合乎全球化影响下的区域发展潮流,新区域主义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同一时代的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两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等涉及较少。因此,本文试图用目前西方区域和城市规划领域占主流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去解读或考量主体功能区规划,探讨其理念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涵及剖析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区域或空间规划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即既要解决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冲突和问题,也要实现协调经济发展和提高公民的社会福利。国家、地区的竞争力愈来愈有赖于区域的竞争力。区域规划作为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一种积极、重要的措施,也因而被赋予了新的职能。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空间单元的过程。其目的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结合社会需求,协调整体与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确定该区域的功能和/顷序,为指明区域发展方向、政策落实和区域管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朱传耿等,2008)。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受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战略宣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旨在促进形成理想的空间开发结构的重要途径和空间治理理念与模式;强调区域辅助功能服从区域主体功能;追求分工协作和整体区域功能最大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调整性;多层级和层级交错并行(李剑阁等,2008)。
主体功能区划旨在把全国的土地进行功能性的划分,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功能区的划分必然是以某一或某几项功能为主,势必导致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存在目标单一之嫌。而新区域主义正是放弃了旧区域主义在区域规划中追求单
一、狭隘的经济、政治或军事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区域规划的内容和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此外,虽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区域主义均注重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但是新区域主义更强调区域的社会公正、公平、交流和平衡。例如,在我国全国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区今后的发展要求是“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和扶贫开发,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这对于本来就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西部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对于上亿处于限制开发区的人口的安置或迁移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安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平衡发展的目标仍然是困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因此,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治理中,必须考虑新区域主义的发展理念,让我国的新一轮的区域规划和管制政策保持科学化、人本化的特点。
四、新区域主义对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政策的启示
(一)区域发展目标的多元化
新区域主义放弃了以往的区域发展规划局限于单一的、狭隘的安全和经济发展目标,其关注的内容和目标更具综合性和多元化。空间效益集约、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和文化网络交流与平衡等都是新区域主义关心的问题。尽管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多的是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以及现有的开发密度出发,但是要避免规划目标的单一性,在确定某个区域主体功能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区域的社会公平和文化的建设和交流。
(二)重视自下而上的、动员内生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
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发展与规划中的社会多极化,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互动,重视针对区域的、长期的和基于多元行动主体的、能够动员内生发展潜力的政策行动。由于受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无论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规划,都属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引,这种规划指导思想非常有利于中央政府从全局考虑,从整体出发统筹我国的区域发展和解决区域问题,但是也容易造成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和规划上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区域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依赖地方的内生发展潜力,挖掘本
地的发展潜力,发挥地方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央政府在做了宏观性的调整和安排后,应该多鼓励地方政府从当地实情出发,积极参与到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当中。
(三)合作网络的治理模式
新区域主义政策的关键在于增强合作网络和集体的认知、行动与反应能力。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是目前西方区域发展、规划和治理的主要模式。合作网络的治理理论认为,在许多社会领域存在着政府和市场的同时失败,只有将“第三只手”——民间社会组织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才是解决各种危机的根本出路(Neil Brenner,2002;王瑞华,2007)。因此,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网络治理模式认为,随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利依赖和合作关系在运行机制上必然最终形成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各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对话来增进理解、提高对集体的认知度,各自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区域发展、规划和治理的良好合作。例如,新区域主义认为,非政府组织(NGO)应该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发展不应过于重视边界和政府的作用。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管治中,必须注重合作网络的治理模式,必须抛弃以前区域的发展和管治之属于政府的事的思想,具体的公共事务必须向个人和其他组织开放,鼓励个人或非政府组织参与区域发展和治理,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共同管理。
五、小结
全球化竞争下的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应该是符合新时期区域规划和发展特点的科学发展规划。目前,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基础、实施和治理模式都尚在探讨中,主体功能区规划也相继在各个省份展开,为了让我国新一轮的区域规划更具科学性、人本化和实用性,更合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潮流,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治理中,充分考虑西方新区域主义区域规划和发展的理念及思想精髓,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国的学者更应该把握目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新一轮区域规划和发展的契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理论。
作者: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孙鹏华 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曾刚 来源:《改
革与战略》2009年第11期
内容摘要:
夏洛蒂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反抗着社会的不公,追求者平等、自尊、自强,成为传统女性叛逆者的化身。简爱不幸的童年和学校寄宿生活一直被鄙视、嘲讽、毒打所包围,但是她没有被这些所吓到,反而激发起了她对这些丑陋人的嫉恨,她要反抗,要平等,要自尊。该文以结合夏洛蒂的经历及作品《简爱》的故事情节,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关键词:女权主义 爱情 男女平等 经济独立 自我价值
正文: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功之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作品。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有着漫长的历史。艾略特·伍尔夫、西蒙·波夫瓦等都是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女权主义的核心是抗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女性应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应有其自身的价值。颠覆男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女权主义奋斗的目标。
简爱以经济独立为基础,以自尊自爱为人生支柱,走了一条自己为自己铺就的人生道路,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展现了女性的情感与自我。她从追求理想爱情开始,逐渐转向对男女平等地位的要求,再深入到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认证与追求,彰显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
一、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爱情的追求上。她反对传统的婚姻观,追求理想的爱情。传统的婚姻跟爱情大都没有太多的关系,妇女把嫁人当作衣食之计和终身经营的职业。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利益而结合的婚姻比比皆是,许多少女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投机经营,攀上一门有利可图的亲事。无数的功利婚姻造就一对对怨偶。夏洛蒂通过切身感受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认为这是女性可悲的堕落,并对传统的婚姻给予强烈的鄙视。她提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真正的爱情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条件,是男女双方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交融。她把对两性之爱的理解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崇高层次,也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理想爱情的渴求。
在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没有落入传统的俗套。既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也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它超越了年龄、姿色、财富门第的世俗层次,是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吸引。简爱没有花容月貌,她矮小、瘦弱、低微,但她却凭借着卓异的人格力量发出灼灼光华,把美丽富有的贵族小姐逐出爱情竞技场,突显了内在美不可抗拒的力量。简从不把取悦男主人作为自己跨入上流社会的阶梯。面对罗切斯特的居高临下,她不卑不亢,从容大方,谈话中直言不讳,不察言观色迎合主人的意图,也不为讨好主人而作违心的回答。她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品格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并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早年的罗切斯特是金钱婚姻的受害者,在情感上饱受挫折,曾在流浪中寻找安宁,在放荡中寻找快乐,结果只能是更加的空虚和绝望。简像一股清新的风,拂过他伤痕累累的心灵,简巨大的精神炬火和灵魂力量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烛,崇高和纯洁的情感在他心中复活与再生。对于简爱而言,吸引她的不是罗切斯特的财富和显赫门第,而是他的真诚、友好、坦率、放弃贵族偏见的平等作风和对金钱社会世俗观念的蔑视,与简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的统一。
简坚信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精神平等和相通,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她敢于蔑视英格拉姆小姐高贵美丽外表下的浅薄与低俗,勇敢地向罗切斯特说出“你娶了一个配不上你的人,我不相信你真正爱她”。她那句经典的人格宣言打动了无数的知识女性,“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对爱情的追求发自内心的平等,并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虽然是她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所发出的呐喊,但它的圣洁高尚足以让当时虚伪的世俗社会深深的震撼。在小说的结尾,一场大火,使得桑沧巨变,罗切斯特变得一贫如洗,又瞎又残,而此时已成为富家女的简爱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他的身边。男女双方年龄的差距,地位的悬殊,甚至身体的缺陷,都被 高尚而深邃的感情所超越,被异乎寻常的心灵契合所升华了。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还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模式。简爱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位不借容貌赢得男性喜爱的女主人公,而罗切斯特既非英雄亦非完人,而是一位难看又有过放荡生活经历的人。在女权主义看来,出卖姿色的爱情是女性的拍卖,英雄崇拜的爱情是女性的臣服,只有精神和灵魂的两相呼应与吸引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可见夏洛蒂对爱情的见解已具有女权主义的高度。
二、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 又表现在反对传统的角色定位,追求男女平等上。
夏洛蒂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并未仅仅停留在爱情婚姻的基础上,而是转向更深一步的探索。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的英国。当时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不少处于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女性有幸受过文化教育,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改善,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女性还是很少参加社会工作,过着依附于男性的封闭式家庭生活。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家庭天使”一类的女性,她们温柔、顺从、美丽、勤劳,是当时的男性作家们按照自己意愿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作家们普遍认为女性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妇德,家庭生活才是妇女最合适的天地。他们要求女性以侍奉男人、操持家务为己任,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孩子、及亲人。生活空间的狭小,精神上的空虚与压抑,使得“家庭天使”们已成为男子的附庸、家庭的奴隶、生育的工具。夏洛蒂以其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着当时妇女的悲剧命运,大胆地对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卑微定位以狠狠的回击。她有意拉大简爱与“家庭天使”之间的差距,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简爱既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温顺的性情,而且个性极强,对社会充满了反叛的激情。她从不刻意装饰自己,甚至“还没有使女穿戴的一半那么漂亮。”当罗切斯特要用绸缎、花边、玫瑰、珠宝把她包装起来时,她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罗切斯特总想照自己的意愿把简打造成世人眼中的“美人”,试图培养简温柔顺从的“天使”美德。其实男性对女性服饰装扮的关注背后无非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千古不变的追求,而男性对女性温顺性情的标榜则更能暴露他们希望助长女性性格中卑微特征的自私。因此追求平等的简爱大声疾呼:“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表达了她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抗议。她不再承认传统女性的“美德”,不肯再扮演传统女性的角色,认为“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一样有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作学问时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女性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安分守己的充当“家庭天使”。