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红色旅游(共8篇)
——会宁红色旅游考察侧记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梁旺兵
红色旅游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维系社会和谐精神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培育和谐社会文明道德的作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以“红色”为内涵,以旅游为形式,把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赋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红色旅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对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进行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概况
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主要由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会师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桃花山)组成。
著名的会师楼始建于嘉靖年间,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将这一座破旧低矮的门洞建成了一座凯旋门。1986年在文庙大成殿红军会师旧址前面空地上建成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这座三塔环抱的会师楼仿佛像人们讲述着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悲壮,向人们证明着红军会师的光辉。除此之外,会宁县抓住200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宁胜利会师70周年及全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积极争取红色旅游政策倾斜项目,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兴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布展,使纪念馆成为立体全面的参观地点。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景园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修建了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突出以万分之一时间走完万分之一长征路为主题。微缩景点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以景观反映史实,使参观者既可满足瞻仰革命遗迹之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览胜之乐趣。达到寓教于乐、励志育人之目的。
作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和甘肃省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会宁红色旅游前景广阔。第一,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及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第二,会宁位于甘肃省会兰州与庆阳、延安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主干线中段,国道312高速公路穿地而过,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第三,会宁经过长征胜利50周年、60周年、70周年三次大规模建设,会宁红色旅游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
二、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会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努力开发旅游市场,顺应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红色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会宁社会经济发展。但会宁的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决定了会宁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市场适应能力差、旅游吸引力不足和客源市场受限等问题,使得红色旅游的实际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第一,会宁的可进入性较差,进入会宁方式单一,且交通不便。交通问题成为影响会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进入会宁旅游的交通方式仅限于公路交通,而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并未得到发展。
第二、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制度落后。目前,会宁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机构、发展机构基本还是事业接待型,尚未完全转向旅游产业型,解说员人数较少,且现有解说员大部分专业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红色旅游产业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管理存在缺陷和漏洞,景点间的连接缺乏合理性。导游服务质量一般,多为中专水平不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例如导游资格证),致使游客享受不到应享受的导游服务和其他各项服务。
由于景区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致使在管理中存在较大的漏洞,而正是
这些漏洞使得游客无法畅快游览景区。给游客留下这样的感觉:离开该景点后无法再次进入。其次景点间连接不合理让不少游客重复观赏,或者遗漏观赏,给游客人为制造旅游遗憾。
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目前景区内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素质,所有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只占20%。这也成为景区管理漏洞的体现,也是游客无法享受优质服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少游客反映导游语言生硬,对于具体景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以满足游客对导游(景点讲解员)的要求。
第四,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程度不够。近年来,虽然会宁的红色旅游景区(点)除了有供游客参观的图片展示和文物陈列外,还设计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但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项目缺乏良好的引导以及相关的安全设施,同时缺乏相应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等,未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产品,未走上红色旅游业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中旅游项目单一,内容简单,缺乏与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的合作,与游客互动性活动较少。
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再次体现:80%的人只去了会师园,没有去过桃花山,甚者对桃花山缺乏认识和了解。86%的人希望能够在红色旅游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听众,而是更希望能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那段难忘岁月,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三、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适应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高的需求,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的载体,红色旅游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2、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3、经济意义
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四、会宁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第一,周边红色旅游景区加强联系,联合开发宣传红色旅游路线,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增加旅游专线,同时与多种旅游相结合,将红色旅游“打包”促进其发展。
第二,创造其个性化的服务,将不利硬件条件转变为新型的旅游资源加以引导和开发。游客选择来到会宁革命圣地,就是冲着长征精神而来的,并非是来奢侈享受的,那么我们可以为游客们提供类似于当年红军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吃住都充分体验会宁的特色,展现会宁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可以增加一些街头文化元素,比如说街头塑像,让游人进入会师园之前就能感觉得到“红色”的气息,让游客拥有一次与常规旅游所不同的旅游经历。
第三,景区内部增设一些可以提升文化气息的雕像和相应的购物点,满足游客对文化氛围的追求和最基本的购物需求,卫生设施布局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规范景区内部管理制度,提升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积极加强与省内各大高校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或学院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促进专业与非专业的联系学习从而提升景区员工素养。