针对这一点,恩格斯也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且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与将来都是不可能的。”从小说对传统美的否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内在美深刻而独道的认识。因为女性在未走出家庭之前,“花容月貌”是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女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工作,才华才能被体现,内在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女性也只有参与社会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才能够自食其力,才不会为了生存而屈附于男性。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要实现男女平等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的独立,这也恰恰是简苦苦坚守的原则。即使在她濒临死亡的时候,简也没有放弃这种意识,教师的职位一直是她经济独立的保障,桑菲尔德府是她经济独立意识体现最强烈的地方。面对成为庄园女主人后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简依然坚持担任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用自己的酬劳换得自己的食宿费,自食其力得过着简朴的生活。简拒绝婚后被丈夫供养,不愿接受他对未来生活种种美好的设计。她认为心安理得的不劳而获,会使自己降至男性目光的海平面之下,失去了与丈夫平等的地位,所以任何物质的馈赠都使她烦恼。也正是因为简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她敢于向罗切斯特发出:“我们是平等的!”宣言。尽管在物质上他们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但在社会心理上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经济自主,人格平等。在简爱的眼中,诚实劳动换来的面包永远要比不劳而获得来的香甜。
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夫瓦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关键在于女性经济不能自立,这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女性要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因为经济依附,女性只能封闭于家庭,而使女人注定成为附庸的祸根就在于她没有可能做任何事,所以摆脱低下的地位,就必须走经济独立的道路。“女性通过有报酬的职业可以极大地跨越同男性的距离,而女性要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女性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每一种事物都在诱惑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如果贪图安逸,女性就会堕入“附属”的生活。简爱的辛酸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夏洛蒂的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小说对经济因素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揭示,表明了作者为妇女解放,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作者也为全天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妇女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那就是:千千万万受过教育的女性只有像简爱一样自食其力,不依附他人,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热爱,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夏洛蒂无疑是女权主义者的先驱。
三、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自我认证与自我价值追求上。
简爱对女性作为社会人的角色认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在一次次地反抗中得以升华的。
小说在表现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实际已经超出对“男女平等”的要求,而达到通过反抗来证实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简爱在幼年时代每天面对的是少爷的专横、小姐的无礼、夫人的厌恶、女仆的歧视,尽管她每天小心翼翼,循规蹈矩,但还总是无故挨打受骂。简觉得自己做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却没有人顾及自己的感受,也没人为自己申张正义,为此她不顾一切的进行反击,为了要求公平合理的待遇。看似弱小的她在一次次非理性的、暴虐的、没有怜惜的威胁面前,经受了恐怖、憎恨、绝望,却依然坚强。在洛伍德学校,女学生们被强制剪掉长发,穿最粗、最丑陋的衣服,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受到非人的体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简没有屈服,也没有顺从,对于不公正的惩罚,表现的正气凛然、傲骨铮铮。并且,简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以无可挑剔的成绩成为该学校的一名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简爱的自强不息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生存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说明了她对人生真谛的探索,除了精神平等和心灵契合的爱情外,还有对崇高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探索。她通过一系列的超越性的行动实现了她生存的价值。正如波夫瓦所阐述的“女性的真正解放应当也必将在女性通过超越性的行动实现她的真实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她的思想局限性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简爱》的反传统性受到质疑,更有一些女权主义批评家们认为《简爱》不仅没有对传统观念进行冲击,还顺从了传统文化,甚至是传统制度的维护者。
“知人论世”是文学研究的一贯方法。我们应从作家的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来整体把握作品,任何极端的定论都是不正确的。夏洛蒂由于身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制约,肯定有其无法逾越的束缚和障碍。作者虽有对男权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但毕竟接受的是男权文化的教育。因此叛逆与从俗的矛盾造成了她思想的局限。
首先,简爱始终存有精神平等和物质平等间的困惑,她主张精神平等,但对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始终抱有疑虑,感到不安。她反对建立在世俗物质基础上爱情,但又不能释怀,所以无法快乐而幸福的拥抱爱情。简爱拒绝接受罗切斯特一切金银珠宝的馈赠,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不愿罗切斯特以“救世主”的姿态对待自己,觉得“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刻赐给那些用金子和宝石抬高起来的奴隶时的微笑”。婚前的日子,她的情绪中透着不安、抵触,弥漫着淡淡的恐惧感,总怀疑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不相信这是真的,“像这样的命运会落在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还在不安中祈祷“要是我能有很小的一点儿独立财产,那将是一种安慰”。这些正说明了简对世俗的平等既敏感又在意。其次,简爱既坚持爱情至高无上,又屈从于传统法律条文对婚姻的定位,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也不愿意向所谓的“法定婚姻”挑战,把名节看得比爱情更重要,暴露出其在男权文化里顺从的一面,也体现了她性格中的保守和对名份的过分重视。最后,要不是一场大火使疯女人葬身火海,为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结合扫清了障碍,那么简爱将永远无法超越心中名节观念的藩篱,与罗切斯特失之交臂,带着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教书终其一生,至死仍念念不忘罗切斯特。这种下场,将与《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有点类似。但弗朗西斯卡却有深爱自己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她只是由于强烈的家庭责任而没有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读者看来会觉得情有可原。人们不是批评弗朗西斯卡的传统与保守,相反的,是欣赏她崇高的家庭责任感和她身上体现的现代女性的坚强。弗朗西斯卡的故事是一曲爱情悲剧,但同时也是西方人重伦理、重家庭责任的写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值得称赞的。与弗朗西斯卡不同,简爱仅看到罗切斯特的疯太太就认定,她与罗切斯特不能相随,从而逃离的做法,则有点盲从于封建旧秩序,她在所谓的法律约束面前完全低头了。针对这点,韩敏中就对此作了批评:“这至高无上的原则其实只是英国改革离婚法之前现存的婚姻戒律,如果开始以反叛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简爱此刻成了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守法公民,岂不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力度?”