第五,重塑会宁红色旅游的初始形象和诱导形象,全方位立体宣传会宁红色旅游,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张茅.坚持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EB/OL].http:///jrzg/2007-07/06/content_674648.htm,2007-07-06.[2][EB/OL].[2008-02-08].http: ///huining/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245
[3]师守祥,李朝阳.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J].兰州学刊,2005(6): 230-232
[4]王东峰.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0
“红色”,是革命的象征,特指中国共产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是作为内容的“红色”和作为形式的“旅游”有机结合的现代产儿,是“革命精神”与“旅游经济”的时代结晶。当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
(一)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大多数革命遗址位于经济社会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进一步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中国的旅游形象
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际游客对文化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异军突起的散客游更加要求个性鲜明的异质文化。中国的传统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品牌,已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特有文化,红色旅游是中国独创的旅游活动形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曾经吸引众多的国际旅游者来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在偏僻的革命老区土地上,在险恶的长征道路上,在神奇的战斗遗址上,都留下他们的足迹。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造成声势,把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包装,作为特有品牌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可以使中国的旅游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我国红色旅游景观开发的现状
(一)红色旅游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红色旅游,由于党中央的关注和各部门的协调,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国家旅游局统计,2012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到3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其中,河北西柏坡旅游区2012年接待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27.78%,年旅游总收入614万元,同比增长130%;山西武乡县接待旅游者75万人次,同比增长30%,年旅游总收入749万元,同比增长30%;吉林四平市接待旅游者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64%,年旅游总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49.51%浙江嘉兴市接待旅游者1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4.57%,年旅游总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3.46%;江西井冈山市接待旅游者163万人次,同比增长34.71%,年旅游总收入83600万元,同比增长26.67%。
(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已经确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于2005年4月联合公布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区。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分布于31个省市区,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遗址和纪念物。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般以大中城市为起讫地点,有的沿线景区同在本省市区内,有的沿线景区跨连邻近的省市区;这些线路的设计注意将红色旅游景区与名胜古迹、风光景区和生态景区串连在一起。
三、发展红色旅游的方法
(一)加强总体规划,分步组织实施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纲要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年至2007年,以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为重点,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框架;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0年,巩固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现规划目标,推动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二)分级负责,重点打造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
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发展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指导各地红色旅游工程建设,加强对重点旅游区和中西部地区配套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投入。各地要把旅游摆到重要位置上,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既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开发,又要搞好交通、环境和生态等相关建设,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把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打造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建设100多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作为重点来抓。对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市场影响力较大以及发展基础较好的红色旅游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良好格局。
(三)突出“红色”主线,充分体现“红色”特征
在具体规划中,要努力挖掘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用现代手段和先进方法展示它们的珍贵价值,表现它们的重要意义,形成主题。要正确处理“红色”和“绿色”的关系,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拓展市场,始终保持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整合相关资源,在务求实效上面下功夫
弘扬红色文化。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的魂魄,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诞生二十八年间积淀的红色文化,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重走四川境内的长征路,可以体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瞻仰平昌刘伯坚纪念馆,可以领略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精神追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参观广安邓小平故居,可以感悟革命领袖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雄心壮志。
带动老区脱贫。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建立红色政权,并延续一定时间的老根据地,大都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地瘠民穷。老根据地往往也是连片贫困地区,如川陕苏区四川部分的二十多个县(市、区),至今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确保2020年革命老区实现全面小康,既是全省整体小康的重要内涵,也是回报老区人民历史贡献的政治责任。依托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迅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加快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必须大力发展民族融合型产业。旅游业既便于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又有利于各民族全方位接触交流,是最应优先发展的民族融合型产业。红军长征先后路过四川的彝族和藏族聚居区,留下了“彝海结盟”“翻雪山过草地”等千秋佳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既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可彰显少数民族与中国革命的血肉联系,有力地促进民族融合。
还原历史细节。借助现代传媒工具,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能了解年代尚不久远的红色文化梗概。红色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实地体验,而且在于还原历史细节。例如,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应根据权威史料说明开国中将孙继先,是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指挥员;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应根据当事者回忆录说明,是左右岸红军两面夹击才夺占了泸定桥。通过还原重要的历史细节,使人们更加真实地走近历史,能够显著增加红色景观的吸引力。
提升文化内涵。还原历史细节,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除了还原历史细节,还应通过解析历史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从中受益。红四方面军之所以放弃川陕根据地,除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需要外,关键是由于地瘠民穷和张国焘的过左政策,使苏区经济难以支撑革命战争的需要。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翼王失败地,红军胜利场,彝汉团结紧,建设永无疆”,红军之所以能够抢在涨水之前强渡大渡河,是因为彝海结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民族团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保证。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旅游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对于讴歌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根据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批示精神,国家旅游局在《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中,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 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得到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
一、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色旅游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它由此孕育兴起,并受其推动而加速发展。
(一)红色旅游的萌芽阶段
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如嘉兴、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作为革命教育基地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于这种形象和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就有组织地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多数情况是由公家支付费用,接待也是按照政治教育的模式操作;参观者不是一般旅游者的身份,也不愿被冠以“旅游者”的称呼;接待单位不是按照旅游的概念去经营,更明显的是政治任务或事业接待,甚至不计投入和产出,开支大多由国家拨款。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甚至目前仍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采取这种接待方式。显然,对于这类的参观学习,是不能以旅游的标准去衡量的,也不能称之为“红色旅游”,充其量它只是红色旅游的初期阶段。这个时间段在全国是不统一的。
(二)红色旅游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崛起。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和参观点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些地方,凭借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探索采用旅游接待的方式经营。他们所依托的旅游资源、接待条件、组织机构,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和“原有的”,发展旅游所必需的“六要素”大致配套,加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这些地方比经济条件类似的其他地方获得了不少发展的先机。在这个阶段,率先由参观教育转变为“红色旅游”的,并不是最为知名和重要的革命圣地,而是相对级别较低的一些纪念地、参观点,后者所受的体制和级别限制相对较弱,比较容易进行运作体制的变革,即由事业接待、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
(三)红色旅游的加快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各种旅游资源都被纳入研究开发的视线,红色旅游也面临着空前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这一时期,隔几年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如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庆祝建国50周年等,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排浪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国家宣传机构为主导,各种媒体以很大的提前量、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了对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的空前宣传;政府财政拨款对革命文物、遗址的投资维修,对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交通条件、城市环境的大规模投资改造,使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的纪念活动、文艺演出,以及各部门组织的参观学习,形成了创历史纪录的参观接待高峰,滚滚不尽的客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口号和称谓就此产生。这一时期,红色旅游明显登上了新的台阶,当地政府也看到了其发展潜力,坚定和增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
(四)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受人均GDP突破800美元、黄金周等因素的影响,大众旅游和假日旅游蓬勃发展,带火了不少旅游温冷地带,促红了很多个性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也明显受益。这说明,除了在革命纪念日“走红”以外,红色旅游平时也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很多地方把红色旅游列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一大优势。例如,井冈山在研究当地旅游业定位和形象时,就提出“一红一绿”的战略发展思路,红就是红色旅游,绿就是秀美山水和绿色生态。延安、遵义、西柏坡等地也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2001年,一些革命圣地、纪念地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2年,在浙江嘉兴召开了红色旅游产品推介会、红色旅游论坛,这说明红色旅游已被纳入了旅游发展的范畴,也和其他旅游产品一样,正在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跨越。当然,对于相当一部分革命纪念地来说,由于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性、政治性,不可能对所有人员都实行旅游接待,在特定的时段,一定的人群仍然实行政治接待,但是从主体的、常规的经营方式来讲,已跟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更多地带有旅游接待的特点,成为旅游产品、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现在尚未建立针对红色旅游接待和经营的专项统计体系,加上我国的革命纪念地、参观点、遗址遗迹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划分为若干等级,截至目前,对于红色旅游的接待单位、接待人数、接待收入没有一项确切的数字;估计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城市有几十个,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红色旅游接待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人计,中型的数以万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旅游城市(如延安、井冈山)全部的接待人数,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要达到数百万人,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对于红色旅游产品是不宜低估的,何况还有更宝贵的政治和社会效益。
二、红色旅游的主要特征
红色旅游最基本的特征是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一种类型,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红色旅游是受党政部门鼓励和扶持的
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本身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凝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理想和事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可以深入发掘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般旅游产品所不具备的一个明显特点。正是由于它担负着大量思想教育的任务,才能享受政府专门的拨款,定期进行维护、维修;新闻媒体的义务宣传报道,也有助于塑造较好的旅游整体形象;有关部门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可以保证起码的客流量。这是一般旅游景点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最近,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发展计划部门的财力支持,得到了宣传部门的舆论扶持。可以相信,通过鼓励和扶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致富百姓,造福一方,反过来也可以说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有一定限定条件