最后,简爱是一个有理想的女性。她一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的教师生涯明显地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具有鲜明的崇高事业追求的色彩。但她最终又回归了家庭,成了一个以侍奉残疾丈夫为职、对生活境遇心满意足的家庭妇女。她通过丈夫的存在而存在,这依然体现了她作为传统女性的精神归宿。由此看来,简爱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仍然是茫然的,最终导致她没有逃脱男权文化的世俗巢穴。
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是不彻底的。简爱幸福的充当了“家庭天使”,并发表了著名的“天使”宣言:“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的难以言传,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他也是我的生命„„”,她对爱情的渴求和对男性的依赖有着“小鸟依人”的非女性独立的意味。虽然她对男性超出了物质上的依赖,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无法真正因为“自我”而存在。“经济因素在女性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是并且依旧是根本因素,但女性要想完全改变的命运,还必须摆脱爱情依附”。作者的时代局限造成了作者的目光不能够看得很远。由于夏洛蒂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出生在牧师家庭,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并且所接触到的几个男性仅有父亲、兄弟和文学教师埃热,使得她对男性始终持有一种崇拜的思想。正像她自己所说:“倘若我有朝一日结婚,我对我的丈夫必须怀着崇拜的感情,且甘愿为他去死”。长期男权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有着严重的男性崇拜,她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源于家庭内部,女人一生似乎也只为爱情而生活,所以简爱的归宿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从这点看,她思想的不彻底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尽管不够完善,但她所表达的对妇女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是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她是开女性解放浪潮的先锋人物,也为以后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不尽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韩敏中《坐在窗台上的女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1期。
2、王珂《平权与霸权》,青海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6期。
3、高文斌《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期。
4、[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简爱》,凌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社1981年版。
6、[英]玛丽·伊格尔顿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 陈映霞 林树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柯文垂·帕特摩尔著:《家里的天使》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版。
8、[英]盖斯凯尔夫人著:《夏洛蒂·勃朗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1版。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
性的启示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Jane Eyre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women
系
别:外语系 专
业:英语教育 班
级:2010级4班 学
号:10201404001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4 年 3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相关的所有人所作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现代女
性的启示
摘 要:《简·爱》是现实主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她被认为是一位卓越的女作家。因为她在小说中描述的是与传统不同的女主人公简·爱勇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精神。它也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通过对简·爱的性格进行剖析,证明了简·爱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博得读者的爱怜,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不仅表现在外表的朴实无华,而且还表现在她性格上的独特魅力。简·爱因其性格中所具有的强烈反抗意识而特别地引人注目。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去不断反抗不公平的社会。她用尽全力去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和真爱。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最终获得自尊,自由和真爱。
关键词:女权;反叛;独立;平等;真爱