红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革命战争时期遗存的文物和旧址,以房舍、器械、用具、陵园和遗迹等为主,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凭借,有的堪称全国第一或唯一,但由于当时斗争的艰苦卓绝、革命者生活的艰苦朴素,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一般比较简陋,就其外观来说与故宫、秦皇兵马俑、乐山大佛等文物古迹相比,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的内容有较大差距。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影响其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是多元化的,有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因素,有娱乐身心、放松自我的因素,也有求新、求异、求乐的因素,还有交通距离远近、旅游花费多少的因素。这些红色旅游的景点一般都处在交通比较偏远、经济比较落后、服务接待设施不大配套的地区,对于不少旅游者来说,尤其是在纪念日前后的一段时间,确实存在进出困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在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到哪儿旅游完全是由旅游者自由和自主作出的,因此,红色旅游虽然有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并不一定表现出绝对性的优势,这是应清醒面对的现实。当然,红色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是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历史文物古迹有所不同,它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绝大多数中老年国内旅游者都了解一些那个时期的历史,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和呼应,这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可以借机多做文章,以更好地吸引旅游者。
(三)红色旅游深度和规模开发面临的困难
把革命纪念地、革命圣地、革命参观点纳入旅游的范畴来发展,就决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按旅游经济规律办事。这其中虽有党政部门的扶持和导向,但毕竟跟组织参观、单纯的革命传统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虽然包括有组织的参观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吸引大众旅游者自觉地前往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除了极少数规模较大、革命传统文化积淀较厚的以外,绝大多数红色旅游吸引物都是以零散的、单体的遗址、故居、纪念碑、陵墓、纪念馆的形式出现,所反映的革命文化的内涵也是片段的、单一的,很难开发出成规模的、有深度、有连续性的旅游产品;由于它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展示、讲解及关联性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像其它产品那样容易地体现出参与性、娱乐性;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平日所受革命传统教育较少,与中老年人相比对中国革命史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对红色旅游缺乏应有的共鸣和向往,这是研究客源层次时应予注意的。
(四)红色旅游以观光产品为主体
从各地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来看,虽然有体验式的特种旅游产品,如“重走长征路”等,但绝大多数都是观光式的,例如,“战地重游”、“英雄城市游”、“伟人故里游”等,至于参观一个纪念碑、纪念馆、故居会址等,就更是如此了。除非是井冈山、延安这样的革命圣地,这种奔走式的游览方式,旅游者一般难以停留很长时间,一般的参观点也就是半小时或一两个小时;加上近年来各地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旅游的可进入性明显提高,也缩短了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另外,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很多地方是免收门票,即使收费也定价不高。上述因素决定了红色旅游的收入水平不会太高。
(五)红色旅游的客源消长有明显的规律性
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因素调节,例如,宣传促销的因素、旅游淡旺季的影响,而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旅游客源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运动,整体状态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是可以预见的。一般5年一个小高潮,10年一个中高潮,50和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是大高潮。在一年之中,接待高潮则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做好平时工作,提高高峰时段的接待容量和接待质量,延长旅游高峰时段。
三、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几项建议
当前,中央领导批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并责成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研究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中国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许多问题,有对旅游市场运行规律的把握,也有自身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抓好红色旅游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由事业接待型向旅游产业型转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益性等方面的原因,红色旅游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管理机构、运作机构体制不顺的问题,表现为旅游产业仍不同程度地带有事业接待型特点,或政企不分,或企事不分。这种管理体制、运营方式,是由其特殊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从表面上看保持这种体制是工作性质使然,也似乎比一般文物类旅游点、文化类旅游点要有层次,实际上有了这个“事业接待”的招牌,可以得到一般旅游点所没有的各种“实惠”,例如,政府拨款的维护、人员工资的包干、党政部门的宣传与组织客源等等。但是,如不实行管理与接待的分工、事业接待与旅游经营的分家,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就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跟不上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中国旅游发展的整体来看,后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开放之初所经历的由事业接待型向创汇产业型的转变。对于红色旅游来说,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既然要列为众多旅游产品之一,就应尊重和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全盘取消“政治接待”、“事业接待”、教育基地的功能,而是要在运作方式上实行适当的分离,起码管理部门与接待机构要分离、政治接待与旅游接待要分离。这就如同普通旅游景点要承担一定的公务接待一样,并不能因此而影响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经营。
(二)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当地旅游形象
旅游经济是最需要讲求市场经济规则的。一个地方的旅游要保持对客源的充分吸引,关键是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地区的旅游形象。旅游形象是对一个地区主要旅游产品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的导向原则,而不能有什么产品就打什么招牌。因此,红色旅游在当地旅游资源中占什么位置,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给予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如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旅游资源密集、丰富、成片的地区,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主打形象。但那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零星、单一,只有区域性影响的地方,就不一定要把红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的“主打”形象,而要考虑当地什么旅游资源最富吸引力、最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果当地没有拳头性的旅游产品,就应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寻求依托,将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纳入其中,而不是一味坚持独树一帜、唯我独尊,因为产品的吸引力是由游客自己来评判的,而不单纯是报刊媒体的舆论评判与引导。
(三)加强探索红色旅游促销的路子
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有一些有利条件,关键是找好依托、抓住机遇、顺势而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评价资源品味和吸引力,有的红色旅游产品是全国性的,有的只是区域性的,片面夸大它的影响力也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向外推广时,除了考虑纪念日前后有组织的客源层,还要考虑平日普通的旅游者,需要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广泛深度的开发。要发挥革命圣地、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借助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宣传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要抓住每年纪念日前夕开展纪念或庆祝活动的机会,通过邀请记者采访、媒体宣传、举办文艺活动等,推销红色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特定客源层的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红色旅游产品,有重点地吸引研究那段历史的人员、老年群体、大中小学生,保证日常客流量;要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把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售量。