Abstract:Jane Eyre is the most famous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considered as an extraordinary woman novelist.Because the novel throbs with the heart-beats of its author, both literary critics and the readers have taken great interest in its unconventional heroine Jane Eyre, whose unconventionality is shown in the heroine’s pursui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It is an autobiographical novel in a certain degree.This essay attempts to prove Jane is a real femini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er personality.Jane Eyre is a typical and magnificent representative in English literature, not only for her plain but famous appearance but also for her character’s outstanding and alien.The image of Jane Eyre is brilliant for her rebellious character.She always insists on her principle to rebel and fight against the unjust world bravely.She still tries her best to pursue freedom, equality, independence and true love.By unremitting efforts she finally gets dignity, freedom and
true love.Key words:
Feminist;Rebel;Independence;Equality;True love
目 录
前 言 ·······················
一、作者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 ·························································
二、《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 ··························································
(一)自尊心、自信心、反抗精神 ·······························································
(二)简爱的爱情观 ·······················································································
(三)简爱的独立性 ·······················································································
三、《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 ···················································
(一)为生存而战 ···························································································
(二)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 ·······································································
(三)为独立平等而战 ···················································································
四、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I
前 言
当今社会,女权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女权主义泛指妇女要求平等权利的社会思潮。又称男女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伦理等领域。
在19世纪的英国,一位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出了一部代表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简·爱》。这部小说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但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这部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它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一、作者女权主义思想的产生
所谓女权主义,归结起来就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它是女性观察、审视任何事物的思想与主张,是一种基于反父权制政治利益的结盟,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目标中女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她所生活的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社会和时代的不幸已经让这位女作家的家庭穷困潦倒,家庭的不幸更是让她陷入巨大的困境当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莉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
到相爱的过程当中,简爱的那种叛逆精神、自强自尊的品质深深地征服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知识同样也征服了简爱。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变故促使她离开了桑菲尔德府,离开了她心爱的罗切斯特。经过了寒冷饥饿的折磨无家可归的简爱终于进了她的人生的又一个驿站—圣约翰家。对于亲情的十分看重当她从叔叔那里继承了两万英镑的遗产时,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和她的三个表哥、表姐平分这份遗产。可见在简爱的眼中钱尽管很重要,但是比起亲情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与当时一切以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认为“我不至于自私自利到不讲情义,不讲公道到不分是非,忘恩负义到不像人样”[2]。这是她对当时的金钱社会的有力抨击和尖锐的痛恨。