(四)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为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体现红色旅游的“旅游”特色和旅游接待的专业化水平。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如可采用声光电结合的半景画、全景画等;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除了组织对实物、遗址的参观外,也可以安排定时的影视、歌舞专场;要考虑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在导游讲解方面,除注意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应尽量丰富解说内容,寓教于乐,使旅游者有多方面的收获。
(五)提高红色旅游接待的软硬件水平
一般来说,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由于有政府拨款的扶持,基础设施、接待条件在同一地区中属于比较好的,但由于很多单位属于差额拨款,或者是自负盈亏,建设与维护资金仍明显不足,加上受传统的建设、展示观念的影响,除了展示物本身的保护、维护以外,其他配套设施、服务条件都比较缺乏或档次不高。在这一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的一些纪念地相比,显得展示场馆简陋拥挤、展示手段落后、配套服务条件较差,即使与国内较高档次的旅游景区(点)相比,也普遍存在接待设施档次不高或配套不够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参观点似乎就应不讲究接待档次和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如果这些地方有较高档次或水准的停车场、旅游厕所、景点指示牌、游客中心、旅游商亭,则可更好地衬托出昔日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红色旅游的景点应该加强接待服务的硬件建设,除了保持和强调讲解的准确、严肃、认真外,接待服务的其他方面也要提高水平,也要加强对员工队伍服务素质的培训。
(六)努力增加红色旅游的收入产出水平
提高红色旅游的产出水平,除维持较充足的客源以外,关键是走集约化的旅游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系列的旅游餐饮、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为旅游者开辟广阔的消费空间。其中,最根本的是突出革命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是强化市场竞争力、增强“卖点”的精髓。要加强特色旅游餐饮、食品系列的开发,例如,当年井冈山红军的红米饭、南瓜汤,延安八路军的餐饮,在引导旅游者全方位体验的过程中,也增加了旅游收入;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加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如井冈山的土酒、茶叶、竹器制品,延安的大红枣、农民画,研究制作多种类的音像制品和图书;要根据当地历史题材和民间歌舞题材,创作、演出一些剧目、歌舞,放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发展有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深化红色旅游的产品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有利于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
(七)搞好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线路组合
除了为数不多的革命圣地有大量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旅游者停留较长时间以外,其他红色旅游产品则不具备这个优势。从旅游者选择出游的规律看,除了专门研究或组织参观以外,一般不可能游遍周围的红色旅游产品,而是选择最有吸引力的看点、最为便捷的旅游线路。因此,把辖区内的红色旅游产品编成一条线路,只适于特殊时段、个别群体,而对于大多数旅游者、平常多数时候则是不适宜的,这是发展红色旅游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为了切实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在线路上相互关联的一些旅游产品,而不要拘泥于纯粹的“红色系列”,要通过发掘、利用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包括观光的、度假的、休闲的、专项的旅游产品,组成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产品融入这些产品序列之中,不但不会降低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反而会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旅游产品的作用。
中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红色旅游一定能够在提升档次和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旅游产品的结构,也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政治思想、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一、主题策划
不能单纯为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更不能把红色旅游从整个旅游业中孤立出来,还是要立足旅游业的全局,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
1、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相映
红绿相映,凸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好花还需绿叶配,如果撇开旅游本身休闲的规律,只谈红色的教育意义,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不完善的,市场号召力也有局限性。
把小寨村对面的老园山纳入旅游区,以老园山的特色自然景观策划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就使整个项目的产品,形成勒一个满足游客需要的综合系统构架,使旅游吸引力达到最大化水平。
2、红色与彩色(民族风情)互动
多数红色景点所处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以民族风情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市场吸引力。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以民族风俗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民族文化涵盖的内容广博而庞杂,包括有民族聚居地、民族歌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饮食业、民族影视艺术等形式。
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的不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的匮乏,相反很多地区拥有富集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对红色旅游的意义在于,民族风情旅游所吸引的旅游市场范围是很广阔的,而民族旅游和红色旅游在空间上的重叠,也为红色旅游增加了内容和魅力。、红色与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融会
红色景区本身就具有其历史意义,但是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更突出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及赢得外来文化的尊重。
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是不足以吸引旅游者、不能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历史文化资源考究、发掘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使得历史文化吸引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来说,不易提炼出鲜明的旅游形象,因此,通过专业的旅游策划,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使之有一个统一的宣传口径,将极大的促进市场的开发。
做好历史文化旅游的四大要点:
1.对历史文化吸引物的开发、管理、筹资与营销应该专业化;
2.防止文化吸引物供应过剩,建立文化产业内部合作的机制,避开主要竞争对手的锋芒,挖掘自身独特的优势; 3.广泛运用网络、信息、虚拟、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4.不断采取新的手段来适应游客体验不断变化的特点。红色景区本身就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如果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好,更能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赢得外来文化的尊重。
红色旅游与古色旅游的结合有两种形式。其一,复合型。比如北京郊区的卢沟桥,本身是红色事件的发生地,同时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燕京八景之一,这个就可以作为一个点来开发;其二,综合型。以南昌为例,既有八一南昌起义的纪念地,也有四大名阁之一的滕王阁,但两者的空间点并不重合,开发的思路就可以用一条线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4、红色与时尚(自驾车)结盟
自驾车运动是近期国内兴起的一项有挑战性的时尚运动,自驾车的车主多为城市中高收入者,向往田野,向往自由,是一群有爱心和不畏艰苦的性情中人,自驾车到老区去,不仅有风景,也收获了给予的快乐,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自驾车旅游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仍然是一个特种旅游的范畴,它的市场群体更多的是一些喜爱探险、崇尚自然的人。而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所处的地区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未开发状态,很少受到外来者的“干扰”,这种气氛正契合了自驾车旅游者寻求僻静和开拓新旅游点的心理。
怎样策划一些适合自驾车旅游者的红色产品? 怎样配套一些适应自驾车旅游者特殊需求的基础设施? 如何针对这个细分市场开展营销工作?