圣约翰是一个知识渊博,长相英俊的传教士。但是他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整天到晚和时间挑战。他认为工作是高于一切的,甚至包括生命和爱情。圣约翰为了他的伟大事业到东方印度传教,他十分痛苦地压抑了这份欲望。简爱对于他的选择简直是不可思议,有爱却不敢爱,有了爱情却不敢追求。另一方面当圣约翰发觉,简爱是一个有见识、有才智的女子的时候,他就向简爱求婚了,不是因为他爱简爱,而是因为他知道,如果娶简爱为妻,对他的事业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心灵感应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尽管当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府时她面对的是一个双眼已瞎,一只手已经残废的罗切斯特。但是,在简爱看来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只要罗切斯特爱她她也爱罗切斯特就已经足够了。她毅然与罗切斯特结婚,当起了罗切斯特的妻子和护士。两年以后命运垂青了,这么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也恢复了视力,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看到简爱经过了重重的波折以后终于实现了她向往的爱情—平等自由的爱情。而罗切斯特也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真爱。
(三)简爱的独立性
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这些遭遇,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这些愿望在她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表现无遗,在主人公的爱情观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简·爱追求政治、经济、人格平等的新式爱情观,她不像其它女子一样爱上罗切斯特的财产,她是真心爱罗切斯特的,并且她一再强调平等。
生活。尽管如此,小简爱并不屈服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 为了捍卫自我独立的人格 , 她奋起反抗 , 开始与舅妈和表哥作斗争。她终于早熟起来并且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在可恶的的舅妈面前小简爱没有屈服让步 , 没有在绝望中放弃,相反 , 对于简·爱来说 , 舅妈家好像是培养她坚强性格的沃土 , 反抗在她的思想中扎下了根。她意识到“片刻的反抗已经难免给我招来异想天开的惩罚 , 于是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 , 在绝望中下了个决定 , 要反抗底”[5]。就是这样她开始有了为生存而战的勇气。
简爱经常被表哥打,一开始她尽可能地忍受着被打的痛苦,习惯性地屈从于约翰。“习惯了约翰的辱骂,我从来没有回答的意思,我所关心的是怎样承受辱骂带来的打击”。[9] 由于小简爱毫无理由地被训斥和毒打,她终于反抗起来。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超越了她的恐惧心理,给予她无穷无尽的力量。所以她痛骂道“你这男孩子又恶毒又残忍!简直像个杀人犯—你像虐待奴隶的监工头—你像罗马的皇帝!”[6] 毫无疑问这场革命导致了更严重的惩罚。她被舅妈关进了
红房子,成了“古怪的小家伙”有着“苍白的脸庞、胳膊”和“明亮的恐惧的双眼”“像一个真正的幽灵”。[2]
约翰的暴力行为,姐姐的漠不关心,舅母的厌恶还有仆人的偏见。这些不公平的行为使她开始意识到忍受是没用的,为了维护作为人自身的权利,她开始公然反抗一切不公正的现实。简爱心中一直指责瑞德夫人,而一想到自由,胜利,灵魂便感到无比惊喜。她认为凭借自己的口才有能力挑战瑞德夫人的权威,在内心深处,小简爱知道她在为平等生存的权利而活着。
(二)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
简爱在被家人认为是“坏孩子”赶出来之后被送往孤儿院。(当时看来是慈善学校的一种)通常在这里小孩受到压迫和非人的虐待。她的视眼变得开阔了,性格中带着更加愤怒的火花。由此可见,简爱为获得认同和尊严而战在罗伍德学校渐渐发展起来。融科赫斯特先生是学校里最为贪婪虚伪的代表,对简爱的最初印象是像动物一样大大的鼻子,突出的门牙。他在学校惩罚人的责任称为拯救所谓的灵魂,他迫使学校所有的女孩剪掉头发,饥寒交迫,像奴隶一样对待她们,简爱也不例外。当简爱摔坏了凳子时受到公然惩罚。她被罚站在凳子上一个半小时,融科赫斯特先生不仅公然羞
在简爱的话语里,没有谦卑,没有顺从,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长相平庸的女性呼唤平等。尽管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当发现他已有合法妻子时,简爱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两条路摆在她面前,一是简爱当他的前妻不存在继续呆在丝绒菲尔德庄园,如果这样她就能以情人的身份拥有更多地财富,但是违反了她追求平等的权利。或者简爱选择离开她深爱着的罗切斯特,尽管内心苦苦的挣扎着因为她知道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在一起。为了维护婚姻的平等,她拒绝当罗切斯特的情人,告别富有的生活,过着流浪的生活。简爱违背了当时的女性传统的世俗观念,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7]。简爱挑战当时的男权社会,声称精神平等,地位平等,她批判不合理的阶级观念,同时她认为她与罗切斯特精神上是平等的,最终,在罗切斯特一无所有,且身变残疾时,她却选择回到他的身边。
四、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时,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小说光明的结局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要有自由、尊严、平等。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爱情观等于尊严加平等这道公式上。付之实现往往离不开金钱,人们都疯狂的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和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一样,为了爱情和人格抛弃所有。简爱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感觉,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简化感情的简。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象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这对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与觉醒有着重要意义。
0
致 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关键词:妇女主义,奴隶制,叙述疗伤,集体力量
妇女主义由艾丽斯·沃克1983年在其散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提出的。沃克对妇女主义的解释是“不受拘束的、敢于冒险的、勇敢的或倔强不屈的行为。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般人认为足够了的事情” (沃克, 1993:7) 。尼日利亚妇女主义者玛丽·E.库拉乌勒在她进行的非洲妇女文学的工作中, 把妇女主义定义为“以一种积极的文化方式进行女性的自我表达、自我拯救以及自我主张的总和” (克拉马雷, 2007:1046) 。从其定义, 我们得出其首先以妇女为中心, 保持女性自我, 维护女性的自我表达与诉求。其次, 按照沃克的观点, 作为女性主义所具有的排他性质的回应, 妇女主义特别注意人性的团结, 团结使一个妇女主义者“致力于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全体人民的生存和整体性, 而不做分离主义者” (沃克, 1993:8) 。由此看出, 妇女主义寻求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团结与和解, 而不是分裂和对抗。