5、红色向质朴(乡村旅游)回归
乡村旅游的休闲性是很多城市居民向往的感觉,让孩子体会乡村的味道也是很多城市父母的愿望。老区的乡村比起商业化的城市郊区型乡村来说,更具有原汁原味的滋味。
二、影响城市历史文化景点商业开发的主要因素
1、游客来源因素
影响要素 游憩方式 季节性 游玩时间 游玩频率 个人消费额 景点内商业业态 周边商业业态 对周边地价的带动 本地游客 休闲、娱乐 较弱,收益稳定 较灵活 较高
较低、主要集中于餐饮休闲 小型、经济型餐饮休闲为主 餐饮休闲为主的城市型商业业态 相对较弱
外地游客 参观、考察、朝圣 较强 较固定、较短 低
较高、主要集中于门票和纪念品 纪念品零售为主 住宿、休闲、娱乐为主 相对较强
3、景点的历史文化因素
影响要素 游玩时间 游玩频率 个人消费额 景点内商业业态 周边商业业态 对周边地价带动 历史文化遗存类 较短 较低
门票消费以外较低 较单一
主题性较强,种类较单一 较强
民风民俗类 较长 较高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丰富
参与性较强,种类丰富 强
宗教类 较长
较高,特别是本地游客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较丰富
内容摘要:革命老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发展红色旅游为改善老区面貌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拓宽筹资渠道,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注重旅游产品的组合、活化及其营销;重视社区参与;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 革命老区 经济发展 对策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等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在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中,除了京津和上海等局部地区外,其余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见表1),革命老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
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老区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留,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红色景区(点)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相得益彰。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在处理老少边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关系中,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减贫旅游”(PPT)的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将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为我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也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收入。只要利益分配得当,旅游开发完全可以给景区内的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如河北嶂石岩景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199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3000多元,周围乡村农民达到16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办起了度假村,年纳税额达30余万元。
开阔老区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可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促进老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大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对外联系的便捷性以及住宿、游览的舒适度。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发达地区的投资,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老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为了大力发展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江西新修了井冈山机场,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革命老区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也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截至2005年上半年,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38个,签约金额26.7亿元,建设项目包括“毛泽东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二)注重多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井冈山—瑞金—古田的“共和国寻根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都能成为很好的红色旅游产品;二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三是“红古”组合,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的组合就是成功的一例;四为“红土”组合,即老区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组合;五是“红彩”组合,即红色旅游产品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贵州”,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24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
(三)活化红色旅游产品
革命老区游艺设备、娱乐设施本来就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经营上还停留在简单的遗址参观、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旅游者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游客的游览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另外,一些红色旅游景区所表现的革命主题和内容存在雷同现象,例如在江西和湖南有多处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在江苏徐州和安徽淮北有多个景点都和淮海战役有关,主题和展示内容的雷同会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容易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个人旨在满足各种心理欲求所进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体验经济已现端倪的背景下,传统说教式的政治教育参观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活化旅游产品。一是改革、提升陈列馆解说方式。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演示方式,实现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二是创作特色性强、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编排经典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在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举行文艺表演,用舞台艺术,肢体语言现场展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三是因地制宜地增加游客参与性的游览项目,例如模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争场景,策划穿插、侦察、探险、排雷、冲锋等情景参与项目,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磨砺和教育;四是创建革命生活体验旅游区,在有条件的红色旅游区,创建再现当年生活场景的旅游区,例如在瑞金和延安创建再现苏维埃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生活场景的旅游区,游客在这样的旅游区内模拟、再现和体验革命年代火热的生活。
(四)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
老区的景区建设要提高到目的地建设的层次,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红色旅游才能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一方面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当前信息渠道众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90%都有网站,我国也有30%至40%的比例,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修学旅游以及奖励旅游组合营销。
(五)重视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
减贫旅游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好处。当地老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红色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培训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技能等都可以帮助老区人民加入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
(六)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的红色旅游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加强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红色旅游景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本文阐释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红色旅游 发展途径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人民在近现代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容,以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
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项目的需求趋向多样化,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休闲融为一体,迎合了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的需求,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发展态势良好。
一、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保护革命文化遗产
承载革命遗物的革命文化遗产是“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性与科学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成果。通过参观革命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直观地回顾历史。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随着国家对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力扶持与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可以保护与整合我国的革命文化遗产,还能更好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国民族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让民族精神得以丰富与延续。
红色象征着革命,红色旅游蕴含的“红色文化”,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广泛的文化理念,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表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使国内外的旅游者深刻地认识中国的红色文化,了解中国的优秀革命传统。
3.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
伴随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革命历史文化旅游热。红色旅游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腈和秀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在旅游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游。革命老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坚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拉动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老区产业结构,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旅游效益为200亿元,同时促进了交通、农业、食品、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重视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4.有利于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载体。全国有许多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是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崭新宣传形式,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栩栩如生的教科书,在欣赏人文红色景点时,以参观革命纪念地的方式了解到无数中华民族的先烈们为了振兴中华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的感人事迹,潜移默化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灌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欠缺
红色旅游景区是由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共同管理,由于两个部门各自不同的职责而发生分歧,如文化部门出于保护文物资源的意愿不愿让旅游部门来开发景点,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不利于我国红色旅游的充分开发与发展。
2.资金短缺
红色旅游资金大部分是由政府拨款,缺少其他资金的扶持,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但是资金管理乏力,部分革命文化遗产因缺少进行维修与保护的经费而遭到破坏与毁灭。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只能搁置,导致红色旅游景点的经济发展滞后,开发利用的空间不大。一些地方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置不完备,交通、餐饮、住宿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另外,红色旅游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用以橱窗展示的方式,缺少吸引力,难以激发旅游者的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3.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红色旅游的从业人员不断扩充,由于红色旅游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当前从事红色旅游服务的人员良莠不齐,一些招聘单位缺少对他们的培训意识,导致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对游客进行讲解中,不能很好地提炼当地红色景区所折射的红色文化的内涵。
★ 科技发展,弊大利!
★ 党课心得之党的发展
★ 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辩论赛辩论词
1.1 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目前, 全市共有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武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旧址、朝鲜义勇军遗址、马头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邯郸战役旧址、大名“直南革命策源地——大名七师”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特别是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 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同时, 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共有110多个党政军机关单位驻扎涉县。此外, 目前我国重要新闻机构的前身都曾经在涉县驻扎过, 其中包括新华通讯社临时总社 (新华社前身)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 、《新华日报》 (太行版) 编辑部 (《人民日报》前身) , 这些新闻单位的旧址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协助下正在陆续对外开放。
1.2 领导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邯郸市红色旅游的发展。2010年10月份, 邯郸市召开了“改革开放从邯郸发源”理论研讨会。会议认真研讨了刘伯承和邓小平同志领导和创建的太行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时期的经验, 对其以后的思想发展非常重要。2011年3月份通过的《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发展邯郸红色旅游。6月份, 由邯郸市主办的“寻小平同志足迹, 走改革开放之路”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11月份, 邯郸市召开了129师精神理论研讨会。继“寻小平同志足迹, 走改革开放之路”活动之后, 邯郸市还将开展“抗日烽火, 胜利曙光”、“军歌从这里响起”等系列宣传活动。以“刘邓大军的诞生地”、“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摇篮”为核心, 叫响“大赤岸”的红色旅游名片, 创建具有国家水平、世界影响的红色旅游品牌。
1.3 资源组合良好
邯郸市除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外, 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1万年的文明史和3100年建城史, 拥有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太极文化、女娲文化、磁山文化、梦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全市分布有不可移动文物点5300余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 4A级景区11处, 占全省16%。[1]其中, 广府古城、赵王城、邺城等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景点大都与红色资源相邻相伴, 组合优势非常明显。如129师司令部遗址附近有娲皇宫, 与河南林州红旗渠、山西八路军总部等景点也相去不远;市区周围有丛台、黄粱梦、响堂寺、广府旅游区等景点;武安境内有京娘湖、古武当山、长寿村、朝阳沟、东山文化公园等自然生态;大名县古城遗址、天主教堂离市区也不到100公里。
1.4 区位优势独特
邯郸市位于晋冀鲁豫区域中心, 具有铁路交叉、国道交汇、高速纵横、机场通航等综合立体交通优势。现有3条国道 (106、107、309国道) 、2条高速 (京港澳、青兰高速) 、3条铁路 (京广、邯济、邯长铁路) , 是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高速公路密度和通车里程较大的内陆城市, 十二五期间, 邯郸机场将扩建成4E级国际机场, 在已开通邯郸至上海、重庆、广州、大连等航班的基础上, 将开通邯郸至北京、青岛、杭州、深圳、成都、西安、哈尔滨等国内主要一线城市的航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力争开通港澳台地区航线和国际航线。石武客运专线邯郸站是石武客运专线上除省会城市外唯一具有始发车条件和地级市中规模较大的车站。高铁开通后, 包括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城市和北京、石家庄、郑州、济南等发达城市在内, 辐射半径500公里的“2小时经济圈”将为历史文化名城邯郸的红色旅游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 邯郸红色旅游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近几年来, 邯郸市红色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和一些先进地区, 如省外的井冈山、韶山, 省内的西柏坡、白洋淀、冉庄等相比,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投入, 都存在着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软件建设滞后
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部分。尤其是作为旅游服务重要环节的导游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游客对一个景区甚至对景区所在地区的认识。旅游业界有一句话:祖国山河美不美, 全凭导游一张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对导游的作用有着恰如其分的评价:“导游是一个窗口职业。很多外国人、外地人到我们的一个景点去旅游, 一辈子可能就去这一次, 导游员表现怎样, 他们的文化素养、文化底蕴如何, 对当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的了解程度, 都通过他们的一张嘴传达给游客。能让游客了解一个景区, 深深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美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然后传播到全中国、全世界去, 导游的作用非常大”[2]。近几年来, 邯郸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了对导游队伍和红色景区讲解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但由于种种原因, 邯郸市的导游和红色景区讲解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整体而言, 导游和解说员在工作中基本上满足死记硬背解说词, 联系实际、现场发挥能力非常欠缺。同时, 在邯郸市拥有旅游从业资格证的905名人员中, 上岗前接受过专业英语培训的仅53人, 工作期间接受过专业英语培训的为零, 这严重制约了邯郸景区的影响力和邯郸国际旅游品牌的推广[3]。此外红色景区多是雕塑、画像、文字、实物、图片等, 那些力图复原历史、让人产生一定震撼力的视频资料、现代短剧演出还没有。[1]
2.2 缺乏营销
目前, 国内大部分地区都非常重视对旅游市场客源的争夺, 他们纷纷采取各种措施,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大对本地区旅游资源、旅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但邯郸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 无论是思想观念、资金投入, 还是宣传方式、工作手段和先进地区相比, 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使得邯郸一些重要景点在国内和国际上缺乏应有的知名度。如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山底村的抗日地道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抗日地道遗址, 著名电影《地道战》的许多镜头就是在山底村录制的。但现在人们提起地道, 首先想到的就是冉庄和焦庄户, 山底地道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2.3 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联动