妇女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为描写女性的生理或心理的成长历程的小说。本文将从以上妇女主义两个主要内涵来分析女主人公塞斯自救和成长的道路, 从而阐释莫里森文学创作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1、叙述疗伤——塞斯自救的开始
“《宠儿》中有些东西是主人公们不愿记住的, 是我不愿记住的, 也是黑人同胞们不愿记住的, 也是白人们不会想记住的, 也就是说, 这是个民族集体的记忆遗忘” (Angelo 256-257) 。作为一个妇女主义者, 莫里森认为对于曾经遭受奴隶制压迫的悲惨历史, 大多数黑人不愿再提起, 那是一段民族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同时她也发现很少非裔美国作家的作品涉及奴隶制的话题, 因此她在《宠儿》里向她的广大黑人女性读者灌输了“直面受伤的历史和努力治愈的必要性” (Peterson, Amnesia 170) 。
小说开始, 莫里森就讲述了一个怨气冲冲的房子“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房子里的女人们清楚, 孩子们也清楚” (3) 。这个婴儿的怨魂, 也就是塞斯18年前亲手杀死的女儿宠儿。宠儿的鬼魂象征着凄苦的被奴役被压迫的过去, 时时地萦绕于非裔美国人的心头, 成为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宠儿象征塞斯不愿记起的过去, 她的心理现实既是充盈的也是空白的, 充盈着过去的岁月留下太多的伤痛使她久久难以自愈, 空白是因为她没有放下过去的伤痛, 现在的生活就依然找不到丝毫新鲜的内容和希望, 这样的心理现实促使她讲出自己的故事, 卸下沉重的记忆, 寻找治愈的途径。
如上所述, 妇女主义提倡黑人女性要“勇敢的, 倔强不屈”、“进行女性的自我表达、自我拯救”, 通过塞斯这个角色, 莫里森也想为其黑人女性读者说明当伤痛记忆难以承受时, 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将其彻底克服。小说的第一部分, 塞斯向保罗D讲述她的过去标志着她治愈之路的开始。
当宠儿的鬼魂被保罗D驱走, 她还魂成一位少女暗示着塞斯的过去转换成了一个她必须面对的活生生的现实。小说的第二部分, 塞斯在自己的独白中, 准备向宠儿也向读者讲述她为什么杀死自己的孩子, “我要向她解释, 向她讲明白:当时为什么那样做。我要告诉她:即使当时我不杀她, 她也会何等可怕地死去, 我决不愿看到的事情又会如何发生” (200) 。通过讲述她当时的悲惨遭遇和她弑子的原因, 塞斯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她正在逐步地从过去解脱出来。
2、集体的力量使塞斯摆脱鬼魂, 完成自救
根据Lorine L Cummings所说“妇女主义者想要建立和维持一个包含所有非裔美国人大集体, 没有人会被排除在外。妇女主义者设想这个集体将帮助治愈每一个人” (Lorine L, 1995:61) 。《宠儿》很好地实践了这一论述, 保罗D、丹芙和黑人集体都是帮助塞斯摆脱鬼魂的重要力量。
“由于种族主义的社会时时刻刻在摧残黑人个性, 破坏黑人的家庭组织, 残害黑人儿童, 因此在黑人家庭里, 爱、和谐、支持与关心就格外重要” (Lorine L, 1995:79) 。由此得出, 黑人家庭内部的团结友爱是黑人立足于美国社会的前提保证。保罗D的到来, 除了让塞斯的叙述有了聆听者, 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个闹鬼的房子变得像个正常的家, 并且带塞斯和丹芙重新回归到集体。保罗始终支持着塞斯, 他告诉她“你想跳就跳吧, 我会接着你的, 姑娘。我会在你摔倒之前就接住你。你在心里想走多远就走多远, 我会握住你的脚脖子。保证你能再走出来……我们能创造一种生活, 姑娘。一种生活” (46) 。当保罗D带塞斯和丹芙去参加狂欢节, 这是塞斯18年来第一次社交, 也是她和丹芙回归群体的开始。保罗D的存在使邻居们觉得他们像是一个正常的家庭, 不再是住在鬼屋里的两个疯女人。塞斯和丹芙受到大家的点头, 微笑和招呼, 感受到了集体的欢迎。
当保罗D被宠儿的妖术引诱, 被迫搬出124号, 他的离开也促使了塞斯的自我成长。塞斯决定听从死去的贝比萨格斯的话“把所有的都放下” (174) 。小说第三部分宠儿变本加厉地占据着、消耗着塞斯, 直到丹芙冲出院子寻求邻居们的帮助。30个因鬼魂而愤怒的黑人妇女游行到塞斯的院子前, 她们不愿意看到塞斯“过去的错误仍旧占据着她现在的生活” (256) , 她们唱着、祈祷着神灵给予塞斯解救。那声音使塞斯“颤抖着好似被洗礼一般” (261) , 塞斯好似脱胎换骨了一般, 她冲进了黑人妇女的群体中, 而宠儿也随即消失了在了人们眼前。
小说的结尾, 当保罗D回来看望塞斯, 她已经在丹芙和众人的帮助下驱走了鬼魂, 塞斯也完全放下了过去的伤痛, 他要帮她走下病床, 重新开始生活“丹芙白天在这儿, 我晚上在这儿, 我会好好照顾你, 听见了吗?就从现在” (272) 。塞斯历经了痛苦和折磨, 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
正如前面所提到, 妇女主义的内涵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全体人民的生存和整体性, 关注男人和女人的共同成长是妇女主义区别于其他女权主义的独特之处。塞斯摆脱过去, 获得新生, 保罗D给了她的很大帮助。作为一个妇女主义者, 莫里森小说里流露出的平等和谐的男女关系和集体的治愈力量诠释着妇女主义的真实内涵。
结语
妇女主义面对黑人群体提出, 其思想不仅仅关注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 同时倡导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生存和解放, 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塞斯是千万个遭受过奴役的黑人妇女的代表, 她的自愈与成长, 离不开其自身的勇敢坚韧, 离不开保罗D和丹芙的帮助, 更离不开黑人集体力量的庇护。塞斯的自救历程, 也是莫里森作为一个妇女主义者, 为民族寻找自我, 彰显民族文化的努力, 她写下《宠儿》, 为黑人妇女们的心灵作史, 帮助她们勇敢面对并且克服奴隶制的记忆, 建立起更加稳固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lice Walker, 1993.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s[b1].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7-8
[2]Angelo, Bonnie, 1994.”The Pain of Being Black:An Interview with Toni Morrison.”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Ed.Danille Taylor-Guthrie.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55-261.
[3]Cummings, Lorine L, 1995.“A Womanist Response.”Living the Intersection:Womanism and Afrocentrism in Theology.Ed.Cheryl J.Sanders.Minneapolis:Fortress Press.
[4]Morrison, Toni.2005.Belov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Peterson, Nancy J, 2001.Against Amnesia:Contemporary Women Writers and The Crisis of Historical Memory: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6]Toni Morrison, 2006.《宠儿》[M].潘岳, 雷格译,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7]王守仁, 吴新云, 2004.《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德小说创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谢丽斯克拉马雷, 2007《.国际妇女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45-1046
关键词:《爱玛》;女性主义;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01-01
一、引言
简·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最为重要的女作家。奥斯汀一生只写了六部长篇小说,而且均在英美讀者中广泛流传。奥斯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擅长描写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并且对英国女性面临的各种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所以,女性主义观点在她的小说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爱玛》(Emma)写于一八一四至一八一五年间,并与一八一五年年底出版,是奥斯汀风格最成熟、结构最完整的一部小说。《爱玛》一书中体现了奥斯汀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文学技巧的探索。她对人性切实精准的刻画,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敏锐观察,以及对高超的艺术手法的掌握,至今仍令我们叹服。
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Emma Woodhouse)的性格特征,展现其反抗男权压迫,勇于融入社会的精神。
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在男权社会中,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而女性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只能充当证明男性存在及其价值的工具。因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女性角度出发,以女性为中心,讨论女性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独立、平等和自主等问题。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反对在文学话语中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父权制预设,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伴随着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注重妇女作为读者或作者在文学话语中的体验。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们认为,随着女性理解力和思考力的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将得到提高。因而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接受教育,思想独立,并积极融入社会。
三、爱玛的个性特征
(一)聪明智慧,具有出色的判断力
爱玛是一位典型的智慧女性,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在与奈特利先生就哈利特拒绝马丁求婚一事进行争论时,爱玛冷静的判断体现了她的聪明智慧。当奈特利先生洋洋得意地告诉爱玛,马丁“打算娶”哈利特为妻时,爱玛则察觉到求婚中包含着一种大男子主义居高临下的施舍的感觉,完全忽略了哈利特自由地选择婚姻的权利,爱玛回答说“他很乐于助人,不过,他能肯定哈利特有意嫁他吗?”而当得知哈利特拒绝马丁的求婚时,奈特利先生愤怒地说道“那她比我想象的还要傻。这个蠢姑娘到底要干嘛?”爱玛则回击道“男人从来就弄不明白女人为什么会拒绝男人的求婚。男人总觉得只要求婚,女人就一定会嫁给他。”这一系列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男权社会的本质,在男权社会男人可以自由选择伴侣,而女性则几乎没有这种权利。
(二)及时自勉,具有非同一般的自觉性
小说中,爱玛能客观看待及反省自己的言行,能检讨自己的过错并能及时加以改正。比如,当爱玛得知埃尔顿想追求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哈利特时,她深感愧疚,“坐下来痛苦地思索”。爱玛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犯下了错误,开始自我检讨。又如,去博克斯山游玩时,爱玛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弗兰克当众调情,并且当众讥讽贝茨小姐。事后,奈特利先生严厉地指责爱玛不应该羞辱贝茨小姐。而爱玛也意识到了自己错误,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她开始检讨自己长时间以来对贝茨小姐的轻视,并决定今后与贝茨小姐平等相待,常来常往。值得称赞的是爱玛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而这种知错能改的高度自觉性也是女性主义者所欣赏的品质之一。
(三)领导力强,很有权威性
爱玛是一位很有权威的女性,她在家庭和社会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主要来自于她的智慧。爱玛的父亲神经脆弱,无才无智,家里家外的事都依赖着爱玛。所以爱玛从十二岁起就成为哈特费尔德庄园的真正主人,用她独特的能力管理着这个家庭。爱玛把家里打点的井井有条,成为海伯里村的社交中心,而爱玛自己也成为了海伯里村的领导级人物。这不仅颠覆了一直以来女性从属于男性的传统,而且也彰显了爱玛的权威性。
四、结论
通过以上用女性主义视角对爱玛的个性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简·奥斯汀在《爱玛》中成功塑造了一位聪明智慧,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而且极具权威的女性形象。爱玛的这些个性特征也反映了她的敢于挑战男权及勇于融入社会的精神,使她成为那个时代具有女性意识的新女性。此外,在分析小说等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推荐阅读:
从电视剧中透视中国女权主义发展09-20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10-30
女权主义和大众文化05-30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05-27
从人本主义教育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09-22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09-10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督查11-0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06-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