就一个地区而言, 只有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 把其他旅游项目和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一个地区旅游整体效益, 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隶属关系、行政区划和思想观念等原因, 一个景区可能要受到城建、文物、宗教、园林等不同部门管理, 相邻两个景区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县市。由于关系没有理顺, 部门之间有时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相互拆台、相互争利, 严重地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与产业竞争力。
3 推进邯郸红色旅游发展的路径
3.1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
在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缺乏已成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今天, 我们必须把旅游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就邯郸市发展红色旅游而言, 一是重点培养高层管理人员, 可采取委托重点高校旅游专业代培, 到国内红色旅游先进地区学习、交流、挂职等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行业发展。同时, 在适当时候, 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大力培养导游和讲解员。目前, 在全国60万导游员中, 特级导游只有17名, 特级导游在一定意义上说比院士更珍贵。为此, 我们要把培养学者型导游和解说员作为工作重点。要邀请党史、党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景区调研考察, 为景区发展出谋划策, 为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举办讲座。同时, 邀请作家诗人到景区体验生活, 让他们和专家学者一起帮助景区撰写解说词, 以此使景区的导游和解说员能够针对不同的参观人员提供不同的解说服务, 提高景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加强与地方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文化单位的联系,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与研究。
3.2 整合力量, 建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应由市委宣传部牵头, 整合社科研究力量, 成立邯郸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制定邯郸市红色文化研究课题规划, 统筹安排, 合理分工, 落实到具体研究人员, 加大研究力度, 争取每年拿出一批研究成果, 为发展邯郸红色旅游提供理论和历史支撑。
目前, 邯郸市周边省市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专门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如, 邢台成立了冀南革命史编审委员会, 山西成立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 山东的菏泽、聊城成立了研究冀鲁豫根据地结构, 晋察冀研究机构也多达十几个, 他们定期举办研讨纪念活动, 出版系列纪念文章、书籍, 扩大当地影响。邯郸市作为晋冀鲁豫根据地核心区域、晋冀鲁豫边区首府所在地, 应该把建立晋冀鲁豫根据地革命史研究机构尽快纳入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 以此作为研究活动平台, 推动晋冀鲁豫革命史研究深入开展, 为邯郸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3.3 加强区域合作, 共享发展成果
加强区域合作是做强做大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发展邯郸红色旅游, 必须解放思想, 走开放型发展之路。首先要加强市内旅游资源整合, 把红色旅游与蓝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如距市区仅25公里永年广府古城, 是中国北方惟一的旱地水城, 洼淀面积达4、6万亩, 长年积水, 是蓝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的完美结合体) , 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其次, 要通过“资源互补、品牌联合”的方式, 与周边省市加强合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旅游产品联合宣传促销, 从而实现资源、信息、市场、利益的互用互享。[1]今年6月份, 由邯郸市主办, 广安、百色、黄冈、徐州和深圳联办的以小平同志人生足迹为主题的全新旅游品牌“寻小平同志足迹走改革开放之路”活动, 就是区域合作共赢的一个成功尝试。
3.4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景区知名度
旅游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形象经济。因此,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邯郸的红色旅游资源, 要积极参加各地组织的旅游展销会、推介会、交易会等, 以此推销邯郸的红色旅游品牌;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或联办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各种活动, 借此提高邯郸红色旅游影响, 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邯郸旅游的金字招牌。
参考文献
[1]杨英法, 王全福, 李素莲.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索[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3) .
[2]齐征.特级导游员比院士少多了[N].中国青年报, 2011 (11) .
近年来,该市树旅游“红色旗帜”,坚持保护和开发齐驱动,在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增强旅游竞争力和拉动旅游资源开发上狠下功夫。他们先后维修和恢复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碣石“自得居”和“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等遗址,配套一批红色景点旅游项目,挖掘潜力新建了一批“红色”景区,进一步强化对新老景点的宣传,特别是对市外扩张“联展”,对市内向下“延伸”,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先后举办全市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业务咨询活动,参加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和粤闽赣13市旅游协作交流活动等,提升陆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该市以“红色旅游”对接其它多项旅游资源,“连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碣石历史名城、金厢滩的黄金海岸、河西清云山宗教旅游区、甲东麒麟山景区大安石寨古村落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在乌坎、金厢、八万三地开办各具浓郁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农(渔、山)家乐试点,使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渔居民舍等乡(渔)村旅游多样化发展,丰富了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了旅游产业,推动了老区旅游事业的发展。2013年,该市共接待游客397.5万人次,同比增长5.95%,旅游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5.77%。
【发展红色旅游】推荐阅读: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06-09
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浅议05-29
红色景点发展报告10-06
红色旅游文献综述06-23
红色旅游环境保护06-04
红色旅游导游词10-03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07-23
大学生对红色旅游认知12-09
红色旅游实践教学心得体会05-31
在红色旅游启动仪式上的讲话10-29